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兴的逻辑是什么

合集下载

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有深刻的、特殊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意蕴的。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中国梦的提出,贯通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传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进一步阐述和丰富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辩证逻辑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辩证逻辑

I思想理论研究I202炙04 •思想理论教育35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辩证逻辑王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价值标准与最终价值依据。

“两个大局”之间是 怎样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统筹“两个大局”等基本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对此,有三个方面值 得深入探寻:一是在置身变局中谋划全局是统筹“两个大局”的动力支撑,二是在立足全局 中应对变局是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诉求;三是在超越变局中赢得全局是统筹“两个大局”的价值旨归。

准确把握统筹“两个大局”的辩证逻辑,不仅是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 要前提,同时对于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〇35年远景目标更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辩证遝辑[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21)04-0035-07当前中华民族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朝 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航程激浪勇进,国际变局与国内 大局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前所未有地紧密交织在 一起。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 总书记审时度势,基于当下国情世情的精准把握作 出“两个大局”的战略研判,为我们开展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基本出发 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 军,“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 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下简称“两个大局”)。

“两 个大局”之间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关系?新时代我们 又该如何统筹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探究并科学厘清这些基本问题,不仅是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挑战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于实现“十四五”规划目 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指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的一切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
必然需要立足国家的统一,而中国的统一促进了全球多极化,保护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一个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复兴的开端,正如把多个城市连接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建设繁荣的大城市,只有祖国统一才能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

历史上,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但在近代,曾遭受分裂和侵略,
另一个祖国成了白纸黑字,不能实现祖先遗志中“大一统”的梦想。

奋斗一百多年,中华魂不灭,中华民族最终完成了伟大复兴,一个完整、一致、繁荣的祖国正式迎来了自己的复兴。

现在,在中国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不受地域或其他侵略性因素的干扰,充
分发挥每一个公民的活力和智慧,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它是实现我们民族统一、发展和繁荣的根本保证。

至于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必须以祖国的统一为基石,紧紧依附国家,实现全民
教育,使更多人有机会获得知识、成长,应用新技术,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

唯有确保高等教育与国家统一接壤,将学术内涵深层次、形式新颖的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才能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大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而定会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日益宏伟的梦想。

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要在团结和稳定的国家基础上,不断深化统一,以统一
的精神接受创新的科学教育,使当代中国人在祖国和家园的祝福下,以最充分的热情和智慧,共同谱写一曲动人的伟大复兴之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年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

抚今追昔,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波澜壮阔,用雄辩的事实昭示世人: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历史借鉴: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迁一个国家对其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历史活动。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绝非来自个人的奇思遐想,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实践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特别是汉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煌,是当时的东方乃至世界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正如江泽民所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光辉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

明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三百项,其中中国的发明创造占相当大的比例。

”然而,自1840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以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为手段,加之中国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

为了拯救饱受列强践踏和欺凌的祖国,为了振兴遭受帝国主义宰割和蚕食的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及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和核心力量,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宗旨,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它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这一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

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中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努力培育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于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复兴

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复兴

真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春秋时期的思想辉煌和盛唐时期的包容宽容。

人类有三次思想繁荣期,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所谓“人类轴心期”;欧洲的文艺复兴;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至于正在发展中的信息革命。

到目前为止,中国只参与了第一次,也就是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

这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唯一一次思想灿烂。

没有思想家的引领,中国就不可能走出更远,上得更高。

换言之,只有产生一批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及其大思想,中华民族才具有引领世界的能力,民族复兴才有世界高度和历史维度。

这就需要营造不亚于春秋时期的政治生态和盛唐时期的人文精神,尤其大气和宽容包容。

第二,形成强烈的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成果和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的接纳能力和内生动力。

当今世界处于文化多元和政治多元,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创造独特的文明成果。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下产生的文明成果,我们有一个怎么看,特别是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和吸收有益成分的问题。

经验表明,仅以一己之力,或能满足本国发展需要,却无法引领世界。

所以从别人那里获得营养,找到启发,所谓博采众长是正道。

这就需要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上的突破,需要确立“开创文明”的新政治观。

当下应着力做的工作,是塑造国民的大国思维、大国胸怀,改变和消除“逢美必反,逢西必反”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缺乏定力,特别是仰视西方,丧失自我的奴性;改变和消除阶级斗争思维严重的极左思潮与摧毁一切高尚的虚无主义生长土壤和生存空间。

