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酵液预处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质量可高达数万至一千万以上,它们源自文库 有长链状结构, 其链节上含有许多活性官能 团, 包括带电荷的阴离子或阳离子基团以及 不带电荷的非离子型基团。
--
它们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或氢键的作
用,强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 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
的胶粒表面上,产生桥架联结时,就形成了较大的絮
--
5. 加入反应剂:
加入反应剂和某些可溶性盐类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如 CaSO4,AlPO4等。生成的沉淀能防止菌丝体粘结,使菌丝具有块 状结构,沉淀本身可作为助滤剂,且能使胶状物和悬浮物凝固, 改善过滤性能;如发酵液中含有不溶性多糖物质,用酶将其转化 为单糖,以提高过滤速率。如万古霉素用淀粉作培养基,发酵液 过滤前加入0.025%的淀粉酶,搅拌30min后,再加2.5%硅藻土助 滤剂,可提高过滤效率5倍。
团,这就是絮凝作用。
--
工业上使用的絮凝剂可分为三类: 1)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 聚苯乙烯类衍生物; 2)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如聚合铝盐、聚合铁盐等; 3)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糖类胶粘物、海 藻酸钠、明胶、骨胶、壳多糖、脱乙酰壳多糖等。
硫酸铝 Al2(SO4)3•18H2O(明矾); 氯化铝 AlCl3•6H2O; 三氯化铁 FeCl3; 硫酸亚铁 FeSO4·7H2O ; 石灰;ZnSO4;MgCO3
--
2、絮 凝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 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絮凝剂: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其相对
电位φd降低到其值为1/e处的距离,
--
ζ电位与扩散层厚度δ和电动电荷密度q成正比,而扩散 层厚度又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当双电层的排斥力不足 以抗衡胶粒间的范德华引力时,由于热运动的结果导致胶 粒的互相碰撞而聚集起来。
在发酵液中加入具有高价阳离子的电解质,能降低ζ电 位和脱除胶粒表面的水化膜,就能导致胶粒间的凝聚作用。
1. 降低液体粘度: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液体的
粘度成反比,降低液体粘度可有效提高过滤速率。注意加 热温度与时间,不影响产物活性和细胞的完整性。
有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
--
2. 调整pH
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 性质,适当调节pH值可改善其过滤特性。
氨基酸、蛋白质等电点的调节;在膜过滤中,发 酵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易与膜发生吸附,通过调整pH值 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即可减少堵塞和污染;
②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 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 ④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
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这些特性使得发酵液的过滤与分离相当困难。
--
(二)改善发酵液过滤特性的物理化学方法
通过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即可改善其流体 性能,降低滤饼比阻,提高过滤与分离的速率。
第三章 发酵液预处理
一 、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 二、 发酵液的相对纯化 三、 固液分离工程及设备
--
发酵液成分
微生物菌体及残存的固体培养基外,还有未被微生 物完全利用的糖类、无机盐、蛋白质,以及微生物的各 种代谢产物。
目的
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 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提取和精制后继各工序的顺利 进行。
不影响目的产物,可消除发酵液中某些杂 质对过滤的影响,提高过滤速率。
--
(三)凝聚与絮凝
凝聚和絮凝技术能有效地改变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 体粒子的分散状态,使聚集起来,增大体积,以便于过滤, 常用于菌体细小而且粘度大的发酵液的预处理中。
通常发酵液中细胞或菌体带有负电荷,由于静电引力的 作用使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粒子(即正离子)被吸附在其周 围,在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但是这些正离子还受到使它们 均匀分布开去的热运动的影响,具有离开胶粒表面的趋势, 在这两种相反作用的影响下,双电层就分裂成两部分。
