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约定履行期限合同补缺规则的适用
不完全合同的履行补正规则
不完全合同的履行补正规则
不完全合同的履行补正是指当合同各方在履行过程中出现误解、疏忽、错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合同内容不完整或不准确时,依法对合同进行补正的规则。
主要的补正规则如下:
1. 双方协商补正:当发现合同存在不完整或不准确之处时,双方应当及时协商,就如何进行补正达成一致。
补正的内容和方式可以通过口头协议、书面补充协议等形式确定。
2. 诚信原则:合同各方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合同的履行和解释。
当某一方存在明显错误或故意隐瞒事实导致合同存在明显不完整或不准确之处时,对方可以要求进行补正或者解除合同。
3. 法院裁决:如果双方无法达成补正的协议,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裁决合同的补正。
法院在判断是否进行补正时,会综合考虑合同的真实意愿、合同的商业目的、当事人的过错等因素。
4. 合同解释:在解释不完全合同时,法院会根据合同的条款、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和合同的商业目的进行解释,并尽量补齐合同的不完整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不完全合同的履行补正是建立在保护当事人真实意愿和维护合同公平性的基础上的,补正的原则和方式应当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合同中的合同履行期限与延期规定
合同中的合同履行期限与延期规定一、引言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就特定事项达成的意思表示,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在合同中,合同履行期限与延期规定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们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有效性与双方权益的实现。
本文将详细探讨合同履行期限与延期规定的相关问题。
二、合同履行期限的设定1. 合同履行期限的定义合同履行期限是指合同中规定的双方履行义务的时间期限,即约定的合同完成日期。
在合同签订时,双方应当就合同履行期限进行明确的约定,以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
2. 设定合同履行期限的原则(1)合理性原则:合同履行期限应当合理、符合实际情况和双方协商的结果,不能过短或过长。
(2)确定性原则:合同履行期限应当明确具体,双方对履行日期应有一致的认知,以避免潜在的争议。
(3)法律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中有关合同履行期限的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应当依法进行设定。
三、合同履行期限延期规定1. 延期的合同履行期限合同中的履行期限并非是不可变更的,双方在履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特殊情况,因此需要建立一定的延期规定,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
当履行期限到期时,如果双方同意延期,可以通过书面协议等方式来达成一致。
2. 延期的法律依据(1)合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依据“同等条件下一般办理”的原则,一致同意延长合同的履行期限。
(2)特殊法律条款:在特定行业或特殊情况下,还有一些特殊的法律规定,规定了合同履行期限的延期规定,例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等。
四、延期规定的合同履行条款1. 双方协商延期在合同中可以设定一些弹性条款,使双方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延期履行合同。
例如,可以约定:“当受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可归责于一方的原因影响,导致无法按合同约定履行时,双方应当及时协商并达成书面延期协议。
”2. 延期的程序和要求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延期履行的程序和要求,包括书面申请、双方同意的方式等。
为确保合同履行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双方应当共同遵守合同约定的延期程序。
合同的补充内容
合同的补充内容合同补充内容合同补充内容是指作为一份合同的补充,用于明确双方在原有合同基础上的特别约定或变更。
本文将就合同补充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合同补充内容的概念及作用合同补充内容是指对于已经存在的合同进行进一步的补充约定,以明确或修改合同的某些条款。
补充内容是合同缔约双方在原有合同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按照补充内容的约定履行相关义务。
合同补充内容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明确义务责任:合同补充内容可以进一步明确双方在原有合同基础上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合同条款的不明确导致的纠纷和争议。
2. 调整合同条款:补充内容可以对原有合同条款进行修改、添加或删除,以适应双方的实际需求变化。
3. 补充合同内容:合同补充内容可以对原有合同的不完整或缺失进行补充,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合同约束力:补充内容作为原有合同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增强了合同的约束力,使得双方更加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二、合同补充内容的形式和要素合同补充内容的形式相对灵活多样,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电子形式,但一般为了证明的需要,建议以书面形式进行。
合同补充内容的要素包括以下几点:1. 标题:合同补充内容需要有明确的标题,便于双方识别和确认。
2. 补充内容的约定:补充内容应当明确具体的约定内容,包括修改、添加、删除的具体条款,以及对应的合同条款,以避免歧义和争议。
3. 特定约定的附加条件:在补充内容中,双方可以针对特定事项增加附加条件,以进一步明确相关权益和义务。
4. 生效条件:补充内容可以设定特定的生效条件,使补充内容的生效与特定条件的达成相关联。
5. 生效期限:补充内容的生效期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约定,可以是一定的时间段或者特定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
三、合同补充内容的签署和生效就合同补充内容的签署,一般需要缔约双方共同签字或盖章确认。
签署补充内容时,应当明确约定补充内容的生效日期,约定生效日期之前的处理方式,以及在补充内容生效后,双方应当履行的义务。
补救措施 合同法
