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数据的导入

合集下载

《第四章一、光的折射》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一、光的折射》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光的折射》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为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光的折射》。

本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解折射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形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学会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光的折射概念、折射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光的折射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3. 应用能力评价: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光的传播规律,引出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讲解光的折射概念、折射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形式。

3.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加深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光的折射概念、折射定律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光的折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等。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更好地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1《认识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1《认识三角形》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认识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得比较快,但在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和计算面积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
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们感受到三角形的普遍存在和实际应用。这种导入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拼搭三角形,观察其稳定性,并探讨三角形的性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它是几何图形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程建筑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自行车三角架为例,讲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分类:掌握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符号表示:熟练运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边,大写字母表示对应的角。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周长为三边之和,面积可通过底和高的乘积的一半计算。
举例解释:讲解三角形定义时,可通过实际操作教具或动态软件演示三条线段如何构成三角形,强调“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关键条件。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第4章 第1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_06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第4章 第1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_06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教师: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元素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教师提问: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

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问题进行思考。

引出本节课内容。

简单的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不害怕对本节课知识点学习,感悟本节课的知识点。

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新课讲解】质量数【新课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力,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有人把这种电子层模型比拟为洋葱式结构)。

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层【思考讨论】教师: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

那么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答案:根据Na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可以发现,K层最多可以排布2个电子,L层最多可以排布8个电子。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

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印【思考讨论】下表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学习教案(1)

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学习教案(1)

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曲线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 能够分析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测量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及曲线特点分析。

教学重点: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及其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晶体二极管、直流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可调电阻、实验电路板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电路中的晶体二极管,引导学生思考其工作原理。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晶体二极管的基本原理、伏安特性曲线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一个具体的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例,讲解测量方法及曲线特点。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给数据,绘制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5. 实验演示(15分钟)演示如何使用实验仪器测量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并强调注意事项。

6. 学生实验(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7. 结果分析(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 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例分析;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未知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并分析其特点。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伏安特性曲线,分析曲线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及曲线特点,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4章第1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4章第1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
3.主要作用
(1)影响自然环境
①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②冰川、河流等陆地水体参与塑造地表形态。
(2)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①提供淡水资源
②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实质: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
2.河流是连接其他水体的纽带
(1).河流水与湖泊水的关系
(图片导入)胡佛大坝下游某断面流量年际变化图
1.说出科罗拉多河上游和下游河流的主要补给。
该河流发源于科罗拉多州中北部落基山脉,上游山区降水较多,可以补给河流,同时河流还有冰雪融水补给,因此上游水量比较丰富。下游多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流域多为荒漠景观,因此河流补给较少,同时蒸发、渗漏、灌溉用水等因素造成河流水量锐减。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源头海拔超过3000米,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太平洋,全长2300多千米。上游山区年均降水量400-500毫米,贡献了86%的河流径流量。下游地处温带半干旱和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科罗拉多河年内径流量变化显著,夏季径流量出全年的70%。干流上陆续修建了胡佛大坝等多座水坝,图4.7示意胡佛大坝修建前后坝下某断面流量的年际变化。
①冰川、积雪是河流重要的补给水源。
②冰川积雪对河流的补给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
③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出现夏汛。
④在冬季有积雪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
四、河流水的补给类型
雨水补给
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融水给
湖泊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板书
2.科罗拉多、河夏季径流量较大的原因。
科罗拉多河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径流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夏季气温较高,上游山区冰雪融水量大,河流获得的补给量也较大,因此夏季径流量大

4.4.1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4.4.1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2.数学建模:使学生掌握利用一次函数对现实问题进行建模的方法,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逻辑推理: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相关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数学抽象: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理解并运用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5.数学表达:通过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和解释,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数学问题和解答过程。
6.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y=kx+b(k≠0,k、b为常数),强调k、b的物理意义,斜率k代表直线的倾斜程度,截距b代表直线与y轴的交点。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k、b在图像中的具体表现,如:当k>0时,图像呈现上升趋势;当k<0时,图像呈现下降趋势;b>0时,图像与y轴正向相交;b<0时,图像与y轴负向相交。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行程问题、价格问题、速度与时间问题等,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的方法。
-以行程问题为例,讲解如何根据速度和时间计算路程,以及如何利用一次函数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掌握根据实际问题绘制一次函数图像的步骤,包括确定坐标轴、标定关键点、绘制直线等。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电流》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电流》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电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流的概念,掌握电流的定义及单位,了解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2.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并能正确读取电流表的示数。
3.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的电流。
4.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知道电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调查电流在家庭电器中的应用,了解不同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电流大小,并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4.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举例说明电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电热水器、电磁炉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电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你认为如何合理使用电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讲授新知
1.电流的概念:讲解电流的定义,介绍电流的单位安培(A),并强调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
2.电流的方向:介绍电流的方向规定,让学生了解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测量:讲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正确读取电流表的示数。
4.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讲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
-设想一: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手机充电时的电流,引导学生思考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何关系。
-设想二:在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电流的直观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设想一:利用电流表进行电流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的存在,加深对电流概念的理解。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案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三大人种的特点和主要分布地区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人种观。

