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如何讲新闻故事

合集下载

新闻评论(第三讲)

新闻评论(第三讲)
高级黑”的角色。本 来中国社会对美国还是有不少好感的,一些人对美国在同中 国谈人权时是否也有真诚的一面抱着“宁肯信其有”的态度。 但作为西方价值观的标志性代表机构,这些西媒反复同情中 国的暴力恐怖分子,而不是同情那些暴行的受害者们,就像 把一桶桶冷水浇到中国人的头上。 要是在过去,中国公众或许会要求表现最差的西方媒体道 歉,但现在我们有点懒得这样做了。国际社会对昆明事件的 定性如此鲜明,打了它们的耳光。尤其是CNN,这次扮的 角色真的就像是小丑。它这么干已经不是第一次让中国人看 穿,CNN早前在中国社会的那种“高大上”形象早就塌了。
普京这样的挑战者西方很多年没遇见过了,但普京的政 治性格一定程度上又是西方逼出来的。西方在苏联解体后 没有善待俄罗斯,不断挤压它的战略空间,普京的外交政 策稍一强硬,西方舆论就把矛头指向他本人,普京已无退 路。 冷战后中小国家与西方对抗的领导人,很多都以个人 悲剧告终。西方或以武力干涉击垮那些挑战者领导的国家, 或者通过支持那些国家的反对派,颠覆对抗西方的政权。 普京看来正在成为西方最大的眼中钉。 普京的真正风险大概是在俄罗斯国内。普京的支持率 近日上升,达到67.8%。这个数字通常说起来不算低, 但对于支撑与西方尖锐对立的国策,就显得不算高了。
4.新鲜 1)从接受的角度说,作者独立积累或搜集的论据材料,本 身具有评论“附加值”的作用 2)人们总是更多地被那些新的信息所影响 3)从写作角度,新的材料才可能 充分触动作者的思考 注:论据新鲜不是首要的、必要要求,它并不增强论证本身 的证明力,而只是使评论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的手段。
普京,西方又恨又无奈的对手 克里米亚议会昨天宣布将全民公投提前至3月16日,决定 是留在乌克兰还是加入俄罗斯。该议会同时通过了一项加 入俄罗斯的动议,要求俄总统和议会考虑克里米亚的这一 请求。 自俄议会几天前批准对克里米亚使用军事力量以来, 美国带领西方对莫斯科和普京本人发起强大的舆论和外交 攻势。这次克里米亚议会宣布举行全民公投,是以西方的 方式对西方打出一张王牌。 最近两天普京和俄罗斯方面都否认俄军队正在克里米 亚行动,称目前在克里米亚出现的都是当地武装或自卫队。 普京对外交策略的运用保持了相当大的弹性。

如何在新闻节目中讲好故事

如何在新闻节目中讲好故事
为 专 业 的媒 体 人 士 ,那 么在 做 电视 新 闻报 道 的 过 程 当 中, 就 必须基 于社 会实践 当中, 找 出故事中的 关键 点, 以此充 分 的将 观众 的 情 绪 调 动 出来 , 然后 进行 规 律 性 的 组 合 编 排 , 最 终 使 得 新 闻 的传 播 效 果 达 到 最优 。 二、 如何在新闻节 目中讲 好“ 故事” 其实“ 讲 好 新 闻 故 事 就 是 为 了满足 观 众 对 于 该 个 故 事 的 总体期待 。激发 观众 的好 奇心 , 将 悬念层层铺 开, 使得 观众的 情绪层层递进, 更加 容 易在 主 观 上接 受 这 一 切 。 ( 一) 故 事人物 的选择 。 新 闻 最 为 重要 的 组 成 部 分 就是 人 物, 当开 始 叙 述 一 个 新 闻 故 事 时 , 那 么就 必 须 抓 住 一 个 或 几 个 代 表 性 的 人 物 来 大谈 特 谈 。具 体 可 以 通 过 人 物 自述 等形 式 进行原 景重现 , 以此吸 引读者 的 眼球 , 达到 一种 身 临其 境 的 感 觉。综 合看 来, 该 类故事新 闻 更容 易给人一 种真 实、 可 信
说 中就有很 多吸引读者 的情节,但 是这些情节都是作者 们通 过想 象而进行创造 出来的,所以小说 中的情 节大部 分都 不是 真的 , 充满 了虚构性。而新 闻的存在性是为 了告知读者一些准