只有这样,复兴的才是盛唐的气度,而非晚清的狭隘。

第三,营造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优良的社会生态,最大限度激发全民族的想像力、创造力,以新质力量支撑民族前行。

创新是民族之魂,带有根本性。

创新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应当是“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首的根本原因。

实现民族创造力的激发,并不仅仅表现在科研领域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明确本质内含和价值尺度,提供宽松的政治保证,建设优良的人文生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在这漫长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成就和败落,而维护它辉煌的历史,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伟大复兴。

而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上着手。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由上古时期的西周文明构建而成的。

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的理念强调了以保护民族和统治权力为主要任务,导致中华民族在实践当中不断追求高效率、节约成本的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强调“中国中心”,强调统一、稳定、文明,使中国建立起了一个由皇帝统治的强大中央政权,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局面。

其次,必须正确理解历史的不断发展。

中国历史经历了众多的变化,它们不仅影响着中国国家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政治的实践。

例如,清朝时期,顺治皇帝恢复了中央集权,以中央统治的模式,实施了大规模的改革,使中国政治生活逐渐稳定;而从孙中山到蒋介石,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转型;而从科技方面来看,不断开拓自身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中国进入自动化时代。

这些发展,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础。

第三,需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地位。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它不仅要求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更需要我们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取得更大的提高。

所以,如何回应伟大复兴这一号召,实现更好的发展,就成为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课题。

最后,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复兴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实现伟大复兴,我们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现实观,让所有的国民懂得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各领域的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以实现文明发展;最后,我们要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提高国际信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推动中国经济、文化与世界持续交流与发展。

以上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的论述。

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内涵及逻辑关系

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内涵及逻辑关系

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内涵及逻辑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精辟的概括了“四个伟大”。

深刻了解“四个伟大”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标签:新时代;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一、新時代“四个伟大”的内涵1.伟大梦想。

伟大梦想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它既包含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包含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来讲就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从古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历史上的富强与文明、近代以来的没落与屈辱、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抗争与探索,大致经历了寻梦、追梦和圆梦的历史过程。

鸦片战争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

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少数人的开始觉醒,到洋务派的“实业救国梦”、维新派的“改良梦”、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为了民族复兴,不屈不挠,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直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才有了正确的革命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以及进行不断的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全党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2.伟大工程。

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工程”,高度的概括和强调了在新的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四个伟大”中,伟大工程出现的时间最早,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就是党的建设,并且党的建设是起关键性作用的。

实现“四个伟大”,离不开党的领导,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强党的建设,安不忘危才是生存之道。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建设伟大工程,我们一定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只有加强对党的建设,党才能成为全国人民的坚强后盾,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浅析三次伟大飞跃的逻辑关系

浅析三次伟大飞跃的逻辑关系

浅析三次伟大飞跃的逻辑关系作者:李宁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者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①。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论断,探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者的逻辑关系,为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光明性奠定理论基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关键词: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三次伟大飞跃之间的基本关系首先,“站起来“是“富起来”与“强起来”的基础与保障。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切发展与改革的前提条件。

没有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何谈“富”与“强”。

清末的洋务运动就是很好的例证,腐朽落后的清政府为挽救自己的封建统治,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与工业技术,兴建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妄想以此来打破内外交困的统治局面。

甲午之战打碎了清政府的自强、求富梦,洋务运动也随即破产。

清政府在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的前提下,妄图通过西方先进技术维护自己的统治,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还没有“站起来”,就想着去“富起来”、“强起来”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说,要想“富起来”乃至“强起来”,首先必须要“站起来”。

其次“富起来”与“强起来”是“站起来”的目标与方向。

如果只是取得了民族的独立,而不制定正确的政策去努力追求“富”与“强”,那么“站起来”就是毫无意义的一穷二白地“站起来”不是真正的“站起来”。

邓小平同志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站起来为富起来、强起来奠定了基础,党的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强起来”和“富起来”。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论述逻辑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论述逻辑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论述逻辑一、引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论述逻辑是指中国我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从被动被动地承受外部压迫和内部困苦,逐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一种发展轨迹。

这一论述逻辑是对中国我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总结和阶段性发展规律的体现。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对这一论述逻辑进行深入研究。

二、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内外困境。

国内经济凋敝,社会矛盾严重;国际上,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压迫。

然而,在等革命先驱者领导下,中国我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于1949年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标志着“站起来”的开始。