补救措施合同法补救措施是指在某种不利情况出现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错误或避免进一步损失。
在合同法领域,补救措施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争议或违约情况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并保护合同当事人的权益。
补救措施有助于维护合同秩序,保障交易安全,构建和谐的商业环境。
一、补救措施的重要性合同作为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法律工具,对于维护公平交易、保护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合同的很多条款并非强制性规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当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或违约时,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可以帮助当事人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降低交易风险。
因此,补救措施在合同履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补救措施的种类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补救措施主要分为三类:主张权利、解除权利和赔偿权利。
1. 主张权利主张权利是指当合同的对方违背合同约定时,合同当事人有权主张自己的权益,要求对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当发现对方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义务时,合同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通知、仲裁或诉讼等方式主张权利,迫使对方履行合同义务。
主张权利是合同履行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补救措施。
2. 解除权利解除权利是指当合同的对方严重违约或发生重大事变时,合同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从而免除自己的义务。
当合同的履行发生无法弥补的重大缺陷或对合同再履行无法达到合理期望时,合同当事人可以行使解除权利。
解除合同可以减少合同风险,避免后续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3. 赔偿权利赔偿权利是指当合同的对方违约造成合同当事人经济损失时,合同当事人有权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赔偿权利是合同违约最常见的补救措施之一。
合同当事人可以要求对方违约的一方赔偿已经发生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三、补救措施的适用条件在行使补救措施时,合同当事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法律条件和程序要求。
1. 违约行为行使补救措施的前提是合同的对方存在违约行为。
违约行为包括违背合同约定,无法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义务,或者在合同履行期限内明确表示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八条的理解与适用
《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条的理解与适⽤【条⽂内容】 《民诉解释》第⼗⼋条合同约定履⾏地点的,以约定的履⾏地点为合同履⾏地。
合同对履⾏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所在地为合同履⾏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地;其他标的,履⾏义务⼀⽅所在地为合同履⾏地。
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为地为合同履⾏地。
合同没有实际履⾏,当事⼈双⽅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地的,由被告住所地⼈民法院管辖。
【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合同履⾏地的规定。
将《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92年意见》)关于合同履⾏地的规定第18-22条合并为⼀条,是对《民事诉讼法》第⼆⼗三条、第三⼗四条合同履⾏地的解释。
【条⽂理解】 合同履⾏地点是合同按照约定或者实际实施的地点。
《92年意见》关于合同履⾏地的问题在第18-22条作了规定,但在审判实践中发现根据合同类型分别规定合同履⾏地的规则过于复杂,因此此次司法解释的修改将第18-22条合并为⼀条,明确合同履⾏地的识别规则。
同时对特殊的买卖合同等合同履⾏地作出例外规定。
对合同履⾏地的理解要澄清认识,要把握以下问题。
1.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中履⾏地的含义 合同在⼀般情况下都是双务合同,即当事⼈的义务是对应的,⽽履⾏地主要是指履⾏义务的地点,在合同有两个义务履⾏地点的情况下,履⾏地点的单⼀化才是确定管辖的前提,即在有两个履⾏地的情况下,必须选择其⼀为确定管辖的履⾏地点。
现实中当事⼈在不同的履⾏地点任意起诉或以不同的履⾏地任意抗辩,以及现⾏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合同履⾏地的认定的缺陷,给诉权的⾏使和管辖权的确定,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
(1)民事实体法中的合同履⾏地 按照通说理解,合同的履⾏是指合同的双⽅当事⼈正确、适当的完成合同中规定的双⽅应当承担的义务⾏为,合同的履⾏地点即为债务⼈履⾏债务和债权⼈接受履⾏的地⽅。
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及填补方法
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及填补方法在商业交易和法律合作中,合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即使经过精心起草和谈判,合同中仍可能存在法律空白问题。
这些法律空白可能给合同各方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因此,及时发现和填补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并提供一些常见的填补方法。
一、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指的是合同中未明确约定的事项或条款。
这些未明确约定的事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条款模糊不清:合同中某些条款可能存在语言模糊、双关或不明确的情况,导致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2. 未约定的事项:合同中可能存在双方未约定的事项,例如合同履行期限、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
