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1。
”H.H,Stern(1992:208)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
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所谓器物文化,是指表达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
2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
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
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送,“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鸭舌帽,立领“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灰布卡其列宁装或70年代深灰深蓝的色彩。
牛仔裤、喇叭裤、夹克衫、皮大衣、西装等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将中国服装从千篇一律中解放出来。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毋庸置疑,文化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的现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更深层次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1],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文化全球化为切入点,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与会通的现状出发,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寻找出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尽可能提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建议。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对当代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引言当今时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两级格局的瓦解,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在此背景下,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指出文化方面的差异将成为人类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主宰全球国际关系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和汉斯·摩根索曾把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政治。
军事力量的新的力量来看待,他们称文化力量是一种“软实力”(soft power)[2]。
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国家间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军事实力方面,也表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
正因如此,各个国家、民族都非常注重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以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不仅可以帮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当代中国文化,更有助于寻找一条适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二、文献回顾(一)相关概念界定文化: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余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 要略
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要略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多元包容的特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与体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是其对宇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的追求,以及重视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这些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之间的对比与融合,为中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中国人常常会向对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和传统习俗等,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二、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中外交流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这些文化差异源于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
在中外交流中,中国人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使其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西方音乐、电影和时尚等元素在中国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这反过来也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三、中外文化互补与共融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独具特色的另一个方面是其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互补和共融。
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混合体。
在中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顶峰,使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互动更加紧密。
现代社会,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如中餐、太极拳、中国电影等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这种文化互补与共融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
四、创新与现代化的推动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发展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共生,也是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毋庸置疑,文化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的现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更深层次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1],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文化全球化为切入点,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与会通的现状出发,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寻找出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尽可能提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建议。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对当代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引言当今时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两级格局的瓦解,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在此背景下,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指出文化方面的差异将成为人类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主宰全球国际关系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和汉斯·摩根索曾把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政治。
军事力量的新的力量来看待,他们称文化力量是一种“软实力”(soft power)[2]。
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国家间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军事实力方面,也表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
正因如此,各个国家、民族都非常注重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以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不仅可以帮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当代中国文化,更有助于寻找一条适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二、文献回顾(一)相关概念界定文化: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余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表现为在借鉴、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融
