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动植物与地理环境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地球上的水详解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地球上的水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地下水库是利用地壳内的天然储水空间来储存水资源的一种地下水开发工程。
下图为某地下水库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图能直接体现出该地下水库的作用是A.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B.恢复湿地水量C.有效阻止海水入侵D.缓解地面沉降2.在水循环各环节中,受地下水库修建影响最大的是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下径流【答案】1.C 2.D【解析】1.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水库建在沿海地区,建库后大坝有效阻止了海水入侵,这是该图能直接体现出来的作用。
地下水库的建成可以增加淡水资源,对缓解水资源紧张和地面沉降以及恢复湿地水量有一定的作用。
2. 地下水库的修建与地下水坝的建成会阻挡地下径流汇入海洋,故对水循环各环节中影响最大的是地下径流。
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植生滞留槽也可滞留大量雨水。
目前,植生滞留槽建设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
下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3~4题。
3. 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A. 水汽蒸发减少B. 地表水下渗增加C. 地表径流增加D. 大气降水减少4. 城市建设植生滞留槽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A. 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B. 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C. 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除城市内涝D. 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答案】3. B 4. D【解析】3. 根据材料可知,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可以滞留大量雨水,增加城市地表水的下渗能力,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使得地表水汽蒸发量增加,对大气降水影响不大,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 由材料“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可知,采用“植生滞留槽”可增加地表水下渗,改善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情况,但不会根治,A错误;减轻地表土壤干燥度,降低城市气温日较差,B错误;发挥生物滞水功能,可减轻城市内涝,但不会根治,C错误;可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正确。
【高考冲刺】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特征描述类(综合题)详解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特征描述类(综合题)1.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南非国土面积约为122万平方千米,地理位置独特,且海运发达。
南非的农业和渔业较为发达,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明显,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大。
下图分别为南非地形地势、耕地和降水量分布。
(1)概述南非的地理位置特点。
(2)归纳南非耕地的分布特征。
【答案】(1)位于南半球中低纬,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邻海,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道。
(2)南非耕地分布不平衡;集中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多分布于地形平坦的平原和高原上;多分布于降水相对丰富的地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位置特征,南非的耕地分布等。
(1)地理位置的描述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
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南非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海陆位置来看,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邻海;交通位置来看: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道。
(2)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根据南非的耕地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判断: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和东北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耕地少。
结合南非地形图判断:耕地分布区沿海平原地势低平,东北部高原地势平坦;根据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判断:东北部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上,适合耕作;而西部地区降水少,荒漠化严重,不适合耕作。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在筹划建设的中—老—泰高速铁路是中国与老挝、泰国跨境合作重要交通项目。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也是中—老—泰铁路的起点;老挝、泰国则位于中南半岛上。
简要分析该铁路线沿线的地形特征。
(6 分)【答案】地势北高南低,且由北向南地势降幅较大;(2 分)北部为山区,山高谷深,高差悬殊;(2 分)南部为平原,地势平坦。
(2 分)【解析】本题需要联系我国西南地区横断山区和中南半岛地形特征进行分析。
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里南共和国(简称苏里南)国土面积为16.4万平方千米。
平时,人们衣着、服饰比较简约,下午2时后的大街上人员稀少,社交活动一般安排在晚上。
2020年浙江高考地理自然地理专题

2020年浙江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自然地理专题一、单选题沙漠光伏电站通过光伏发电与生态农林业结合的模式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共赢。
下左图为“哉国北方某光伏电站景观图”(图中乙箭头表示甲车行驶方向),下右图为“该电站所在地北极星高度测量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研究发现,某日12:40(“北京时间”),该电站光伏板的影子最短,则该地地理坐标最可能是()A.50°N,115°E B.40°N,115°E C.50°N,110°E D.40°N,110°E2.关于该光伏电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电站发电受时空限制较小B.可能会产生光污染等问题C.甲车沿乙箭头向偏西行进D.加快当地荒漠化治理步伐奥林匹克半岛位于美国本土西北角,以“温带雨林”著称于世。