一、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束了长期受压迫的历史。

这一伟大成就的重要基础是我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领导人民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这些举措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化等。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业合作化和国有化则使农村和城市逐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这些措施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结构,还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需求,我国领导人民毅然决然地展开了改革开放。

这一决策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使得“站起来”的进程进一步加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加强对外贸易和扩大市场开放等手段,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我国的面貌,还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现代化建设与科技创新随着“站起来”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国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实现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我国在高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复兴:中国梦的内在逻辑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复兴:中国梦的内在逻辑

文化视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复兴:中国梦的内在逻辑贾 杨【摘 要】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价值理想。

在本质上,文化自觉就是民族自觉,文化自信就是民族自信。

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具有内在的直接的同一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文化复兴。

由文化自觉而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而文化复兴,贯穿其中的是中国梦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复兴 中国梦 内在逻辑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价值理想。

在本质上,文化自觉就是民族自觉,文化自信就是民族自信。

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具有内在的直接的同一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文化复兴。

所谓文化复兴,既是对曾经的辉煌的肯定,又负载着挥之不去的痛苦的历史记忆;既是文化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指向未来的螺旋式的上升。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思想的熏陶和精神的动力,离不开文化提供的支撑力、内驱力和感召力。

由文化自觉而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而文化复兴,贯穿其中的是中国梦的内在逻辑。

一、逻辑起点: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1]文化自觉是一个历时性范畴,是在文化发展的经验性积淀和历史性演进过程中产生的,是对全球化裹挟下的文化命运的积极回应。

当然,文化自觉不是全球化的新宠,只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更显迫切而已,并且,在近现代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的文化自觉发生在“被现代化”过程中罢了。

全球化也好,现代化也罢,已经不再是“在那里”还是“在这里”的问题,而几乎是无处不在,并呈现为一种历史过程。

它们以潮流的方式、滚滚的姿态吞噬了既有的世界,颠覆乃至粉碎了任何一种文化的自在性与地方性。

任何外在于全球化的企图,或者是旁观者的姿态,只存在于想象当中,或者成为遥远的记忆。

全球化与现代化是文化自觉的背景,或者说,正是世界视野与现代意识的匮乏倒逼着文化自觉成为历史的必然,促使我们对民族文化及其境遇保有清醒的理性的认知,涉及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以及文化秩序的重新洗牌。

两个“没有辜负”的三重逻辑

两个“没有辜负”的三重逻辑

11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6期总第863期No.16,2021Total of 8632021年6月6日和7日,新华社分别发表署名文章《宣言: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和《宣言: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两个“没有辜负”大气磅礴,高屋建瓴。

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世界的东方高高飘扬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

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对困扰人们的何为社会主义做了解答,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展望:解放无产阶级,进而使全人类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1 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批判批判在马克思的语境当中,并不完全意味着否定。

在德国哲学的传统中,批判作为一种哲学,同时还意味着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

新思潮通过批判旧世界进而创造新世界,而非“教条地预测未来”[1]。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在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想象描绘,更于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批判,这是其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的批判方式是独特的,是一种内在性的批判,他认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就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自身内部。

不同于外部批判的指责,马克思深入到资本结构内部去批判。

马克思基于历史性的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完成了抽象的“商品”的设定。

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具有说服力,关键在于他有关未来社会的讨论,是建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对资本主义的颠覆,也是资本主义充分展开自身的过程。

由此,马克思虽然很少谈论那个扬弃了资本的未来社会究竟长什么样子,但却明确指出了一条可行性的道路。

这条道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延伸,我们看得见它,可以研究它,甚至可以在实践中尝试着迈出一两步。

由此,未来社会也并非如同一个想象的乌托邦,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知如何跨越的鸿沟。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历程, 仔细分析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们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中华民族之命运、关乎中国国家之前途、关乎中国人民之福祉、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命脉。

基于此,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十八大文件精神, 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要坚持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由大清的民富物丰的“天朝大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自此, 中国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们围绕中国将走和汇总道路问题进行过艰辛探索与激烈斗争, 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 其探讨的都是中国道路问题, 其目的, 从长远来看, 都是为了改变中国当时的境遇, 从而走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十八大报告指出, 道路关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唯有走正确的发展道路, 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唯有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才能确保方向的正确性。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立足中国基本国情,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运用于中国时间、指导实践并接受时间检验而形成的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是国际教训的借鉴,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回顾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探索历程, 反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任何道路之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分析问题时只有坚持从历史的眼光看待, 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也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第一, 中国的国情是这条道路形成的基本背景。

