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
“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
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
“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
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
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
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
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获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
九大教学本质观
一、特殊认识说特殊认识说是一种影响很大,认同者最多的教学本质观。
该观点最初起源于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在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它抓住教学过程中“学生领会知识”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既基本一致又有其特殊性的特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概括。
这一观点最典型的代表是王策三教授的《教学论稿》中的论述。
他认为人类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一致性;认识的检验标准的一致性;认识过程的顺序一致性;认识结果的一致性等等。
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有领导、有教育性”三个特点。
还有的同志从教学过程的内容、任务、条件等方面揭示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以一定教材所规定的为主体的知识为对象,以有一定教师为主体的学校为条件的学生的认识过程。
”特殊认识说成功之处在于:第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为指导,把教学过程看作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按照认识的普通规律来把握教学的一般过程,找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组织具体教学活动的制高点,确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方法论前提。
第二,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后继有关教学理论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维度和初步的基础,在这一方面特殊认识说的理论功绩与意义是必须肯定的。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特殊认识说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尚存在许多问题。
这突出表现在:第一,重手段轻目的。
表现为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轻视获得认识后的结果及发展。
第二,见特殊忘普遍。
表现为在教学目的上重视条件性、直接性目标,如知识技能获得、分数增加、升学率提高等,而忽视其结果性、间接性目标,如整体素质增强,实际水平提高、综合质量改善等;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科体系忽视社会生产生活的普遍需要和活动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其与其它可行教学形式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传递与接受,而忽视其与探究、体验的联系,进而导致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现象。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
《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
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
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
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
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
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
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
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
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观点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观点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置儿童于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实践意义的,他不仅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问题。
(2)教育即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
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从而培养能够
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
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教育本质的几种观点
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教育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它的论争源于对十年动乱期间教育的反思与批判。
它在一开始并不是直指教育是什么或教育应该是什么等问题的,而更多地在批判“四人帮”的种种言论和对教育造成的巨大危害的前提下,阐发的对教育性质、属性的一些认识。
这些认识后来就演化为教育本质的探讨。
教育本质讨论的论坛曾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主要表现为各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文章,既评价其他学说,又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和主张。
教育本质之争,共有多少种观点,很难统计,实难求全。
但主要有“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基本属于上层建筑说”、“生产部门说”、“非生产部门说”、“双重属性说”、“统一说”、“桥梁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说”、“生产实践说”、“精神实践说”、“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说”、“培养人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个体社会化完善化说”、“促进人类本质类属性的途径说”、“传授知识说”、“能力传递说”、“产业说”、“非产业说”、“相对说(转化说)”等24种学说。
另外,还有几种影响不太大的,如“生产力之母说”、“影响灵魂说”、“社会遗传说”、“社会生活说”,共计28种。
在此,根据各学派提出的观点,汇集若干对立的观点,以相对的方式展示它们的观点、分歧。
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这两种观点,与其他有关教育本质的各说相比,“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两种观点的文章、人数,居所有观点之首。
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
也正是围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才有了“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的分野。
可以说,在当时,没有“生产力说”,就没有“上层建筑说”;没有“上层建筑说”,也就无所谓“生产力说”。
“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主要围绕下列4个问题展开论战:(1)教育是否是社会的意识形态?(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是否直接?(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历史性、阶级性?(4)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1、教育是否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它是一种专事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
教育的本质——精选推荐
教育的本质第⼀讲教育的本质第⼀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种与⼈类社会相伴⽽⽣的社会现象,教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处,仍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在⼈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性质与特点,相应体现不同形态。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是在什么情况下产⽣,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是教育起源于⽣物进化的哪⼀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种观点:1.神话起源说这是⼈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样,都是由⼈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西⽅:上帝造⼈、摩西⼗诫、诺亚⽅⾈;东⽅:⼥娲造⼈评价:在⼈类之初,⼈类对⾃然与⾃⾝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平⽐较低,因⽽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2.⽣物起源说其代表⼈物:[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1870—1944)《教育原理》。
(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跪乳”等谚语和故事)理论基础:⽣物进化论基本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类社会之中,⽽且存在于⼈类社会之外,甚⾄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完全来⾃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它以达尔⽂⽣物进化论为指导。
认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的物种和保存与发展,出⾃⼀个“⾃然和⾃发”的本能,要把⾃⼰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动物。
)评论:与神话起源说相⽐,⽣物起源说认识到了动物本能活动与⼈类教育间的联系,较之教育起源于神意是⼀种进步。
但将教育这⼀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归结于动物的本能,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关于教育本质有哪些观点