【重点与难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3.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对比、讨论、计算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类从出现到现在,已有二三百万年了,那么,你知道目前,世界人口总数是多少吗?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各有什么特点?人类按体质特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哪几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口与人种》去寻找答案吧!二、新课学习(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数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70亿)2.人口增长特点读图分析:从18世纪以前到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是什么样的?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现在全球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高达8000万,相当于一个德国的人口。

算一算: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2011年的70亿,人口每次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把结果填入表中。

人口/亿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年10~2020~3030~4040~5050~6060~70分析归纳:根据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分析人口增长的速度。

(1)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有何变化特点(逐渐缩短)(2)世界人口从50亿到7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有何变化特点?(都是12年)(3)利用这些数据,说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由慢变快)3.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第四章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2024人教版)

第四章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2024人教版)
这些现象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那么它在液体、固体中是不是也沿直线传播呢?
挑战学习:光的直线传播
探究一:光在透明液体(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探究二: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是如何传播的?
器材:激光笔、一杯滴有少量牛奶的水
器材:激光笔、玻璃砖
少量牛奶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导入:观察与思考
你知道哪些物体能发光吗?光的传播又有什么特点呢?
自主学习:光源
光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
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萤火虫
挑战学习:光的直线传播
清晨,通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
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是直的。
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人眼,人就看见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那光是按照什么样的路径进行传播的呢?
概念: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的
真空中的光速为3×108 m/s
分类
随堂练习
1、太阳发出的光,大约要经过8 min才能到达地球。请你估 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如果一辆赛车以500 km/h的速度不停地跑,它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跑完这样长的距离?
随堂练习
2、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路是一条直线;②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路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路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D
A.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 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 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D.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随堂练习
第3题图
3、小明同学在课外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方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2024年秋季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第四章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2024年秋季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第四章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知识点 2 温度的测量
实验:练习使用温度计
3.将适量热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温;让水自然冷却, 每隔2min测量一次水温,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知识点 2 温度的测量
实验:练习使用温度计
4.实验表格:
时间(min) 0 2 温度(℃)
温度计量程和分度值:
4 6 8 10
5.交流谈论:水温变化的特点。 水的温度持续下降,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温度不再变化。
气球中的氦气
物质的状态
物质的状态(简称物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作物态变化。
知识点 2 温度的测量
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识点 2 温度的测量
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 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测温液体
刻度
玻璃泡
毛细管
议一议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一说:水有哪些状态?不同状态的水,他们的形
状体积有何特点?
状态 固态
形状 一定
体积 一定
液态
不一定
一定
气态
不一定
不一定
知识点 1 物质的三态
水的三态
通常说水是液态水
通常说冰是固态水
通常说水蒸气是气态水
知识点 1 物质的三态
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种状态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
液态铁(铁水)
可实行的措施
汽车限号
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处理污染性气体,及再次利用
保护森林资源
随堂检测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
温度计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D 。某时刻温度计的 示数如图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B (选填“A”“B” 或“C”),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88 ℃。

浙教版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一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一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41 电荷与电流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电》的第一节“电荷与电流”。

详细内容包括: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的种类与性质;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规定;欧姆定律的引入与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荷的种类及性质。

2. 掌握电流的形成,了解电流方向的规定,理解电流大小与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电流的方向规定,欧姆定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荷测试仪,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灯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荷测试仪,导线,灯泡,电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电荷测试仪检测物体带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概念。

2. 讲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种类及性质,让学生了解电荷的相关知识。

3. 演示电流的形成过程,讲解电流方向的规定,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

4. 引入欧姆定律,通过实验验证电流、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与电流电荷:带电体具有的性质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2. 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荷的概念及种类。