合进来,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世界文明
的交流和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1.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中国式现代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巧妙地
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进而扩大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这推进了全球文化多元化进程,有利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鉴。
2.维护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连接中西方文化,使中国人民
更加有信心地继承、弘扬自身的文化。
通过发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
世界各国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中国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发
展和传播。
3.推动文化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文化
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文明,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全球
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互相借鉴,进而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进步的世界人类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
网络文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将更 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随着读者对高质量文学作品的需求增加,网络文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地域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常常带有地域特色, 表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02
03
风格多样
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包括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每种风格 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叙事技巧与结构安排
叙事视角
文学作品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以呈现 故事的不同层面和角度。
情节安排
文学理论的创新
现当代文学在理论探索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后世文 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法。
文学创作的繁荣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灵感,推动了文学 创作的不断进步。
06
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多元化发展趋势
文学流派与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众多文学流派和风格,如现 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呈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重要作家与作品
重要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代表作品
《狂人日记》、《子夜》、《骆驼祥子》、《围城》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02
启蒙意识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启蒙了人们的意 识。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影响
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摘要:在当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殊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这种影响包括思想方面、政治制度方面、文学方面、科技方面等。
而在当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又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西方文化的传入更是对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现在人吃得是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喜欢看好莱坞大片,西方的节日像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也越来越流行。
而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美食,优秀电影以及传统节日却弃之不顾。
这只是浅层方面,从更深一步讲,西方的的价值观、婚姻观等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人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盲目的推崇,而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其实,他们并没有认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其实,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博大精深令无数大师专家究其一生也只能窥其一斑。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中国文化对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对西方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启蒙运动时期。
中国文化思想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启蒙运动对于西方近现代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来华传教的耶酥会士介绍过来的中国文化思想。
清新自然的中国文化思想,让欧洲思想者们眼界大开。
他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教蒙昧和封建专制的决心。
中国文化思想正是通过这些启蒙哲学家,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
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
中国文化吸纳西方优秀文化的例子
中国文化吸纳西方优秀文化的例子中国文化吸纳西方优秀文化的例子有很多。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科学技术:中国在近代迅速接受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例如,中国的现代农业、制造业、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都受益于西方的科学进步。
同时,中国在这些领域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创造了自己的科技成果。
2. 教育体制:中国的现代教育体制受到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启发和影响。
例如,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借鉴了西方的大学制度,推行了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3. 音乐和艺术:中国人民对西方音乐和艺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元素。
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可以听到一些西方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结合中西方音乐元素创作的新作品。
4.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融合了一些西方元素。
例如,西餐的进入使得中国人更加了解西方菜肴和礼仪,同时也影响了中国餐厅的经营模式和菜单设计。
5. 建筑设计:中国的建筑设计在现代也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元素。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中可以看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子,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化吸纳西方优秀文化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既有中国本土文化的保留,也有西方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这样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如何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题目:如何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论文摘要:要想正确的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就必须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
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
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关键字:辩证的否定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选择与处理,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正文:“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