3. 变化的法律环境:合同可能在签订后的一段时间内,受到法律环境的变化影响,导致原先的合同条款无法适应新的法律要求或规定。
二、填补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的方法1. 解释合同条款:当合同中的某些条款模糊不清时,可以通过解释合同条款来填补法律空白。
合同的解释可以参考合同的目的、各方的交易意图以及合同中其他相关条款的内容。
2. 引用相关法律规定:在合同中明确引用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填补合同中的法律空白。
通过引用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3. 引入行业标准和惯例:在合同中引入行业标准和惯例可以填补合同中的法律空白。
行业标准和惯例通常被认为是具有约束力和可执行性的,可以为合同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
4. 补充协议:当合同中存在未约定的事项时,各方可以通过签订补充协议来填补法律空白。
补充协议是针对合同中未约定事项的具体约定,可以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5. 协商一致:当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无法通过以上方法填补时,各方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来解决。
协商一致是一种灵活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各方的需求来确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可能给合同各方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为了填补合同中的法律空白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合理的方法,例如解释合同条款、引用相关法律规定、引入行业标准和惯例、签订补充协议以及通过协商一致来解决。
合同法如何规定未尽事宜的补充条款
合同法如何规定未尽事宜的补充条款在合同法中,当合同中未明确规定某些事项时,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合同当事人的意愿来确定补充条款。
本文将从合同法的角度分析如何规定未尽事宜的补充条款,并通过案例来说明具体应用。
一、法律规定的补充条款根据合同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当合同中对某些事项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和交易习惯,参照有关法律、行业的规定,按照公平原则确定补充条款。
以购房合同为例,当合同中未约定房屋交付的具体时间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可以参考有关法律和行业的规定来确定补充条款。
例如,根据《物权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开发商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房屋交付给购房人。
因此,可以将该规定作为补充条款,明确房屋交付的时间。
二、合同当事人的意愿确定的补充条款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约定补充条款,以明确未尽事宜。
根据合同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中未约定的事项,但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以劳动合同为例,当合同中未约定员工的试用期时,双方可以协商约定试用期的具体时间。
例如,公司可以与员工约定一个三个月的试用期,以便在此期间评估员工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情况。
这样的约定可以作为补充条款,并在合同中明确载明。
三、案例分析某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约定由乙公司向甲公司供应5000台电视机。
然而,在合同中并未约定具体的交货地点。
在交货前,乙公司提出将货物交付到其仓库的要求,而甲公司希望货物直接交付到其办公室。
由于双方对交货地点的约定未明确,需要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来确定补充条款。
根据合同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可以参照交易习惯和公平原则来确定补充条款。
在该案例中,根据行业的常规做法,供应商通常应当将货物交付到买方指定的交货地点。
因此,可以将该约定作为补充条款,明确货物交付到甲公司办公室的要求。
综上所述,合同法规定了未尽事宜的补充条款的确定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当事人的意愿,可以通过参照法律、行业规定和公平原则来确定补充条款。
合同的解释及填补空白条款
合同的解释及填补空白条款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约束双方在特定事务上的权利和义务。
当合同中出现争议或者存在未明确约定的情况时,解释合同及填补空白条款成为必要的步骤。
本文将探讨合同解释的原则以及填补空白条款的方法。
一、合同解释的原则1. 文字解释原则:合同的解释应以合同文字的明确表述为准。
当合同中的条款语言清晰明确时,应按照字面意义进行解释。
2. 当事人意图原则:当合同的文字表述存在歧义时,应考虑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这需要通过合同签订时的交流记录、附加协议或其他相关证据来确定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3. 诚实信用原则:合同解释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即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商业习惯来解释合同。
这意味着合同的解释应符合公平、公正和商业道德的原则。
4. 有利解释原则:当合同的解释存在多种可能时,应选择对无过错方最有利的解释。
这是为了保护合同中较弱的一方利益,避免不公平的结果。
二、填补空白条款的方法1. 参照法律法规:当合同中存在未明确约定的条款时,可以参照适用的法律法规来填补空白。
法律法规通常会对特定事务提供相关规定,可以作为填补空白的依据。
2. 参照行业惯例:在某些特定行业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惯例和规范。
当合同中的条款未明确约定时,可以参照行业惯例来填补空白。
这有助于确保合同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 参照类似合同:当合同中的条款未明确约定时,可以参照类似合同中的相关条款来填补空白。
这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合同文件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来实现。
4. 当事人共同协商:当合同中存在未明确约定的条款时,当事人可以进行协商,以达成共识并填补空白。