温带雨林是一个很小且分散的生物群系,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其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且全年分布均匀。
如图为“奥林匹克半岛水系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公路沿河修建,主要为了欣赏风景B.乙位于两条水系间,地貌为山间谷地C.丙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河流发育稀少D.丁位于半岛中心,多条支流汇入其中4.半岛上“雨林”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寒流产生浓雾增加大气湿度B.全年温和多雨,增强光照C.半岛西侧地形起伏,增加降水量D.暖湿的西南季风增加热量在下图中,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5.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6.由图甲推断,图乙中风出现时间约为()A.18时—次日7时B.8时—当日16时C.16时—次日8时D.6时—次日18时7.若旗帜冬夏季飘动方向相反,则引起该地盛行风向变化的主要成因是()A.人类活动变化B.天气系统不同C.太阳高度变化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图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问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解析)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 600~5 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
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气候是影响藏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
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
据图完成1~3题。
1.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于()A.①B.②C.③D.④2.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A.12月~次年2月B.4~5月C.6~7月D.8~10月3.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A.风化作用减弱B.生物生产量提高C.大气降水增多D.土地退化加重答案 1.A 2.C 3.B解析第1题,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 600~5 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①地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A正确。
第2题,平原区一般4~5月开花,藏波罗花分布区域海拔3 600~5 000米,4~5月气温较低,6~7月气温较高,适宜开花,C正确。
第3题,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风化作用增强,A错误;生物生产量提高,B正确;对大气降水影响小,C错误;植被覆盖增加,土地退化减轻,D错误。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1 000m以上的部分。
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表)。
据此完成4~6题。
基于山顶到海平面距离的海山分布4.下列各类海山中,山体最高的是()A.浅海山B.中等深度海山C.深海山D.难以确定5.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A.受人类干扰小B.光热条件比周边好C.周围养分充足D.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6.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①加速流动②形成上升流③形成绕山环流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4.A 5.D 6.A解析第4题,根据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山体进行判断,海平面海拔为0m,山顶距海平面较近,山体较高。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特征描述类(综合题)详解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特征描述类(综合题)1.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南非国土面积约为122 万平方千米,地理位置独特,且海运发达。
南非的农业和渔业较为发达,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明显,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大。
下图分别为南非地形地势、耕地和降水量分布。
(1)概述南非的地理位置特点。
(2)归纳南非耕地的分布特征。
【答案】(1)位于南半球中低纬,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邻海,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道。
(2)南非耕地分布不平衡;集中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多分布于地形平坦的平原和高原上;多分布于降水相对丰富的地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位置特征,南非的耕地分布等。
(1)地理位置的描述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
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南非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海陆位置来看,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邻海;交通位置来看: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道。
(2)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根据南非的耕地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判断: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和东北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耕地少。
结合南非地形图判断:耕地分布区沿海平原地势低平,东北部高原地势平坦;根据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判断:东北部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上,适合耕作;而西部地区降水少,荒漠化严重,不适合耕作。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在筹划建设的中—老—泰高速铁路是中国与老挝、泰国跨境合作重要交通项目。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也是中—老—泰铁路的起点;老挝、泰国则位于中南半岛上。