中国国情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立足点。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任务极其艰巨。

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

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

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逐渐成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

实施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是中国对自身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和追求。

本文将从中国发展文化强国的逻辑出发,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衰败。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恢复民族自信,成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中国能够重塑自身文化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为实现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还能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能够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三,文化强国建设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文化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和灵魂,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至关重要。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中国致力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同时,中国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通过文化强国建设,中国能够让人民更好地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

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

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命题、宏大叙事及其逻辑机理

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命题、宏大叙事及其逻辑机理

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命题㊁宏大叙事及其逻辑机理林建华内容提要:1921 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历程㊂这一百年,面对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的时代命题,演绎建立政党㊁取得政权㊁探索建设的宏大叙事,放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走过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走过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走过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㊂贯通时代命题和宏大叙事的内在逻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人民立场㊁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理念和最大底气㊂携带着一百年的厚重成就,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百年行程中必将绘就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㊂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执政党现代化国家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21)03-0001-11作者简介:林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732)㊂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它的百年历史行程㊂在这100年间,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时代命题是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㊂由此,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㊂持守初心使命,求解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精彩演绎了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和 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的宏大叙事㊂在迎来自己的第一个百年辉煌㊁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向世人昭告,自己完全有信心㊁有底气㊁有能力谱写 两大奇迹 新篇章,使社会主义中国㊁中华民族㊁中国人民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勇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善于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㊁社会主义建设规律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总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聚焦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㊂一㊁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必须直面和回答的时代命题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㊁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是世界上伟大的国家㊂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㊁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㊂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㊁伟大奋斗精神㊁伟大团结精神㊁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是世界上伟大的人民㊂历史的拐点大致出现在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㊂那时,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规模殖民主义扩张,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㊁面临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㊂新社会与旧社会的矛盾㊁中国与外国的矛盾,在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20世纪初催生了中国共产党㊂从1840年起,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先后爆发过第一次鸦片战争㊁第二㊃1㊃次鸦片战争㊁中法战争㊁中日甲午战争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这些战争几乎都以中国失败㊁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㊂这导致中国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呈现出一幅 半封建㊁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①㊂中国处于战乱频仍㊁山河破碎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陷入内忧外患㊁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㊂马克思㊁恩格斯曾指出,如果把资本主义取代前资本主义喻为 甜美的酒浆 的话,那么西方资产阶级在东方国家所进行的 破坏 和 重建 则好比是 用人头 做成的 酒杯②㊂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时代命题㊁两大历史任务㊂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㊁前赴后继,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㊁可歌可泣的斗争,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㊁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㊂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㊁中国革命的任务㊁中国革命的动力㊁中国革命的性质㊁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㊂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㊂ ③这是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㊂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㊂相反相成,也是历史的辩证法㊂其时,先进的中国人无一不是以欧美为圭臬㊂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㊂④林则徐组织编译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并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㊂更有一些中国人远赴欧㊁美㊁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㊂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㊂洪秀全㊁康有为㊁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各派人物㊂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㊁英国㊁美国㊁法国㊁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㊂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㊂ ⑤但是,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取得预期结果㊂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精辟指出: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㊂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㊂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㊁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㊂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了,宣告破产了㊂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㊂ 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㊂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㊂ ⑦十月革命震撼了世界,也震撼了中国㊂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更是与西方列强的对华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㊂所有这一切,消除了仍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分子因辛亥革命失败而产生的困惑㊁焦虑和失望,使他们看到了世界文明的 新曙光 和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的新希望,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㊃2㊃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①②④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0㊁633页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页㊂⑤⑥⑦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59㊁1459㊁1513 1514㊁1470页㊂这就是结论①㊂从走投无路到向西方人学习再到向俄国人学习,从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新路㊁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通途,这是一个极为艰难而曲折的过程㊂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㊂ ②这种学习主要在于:其一,思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缘何创立㊁如何而进的;其二,思考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何科学内容㊁有何指导意义㊂近代俄国向西方寻求真理和出路的艰难历程,深刻启迪了具有相同或相似国情的中国先进分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㊂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 幼稚病“中指出: 在将近半个世纪里,大约从上一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俄国进步的思想界在空前野蛮和反动的沙皇制度的压迫之下,曾如饥似渴地寻求正确的革命理论,专心致志㊁密切地注视着欧美在这方面的每一种 最新成就㊂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前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㊁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 ③㊂列宁清晰地勾勒了俄国人寻找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轨迹㊂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了俄国化之后,最终形成了列宁主义④的理论形态,这是由俄国历史特征㊁文化传统㊁现实需求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㊂在进行了精心研究和认真比较之后,毛泽东指出: 列宁在一九二〇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 幼稚病“一书中,描写过俄国人寻找革命理论的经过㊂俄国人曾经在几十个年头内,经历艰难困苦,方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㊂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㊂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㊂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㊂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后㊂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㊂ ⑤正是基于此,毛泽东进一步指出: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㊂接着就进入政治斗争,经过曲折的道路,走了二十八年,方才取得了基本的胜利㊂ ⑥正是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㊂同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写入宪法㊂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㊂⑦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自己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的这种渊源关系一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占有很重很重的分量㊂对中国先进分子寻找真理的过程,习近平进行了科学总结,指出: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㊂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㊁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㊁自由主义㊁社会达尔文主义㊁无政府主义㊁实用主义㊁民粹主义㊁工团主义等也都 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㊁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⑧㊂正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正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㊃3㊃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命题、宏大叙事及其逻辑机理①③④⑦⑧②⑤⑥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1㊁1514㊁1469㊁1472页㊂‘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 