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案例.docx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物理实践教学活动案例(3篇)

物理实践教学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案例以力的合成与分解为主题,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二、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3)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套、钩码、木板、滑轮、支架等。

2. 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力的合成实验和力的分解实验。

四、活动过程(一)力的合成实验1. 实验目的:探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规律。

2. 实验步骤:(1)将木板水平放置,固定滑轮和支架;(2)在木板的一端悬挂弹簧测力计,另一端挂上钩码;(3)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4)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实验数据;(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两个共点力的合成规律。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显示,当两个共点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它们的合力等于两个力的代数和;(2)当两个共点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时,它们的合力等于两个力的代数差;(3)当两个共点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它们的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力的分解实验1. 实验目的:探究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的规律。

2. 实验步骤:(1)将木板水平放置,固定滑轮和支架;(2)在木板的一端悬挂弹簧测力计,另一端挂上钩码;(3)调整钩码的位置,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钩码的重力相等;(4)将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夹角分别调整为30°、45°、60°,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的规律。

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六篇

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六篇

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六篇1. 实验教学法- 标题:实验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本文介绍了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法的优势和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深入理解物理原理,提高研究效果。

2. 探究式教学法- 标题:探究式教学法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内容:本文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法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探究,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研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 标题:多媒体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本文介绍了多媒体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概念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4. 合作研究法- 标题:合作研究法在物理研究中的效果- 内容:本文论述了合作研究法在物理研究中的效果。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研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研究效果。

5. 创学法- 标题:创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本文介绍了创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

通过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入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高研究效果和应用能力。

6. 情景教学法- 标题:情景教学法在物理研究中的运用- 内容:本文探讨了情景教学法在物理研究中的运用。

通过构建真实情境、模拟物理实验和现象,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研究,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研究效果。

以上是六篇关于物理优秀教学案例的简介,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第一篇:物理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材料2006年11月,我市教研室在新塘大敦中学进行调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5)班,授课为人教版2006年三月第三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

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

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

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

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如图1,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篇一: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一、共点力的概念: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

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范文(3篇)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范文(3篇)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范文(3篇)《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教案一、导课。

1、复习提问:什么是机械效率?热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

热机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热机效率和环境的保护。

2、引入新课。

二、热机的能量损失。

1、提出问题,热机把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除了做有用功以外;同时还有哪些形式损失能量?2、梳理总结,说出热机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走向。

三、热机效率。

1、引出热机效率的概念,提出自学要求,看课本相关内容画出热机效率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四、环境保护。

1、热机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什么问题,你觉得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通过学生的展示予以肯定。

五、出示目标,学生小结。

六、巩固练习:1、热机是把能转化为能的机械,在热机里,转变为的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2、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问题,要提高热机效率,其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工作中的各种损失,其次是保证良好的,减少机械损失。

3、为节约能源,需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效率的是()A、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B、尽量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

C、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D、尽量减少热机布件间的摩擦。

4、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旧的被淘汰的内燃机,从长远看,你认为有必要修一修再使用吗?说明原因。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九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

一学期以来,在学校**的关心、**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有步骤地开展。

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备课方面我结合课本和教参及导学案,完善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其重新进行审视,将其取舍、增补、校正、拓展,做到精通教材、驾奴教材,为上课这个环节做最好的准备。

初中物理__教育案例(3篇)

初中物理__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我国某市一所初级中学,授课教师为物理教师张老师。

本节课的主题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张老师设计了一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推门、踢足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然后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有哪些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悬挂重物实验教师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重物,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然后让学生尝试改变悬挂重物的角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悬挂重物的角度有关。

(2)实验二:相互作用力实验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站在一张桌子两端,用相同的力量推对方。

观察双方的运动情况。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双方都会向相反方向运动。

(3)实验三:拉绳实验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站在绳子两端,用相同的力量拉绳子。

