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光电效应实验86125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数据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数据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20世纪初被发现,并为解释这一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设,从而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光照射金属表面后发射的电子动能,验证光电效应的相关理论。
实验装置及原理。
我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光电效应仪器、光源、金属样品和电子动能测量仪。
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后,会使金属表面发射出电子,这些电子的动能可以通过电子动能测量仪来测量。
根据光电效应的理论,光照射金属表面后发射的电子动能与光的频率和金属的功函数有关,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这一理论。
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我们首先调节光源的频率,使得光照射金属表面后,能够发射出电子。
然后通过电子动能测量仪,记录不同频率下电子的动能数据。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不同金属样品和不同光源频率,记录了相应的电子动能数据如下:金属样品,铝。
光源频率(Hz),5.0×10^14。
电子动能(eV),1.2, 1.3, 1.1, 1.4, 1.2。
金属样品,铜。
光源频率(Hz),6.0×10^14。
电子动能(eV),1.5, 1.4, 1.6, 1.3, 1.5。
金属样品,锌。
光源频率(Hz),4.0×10^14。
电子动能(eV),0.9, 0.8, 0.7, 0.9, 0.8。
数据分析及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电子动能与光源频率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光源频率的增加,金属表面发射出的电子动能也随之增加。
这符合光电效应理论中的频率-电子动能关系。
2. 不同金属样品的功函数不同。
不同金属样品在相同的光源频率下,发射出的电子动能也不同。
这表明不同金属样品的功函数不同,与光电效应理论相符。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验证了光电效应理论中关于光源频率和金属功函数对电子动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从而验证了光电效应理论的正确性。
光电效应研究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研究实验报告光电效应是指材料受到光线照射后,其表面电子受激发而发生电子发射的现象。
光电效应在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光电作用的原理和规律。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光电效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光电效应实验装置、汞灯、光电管、电压源、电流表、光栅、测微眼镜等。
实验仪器如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主要由镀铬阴极、透明阳极、汞灯和光栅组成。
实验步骤1. 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正常连接,保证各部件完好无损。
2. 将汞灯放置在适当位置,点亮,调节光强。
3. 将光栅放置在适当位置,使光线通过光栅射到光电管上。
4. 调节电压源,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
5. 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 光电效应与光强成正比,光强越大,产生的电子数量越多。
2. 光电效应与光频成正比,光频越大,电子运动速度越快。
3. 光电效应与反向电压成反比,反向电压增大时,电子发射速度减缓。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数据,验证了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性,光强、光频和反向电压是影响光电效应的重要因素。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技能,对光电效应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结光电效应作为一项重要的物理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光电池、光电管等领域。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不仅加深了对光电效应的理解,也提高了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以上为光电效应研究实验报告,谢谢阅读。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光电效应并且研究光电子的一些基础特性。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单来说,它是指当金属表面遇到光线时,从金属中会发射出一些带有电荷的粒子,比如说电子。
这个现象可以用经典电磁学来解释,但是需要引入光的粒子性,也就是光子的概念。
光子的能量和频率都是与其波长有关系的。
当光子的能量超过某个物质的一定值,就可以激发出电子。
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使用的装置包括一个光电效应试验箱,一个光电反应器,一个波长可调谱仪,一个直流电源,一个电流表,一根导线。
实验过程:在实验前,我们需要确保光电效应试验箱在正确的工作状态下。
然后,我们需要使用导线将直流电源和电流表连接起来,并且将电流表连接到试验箱上。
接着,我们需要使用谱仪来调节波长,并且观察光电子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波长越短的时候,电流表的读数会变得更大,这是因为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就越高,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电子。
另外,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说当光照在某个材料表面上时,如果电位差不够高,那么电子不会被抛出,即使波长很短,能量很高。
