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律与情感的冲突问题

合集下载

司法裁判中的情与法

司法裁判中的情与法

司法裁判中的情与法在司法裁判中,人们常常将情感与法律视为对立的因素,认为法官应当完全客观地根据法律规定来做出裁决。

然而,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情感与法律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情感不仅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司法活动所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情感在司法裁判中的发挥作用,既有其合理性,同时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首先,情感在司法裁判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司法工作者,法官需要通过审理案件来了解当事人的情况和需求,以便尽可能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情感可以帮助法官更加理解案件的本质,更加关注当事人的利益,并在法律的规范下采取合适的措施,为当事人提供公正和公正的裁决。

情感还可以使法官更加接近社会的实际需求,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提高司法裁判的针对性和效果。

然而,情感在司法裁判中的发挥也需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首先,情感在司法裁判中不能取代法律规定和程序,不能成为制定和执行司法裁决的决策依据。

法官必须在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不能凭借主观感受或个人情感作出裁决。

其次,情感在司法裁判中也不能表现为对特定当事人的偏袒或歧视。

法官应当保持公正、中立的立场,对待每个当事人一视同仁,不因情感或其他因素影响裁判结果。

最后,情感在司法裁判中的发挥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规范进行调控和监督,以确保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在司法实践中,情感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亦不可忽视。

情感可以使法官更加关注人情和社情,使裁判更贴近实际,更具有公正性。

法律则为情感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和约束条件,使情感不能成为主观随意的表现,而是要在法律规定和程序的指导下进行。

只有在情感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和限制下,司法裁判才能更加公正、客观地进行,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优质和可信的裁决。

总之,情感与法律在司法裁判中既有合理性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情感可以帮助法官更好地了解案件的本质和当事人的需求,更加关注公正和公正。

然而,在司法裁判中情感不能取代法律规定和程序,也不能成为偏袒或歧视的依据。

法与情难以取舍

法与情难以取舍

法与情难以取舍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那就是法与情的取舍。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我们应当遵守其规定,但情感往往使我们产生违反法律的冲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法与情的矛盾,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法与情的对立法律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其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制定是通过民主程序,经过严谨的推敲和思考而产生的。

法律的约束力应当被每个公民所尊重和遵守。

然而,当情感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我们往往因为个人的欲望和情感而偏离了法律的轨道。

情感是人类的内在感受,它是我们为之所动的力量。

有时候,法律无法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我们会选择违反法律,去追求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法律的作用与限制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它对于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使人们在各个领域中有所依循和约束。

然而,法律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穷尽所有情况,无法考虑到每个个体的特殊需求。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法律的规定可能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

例如,在某些罗列明确有错综复杂关系的案件中,法律的规定可能无法全面考虑个人的感受和情绪。

三、情感的力量与可能的后果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情绪体验,它可以激发人们的行动和奉献精神。

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我们收获快乐和幸福。

然而,情感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后果。

当我们被情感所左右,忽视了法律和规定,我们可能会违反社会道德和规范,破坏社会秩序。

例如,在某些维权活动中,情感的发酵往往导致不理智的行为,给自身和他人带来了伤害。

四、寻求平衡的方式面对法与情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平衡的方式。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我们不能随意违反法律规定。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对情感给予一定的容忍和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只有了解法律的规定和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遵守和维护法律。

其次,法律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情感的表达和释放。

法律无情反方的辩论案例(3篇)

法律无情反方的辩论案例(3篇)

第1篇正方立场:法律无情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反方立场:法律无情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一、引言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然而,关于法律是否应保持“无情”,历来存在争议。

正方认为法律无情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而反方则认为法律无情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以下是反方的辩论案例。

二、论点一:法律无情可能导致社会冷漠与不信任1. 案例: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因法律判决而引发的社会事件,如某些重大冤案。

这些案件的发生,使得公众对法律产生了质疑和不满,认为法律过于冷酷无情,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

2. 分析: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不考虑人情、道德等因素,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法律与道德、人情脱节,使得社会成员在面临困境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法律制裁,而不是寻求法律帮助。

长此以往,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将受到破坏,社会冷漠现象将愈发严重。

3. 结论:法律无情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因为它可能导致社会冷漠与不信任。

三、论点二:法律无情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1. 案例:在一些涉及重大利益的案件中,如经济纠纷、房产纠纷等,法律判决往往偏向于强者,使得弱者感到不公平。

这种情况下,弱者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

2. 分析: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不考虑各方利益,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部分社会成员感到被忽视,从而引发不满情绪。

在利益冲突较为激烈的领域,法律无情更容易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

3. 结论:法律无情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因为它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

四、论点三:法律无情可能忽视个体差异,导致社会不公1. 案例: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律条款过于笼统,无法适应个体差异,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处于劣势地位。