关于教育本质有哪些观点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关于教育的本质,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本质,并介绍一些不同的观点。
1. 教育是传承知识的工具
有些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承知识。
从古代开始,教育就是将文化知识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
教育帮助人们学习历史、文学、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从而让他们成为有文化素养的人。
2.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途径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会思考、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等重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 教育是促进个体成长的手段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成长。
教育不仅仅是让人们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人格。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自信、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素质,从而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4. 教育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只有通过教育,社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教育的本质有不同的观点,包括传承知识、培养人才、促进个体成长和推动社会进步等。
无论哪种观点,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也对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们能够重视教育,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题2 教育的本质
应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
服务。
相关的观点还有:
(1)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
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
筑; (2)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 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 (3)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 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 (4)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所在——“培养人”。
“培养人说”的主要观点为: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通
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
个体身心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同时
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培养人说”的评价:
把“培养人”看作教育的属性,无异于把 “人”看作“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不 在于抽象地“培养人”,而是在于培养什 么人,在于培养对于特定社会发展有意义 的人。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说的论点:
(1)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
的。
(2)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
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
系为中介的。
(3)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
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结论和启示
1、教育本质是涵盖整个教育理论 和教育实践的全局性根本问题。 学习和研究教育本质,不仅关系 到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而且从 根本上影响到教育指导思想的确 立和实际教育工作的运行。
2、培养人是教育自身固有的本 质属性,是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的根本区别。
3、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地存在 和发展,教育本质属性也包括体现 自身固有属性和特点的一些社会属 性。
教育本质的几种观点
教育本质的几种观点从各种角度来看,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多重的、复杂的概念。
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历史背景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下面是几种主流的观点:1. 教育本质是转化人的存在和认识这是最基本和最普遍接受的教育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转化人的存在和认识。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改变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看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也能够更快地获得成功。
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涉及到人的整个生命历程。
2.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才教育被视为培养人才的工具,以满足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需求。
从中学到大学,人们通过各种教育体系学习了各种学科和技能,以成为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教育的关键是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人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是社会化,即为了让新一代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
通过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习到社会的知识和特定的文化,理解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形成制度化的认知和价值观。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所需的文化背景以及认知机制,以便参与文化活动,并发展正常的社会交往。
4. 教育本质是启蒙和解放同时,教育也包括了启蒙和解放的思想和观念。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自由地学习和思考,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人性特质,摆脱对传统文化的束缚,打破“模式化的思考模式”。
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超越已知的极限,扩大知识面,构建创新的思维模式,并改变所有的固定惯性。
总的来说,教育没有单一的目标,其本质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教育可以是转化人,培养人才,社会化,启蒙和解放,还可以是其他的目标。
不同的教育转的目标可以在特定的人群、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得到不同的解释和实现。
杜威的教育的本质观
杜威的教育的本质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杜威在其理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多方面论述了有关教育的本质的问题。
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上可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一、教育即生长从生物化心理学理论出发,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
但是,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施行强迫教育,让他们去学习成人的经验,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在的压力”。
他认为传统教育没有调动儿童的内在动力而单方面地填鸭般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力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这种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
如果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会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他们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残害儿童心智的。
杜威甚至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1]这就是他的儿童中心论。
他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组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杜威提出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把他们看作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这种论述,在反对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压制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发展等等问题上,确有其现实的实践的意义,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又阐明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主动地位这样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同时这一论述也切合现代社会对培养有知识的儿童和有活动能力的新型人物的需要。
资料一_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资料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一、相关概念的区别(一)什么是本质要弄清教育本质,就必须搞清本质的含义。
什么是本质?引用哲学教科书或著作中关于本质的界定: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即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
