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研究和当时历史档案工作的密切关系》
关于档案学与历史学关系的若干问题(最终定稿)
(二)档案学独立于历史学
1.档案实体概念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类档案的数量和种类以惊 人的速度增长,我国的档案工作也由简单的、封闭的、经验性的 管理方式发展到复杂的、开放的、科学的管理系统,并成为国家 的一项专门事业。随着我国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20 世纪80 年 代,《中国档案分类法》面世,虽然名为“分类”,却不能具体 指导档案馆、室的实体分类。档案界为了区分档案实体与档案信 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分类,将其划分为“档案实体分类”和“档 案信息分类”。自此,一个独立的“档案实体”概念在社会上逐 步形成,档案界将档案作为一个既存概念实体(因为其形态、种 类各异)来管理和研究,强调并突出了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 值,学者们围绕档案实体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利 用、编研、统计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档案管理理论。
(一)档案学孕育于历史学
1.档案的史料价值
五千多年以前,当人类发明文字并用以记言记事时档案便 随之产生,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逐步形成了甲骨金石、简 牍缣帛、铁卷金册、纸墨文书等多姿多彩、浩瀚瑰丽的档案文 献。明末清初,“档案”一词开始出现,而用法、含义多有不 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当时人们对其实质和范围的认识并 不清晰, 其应用范围也相当狭窄。因此, 早期的研究者们更多 地把档案称之为“档案史料”,从某种意义上说, 为编史修志 服务是档案价值的主要体现。如“档案是原始记录, 是宝贵史 料, 对编史修志非常重要”,“历代史书, 均系利用大量档案 材料编纂而成。今天的档案,即为未来编史修志的材料”。
全国通用版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202109301
阐述类文本挑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1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试题〕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考虑:航海与瓷器同时到达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尔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消费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到达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开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假如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泼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消费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开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那么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外乡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形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场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外乡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那么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考虑和认识。
假如说以往人们所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那么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顶峰亲密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顶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那么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关于档案学与历史学关系的若干问题最终定稿
(三)历史学对于档案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1.档案的信息属性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 代型社会过渡的转型期。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 广泛应用,促使各领域电子文件急剧增加,并以其无可 争议的生命力成为人类社会记录信息、传达信息、留存 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有成为未来社会文件主导形态的潜 力和趋势。相应地,档案界纷纷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 管理理念,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管理领域,都力图 用信息资源、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研究和看待档案和档案 工作。
信息概念的确立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加深了对档案 属性的认识,档案被更准确地理解为:以文字、音像、 图片等形态记载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信息集合。档案是由 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这些文件材料又是传 递信息的承载体,所以,信息和档案相互依赖、相互作 用、相互促进。档到扩 大和增值,档案信息资源(包括档案原件和各种档案信 息开发成果)便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
(一)档案学孕育于历史学
1.档案的史料价值
五千多年以前,当人类发明文字并用以记言记事时档案便 随之产生,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逐步形成了甲骨金石、简 牍缣帛、铁卷金册、纸墨文书等多姿多彩、浩瀚瑰丽的档案文 献。明末清初,“档案”一词开始出现,而用法、含义多有不 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 当时人们对其实质和范围的认识并 不清晰, 其应用范围也相当狭窄。因此 , 早期的研究者们更多 地把档案称之为“档案史料”,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为编史修志 服务是档案价值的主要体现。如“档案是原始记录 , 是宝贵史 料, 对编史修志非常重要”,“历代史书 , 均系利用大量档案 材料编纂而成。今天的档案,即为未来编史修志的材料”。