2. 分析: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不考虑个体差异,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情在理先真实法律案例(3篇)

情在理先真实法律案例(3篇)

第1篇导语:在现实生活中,情感与理性常常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在涉及家庭、婚姻等私人关系时,往往需要在情感与法律之间寻求平衡。

本文将通过对一个真实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一、案例背景原告甲与被告乙系夫妻关系,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甲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乙则全职照顾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感情出现裂痕,甲提出离婚。

乙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认为甲在外地工作多年,对孩子和家庭缺乏关心,要求甲支付高额的抚养费和精神损害赔偿。

二、案件争议焦点1. 甲是否应支付抚养费?2. 甲是否应支付精神损害赔偿?三、法院审理过程1. 甲是否应支付抚养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当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本案中,甲与乙的儿子尚未成年,甲作为父亲,有义务承担抚养费。

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在外地工作多年,但并未证明其收入状况,故无法确定抚养费的数额。

因此,法院判决甲按照乙的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抚养费。

2. 甲是否应支付精神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本案中,乙主张甲在外地工作多年,对孩子和家庭缺乏关心,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要求甲支付精神损害赔偿。

然而,法院经审理认为,甲虽然在外地工作,但并未有证据证明其未尽到抚养义务,且双方感情破裂的原因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甲。

因此,法院驳回了乙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四、案例分析1. 情感与理性的冲突本案中,乙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甲的离婚请求,认为甲未尽到抚养义务。

然而,在法律层面,法院并未支持乙的诉求。

这体现了在处理家庭、婚姻等私人关系时,需要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

2. 法律的公平性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甲和乙双方的权益,判决甲支付抚养费,但驳回了乙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法律与人情相悖立论

法律与人情相悖立论

法律与人情相悖立论简介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人情是两个经常被提到的概念。

法律是社会规范和准则的总称,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而人情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互动,注重人情味和情感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与人情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和思考。

法律的意义与限制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和准则,是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总称。

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权力范围之内,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不断完善的。

然而,法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法律是一种规则,是普遍适用的,它不能考虑到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特殊需求。

其次,法律是一种硬性规定,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明确的界限和限制。

有时候,法律的约束力可能过于强大,不利于人们的发展和自由。

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律可能会与人情相悖,引发一些矛盾与冲突。

人情的价值与弊端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互动。

人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密、关怀等,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情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基础,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然而,人情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方面,人情偏重于主观情感,缺乏客观规范和约束,可能容易导致一些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行为。

另一方面,人情过于强调情感因素,可能会影响客观公正的判断和决策。

此外,过度的人情往往隐藏着利益关系和私人恩怨,容易导致群体的利益失衡和社会动荡。

法律与人情的冲突与调和法律和人情之间存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法律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规范,可能无法顾及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特殊需求。

在一些个案中,法律的强制力和限制性可能与人情相悖,引发矛盾和冲突。

在面对法律与人情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呢?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和遵守法律,法律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基石。

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要尽量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避免违法行为。

法律与情理的冲突

法律与情理的冲突

题目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途径姓名林琳所在学院法学院专业班级 2012法律硕士(非法学)2班学号 31204117法律与情理的冲突,应该是当今中国社会中人们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

找出两者冲突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不仅对司法实践,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法官时常会对法律和道德之间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此时,法官应如何取舍?是直接适用法规作出裁决,还是以适用该规定会导致对公平正义的否定为由背离该规定呢?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发生纠纷,在双方调解未达成一致之时往往会寻求诉讼途径来解决,而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后,民众最关心的就是案件的处理结果是否符合生活中的某种“情理”和“正义观”。

在群众心中,他们希望法官对案件的判决在情理上说的过去,符合他们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

当法律与情理相统一时,人们会很自觉地接受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指导,并积极地履行法律上要求的义务。

相反,如果法官只一味追求合法的目的,不去关心是否合情合理,就会受到来自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有可能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矛盾。

司法不能拒绝裁判,一直以来,法官都处于法理与情理相冲突的尴尬之中。

许多法官都有这样的经历与体会:有些判决在法律上是站得住脚的,但是自己却感觉不尽合理。

在法理与情理的对战中,如何冲出重围,在二者之间找一个交叉点成为困扰法官判案的一个重要难题。

为了实现法律的社会效应,也为了更快、更好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法官在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时候,要发现、阐明并应用蕴含在法律之中的“理”,绝对不能离开情理去做出裁判。

首先,法官要尊重法律,对法律负责。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是正义的化身与代表。

作为法官,必须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对法律有足够的敬畏,极力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诉讼的三角结构要求法官要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不受干扰,居中、独立进行裁判,做到法律上的公正。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里,不能因为当事人的过激行为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使法官受到追究。

辩论法律无情问题案例(3篇)