这需要当事人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以便就空白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三、合同解释和填补空白的重要性合同解释和填补空白条款对于维护合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至关重要。
合同解释可以消除对合同条款的不同理解,确保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得到正确理解和执行。
填补空白条款可以弥补合同中未约定事项的不足,使合同具备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合同中的合理期限及延期规定解读
合同中的合理期限及延期规定解读合同是一种约定,是双方达成一致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在合同中,期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指定了各方履行合同义务的时间范围。
因此,合理的期限和灵活的延期规定对于合同的履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合同中的合理期限及延期规定进行解读。
一、合理期限的确定在合同中,期限的确定应根据合同的具体性质、履行内容和法律规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合理的期限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明确性:期限应该明确具体,避免模糊和歧义,便于各方履行合同义务。
例如:“双方一致同意在合同签订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货物交付”。
2.合理性:期限应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合同履行的合理时间。
不同类型的合同,其履行期限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租赁合同期限通常为一年,而长期合作协议的期限可能为三年。
3.公正性:期限应公平合理,不得对任何一方造成不合理的压力或不利影响。
合同中,应避免以过于苛刻的期限限制一方的权益。
4.符合法律法规:期限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守合同法的相关规则。
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六条,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的履行期限,也可以约定合同生效即时履行。
二、合同期限延期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合同期限可能需要延期。
为了保证合同的正常履行,期限延期的规定也是合同中应当包含的内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合同期限延期规定:1.书面协议:各方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达成协议,明确合同期限的延长。
延期协议应由双方签字确认,并获得必要的法律审批,确保延期协议的有效性。
2.法定规定:某些合同可能会在法律上规定了期限延长的条件和程序。
例如,在建设工程领域,当发生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延期,但需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征得对方的同意或经仲裁机构裁决。
3.条件限制:合同中可以约定期限延期的条件和限制。
例如:“在出现不可抗力等情况下,双方同意并延长合同履行的期限,但延期的总天数不得超过30天”。
最高法《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法院诉讼时效司法解释(全文)为正确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第二条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
第三条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第四条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条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六条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合同的,应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五条关于一年除斥期间的规定。
对方当事人对撤销合同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被撤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第八条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合同的补缺(补充性解释)
合同的补缺(补充性解释)合同的补缺(补充性解释)1.合同补缺的含义。
补缺是对合同空⽩点的补充,因此补缺⼜称为合同的补充性解释、合同漏洞的填补,还有⼈称为条款不明确时合同的履⾏规则。
合同的补缺规则,在条款⽋缺时使法院、仲裁机关有所遵循。
2.合同漏洞产⽣的原因。
合同有缺陷或存在空⽩点,原因是多⽅⾯的。
其⼀,追求效率。
为追求效率,迅速地达成合同关系,当事⼈订⽴合同时,往往只规定他们认为必要的条款,并不追求合同条款的完备;根据具体情况,有些合同条款可以暂付阙如,留待将来补充。
对暂付阙如的条款,当事⼈可能最终不能达成⼀致意见。
其⼆,知识的⽋缺。
合同当事⼈未必都是法律专家和业务专家,在订⽴合同时,可能会疏漏某些条款。
这种疏漏,给合同的履⾏和合同争议的解决留下了隐患。
3.补缺与合同的成⽴。
过于含糊的合同,因不能反映当事⼈的意图,应认定为未成⽴的合同。
因为,过于含糊的合同,没有形成合意。
过于含糊的合同,是难以⽤合同补缺的⽅法救济的,合同的补缺,是对合同⼀个或⼏个“空⽩点”的补充。
对过于含糊的合同进⾏补充,⼏乎等于代替当事⼈订⽴合同,因此,补缺是不适当的。
⽐如,当事⼈对合同的标的条款没有规定,则应当毫不犹豫地以合同未成⽴否认合同的效⼒,⽽不能补缺。
当当事⼈的基本权利义务已经确定,形成了合同法律关系,但⽋缺某些条款,⽐如⽋缺价格条款、履⾏地点条款等,此时,可以给予补救,使当事⼈顺利地履⾏义务。
对⽋缺某些条款的合同,如果不加分析地⼀律认定未成⽴,与现代合同法“安全、公平、效率”的观念不符。
简单地处理,会给当事⼈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补缺挽救了有争议的交易关系,使⼤量有缺陷的合同能够正常履⾏。
4.合同补缺与合同解释的联系和区别。
补缺与合同解释都是对当事⼈意思表⽰的推定,但两者有明显区别。
第⼀,当合同⽋缺某些条款,法院或仲裁机关对当事⼈表⽰意思的“空⽩点”进⾏补充,实际上是代当事⼈为意思表⽰,把这种补充的意思表⽰,视为当事⼈的意思表⽰。
对于未定期限且无法确定期限的借款合同
对于未定期限且无法确定期限的借款合同篇一:没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协议,出借人如何应对?借款协议没约定还款期限,出借人如何应对?在借款中,常出现没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协议,给出借人的生活、工作带来较多的困扰。