浅谈编研与档案的关系
浅谈编研与档案的关系编研与档案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编研和档案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为补充,共同维护着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
编研是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阐述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档案则是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所留下的具体记录和证明。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编研与档案的关系。
一、编研与档案共同维护着历史真相编研工作是为了还原历史,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而档案则是历史真相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编研人员需要搜集、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和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而档案凭借其真实性和权威性,成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
编研人员需要借助档案的信息来突破历史疑点、解决历史难题,从而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真实面貌。
二、编研需要借助档案进行资料搜集和核实编研工作是需要进行广泛的资料搜集和核实的,因为现在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和资料都有不同程度的模糊和缺陷,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编研人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核实。
而档案作为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的保管者,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各类文献资料,可以为编研工作者提供重要的资料支持和核实依据。
编研人员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获取到更加丰富和准确的历史信息,从而更好的完成编研任务。
三、档案为编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档案是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具体的记录和证明,拥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编研工作者可以从档案中获取大量的历史素材,例如历史文献、照片、手稿、信函、契约等等。
这些素材为编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素材支持,有助于丰富编研工作者的研究材料和研究途径,从而为编研工作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编研与档案共同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编研和档案都是守护人类文化遗产不断增值的重要工作,编研工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和阐述,重新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从而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我国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研究2012-04-18论文导读:3月下旬明朝作为我国古代一个各项制度都较为完备的封建王朝,档案在其政治和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管理和收藏都受到了国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除了在全国各个地方修建了大量的档案管理库房,设立了专门官职对档案进行管理,还制定了十分严格的档案管...3月下旬明朝作为我国古代一个各项制度都较为完备的封建王朝,档案在其政治和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管理和收藏都受到了国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除了在全国各个地方修建了大量的档案管理库房,设立了专门官职对档案进行管理,还制定了十分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明朝档案管理措施1.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强化了元朝的照刷磨勘文卷制度。
在宋代磨勘转官之法基础上,元朝创立了照刷磨勘文卷制度,加强对政府问卷的定期跟踪和追核,以便对文书出现拖延、营私舞弊、违枉、规避、涂改、隐没、疏忽、失误等行为的查处。
为保证这项制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朱元璋专门颁布了照刷文卷管理制度,对照刷专门用语、程序、范围、时间都作了详细规定,政府各个部门要对其已经照刷完毕、已处理完毕、未照刷的问卷进行分类,并准备点检单目,如果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去做,特别是对于照刷次序颠倒、时间不清、立卷不规范的行为以及造成实质性影响的,要根据情节轻重程度定罪惩罚。
照刷文卷管理制度不仅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管理,而且也推动了明朝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一个发展鼎盛时期。
第二,制定了文书行移勘合管理制度。
明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
所谓勘合,主要是指以簿册合空纸一半来编写字号,以内务府的关防印章,而留右半纸张在册,左半纸册交与天下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州、卫、所,政府部门若有文移,则需要到内府领取纸张,并填写所行之事,所司以册合其字号,如果行文相同则执行,即所谓的半印勘合,防止欺弊行为,如果有胆敢私自行移,则主要负责人可能凌迟处死,具体经办人处斩刑。
清朝时期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研究的关系研究
清朝时期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研究的关系研究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且在历史研究方面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学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对于历史研究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清朝时期的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清朝时期的历史文献学清朝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阶段性,其初期以翻刻和整理史料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这些史料的翻刻和整理为后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乾隆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以研究古籍刻本的校勘为主,而且开始逐渐形成了研究具有时代性的专门学科。