(2)解释电流的形成,并说明电流方向的规定。

电阻R=10Ω,电压U=20V电阻R=20Ω,电压U=10V电阻R=5Ω,电压U=15V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荷、电流、欧姆定律的理解程度,课堂实验操作是否熟练,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的重要性。

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章教案( 第1套)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章教案( 第1套)新人教版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1)教学目标: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教学重点:全面调查的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设计:一.问题引入问题: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

问国际奥委会是如何决定的?(根据投票结果,中国北京得票最多。

)例:你最喜欢的季节是哪一个?在学校课程中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二.新课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统计调查。

以“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为例来说明。

1.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调查中所提问题的设计、问题答案的设计、以及提问顺序的设计。

学生每人设计一份问卷。

利用调查问卷,可以收集到全班同学最喜爱的动物的编号。

分发设计好的问卷,并指导学生填写,收齐。

2.整理数据。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往往需要进行整理才能看出数据中的规律,统记中常采用表格来整理数据。

表格通常有行和列组成。

表格上方一般有表头。

请两名同学整理。

(上黑板,一名念,一名记。

)在上表中,采用划记法记录数据。

一起完成上表。

三.描述数据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表中的信息,还可以画出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引导学生读图(一)、(二),并说出全班同学喜爱六种动物的情况(学生描述,教师指正。

)四.小结在上面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对全体对象进行了调查。

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

(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五.练习:P154/1(点评、协助学生完成)六.作业:P155/1。

4.1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2)学习与导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3、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智能目标: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统计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据说理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4章 居民与聚落1人口与人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4章 居民与聚落1人口与人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一课时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分布【知识目标】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能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能力目标】1.运用统计数据、人口增长曲线等资料、图表,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特点.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世界人口的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居民”。

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生活在不同的聚落。

【教师承转】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至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每个中学生必需的地理知识。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二、合作探究提问: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世界人口的增长活动 1、让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

活动2、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评价。

并说明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据。

所以要说清楚人口数据是哪一年的数据,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为准。

如1987年,世界人口是50亿,1999年,世界人口为60亿。

1、人口总数:1999年达60亿活动3、投影展示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指导学生完成P71活动1。

提问:(1)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有何变化?(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

第一节农业一、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布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国农业是近14亿人口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可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时,农业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教材将“农业”放在本章中第一节讲述。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必要。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不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课程内容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先了解农业,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通过正文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农业现象入手,形象地了解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

商务数据分析教学课件第四章第一节

商务数据分析教学课件第四章第一节

二、竞争分析
案例分析:如何依靠及利用数据分析来提高竞争力.docx 微课:网店数据分析不容忽视的七个因素.mp4
目录
CONTENTS
01
竞争分析的概念与意义
02
竞争分析的维度与方法
03
竞争分析案例
竞争分析的概念与意义
竞争分析的概念与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竞争战略分析已成为每个企业必 须做的一件市场活动。
市场容量分析
品类结构分析
生命周期分析
消费者结构分析
市场容量分析——意义
在电商运营过程中,销售目标的设定尤其重 要:销售目标定高了,容易导致团队压力太 大,还会挤压库存、占用资金、库存周转变 慢;销售目标定低了,会错过市场机会,不 利于公司的成长。而市场容量分析有助于我 们设定科学的销售目标。。
市场容量分析——内容及方法
什么是竞争分析
竞争分析的目的
什么是竞争分析
竞争分析是指企业通过科学的统计和
分析方法,确认目标竞争对手,分析竞争 对手的数据,并对他们的发展目标、拥有 的资源、自身的能力和当前的战略等要素 进行评价,从而决定自身企业的战略。。
竞争分析的目的
第一,企业为了了解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会对整个行业目前的竞争激烈程度以及未来的走势进行 分析和预判。
买家搜索行为及偏好分析
通过分析买家的搜索行为,我们可 以发现对于某种特定的产品,买家 都会有集中的购买意向。
市场数据采集常用工具
市场数据采集常用工具
市场数据采集有很多第三方工具,比如生意参谋、 阿里指数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采集 数据。
生意参谋
阿里指数
生意参谋——什么是生意参谋
生意参谋集数据作战室、市场行情、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教学教案3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教学教案3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清水资源现状,树立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约的意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②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③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④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使生活中的地理与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严重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缺水原因是否相同”,培养质疑、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用水的资源观,培养水资源保护意识。

