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钟山记》练习
《石钟山记》练习1.下列加粗词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有人敲击]A.微风鼓.浪鼓:振动扣.而聆之扣:敲,敲打B.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是.说也是:这,这个C.或.曰此鹳鹤也或:也许有人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察敲击D.下临.深潭临:对着殆.与余同殆:大概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B、D ]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终究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后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死,去世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动词坚持到最后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A] 语气词或兼词(罗嗦)A.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C.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崆焉.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A..然是说也.....,余常疑之然而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有穴窈然.D.杂然.相许……的样子5.下列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A.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果B.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顺承余固笑而.不信也并列C.吾询询而.起【小心翼翼地起来】修饰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顺承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顺承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并列6.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C]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n-v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 B.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C.时人莫之许也宾前 D.句读之不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前8.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状后A.今以钟罄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C.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 D.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C ]A.彼且恶乎待哉宾前 B.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前10.下列各句中,与“磔磔云霄间”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D 省略)A.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 B.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状后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 D.今以钟磬置(于)水中1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D]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文章格式已修正,已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跟踪试题】一.选择题:1.正确答案:B。
改写:XXX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被认为是“XXX”之一。
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正确答案:B。
改写:①彭蠡之口于石钟山焉蠡:li;②今以种磬置水中磬:qing;③桴止响腾,余韵XXX:fu;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kong;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硿:kong;⑥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莫:mo;⑦磔磔云霄间磔:zha;⑧则山下皆石穴罅罅:xia;⑨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zhi;⑩噌吰者XXX之无射也射:she。
没有需要改写的内容。
3.正确答案:D。
改写:XXX然有声者。
4.正确答案:B。
改写:A.有大石当中流;B.噌吰如钟鼓不绝;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D.水何澹澹。
没有需要改写的内容。
二.填空题:5.改写:请自行填写。
6.活用现象具体解释: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然大风浪可以打破钟的平衡,但是钟不会响。
这里的“鸣”是动词,表示钟的发声。
②而此独以钟名:这里的“以钟名”是动词短语,表示以钟的名称命名。
③余自XXX:这里的“适”是动词,表示到达或者抵达。
④事不目见耳闻:这里的“目见耳闻”是名词短语,表示亲眼看到或者亲耳听到的事情。
⑤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这里的“终不肯”是动词短语,表示坚决不会做某事。
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这里的“函梁”是名词,表示函梁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这里的“入于太庙”是动词短语,表示进入太庙。
提高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文章内容已删除,无法完成题目。
1)为什么XXX的童子惊讶于死去的鼠?答:因为之前听到橐中有声,以为是活着的鼠,但是后来发现橐中其实是空的,而且中间有一只死去的鼠。
2)XXX为什么认为这只鼠很聪明?答:因为这只鼠能够利用声音来骗人,让人误以为它还活着;并且在被困住的情况下,能够想出用死去的鼠来脱身的办法,显示出了它的聪明才智。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
【跟踪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其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主要代表作品。
2.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彭蠡之口于石钟山焉蠡:li②今以种磬置水中磬:qing③桴止响腾,余韵徐歇桴:fu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kong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硿:kong⑥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莫:mo⑦磔磔云霄间磔:zha⑧则山下皆石穴罅罅:xia⑨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zhi⑩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射:sheA.①③④⑦ B.②⑤⑧⑨ C.③⑥⑦⑩ D.④⑥⑧⑨3.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C.古之人不余欺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A.有大石当中流 B。
噌吰如钟鼓不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微风鼓浪安步当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D.水何澹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徐公何能及君也张仪天下贤士,吾殆不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填空题:5.6.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②而此独以钟名: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④事不目见耳闻;⑤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提高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
【跟踪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其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主要代表作品。
2.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彭蠡之口于石钟山焉蠡:li②今以种磬置水中磬:qing③桴止响腾,余韵徐歇桴:fu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kong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硿:kong⑥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莫:mo⑦磔磔云霄间磔:zha⑧则山下皆石穴罅罅:xia⑨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zhi⑩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射:sheA.①③④⑦B.②⑤⑧⑨C.③⑥⑦⑩D.④⑥⑧⑨3.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C.古之人不余欺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A.有大石当中流B。