三、 讲 好“ 故事” 也是把双刃剑 电视 新 闻 故事 化 优 点 与 弊 端 表现 得 十分 明显 。 ( 一) 新 闻叙 事 节 奏 变慢 。作 为 电视 新 闻节 目, 那 么所 追 求 的 就 是 收视 率 。 其在 时 效 性 、 贴近 性 、 新 鲜 性 方 面做 出 了杰 出 的表 现 。对 于 细 节 的 冲 哭、 起 伏 要做 到 良好 的把 控 , 不然的话,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 定义差异:新闻通常被定义为对事实的公正、准确和及时的报道,其核心在于传递信息。

而宣传则有意图地传播特定的观点或信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或行为,往往带有劝说性质和某种偏见。

- 目的与效果: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告知和教育,提供能够促进公众了解和讨论的信息。

相反,宣传的目的通常是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其支持特定的事业、产品或个人。

二、中外新闻中的宣传表现-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新闻的理解各异。

例如,在一些国家,新闻机构可能与政府联系紧密,而在其他国家,新闻机构可能更独立。

- 政治影响:政治环境对新闻与宣传的界限产生影响。

在一些环境下,政府可能通过法律、规制或资金控制影响媒体。

- 案例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报道,可以实际看到新闻与宣传间的差异,如战争报道、政治选举等。

三、新闻≠舆论- 概念区分:新闻应当是基于事实的报道,而舆论是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 角色差异:记者应提供客观报道,而非个人观点。

他们的职责是提供信息,而不是引导舆论。

- 责任与影响:媒体在塑造舆论方面具有重大责任。

报道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理解。

四、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历史背景:早期新闻形式,如新闻信、传单等,旨在传递新鲜事物和重大事件。

- 发展演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开始迅速传播,新闻业逐渐形成。

五、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文化解释:在中文中,“新”常常与更新、改进相联系。

新闻报道除了传递信息外,也被赋予了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 历史影响: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强调传媒的教育作用,影响了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定义概述: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理论意义: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事实性,为新闻的学术讨论和职业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 概念扩展:现代汉语中“新闻”不仅指报道,也涵盖了广播、电视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媒介内容。

新闻采编实务第三讲

新闻采编实务第三讲

新闻采编实务第三讲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1)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或时段,形成较大的声势2)连续式紧跟事件的变化,进行跟踪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扣人心弦的效果3)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从而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4)系列式着重于组织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到报道的广度和深度5)受众参与式受众参与报道活动,对内容参与讨论,受众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体6)媒体联合式新闻媒体相互合作,联手展开某一报道。

各个媒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当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形成一种合力,有助于提高报道的效果。

◆访问是新闻采访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可分为个别访问和集体访问●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主要的形式为提问,起到挖掘、引导和桥梁的作用。

✓提问的方式:1)开放式提问仅提示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给对方以充分发挥的余地,如“请问你对华师有何印象?”“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觉得自己30岁时会做些什么样的工作?”2)闭合式提问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对方只能回答提问的具体内容,如“你喜欢这部电影吗?”“你认同马云的观点吗?”✓提问的方法:提问的方法要根据采访的具体情况而随机应变。

1)正问法指开门见山、正面提出问题的方法,适合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或突发事件的现场等场合,如“请问今年的房地产形势怎样?”2)侧问法指从侧面入手,采用迂回方式提问的方法。

一般以闲聊、漫谈、家常话开头逐渐把话题引入正题。

如要问采访对象月薪多少,对方又不愿透露时,可从“请问平时都习惯去什么地方消费?”等问起,然后绕到正题。

3)设问法采用假设方式提问的方法。

启发被采访者思考,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如“假如你也被欠薪,你打算怎么做?”4)反问法针对被采访对象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并回答。

如要了解一个交警的内心想法时,可问“你从来没有想过调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吗?”5)追问法刨根问底的提问方法。