辩论法律无情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法律无情与人情味的冲突。

本文将以某故意杀人案为例,探讨法律无情与人情光辉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二、案情简介某市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被害人系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亲属。

犯罪嫌疑人李某因家庭矛盾,怀恨在心,持刀将被害人杀害。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依法惩处。

三、法律无情与人情光辉的体现1. 法律无情(1)严格依法惩处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李某故意杀人,情节恶劣,依法应当判处死刑。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司法实践中,无论犯罪嫌疑人身份地位如何,都要依法惩处。

本案中,李某虽为犯罪嫌疑人亲属,但法律并未因其身份而对其从轻处罚。

2. 人情光辉(1)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在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表现出了悔罪态度。

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此,在量刑时,可以考虑对李某从轻处罚。

(2)被害人亲属谅解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害人亲属表示对李某的犯罪行为表示谅解,认为李某能够主动投案,认罪悔罪,具有一定的悔改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以充分考虑被害人亲属的谅解,对李某从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律无情与人情光辉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无情体现在严格依法惩处犯罪嫌疑人,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无论犯罪嫌疑人身份地位如何,都要依法惩处,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人情光辉体现在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以及被害人亲属对犯罪嫌疑人的谅解。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犯罪嫌疑人的刑罚,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人性关怀。

法与情的冲突与处理

法与情的冲突与处理

法与情的冲突与处理法与情的冲突体现在3个方面:1.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的常态化矛盾,法制建设滞后于社会现实;2.从情理社会到法治社会,这是传统与未来的巨大鸿沟;3.严格遵守法律还是顺应社会呼声,这涉及领导干部的角色和思维。

法不容情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等于一纸空文。

法治的最大悲哀并不在于恶法,而在于法的边缘化。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从一种相对模糊的道德观出发来对明确生效的法律规定作出否定性评价的话,我们获得的是个案正义得以平衡的可能,而颠覆的却将是整个法治的秩序。

法本有情▪作为法律执行者的领导干部应当善于倾听社会的主流呼声▪如果法律丧失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良好吸收力的话,法律的生命必将渐渐枯萎。

中国法制建设的常态化隐患——物理事实与纸面权利的不相匹配规则设计必须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否则满纸的权利不过一纸空文在法律的森严坐标中寻找良知的位置从道德母体的隐性渗透到法律条文的直观存在法与情并非悖论,良法之治的逻辑起点在于遵守恶法寻求个案正义与整体正义的有机统一,在法律的弹性内寻求个案正义,在法律的修正中寻求整体正义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中国司法理念的重大转折)在法与情的冲突中实现正义▪个案正义的失衡总是在所难免。

法律的一次失当和沉默是一种无奈,是我们选择法治这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必要代价。

领导干部应当力戒因为看到法治的这种必要代价而丧失对法治的信心,更不能以法治的这种必要代价为借口攻击和否定法治。

▪然而如果这种失当和沉默一再地重复发生,那就是一种悲哀,因为这说明我们总是不能及时从个案的代价中迅速汲取教训,进而及时修正法律,实现良法之治。

▪面对法与情的冲突,法律应该也一定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博弈的均衡解。

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不是法律的无能,而是法律人的无能,是法治社会的无能。

▪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法律的不适当与法律的不遵守之间的二元对立和恶性循环,从而令社会付出重大的代价。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领导干部,应当带头遵守法律规定,同时用心体察社会呼声,及时推动法律修订。

论现代法治中“法”与“情”的冲突与与整合

论现代法治中“法”与“情”的冲突与与整合

论现代法治中“法”与“情”的冲突与与整合摘要:研究现代法治中“法”与“情”的冲突与整合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深刻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法律视角中的“情”的概念进行概括;其次分析了造成“法”与“情”冲突的主要两个原因是传统法律文化理念因素与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和法律环境因素;最后提出在现代法治过程中吸收利用“情法两尽”思想来完善现代法治,以使“法”与“情”达到利益平衡。

关键词:“法”与“情”;传统法律文化;情法两尽一、“情”的概念与特征(一)社会视角下的“情”民情一般认为是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的作用下所作用的结果,并且民情随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制于现实物质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相关文化的影响。

托克维尔强调一个民族的整个道德和精神面貌即是民情。

(二)法律视角下的“情”本文中的民情可以归属于对人情解答的一种,俞荣根先生曾说过:人情稍复杂一点,有的时候说是“私情”,这个时候说的“人情大于王法”就是贬义的;但在天理、国法、人情这一序列关系中的“人情”更突出的是“民情”,这种情况下的“法顺人情”又是褒义的。

[1](三)“情”的特征1、民情具有渗透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我们都常说民情也是人们道德观的体现,道德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社会关系中,而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维系需要建立在一定固有格局之上,任何人都不能随意的进入或者退出,这就使得社会关系具有相当程度的公共性,换一种说法就是道德的公共性,使得民情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私人的控制,带有大众性,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