噌吰如钟鼓不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微风鼓浪安步当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D.水何澹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徐公何能及君也张仪天下贤士,吾殆不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填空题: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②而此独以钟名: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④事不目见耳闻;⑤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提高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苏轼《石钟山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游石钟山记 》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游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游石钟山记幼时读苏东坡《石钟山记》,爱其文章奇诡,绘声绘色,大为钦佩,爱不释手,往复诵读,至今犹能背诵,只字不遗。
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敢梦想,自己能够亲履其地。
今天竟能于无意中来到这里,真正像做梦一般,用金圣叹的笔调来表达,就是岂不快哉!石钟山海拔只有五十多米,摆在巍峨的庐山旁边,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山上建筑却很有特点,在非常有限的地面上,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今天又修饰得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从山下向上爬,显得十分复杂。
从怀苏亭起,步步高升,层楼重阁,小院回廊,花圃清池,佛殿明堂,绿树奇花,翠竹修篁,通幽曲径,花木禅房,处处逸致可掬,令人难忘。
这里的碑刻特别多,几乎所有的石头上都镌刻着大小不同字体不同的字。
苏轼、黄庭坚、郑板桥、彭玉麟等等,还有不知多少书法家或非名家都在这里留下手迹。
名人的题咏更是多得惊人,从南北朝至清代,名人咏石钟山之诗多达七百多首。
从、谢灵运起直至、、钱起、、、苏轼、黄庭坚、、朱元璋、刘基、王守仁、王渔洋、袁子才、蒋土铨、彭玉麟等等都有题咏。
到了此地,回忆起将近二千年来的文人学士,在此流连忘返,流风余韵,真想发思古之幽情。
此地据鄱阳湖与长江的汇流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几次激烈鏖兵。
一晃眼,仿佛就能看到舳舻蔽天,烟尘匝地的情景。
然而如今战火久熄,只余下山色湖光辉耀祖国大地了。
我站在临水的绝壁上,下临不测,碧波茫茫。
抬眼能够看到赣、皖、鄂三个省份,云山迷蒙,一片锦绣山河。
低头能够看到江湖汇流,扬子江之黄与鄱阳湖之绿,泾渭分明,界线清晰,并肩齐流,一泻无余,各自保持着自己的颜色,决不相混,长达数十里。
楚江万顷庭阶下,庐阜诸峰几席间,难道不能算是宇宙奇迹?我于此时此地极目楚天,心旷神怡,仿佛能与天地共长久,与宇宙共呼吸。
不由得心潮澎湃,浮想不已。
我想到自己的祖国,想到自己的民族。
16《石钟山记》练习题 答案
《石钟山记》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铿:kēng 莫:mù2.【答案】C解析:A项,“函胡”同“含糊”。
B项,“莫”同“暮”。
D项,“悟”同“晤”。
3.【答案】A解析:鼓:激荡。
4.【答案】B解析:A项,考:敲击。
C项,动:惊恐。
D项,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5.【答案】D解析:A项,表原因,……的原因/表示因果关系。
B项,中间是空的/天空中。
C项,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实际上,事实上。
6.【答案】C解析:①中“舟”,②中“目”“耳”,④中“侧”,⑧中“兄”,均为名词作状语。
⑦中“箕畚”名词用作动词。
③⑤⑥三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
7.【答案】B解析:例句为状语后置句8.【答案】A解析:A项,干支纪年是用天干和地支配合来纪年的,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
二、情景式默写1.《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见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3.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4.苏轼《石钟山记》中写“栖鹘”动态的两个句子是: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5.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展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历程和生活情怀的典型特征。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表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尤为可贵的是,苏轼追求人生理想,宠辱不惊,高洁自持,即便是在被贬中,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写那样,仍然透出冲天的豪气;虽说其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似乎包含些许颓废的意味,然而综观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像《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于人生挫折处的从容、乐观与豁达仍然是其精神的主流,更成为后世文人墨客题咏自勉的题材。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
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
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
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
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
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
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
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
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文中画波浪线句可改为“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
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石钟山记北宋.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存有石钟山矣。
”郦元以为北望深潭,微风鼓浪,水石殷梨亭,声如洪钟。
就是说道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复置水中,虽大风浪无法鹤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石边,得双石于潭上,甩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醇厚,桴终了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道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蓄财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道听途说其有没有,汝?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无考;士大夫终不敢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言而无法言。
此世所以不录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谋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就是以录之,盖叹郦元之珍,而苦笑李渤之陋也。
1、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彭蠡lǐ栖鹘hú颧鹤guàn噌吰zhēngb、钟磬qìng穴罅xià磐石bān磔磔zhéc、桴终了fú夜泊bó囗yì汝识之乎zhìd、莫夜mò穴罅xià铿然kēng镗鞳tāng2、以下各句加点的字表述全对的一项就是a、水石相搏击舟行适临汝往b、北望浅谭直面虽言无法言说c、扣而聆之听余方心动欲还心里有所感动d、桴终了响腾下降自以为得其实真相3、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就是对李渤的观点“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节选)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石钟山记》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描写苏轼游览石钟山的所见所闻。
以下是对该篇文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答案:《石钟山记》以苏轼游览石钟山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山中的景色、民俗以及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以描写与抒发相结合,既描述了石钟山的景色和人文特色,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词句简洁平实,节奏流畅有韵律感。
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示了苏轼丰富的感悟和人生态度,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风格。
译文:石钟山记南都百里里立群山,这是天底下最为神奇的山脉之一。
数百年以来,它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人们的生活和故事。
远观之,山似钟而石似碣,如同一枚魔幻般的钟,饶富神秘感。
我迈开了步子,进入了这个传说中的山脉。
山脉之中,有着无尽的风光。
碧绿的树木掩映着翠绿的山峦。
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我被这美景所陶醉。
山中有一湖,湖面宛如明镜,清澈见底。
湖畔有一座古寺,古寺的钟声悠扬动人,宛如一场音乐盛宴。
我静静地坐在湖边,倾听这美妙的钟声,仿佛心灵得到了一场洗礼。
山中的人们生活简朴而真诚。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谋生,用淳朴的语言交流。
他们尊重山脉,热爱大自然,他们的生活中弥漫着一股与世无争的宁静。
我和他们交流,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何其多的繁华,何其多的喧嚣,而他们却能在如此的环境下过得如此安详。
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山脉中有一群游子,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诠释着生活。