--
1、凝 聚
凝聚: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电排
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 定的现象。 凝聚值:使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
反离子的价数越高,该值就越小,即凝聚能 力越强。
--
阳离子对带负电荷的胶粒凝聚能力的次序
Al3+ >Fe3+ >H+ >Ca2+ >Mg2+ >K+ >Na+ >Li+ 常用的凝聚剂电解质有:
当胶粒在溶液中作相对运动时,总有一薄层液体随 着它一起滑移,这一薄层,厚度比吸附层稍大,滑移 面(剪切面)在图14-l中用波纹线表示。
--
这三种电位中只有ζ电位能实际测得,所以可以认为是 控制胶粒间电排斥作用的电位,用来表征双电层的特征。
ζ=4πqδ/D D—水的介电常数; q—胶体的电动电荷密度,即滑移面上的电荷密度; δ—扩散层的有效厚度,即为吸附层和扩散层界面处
细胞、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质等在某个pH值下 也可能趋于絮凝而成为较大颗粒,有利于过滤的进行。
主要有等电点沉淀法
--
3. 凝聚与絮凝
采用凝聚和絮凝技术能有效改变细胞、细胞碎 片及溶解大分子物质的分散状态,使其聚结成较 大的颗粒,便于提高过滤速率。另外,还能有效地除 去杂蛋白和固体杂质,提高滤液质量。
--
4. 加入助滤剂
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 松,滤速增大。悬浮液中大量的细微胶体粒子被吸附到 助滤剂的表面上,改变了滤饼结构,降低了过滤阻力。
常用的助滤剂 硅藻土、纤维素、石棉粉、白土、炭粒、淀粉等。
最常用的是硅藻土,使用时,通常细粒用量为500 g/m3; 中等粒度用量为700 g/m3;粗粒用量为700-1000 g/m3。
--
方法选择
对于胞外产物,经预处理应尽可能使目的产物 转移到液相,然后经固液分离除去固相;
对于胞内产物,则应首先收集菌体或细胞, 经细胞破碎后,目的产物进入液相,随后再将细胞
碎片分离。
--
一 、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
(一)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
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一10%,悬浮液 中大部分是水;
--
在相距胶核表面约一个离子半径的Stern平面以内, 正离子被紧密束缚在胶核表面,称为吸附层或紧密层;
在stern平面以外,剩余的正离子则在溶液中扩散开 去,距离越远,浓度越小,最后达到主体溶液的平均浓 度,称为扩散层。这样就形成了扩散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如图所示。
--
扩散双电层的结构模型图
--
--
它们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或氢键的作
用,强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 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
的胶粒表面上,产生桥架联结时,就形成了较大的絮
--
5. 加入反应剂:
加入反应剂和某些可溶性盐类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如 CaSO4,AlPO4等。生成的沉淀能防止菌丝体粘结,使菌丝具有块 状结构,沉淀本身可作为助滤剂,且能使胶状物和悬浮物凝固, 改善过滤性能;如发酵液中含有不溶性多糖物质,用酶将其转化 为单糖,以提高过滤速率。如万古霉素用淀粉作培养基,发酵液 过滤前加入0.025%的淀粉酶,搅拌30min后,再加2.5%硅藻土助 滤剂,可提高过滤效率5倍。
团,这就是絮凝作用。
--
工业上使用的絮凝剂可分为三类: 1)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 聚苯乙烯类衍生物; 2)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如聚合铝盐、聚合铁盐等; 3)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糖类胶粘物、海 藻酸钠、明胶、骨胶、壳多糖、脱乙酰壳多糖等。
硫酸铝 Al2(SO4)3•18H2O(明矾); 氯化铝 AlCl3•6H2O; 三氯化铁 FeCl3; 硫酸亚铁 FeSO4·7H2O ; 石灰;ZnSO4;MgCO3
--
2、絮 凝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 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絮凝剂: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其相对
电位φd降低到其值为1/e处的距离,
--
ζ电位与扩散层厚度δ和电动电荷密度q成正比,而扩散 层厚度又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当双电层的排斥力不足 以抗衡胶粒间的范德华引力时,由于热运动的结果导致胶 粒的互相碰撞而聚集起来。
在发酵液中加入具有高价阳离子的电解质,能降低ζ电 位和脱除胶粒表面的水化膜,就能导致胶粒间的凝聚作用。
1. 降低液体粘度: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液体的
粘度成反比,降低液体粘度可有效提高过滤速率。注意加 热温度与时间,不影响产物活性和细胞的完整性。