乾隆皇帝本人对于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也十分重视,他极力促进古籍的校勘和研究工作,并且在《四库全书》中设立了史部,便于存放和整理历史文献。
与此同时,乾隆时期修订了《大清一统志》,此书是以前朝志书的补充和扩充,对于研究明清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
二、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研究之间的联系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研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文献学提供了历史研究的基础和素材,而历史研究则需要借助历史文献学来获取准确的历史资料和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
通过清朝时期的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清朝的历史资料得到了大量的翻译、整理和校勘,对于后期的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并且这些史料也成为后世对于清朝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的重要依据,如“清史稿”、“清实录”。
历史研究需要借助历史文献学的成果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对于清朝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特征、知识分子、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都需要借助文献的支持,如凭借《红楼梦》中的描写,可以深入研究清朝贵族的生活和价值观。
三、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研究的互动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研究之间不是单向的依赖,而是互动的。
历史研究对于历史文献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历史文献学的不断发展也给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工具。
明清时期的历史学和史料研究
明清时期的历史学和史料研究明清时期的历史学和史料研究,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史料研究者,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和学术成果。
一、明清时期的历史学家和史料研究者明清时期的历史学家和史料研究者众多,他们的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史学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史料和研究思路。
其中,明朝的范文澜、朱权、杨士奇、冯梦龙等,清朝的黄宗羲、戴震、龚自珍、钱大昕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范文澜是明朝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古史和古文字学。
他发现了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并把古代文字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他还创立了“中学之说”,提出了中央集权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宗羲是清代史学巨匠,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和《字林西华录》影响甚广。
他主张史学应当学习西方的“实学”,注重考证和实证,力图完整真实地记录历史。
他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学者开辟了一条通过对史料考证和实证来发掘历史真相的新思路。
二、明清时期的史料研究明清时期的史学家及其所留下的著作,为史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他们不仅大量收集整理了少数民族文字和方言,而且也丰富了历史文献和书籍的收集和整理。
这些著作不仅把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留给了后人,同样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基础。
史书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载体,明清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史书。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史》和《清史稿》。
它们分别是明、清两代最权威的官方史书,记载了明代、清朝的历史和各方面情况。
这两部史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经过长期的整理,从中提炼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和史料信息,并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史书以外,明清时期也创造出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史料。
地方志是明清时期比较发达的一类史料,其中区别较大的是“通志”与“局志”,“通志”是地方全书,“局志”是地方某一特定局部和某一方面的著述,二者构成了明清时期地方志的主要形式。
档案与历史研究的关系——以《档案馆中的历史研究:一部实用手册》为例
2 0 1 3年美国历 史协会 ( A me i r c a n H i s t o i r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 简称 A H A) 组织出版 了萨缪尔 ・ 里德曼 ( S a mu e l
J . R e d ma n ) 编纂的 《 档案馆 中的历史研 究: 一部 实用手册》 ( H i s t o i r c a l R e s e a r c h i n A r c h i v e s : AP r a c t i c a l G u i d e , 下文简称 《 档案 》 )一书 。该书简要阐述 了历史研 究与档案 的关系 ,着重提出了快速 、准确搜集档案的建议
与 意见。据此我们不仅探讨档案与历史的关系,更能利用档案研究进 行历史探 究。
一
、
历史研究 与档案的关系
档案 与历史二者具有互动关系 。需要指 出的是 , 《 档案》一书并没有就历史研 究与档案 的关系 问题展开 详细论述 。但不可否定 ,全书时刻在展现着二者 的互动关 系。 在 引言部分 ,里德曼开 门见 山地提 出: 对研 究新手及那些接手新项 目的人来说 ,阅读现存 的学术著作、
一 一
以 《 档案馆 中的历 史研 究:一部 实用手册》为例
郭 白晋
( 华 东师范 大学历史 系,上海 2 0 0 2 4 1 )