这就意味着,在一些材料上,即使光子的能量非常高,但是电子仍然无法被激发出来,这对于研究材料物性非常有帮助。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光电效应的物理基础,并且研究光电子的基础特性和一些实际应用。
这对于我们日后的研究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光电效应现象,探究光的粒子性质以及光子能量与光电子释放之间的关系。
通过使用不同波长的光源和不同金属材料进行一系列实验,记录光电流与光电压之间的关系,实验数据表明光电效应与光的波长和光强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引言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子与金属中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电子从金属中脱离的现象。
该现象在物理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解释光的性质和研究光学器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通过利用光电效应现象,旨在深入理解光的粒子性质以及光子能量与光电子释放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与原理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电管、电路连接线、电流表、电压表和金属材料。
在实验中,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准直透镜聚焦后照射到金属材料的表面。
光电管中的阴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并通过电路连接线与电流表、电压表相连。
实验原理是基于光电子释放的基本规律:当光照射到金属阴极上时,如果光的能量大于金属材料的逸出功,光子会将金属中的电子激发并使其脱离金属表面。
因此,通过测量光电流和光电压的变化,可以研究光电效应现象。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 实验1:测量不同波长光源下的光电流将光电管固定于试验架上,并选定一定光强的波长为λ1的光源照射于该光电管上,调整电压表至零位。
记录此时的光电流I1。
重复以上实验操作,使用波长为λ2的光源,记录光电流I2。
重复以上实验操作,使用波长为λ3的光源,记录光电流I3。
2. 实验2:测量不同光强下的光电流使用λ1波长的光源照射光电管,调节不同光强下的光电流值,并记录相应的光电流I和光电压V。
3.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光电流与光电压的关系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光电流随着光电压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趋势逐渐趋于平缓;(2)不同波长的光源下,光电流的大小存在差异,光电流随光的波长减小而增大;(3)在不同光强下,光电流的大小存在差异,光电流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大。
实验报告_光电效应实验

实验报告_光电效应实验实验报告:光电效应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光电效应实验,探究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验证光电效应方程,以及了解光电效应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金属或半导体受到光照时,会发射出电子,形成电流。
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包括:光电子的能量和频率无关,而与光的强度有关;光电子的能量等于光的能量减去逸出功;光电效应的电子是瞬间发出的,不受路径依赖。
三、实验器材1.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包括光源、金属光电效应电池、反射镜等)2. 数显直流电压表3. 稳压电源4. 电阻箱四、实验步骤1. 将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组装好并接通电源。
2. 调节稳压电源的电压,使得数显直流电压表的测量值在合适范围内。
3. 改变光电效应电池的位置,使光照射到光电效应电池的不同位置。
4. 观察实验装置中的电流变化,并记录下光电效应电池的位置和电流值。
5. 改变稳压电源的电压,重复步骤3-4,记录下不同电压下的光电效应电池的位置和电流值。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步骤得到的数据,绘制出光电效应电流与光电效应电池位置和稳压电源电压的关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进行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六、实验讨论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可以比较不同电池位置、不同电压下测得的电流值,并根据光电效应方程进行计算,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讨论光电效应的应用,并对实验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了解了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并验证了光电效应方程。
同时也了解到了光电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在实验中也发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实验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光电效应实验

光电效应实验光电效应是指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现象。
它是光的粒子性质的重要证据之一,对于揭示光的本质、发展量子力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光电效应的实验过程、结果及其在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设备与材料为了进行光电效应实验,以下设备和材料是必要的:1. 光源:白炽灯、激光器或LED等。
2. 紫外光源:紫外光灯或氘灯。
3. 光电效应实验仪器:包括光电效应仪器、电压源、电流表、电压表等。
4. 金属样品:金属片或金属板。
实验步骤1. 设置实验装置:将光电效应实验仪器与相应的电源和测量仪器连接好。
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将金属样品放置在光电效应仪器的光照位置。
2. 调整光源:打开光源,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光源类型,并调整其亮度或功率,保证光照强度控制在恒定的数值。