2、民情具有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一面,同样也有其与历史相联系、固定的一面,民情亦是如此。

首先,表现在各个时代的民情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各个阶层都认同和维护的准则。

其次,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代,不同的阶之间的民情,都是有一些可以继承的内容。

3、民情具有独立性在大社会的背景下,民情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对于社会关系的处理,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催生立法、司法、执法的进一步发展。

浅谈法律与情感的冲突问题

浅谈法律与情感的冲突问题

浅谈法律与情感的冲突问题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完善法律体系,以达到期许的目的,希望以法治取代专制.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治。

但是中国五千多年以来的泱泱大国文化历史传统底蕴,促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习惯以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以自己的主观内心情感分辨对错是非,总之会有一套自己衡量的准则。

法律与情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会相互制约。

庞德说:“将法律和道德彻底分开的做法,以及将法律和道德完全等同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法律与情感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我将通过以下两个案例来阐述下我个人的观点。

案例一:母亲住房风波案某日,一电台法制节目接到了一位七旬老人打来的求助电话,向节目编辑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老人的老伴已于不久前去世,膝下有一女,女儿生活也不富裕,且住房较紧张。

于是,老人考虑到女儿的情况,也想自己能有一个安乐的晚年.遂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再加上女儿现有的钱买了一套商品房,并和女儿住在了一起。

凭着母女关系,老人也没有多想,于是在房产证上写上了女儿的名字.谁想,不久,女儿将自己的七旬老母赶出了家门,并称此房是自己购买.首先从法律角度看,这套商品房的户主是女儿,房产证上的名字是女儿的姓名,那么毫无疑问,女儿才是这套房子的所有权人,并受法律的保护。

再从情感的角度说,女儿生活不富裕住房紧张,母亲好心资助自己,却过河拆桥,钻了法律的空子,其自私自利的行为深受大众所不齿,为社会道德所不容。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可以拿起情感道德武器,去寻求社会支持,采取向法律求助的措施。

尽管社会上类似案件层出不穷,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常见,因为负责审判的法官的裁决,法官与陪审员依据事实,根据法律规定,更倾向于维护法律,当然,会酌情考虑情感因素,会照顾年迈的母亲,可能会在判决书里加入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条文以保障母亲的权益,诸如此类.我们可能会愤怒,可能会不满,但是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情感和法律之间有了冲突,并且法院的判决维护了法律上的利益,尽管判决也许不一定合乎道德,也违背了中国的礼仪之邦的精神内涵,必须服从法律.案例二:医德高尚献血案云南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一名产妇阮某做完剖腹产手术后,出现大出血,医生向她体内输入了1600毫升悬浮红细胞后,产妇仍出血不止。

法律与人性的冲突观后感

法律与人性的冲突观后感

法律与人性的冲突观后感观看电影或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无论是在法庭上的辩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抉择,这一冲突始终存在。

在我看来,法律是根植于社会秩序和公正原则的制度,而人性则表现为情感、道德、自由等个体特征。

尽管有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有效约束人性的某些表现,但这种冲突在许多情况下依然无法避免。

首先,我想谈论法律与人性在道德领域的冲突。

虽然法律通常明确规定了何为合法和非法行为,但道德标准却因时代和文化而异。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法律可能会与人们内心的良知相冲突。

当我们面临道德困境时,法律严格遵守往往会剥夺我们对真正善与恶的判断。

比如,一个内心挣扎的人可能会面临是否向警察举报违法行为的抉择。

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应该合作的道德义务,但人性往往会让人在亲情、友情等情感中产生矛盾。

法律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给了人们一道难以抉择的难题。

其次,法律在平衡公正与个人权利之间往往面临困难。

尽管法律系统是为了保护人们的权益和防止滥用权力而存在的,但它也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在电影或者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法律的规定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

比如有些国家对个人自由进行了过度限制,特定的言论、信仰或者举行集会可能是违法的。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与人性的冲突变得明显,人们需要在遵守法律和追求个人权利之间做出抉择。

此外,法律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人性的影响和冲突。

尽管法律本身应该是客观和中立的,但它却是由人为制定并执行的。

人性的弱点和主观判断可能会影响法律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司法系统中的腐败、权力滥用、贪污等问题都是人性与法律冲突的例证。

这种种不公平现象使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怀疑,也进一步加大了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虽然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冲突从来都不容忽视,但我认为我们仍然需要法律的存在。

尽管法律无法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

法律的建立和执行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表达,旨在保护弱者的权益,防止滥用权力,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情大于法的辩论观点

情大于法的辩论观点

情大于法的辩论观点情大于法的辩论观点1. 引言在法治社会,法律被普遍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公正和公平的准则。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情感往往会超越法律限制,成为人们行动的主导力量。