第三讲理论篇2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第三讲理论篇2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打破常规:按材料的重要程度安排结构 非六要素式导语:突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 逻辑连贯:段落、句子保持逻辑上的连贯 简略,简洁:事件过程叙述简略,文字简洁
类型
硬新闻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正金字塔结构 沙漏型结构
软新闻结构:华尔街日报体
消息的构成
标题
结尾
导语
消息
背景
躯干
请分析下面几则新闻作品的共同特征?
新华社:屠呦呦获诺奖是对中国世界级贡献的认可
强台风“彩虹”致广东全省11人死亡7人失踪
“十一”黄金周中国人出行密度远超春运
青岛“38元一只大虾”店铺关停 被罚9万
▪ 第一次用一句话报告事 实,起索引作用
▪ 第二次叙述事实,补充 标题,吸引读者。
▪ 第三次叙述事实,展开, 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 袱。
一、硬新闻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一)倒金字塔结构的产生 倒金字塔结构产生于19世纪
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技术因素:电报线路
环境因素:战争影响
倒金字塔结构的来源
第三讲 新闻作品评析方法
教学要点
1、掌握针对新闻作品 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 主题、形式
2、会针对具体的新闻 作品进行分析概括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主题分析
新闻主题,是指 新闻报道的中心思 想和基本观点,也 就是记者对客观事 实的看法、态度和 通过事实的报道所 表达的主观意图。
如何评价新闻主题?
▪ 1、主题是否符合 新闻事实?事实是 否足以成为记者所 定主题的依据?
最初竖立这两尊6米高的雕像的时候,几位市领导还担心许 多当地市民会出于中国传统中保守的性观念而加以反对,要 求遮盖人体的性别器官。(这一段扩展介绍事件原因)
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发现该市200万城市居民毫不 介意,并且还有数以千计的居民和游客前来观看。现在该雕 像已成为城市一景。(与上一段共同为事件的详细说明)

第三讲:新闻真实性

第三讲:新闻真实性

始作俑者是《三秦都市报》记者!
该图片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照片是由《三秦都市报》一 名姓王的记者7月15日下午三、四点左右提供给网站的。当时 他们的编辑在处理图片时也感觉到有些异样,但没太在意, 还是按正常程序发布上网了。之后被美联社采用,16日晚上, 该图片社被美联社告知,图片有问题,于是开始调查此事。
时雷 髦锋 的一 事脸 。灿 烂 , 坐 在 摩 托 车 上 留 影 同 样 是 件
他 的 姿 势 前 倾 , 车 似 乎 正 在 飞 驰 过 长 安 街 。
雷 锋 在 天 安 门 前 停 着 的 一 辆 摩 托 车 上 留 影 。
美联社有四位记者,专门到抚顺雷锋纪念馆采访,他们指着 雷锋给伤病员送月饼、扶送大娘的照片说:雷锋做好事是 自发的还是被迫的,为什么雷锋做好事还有照片,这是不 是“导演”出来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实验:支起一张干净的过滤纸,在过滤纸背后再架 起一台抽风机,不间断地吸风以形成强大的吸引 力。在这种吸引力的作用下,24小时后,过滤纸 上吸附了大量的颗粒,变成灰色。 报道: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 内。24小时后,它已布满炭微粒,变得灰黑。
3. 对事实的分析、评价真实 how why
【点评】仔细分析,这篇报道之所以严重失实, 关键就在于记者在采访时没有进行深入调查, 而是道听途说,主观猜测,看到残肢等,就联 想到肢体被煮熟,并由此推断是一起杀人碎尸 案,从而造成了恶劣影响。 《西部商报》:“就孩子的具体死因,警方正在 进一步的调查中”。两者比较,高下立判。
(二)整体真实
新闻媒体 一定时期 反映社会总体面貌 理论前提: 社会是多面的,要反映每一个侧面; 主流和支流,要反映主流
【真相】4月5日下午4点,兰州市榆中垃圾场发现人 体组织警方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举行,兰州市公安 局副局长胡义就警方的调查经过及结果进行了详细 汇报。 经公安局民警广泛走访调查,最终核实:两截人体上 臂及碎片组织,系甘肃中医学院基础学实验室标本 制作室于 3 月 31 日在制作人体标本时所切除的碎片, 属于正常教学尸体标本。有关人员将其装入塑料袋 中,放在标本实验室门口,准备次日入库。 4月1日早晨,学院清洁工清扫卫生时,误将此袋当作 生活垃圾清理,送到前来运送生活垃圾、医用垃圾 的清洁车上,拉到阳洼沟垃圾场倾倒,直到4月3日 被拾垃圾的群众发现报警。