有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
--
2. 调整pH
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 性质,适当调节pH值可改善其过滤特性。
氨基酸、蛋白质等电点的调节;在膜过滤中,发 酵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易与膜发生吸附,通过调整pH值 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即可减少堵塞和污染;
②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 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 ④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
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这些特性使得发酵液的过滤与分离相当困难。
--
(二)改善发酵液过滤特性的物理化学方法
通过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即可改善其流体 性能,降低滤饼比阻,提高过滤与分离的速率。
第三章 发酵液预处理
一 、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 二、 发酵液的相对纯化 三、 固液分离工程及设备
--
发酵液成分
微生物菌体及残存的固体培养基外,还有未被微生 物完全利用的糖类、无机盐、蛋白质,以及微生物的各 种代谢产物。
目的
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 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提取和精制后继各工序的顺利 进行。
不影响目的产物,可消除发酵液中某些杂 质对过滤的影响,提高过滤速率。
--
(三)凝聚与絮凝
凝聚和絮凝技术能有效地改变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 体粒子的分散状态,使聚集起来,增大体积,以便于过滤, 常用于菌体细小而且粘度大的发酵液的预处理中。
通常发酵液中细胞或菌体带有负电荷,由于静电引力的 作用使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粒子(即正离子)被吸附在其周 围,在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但是这些正离子还受到使它们 均匀分布开去的热运动的影响,具有离开胶粒表面的趋势, 在这两种相反作用的影响下,双电层就分裂成两部分。
--
1、凝 聚
凝聚: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电排
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 定的现象。 凝聚值:使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
反离子的价数越高,该值就越小,即凝聚能 力越强。
--
阳离子对带负电荷的胶粒凝聚能力的次序
Al3+ >Fe3+ >H+ >Ca2+ >Mg2+ >K+ >Na+ >Li+ 常用的凝聚剂电解质有:
当胶粒在溶液中作相对运动时,总有一薄层液体随 着它一起滑移,这一薄层,厚度比吸附层稍大,滑移 面(剪切面)在图14-l中用波纹线表示。
--
这三种电位中只有ζ电位能实际测得,所以可以认为是 控制胶粒间电排斥作用的电位,用来表征双电层的特征。
ζ=4πqδ/D D—水的介电常数; q—胶体的电动电荷密度,即滑移面上的电荷密度; δ—扩散层的有效厚度,即为吸附层和扩散层界面处
细胞、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质等在某个pH值下 也可能趋于絮凝而成为较大颗粒,有利于过滤的进行。
主要有等电点沉淀法
--
3. 凝聚与絮凝
采用凝聚和絮凝技术能有效改变细胞、细胞碎 片及溶解大分子物质的分散状态,使其聚结成较 大的颗粒,便于提高过滤速率。另外,还能有效地除 去杂蛋白和固体杂质,提高滤液质量。
--
4. 加入助滤剂
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 松,滤速增大。悬浮液中大量的细微胶体粒子被吸附到 助滤剂的表面上,改变了滤饼结构,降低了过滤阻力。
常用的助滤剂 硅藻土、纤维素、石棉粉、白土、炭粒、淀粉等。
最常用的是硅藻土,使用时,通常细粒用量为500 g/m3; 中等粒度用量为700 g/m3;粗粒用量为700-1000 g/m3。
--
方法选择
对于胞外产物,经预处理应尽可能使目的产物 转移到液相,然后经固液分离除去固相;
对于胞内产物,则应首先收集菌体或细胞, 经细胞破碎后,目的产物进入液相,随后再将细胞
碎片分离。
--
一 、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
(一)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
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一10%,悬浮液 中大部分是水;
--
在相距胶核表面约一个离子半径的Stern平面以内, 正离子被紧密束缚在胶核表面,称为吸附层或紧密层;
在stern平面以外,剩余的正离子则在溶液中扩散开 去,距离越远,浓度越小,最后达到主体溶液的平均浓 度,称为扩散层。这样就形成了扩散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如图所示。
--
扩散双电层的结构模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