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王维在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加强记忆和实际应用。
-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对王维及其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可能感到陌生,难以将诗歌放入历史语境中去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使至塞上》这一章节。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维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生字词、修辞手法以及王维的边塞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在边塞风光中抒发的情感。
-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理解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运用的结构、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意象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生字词学习: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蓬、雁、胡、羌、汉、颜”等,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壮阔景象,理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时的情感投入。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讲授: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授: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 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XXX,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 作。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 定难度。而且,稍不留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 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 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 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 桥梁,奇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读中正字音、明节奏、 悟词句,在练读中理解词意,在听老师范读中找到轻重快慢的感觉 ,在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中想象和感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内心复 杂的情感;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应更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 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实践活动中的诗词创作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创作时仍然缺乏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词创作的技巧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仗、意象描绘等。
4.作者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风格及边塞诗的特点。
5.创作意境:探讨《使至塞上》所表达的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忠诚以及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使至塞上》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学素养。
举例解释:
-诗句朗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雄浑与苍凉,感受边塞的壮阔。
-词汇应用:通过例句或语境,让学生明白“瀚海”指的是沙漠,“阑干”表达了依恋之情。
-赏析技巧:分析“孤烟直上”与“落日圆”的意象对比,以及其中的对仗修辞手法。
-创作意境: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领悟王维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边疆将士的忠诚与辛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创作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学习并掌握“使至塞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经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描绘诗歌中的边塞景象,感受诗歌的壮丽意境。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对唐朝边塞诗的了解,如《《静夜思》、《出塞》等,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边塞诗的氛围。

2. 介绍作者王维,强调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强调韵律。

2. 提问学生对诗歌初步的理解,如诗歌的主题、情感基调等。

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歌的每一句,理解其含义,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 讨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出画面,感受边塞的壮丽与孤独。

3.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复杂情感。

四、深度探讨1. 讨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出的身世之感。

2. 探讨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如何通过描绘边塞景色来抒发个人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比较《《使至塞上》与其他边塞诗,如《《出塞》、《凉州词》等,分析其异同。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

2. 阅读王维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一、教材综述《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本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塞下曲》。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故乡、父母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 - 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边塞的不屈精神; -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欣赏能力; -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家乡、亲情和祖国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感受作者对塞上风光和塞上人民的描绘;–通过朗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识记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合理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课件、教材、黑板、笔2.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PPT教学课件–生词表和课文解读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边塞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老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学生:边塞是指国家边境地区,常常是军事重点地区。

–老师:对,边塞地区通常有什么特点?–学生: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常常有战火和战士的存在。

–老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边塞生活的,请大家认真听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学课件说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学课件说课

这里是指大雁 北飞
胡天:胡人 的领空。这 里是指唐军
占领的北方
山高诗路人远即,景我设喻觉,得以自“己蓬像”、飘“飞雁的”蓬自草比,
地方。
一样说出自了己汉像家随风边而塞去,的又蓬似草一北样归出大临雁“一汉塞”,
般飞像入振胡翮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
释义解析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 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 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 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 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 中,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02
第二章 古诗详解
三思而后行
何人出使? 为何出使?
诗中情感
1.被排挤出朝廷之外的激愤抑郁、 孤独落寞。 2.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 国的感慨赞美。
点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本周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完成第七讲课后习题
感谢观看!
使至塞上
——王维
目录
DIREC
01 作者与背景简介 02 诗歌详解 03 作者情感 04 练习探究
01
第一章 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诗人、边塞诗代表诗人。人称“诗佛”,因曾任尚 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王摩诘文集》等。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 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 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 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狼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对韵律美的感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我发现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实际场景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7.拓展阅读:推荐与边塞诗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从军行》、《凉州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使至塞上》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诗人背景与创作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事迹,以及《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边塞风光、战事、诗人情感等多角度探讨诗歌的主题。
6.创作练习:借鉴《使至塞上》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创作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短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2.增强审美能力:分析诗中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边塞风光的壮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作者和故事情节;2.了解并掌握古汉语中的典故和用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使至塞上》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古汉语中的典故和用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剖析故事情节和典故的含义;2.教学难点:学生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步骤和方法1. 导入(时间:10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使至塞上》的了解和评论;2.通过引入短文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3.向学生介绍《使至塞上》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2. 讲解(时间:30分钟)1.向学生介绍古汉语中的典故及其用法;2.分析《使至塞上》中的典故和情节;3.与学生一起讨论、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内涵。

3. 练习(时间:40分钟)1.阅读课文,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句式和用法;2.通过课文中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故事和典故的理解和想法。

