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空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后扩展到其他国家19世纪70年代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国家显著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电力的广泛运用发明家及重要发明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敦-汽船、史蒂芬孙-火车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卡尔·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爱迪生-电灯新能源煤炭电、石油交通工具汽船、火车汽车、飞机、动力蒸汽机内燃机时代特征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新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电力、电器、石油、化学、汽车工业结构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主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中小企业占多数)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工厂制(大企业时代、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的信条,殖民扩张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意义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了经济霸权;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界进入“电气时代”;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了英国的经济霸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相同点①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都推动了社会进步③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⑤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不同点①第一次首先发生在英国,后波及到其他国家;第二次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广。
②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③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基本上都是基层的手工业者,与科学技术联系不紧密。
第二次的发明者大多是科学家,科学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次成就更突出。
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
③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初三历史表格(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对比、一战、三大资本主义国家改革)

1、应该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的支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2、正义必将战胜邪恶;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如何避
免战争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英国君主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后
开始国家
英国
重要国家:美国德国
开始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新动力
蒸汽机提供动力
电力
主要发明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1825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动车“旅行者号”、1807年美国富尔顿造出轮船
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具体原因: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扩军备战。
﹡战争的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5、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概况: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坦克是一战中英国使用的新式武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多。
﹡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性质: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特点: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A、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损失和破坏。
B、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E、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整体化进程。
五、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答:①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初三历史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时 间 背景 条件 主要 成就 特点
影响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 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
二、迁移和运用:两次工业革命背景条件比较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 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 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劳动力-圈地运动; 4、技术-国外市场不断 扩大; 5、市场-先后打败西、 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开始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 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 破性进展; 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 民地的掠夺; 4、市场-德、意、日等国的 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 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 的需求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社会关系:垄断与垄 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 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 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 局发生改变。
影响
二、迁移和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次工业革命有何联系与区别?
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实例
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地区 德国鲁尔工业、英国中部工 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原苏联的欧洲部分工业区域
单项选择题
1、读图判断,与第 一次工业革命无关 的是:( C)
A
B
C
D
谢谢
时 间 背景 条件 主要 成就
特点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二、重难点透析:1、每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第一次:(1)(生产力方面的)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2)(生产关系方面的)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3)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使一些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
它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
第二次:(1)(生产力方面的)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2)(生产关系方面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生产力方面的)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它使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第一次: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①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机车、汽船等发明的出现,使运输及出行都较为快捷方便。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给人类带来光明,大大延长了工作、娱乐时间。
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通讯的麻烦和时间的浪费。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的出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生物工程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4、历史上中国曾错过三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请说出中国错过了哪三次战略机遇期?及为什么错过了?(或者问我们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失了机遇。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要点阐释:
1、分析、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
相同点:
①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不同点:
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
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
革命则是多源的。
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
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举出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答: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的财富大大增加。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等。
还有人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火车、汽船、城市化等。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比较(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 项目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 革命
特 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 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 验,科学与技术尚未 真正结合。 2、首先也主要发生 在英国,其他国家的 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主要在轻工业部 门。 4、进入“蒸汽时 代”,大机器生产取 代手工工场。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1、科学技术 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 转化为直接 生产力的速 密结合。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 度加快; 2、科学和技 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 术密切结合, 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工 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 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各个领域间 相互渗透, 5、进入“电气时代”, 高度分化又 交通运输的新纪元到来 高度综合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影响
1、生产力迅猛发展;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 2、社会关系:垄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 断与垄断组织形成, 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 进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 变化--第三产业比重 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 加紧瓜分世界,殖 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民侵略进入以资本 3、推动了国际经济 输出为主的时期; 4、政治经济发展 格局的调整--扩大了 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 的不平衡加剧,世 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 界力量对比格局发 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 生改变。 遇,又是挑战。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开始 1、政治保障-资本主 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 立; 2、生产技术-自然 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3、资金-资本的积 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4、市场-德、意、 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 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 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 对商品的需求。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事件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重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电力的广泛运用
发明家
哈格里夫斯、瓦特、富尔顿、
史蒂芬孙
卡尔·本茨、莱特兄弟、爱迪生
科技成果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
汽船、火车电话、无线电报、汽车、飞机、
电灯
交通工具汽船、火车汽车、飞机、动力蒸汽机内燃机
时代特征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能源煤电力、石油发展国家英国美、德
意义
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使英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对中国影
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的
探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相同点①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都推动了社会进步;③都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④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⑤两次工业革命中国
都无从受益。
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
③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九年级历史几次重大事件的比较图标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1)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黑奴贸易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大量积累的资本
一定的物质基础
劳动力
圈地运动
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废除黑奴制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技术基础
市场
殖民扩张(国外)
圈地运动(国内)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对商品的需求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
特点
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主体;以轻工业为主导;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新能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确立
主要标志
开始:机器(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重要标志: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动力机
改良的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三次工业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19、20世纪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 好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清朝中后期,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排斥先进的科技。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结果失败了。外国资 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
2、第二次: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
3、第三次: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 产业比重上升。
由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你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接推动社会的迅速发展。
5.两次工业革命对一些后进国家来说是交叉进行的,这对它们来说( )
A、为其向帝国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B、为实现传统工业改造创造了条件 C、为其短期内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D、为实现社会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C、为其短期内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谢谢
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要注意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4、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5、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6、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与科技创新)
国际热点: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部分 新科学技术
这六个条件是否完备,优劣状况,综合起来就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水 平。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六大要素:
1、政权保障(前提) 2、市场 3、技术 4、资金 5、劳动力 6、原料
资本主义六国分阶段比较表