摘 要: 档案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素材。如何准确、有效地找到所需档案是每一个历史研 究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文章以美国学者里德曼博士编著的 ( ( 档案馆中的历史研究:一部实用 手册 进行阐释,探寻搜集、运用档案的策略;恰当地把握历史与档案的关系,高效利用档案, 对史学研究者值得借鉴,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历史 研 究。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与历史记载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与历史记载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也是地方志研究的黄金时代。
地方志是地方政府编写或者民间地方志学者汇总整理出版的研究某一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综合性书籍。
地方志的编撰不仅可以记录历史,保存文化遗产,而且可以为后人了解其它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提供重要资料。
本文将从地方志研究的历史和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与历史记载问题。
首先,地方志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当时,农民起义战争频繁,吏治腐败,贫富悬殊,经济萎缩,土地兼并,盗贼猖獗,社会秩序混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隋唐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地方志编写工作,并相应出台了地方志编写规章制度,规定了地方志的编写内容、编写方式、编写时间、编写人员和资金等问题。
同时,隋唐时期地方志编撰的对象以地方行政单位为主,记录内容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更多反映了官方观点,而缺乏民间的性格。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以民间特征为主的地方志编写体系,地方志知识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前后的变化,而且更多地反映了自然地理、文化人文、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史地拾遗、家谱、文人行记、风土人情等方面内容。
明代60卷《祁门县志》和清代250卷《广州府志》就是代表性的地方志,它们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民情、名人名胜以及历史风云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资料价值。
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时,地方志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具有丰富的历史记载价值,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人文、民风民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人有云:“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而文献是历史的记录。
”地方志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编写历程之长,资料之丰富,保存时间之长,为了解当时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详实且可以掌握的资料。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间性格、风土民俗、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广泛资料。
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
卷首语2013年,国家档案局决定自该年起,把每年的6月9日即“国际档案日”作为全国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
国际档案日作为世界档案界的一个盛大节日,为世界的档案工作者推动本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提升档案和档案工作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月5日至9日,北京市档案馆联合16区档案馆和城建档案馆举办以“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为主题的“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九届“档案馆日”活动,向社会开放17万余件档案,推出了颇具特色的展览,如《通衢之州大美新城——魅力副中心》展览讲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悠久历史、建设情况及未来规划等展示北京新貌。
此外,活动还面向社会开放特藏库、开展档案查询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体验服务、档案修裱观摩体验等项目,使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贴近百姓,使公众更加深入地体会档案的独特魅力、价值和作用。
本期“理论探讨”栏目继续刊载系列文章《中国古代“籍族”文档名词研究》一文,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先秦至清代陆续出现的“籍族”文档名词的特点及其使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指出其在中国古代文档名词族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档案”这一专门文档名词的出现做了充分铺垫。
当今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大数据环境下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研究》一文指出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不仅仅指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威胁,还应包括其利用大数据提升信息安全水平,最后提出可从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安全设施、技术防护四个角度出发,建立安全可信的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目前,国家档案局正在大力推进档案资源网络化,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本期“业务研究”栏目刊选《基于Hadoop系统的数字档案资源集成平台构建及实现》一文,文章结合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入分布式技术,设计了基于Hadoop系统的数字档案资源整合集成平台模式,探讨如何利用数据资源平台提升效率,实现数据的现代化管理。
解析档案研究历史的重要作用
解析档案研究历史的重要作用解析档案研究历史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发掘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1.历史档案的重要性。