简要分析该铁路线沿线的地形特征。
( 6 分)【答案】地势北高南低,且由北向南地势降幅较大; (2 分)北部为山区,山高谷 深,高差悬殊; 南部为平原,地势平坦。
( 2 分)【解析】本题需要联系我 国西南地区横断山区和中南半岛地形特征进行分析。
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里南共和国 (简称苏里南 )国土面积为 16.4 万平方千米。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农业生产活动和环境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典例分析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题。
1.区域中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2.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3.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A.夏季降水增多B.夏季气温降低C.冬季降水增多D.冬季气温增高4.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C.入湖泥沙量减低D.草原生产量减低【答案】1.C 2.B 3.A 4.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树、蔬菜布局在城市附近,该处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区位优势是临近市场。
第2题,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以饲养绵羊和种植小麦为主,图中②地区既有种植业又有畜牧业,属于混合农业,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
第3题,根据图中地名等信息可知,该地为北美洲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水蒸发增加了大气中水汽含量,使的该地降水增加,有利于夏季农作物生长,而因该地纬度较高,冬季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湖泊对沿岸地区气温也具有调节作用,使其气温季节变化较小,夏季气温降低,冬季气温增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第4题,④区域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地区,该地区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小;吸收温室气体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量增加。
命题突破1.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它对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
具体列表如下:2.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跟踪训练双塔灌区是疏勒河三大灌区之一,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下游盆地。
双塔灌区所产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动物与地理环境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
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
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
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
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 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 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 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 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 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数量
生存环境 生存空间 生长繁殖
食物 天敌
思维模板 区域自然条件
方法总结·寻规律 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高考题中的设问
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 8分) 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 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10分) 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世界四大渔场
中国 舟山渔场
答题思路
影响因素
饵料丰富
2020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__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年高考真题】(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
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答案】9.A 10.C 11.D【解析】9. 90年代以来,林线海拔迅速提升70-80米,因此,旧林线和新林线之间的岳桦林是90年代以来才开始生长的。
林线上升直至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新林线附近的岳桦是最近几年才生长的,还是幼树,A对。
本题容易误选B,觉得90年代以来生长到现在已经30年左右了,结合结实线稳定可知,不可能是结实树,排除B。
根据材料提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
所以选A。
10.结合材料“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说明岳桦只有在夏季(生长季)才结实,而材料又说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夏季(生长季)温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
结合材料气候持续变暖,说明冬季升温幅度比较大。
C对。
11.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长白山林线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没有新的岳桦林形成。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宁夏银川市质检)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物(包括叶、茎、枝)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
下图示意我国某平原植被生长期内乔木林地和粮食作物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该平原林地地带性植被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2.该地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不同作物的主要生长期不同B.同一作物有两个生长旺盛期C.耕地生态区的田间管理不同D.同一作物不同时期叶片大小不同限制植物生存与数量的外界条件主要是胁迫(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干扰(不稳定的自然环境)。