构成事物的本质有三个要点:第一,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部矛盾、部联系所构成,而不是该事物与外部联系方面;第二本质所反映的在矛盾是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而不是随外部条件随时变化的;第三,事物本质的改变,就是质的规定性的改变,就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
面对某一属性,为了判定此属性是否属于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应按照以下3个基本准则来判断。
1、它是该类事物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性质,是该类事物必然具有的本质属性;2、它是该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和依据,是其他事物所没有而为该类事物所特有的属性;3、事物的一切非本质属性,都是本质属性在不同侧面的表现。
因此,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可以科学地解析事物的一切非本质属性的产生和发展。
只有教育本质的概念搞清楚了,才会对此问题进行正确、深入的研究。
(二)教育本质与教育概念、教育功能的关系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教育现象的基础、根据,是教育现象中较为稳定、平静的方面,是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久起作用的特性。
它回答的是教育这一客观事物在社会大系统中是起着什么作用的角色,即“教育是干什么的东西”。
反映教育本质的属性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是成为根据的教育的对象性,反映的是最为深刻、根本的属性;中间层次是对矛盾统一的状态(未来人类活动主体)作出规定的教育的目的性,以及为矛盾转化提供条件的教育容性、方式性;最浅层次是教育的功能性以及其他教育性质。
教育概念回答的是客观存在着的教育这一事物的部构成是什么,即“教育是什么”;教育功能概念回答的是教育这一客观事物是起什么作用的,即“教育是干什么的”。
从教育哲学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从教育哲学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活动之一,它涉及到知识传授、价值观念的灌输、个人品格的塑造等方面。
然而,对于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教育学家和哲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教育哲学的研究中,有一些经典的观点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1.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教育对于个体而言,就如同自然对于种子的滋养。
”这个观点强调了人的固有本性和潜能,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个体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本性。
在这一观点中,教育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人类活动,它超越了简单的技术或信息传递。
2. 教育的本质是价值的传递康德认为,教育应当引导个体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培养他们明智、道德和审美的能力。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传递价值观念,塑造人的品德和道德。
3.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与觉醒杜威强调了教育的解放作用,他认为教育应当使个体从迷茫和愚昧中解脱出来,促使他们实现自我觉醒和人格完善。
在这种观点下,教育被视为一种解放和启蒙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与手段除了探讨教育的本质,我们也需要关注教育的目的和手段。
不同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不同的看法。
教育的目的•传统教育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使个体获得社会认可和赋予能力。
•人本教育观点: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格完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
教育的手段•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育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例如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
•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材、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资源对教育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
结语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不同的观点和理论都提供了独特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
无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都应当明确一点: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它关乎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简答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简答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向后代传授知识、价值观和技能的使命,同时也在塑造个体的人格和思想,促进社会繁荣与进步。
教育的本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将就其重要性、目标以及实现方式展开讨论。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被看作是塑造社会未来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不仅是一种传承文明的手段,也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参与社会生活,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另外,教育还可以促进个体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提升。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接受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念,培养自我意识、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种道德修养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个性、智力和道德,使其具有全面的素质。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人们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和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能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知识、技能和品格的培养。
另外,教育的目标还包括传递文化遗产、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这涉及到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社会责任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变革,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实现方式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教育的实现方式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点。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课程和参与校园活动提升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态度。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通过陪伴、教导,家长可以传授孩子道德规范、人生价值观等重要东西。
此外,社会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习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由: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 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 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 2.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受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 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 3.双重属性说: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 4.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上具“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生产力性 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功 能。 5.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促使个体社会化 的活动;认为认识教育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 论。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四)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 活动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特的, 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意识的社 会实践行为。它的目的是促进人 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 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 化。
教育的本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与讨论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 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 规定说”等。
•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 1.单因素论者认为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或者生 产力、或者文化。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所以认为教育是一种社 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三)现代关于教育本质的界定