历史档案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它具有广泛性、罕见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具有可靠的凭证价值和广泛的情报价值。
韦庆远认为历史档案的内容丰富且详细具体,能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原始状态,还能比较好地反映出问题的前因后果和蕴含之意;档案在我国古代作为编史修志的重要材料,在当今则是史学研究中最为珍贵的、应优先使用的资料。
可谓,档案能够“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在韦庆远的历史著作中,不乏大量利用丰富翔实的档案材料,其中很多都属于首次引用的,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对档案史料价值的重视。
如几部论文集(《档房论史文编》、《明清史辨析》等)都反映了他在发掘、利用档案资料方面做出的贡献。
韦先生深刻体会到“明清史的研究工作是离不开明清档案的。
不参考利用明清时期的各类历史档案,而能进行科学的、高质量的明清史研究,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2.重视民间档案。
韦庆远将我国的历史档案大体分成两类:官方档案(包括中央政权和地方性政权档案)与民间档案。
他看到目前档案馆馆藏的主要是官方档案,民间档案不足,而这部分档案有着官方档案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认为,官档和民档,本来都是人们在当时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联系交往以至矛盾冲突的产物,都是从不同的重要侧面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和记录,它们本来就是相辅相成,可以互相补充和订正的。
民间档案较集中而具体地反映着各时期各地区公私之间、官民之间、主仆之间以及宗族之间等极其复杂的关系,极具地方色彩。
因此,他力倡各省的档案部门应花点力气收集民间档案,特别强调在利用官方文书的同时,应充分重视谱牒、契约、信札等民间档案的史料价值。
3.重视而不轻信。
韦庆远重视档案的史料价值,但同时又对用档保持着清醒的态度,他说“:历史学家不能跟着档案转,既要重视又不轻信”。
具体而言:(1)历史档案有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如实地反映历史真相,故而要全面地看待历史档案,有分析有思考地对待历史档案,不要孤证立案。
清初官修《明史》与私修明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清初官修《明史》与私修明史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屈宁王曼来源:《人文杂志》2012年第05期内容提要清初史学,颇为繁盛,官、私修史呈现出双流并进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明史纂修领域,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的互动十分显著。
一方面,官修《明史》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激励和推动士人修史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不少有见识的史家出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追求信史的目标,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修官史,并深刻反思官方修史的弊病,通过私修史书的方式予以回应。
这种修史格局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点、整体面貌和悠久传统,而且可为当下史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参照。
关键词清初官修《明史》私家修史史官遗民史家〔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5-0106-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形成了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两条相互联系的发展轨道。
……中国史学史,主要是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动互补、互为消长的发展进程。
①官方史学的起步与史官制度的萌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三代时期即有不同职掌的史官存在,此后伴随着修史制度和机构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官方修史的传统亦代代相沿,赓续不断。
私家修史的发端可追溯至孔子著《春秋》,开始打破官方对修史的垄断。
自司马迁著《史记》,其“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志向和“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的气魄,一直激励着后世史家自觉地执笔操简,矢志于史。
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代起,中国早期史学已经开始形成官、私修史并行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于各个时期官、私修史的主要成就、特点、得失和彼此盛衰消长的趋势等问题,目前学界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但关于二者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的考察,迄今尚不多见,尤其是在一定时期内官方修史对私家修史的重要引导和激励,布衣史家对官方修史的参与和襄助,正直史家对官方修史积弊的反思与回应等问题,均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围绕清初明史纂修问题对官、私修史的互动关系试作探讨,就教于方家。
论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论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的影响与意义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文书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明清文书档案工作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本文旨在探讨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二、明清文书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1. 明代文书档案工作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文书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官僚制度的完善和官员数量的增加,文书档案工作变得越来越繁琐。
为了保证政务正常运转,明代政府开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规范且有序的文书档案管理体系。