下图显示二者与植物竞争程度的关系。
读图,完成3~4题。
3.高竞争型植物的生境特点表现为( )A.低胁迫、低干扰B.高胁迫、低干扰C.低胁迫、高干扰D.高胁迫、高干扰4.极地一高山植物能适应高胁迫的生长环境,其在生长中面临的最大胁迫来自( )A.强光B.低压C.低温D.大风(2019·广东清远一模)下图为纳木错位置示意图。
近年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
读图,完成5~6题。
5.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A.降水增多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D.湖泊下陷6.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各个要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2019·广东韶关模拟)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
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动物和地理环境课程资料及答案

考点2动物与地理环境知识整合·破疑难ZHISHIZHENGHE1.渔场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
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海区。
2.动物迁徙现象(1)动物的迁徙行为是一种适应环境现象,是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
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得到可靠的保证。
如鸟类的迁徙(候鸟),鱼类迁徙(洄游),驯鹿的千里踏雪大迁徙,美洲的彩蝶王等。
(2)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降水的时空变化→水、草的时空差异→动物迁徙。
典例探究·提能力DIANLITANJIU(2019·河南郑州质检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下图)。
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采寻食物,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
亚洲象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且寿命较长。
近几十年来,为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象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变成生态孤岛,同时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亚洲象和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重叠,形成人象混居。
野象伤人、偷食庄稼、踩踏房屋、攻击牲畜家禽等时有发生,而村民在斗争中只能尽力驱赶,并无其他应对之策,少数不堪其扰的村民,在极端情况下则会选择报复杀害而造成亚洲象的死亡,人象矛盾突出。
(1)描述云南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3)说明云南亚洲象栖息地演变成生态孤岛的过程。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审题指导]信息获取:1.亚洲象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
2.近几十年来,为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象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变成生态孤岛。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23 环境保护(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专题23 环境保护【2020年高考真题】44.(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
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
图8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图8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44.(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10分)竹排江是某某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
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
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
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
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
44.(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据估计,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每年导致全球数以亿计的鸟儿死亡。
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沟谷之中,周边树木葱茏,鸟儿啼鸣,环境优美。
建筑物整体顺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剖面如图所示)。
该建筑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鸟儿频频撞击玻璃幕墙而死亡,且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
合理解释鸟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10 分)(2020年某某卷)D.[环境保护]图25为“2000~2018年我国GDP、能源消费、SO2排放量统计图”。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图25(1)简述2000~2018年我国GDP与能源消费量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3分)(2)说明2000~2018年我国SO2排放量的变化特点。
【高考冲刺】2020年山东新高考地理模拟猜题专项汇编 (5)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5)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草地总生物量包,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其中地下部分分为活根和死根生物量。
活根生物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