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从业者 , 首先要讲好本 地的新 闻故事 , 这也是 中 国故 事 经流行 了很长 时间。但是 , 为什么作为历史地理学家 的
中, 最生动 、 最 现实 、 最接地气 的部 分。 那么 , 什么才是好 房龙 , 他 写的《 人类 的故事 》 《 圣经的故事》 《 宽容 》 等等著 的新闻故事?应该说 , 好故事本身很难有一个可 以量 化 作 , 会被全世界 的读者广泛喜爱 ? 为什么沈复的《 浮生六 的标准 , 但是 , 一个好 的故事 , 首先得能让人有耐心看 下 记 》 、 张岱 的《 陶庵梦 忆》 等 等作 品 , 会让 现在 的人 读起
2 0 1 7 . 0 7 1 恕刍框亟 l 2 5
来, 依然拍案叫绝?其实 , 他们写 的内容并不新鲜 , 在人 染力 的语言 ,都是一篇具有深度 的新闻故事 的重要组成
类历史 长河中 , 在 他 们 之 前 已经 有 很 多 人 写 过类 似 的 题 部 分 。不 过 , 只 有 这些 , 显 然还 不 足 以成 就一 个 具 有 深 度
广播 电视, 2 0 1 4 , ( 0 9 ) : 9 3 ; [ 3 1 谢 芳. 记 者 采 访 工 作 中的 提 I * " - 1 与 倾 听
使被采访 者找到知音和诉说对象 , 比如采访 对象是农 民
时 ,就要 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现 出和对方一样 的情感 , 被 采访 者
流, 记者要根据被采访者 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采取不 同的 情感处理方式 。 只有这样 , 在倾听 中, 才会 引起被采访者
产生情感 上的共鸣 ,才能激发 出被采访者 的真 实情 感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单位 : 建昌广播电视 台 )
[ 1 】 李艳 青. 电 视 新 闻采 访 中记 者 的 提 问 艺 术 与 技 巧 Ⅱ 】 . 视 听, 2 0 1 5 , ( 0 2 ) : 4 6 I 【 2 】 唐 丽. 记 者 采 访 工 作 中 的提 问与 倾 听 Ⅱ 】 . 西 部

第三讲:新闻与新闻传播

第三讲:新闻与新闻传播

2、“新闻欲”



“新闻欲”是指人类了解社会或自然界新近变 动的一种欲望。 “新闻欲”的主要内涵。 某些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新闻欲是新闻事业产 生的根据。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只有人类的社会存在 和相互沟通的社会需求,才是新闻传播活动产 生和演变的根本原因。
终于悔悟
(埃菲社耶路萨冷11月29日电)一个以色列人将他34年前在 特拉维夫一所技术学校读书时盗窃的一个制作药品的机器物 归原主,以求使自己能够安心入睡。 这名男子如今已是体面的生意人。一天,他在特拉维夫 的街上偶遇34年前教过他的一位老师。这名男子对这位老师 说,当年他从学校的器材柜中偷走这部从美国进口的机器, 只是因为那玩意儿很漂亮、很精制,但此后他从未使用过, 一直保存在原包装盒中。为求心安,他决定将自己在学生时 代盗窃的这部机器归还给当初就读的学校。
●1974年 2月6日 众议院以410票同意、4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同意授权 司法委员会更大的权力,展开对尼克松的弹劾程序。 4月30日 白宫公布1200页尼克松录音带的文本资料,但弹劾 委员会要求其提交录音带原件。 7月24日 最高法院拒绝尼克松有关总统特权的声明,勒令尼克 松必须提交与“水门事件”有关的64份白宫录音带。 7月27日到30日 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批准了弹劾委员会的三项弹劾声明。 8月5日 尼克松公布录音带“罪证”,证明他参与了“水门事 件”。 8月9日 尼克松辞职。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宣布了对尼克松的 大赦。
两名中国公民被美国设陷阱在匈牙利诱捕 记者10月24日从权威人士处获悉:9月2日,匈牙利布达佩 斯城市法院判决对两名中国公民临时逮捕并声明引渡条件成立。 目前看来,中国公民宪宏伟和李礼两人被引渡至美国,似乎已 成定局。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黄风教授告诉记者,类 似事件近年来屡有发生。 2007年,我国湖南的一名企业家袁宏伟与美国一公司有知 识产权纠纷,被对方以谈判名义诱骗至英国遭逮捕。袁宏伟后 来因伦敦一家法院逮捕令在姓名拼音上的拼写错误侥幸得以回 国。 3年后,美国诱捕中国公民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一次,涉 案的两名中国人没有那么幸运。(后略)

新闻写作(第三讲新闻报道的体裁)

新闻写作(第三讲新闻报道的体裁)