6页㊂列宁主义 这个概念,是在列宁病重和逝世后才逐渐形成并广泛使用的㊂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㊂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把 马克思主义 和 列宁主义 合称为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中文译称 马克思列宁主义 ,简称 马列主义㊂‘马克思恩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㊂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㊂斗争中,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㊂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谋求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㊂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㊁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㊂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军阀,后是国民党统治集团㊂他们极力维护大地主㊁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其政权先后被人民革命的洪流所吞没㊂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其政治代表是若干中间党派及其某些领袖人物或无党派民主人士㊂他们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自由㊁充分地发展资本主义㊂但是,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①㊂实际上,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 ②㊂因此,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自己的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㊂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代表的工人阶级㊁农民阶级以及其他劳动群众的方案㊂他们主张,在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工人阶级领导的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并由此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㊂这个方案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诉求,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㊁人民的选择,是政治结论,也是历史结论,更是科学结论㊂之所以能够提出这种正确的救国方案和政治主张,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日益贫困并大批破产,只能挣扎求存,民众毫无政治权利㊂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所罕见的㊂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㊂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㊂近代中国的伟大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极其尖锐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㊂因此,认清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则成为革命的首要问题㊂之所以能够提出这种正确的救国方案和政治主张,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在古代曾经创造出灿烂文明的中国,在近代沦落到被动挨打㊁瓜分豆剖的悲惨境地, 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㊂③因此,改变帝国主义㊁封建主义㊁官僚资本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争取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就历史性地成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而且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㊂争取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创设基础和前提㊁开辟道路和方向,并最终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㊂这就是说,直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登上政治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㊁浴火重生的曙光㊂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㊃4㊃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①②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1页㊂‘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9页㊂‘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0页㊂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㊁从磨难中奋起㊂历史地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㊁根本利益,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㊁民族振兴㊁人民幸福㊂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时起,就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对时代命题的求解意识,且极具现实针对性㊂马克思指出: 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㊂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㊂①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㊂围绕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的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㊁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㊁ 为什么革命㊁怎样革命 ㊁ 什么是社会主义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㊁ 建设什么样的党㊁怎样建设党 ㊁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㊁怎样发展 ㊁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㊁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㊂ 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 ,是中国共产党人常念常新㊁恒念恒新的 真经㊂二㊁取得革命胜利㊁执掌国家政权㊁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以贯之奋笔书写的宏大叙事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这一时代命题的答案不是自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而是在党的创建㊁政权的获得㊁建设的展开这一宏大叙事中完成的,同时在走向未来的征程中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㊁社会主义建设规律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㊂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这一时代命题的解决,既要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也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开展的自我革命㊂但是,基本的前提则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革命政党的创建㊂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政党的历史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㊂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 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㊂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㊂这前面的部分扯远了嫌太长,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㊂ 不说明以前的辛亥革命㊁五四运动对于共产党的成立和以后的历史也就不能说的清楚㊂②这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维度,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㊂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维度,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维度,则可以溯及1847年创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和1919年创立的共产国际㊂这就是毛泽东倡导和创造的党史研究的 古今中外法㊂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㊂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㊂‘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政党第一个 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③,它首次精辟地阐明了共产主义政党的性质㊁特点㊁任务和策略原则㊂这两大历史性事件,不仅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建;不仅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的诞生,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指导思想㊂恩格斯指出: 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④,这一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㊂因此,在理论方面,共产党㊃5㊃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命题、宏大叙事及其逻辑机理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㊂‘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 40页㊂人 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㊁进程和一般结果;在革命实践中,它们是 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㊁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①㊂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成立70年之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㊂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提出,我们应该 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称自己为共产党 ②㊂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 共产党这个名称在科学上是唯一正确的 ③,只有共产党这个名称,才能正确地反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思想体系和奋斗目标㊂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称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㊂以俄共(布)为榜样,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㊂到20世纪20年代初,约有40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㊂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批共产党㊂1919年3月,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国际性组织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创立㊂1921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就是此时成立的,并加入了共产国际㊂共产国际存在于1919年3月至1943年6月,当今世界主要的共产党大都是这一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㊂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政党林立,先后有过二三百个政党㊂但是,后来绝大多数政党烟消云散,有些党甚至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痕迹㊂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人数很少,只有五十几个人,但是,走过百年历程,它已成为一个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㊁最大的执政党㊂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注重自身建设的革命政党㊂党的建立只是一个起点,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自我革命则是一个永恒命题㊂在党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既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㊁实践创新,也在理论探索㊁理论创新中形成了丰厚的党建理论㊂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自身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㊂中国共产党把自身建设作为一项 伟大工程 ㊁ 新的伟大工程 持续推进㊂2017年,恰逢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170周年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党的十九大召开㊂党的十九大明确㊁系统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㊁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㊁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㊁主动性㊁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㊁思想建设㊁组织建设㊁作风建设㊁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㊁人民衷心拥护㊁勇于自我革命㊁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㊁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㊂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㊂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㊁任务和内容㊂ ④具体地说,政治就是要争取政权和保持政权,而政治统治的工具就是国家机器㊂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夺取政权问题㊂1848年欧洲革命㊁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行动,有的只是一种尝试㊁没有获得成功,有的成功了㊁却只是短暂的胜利,有的胜利了㊁却没有得到长期维持㊂⑤1926年3月18日,毛泽东精辟地指出: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不过成功与失败不同而已㊂所以我们可以说:巴黎公社是开的光明的花,俄国革命是结的幸福的果俄国革㊃6㊃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㊂‘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8页㊂‘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页㊂‘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8页㊂‘列宁全集“第2版,第35卷,第249页㊂。