情大于法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它提出了人们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违背法律,以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去探讨情大于法的辩论观点。

2. 深度探讨2.1 社会公德和伦理法律虽然是社会规范的一种体现,但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下的绝对正义。

人们的行为经常受到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影响,这些观念可能来源于个人的信仰、价值观或文化背景。

在某些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情感上的纠葛而做出超越法律限制的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家庭或社区的利益。

2.2 人文关怀和共情情大于法的辩论观点还可以从人文关怀和共情的角度来探讨。

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是复杂多样的,法律无法完全考虑到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理解他人的处境并抱有共情之心,可能更具有建设性和人道主义的意义。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情感可能会成为决策或行动的主要因素,以实现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

3. 广度探讨3.1 情感法治和个案审慎情大于法的辩论观点提出了情感法治的可能性。

从个人层面来看,情感的存在可以为法律提供特殊的背景和动力,以更好地适应个体情感需求的多样性。

从社会层面来看,情感法治可以促进法律的灵活性和公正性,使法律更贴近人们的真实需求。

3.2 社会动态和变革情大于法的辩论观点也提醒我们,法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动态变化。

当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时,法律可能无法及时跟上,因此人们可能需要在某些情况下超越法律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情感可以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情大于法的辩论观点是存在合理性的。

尽管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感固然可能会违背法律,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思考、调整社会秩序,并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法庭上的情感与矛盾

法庭上的情感与矛盾

法庭上的情感与矛盾在法庭上,情感与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审判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当案件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各方当事人的情感就会显露出来,而这些情感也会对案件的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法庭上的情感与矛盾,以及它们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当事人情感的体现1. 情感的表达法庭上的案件往往牵涉到当事人的利益、尊严和情感,因此他们往往会表达出愤怒、悲伤、失望等各种情绪。

无论是诉讼过程中的陈述,还是法庭辩论中的措辞,当事人的情感都能够通过语言和行为得到充分的体现。

2. 情感的展示除了言语和行为,当事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都能够传递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例如,当被告人面临审判时,他们可能会流露出悔过的神情;当原告方受到诘问时,他们可能会流露出紧张和不安的表情。

二、法官情感的抑制1. 中立的角色法官在法庭上扮演着中立的角色,他们需要抑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客观的判断。

法官不能因为当事人的情感而偏袒某一方,而是要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公正的裁决。

2. 表情的控制法官应该努力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尽量不给当事人带来误解。

即使在听到令人震惊的证词或看到悲惨的场景时,法官也需要展示出严肃和冷静的表情,以维持审判过程的公正性。

三、情感与矛盾对司法公正的影响1. 公正性的挑战情感与矛盾的存在可能会对司法公正产生一定的挑战。

当事人的强烈情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案件的客观性产生质疑,以为法庭不能给予他们公正的判决。

而法官的情感抑制也可能引发对司法公正的怀疑。

2. 证据的真实性当事人在情感激动的状态下可能会掩饰真相或夸大某些事实,这对案件的审理造成了困难。

法官和陪审员需要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辨别证据的真实性,以确保案件的公正裁决。

3. 调解与冲突解决在法庭上,情感和矛盾的存在也为当事人提供了化解纠纷的机会。

法官可以通过调解等方式,帮助当事人在解决矛盾的同时满足各自情感的诉求。

这种积极的调解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司法公正。

法律经典情感案例分析(3篇)

法律经典情感案例分析(3篇)

一、引言法律与情感,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体现,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而情感则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法律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常常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体现。

本文将以一个经典的情感案例分析,探讨法律与情感在司法实践中的冲突与调和。

二、案例分析案例背景:甲与乙系一对夫妻,婚后育有一子。

由于甲在外地工作,夫妻二人长期分居,感情逐渐恶化。

某日,甲因工作原因提前回家,发现乙出轨,遂与乙发生激烈争吵。

在争吵过程中,甲一时冲动,将乙打成重伤。

乙将甲诉至法院,要求甲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法律角度分析(1)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甲在争吵过程中,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乙,却仍然故意实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甲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甲在事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情感角度分析(1)甲对乙的背叛感到愤怒。

在甲得知乙出轨后,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失望,这种情绪导致他在争吵中失去了理智,从而伤害了乙。

(2)乙对甲的背叛感到痛苦。

乙在婚姻中背叛了甲,导致甲受到伤害,乙对此感到愧疚和痛苦。

三、法律与情感的冲突与调和1. 冲突在上述案例中,法律与情感产生了冲突。

甲的行为触犯了法律,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然而,甲对乙的背叛感到愤怒,这种情感使他难以接受法律的制裁。