• 以上界定主要关注教育与社会关系方面,而忽视了人 的发展。现代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正着重于弄清教育与人 的关系问题。
• 2 多因素论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 是多质、多层次的,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 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不能将某一种属性看作 是教育的本质。
• 3.特殊范畴论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或者 社会化、或者生长、或者生活等范畴。
• 4.教育本质矛盾论者认为教育是各要素对立统一 的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解
• (1) 学生的发展是人的潜力的发挥
• (2) 学生的发展是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从教育的功能来讲,实然的教育应该是完 全的、诚实的、感动的、创造性地培养人 的活动。
• 4. 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生产角度讲 • (1)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活动 • (2)教育肩负着生产人类文化的使命
(四)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 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见解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见解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因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自身之外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的过程。
事实上,他反对把外界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成长的官方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扩展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教育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
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
教育本质
一、关于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1)(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二)教育本质“错位”现象分析 (2)二、教育本质的真实意蕴及其思考的前提性逻辑 (3)(一)教育本质既是抽象的,更是实践的 (4)(二)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 (4)(三)教育本体的自在性和教育本质的自为性 (4)(四)教育本质是教育本体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价值结构的统一建构和生成 (5)三、学习:教育本质之表征 (6)(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6)(二)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7)(三)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 8教育本质问题是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问题。
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具有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和永恒性。
同样,有了教育就有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的认识及其影响的实践。
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认识和解释教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教育都是通过教学使人社会化和知识化的根本功能是不变的。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如果从教育与社会这一维度来考察这场论争,学术界关于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1)上层建筑说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即教育是上层建筑。
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
上层建筑说强调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2)生产力说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就是生产力。
教育已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
生产力说强调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
《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
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
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
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
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
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
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
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
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
我国教育本质的三个观点
我国教育本质的三个观点
教育本质的三个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和理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观点:
1. 人本观点:这个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全面人格。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公民。
2. 社会观点:根据这个观点,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教育系统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公民和领导者,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知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 实用观点:这个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找到就业机会、实现个人价值,并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
这些观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和结合。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确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一、相关概念的区别(一)什么是本质要弄清教育本质,就必须搞清本质的含义。
什么是本质?引用哲学教科书或著作中关于本质的界定: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即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
构成事物的本质有三个要点:第一,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联系所构成,而不是该事物与外部联系方面;第二本质所反映的内在矛盾是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而不是随外部条件随时变化的;第三,事物本质的改变,就是质的规定性的改变,就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
面对某一属性,为了判定此属性是否属于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应按照以下3个基本准则来判断。
1、它是该类事物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性质,是该类事物必然具有的本质属性;2、它是该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和依据,是其他事物所没有而为该类事物所特有的属性;3、事物的一切非本质属性,都是本质属性在不同侧面的表现。
因此,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可以科学地解析事物的一切非本质属性的产生和发展。
只有教育本质的概念搞清楚了,才会对此问题进行正确、深入的研究。
(二)教育本质与教育概念、教育功能的关系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教育现象的基础、根据,是教育现象中较为稳定、平静的方面,是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久起作用的特性。
它回答的是教育这一客观事物在社会大系统中是起着什么作用的角色,即“教育是干什么的东西”。
反映教育本质的属性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是成为根据的教育的对象性,反映的是最为深刻、根本的属性;中间层次是对矛盾统一的状态(未来人类活动主体)作出规定的教育的目的性,以及为矛盾转化提供条件的教育内容性、方式性;最浅层次是教育的功能性以及其他教育性质。
教育概念回答的是客观存在着的教育这一事物的内部构成是什么,即“教育是什么”;教育功能概念回答的是教育这一客观事物是起什么作用的,即“教育是干什么的”。
(三)什么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应回答教育是什么,具体来说,意见不同,观点众多。
观点主要有:教育的本质应该具有统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一切要素之总和的特性;教育本质问题就是对教育所作的最一般的科学抽象,实际上是要回答什么是教育的问题,也就是教育质的规定性问题,并分析了教育本质与概念的关系。
认为对同类事物的特有属性进行科学抽象,形成概念,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概念一方面反映着事物具有的某一特有属性,同时也反映着某一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
前者是概念的内涵,后者是概念的外延。
不能否认应对“教育”作出一般的科学抽象,找出教育的特有属性,找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而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属性,形成“教育”的最一般的概念。
概括讲,鉴于教育在过去、现在、将来并不一定完全总是同一个事物,所以,严格地说,所谓教育本质是“人们现在称之为教育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或者说“教育实际是什么”。
有人认为,教育本质既要研究“教育是什么”,也要研究“教育应当是什么”。