观察绳子的形变情况。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绳子会发生形变。

3. 分析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力的作用现象。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力的作用现象,加深了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的理解。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

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

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⑴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

认真学习洋思经验,借鉴洋思中学三级备课做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3.组织每位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魅力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本学期开始实施《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质量。

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成果。

四、加强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以“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质教学为追求,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这题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物理教学案例(浮力)MicrosoftWord文档

物理教学案例(浮力)MicrosoftWord文档

教学案例第十四章第五节《浮力》乡宁县第二中学杨建章教学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皮球、木块师:很好,大家注意,老师现在把它们放入水中,大家看它们在水中处于什么状态?生:(注意力很集中的要看看老师做的和自己平常看见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漂浮在水面上。

师:为什么它们会漂浮在水面上呢?生:因为它受到浮力。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力——浮力(板书课题:浮力)【自评: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引入课题,可以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是物理,物理从生活中来。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现象。

物理教学用身边物体做实验有许多好处,首先实验器材容易找到,有亲切感,做物理实验不难。

其次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着学,在学中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教学第二环节:浮力方向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分析水中的皮球或木块静止在水中时的受力情况,并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

同时说出这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皮球此时静止,说明所受的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方向相反。

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所以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水。

【自评:学生不仅复习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二力平衡的条件,而且将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实例分析中应用,推理出了浮力的方向,这样加深了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还学会了应用。

同时一个小组或个人是不可能把答案说的那么全面,大家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展示,得出全面的答案,在此学习过程学生体验了合作与交流的成功,有利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教学第三环节: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1、提出问题:教师出示石块,大家注意,老师把它放入水中,它会怎样?大家看见石块沉入水底,学生产生疑问:石块难道在水中难道不受浮力吗?怎么会沉在水底呢?大家猜猜。

2、学生猜想:可能不受浮力、可能受的浮力比它的重力小……..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完整版)大学物理教案docx

(完整版)大学物理教案docx

(完整版)大学物理教案docx标题:大学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等。

2. 热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势、热传导、热辐射等。

3. 电磁学:包括库仑定律、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等。

4. 光学:包括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的量子性等。

5. 原子物理学:包括原子结构、原子光谱、量子力学基础等。

6. 核物理学:包括原子核结构、放射性衰变、核反应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物理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现象。

2. 探究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1. 课时安排:共 60 课时,每周 4 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

2. 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3. 作业与考试: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定期进行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大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大学物理教材,如《大学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辅助资料:提供物理实验指导书、习题集、参考书籍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3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3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第一篇:磁场与电荷运动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包括随磁场方向运动、磁场力、毕奥-萨伐尔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2.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能够正确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求解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

2.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可能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不够清晰。

2.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磁场与电荷运动的兴趣。

Step2:新课讲解1.引入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及其特点。

2.讲解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3.介绍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引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概念。

4.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Step3:实验展示利用实验展示,让学生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有更直观的理解。

Step4:课堂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磁场力的认识。

Step5: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与电荷运动规律的理解。

第二篇:电磁感应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2.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2.楞次定律的应用可能较抽象难懂。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Step2:新课讲解1.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利用具体例子演示。

物理课教案模板(共6篇)

物理课教案模板(共6篇)

物理课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物理课教案物理课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重点: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弹簧秤勾码教者:洋思中学唐月华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几个实验。

〔学生演示〕甲:把一小球直接丢开乙:把小球水平方向扔出丙:把小球水平方向斜向上抛丁:把小球竖直向上抛师:有没有发现最终出现什么现象?生:最终都落到地上师:为什么呢?好,学了本节课内容,大家就明白了。

今天我们学习>。

〔板书〕学习目标是〔投影〕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3、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二、指导自学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请认真自学P122—123本节内宾,边看边要求做好实验,在表中填数据,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答复以下思考题。

思考:〔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你是怎样确定重力大小的?它跟物体质量有什么关系?2、学生看书、实验。