中国古代最早对文化的解释出自《周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强调文化的教化人的作用,而在西方,英国的泰勒则认为:“文化或文明从一种广泛的人种学意义上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所有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这里的文化主要反映人的属性以及人化的过程。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的总和。
也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就其本质而言,文化也就是人化,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化的过程,也是文化的过程。
一部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积淀的历史。
文化作为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即通过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
它构成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中最为活跃和易变的因素。
二是制度层面的文化,它是通过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主要包括社会的法律、制度和体制等内容。
它比物质层面的文化具有稳定性。
三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在改造自身的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理论、科学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内容。
“中体西用”思想及其抽象价值的启示
“中体西用”思想及其抽象价值的启示【摘要】“中体西用”思想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本文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意义、对当代发展的启示以及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结论部分分析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现实意义、未来发展和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中体西用”思想,可以更好地借鉴各种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深入理解和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将有助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繁荣。
【关键词】引言:中体西用思想、抽象价值正文:内涵、历史渊源、实践意义、当代发展、启示、国际交流、重要性结论:现实意义、未来发展、推动作用1. 引言1.1 介绍中体西用思想及其抽象价值"中体西用"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理念,强调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平衡和融合。
其核心思想在于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文化的融通和创新。
这种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具有深刻的抽象价值。
"中体西用"思想的抽象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尊重历史、珍视传统的重要性,并强调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
通过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中体西用"思想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体西用"思想还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中体西用"思想所蕴含的抽象价值丰富多彩,不仅有助于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活力,更为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世界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中体西用”思想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中西文化的融通与互补。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和交融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和交融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代表了人类的思想、信仰、价值观、艺术表现和行为方式。
在文化交流和互鉴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因素得到了彼此借鉴和吸收,形成了多元化而又独特的文化特色。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西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融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一、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等国,就曾流传着“伏羲八卦”和“黄帝内经”等中国学问的传统。
在中西交往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汉字、八卦、太极、阴阳等方面,还包括了思想、文学、艺术、音乐、饮食等多个领域。
1、思想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域之一,就是在思想方面。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道、释三家思想体系,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演变,形成了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精神囊括了对自然、社会、人类本性、人与人的关系、心灵精神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想对于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早在16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当时,西方学者进入了中国,开始研究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他们在中国学问和经典著作中,发现了很多跟西方文化相通的思想内容,如自然界的和谐、人之本性、如何治国等等。
国际上很多西方学者,如弗里德里希·尼采、阿尔贝•卡缪、赫尔曼·黑塞等都曾大力倡导一种叫做“汉学”的思潮,把中华文化看作是人类思想中的巨擘和榜样,在他们中产生的很多著名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作品中也都不乏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2、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东亚地区,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近代中国对西方近代化的借鉴与运用
近代中国对西方近代化的借鉴与运用近代中国在经历了多次饱受外来侵略的痛苦后,开始逐渐认识到自身的薄弱和不足,并意识到西方先进科技和制度的强大。
因此,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积极向西方借鉴先进经验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力的近代化运动。
本文将从思想借鉴、制度借鉴、科学技术借鉴几个方面探讨这一历史阶段。
一、思想借鉴思想借鉴是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思想的第一步。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开始翻译西方思想文献,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教育、医药等成果,形成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研究西方先进文化的风气。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洋务运动”,该运动的核心是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吸收西方技术和制度,突破传统的文化束缚,使中国逐渐步入现代化之门。
同时,西方民主思想也逐渐传入中国,孙中山等革命家开始推行改良与革命思想。
梁启超在《新学伪经考》中介绍了西方的近代化成果,提出“中体西用”、“中西合璧”的主张,他还在《维新纲要》中阐述了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改革的重要意义。
另外,在1895年《天演论》发表后,田汉借鉴西方唯物主义、达尔文主义等思想,创作出了《三民主义》等书籍,成为近代中国借鉴西方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
二、制度借鉴思想借鉴很快被制度借鉴所跟进。
在20世纪初,中国感受到传统制度的问题,开始借鉴西方先进的行政、教育、军事、法律等制度,以提高国家运行效率。
首先是行政制度。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民治国、民治时、民治事”的三民主义,设立省、州、县三级政府。
而在这三级政府的基础上,向西方的联邦制度如美国和德国学习,在日后的政府重组中,建立了一个更为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是教育制度。
中国接受了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和体系,从而创立了大学、高等学校、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等基础教育形式。
此外,学校体系也逐渐与欧美接轨,建立了许多实验学校,引进了教育科技创新,提高了教学水平。