下图示意三江源地区某草地生物量分配构成,M、N代表该草地退化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地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原因是( )A.低温B.干旱C.强风D.盐碱2.从M阶段草地发展成为N阶段草地,表明该草地( )A.趋于退化B.趋于良好C.趋于稳定D.无法判断下图示意北半球山地垂直自然带与陆地水平自然带对应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四座山峰积雪冰川垂直高差最大的是( )A.友谊峰B.博格达峰C.木孜塔格峰D.珠穆朗玛峰4.影响四座山峰共有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绝对高度B.相对高度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下图为某山体的海拔剖面图及不同坡向年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若在北半球,则常年受信风带控制B.从北侧登山比南侧容易C.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D.年降水量变化最大的范围位于山体南坡6.若该山体山麓地带的植被是地带性植被,则下列地区的自然带与该山体山麓自然带一致的是( )A.亚欧大陆内部B.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西部C.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东北部D.巴西高原的东南部长白山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植被景观(如图示意)。
长白山杜鹃花开每年5月从山麓开始,以每天15米的速度向高处滚动蔓延,经月余后“登上”山顶。
据此完成7-8题。
7. 图中长白山垂直植被景观保存较完整的原因是( )①相对高度大,水热垂直变化显著②开发早,人类培育大量树种③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④纬度跨度大,自然带类型丰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影响长白山杜鸦花开时间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地形B.热量C.光照D.降水下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
读图,完成9-10题。
9.该山麓的荒漠属于( )A.热带荒漠B.温带荒漠C.高原荒漠D.极地荒漠10.该地可能位于( )A.利比亚南部B.智利北部C.哈萨克斯坦东部D.澳大利亚西部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练:动植物与地理环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栖息于日本北海道湿地的丹顶鹤原为夏候鸟,冬季到本州、九州越冬。
20世纪初,由于某种原因,丹顶鹤冬季留在北海道成为留鸟。
读东亚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 和生活在扎龙相比,丹顶鹤能够一年四季生活在北海道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气温B. 降水C. 河流数量D. 湿地面积2. 推测北海道丹顶鹤不到本州、九州越冬的主要原因是本州、九州A. 气候变暖B. 渔场消失C. 森林减少D. 围海造陆【答案】1.A 2. D【解析】1. 丹顶鹤原为夏候鸟,冬季到本州、九州越冬,与扎龙相比,北海道纬度略低,且气候海洋性较强,冬季更暖,因此丹顶鹤能够一年四季生活在北海道,所以A正确。
2. 丹顶鹤原为夏候鸟,冬季到本州、九州越冬,丹顶鹤不到本州、九州越冬的主要原因是本州、九州东南沿海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围海造陆破坏了丹顶鹤的栖息地,所以D 正确。
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
研究人员发现江豚与鱼类一样有早晚摄食规律。
如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
据此完成3~5题。
3. 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A. 觅食活动B. 避免阳光照射C. 水温适宜D. 躲避人类干扰4. 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因为人工池A. 水浅光照足B. 水浅空间小C. 江豚生存适应性弱D. 受人类活动影响多5. 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A. ①区域B. ②区域C. ④区域D. ⑤区域【答案】3. A 4. B 5. D【解析】3. 江豚有早晚摄食规律,人工网箱养殖鱼用来饲养江豚,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故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觅食活动,A正确。
避免阳光照射和水温适宜无法确定,BC错误。
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人类活动较多,D错误。
4. 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由于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饲养,这与水浅空间小有密切关系,B正确。
氧气与光照、江豚生存适应性弱、人类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
5. ⑤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且水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故⑤区域最可能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D正确。
亚洲象最适宜生存在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带。
澜沧江支流罗梭江流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野生亚洲象栖息地。
亚洲象大约5~6年繁殖一次,孕期长达18~22个月,每胎只产一仔。
流域内过度的人类活动给亚洲象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长期采食农作物,亚洲象开始逐渐把玉米当做自己的食物。
下图为罗梭江流域某一村庄附近示意图。
据此完成6~8题。
6. 某科考组曾经在此布设红外相机监测野象,图中ABCD四个监测点哪一个监测点观测到亚洲象的概率最大A.AB.BC.CD.D7. 下列选项中,不是该区域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原因是A.河流使栖息地碎片化,造成种群隔离B.繁殖率低,孕期长,每胎只产一仔C.毁林开荒、水电站建设造成栖息地面积减小D.盗猎直接使得亚洲象数量减少8. 下列玉米地经常遭到亚洲象破坏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森林减小,食物来源减少,且农田扩张距离野象栖息地更近B.玉米营养价值高,且分布集中连片,减少觅食的能量消耗C.玉米一年一熟,成熟时间集中,供应量大D.因为持续不断的学习记忆,亚洲象把玉米当做自己的食物【答案】6. A 7.A 8. C【解析】6. 结合材料可知A点最适宜观测。
从图中可看出A地森林密布,栖息空间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河谷开阔;靠近玉米地,处于觅食路线上。
BC离森林和玉米地较远,D处虽处于玉米地附近,但离森林较远,故其余选项可排除。
所以选A。
7. 毁林开荒、水电站建设造成栖息地面积减小,活动空间和食物来源减少;交通建设使栖息地碎片化,造成种族隔离;盗猎直接使得亚洲象数量减少;亚洲象繁殖率低,孕期长,每胎只产一仔。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不是亚洲象减少的原因。
所以选A。
8. 玉米地经常遭到亚洲象破坏的原因:森林减小,食物来源减少,且农田扩张距离野象栖息地更近;玉米营养价值高,且分布集中连片,减少觅食的能量消耗;当地地处热带,热量充足,玉米一年三熟,且不同高度种植的玉米成熟时间错开,玉米供应源源不断。
由于长期采食农作物,加上持续不断的学习记忆,亚洲象开始逐渐把农作物作为自己的食物,并产生较大的依赖。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不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所以选C。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