那么,如出现上述情形时,出借人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予以解决:1、就还款期限与借款人签订《补充协议》。
根据《合同法》第 61 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可知,出借人与借款人签订的《借款协议》未约定还款期限且不能通过交易习惯确定还款期限时,双方可以协议补充,即可就还款期限签订《补充协议》。
2、在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情况下,出借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根据《合同法》第 206 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因此,出借人在和借款人协商签订《借款协议》补充协议未果的情况下,可以对借款人进行催告,要求其在合理期限内予以返还。
为了便利出借人及时向借款人主张还款,出借人应当在出借款项时及时与借款人签订书面的借款协议并明确约定借款人的有关信息、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还款期限等内容。
篇二: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例评析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例评析【案情简介】沈先生、韩女士系夫妻关系,共同于 2012 年 6 月 2 日向韦女士借款人民币 250 万元,写下《欠条》,约定利息按照月息 2 分计算,但未约定还款期限。
2013 年 6 月 27 日,沈先生、韩女士共同与韦女士签订《协议书》,约定沈先生和韩女士在无法偿还欠款时,韩女士的表姐于女士以其合法持有的凯丰公司的股权为上述借款提供担保,但该股权未工商登记。
民法典的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补救措施有哪些规定
民法典的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补救措施有哪些规定现实社会中合同的签订必须要符合⼀定的条件,对于合同的内容约定必须要明确,否则的话很容易产⽣合同纠纷,那么关于民法典的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补救措施规定是怎样的呢?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的解答。
⼀、民法典的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补救措施有哪些规定1、当事⼈对合同内容的约定应当明确、具体,以便于,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缺合同条款或者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的情况经常发⽣,因此需要对合同进⾏补充。
合同⽣效后,当事⼈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2、当事⼈在合同中对质量、价款、履⾏地点、履⾏⽅式、履⾏期限、履⾏费⽤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既不能通过协商达成补充协议,⼜不能按照合同的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依照《民法典》第511条规定。
《民法典》第五百⼀⼗条【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补救措施】合同⽣效后,当事⼈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第五百⼀⼗⼀条【合同约定不明确时的履⾏】当事⼈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下列规定:(⼀)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业标准履⾏;没有国家标准、⾏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的的特定标准履⾏。
(⼆)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合同时履⾏地的市场价格履⾏;依法应当执⾏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依照规定履⾏。
(三)履⾏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所在地履⾏;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其他标的,在履⾏义务⼀⽅所在地履⾏。
(四)履⾏期限不明确的,债务⼈可以随时履⾏,债权⼈也可以随时请求履⾏,但是应当给对⽅必要的准备时间。
合同没有约定有效期怎么办
合同没有约定有效期怎么办合同有生效的一天,也就有失效的一天。
但是一些粗心大家的人有时候会忘记约定合同的有效期,《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规定了: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对于合同没有约定有效期的问题,下文法律合同纠纷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一、合同没有约定有效期怎么办对于合同未约定履行期限的,《民法典》中做出了规定:1、第五百一十条【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补救措施】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2、第五百一十一条【合同约定不明确时的履行】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四)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请求履行,但是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3、第六百二十八条【买受人支付价款的时间】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价款。
对支付时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应当在收到标的物或者提取标的物单证的同时支付。
二、约定有效期的合同过了有效期怎么办1、给付迟延限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后,能够履行而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期履行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1)须有合法债务存在;(2)履行须可能;(3)未按期履行;(4)迟延履行无正当理由。
给付迟延依法应承担如下法律后果:1)支付违约金或赔偿因迟延偿付而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若迟延给付造成债权人丧失履行利益的,债权人可解除合同,请求赔偿损失;2)对在迟延期间因不可抗力造成标的物毁损丢失的,债务人依法承担履行不能的责任,并不得以不可抗力为由主张负责。
但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若债务人能够证明即使其不迟延给付也会发生标的物毁损丢失的,则可免责;3)承担交易价格风险责任。