同样,乙对甲的背叛感到痛苦,这种情感使她难以原谅甲的过错。

(1)法律对情感的尊重。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情感因素。

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法院在判决甲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也可以考虑甲对乙的背叛感到愤怒这一情感因素,给予其一定的从轻处罚。

法大于情的辩论观点

法大于情的辩论观点

法大于情的辩论观点
法大于情的辩论观点是指法律应该优先于个人情感和情绪,作为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准则。

1. 维护公正和社会秩序: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确保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情感和情绪是主观的,容易受个人偏见和情绪影响,而法律是客观的,基于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可以保证公正的判决和公平的处理。

2. 预防个人偏见和报复: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往往会导致个人偏见和报复心理的产生。

法律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限制个人的个人感情和情绪对决策的影响,避免个人主观意愿的干扰,确保公平和公正的判决。

3. 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个体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如果仅仅依靠个人情感和情绪来决定事物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混乱。

而法律的存在可以提供统一的准则和规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4. 保护弱势群体:有些情况下,个人情感和情绪可能会对弱势群体造成伤害和不公平。

例如,在刑事案件中,受害者可能出于情感的驱使,要求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过度的惩罚。

而法律的存在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确保他们得到公正的对待。

综上所述,法大于情的辩论观点认为,法律应该优先于个人情感和情绪,作为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准则。

法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保证社会的公正和秩序,预防个人偏见和报复,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
以及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法律情感案例讲解稿(3篇)

法律情感案例讲解稿(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与情感,自古以来就是一对矛盾体。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往往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而情感则往往使人陷入是非曲直的困境。

本文将通过一个法律情感案例,探讨在法律与情感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因邻里纠纷与邻居张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致其重伤。

事后,李某主动投案自首。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然而,李某的家人和邻居张某的家人均表示愿意原谅李某,希望司法机关能够从轻处理。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中,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然而,李某的家人和邻居张某的家人均表示愿意原谅李某,这体现了人情的力量。

2. 在法律与情感之间,应当如何处理?首先,我们要明确,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李某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3. 然而,情感也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情感的驱使,做出一些违背法律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平衡法律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呢?4.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法律与情感并非绝对对立。

在很多情况下,法律的规定本身就体现了人们对正义、公平的追求。

例如,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规定,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5. 其次,我们要学会在法律与情感之间寻找平衡。

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司法机关应当充分考虑受害人的意愿,同时也要考虑被告人的悔罪表现。

在本案中,李某主动投案自首,并得到了受害人家属的原谅,这可以作为从轻处罚的依据。

6. 最后,我们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才能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理智地处理法律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四、案例启示1. 在处理法律与情感之间的冲突时,我们要坚持法律至上原则,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情感法律交谈案例分析(3篇)

情感法律交谈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情感问题日益凸显。

在现实生活中,情感纠纷时常发生,涉及婚姻、家庭、财产等多个领域。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在处理情感纠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通过一个情感法律交谈案例分析,探讨法律在解决情感纠纷中的作用。

二、案例背景小王与小张于2018年相识,2019年结婚。

婚后,两人共同生活,育有一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王与小张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小张因工作原因经常加班,对小王及孩子的关心较少,导致家庭矛盾日益加剧。

2021年,小王提出离婚,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小张坚决不同意离婚,双方陷入了一场情感纠纷。

三、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1)离婚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提出离婚诉讼。

在本案中,小王提出离婚诉讼,符合法律规定。

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夫妻感情、子女权益等因素,依法作出判决。

(2)财产分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应当依法分割。

在本案中,小王与小张婚后共同购置的房产、车辆等财产,应依法进行分割。

(3)子女抚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父母共同行使。

在本案中,小王与小张应协商确定子女抚养权。

如协商不成,法院将依法判决。

2. 法律依据(1)离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提出离婚诉讼。

(2)财产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应当依法分割。

(3)子女抚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七条: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父母共同行使。

四、结论本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小王与小张之间的情感纠纷。

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法院应充分考虑夫妻感情、子女权益等因素,依法作出判决。

法律在维护公民权益、保障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本案还提醒人们,在婚姻生活中,应注重沟通、关爱,珍惜家庭幸福。

法律与人性的较量:审判中的情感冲突

法律与人性的较量:审判中的情感冲突

审判,是法律与人性的较量。

在这个残酷而正义的舞台上,法官需要冷静地维护法律的公正,而被审判的人却承受着情感的冲突。

审判中的情感冲突既体现了法律的力量,也触及了人性的脆弱。

当审判开始时,法官身处一个严肃庄重的环境中,面对的是一张张冰冷的法律文件和证据。

他们必须客观地根据法律的条文、理论和先例来判断案件的真相和责任。

他们不能被情感所左右,必须保持一颗冷静而公正的心。

在审判过程中,法官会与被告、原告及其代理人进行交流和辩论,但他们始终以法律为准绳,从事实和证据中去寻找真相。

然而,审判不仅是法官的舞台,也是被审判者情感的战场。

被告经历了无尽的焦虑、恐惧和挣扎。

在审判过程中,他们被剥夺了自由,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他们的情感冲突在每一个庭审环节中得到了体现。