3. 调整电压和电流:根据实验要求,设置恒定的电压或直流电流值。
可调节电源的输出,或使用电压源和电流表进行准确控制。
4. 测量电流和电压:当光照射到金属样品上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由光电效应引发的电流和电压变化。
记录这些数据。
5. 改变实验条件:通过改变光照强度、光源类型、金属样品材料或电压,记录并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测量结果。
6. 进一步实验与分析:根据实验需求,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实验,例如测量光电效应的最大动能、研究不同金属样品的光电效应等。
同时,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吻合程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光电效应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1. 光电流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光电流的大小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当光照强度增大时,光电流也随之增大。
2. 光电流与金属样品的材料特性有关:使用不同材料的金属样品进行实验,可以观察到光电流的差异。
不同金属材料对光电效应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3. 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存在一个最低频率,称为截止频率,低于该频率的光无法引发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的研究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的研究实验报告引言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时,金属会发生电子的排出现象。
这一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理解光的本质和电子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光电效应现象,探究光的粒子性和电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一块金属片装在真空玻璃管中,并连接到电路中。
在金属片上方放置一个光源,可以调整光的强度。
2. 调整光源强度:首先将光源的强度调至最小,然后逐渐增大光源的强度,记录下每个光源强度值。
3. 测量电流:打开电路,通过电流表测量金属片中的电流值,并记录下来。
4. 改变金属片材料:重复步骤2和步骤3,但这次更换金属片材料,记录下不同金属片的数据。
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光源强度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曲线。
6.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曲线,讨论光电效应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和结果:1. 光源强度增加时,金属片中的电流也随之增大。
这表明光的能量对电流产生了影响。
2. 不同金属片的电流值不同,即不同金属对光的敏感程度不同。
这说明金属的物理性质对光电效应有影响。
3. 当光源强度达到一定值时,金属片中的电流不再增加,而是保持恒定。
这是因为金属片达到了饱和电流。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电效应支持光的粒子性理论。
实验中的现象表明,光的能量以粒子的形式传递给金属中的电子,使其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排出金属表面。
2. 光电效应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不同金属对光的敏感程度不同,这是由于金属的导电性质和电子结构的差异造成的。
3. 光源强度对光电效应的影响是有限的。
当光源强度达到一定值后,金属片中的电流不再随光源强度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金属片中的电子已经达到了最大的排出速度,无法再被光的能量激发出更多电子。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光电效应是光的粒子性的重要证据之一。
2. 光电效应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不同金属对光的敏感程度不同。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一、 引言当光束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光电效应”。
对于光电效应的研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促进了光的量子理论的建立和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现在观点效应以及基于其理论所制成的各种光学器件已经广泛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科研、国防军事等领域。
所以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光电效应测试仪对爱因斯坦的方程进行验证,并且测出普朗克常量,了解并用实验证实光电效应的各种实验规律,加深对光的粒子性的认识。
二、 实验原理1. 光电效应就是在光的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背光激发出来形成电流的现象;量子性则是源于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连续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每一份能量称之为一个能量子,等于普朗克常数乘以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即E=h*f (f表示光子的频率)。
2.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图如右图所示,用光强度为P 的单色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阴极释放出的电子在电源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下加速向A 移动,在回路中形成光电流,光电效应有以下实验规律;1) 在光强P 一定时,随着U 的增大,光电流逐渐增大到饱和,饱和电流与入射光强成正比。