合同遗漏与事后补充的规则
合同遗漏与事后补充的规则一、背景本合同的当事人为(甲方)和(乙方),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就(详细描述具体合同内容)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二、补充协议的目的本补充协议旨在规定合同遗漏及事后补充的具体规则,确保双方在履行合同时能够依法维护各自权益,并达成共识。
三、合同的遗漏当合同中存在遗漏的情况时,双方应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共同处理遗漏问题。
双方同意如下原则:1. 遗漏的定义:合同遗漏是指因疏忽或其他原因,在签订合同时未能完整包含双方意愿的内容。
2. 信息共享:当发现合同中存在遗漏时,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有关遗漏内容的相关证据和材料。
3. 双方协商:双方应进行友好协商,共同商定对遗漏内容的处理方式。
双方应本着公平、合理、互利的原则,充分考虑各自的权益和利益。
4. 补充合同:合同遗漏的内容可通过签订补充合同的方式予以补充。
补充合同应明确遗漏内容、补充的条款以及补充的生效时间。
五、事后补充当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新的情况或双方需求变化时,双方允许在原合同基础上进行事后补充。
事后补充应满足以下条件:1. 双方协商:双方应进行友好协商,就补充的内容、条款以及补充的生效时间达成共识。
2. 书面协议:补充内容应以书面形式进行确认,由双方签署补充协议。
3. 合法合规:补充内容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4. 影响范围:事后补充的内容仅适用于双方一致同意并确认的部分,不影响原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
六、争议解决对于因合同遗漏和事后补充所引起的争议,双方应尽量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如协商未果,双方同意将争议提交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解决。
七、其他条款1. 本补充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并作为原合同的有效补充。
2. 如本补充协议与原合同有冲突之处,以本补充协议为准。
3. 本补充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并书面确认,作为本补充协议的补充条款。
以上为双方就合同遗漏与事后补充所达成的补充协议,以便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
补充协议如何补充合同缺失或不完整的部分
补充协议如何补充合同缺失或不完整的部分在商业交易中,合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合同可能会存在缺失或不完整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补充协议的制定和签署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解决方式。
补充协议是指在原始合同基础上,对于缺失或不完整部分进行补充和规定的文件。
它不仅可以弥补合同的不足,还可以明确双方的权益范围和责任义务,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一、补充协议的重要性补充协议的制定对于恢复合同的完整性非常关键。
当原始合同存在缺失或不完整的部分时,补充协议可以填补这些空缺,确保合同的完整性和可执行性。
补充协议能够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意图和约定,规避可能的争议和纠纷。
二、补充协议的内容补充协议的内容应当具体明确,涵盖缺失或不完整部分的相关条款和约定。
例如,对于缺失的价格条款,补充协议可以规定具体的价格或价格确定的方式;对于不完整的履行期限,补充协议可以约定具体的履行期限或履行期限的延长。
同时,补充协议应当尽量避免与原始合同冲突或矛盾。
一般情况下,原始合同中的有关条款仍然有效,除非在补充协议中明确予以修改或变更。
三、补充协议的签署和生效补充协议的签署应该经过双方充分的协商和谈判,并由双方的授权代表签字或盖章。
签署时应当注意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补充协议一般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注明是对原始合同的补充和修正。
补充协议中应当明确规定生效的日期和适用范围,以免造成混淆和争议。
四、补充协议的法律效力补充协议与原始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双方应当按照补充协议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补充协议作为一种法律文件,具有合同的法律属性和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遵守。
如果在补充协议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争议。
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双方可以根据合同中的争议解决条款提交仲裁或法院进行解决。
五、避免补充协议的发生为了避免合同补充协议的发生,当事人在签署原始合同时应当尽量精确明确,对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详细规定。
解约规定的补救期限如何规定违约方的补救期限
解约规定的补救期限如何规定违约方的补救期限合同是法律约束双方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包含了解约的具体规定。
在实际合作中,如果一方违反合同约定,无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这就构成了违约。
为了保护合同的有效性和双方的合法权益,合同通常会对违约情况进行明确规定,并规定违约方的补救期限。
一、解约规定的补救期限解约是指根据合同约定,双方达成一致并终止合同关系的行为。
解约规定的补救期限是指当一方宣布解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救的时间限制。
为了确保补救期限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合同通常会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规定:1. 事实情况的考虑:合同应当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补救期限不应过短或过长。
过短的补救期限可能给违约方承担责任和采取措施带来困难,过长的补救期限可能导致违约方拖延处理违约问题。
2. 补救措施的种类:合同应当明确规定不同违约情况下的补救措施,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期限。
例如,对于逾期支付货款的违约,合同可以规定违约方在收到违约通知后的十个工作日内支付尚欠款项,以免给守约方造成经济损失。