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关系(500字)

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关系(500字)

祖国统一和民族伟大的关系
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有着内在严密的逻辑关系。

从历史上讲,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也必然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终结。

从理论上讲,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从实践上讲,祖国统一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和文化承载。

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实现祖国统一可以促进民族复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也能推动祖国的统一。

2、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含伟大的团结、创新、梦想和奋斗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统一的梦想一直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柱。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祖国没有达成统一,就没有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4、民族复兴促进祖国统一。

当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当中国逐渐增强国际话语权,祖国统一也指日可待。

5、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帮助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些是祖国复兴给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带来的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经历了长达百余年历史演变,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变革,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无论从宏观政治历史角度、社会科学角度,还是文化史角度来认识,都是极为重要的。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逐渐被认识,也在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的觉醒上。

中国的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西汉时期至今,中国的社会不断变化。

从秦末乱世,到隋唐称霸天下,再到宋明统一中国,最终实现中华的伟大复兴,这一切,都有一个背后的历史原因,即民众集中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自从清将外蒙获得民族觉醒以来,曾经有过不少民族起义,从蒙古族苏武牧头领导的直布罗陀起义,到近代的封建农民起义,以及革命时期的英雄起义,都体现了民众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变革上。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在秦朝就出现了封建制度,后来发展到汉朝的专制、唐朝的宪政,以及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最终发展到20世纪初的民主议会,再到社会主义的实行,其中曾经发生了多次变革,覆盖了多个时期。

政治制度的变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推动力,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变化。

此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还表现在文化发展上,从古至今,中国文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西汉的卫青和汉和两代,到唐朝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明清时期的明儒文化,以及近代的近代儒学文化,这些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历史演变与文化相结合,从更深层次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复兴历史必然性。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民众的觉醒以及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文化发展而实现的。