最后是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习惯于奉行祖宗惯例和道德选择,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两种文化认知体现了中西方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差异,同时也代表了两种文化抽象形态与具象形态的区别。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入,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变得前所未有的频繁和深刻。
在这个大趋势下,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强大而古老的国家,在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文化相辅相成。
与西方国家一样,中国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佛教文化、道家思想,还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汉字书法等,都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吸引力。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被西方国家引用并融入到其价值观念中,佛教文化也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同时,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在西方国家享有盛名,京剧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国的汉字书法在西方国家也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追捧。
其次,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西方国家的优秀文化制度和管理理念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方国家对于法治、人权、思想自由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中国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文化成果中实现了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比如,中国的电影工业就在吸收西方电影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了国际影响力较大的业界。
在法律领域,中国也在借鉴西方法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
此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紧密。
中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和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为中西双方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中国的孔子学院在西方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加深了中西两国的教育交流。
同时,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育教育等方面的经验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然而,在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阻碍和困难。
一方面,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依旧是中西合作的一大挑战。
尽管很多中国人学西方语言,而且西方国家也在学习汉语,但要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和深度合作仍然很困难。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1。
”H.H,Stern(1992:208)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
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
2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
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
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鸭舌帽,立领“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灰布卡其列宁装或70年代深灰深蓝的色彩。
牛仔裤、喇叭裤、夹克衫、皮大衣、西装等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将中国服装从千篇一律中解放出来。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首先要讲的是不忘本来。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所在。
我们要认识到,不忘本来就是要坚守本土文化的传统,传承古老的智慧,守护好我们的文化精神。
中国的建国之初,曾经进行过一场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为新中国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要不断地弘扬传统文化,提倡孝道、礼仪、和谐之道,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只有不忘本来,我们才能牢牢把握我们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次是吸收外来。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与此也需要吸收外来的文化,这是因为外来文化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以更直接的方式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即使不希望接受外来文化,我们也难以避免接触它。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借鉴其优点,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比如说,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科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形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并不是封闭的一个世界,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要谈的是面向未来。
在不断传承和吸收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未来,对我们的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和创新,更是要与国际接轨,适应全球化的时代。
比如说,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拓展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更加重视人文教育,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文化载体。
这需要我们大力支持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活力无限,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紧抓本土文化不放、积极吸收优秀外来文化、面向未来,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发挥文化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与借鉴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与借鉴在近代中国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借鉴。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而西方的科学、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创新,成为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参照。
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探索与借鉴的重要方面。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兴办了许多近代化的学校和研究机构,为培养科学人才创造了条件。
许多西方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来到中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了力量。
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通过对西方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吸收,不断推动着中国在航空航天、核能、数学等领域的进步。
同时,近代中国还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引进了西方的机器、机械和工业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例如,在上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开始起步,铁路、煤矿、纺织、轻工等行业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政治、军事等领域,近代中国也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军事技术,提升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二、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与借鉴不仅局限于科学与技术领域,还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等方面。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探索西方的政治体制,倡导共和制度。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理论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法治原则,试图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社会进步。