3. 补救期限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补救期限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当违约方主动向守约方提出解释和补救意见时,守约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延长补救期限。
二、违约方的补救期限当一方违反合同约定,无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另一方有权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违约方的补救期限是指另一方采取补救措施的时间限制。
合同通常会对不同违约情况规定不同的补救期限,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合同有效性。
例如:1. 追索权的行使:当守约方发现违约情况时,有权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义务,并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索赔要求。
这一时间限制即为违约方的补救期限。
2. 协商解决:有些违约情况可能并非故意,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给予一定的补救期限。
例如,在供应商未按时交货的情况下,双方可以协商延长交货期限来实现补救,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 法律救济:对于严重违约行为,另一方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进行法律救济。
合同的补缺规则
合同的补缺规则1. 引言合同是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了交易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合同可能存在一些缺陷或遗漏。
为了弥补这些缺陷,保护各方的权益,补缺规则应运而生。
2. 合同补缺原则2.1 补充协议原则根据合同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当合同存在不完整或不明确的条款时,各方可以通过补充协议来解决。
补充协议应当是各方自愿达成的一致意见,并且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等相关规定。
2.2 推定意图原则当合同中某些条款存在模糊、不明确或含糊其辞时,可以根据双方交易背景、交易习惯和诚信原则等推定各方的真实意图。
例如,在销售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商品质量标准时,可以根据市场常态和双方交易历史来推定双方对商品质量的期望。
2.3 公平原则补缺规则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当合同存在缺陷时,应当通过公平的方式来解决。
例如,在租赁合同中未明确约定租金调整机制时,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和租赁物的实际价值来确定公平的租金。
3. 合同补缺的具体方法3.1 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当合同中某些条款缺失或不完善时,可以参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
例如,在劳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的程序时,可以参照《劳动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处理。
3.2 参照行业惯例和标准在某些特定行业中,存在一些行业惯例和标准,可以作为补缺依据。
例如,在建筑工程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时,可以参照行业标准或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判断。
3.3 参照交易习惯和通常做法交易习惯和通常做法是商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可以作为补缺的依据。
例如,在国际贸易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货物装运方式时,可以参照国际贸易惯例和通常做法来确定适当的装运方式。
3.4 参照合同中其他条款的约定当合同中存在其他条款可以作为补充的依据时,可以参照这些条款来解决缺陷。
例如,在供应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交货时间时,可以参照其他相关条款如支付方式、货物规格等来推断合理的交货时间。
建设工程合同未约定工期
建设工程合同未约定工期我们需要了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合同双方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果合同中未对工期进行明确约定,那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延期交付或提前完成的情况,就可能导致双方对于工期的理解产生分歧,从而引发争议。
例如,甲方可能认为乙方应按照行业内的常规工期来执行工程,而乙方则可能认为没有明确的工期要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施工进度。
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书面材料或者证据来证明双方对于工期的共同理解,就很难界定哪一方违约。
未约定工期还可能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在没有明确工期的压力下,施工单位可能会为了赶工而忽视质量控制,最终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
这不仅会给业主带来损失,也可能使施工单位面临赔偿责任。
面对未约定工期的风险,双方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1. 补充协议:在发现合同中未约定工期后,双方应尽快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具体的工期要求。
补充协议应当包括工程的开始日期、竣工日期以及可能的延期条款等。
2. 书面沟通:在施工过程中,任何关于工期的变更都应通过书面形式进行沟通,并得到双方的确认。
这样可以为后续可能出现的争议提供书面证据。
3. 第三方评估:如果双方对于合理的工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共同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以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工期。
4. 法律咨询:在签订合同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法律顾问,确保合同的各项条款都符合法律规定,避免因遗漏重要条款而带来的风险。
建设工程合同中未约定工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双方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补充协议、书面沟通等方式,明确工期要求,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法律意识,通过专业咨询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对于保障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约定履行期限合同补缺规则的适用