阶段 1500 年 前后 ~18 世纪中 叶 英国
1 新航路开辟 ○
法国
1 经历了封建君 ○
美国 随着欧洲移民 涌入,美利坚 民族逐渐形 成,与英国殖 民统治产生矛 盾。
德国
1 处于四分五 ○
俄国
1 彼得一世改革 ○
日本 处于幕府政体 下闭关自守的 封建国家
后,世界贸易中 心由地中海转移 到大西洋
1 一战后实力受 ○
1 深受一战破坏 ○ 2 巴黎和会上收 ○
1 一战后经济 ○
1 受《凡尔赛 ○
1 实行新经济政 ○
1 一战后国际 ○
损
2 巴黎和会上基 ○
又是明显
2 华盛顿会议 ○
和约》严厉制 裁 中走向纳粹法 西斯专政,挑 起二战、失败
策,恢复经济
2 苏联成立 ○ 3 实行“双高模 ○
地位提高,巴 黎和会上获得 在山东的权益
2 华盛顿会议 ○
回阿尔萨斯—洛 林地区,肢解德 国未成功
3 绥靖政策,二 ○
本实现原来意 图,华盛顿会议 上受美国冲击
3 战后殖民体系 ○
2 在经济危机 上, 获得远东、 ○
太平洋地区的 诸多利益
3 罗斯福新政 ○ 4 反法西斯主 ○
式”(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高 度集权的政治体 制)
上受到美国压 制
缓慢,被美、德 赶超
2 与俄、展, 19 世 纪末,成为头 号工业强国
2 一战前期, ○
迅速发展
2 政治政策由 ○
后,俄国发展成 为军事封建帝国 主义国家,发展 相对缓慢
2 与英、法结成 ○
后,经济发展 迅速
2 一战中趁机 ○
“大陆政策” 变为“世界政 策”
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简表

比较内容
开始时间 理论基础 标志发明 第一次 工业革命 18 世纪 60 年代 牛顿力学 第二次 电力革命 19 世纪 70 年代 电磁学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爱因斯坦相对论 原子能、计算机、空间 技术的广泛应用 美国 信息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 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使用 英国 蒸汽时代 美国、德国 电气时代
兴起国家 时代特征
兴起国家 时代特征
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简表
比较内容
开始时间 理论基础 标志发明 第一次 工业革命 18 世纪 60 年代 牛顿力学 第二次 电力革命 19 世纪 70 年代电磁学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爱因斯坦相对论 原子能、计算机、空间 技术的广泛应用 美国 信息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 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使用 英国 蒸汽时代 美国、德国 电气时代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要点阐释:
1分析、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
相同点:
①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
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不同点:
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之上取得的。
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
命则是多源的。
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
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举出一些事例加以说明?答: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的财富大大增加。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等。
还有人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火车、汽船、城市化等。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4.遗传工程:1997克隆羊
影
响
经
济
生产力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结构
农业比重下降,轻工业发展
重工业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
组织形式
工厂。促进近代城市兴起
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必
要
条
件
资本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易
殖民扩张、工业发展积累大量资金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
科学的推动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市场
殖民扩张,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内市场的统一扩大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劳动力
圈地运动
美、日、俄的改革
原料
殖民掠夺
成就
1.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开始)
电视机的发呢:1926年贝尔德(英)
2.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
文
化
思想
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凯恩斯主义;列宁主义
凯恩斯主义;
科技
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
20世纪爱因斯坦——相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宏观);
普朗克——量子论(微观)
文学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荒诞派)
绘画
印象派
现代主义
音乐
电影和电视
默片时代——卓别林
电影诞生: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法);“现代电影之父”格里菲斯
美德迅速发展,冲击英法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比较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电力革命)
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四十年代
前提
资本主义代议制在英国的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
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新能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技术革命群体化、科学技术社会化、发展进程高速化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进入ຫໍສະໝຸດ 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知识信息时代
交通工具
汽船、火车(蒸汽机车)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思考、启示
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1、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3、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1、进入了“电气时代”,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巨大促进作用。3、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酿造一场新的产业革命。3、引起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如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
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全球经济发展迅猛,而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教育水平低,这就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都改变了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我国的对策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进入信息时代
社会关系
自有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
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社会结构
城市化
产业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国际关系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到自动化智能化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
发明家
瓦特、斯蒂芬森、科尔特
本茨、戴姆勒、爱迪生、莱特兄弟
主要发明(成果)
(最重要发明:蒸汽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富尔顿发明汽船
斯蒂芬孙发明火车
最重要发明:电机、内燃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电报等,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②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③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④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左”倾错误在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对策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②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③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④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
劳动力
圈地运动
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废除黑奴制
科教的迅猛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技术基础
市场
殖民扩张(国外)
圈地运动(国内)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对商品的需求
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者Ⅰ号)
最重要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5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20世纪70年代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形成
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
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
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比较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电力革命)
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下半叶)
20世纪四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20世纪初
仍在进行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确立
全球一体化
主要标志
开始:机器(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重要标志: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动力机
改良的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特点
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主体;以轻工业为主导;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新能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部平衡加剧
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在与西方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