2. 清代文书档案工作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我国文书档案管理体系最为完善和规范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继承了明朝政府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规范且有序的文书档案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的影响1. 提高了文书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明清时期,文书档案工作的改革使得管理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政府机构在处理各种文件时,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文件,还能够对文件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归档。
这些改革措施为政府机构提供了更加高效、规范和有序的文书档案管理服务。
2. 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而明清时期所留下来的大量文书档案则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这些文书档案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3. 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四、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的意义1. 促进了历史文化传承明清时期的文书档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书档案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
读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 有感
读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有感摘要:通过对赵彦昌老师所写的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的阅读,从历史档案研究的六经皆档案、满文档案、清代玉牒研究、民国档案,唐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金代档案工作研究等方面谈谈看法,从而提高对档案史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档案史;研究;感悟《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共分五章四大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专题,即《历史档案史研究》,对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历史档案以及现在的历史档案进行专题研究。
第三章为第二专题,即《名人与明清档案》,我们对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对明清档案所做出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第四章为第三专题,即《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从商到清,分朝代、按专题论述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制度;第五章为第四专题,即《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史》,这一部分与《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遥相呼应,互为一体,他们都是中国档案史的主体内容。
下面重点谈谈书中对历史档案研究的几点看法。
1.“六经”皆档案,见解独到。
一直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因为不论是《诗》、《书》、《礼》、《易》,还是《乐》、《春秋》,都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状况,所以被称为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但“六经”皆档案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是这样的:第一,“六经”源于档案,这自然不用怀疑,因为图书一开始就源于档案,是对人类活动的原始性记录;第二,从内容上“六经”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档案;第三,一些著名的档案学也曾提出此类想法,如潘玉民的《档案编纂学》就曾认为“六经”是档案汇编。
六经皆档案之说观点是独到的,是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
2.满文档案研究,为研究民族历史打开一扇窗。
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批改奏章都用满文,这对研究清代前期统治者的政策、对研究满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满文源于蒙古文,一些在蒙古族史书上找不到的一些史事,却能在满文档案中找到,由此可见,满文档案对于蒙古史的研究、也意义非凡。
还有,清政府对西藏地区颁诏,通常是满蒙藏合璧,而且满文居多,这对研究西藏的历史也很重要。
略论梁启超说档案与历史研究之关系
该书 是梁
,
当 时 正 值 北 洋 军 阀统治 时期 战乱频 仍 梁 启 超 对 当 时档 案的 命 运
, , ,
启 超 多 年 研 究 中 国 历 史的 治 学 经 验 积 累
述 至 今仍 颇有 参考 价值
, 。
其
亦 表 示忧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往
中有一些涉及到档 案与历史研究关 系的论
《中 国 历 史 研 究 法 》中 的 第 四 章 为 《 说史
临神 护
论 氰{
,
决 弘
, , 种决
}
梁 启 超 说 档案 与 历 史 研 究之 关 系
; 二 二 之
愧二 召 今 ` 吧
们 m , 乍 、
义
议`
℃
`
吧
`
吧
`
,
二 望 `
;
、
之
`
`
义`
;
之
`
吧 二 `
、
之 `
`
、
之 `
;
健 `
二 之二`
、
、
之`
,
吧`
矛
召
;
、
泛`
二 ;
吧
`
省 委 党校
卜 `
孑 L
玲
` ` 理 手` 矛疾 尹卜 ` 尹 企` 尹 卜石尹色 柑夸系` 挤手 ` 逆 尹f 侧 ,
,
而 将来 所 谓
档 案 文 件 是 从 事 历 史学 术 研 究 所 不 可 缺 少
的
。
《 清史》 者 能 否传 其要 领 于百 一? 举 在 不可 知
,
因 此 他 主 张 设 立 收 藏 机 关 大 力收 藏 包
明清档案与明清史研究
作者: 马美玲
作者机构: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办公室业务
页码: 14-1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9期
主题词: 明清档案;明清史;互动关系;误区
摘要:对明清档案的发现与整理经历了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目前,明清档案的体量已经相当庞大,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中央档案、地方档案、民间档案。
这些,对于明清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史料,极大地促进了明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对于明清档案的研究,也构成了明清史研究中的重点领域。
