《劝学》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精选9篇)
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文章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运用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劝学》的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劝学》的注释、译文、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劝学》的每一句话,解释其中的比喻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刻道理。
10.1《劝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大意,积累重要字词句。
2、理解文章以比喻阐发的道理,进而全面把握文章观点。
3、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一、新课导入①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荀子②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③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荀子《劝学》,去探寻他所阐述的“学习之道”。
二、解题《劝学》劝,鼓励、勉励,”劝“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三、知人论世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
四、疏通文意提示:结合学案、注释疏通文意1、重要字词(略)2、“而”总结“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⑧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和哲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努力的品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难句的理解。
(2)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和哲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
(2)阐述《劝学》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劝学》,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详细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道理的理解和体会。
(2)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和哲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作业布置1. 完成《劝学》的朗读和背诵。
3. 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和哲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品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劝学》中的主题和观点。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归纳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归纳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3)通过学习《劝学》,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文章的论证方法,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总结。
2. 教学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运用;(3)对文章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归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2)教师举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章的论证方法。
5. 阅读拓展:(1)教师推荐与《劝学》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2)学生自主阅读拓展材料,分享阅读心得。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和体会。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领会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对学习的看法和建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积极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质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论点和论据。
(3)领会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对学习的看法和建议。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如“学者”、“劝学”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复习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技巧。
(2)向学生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观点。
(2)学生查找和理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可以进行笔记和标注。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四、课堂讲解1.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1)老师讲解文章的引言、本论和结论部分。
(2)老师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2.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1)老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学者”、“劝学”等。
(2)老师讲解文中的重点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五、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2)学生进行翻译练习,练习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 拓展活动:(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者的论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一、预习新课《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二)作者简介: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字词字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 )步骐骥(qí 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 )蛇鳝(shàn)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劝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0课的一篇文章,选自《荀子》。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以“劝学”为主题,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和态度,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举例等,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荀子》这一古代哲学著作可能较为陌生。
此外,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生活环境,对于学习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核心素养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劝学》,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对文章中的比喻、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劝学》作为一篇说理性散文,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劝学》作为一篇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文章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的分析,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劝学》作为一篇古代哲学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3)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其含义;(4)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勤奋好学、谦虚好问的精神风貌;(3)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其含义;(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成语和典故的理解与运用;(2)深入理解作者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熹及其作品《劝学》;(2)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难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其含义;(2)解析文中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3)分析作者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造句。
6.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劝学》;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感悟和收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内容和作者简介。
2. 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3.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心得体会。
(2)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
3. 心得体会: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文章的观点。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将《劝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背诵;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劝学》全文的译文和注释;2. 学生准备:预习《劝学》,了解作者背景及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荀子和其代表作品《劝学》;(2)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结合注释理解全文;(2)学生找出生僻词语,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结合现实生活例子,讲解文章观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劝学》;(2)学生做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8. 课后作业(1)背诵《劝学》;(2)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劝学》中的观点和思想。
《劝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关键实词、虚词的含义。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来理解文章。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学习的重视和正确的求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分析:《劝学》全文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颜真卿的地位。
分析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读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态度的论述。
1.2.2 重点难点文中难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文章的论证逻辑和修辞技巧。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颜真卿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提出问题:“为什么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组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2.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作者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4 案例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文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劝学》。
相关注释资料。
PowerPoint课件。
练习题。
第五章:教学时间安排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
第二课时:练习题讲解、教学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提前准备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有时候是特别辛苦的,但辛苦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而学,其次才是怎么学。
《荀子》的《劝学(节选)》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了解作者,走近文章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时人又尊称为荀卿,因荀、孙音近,故又称“孙卿”。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
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
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
《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把握相关句式的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关于荀子①生平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②荀子的主要观点“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③荀子的名言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天论》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劝学》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劝学》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劝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劝学》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不苟》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非相》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君道》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天论》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
——《正论》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性恶》2.关于《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材分析《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写作艺术风格。
刚上高一,《劝学》不仅统领了高中所有语文学习,而且统领了其他学科,更统领了一个人一生的学习。
正像荀子所讲,“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意思是说,就好像提起皮袍的领子,用五指去理它的毛,则裘上的毛全顺了。
所以,理解好《劝学》这篇课文,对我们的学习真的是很重要。
《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经典篇目,编者从教学工具性和实用性出发,较为谨慎、合理的加以节选,基本上落实了教材编写的工具性目标。
在新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
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
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
3.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5.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6.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教学方法1.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10 1《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2.积累文言知识,“而”的用法;3.积累《劝学(节选)》的论证方法;4.形成关于学习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劝学(节选)》关于学习的观点;2.积累《劝学(节选)》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清·彭端淑)二、知人论世1、作者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最后,他又是一位教育家。
荀子思想宇宙观“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论“行”对于“知”的必要和后天学习的重要。
政治观“法后王”人性论“性恶论”2、《荀子》《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
3、解题从外观上看上,有点像孩子用双手构木为屋的样子。
学,教子也,就是用两只手辅佐学习者。
劝学劝:勉励学: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
三、初读文本、纠正读音中( zhòng )輮( róu)舆( yú)有( yòu )槁暴( gǎo p ù)砺(lì)参省(cān xǐng)臾(yú)跂( qǐ)楫( jí)生(xìng)蛟(jiāo)跬( kuǐ)骐骥(qí jì)驽(nú)锲(qiè)镂( lòu )跪(guì)蟮(shàn )螯(áo )第二课时预习课文,小组翻译1、第一、二两段重点字词明确: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劝学》是人教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
(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一、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掌握背诵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
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在课前一定要认真落实好产。
《劝学》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
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
侯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