这是一种漫长繁琐的历史过程,但是,它也必将促进中华民族取得更大的成就。

唯有把握历史进程,深入认识历史必然性,才能更好地发掘中华民族的伟大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梦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政治逻辑王 寿 林提 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逻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保持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驾驭国际局势、科学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特质决定的,是由党的实力决定的,是由党的作用决定的,是由党的贡献决定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本保证作者王寿林,男,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天津 300052)。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那时起,许多有识之士为寻求中国的出路提出各种主张,结果都不能满足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需要,都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境遇。

在各种救国主张的比较中,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

历史一再表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找到了一条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就没有人民的富裕和幸福,就没有民族的强盛和复兴。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逻辑始于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研究”(2018MZD007)的阶段性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复兴的逻辑是什么【毛泽东曾经在井冈山反围剿时写下这么一段话:“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

”这是革命时代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写照,也是新中国时期全民建设的真实反映。

日前,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笔玛雅专访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所长黄平,从革命时期人民的主体地位谈起,讲到新中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民参与的重要性。

在黄所长看来,对共产党来说,人民群众永远是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

尽管眼下有人提到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只要长江长城还在,黄河黄山还在,中国就在,我们的希望就在,就不会失去底气和信心。

”本文原载于《红旗文稿》2015年第24期,有删节。

此为全文,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1956年,毛泽东视察南京无线电厂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人民主体地位玛雅: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六个原则,即“六个坚持”。

其中第一位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从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来看,如何理解人民主体地位问题?黄平: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民的主体性。

如果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画一个路线图,它先是通过政治革命,尤其是武装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解决亿万农民的土地问题。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通过革命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一个新中国,没有亿万普通民众的参与,只靠少数精英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是谁?他们在哪里?由于中国当时还没有现代大工业,也没有大批城市无产阶级,有的主要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的亿万农民,那革命的主力军能是谁?只能是广大农民群众。

但是,农民在旧时代不但是一盘散沙,而且没文化,更没有政治意识。

要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主体,就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

于是我们看到,从井冈山到延安,中国共产党扎根农村,和群众打成一片,建立起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并且逐步发展出一整套群众路线理论。

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相并列,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群众路线不仅是工作作风,也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

玛雅:毛主席当年用种子和土地来比喻党和群众的密切关系。

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共产党要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黄平:正是因为这个逻辑,延安时期讲,看一个知识青年是革命的,还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最终要看他是否愿意并且主动与工农相结合。

这话听起来很绝对,但背后所反映的既是立场和感情,也是中国革命的逻辑。

不遵循这个逻辑,中国革命就无法成功。

正是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一个新型的政党和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通过进入这种新型政党、新型军队,把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小农改造成高度组织化、有觉悟和牺牲精神的现代人,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小米加步枪”能够夺取全国胜利,是因为这些从农村来的普通战士政治觉悟高,知道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同时他们是高度组织化的,甚至组织化程度超过了马克思理想中的城市工人阶级。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最具有组织性,中国的革命斗争如此残酷、如此惨烈,武器装备如此之差,医疗救护用品奇缺,队伍长年在山沟里,甚至还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如果没有高度的组织和觉悟,这样一支农民为主体的军队,早就鸟兽散了。

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创造,也是一个奇迹。

通过高度的组织和严密的纪律,也通过学习和教育,把普通农民造就成了革命军队的坚强战士,后来成了新中国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建设者。

玛雅: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延续下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优势。

虽然过去30多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群众路线被淡化,甚至被淡忘。

但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制度优势积累下来的红利。

黄平:的确。

1949年以后,共产党再一次把亿万翻身农民组织起来,用今天的话说,使他们成为具有生产力、竞争力的劳动者。

1979年改革开放后外国资本为什么愿意来中国投资?要是没有这样一支几亿人有组织的劳动大军,他们来投什么资?这个劳动大军可不只是便宜,要说便宜,非洲不是更便宜吗,为什么来中国?毛泽东时代奠定了两个基础,一个是造就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劳动技能的现代化生产大军。

再一个是创造了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到独立的工业体系,还有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基本条件。

始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不仅是百川归海,而且是万事已俱。

就连人均预期寿命都从1949年的35岁到1979年的68岁,30年翻了一番,几乎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这样的基础是不能被忽视的。

说起毛泽东和他那一代共产党人,确实是我们后来者想绕也绕不开的一座大山。

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既得益于改革开放,也与他那代人的坚强领导和不懈努力奠定的坚实基础分不开。