3.重难点的突破重点:①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建设。

②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难点:调查、整理资料,表达能力的提高。

突破在于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活动1.学生表述水资源的现状。

2.学校、家庭用水调查。

三、教学程序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燃资源,自燃资源有多种多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水资源。

主题一水是重要的资源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活、生产各方面都离不开水。

(展示图片1,教师讲解说明水是重要的宝贵的资源)师:这么宝贵的资源它却是有限的,说到这儿有些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他在太空上看到的地球更像是一个水球,地球上水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可我为什麽却说水资源是有限的呢?(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图片2的文字说明,从中找出最能说明水资源有限的数据。

由学生回答)师: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啊。

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2.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光学概念,提高其理论认知水平。
3.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光学知识。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传播原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光学现象的实际应用。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光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其继续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将在课后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镜子反射、水中倒影等,分析其背后的光传播原理,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语言简练、逻辑清晰。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光学问题,如利用几何知识分析光线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光学问题,如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起始阶段,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日食、月食、影子、镜子反射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为什么会有影子?”“光在镜子中为什么会反射?”等,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1.光学现象背后的光传播原理是什么?
2.光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教材分析:由“问题探讨”引入。

可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

分析教材给出的“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来认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力方面: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

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四、学情分析:学生生活中有感性认识,萝卜条用盐淹的前后,久旱的庄稼灌溉前后的现象都见过,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就有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六、课前准备:吸水、萎蔫的菠菜叶,大烧杯,漏斗,半透膜,清水,蔗糖溶液。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和Mg2+浓度为什么会增高?(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水有差异吗?(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也是这样的吗?(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有选择吗?如果有,这种选择性有普遍性吗?(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2课时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案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2课时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案

第2课时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数据等资料,比较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根据地图说出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要的铁路干线名称、分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教学难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名称。

三、教学策略本节内容中的“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教学重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总结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堂上多用实例练习加以巩固。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需要给学生提供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以及充足的练习,帮助他们去理解和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和分布。

例如,可以设计虚拟旅行,让学生在模拟旅行中掌握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也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铁路干线空白图让学生填图。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课前预热老师:播放音乐“我要去西藏”,同时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上的铁路、当地的特有动物──藏羚羊、牦牛,以及拉萨布达拉宫。

【设计意图:音乐轻松、优美、欢快,可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

这些音乐、图片,为进入新课做了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埋下了伏笔。

】引入新课老师:我们现在去西藏拉萨困难吗?都有哪些交通方式呢?在众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我们如何做好最佳选择和线路换乘呢?为什么青藏铁路修了那么久?铁路的修建都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交通运输”这一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例子形象地告诉学生,西藏那么遥远的地方,那么难修的路段,不仅路通了,而且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说明我国的交通运输也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完善。

】讲授新课老师:大家想一想,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管道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老师:你出去旅行时,经常选择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说一下你选择这种交通工具所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操作练习4.1.2
创建一个新的工作文件,描述美的集团自2000年第 一季度至2013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将工作文件命名 为“美的集团” 2. 将excel文件“美的集团2003”中的“QtrTrdTurnR” 数据通过导入excel文件的方式导入到eviews文件中。 3. 将excel文件“美的集团2003”中的“Close Price、 Trdvol、 Lsttrdshr ”数据通过导入excel文件的方式 导入到eviews文件中。 Q1:如果想同时导入“Trdvol和QtrTrdTurnR”序列数据, 怎么办? Q2:如果想同时导入“Trdvol和Lsttrdshr”序列数据, 怎么办?
5.
6.
13
数据输入操作练习4.1.3
1.
2. 3.
4.
5.
创建一个新的工作文件,命名为“沪深300指数”, 描述沪深300指数在2010年12月1日至2010年12月31 日的日指数数据(注:序列,5天制)。 将excel文件“沪深300指数”中的“open”序列数据 通过导入excel文件的方式导入到eviews文件中。 同时将excel文件“沪深300指数”中的“high,low” 序列数据通过导入excel文件的方式导入到eviews文 件中。 将“close”序列数据导入eviews文件中。 命名该工作文件页为“Decindex”。
GDP(亿美元)
中国 China 23027 27738 34004 43274 49847 58786 日本 Japan 45522 43760 43796 49106 50653 54742 德国 Germany 27914 29132 33174 36731 33602 32986 英国 United Kingdom 22436 23955 27680 26800 27870 21512
18
⑵ Excel(.XLS)文件:

选中要存储的序列,点击主菜单或工作文件菜单中的 Write Text—Lotus—Excel后,可以在Windows子目录中 找到你的要存储的目录,文件类型选择 Excel(*.XLS),给 出Excel文件名,点击后出现下面的对话框:
19

键入要存储的序列名,点击OK即可形成一个新的 Excel文件,注意原数据文件的时间区间和 Excel(.XLS)文件的数据开始单元。
15
4. 输出数据


4.1.复制粘贴
通过主菜单中的 Edit/Copy 和 Edit/Paste 功能,对不同工
作文件窗口中的编辑菜单进行复制—粘贴。注意复制数据
的时间区间要和粘贴的时间区间一致。


4.2.文件输出
可以直接将数据输出成其它程序建立的数据文件类型。 点击主菜单中的 File /Export/Write Text—Lotus—Excel 或 工作文件菜单中的Procs/ Export/Write Text—Lotus—Excel。
20
操作练习4.1.4

打开操作练习4.1.3中工作文件页“Janindex”中的对象 “open”输出为文本文件,命名为“指数开盘价”。 将对象“high”输出为Excel文件,命名为“最高价”
21
4
操作练习4.1.1

创建一个新的工作文件,描述2005年到2010年GDP。 分别创建描述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五个国 家的GDP的序列,以其英文名称命名。 在每个序列中分别输入以下数据。
年度
美国 United States 123761 131329 137765 144414 142563 146602
14
5.
6. 7. 8.
创建一个新的工作文件页“Janindex”,描述沪深 300指数在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31日的日指数 数据(注:序列,5天制) 改变该工作文件页的起始时间为2011年1月4日。 将文本文件“沪深300指数(Book1).txt”中“high, close”序列数据导入eviews。 用单精度保存工作文件至桌面。
1.
10
3.2 读取文本文件
11

Preview:所要读取的文本文件的预览 Rectangular file layout:想要略去的列数或行数 Delimiters:分隔符(把多个分隔符视为一个)
12
操作练习4.1.2
4.
在工作文件“美的集团”创建新的工作文件页。 通过读取文本文件的方式将“美的集团2003. txt”文 件中的“Trdvol”序列数据导入eviews。 通过读取文本文件的方式将“美的集团2003. txt”文 件中其他数据导入eviews。
16
⑴ 文本文件:

选中要存储的序列,点击主菜单或工作文件菜单中的 Procs/ Export/Write Text—Lotus—Excel 后 , 可 以 在 WINDOWS子目录中找到存储的目录,文件类型选择TextASCII,并给出文本文件名,点击后出现下面的对话框:
17

在“Name for series or Number if named in file”键入要存储的序列名,点击OK即可形成 一个新文本文件,注意原数据文件的时间区间。
第四章 Eviews基本操作
1

第一部分: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第二部分:数据基本处理 第三部分:图形和表格 第四部分:描述统计分析
2
第四章 Part1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3
1. 手动输入数据
对象窗口中: Edit+/- :进入编辑状态,可输入或修改序列观测值 Smpl+/-:在显示工作文件时间范围内全部数据和只显 示样本值(样本期可为工作文件时间范围的一个子区 间)之间转换 Label+/-:在是否显示对象标签两种模式间进行转换 Wide+/-:在单列显示和多列显示序列值之间进行切换
6
3. 调入已有数据

允许调用三种格式的数据ASCII,Lotus,Excel 主菜单“Proc/Import/Read Text-Lotus-Excel” 弹出询问所读取文件的路径和名称
7
3.1 读取exceta order:By Observation按观测值排序(每个变量的观 测值分别在不同列上,Eviews将每一列读取为一个序列), By Series按序列排序(每个特定变量的观测值在一横行上, 每一行为一个序列) Upper-left data cell(数据的起始位臵):左上角数据所在 单元格,如果数据中含有序列名称,则起始数据不包括序 列名称所在的行或列。 Excel 5+ sheet name:多工作表文件格式,指定读入数据的 工作表名称,不指定则默认当前工作表 Names for series or Numbers of series if name in file:所给 序列名称,若原文件中已有序列名,只输入序列个数。 Import sample:读取数据的范围,确保工作文件的范围不 小于所要读取的数据范围。
5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 剪切/粘贴

在Excel文件中,选定数据,单击右键,选择“剪切” 打开eviews工作文件,单击对象,选择“Edit/Paste” 点击第一个“obs”修改序列名称

操作练习:将上例中5个国家的GDP数据通过剪切/粘 贴的方式分别输入到序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