明清档案研究与明清史研究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互动关系。
然而,在以明清档案研究明清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误区,需要加以重视与必要的矫正。
明清史研究与明清档案
明清史研究与明清档案
韦庆远
【期刊名称】《《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卷),期】1981()2
【摘要】一、为什么要认真研究明清史明清两代,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按照一般说法,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曾经出现过四个最为繁荣强大的朝代,即所谓汉、唐、明、清四朝。
明、清两代都是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历时五百多年。
在此期间,史事的发展变化很大,真可谓头绪多端,情节纷繁。
如何整理?怎样评价?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我们必须郑重审慎,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韦庆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明清档案与明清史研究 [J], 马美玲
2.2018—2019年明清档案史研究述评 [J], 姜珊
3.2018—2019年明清档案史研究述评 [J], 姜珊
4.2020年明清档案史研究述评 [J], 王睿嘉
5.挖掘金匮石室瑰宝发展明清档案事业——第二届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概述 [J], 俞玉储;李国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史研究和当时历史档案工作的密切关系》、明清两代继承了我国封建重视编纂史书的传统。
从这些王朝刚建立开始,即考虑到为本王朝留存系统的历史记载。
为此,从组织上、史料上作了比较周密的准备。
翰林院编撰、修撰、庶吉士之类的“清贵之官”,就是代皇帝起草文件,参加修史工作的。
除翰林院外,明、清两朝都设有国史馆。
凡文武大臣身死而又还保持宠遇的,大体上,都要“宣付国史馆立传”。
为保证编纂史书的需要,明、清王朝对其本身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都很注意保管整理,并制订有各种严密的规章制度。
如中央级的各部、院、寺、监衙门和各省总督、巡抚等文武官吏给皇帝的题奏,各衙门之间的来往文书,在处理完毕后,都要妥慎保管起来。
有些档案更显然是为了准备修史才形成的。
例如,明《实录》和清《实录》,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按年代顺序辑录各个皇帝在其一生活动中所批发的谕旨、批示等。
《玉牒》则是有关皇室皇族繁衍、婚娶、袭封、生死的登记册,体现着当时的宗法制度和皇室皇族依其亲疏所享有不同等级的特权;《起居注》则更是专为记载皇帝“嘉言懿行”的史册;而各种“史书”,就是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发抄的题本而编纂成的。
不但中央如此,各级地方文武衙门的档案也不许随便烧毁,每隔若干年,一般是三十年左右,还要利用来编写省志、府志和州县志。
自古以来,为适应封建宗法社会的习惯和需要,许多家族都编纂有自己的族谱和家谱。
稍有名望和地位的人死后,又大都立有墓铭、行状、传略之类的东西,明清时期尤其盛行。
这便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相当详细的历史档案编纂网。
为各级部门修志编书准备了相当多的历史档案。
史学因利用此一原始的丰富的史料而提高了质量,档案工作又因史学研究的需要获得了提高,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起到了互相依存又相互推进的作用。
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许多明清时期的图书文献,其中相当一部分也其实就是当时或其后公布的档案文件汇编。
这种源于档案的图书文献,在明清史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例如,《明大诰》三篇,原来是根据明太祖朱元璋口头指示的记录刊布成书的。
《皇明诏全》和《皇清谕旨》等类书籍则是两朝历届皇帝诏谕文件的汇编;《明经世文编》和《清经世文编》(及其多种续编)等则主要是汇集了明清的大臣们的奏章公牍;明清许多文武大臣都有自己的文集,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乃是这些大臣们在任职期间撰写的公文。
清朝有两部重要的史料书,即乾隆时期蒋良骐编的《东华录》和光绪时期王先谦编的《东华录》,其所以能成书,主要因为蒋氏和王氏都曾先后在清朝的国史馆任过纂修官。
可以论断,如果蒋王二氏不是因职务的方便,得以饱读保管在宫廷之内的皇家档案,这两部《东华录》是无从录起的。
以上是明清时期本朝的人为本朝、本地、本族、本人利用有关档案写的史书。
还必须注意到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后一朝代的统治集团几乎都搜集和利用过前朝的档案,为前朝修史。
这可以清修《明史》和民国初年修《清史稿》为例。
清王朝于1644年(顺治元年),开始建立了全国性的统治。
翌年,即宣布建立明史馆,陆续委任了一大批史官,下诏集中明代各官署的档案以供明史馆参考。
从1679—1735年(雍正十三年),《明史》才定稿,1739年(乾隆四年)刊行。
先后持续工作了近六十年之久。
在旧的封建正史,即所谓二十四或二十五史中,《明史》算是较好的一种,资料比较丰富,史事的考订比较严谨,也有其特点。
例如,鉴于明中叶以后宦官横行,作恶多端,专写了《阉党传》;鉴子明代朱家宗藩问题已经形成当时社会上的大灾难,为诸王、公主等写的传记中不乏对他们贪婪昏庸的披露;有些皇帝的本纪和大臣的列传,也写得比较生动具体,这显然都是参考了明人留存下来的详细记载。
据清朝官方的记录,顺治和康熙年间,都曾专门下谕,着将明朝中央各部门的档案集中到明史馆。
稽考《明史》本书,利用档案的痕迹也是极其明显的,不少地方甚至把当时皇帝的诏令谕旨全文公布或录引其详细摘要,许多大臣的奏疏往往也成为本人传记中的主要史料,试读《李三才传》,《杨继盛传》等篇,即可了然在目。
对清朝历史的系统研究,也几乎是从清王朝一灭亡就开始的。
袁世凯篡位当上总统后,便匆匆忙忙以大总统令的形式决定将原来清朝的国史馆改名为清史馆,继续负责纂修《清史》。
此项工作从19xx年(民国三年)正式开始,到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共十四年,修成现存的《清史稿》一书。
这部书因为编者们顽固地站在维护封建帝制的反动立场上,对一切革命的,或要求维新改良的思想行动都肆意进行诬陷攻击,同时歌颂和美化了清王朝的统治,并鼓动复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原则错误。
加以内容比较冗杂,各篇成于多人之手而未作统一润饰,彼此很少照应,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往往发生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差错、遗漏和颠倒,甚至还有文理不通的地方。
不论在政治上学术上,《清史稿》都不能列为好的史学著作,不符合一代信史的要求。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还未编出另外一部更为严谨完备的清史,它又仍然是现存的唯一一部系统的纪传体清史,还可供参考利用。
《清史稿》没有编好,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上文已有所述。
但其中有一个因素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清史馆在其编书的全过程中,并未能充分利用清王朝遗留下来的极其大量的历史档案文件,在史料来源上就存在先天不足。