毛泽东那代人留下的财富,包括精神财富,不论你喜欢不喜欢,情愿不情愿,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在不断汲取、总结和继承。

对于我们下一步往哪走、怎么走,对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其指导意义和作用都不可估量。

对共产党来说,群众路线仍然是根本玛雅:高山仰止。

毛泽东和他那代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或者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他所开辟的那条道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是什么?黄平:毛泽东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性。

你看他的文章,从早期的《民众的大联合》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延安时期那些很成熟的经典文献——《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都一以贯之体现了这种人民主体性。

一直到他的晚年,不论当时党内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多大的问题,他都是站在人民一边、群众一边;即使政策上有错误,后果也很严重,但是他站在群众一边的立场始终没有变过。

中国革命年代创立的群众路线,首先一点就是人民,主要是普通农民。

他们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当年毛主席的话我们都记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玛雅:10月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个表述继承了毛泽东的人民史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以民为本的思想。

黄平:客观上说,今天的中国与毛泽东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代发展了,历史进步了,农民正在减少,城市正在扩大,知识、文化、科学、技术、信息成了人们(尤其是青年)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千变万变,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人民仍然是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特别是普通群众,既包括工人农民也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都不仅是经济生产中的一个“要素”(其他要素如资本、土地、技术),也不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分子”(还有其他分子,比如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他们也是创造财富和维系社会的基本力量,是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中国今后往哪走、怎么走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玛雅:所以对共产党来说,人民群众永远是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

在今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仍然是根本性的。

前面你提到,群众路线既是工作作风,也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

在你看来,今天回归群众路线,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黄平: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既是政治路线,也是组织路线,还是认识路线,当然也是工作作风。

十八大以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先从作风和纪律着手,首先是要求干部不能违反八项规定。

但是群众路线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作风问题,它首先是政治路线,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

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站在最广大人民一边,这个立场从来没有动摇过。

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创造中国革命奇迹最重要的原因。

那时候,党没有区别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特殊利益。

而在今天,如果政府和投资商开发商,甚至外国资本沆瀣一气,对待工人只是资本的逻辑,只是雇工关系,人民就不再是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人了。

这时候他就被当成了负担——政府财政的负担、社会保障的负担、医疗养老的负担。

玛雅:中国今天工人农民是沉默的大多数,很多人不会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已经没有这样的政治意识。

黄平:这是很大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政治路线首先就是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的问题。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在一次分配中确立劳动者的地位,包括劳动产权,而不是只有资本才有产权。

不能是在二次分配中如何做到公平一点,把更多的预算和投入用于低保、用于民生,因为那充其量是社会民主主义,在不动摇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二次分配来缓解劳资矛盾和贫富差距,维护秩序,稳定社会。

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以社会主义为导向,所以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基础。

与之相关,群众路线也是组织路线。

就是说,不论是党组织还是国家机构,人民群众在里面的份额是多少、发言权是多少,与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应该成正比。

同时,把工人农民和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重新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主力军。

中国道路的一个奇迹,就是把曾经一盘散沙的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变成自觉的革命战士。

革命胜利后建设新中国也是走的这条路。

因此,对于共产党来说,把人民组织起来是一以贯之的宝贵传统。

在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背后,是认识路线的问题。

毛泽东的《实践论》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一切知识都是从亿万群众的实践中来的,而不是从个别人的脑袋里蹦出来的。

他当时批评知识分子的那些毛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今天对照一下,问题不都还在吗?所以,群众路线首先是政治路线,也是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由此派生出工作作风。

这四个方面一脉相承、彼此呼应,构成了一个整体。

延安枣园,毛泽东故居人民参与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玛雅:群众路线的精髓是人民主体性。

今天回归群众路线,如果只是停留在整顿作风上,就缺了一个核心。

黄平:从作风和纪律着手是对的,先解决显而易见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

反腐倡廉无疑是力度最大也是成果最大的领域。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育,现在已经从落实八项规定逐步深入到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底线。

但最后还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不仅仅是不能碰、不准碰、不敢碰的问题。

中国不同于其他很多国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性质。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而只是在姿态上、形式上回归,还是不能激活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那种力量。

那种力量以前叫“精神原子弹”,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亿万人民群众力量是无穷的。

最近这几十年,1997年长江抗洪抢险,还有后来抗击非典、抗击冰雪灾、汶川抗震救灾,都展现出这种人民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