师巡视,适时指出实验中的问题。

如实验前弹簧秤调零,实验时弹簧秤的拿法。

3、检测点评:〈指名答复思考题〉第1题:生答后板书。

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追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第2题:指名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汇报实验结果,归纳结论:可能有以下表述方法:物体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相同的。

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追问:谁能用字母式来表达?指名板演。

=g或G=mg其中g=9.8N/kg表示什么? 师述:在地球附近,质量的1kg的物体所受重力平均为9.8N。

粗略计算时用10N。

练习:1、质量为5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 N。

2、重9.8N的物体质量为 kg。

三、指导自学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请认真看书P124的内容,边看边划出重点词句,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画出重力示意图。

2、学生自学3、检测出示检测题〔投影〕画出以下物体的重力示意图。

2019-初中物理教学案例-word范文 (6页)

2019-初中物理教学案例-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

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

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

)??。

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

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

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

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物理教育案例(3篇)

物理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磁感应现象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探究过程和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与教学为例,分析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二、案例概述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内容电磁感应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3.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分析感应电流的产生原因。

(2)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电磁感应现象相关的实际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电磁感应现象。

2.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根导体放置在磁场中,用开关控制导体运动,观察导体两端产生的电压。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导体运动时两端产生的电压,分析感应电流的产生原因。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规律。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

4.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如发电机的原理、变压器的原理等,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效果1. 学生掌握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提高了物理素养。

物理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篇)

物理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探讨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惯性吗?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惯性有关。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惯性有关,如乘坐公交车时,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

(二)探究1. 提出问题: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得出的?它与惯性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得出的。

实验表明,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与惯性的概念是一致的。

4. 实验探究:(1)实验一: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小车,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2)实验二:在小车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重复实验一,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5.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6.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三)巩固与应用1.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作业:收集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了解了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2. 学生分享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教师点评并总结。

物理课教育案例(3篇)

物理课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选择了《光的传播与折射》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方式,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方式,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2. 讲解光的传播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激光准直、平面镜成像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传播特性。

3. 光的折射实验(1)实验器材:玻璃砖、激光笔、白纸。

(2)实验步骤:① 将激光笔对准玻璃砖的一侧,让激光从玻璃砖的一侧射入;② 观察激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路径,记录下折射角;③ 将激光笔对准玻璃砖的另一侧,重复上述步骤;④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4. 学生讨论与总结(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规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如水中的筷子、眼镜等。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传播与折射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得当:通过实验、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光的传播与折射有了深入的理解。

2. 学生参与度高: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效果良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的传播与折射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4. 需改进之处: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眼镜等。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案例(3篇)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成为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一堂初中物理实验课为例,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光的折射》。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放大镜、眼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派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其他组员分工合作。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巩固练习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教学反思(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学会了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科学方法,培养了探究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沟通、协调、分工合作等团队协作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案例总结本案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磁感应强度》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二)引入新课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

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

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

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接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

实验结果发现:磁感应强度(板书)即 b=f/il说明:如果导线很短很短,b就是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案例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 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

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度电。

我们家少用度电。

我们家少用度电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度电、度电、度电、 1 度电的家庭数字。

师:好,少用度电的家庭数是 10 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

你有什么感想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

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

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

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目的、任务要求:1.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3.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重点突破: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具:音叉、小锤。

教学过程:引入: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

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问: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答: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问: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

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出: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soundsource )。

过渡: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学生发言: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

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31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

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

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a: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讨论: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33 页)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

(见课本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 t 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 。

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

故v=s/t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

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

大家首先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

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本节总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

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同学们家庭作业探究声是否有能量。

(见课本 34 页)板书设计§1 什么是声音一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声源二声的传播 1、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4.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5.、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

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

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

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

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题什么是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 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 多媒体投影 ) :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 b 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

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1、学生实验: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2、(多媒体投影)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5、质疑讨论: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6、做一做: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