清史馆确实接收了清朝国史馆历年搜集而来的资料,但是,反映二百六七十年清朝统治真实记录的“大内档案”,其中的大部分在爱新觉罗·溥仪被赶出故宫以前,一直幽藏在宫内内阁大库及宫中各处,清史馆的人员并未参阅。
当时虽然也有一部分内阁大库所藏档案已移放宫外,但因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几经周折,遭受到难以令人置信的摧残践踏,发生了所谓“八千麻袋”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更谈不上发挥其作用了。
所以《清史稿》编撰者们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充分利用这批清代历史档案进行《清史稿》的编纂工作,因而严重影响了此书的质量。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一旦离开了档案这一丰富的原始史料的运用与研究,将会造成何等严重的后果。
一部中国史学发展史,反复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明清历史档案的陆续发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上所称的明清档案只是指当年在清官内所存放的,后来保管在当时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现在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品的一部分,亦即是所谓的“大内档案”(其中有一小部分被国民党政府带到台湾,现保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这个概念在二十年代初期大体上是正确的,现在则已不确切了。
因为所谓“大内档案”,仅仅是明清两代中央王朝在其全部活动中所形成的大量档案中的一部份。
其中明代的档案大体上是在清初为修《明史》而搜集来的明档的残余部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三千余件,至于清代档案,其数量确实很大,目前在中国第—历史档案馆保藏的即有九百多万件,在台北还有三百万件左右,所反映的内容也极为广泛重要。
但它终究只是清王朝统治时期反映皇帝和宫廷各方面活动而形成的档案,并不包括清朝各部、院、寺、监等中央一级衙门和各省、府、州、县等各级地方衙门的档案。
当然,“大内档案“是目前所知数量最大的、保藏最完整的、学术价值最重大的明清档案。
它的被发现和被抢救出来,一直发展为现在举世知名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规模,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
三十年代就有学者认为,殷墟甲骨、战国秦汉竹简、敦煌写经、明清“大内档案”的发现,是当时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四件大事,它们意味着这些方面的研究开拓出新的领域,意味着必将出现新的突破。
对这样的估计,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笔者还有一个建议,即应该编写一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史。
这个档案馆(包括它的前身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在其存在和活动的半个多世纪中,曾经走过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已为我国的历史档案工作和明清史研究作过重大贡献。
当年鲁迅先生曾著文论述过“大内档案”。
自二十年代初期以迄解放前,我国学术界中如陈垣、沈兼士、许宝蘅、沈士远等有识之土,或则奔走呼号以把从宫内流散出来的“八千麻袋”档案抢救下来,或则竭费心力对这些档案进行了一些分类整理,并在当时条件允许之下,编辑出版了一些专题资料。
他们,以及随同他们长期坚守历史档案工作岗位的许多人,甘于淡泊和默默无闻,在旧社会的黑暗统治下总算把这一个摊子维持下来。
他们在过去的成绩,虽然无法与解放后的今天相比较,但也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我国学术界和档案工作者中的识见和操守,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
解放以后,从这个档案馆的物质建设和专业人才的补充,规模的扩大,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各个方面所提供的丰硕成果,又有力地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历史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当然,这个馆在十年动乱期间,也遭受过许多摧残破坏,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但浩劫终于过去,光明重照大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它又踏上了健康发展的坦途。
正因为它在新旧社会都有生动的事迹值得记述,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和引为借鉴;正因为它在我国、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规模很大的档案馆之列,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这个档案馆的馆史将成为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从侧面生动地反映出当代中国历史档案工作发展的历程。
除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藏的明清档案外,解放以来陆续发现或引起学术界注意的其他明清档案也是很不少的。
首先,是一些地方性政权机关形成的历史档案。
最重要的有原东北档案馆所藏的清代原东三省总督及三个省军政衙门在其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其中还有一些明档和满族在未入关前形成的老档:在西藏档案馆藏有自元、明、清以来历届中央政府给西藏地方政府的文件以及西藏地方政府在其本身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顺天府档案是当时首都所在的地方官府档案;四川省巴县旧政权的档案是迄今所知县级衙门档案保留下来的数量最多的;清代直隶正定府获鹿县的《编审文册》,是一套比较具体地记载该县土地占有、变动和田赋丁银负担情况的系统资料。
山东曲阜孔府是一个大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它拥有封建社会最高所授予的种种特权,因此孔府形成的档案也应该归入明清档案这一类。
其次,是一些具体业务部门在其自身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
例如,清末建立并长期受外国帝国主义控制的海关总署档案全宗里保藏有一部分清末的档案。
其他如设在广州的粤海关及其所辖九龙、琼崖、潮州等分关的档案里都有一部分清末的档案,其内容除了有关关税、缉私及来往公函以外,还涉及到诸如贸易统计、华工出洋、通商旅游、考察留学和社会政治事件等方面。
又例如,近年我们从南方个别老城市的房管部门所保存的本城市的房地契约中,发现了一些清代自康熙、雍正、乾隆以来形成的房屋契纽,这些契约是当时的房主在房屋建成宿报官领契,交税验印时缴存在官府的。
这些契约对研究各该城市的发展布局,了解各该地区人民的居住状况、物产房地价格和建筑特点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①]。
在我国其它各古老城市的房管部门里,很有可能也保藏有这一类陈年的房地契,这是一笔有待于深入调查摸底,有待于发掘并发挥其作用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