后者指特定认识主体对教育的价值理想和规范,即特定认识主体所认可的(好)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什么”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是什么”揭示好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什么”的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教育应当是什么”是研究的重点和目的二、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教育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它的论争源于对十年动乱期间教育的反思与批判。
它在一开始并不是直指教育是什么或教育应该是什么等问题的,而更多地在批判“四人帮”的种种言论和对教育造成的巨大危害的前提下,阐发的对教育性质、属性的一些认识。
这些认识后来就演化为教育本质的探讨。
教育本质讨论的论坛曾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主要表现为各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文章,既评价其他学说,又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和主张。
教育本质之争,共有多少种观点,很难统计,实难求全。
但主要有“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基本属于上层建筑说”、“生产部门说”、“非生产部门说”、“双重属性说”、“统一说”、“桥梁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说”、“生产实践说”、“精神实践说”、“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说”、“培养人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个体社会化完善化说”、“促进人类本质类属性的途径说”、“传授知识说”、“能力传递说”、“产业说”、“非产业说”、“相对说(转化说)”等24种学说。
另外,还有几种影响不太大的,如“生产力之母说”、“影响灵魂说”、“社会遗传说”、“社会生活说”,共计28种。
在此,根据各学派提出的观点,汇集若干对立的观点,以相对的方式展示它们的观点、分歧。
(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这两种观点,与其他有关教育本质的各说相比,“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两种观点的文章、人数,居所有观点之首。
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
也正是围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才有了“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的分野。
可以说,在当时,没有“生产力说”,就没有“上层建筑说”;没有“上层建筑说”,也就无所谓“生产力说”。
“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主要围绕下列4个问题展开论战:(1)教育是否是社会的意识形态?(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是否直接?(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历史性、阶级性?(4)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1、教育是否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它是一种专事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多次批判过教育可以“超阶级”、“超政治”的观点,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共同特点。
“生产力说”认为,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的教育,是一种包括意识形态现象和物质现象在内的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过程中不仅进行着精神生产,而且进行着劳动力再生产。
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受教育者获得的思想品德及知识技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培养教育工作本身,却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把这种与物质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单纯看成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2、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直接的吗?“生产力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其联系的重点在于生产劳动经验的传递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
但教育作为生产力,与科学成为生产力情况不一样,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的人,提高他们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的水平。
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教育的产品就是把教育者的劳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品德、性格,经过这么一转化,人就成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而教育也就成为直接的生产力了。
“上层建筑说”否认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直接联系,认为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而教育同生产力的关系则是间接的、有条件的,生产力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经由生产关系这一中介。
他们认为,生产力只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直接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则是生产关系。
虽然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方式从而也是决定整个社会的存在(包括教育在内)和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但是,最终的决定力量,不等于直接的决定力量,而主张“教育与生产力有直接联系”者,实际上是“把教育在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视为一种生产力了。
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中,依然是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
“上层建筑说”主要是对“生产力说”的以下列观点提出质疑:教育所培养的是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的人,是提高他们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的水平的,因而教育就是直接生产力。
疑问有两个:其一,教育培养的人究竟是直接的生产力还是潜在的生产力?教育培养的人能否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要由生产关系安排决定,因而只能是“潜在生产力”。
其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是否就能改变教育的性质,使它变为“直接生产力”呢?这好比一事物的重要性与本质属性的关系,两者必须严加区分。
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阶级性、历史性“生产力说”者认为,教育应被视为生产事业,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
教育在社会生活中,从其开始产生,就是在与生产斗争的密切联系中才得以存在和获得发展的。
所谓教育是一个永恒范畴,也就是说,它永远是和生产斗争一样,是人类营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并永远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说到底,教育之所以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乃是从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永恒范畴这一特性而来的,教育的根本的社会属性是生产性。
教育的属性,既有上层建筑的因素,也有非上层建筑的因素,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最终由生产力决定的。
教育中上层建筑的因素也是最终要由生产力的因素决定的。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一种社会经济结构被另一种社会经济结构所代替,一种教育类型就会改换成另一种教育类型,教育的性质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
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另一方面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又直接影响着以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
(二)“双重属性说”(“统一说”)与“多重属性说”“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关系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所以,应该肯定它的上层建筑的性质,也应该把它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内。
但同时也要注意,如果从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教育不仅是上层建筑,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就把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了。
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
在“双重属性说”看来,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生产斗争的工具,既然是分别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所要求和制约的,那么,这两种社会职能便难以区分主次。
两者并没有隶属关系,而是独立地、平行地起作用。
“双重属性说”具有折中、调和的色彩,它并未能解决“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论争中久悬的疑问,并且有把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割裂开来的嫌疑。
“统一说”,在批评“双重属性说”的基础上,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使新的一代成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成员的统一体。
教育的这两个职能,决定了教育本质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教育的生产性或教育的生产本质与教育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教育的阶级性或教育的阶级本质。
教育的生产性和教育的阶级性,是有文明历史以来的一切社会教育的两个根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