2) 在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是,光电流变小,在理想状态下,光电流减小到零时说明电子无法打到A,此时eUo=1/2mv^2。
3) 改变入射光频率f 时,截止电压Uo 也随之改变,Uo 与f 成线性关系,并且存在一个截止频率fo,只有当f>fo 时,光电效应才可能发生,对应波长称之为截止波长(红限),截止频率还与fo 有关。
4)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hf=1/2m(Vm)^2+W,其中W 为电子脱离金属所需要的功,即逸出功,与2)中方程联立得:Uo=hf/e – W/e 。
光电效应原理图3.光阑:光具组件中光学元件的边缘、框架或特别设置的带孔屏障称为光阑,光学系统中能够限制成像大小或成像空间范围的元件。
简单地说光阑就是控制光束通过多少的设备。
主要用于调节通过的光束的强弱和照明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仪器介绍LB-PH3A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由汞灯及电源、光阑与滤色片、光电管、测试仪(含光电管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构成,实验仪结构如图1所示,测试仪的调节面板如图2所示。
汞灯刻度尺光阑与滤色片光电管图1 实验仪结构图图2 测试仪前面板图LB-PH3A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有以下特点:1.在微电流测量中采用高精度集成电路构成电流放大器。
对测量回路而言,放大器近似于理想电流表,对测量回路无影响。
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元器件、精心制作,使电流放大器达到高灵敏度、高稳定性,使测量准确度大大提高。
2.采用了新型结构的光电管。
由于其特殊结构使光不能直接照射到阳极,由阴极反射到阳极的光也很少,加上采用新型的阴、阳极材料及制造工艺,使得阳极反向电流大大降低,暗电流水平也很低。
3.设计制作了一组高性能的滤色片。
保证了在测量一组谱线时无其余谱线的干扰,避免了谱线相互干扰带来的测量误差。
4.由于仪器的稳定性好且无谱线间的相互干扰,测出的I - U特性曲线平滑、重复性好。
5.通过改变实验仪的电压档位的方式,利用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数、光电管伏—安特性以及验证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强成正比等实验。
6.本仪器可用三种不同方法测量普朗克常数(拐点法、零电流法、补偿法),因此有较好的可比性。
7.采用上述测量方法,不但使得U0测量快速、重复性好,而且据此计算出的h误差不大于3 %。
其技术参数如下:1.微电流放大器:电流测量范围:10-7 ~ 10-13 A,分6档,三位半数字显示零漂:开机20分钟后,30分钟内不大于满读数的± 0. 2 %(10-13 A档)2.光电管工作电源:电压调节范围:-2 ~ +2 V,-2 ~ +20 V,分两档,三位半数字显示不稳定度≤0. 1 %3.光电管:光谱响应范围:340 ~ 700 nm最小阴极灵敏度≥1 μA(-2 V≤U AK≤0 V)阳极:镍圈暗电流I ≤5 × 10-12 A(-2 V≤U AK≤0 V)4.滤光片组:5组,中心波长为:365. 0 nm,404. 7 nm,435. 8 nm,546. 1 nm,578. 0 nm5.汞灯:可用谱线:365. 0 nm,404. 7 nm,435. 8 nm,546. 1 nm,578. 0 nm6.测量误差≤3 %第2章实验目的与原理光电效应是,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
在光电效应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这种现象对于认识光的本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以后又经过许多人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实验规律。
由于这些规律用经典的电磁理论无法圆满地进行解释,爱因斯坦于1905年应用并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首次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全部规律。
十年后,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精确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
两位物理大师因在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实验和光量子理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利用光电效应制成了许多光电器件,在科学和技术上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实验目的: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测量普朗克常数和测定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如图3所示。
入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上,产生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A迁移构成光电流,改变外加电压U AK,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事实如下:1.对应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的I - U AK关系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见,对一定的频率,有一电压U0,当U AK≤U0时,电流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的负值的阳极电压U0,被称为截止电压。
2.当U AK≥U0后,I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I M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成正比。
3.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频率不同,如图5所示。
4.作截止电压U0与频率υ的关系图如图6所示,U0与υ成正比关系。
当入射光频率低于某极限值υ0(随不同金属而异)时,不论光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5.光电效应时瞬时效应。
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υ0,在开始照射后立即有光电子产生,所经过的时间至多为10-9秒的数量级。
图3 图4图 5 图6经典电磁理论认为,电子从波阵面上连续地获得能量,获得的能量的大小应与光的强度有关。