他们或许会为自己的过错感到懊悔和自责,或许会为自己的无辜而愤怒和失望。

面对法官的质问和律师的辩护,被告在内心挣扎着是否坦白,是否承认或否认自己的罪行。

他们经历着人性最深处的挣扎与矛盾。

法律与人性的较量在审判中达到高潮的时刻,是法官宣判的那一刻。

在这一刻,法官需要做出公正而决绝的裁决,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与公正。

他们必须考虑法律的禁止和允许,权衡公众的利益和个体的权益。

然而,这一刻对于被告来说,却是情感的极限。

他们的未来和命运将由法官的裁决来决定。

在等待裁决的时刻,他们可能感受到无尽的焦虑和期待,他们的情感冲突达到了巅峰。

当法官敲定最后的锤子,宣布判决书时,审判就完成了。

法律与人性的较量也走到了尽头。

在这个较量中,法律无情地揭示了真相,并对罪行作出了判断。

被告可能会接受法官的裁决,寻求上诉或面对刑罚。

而在这一切背后,是被告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

他们可能会感到委屈和不服,但他们也可能经历着悔过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审判中的情感冲突既是法律的较量,更是人性的体验。

法律以其公正和冷静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但人性却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代价。

审判使得法律与人性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法律的威严和人性的脆弱。

论法律与情理的冲突

论法律与情理的冲突

论法律与情理的冲突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大会主题,国家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法律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逐渐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从相关案例出发,通过分析订立合同规范行为的法律方式,得出法律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法律作用《合同法》经济秩序违约金一、引言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规范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该行为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最终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法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以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经济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极容易引起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必须形成一种人人都自觉认同并遵守的社会规范来制约人的行为,并在出现纠纷的时候由该规范来加以调整和解决,法律便很好的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法律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得以高效的运转。

当法律与情理相冲突时发生的违约案件,法律的效力又该何去何从。

本文将从合同的违约案例中来论述法在社会经济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展示20XX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以教育合同违约为由,把自己的学生叶楠告上了法庭。

20XX年,叶楠报名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美国密西根大学之间的共建项目。

叶楠家境贫寒,母亲病重,一家人的生活只能依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来维系。

在这个共建项目中,有一条关于奖学金的鼓励条款正好能减轻她父亲的负担,在她的努力下很快便收到了美国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上海交通大学向美国大使馆出具公函为叶楠进行经济担保。

公函中标明,上海交通大学同意承担叶楠1年学习期间的全部费用。

在出国的前两天,学校要求叶楠回校签署一份留学协议。

双方在签订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留学协议书》中约定,叶楠出国的国际旅费、生活费、医疗保险费均由叶楠自理。

法律 人情

法律   人情

法律人情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与人情似乎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而设立的规则和制度,而人情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互助。

尽管法律与人情有着不同的起源和目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法律与人情往往又产生了交集与冲突。

首先,人情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人们往往能够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情感上的互助与关怀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例如,当一个陌生人在街上倒地不起时,周围的人往往会尽力帮助他,而不是漠不关心地继续走过去。

这种人情的体现使我们相信人类社会仍然充满温情和关爱,不仅有法律规定的义务,更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良知。

然而,法律与人情之间也存在冲突与矛盾。

法律是以公正、客观和普遍为基础的,而人情则常常带有主观和个体的偏见。

在处理法律案件时,法官往往需要放弃个人感情和偏见,全面客观地审理案件,以确保公正和法律的实施。

相反,人情往往是主观的,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影响,可能会偏离公正和客观的原则。

例如,在判决一个犯罪案件时,法官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和证据来做出判断,而不应受到被告人与自己的个人关系或其他非法律因素的影响。

因此,法律和人情之间的冲突使得一些案件的判决变得复杂而困难。

在实际生活中,法律与人情往往是相互交织的。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基石,它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但法律毕竟是制定者的智慧和规定,有时候难以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情况。

这时,人情的力量就能发挥作用,弥补法律的不足。

人们出于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可能会倾听和帮助一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尽管这种行为可能与法律相抵触。

例如,一位医生为了帮助一个病危的孩子采取了极端手段,虽然违背了医疗规定,但却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这种情况下,人情的力量充分展现了出来,但也存在着法律的风险与冲突。

综上所述,法律与人情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双方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法律与情感的冲突问题
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完善法律体系,以达到期许的目的,希望以法治取代专制。

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治。

但是中国五千多年以来的泱泱大国文化历史传统底蕴,促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习惯以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以自己的主观内心情感分辨对错是非,总之会有一套自己衡量的准则。