4. 总结(时间:10分钟)1.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思考;2.回顾教学中学生的表现;3.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能力,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练习情况进行评分;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3.教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建议1.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练习形式;3.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差异化地设计练习和评估。

七、注意事项1.需要提前准备好教学用具和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3.课堂评估过程要公正、客观,不应影响学生的心态和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使至塞上》,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与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七个方面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设计及理念。

一、说教材《使至塞上》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的12课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歌,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饱含着羁旅中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学生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三、说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六、说学法初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

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方法定为: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 (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针对这种情况应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2分钟)二、预习检测: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5分钟)三、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四、知识拓展(15分钟)1、朗读三步走①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引言《使至塞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篇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古代使者辗转于边塞之间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本篇诗涉及到丰富的词汇、典故和修辞手法,对于学习古典文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课堂目标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掌握诗歌中的经典描述和意象;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4.感受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掌握诗歌中的经典描述和意象。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2.感受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塞上的图景,向学生介绍边塞的风光,激发学生对于边塞文化的兴趣和好奇。

步骤二:导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读一遍《使至塞上》,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此诗的标题是什么?2.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色?3.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步骤三:理解诗歌(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中有哪些经典的描述和意象?2.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步骤四:分析修辞手法(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找出相应的例子,包括:1.比喻:如何通过比喻营造诗歌的意境?2.拟人:如何通过拟人描写塞上的景色和情感?3.排比:作者是如何通过排比来突出诗歌的主题?步骤五:感受边塞风情(15分钟)通过音乐、绘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边塞的风情,增强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每人选取一段诗歌或一首歌曲,通过写作或演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边塞风情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使至塞上》的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使⾄塞上》是唐代诗⼈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途中所作的⼀⾸记⾏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使⾄塞上》教案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韵美。

过程与⽅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美。

2、抓画⾯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漠孤烟直,长河落⽇圆”⼀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写诗背景,感受诗⼈前后变化,培养学⽣乐观、豁达的⼈⽣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漠孤烟直,长河落⽇圆”⼀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导⼊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塞上》导⼊。

教师配乐朗读。

⼆、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西祁县)⼈,唐朝诗⼈。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尤其是创作的⼭⽔⽥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屏展⽰)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解⼀解 了解背景:开元⼆⼗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国⼩勃律(在今克什⽶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试读;3、学⽣个读;4、学⽣齐读。

(三)释义 单车:⼀辆车,这⾥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对比分析《使至塞上》与其他四首唐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李白的《将进酒》)在题材、情感、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掌握五首诗的文学常识和基本修辞技巧;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希望借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或许我还可以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让问题更具吸引力。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王维的诗歌有一定的欣赏基础,但对一些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理解还存在困难。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互动和回答中,我感觉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但或许我还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重点意象和修辞。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四首唐诗来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的独特风格。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意象相关的主题,如“自然景观的描绘”或“边塞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王维《使至塞上》的文本阅读与理解: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说课教学电子课件说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说课教学电子课件说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诗。 首联交代了________和________ 。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
古诗赏析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 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 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 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 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古诗赏析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 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 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边塞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 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强调了景 物的单调。 “直”——突显烟的挺拔、坚毅之美。 “长”——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黄河横贯其间。 “圆”——给落日以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
白话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中心思想: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 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 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 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
使至塞上
——王维
一 走近作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唐诗五首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唐诗五首说课教学课件

诗文赏析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大孤长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 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日 忆 山 东 兄

背景知识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 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 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 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 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 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 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作者档案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 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信奉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 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 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 孟”。他的画和诗被苏轼评价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 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王维奉唐玄 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 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圆的是落日
色彩美:
黄色大漠、浑黄长河、 白色烽烟、红色日落
——鲜明优美
主题概括
此诗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 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描 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 的塞外风光,隐约地透露出 自己受排挤而孤寂伤感之感 以及在雄浑大漠中得到升华 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C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针对这种情况应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2分钟)二、预习检测: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5分钟)三、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四、知识拓展(15分钟)1、朗读三步走①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②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③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2、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五、能力提升(15分钟)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教师补充。

六、当堂检测(5分钟)1、出示中考链接题加以巩固2、背诵全诗七、课堂小结(2分钟)六、板书设计情叙事:首联出使边塞景由抒情:颔联内心抑郁由事绘景:颈联塞外风光事发叙事:尾联战事繁忙终设计意图:首联交代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

一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

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可诗人的笔法还没完。

接着一句“归雁入胡天”又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

描绘了沙漠景象且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在广阔的景象中。

尾联以事作结,顺其自然。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及翻译9.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1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译: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

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译: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

12.唐诗五首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