在经济领域,近代中国也开始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试图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
中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加强对外贸易,吸收了西方的商业理念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融入。
三、文化艺术与思想观念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与借鉴还涵盖了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这是中国青年开始探索和借鉴西方思想的时代。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第4卷第1期1997年6月东莞理工学院JOURNAL0FDONGGUANINSTITUTEOF11三CHNOLOGYV0L4No1Jun.1997%--r/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蛾中/2z(东莞市大岭山报社)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叉文化,离不开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吸收和融化.文化上的狭隘民族主叉,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或行为,有碍于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颇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树立全球意识,才能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又文化体系.关键词社会主又文化;特色;借鉴;融化中图分类号G122夕J国化,中国1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凭空产生,要产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这样,现当代文化是这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能例外地是这样.现在的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延续,而未来文化又是今日文化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离开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坚持和延续,是无从谈起的.在世界文化和文学发展史上,四大文化体系一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始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交汇.当我们回顾,审视中国文化的发生和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中国文化总是在不断地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并且与之交融而丰富和强大起来的.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的许多东西被中国文化融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影响从来是相互的,吸收和被吸收同时进行.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其它民族的文化.历史上,包括外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曾经有过四次大的冲击,每一次冲击都使中国文化得到了大的丰富和大的发展.第一次是印度文化的传人,魏晋时期印度佛教的传人开了盛唐文化的先声,促进了盛唐文化的发展.第二次是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的传人,使封建意识受到了冲击,促成了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诞生.第三次是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导致了新民主义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进而诞生了社会主义文化.第四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对外开放,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介绍,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从而萌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追求.可以说,中国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除与中国人民长期的历史积淀相关外,还与吸收和融化外国文化密切相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自然而然地离不开对收稿日期:l996—12-25?刘建中男.太岭山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着有《契诃夫小说新探》等论着,通讯地址:东莞市太岭山镇,邮编:511700!查墨三芏堕堂!!!兰的学习和借鉴,吸收和融化.如果说,中国的现当代文化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话,那么外国文化中被中国文化吸收过来的方面,也是这个基础中的一部分.失去这个基础的一部分,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将是不完全的文化,或是不够充实的文化.2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各国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一种人类的意识形态,只要产生,只要存在,便不可避免地为全人类所具有.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民族的"精神产品逐渐变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那种文化上的狭隘民族主义,排斥其它民族文化而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或行为,都是有碍于文化的发展的.我们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教训.文革"年头的盲目排外便是突出的例子.列宁曾经教导我们,凡是担负着人类崇高历史使命的人,都应该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回顾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许多文学大师成功的创作实践们:不善于利用人类优势的民族是劣等的民族,不善于把自己置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广泛吸取其它民族长处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不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丰富经验以充实自己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而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学,要发展,要前进,要走出困境,走向世界,坎井之蛙的眼光是难能企及的,蓬间之雀的志向也是不可同El而语的.唯一的有效方法,在于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把我所具有的看成是人类的,把人类所具有的看成是自己的,从而大胆地去创造,去革新,去促进新的文化的诞生.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有过出现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黄金时代,是与善于利用人类文学的优势分不开的,是与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分不开的.这些文学大师或学习借鉴俄罗斯文学巨匠果戈理,屠格涅夫契诃夫,或吸收融化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或效法西方文学作家,用其长而补其短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我国的文学界有且共识的.由此,我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或者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必须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树立全球意识,视世界文化为自己的文化,视世界文学为自己的文学.这样,不仅可以为我们获得可资比照的参照系,而且可以促进我们更上一层楼,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去构筑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但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的目的只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学,而不是其它."洋为中用这个志提出的号召,仍然是我们应当遵循的信条.首先,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要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中国是个人El众多,历史悠久的大国,几千年形成的思想体系,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依然支配着中国人民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外国文学工作只有在顺应中国人民的审美愿望和要求的时候,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其次,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和观察法.我们说我们属于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是属于我们的;中国的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世界文学为我们和世界人民所共有.这是说在人类感情以及感情的表现形式方面,有许多地方是共同的,相通的,但绝不否认世界文学还存在着民族的地方的差异,存在着因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的不同的历史,有不同的思想信仰和不同的文化积淀.