他们的文字如同一首首动人的音乐,引领人们走进了他们的思维世界。
我与之交谈,思考,与之共享了心灵的碰撞。
是山脉塑造了这些美好的人。
是岁月消磨了这些美好的人。
他们不求名利,只为追求内心的真实。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风格,我的眼前是一幅气韵融合的画面。
山脉是我心灵的故乡,山脉中的一草一木,一丝一毫,都与我心灵相通。
人生如山脉,无定无处,无穷无尽。
阅读答案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继《石钟山记》的描写之后,接下来我将继续探索苏轼在这片山脉中的感悟与思考。
《小石潭记》《石钟山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题)
《小石潭记》《石钟山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题)二、古诗文阅读。
(31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8—11题。
(17分)【甲】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_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_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课后练习(1)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性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①函梁君臣之首②一夫夜呼③逸豫可以亡身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⑤仓皇东出⑥负而前驱⑦契丹与吾约为兄弟A.①④⑦/②⑤⑥/③B.①②④/⑤⑥⑦/③C.①③⑦ /②⑤/④⑥D.①②③/④⑦/⑤⑥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固:未来B.有大石当中流当:处在C.空中而多窍窍:窟隆D.汝识之乎识:认识4.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①函梁君臣之首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④沛公军霸上⑤火尚足以明也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⑨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①②④⑦⑧B.②③⑤⑧⑩C.②⑤⑦⑧⑨D.①④⑥⑦⑩5.与“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一句句式特点相似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古之人不余欺也C.赵氏求救于齐D.有志矣,不随以止也6.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①,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竅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竅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微风鼓浪鼓:振动B. 扣而聆之扣:敲,敲打C. 汝识之乎识:认识D. 殆与余同殆:大概5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 然是说也,余常疑之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C.有穴窈然D.杂然相许• •54.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
【跟踪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其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主2.A3.A.B.C.D.4.A.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水何澹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徐公何能及君也张仪天下贤士,吾殆不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填空题:5.6.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②而此独以钟名: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④事不目见耳闻;⑤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7.A.彭蠡之口于石钟山焉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或师焉,或否焉8.ABCD9.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②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③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④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⑤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D。
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
【跟踪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其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主要代表作品。
2.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彭蠡之口于石钟山焉蠡:li②今以种磬置水中磬:qing③桴止响腾,余韵徐歇桴:fu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kong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硿:kong⑥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莫:mo⑦磔磔云霄间磔:zha⑧则山下皆石穴罅罅:xia⑨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zhi⑩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射:sheA.①③④⑦B.②⑤⑧⑨C.③⑥⑦⑩D.④⑥⑧⑨3.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C.古之人不余欺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A.有大石当中流B。
噌吰如钟鼓不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微风鼓浪安步当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D.水何澹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徐公何能及君也张仪天下贤士,吾殆不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填空题: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②而此独以钟名: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④事不目见耳闻;⑤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提高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文言文《石钟山记》俞樾《春在堂随笔》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房山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取材于苏轼《石钟山记》)(二)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
余【注】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
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
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
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
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
此恐不然。
天下水中之山多矣。
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
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途径蜿蜒如龙。
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
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
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
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
蝙蝠大如扇。
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毫惧意,坚持探寻,最终发现了真相。
B.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
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C.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
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鄱阳湖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人不应该
“事不目见耳闻”却随意“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13.翻译下列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参考答案:
10.D
11.C (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称为“私谥”。
)
12.A (“无丝毫惧意”错,原文有“余方心动欲还”)
13.(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定语后置句、“是”、“名”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陋”“乃”“其实”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船夫很惊恐。
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
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