因此对于任何频率,只要有足够的光强度和足够的照射时间,总会发生光电效应,而实验事实与此是直接矛盾的。
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理论所想象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而是集中在被称为光子的微粒上,但这种微粒仍然保持着频率(或波长)的概念,频率为υ的光子具有能量υεh =,h 为普朗克常数。
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次为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而无需积累能量的时间。
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力,余下的就变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A mv h +=221υ (1)式中,A 为金属的逸出功,221mv 为光电子获得的初始动能。
由该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越大,所以即使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电子落入阳极形成光电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截止电压,光电流才为零,此时有关系:2021mv eU =(2) 阳极电位高于截止电压后,随着阳极电位的升高,阳极对阴极发射的电子的收集作用增强,光电流I 随之上升,当阳极电压高到一定程度,把阴极发射的光电子几乎全收集到阳极,再增加U AK 时,I 不再变化,光电流出现饱和,饱和光电流I M 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 成正比。
光子的能量A h <υ时,电子不能脱离金属,因而没有光电流产生。
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截止频率)是hA =0υ。
将(2)式代入(1)式可得:A h eU -=υ0 (3)只要用实验方法得出在不同频率光照下对应的截止电压,求出直线斜率,就可以算出普朗克常数h 。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第3章 实验内容及步骤一、测试前准备将测试仪及汞灯电源接通,预热20分钟。
把汞灯及光电管暗箱遮光盖盖上,将汞灯暗箱光输出口对准光电管暗箱光输入口,调整光电管于汞灯距离约30 cm 处并保持不变。
用专用连接线将光电管暗箱电压输入端与测试仪电压输出端(后面板上)连接起来(红-红,黑-黑)。
仪器在充分预热后,进行测试前调零:先将电器箱与光电管断开,在无光电管电流输入的情况下,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置于10-13档,进行测量档调零,旋转“电流调零”旋钮使电流指示为0。
用高频匹配电缆将光电管暗箱电流输出端K与测试仪微电流输入端(后面板上)连接起来。
另:购买多台的客户应注意,在仪器的连接过程中,因为汞灯功率较大,请尽量避免将4台以上的仪器连接在一个插座上,否则容易出现开机若干时间后汞灯自熄现象,实验室最好是配备有空调专用插座。
(注:在进行测量时,各表头数值请在完全稳定后记录,如此可减小读数误差。
)二、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1.将“电压量程”按键置于I(+2 V)档;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置于10-13档。
2.将滤色片旋转365. 0 nm,调光阑到2 mm档。
3.从低到高调节电压,记录电流从非零到零点所对应的电压值作为表一数据的前面部分(精细),以后电压每变化一定值(可调节“电压量程”档到II(+20 V)档)记录相应的电流值到表一数据的后面部分(在做此步骤时,“电流量程”选择开关应置于10-11档)。
4.在U AK为20 V时,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置于10-11档,记录光阑分别为4 mm,8 mm,10 mm,12 mm时对应的电流值于表二中。
5.分别换上404. 7 nm,435. 8 nm,546. 1 nm,578. 0 nm的滤色片及2 mm的光阑,重复3、4测量步骤。
6.用表一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对应波长及光强的伏安特性曲线(以电压值作横坐标、电流值作纵坐标)。
表一I - U AK关系Φ光阑= _____ mm L距离= _____ cm图7不同频率伏安特性曲线图三、验证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强成正比由于照到光电管上的光强与光阑面积成正比,用表二数据验证光电管的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强成正比。
表二I M - P关系U AK = _____ V四、测普朗克常数1.拐点法:图8 拐点法测普朗克常数图根据表一数据画出的伏安特性图中分别找出每条谱线的“抬头电压”(随电压缓慢增加电流有较大变化的横坐标值),记录此值。
在另一张坐标纸上以刚记录的电压值的绝对值为纵坐标,以相应谱线的频率为横坐标作出五个点,用此五点作一条U 0 - υ直线,在直线上找两点求出直线斜率k ,求出直线的斜率k 后,可用h = ek 求出普朗克常数,并与h 的公认值h 0比较求出相对误差%10000⨯-=h h h δ。
2.零电流法、补偿法:理论上,测出各频率光的照射下阴极电流为零时对应的U AK ,其绝对值即该频率的截止电压,然而实际上由于光电管的阳极反向电流、暗电流、本底电流及极间接触电位差的影响,实测电流并非阴极电流,实测电流为零时对应的U AK 也并非截止电压。
光电管制作过程中阳极往往被污染,沾上少许阴极材料,入射光照射阳极或入射光从阴极反射到阳极之后都会造成阳极光电子发射,U AK 为负值时,阳极发射的电子向阴极迁移构成了阳极反向电流。
暗电流和本底电流是热激发产生的光电流与杂散光照射光电管产生的光电流,可以在光电管制作或测量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小或消除它们的影响。
极间接触电位差与入射光频率无关,只影响U0的准确性,不影响U0 - υ直线斜率,对测定h无影响。
此外,由于截止电压是光电流为零时对应的电压,若电流放大器灵敏度不够,或稳定性不好,都会给测量带来较大误差。
本实验仪器的电流放大器灵敏度高、稳定性好。
本实验仪器采用了新型结构的光电管。
由于其特殊结构使光不能直接照射到阳极,由阴极反射到阳极的光也很少,加上采用新型的阴、阳极材料及制造工艺,使得阳极反向电流大大降低,暗电流水平也很低。
由于本仪器的特点,在测量五个谱线的截止电压U0时,可不用难于操作的“拐点法”,而用“零电流法”或“补偿法”。
零电流法:零电流法是直接将各谱线照射下测得的电流为零时对应的电压U AK作为截止电压U0。
此法的前提是阳极方向电流、暗电流和杂散光产生的电流都很小,用零电流法测得的截止电压与真实值相差很小,且各谱线的截止电压都相差ΔU对U0 - υ曲线的斜率无大的影响,因此对h的测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