民族的优势第1期刘建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77和劣势也会一并地反映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门类中来.外国文学,尤其是现当代的西方文学,蜂蜜和蚍霜相混,毒草与香花为伍,高尚中有卑劣,伟大中有渺小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外国文学工作的同志能够用历史的辩证的科学的方法予以甄别,把优秀的健康的有益的东西译介过来,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把不健康的有害的东西摒弃掉,从而使我们的外国文学工作不仅成为评介的工作,翻译的工作,而且成为选择的工作和改造的工作.第三,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要为促进和繁荣本民族的文学创作服务.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借鉴的目的在于创作.这在中国的文学界,应该说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的.从五四时期起,我国外国文学工作的先驱者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我们的创作需要学习,他们便从世界文库中选择优秀的范例进行翻译以提供学习的蓝本;我们的创作需要借鉴,他们便从启发的角度提供了借鉴的镜子,以致我国的大批作家在走向成熟而回头总结的时候,无不感激外国文学给予他们的启发和帮助.直到现在,我们的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还念念不忘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泰戈尔等一大批外国文学大师及其作品,念念不忘曾经为评介这些文学大师及其作品作过努力的人们.历史不能忘记,传统应当继承.我们肩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重任的外国文学工作者,理所应当地比老一辈外国文学工作者更有信心,更有成绩. FOREIGNLITERATUREMUSTBESTUDIEDANDUSED FORREFERENCEINORDERTOESTABLISHTHESOCIAUST CUL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LiuJianzhong(Nev,spaperOfficeofDalingshan,Donggnan) AhstraclThesocialistcul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couldhan:llybeestablishedwitho utstudying,refemngto,absorbingandmergingforeignculmreNarrownationalistandoverweeningkleol ogy0r actisallobstacletothehealthydevelopmentofcultureOnlywhennal'iownationalistideasaleover-colrleandaglobalviewadopted,canitbestartedfromtheviewpointofhumanculturetoestaNi shthesocialistsystemofcul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KSocialistculture;Characteristics;Useforreference;Merge。
中国文明吸收多种文明成果的例子
中国文明吸收多种文明成果的例子中国文明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它不仅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积累,还吸收了许多来自外部的文明成果。
这些外部文明成果不仅仅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中国文明吸收多种文明成果的例子。
首先,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外部文明的吸收。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和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丝绸之路上,中国不仅向西方传播了丝绸、瓷器等商品,也吸收了来自西方的文化成果。
例如,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中国在吸收佛教的同时,也融合了印度、希腊等国家的宗教思想,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充实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
同时,丝绸之路也使得中国文明更加开放,吸取外部文明的成果,促进了中国文明的繁荣和多元开放。
其次,古代中国在汉唐时期对于外部文明的吸收也是显著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明对于中亚、西亚的文明进行了大规模的吸收和融合。
例如,汉、唐时期的中国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这也使得中国对于西域文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
在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中国充分吸收了中亚、西亚文明的成果。
汉、唐时期的中国发展了和田玉、葡萄、西域乐器等,同时也吸收了印度的舞蹈、乐器等。
这些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中国文明的综合实力。
此外,近现代时期的中国也在吸收外部文明成果上有所突破。
例如,近代中国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吸收了日本、西方的成果。
近代中国对于日本的吸收主要在政治制度、军事战略、文化艺术等方面。
例如,近代中国学习日本的政治体制改革,吸收了日本的西式文化,使得中国在政治和文化上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中国近现代时期也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成果,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文明吸收多种文明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现代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国文明对于外部文明成果的吸收始终没有停止。
中国对外学习并借鉴吸收促进文化发展的例子
中国对外学习并借鉴吸收促进文化发展的例子
案例一:
佛教产生于印度,却光大于中国。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既有文化原因,如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食而能化,化而能食;也有政治原因,如历代帝王信奉佛教,依靠佛教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案例二:
中古时期,中国出现佛教热,对中国金融产生了重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佛教把受人类文明指导的商品经济理念带到了中国,既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本,又扩充了放贷范围,使得佛教金融在南北朝时期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最早依靠社会资本放贷的金融机构。
其次,佛教大大扩充了中国金融业的边界,利用来自社会的捐施积极放贷,开中国金融史上利用社会资金向外放贷的先河,大大提高了中国金融的社会化程度,推动了质押、担保等有利于降低社会化过程中借贷风险的技术的普及。
中国吸收了印度文化,从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开始;中国吸收了波斯文化。
主要是丝绸之路的贸易带来了伊斯兰文化,主要表现在唐朝的服饰文化、生活文化。
案例三:
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主要表现在近代,因为鸦片战争,西方文化被坚船利炮送了进来。
同时也让近代中国开始开眼看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H.H’Stern(1992:208) 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 ) 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
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
1 2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
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
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2同上,第6页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鸭舌帽,立领“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灰布卡其列宁装或70年代深灰深蓝的色彩。
牛仔裤、喇叭裤、夹克衫、皮大衣、西装等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将中国服装从千篇一律中解放出来。
到现在,不仅服装样式流进了中国,西方的奢侈品牌也进军了中国的市场。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
3西装作为正式场合的服饰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规则。
我国服装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并且融合了我们自身的文化,使我国服装得到了丰富。
1.3对高新科技文化的吸收第三次技术革命时,由于一切国内外因素的干扰导致我国再度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国科学家们运用西方在这方面的理论基础也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便积极投身高新科技开发的领域,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科技,如今互联网的已经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在各大高校甚至中小学校的推广、网络课程的丰富多彩、IT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都得力于这次文化吸收,大大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升高,生活变得十分便利。