在索科特拉岛(___6___)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
回答9~10题。
9. 索科特拉岛植被为A. 热带雨林B. 热带草原C. 热带荒漠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0. “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A. 散热B. 防风C. 耐寒D. 防沙【答案】9. C 10. B【解析】9.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典型植物——“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且从图片中发现叶子很少,说明当地炎热干燥,故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对应植被为热带荒漠。
10. “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主要集中在底部,联系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知识可知,该地风力作用强,故主要作用是防风。
雪莲,别名雪荷花,野生雪莲种子在0℃发芽,3—5℃生长,幼苗能经受-21℃的严寒,主要生长在天山、阿勒泰山和昆仑山脉海拔3000 米以上雪线附近的悬崖峭壁之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山野生雪莲可生长区域面积大约有300 万公顷,现在仅剩下1/5 了,目前,国家已把雪莲列为二级濒危植物。
下图示意我国天山自然带垂直带谱。
据此完成11~12题。
11.野生天山雪莲生长区主要位于天山的A. 山地草甸草原带B. 云杉林带C. 高山草甸带D. 高山冰雪带12.导致天山野生雪莲可生长区域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山地牧场扩张B. 全球气候变暖C. 人类过度采挖D. 冰川面积减少【答案】11.C 12.B【解析】本题组考查雪莲生长环境及全球变暖。
(1)雪莲适合低温环境,紧邻冰雪带。
(2)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低温区域减少,雪莲生长环境减少。
11.根据材料,野生雪莲种子在0℃发芽,3-5℃生长,冰雪带温度在0°C以下,雪莲应生长在接近冰雪带的自然带位置,结合图示信息,应选C。
12.根据材料,天山野生雪莲主要生长在天山、阿勒泰山和昆仑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雪线附近的悬崖峭壁之中,生长环境险峻,人类攀爬困难,采摘更为困难,且其生长区域人口稀少,故该物种的减少与人类过度的采挖关系不大;天山野生雪莲可生长区域面积大量减少最可能是自然原因,结合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导致低温区域减少,结合选项,气温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选D。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极熊是一种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肉食动物,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如图所示)。
食物主要为北冰洋海域的各种动物。
一般在每年的3~5月后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觅食,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严冬时节,北极熊几乎可以长时间不吃东西,进入冬眠状态:近年来,加拿大的北极熊专家通过对秋季抓到的北极熊熊掌上长满长毛这一想象,推测北极熊也可能出现局部夏眠。
(1)说明3~5月为北极熊主要觅食活动期的理由。
(2)分析导致北极熊觅食活动期出现局部夏眠的原因。
(3)说明针对北极熊觅食活动期出现异常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答案】(1) 3-5月北极地区气温回升,部分冰川融化,洋面浮冰区面积扩大;动植物开始活跃、生长、繁殖,食物充足。
(2)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北极冰层加速融化,北极冰盖退缩,浮冰数量减少;北极航道开通,北极油气开发,漏油、船舶垃圾和废弃物的随意排放造成一定的水污染,食物来源减少;北极熊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保护措施:控制碳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开展了国际合作和交流,制定国际公约,保护北极熊的栖息地;建立海洋保护法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立北极熊自然保护区,投放适量食物。
【解析】(1) 3-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地区气温回升,部分冰川融化,洋面浮冰区面积扩大,北极熊活动范围扩大,捕食范围扩大;动植物开始活跃、生长、繁殖,北极熊的食物充足。
(2)夏眠的理由与气候变化对北极熊的生活空间、食物来源的影响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北极冰层加速融化,北极冰盖退缩,浮冰数量减少,北极熊栖息的空间范围变小;北极航道开通,北极油气开发,漏油、船舶垃圾和废弃物的随意排放造成一定的水污染,食物来源减少;北极熊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 北极熊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气候变暖,其活动空间变小,进而影响北极熊种群数量,保护措施要先保护大气环境,要保护北极熊的栖息生活环境及其食物链:控制碳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开展了国际合作和交流,制定国际公约,保护北极熊的栖息地;建立海洋保护法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立北极熊自然保护区,投放适量食物。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地区气温回升,部分冰川融化,洋面浮冰区面积扩大,北极熊活动范围扩大,捕食范围扩大;动植物开始活跃、生长、繁殖,北极熊的食物充足。
夏眠的理由与气候变化对北极熊的生活空间、食物来源的影响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加速融化,北极熊栖息的空间范围变小;北极航道开通,北极油气开发,造成一定的水污染,食物来源减少;北极熊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北极熊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气候变暖,其活动空间变小,进而影响北极熊种群数量,保护措施要先保护大气环境,要保护北极熊的栖息生活环境及其食物链。
1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豹是我国珍稀的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生活在最高海拔的动物之一,主要在夜间活动大部分分布在亚洲的高山雪线附近陡峻的山地,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中外学者考察发现我国的雪豹活动区域与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重合几率只有25%。
因此,学者们认为藏族社区居民参与保护雪豹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藏族居民十分喜爱和崇尚雪豹,国际山水自然保护组织的科学家号召牧民们学会摄像,随时记录雪豹的行踪,并在雪豹经常出没地区安放红外夜视相机进行监视。
(1)简析雪豹在我国西部能够广泛分布和生存的自然原因。
(2)分析青藏高原地区与新疆地区雪豹在空间分布的差异。
(3)针对青藏高原雪豹活动的区域,提出保护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