法律与情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会相互制约。

庞德说:“将法律和道德彻底分开的做法,以及将法律和道德完全等同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法律与情感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我将通过以下两个案例来阐述下我个人的观点。

案例一:母亲住房风波案
某日,一电台法制节目接到了一位七旬老人打来的求助电话,向节目编辑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老人的老伴已于不久前去世,膝下有一女,女儿生活也不富裕,且住房较紧张。

于是,老人考虑到女儿的情况,也想自己能有一个安乐的晚年。

遂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再加上女儿现有的钱买了一套商品房,并和女儿住在了一起。

凭着母女关系,老人也没有多想,于是在房产证上写上了女儿的名字。

谁想,不久,女儿将自己的七旬老母赶出了家门,并称此房是自己购买。

首先从法律角度看,这套商品房的户主是女儿,房产证上的名字是女儿的姓名,那么毫无疑问,女儿才是这套房子的所有权人,并受法律的保护。

再从情感的角度说,女儿生活不富裕住房紧张,母亲好心资助自己,却过河拆桥,钻了法律的空子,其自私自利的行为深受大众所不齿,为社会道德所不容。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可以拿起情感道德武器,去寻求社会支持,采取向法律求助的措施。

尽管社会上类似案件层出不穷,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常见,因为负责审判的法官的裁决,法官与陪审员依据事实,根据法律规定,更倾向于维护法律,当然,会酌情考虑情感因素,会照顾年迈的母亲,可能会在判决书里加入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条文以保障母亲的权益,诸如此类。

我们可能会愤怒,可能会不满,但是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情感和法律之间有了冲突,并且法院的判决维护了法律上的利益,尽管判决也许不一定合乎道德,也违背了中国的礼仪之邦的精神内涵,必须服从法律。

案例二:医德高尚献血案
云南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一名产妇阮某做完剖腹产手术后,出现大出血,医生向她体内输入了1600毫升悬浮红细胞后,产妇仍出血不止。

在四处为产妇寻找AB血型的义务献血者无果、电话征得区卫生局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妇产科手术医生卢新华本着救死扶伤的原则,为产妇义务献血200毫升,令产妇转危为安。

卢新华医生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不仅感动了患者和家属,还感动了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

正当医院准备对卢新华医生进行表彰时,云南省卫生厅法监处认为,东川区人民医院违法采供血,因为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统一由昆明血液中心供给。

为此,要求医院进行整改,不准表扬卢新华医生,并对医院下发《处罚预先通知书》和《听证告知书》,决定对医院处以6万元的经济处罚。

同样,我继续从法律和情感的双重角度来分析。

依据法律,毋庸置疑,卢医生的行为是违法的,东川区人民医院违背了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统一由昆明血液中心供给的原则,擅自违法采供血。

因而云南省卫生厅要求医院整改并罚款警告等处罚都是有法可依的。

反之,这大大违背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于情于理,卢医生是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他及时挽救了产妇的生命却使自己的医院遭到处罚。

但是冷静一想,如果没有这条法律的保障,每个医生都可以擅自采供血,又怎么能保障血源的干净?又怎么能断绝不法分子倒卖血液等行为的发生呢?一条法律的出现必然是为了保障每个人民的利益的,都是有理由的,存在即合理。

这种说法并不是认为这位产妇不该救,而是从这个案例上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法律是永远不能完美的,它只能一步一步趋于完善。

为了阻止这类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人大代表等途径反映自己的立法呼声与建议,在紧急情况下,可采用体检正常血液合适的医生的备用血液等,使这种提倡大爱的行为也受到法律的保护,来鼓舞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学法。

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自身是有局限性的,法律有可能是不善的或不正义的,即不道德的恶法。

亦或法律仅仅针对一般的、普遍的情况,而无法预料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具体的、个别的特殊情况。

而情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

人与人之间,一开始都没有那么多的绝对关系存在。

所谓法不容情,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犯了法,没有人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现实生活中,情如果完全代替了法,那便会乱套,以情代法,不公正的事情便会多如牛毛,社会不稳,国家倾覆。

因此,
法是法,情是情,在不同的方面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在法律面前,只有赤裸裸的条例,遵照严格的法律程序办案,社会才能有条不紊的运行下去。

情与法的冲突时常存在。

法不能由个人情感所控制,而法却又是人基于共同情感上认知的共识。

因而在法律面前,要有着理性的一面。

譬如一个人因为救人而犯法,在情感上,我们绝对同情,要求其无罪,但是,在法律上,他犯了法,我们就必须惩罚,保持法律的权威。

从古到今,各朝各代,皆是以法为准绳,以情为参考,当然,这里的情是道德上的,而非个人私情。

公正,客观,是法律的必然要求。

法治,终是正途。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