二、制度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或以各种典章制度文本形式出现,或以一种“潜规则”的形式默存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
42.1西方法治文化的借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就开始广泛借鉴甚至移植西方各国的法制成就。
不论是宪法还是一般的法律制定,很多都参考了世界有代表性的、先进国家的法律。
我国法律中对西方民主、平等、人权的理念都有所涉及2.1.1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作为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贝卡利亚在《犯罪和刑罚》中提出,法国《人权宣言》和后来《世界人权宣言》中都有提到。
但直到1979年我国《刑法》和《形式诉讼法》中对此都没有规定,只有明文规定类推试用5。
1996年修订《刑法诉讼发》时就明确规定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的确定有罪。
5 6”类推适用在新刑法中就被删除了。
2.1.2地方法规的权利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权利的过分集中现象现在必须要解决,后1982年制定的宪法就借鉴了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的经验,1954年的宪法中,立法权一般仅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所有,而1982年宪法中,除基本法律仍然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外,其他法律可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省级人大以及常委会拥有了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利。
这次宪法的修改借鉴西方的法律文化7中权利不可高度集中51979年《刑法》第79条6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2条7法律文化这里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的思想,是一种民主政治的思想。
2.1.3国家赔偿制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宪政体后,逐渐规定不同形式的国家赔偿制,以国家作为赔偿,而由于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以及几千年来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国家永远居于主宰地位,个人永远处在附属地位的文化,导致我国在国家赔偿方面是十分薄弱的,人民对政府权势的惧怕即便是到了现在也并没有完全消除。
我国在1994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国家赔偿法》,确认了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借鉴了西方文化中人权的思想,但我国的赔偿制度虽然是借鉴了西方的相关规定,与其他国家的制度还是有很多区别,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国家赔偿法并不完善,而且实施起来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来还有进一步的优化。
中国司法起步较晚,缺乏西方国家长期探索出的系统化和理性传统基础的概念,所以西方的法律体系对我国尽快建立其完备的法制体系有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需要法治,但是将我国建设成为法律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摒弃历史的糟粕的同时,还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情,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今的法治的思想将之改造成适合我国需要的制度。
2.2西方民主思想的借鉴中国的传统民主观是“为民作主”,这其中的“民”是“子民”的意思,而西方的民主主义是"人民为自己作主”。
中国的民主是从马克思主义继承而来的。
而马克思是继承了卢梭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后来被列宁所继承便有了“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后在人权立法、多党竞争、政权开放等方面都借鉴了西方民主的制度设计,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毛主席颁布的各种人权保障条例和提出的“联合政府”就可见一斑。
我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但借鉴了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所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利机构,我国的民主是“协商民主”,这与西方的“选举民主”是不同的,协商民主带来的高效性在我国过去几年日新月异的发展上就可以看到。
我国的民主体制并不完整,但是各代领导人都在努力,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可以看出。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做民之主”的情节在很多为官之人中并没有消除,所以我国在民主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是大的理论方面,小到实际操作方面都需要不断努力。
2.3西方教育体制的吸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在教育体制方面体现的很明显。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四书五经,是哲学,是思辨能力,是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等抽象意义的东西,是发散的,开放的。
后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因为科学上的落后而吃了很大亏的中国开始废弃这些抽象的教学,转而开始西方的精确的科学教学,从四书五经彻底转换到政史地数理化这些基础学科,到了大学,我们又重新开始学习哲学。
数理化的教育也是西方精确性思想的吸收,从小培养小孩子精确意识,从时间概念到思考方式,都摒弃了传统中国模糊的全局感受的思维方式。
后来有人又开始就此提出中国学生“填鸭式”教学,开始反思中国现有教育体制的问题。
这是中国最先吸收西方教育文化的一次改革。
而现在,中国教育制度又面临着新的改革,这也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学生创新力低,综合能力弱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素质教育”就是很突出的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借鉴。
课堂的形式也有所变化,老师们开始注意同学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度,这与西方的教育文化。
其次中国很多高校也在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发展,有意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
但由于中国人口的众多,竞争压力等因素,想要真正变革也很困难。
三、观念文化所谓观念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即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
83.1个人主义的渗透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家庭的意识很单薄。
但中国人一向是集体主义,无论是小集体还是大集体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中国人对集体的近乎是依赖的心理。
而且由于传统《三纲五常》的影响,每个人都必须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所以中国人一向以尊老爱幼为尊则。
对中国人一直有“和谐” 一说,说的便是小个体是服从大集体,让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必要的时候应当牺牲个人的利益。
但是由于近些年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个人主义的思想也或多或少进入了人们的思想,对自己父母不尊重,集体意识的单薄都呈现出来,甚至出现了更为恶劣的演化,社会中很多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团体,危害他人的例子层出不穷。
3.2的西方直线思维方式吸收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是非线性思维,崇尚含蓄委婉,这和西方人两点一线,直截了当的思维模式很不一样。
但随着中西在各方面的不断交流,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西方人这种高效的思维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解决问题时思路。
西方人崇尚将解决问题的方案结构化,解决问题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中国人的工作中,从个人工作问题的解决到工厂生产,公司、企业的运营模式都可以看到这种思维方式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完全替代中国人委婉含蓄的特点,在与人交往方面这种传统仍居主导地位。
3.3西方排中性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中庸,中国人不愿意走极端,凡事喜欢走折中的路线,这个西方排中性的思维模式是根本对立的。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一部分中国人现在也出现了很多极端的观点,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
虽然大多数人仍然收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但是这种趋势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再中庸。
这也为中国人思维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式,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不断丰富和中国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