魏少永赵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由于常识的欠缺、认识上的错误以及疏忽大意等原因,欠缺必要条款或条款约定不明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合同难以履行,特别是当事人仅约定价款或者报酬而未明确约定履行期限的情况更是常见。
这时,就需要依照相关规定予以补充确定。
未约定支付价款期
限合同的补充规则
对欠缺主要条款或条款约定不明确的合同如何进行补缺,相关法律对此作出了规定。
合同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该法第六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民法通则第八十八条对此作了相同的规定。
据此,对依法成立的合同缺失约定履行期限的补缺方法,先后顺序为:首先,由双方当事人协议补充,这是遵循“意思自治原则”最为理想的补救方式,最能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在当事人不愿协议或者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均不能确定履行期限,则应当按照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因此,在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依合同条款或交易习惯也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债权人虽然可以随时主张债权,但根据公平原则和履行债务的客观需要,
法律同时赋予债务人必要的准备时间,即宽限期。
债权人主张权利后,在宽限期届满前,债务人仍无清偿的责任,当然也就不能认为债权人的权利受到了侵犯。
宽限期届满后,债务人负有履行义务的责任,如仍不清偿,债权人的权利即受到侵害,诉讼时效开始计算。
当然,宽限期应根据合同标的的大小、债务人履行义务的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
另一方面,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价款。
对支付时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应当在收到标的物或者提取标的物单证的同时支付。
”依据这一规定,在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根据合同条款或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履行期限时,买受人应当立即履行,即在交货时立即付款。
进行合同漏洞补充时对
法律规定冲突的处理
合同法第六十二条和第一百六十一条均系在适用合同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仍不能确定履行期限情况下,对履行期限如何补充确定的规定,但两者的规定并不相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截然相反。
那么,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如何取舍并作出裁判呢?民法解释学理论告诉我们,在综合适用相关法律规定过程中,应探求各法律制度的立法旨意并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实现公平这一首要价值目标。
首先,应探求立法原意。
此类问题实质上是应适用合同法总则还是分则规定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对于某一特定合同法律关系,总则为一般的、抽象的规定,而分则为特殊的、具体的规定;根据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法理,应当适用分则的规定。
但是,总则与分则并非相互独立,在具体确定如何适用法律规定时,应探求立法者制定该法条的目的、综合分则与总则的规定后最终作出取舍。
合同法分则关于买卖合同对支付价款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时如何进行补充的规定,是借鉴了《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第五十八条的规定。
根据公约规定,如果买方没有义务在任何其他特定时间支付价款,则必须于卖方按照合同和本公约规定将货物或者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交给买方处置时支付价款。
公约作此规定,主要是为了防范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买方的欺诈、不诚信等行为,立足于保护卖方利益之考虑而
设定的。
但是,如果以买受人在收到货物时没有支付对价、侵害了卖方的权益为诉讼时效起算点并适用相关法律规定的结果,恰恰是违反了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一条保护债权人的目的,与立法原意相悖。
其次,在当事人利益失衡时,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不同法律制度中,各法律制度价值目标各有侧重。
因此,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平衡各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和当事人利益,也即进行利益衡量和平衡。
司法实践中,这类案件通常是卖方已按约定向对方履行了义务,双方之间存在买卖合同法律关系的客观事实。
处理此类案件时,适用不同的法律条文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法律后果,一种有利于债权人,一种不利于债权人,而只有作出有利于债权人的解释才符合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
而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法领域的“帝王条款”,具有授予法官进行自由裁量以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
因此,根据实质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在适用诉讼时效制度时,如果既可作有利于债权人也可作不利于债权人的解释时,应作出有利于债权人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规定:“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根据这一规定,对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便于实践中统一操作,有利于减少纷争,这也符合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和公平的价值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野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