软新闻 软新闻 包括:新闻特写、特稿、通讯、深度报道
软新闻:通讯 作品:《为了1176名乘客的安全》 思考:通讯与消息有什么区别? 通讯有什么特点?
软新闻:通讯 一、通讯的特点 1、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 3、个性特征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二、通讯与其它体裁的区别 1、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 2、以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 3、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相区别 4、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性与消 息相区别
硬新闻:消息 二、消息的演变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为第一份中文 报刊,其新闻表达方式以模仿中国古 典文学表达之一的散文式文章为主。
随着商业报刊《申报》、 《新闻报》等新型报纸的创 办,新闻写作模式有所突破。
1881年,天津-上海的有线电报线路使用,新闻专 电出现,议论和新闻逐渐分离,消息开始成熟。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商报》、《新闻报》、北 京《晨报》开始使用新闻导语。 20世纪30年代,出现综合消息,到40年代,成为消 息写作的主要形式。
中国人一天豪掷30亿美元 11月11日是中国的光棍节,也是所有网店商家最翘首企盼的赚钱吉 日,它几乎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网上购物节“超级星期一”的翻版。不 过,中国电商在这天的收入令其大洋彼岸的同行只艳羡的份儿,逾亿 中国网民在11日当天疯狂下单,网购总额突破30亿美元,全线超越美 国。 光棍节并非中国传统节日,它最初只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流行 的一种趣味文化,但仅仅用了15年时间,便受到全民追捧。精明的中 国电商可谓功不可没,他们推出最高可达70%的折扣,将它打造成中国 的网络购物狂欢节。 今年的光棍节网购更是刷新了所有纪录。逾5万商户通过阿里巴巴旗 下的淘宝和天猫两在在线购物平台,创下了30亿美元的收入。而美国 去年的“超级星期一”,其成交额不过12.5亿美元。

事件性新闻写作67页PPT文档

事件性新闻写作67页PPT文档

另一种是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纵深式报 道。
对事件的横断面式的报道,主要借助某些有 深刻意义的典型现象的描写,真实地再现新 闻事件的生动情景,在突出表现新闻事实外 部特征的同时,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入了解 新闻事实的深层内容。
2020/1/5
采写3Βιβλιοθήκη 12主要表现方法:对事件进行直观、形象的动态 性描写。例如《北京群众沉痛送别小平》:
这是特派记者李继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 报道。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2020/1/5
采写3
4
1、它是事件性消息吗?如果是,它属于哪一 类?
2、根据刚才看到的这则事件性消息,请你试 着归纳一下这类消息的特点。
2020/1/5
采写3
5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比较:
A、内容上:
事件性新闻: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报道事件发生、 发展过程和具体情况,是一个“点”的报道。
2020/1/5
采写3
16
3、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A、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 ①清楚交待各新闻要素和事实轮廓。 ②不可忽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 ③注重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
采写3
8
昨天傍晚6点10分左右,南京炼油厂310号万 吨汽油罐突然爆炸起火。
记者晚7点50分赶到现场看到,市消防支队 等约40辆消防车不停地向油罐上喷洒泡沫灭火, 向罐壁喷洒自来水降温。由于管道阻隔,消防 车只能开到油罐50米以外,泡沫才能落到罐壁。
310号油罐旁还有3座贮满汽油的万吨油罐。 为了防止大火蔓延,灭火人员用沙土筑起了第 一道隔离墙。但是烈火越烧越旺,第二道隔离 墙正在修筑中。
1、基本概念
事件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突发性事件,指在社会生活 中出人意料的、突然发生的事件。如:战争、海啸。

第三讲 新闻写作的规则与技巧

第三讲 新闻写作的规则与技巧


双行标题。引题和主标题兼用,或是主题和 副题并用。例:
2、电头
说明消息的来源与时间,如“据
× ×道”“本 报讯”“据新华社北京 ×月 ×日电”等。有些 个人采访的可以省略电头。
3、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在标题基础上进一步概述 新闻的主要内容。有“一眼便知”、“一见钟 情”、“一锤定音”的作用。 导语的要求:
新闻写作的规则与技巧
人文社科系 王璟
学院第十一届“玉章体育文化节”胜利闭幕

(本站讯)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天半精彩激 烈的比赛,学院第十一届“玉章体育文化节”于4月12日下午圆 满闭幕。学院党委书记代华龙、党委副书记张爽、副院长徐波、 院长助理张直明以及各系部(院)党总支(支部)书记、团总 支书记出席闭幕式。学生处处长唐家州主持闭幕式。 张爽副书记宣布本届体育文化节比赛团体项目成绩…… 代华龙书记致闭幕词指出,在全体教练员、运动员和工作 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届体育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 期的目的…… 最后,院领导与所有获奖单位学生代表合影留念,学院第 十一届“玉章体育文化节”圆满落下帷幕。
一是坚持每天看新闻。 将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并对一些持续
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 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在看新闻的时候,要善于分
析思考比较,寻找其中的规律。

二是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

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和媒体对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处理手 法,包括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组织等方面 的不同,继而从中发现哪一点是自己采访中所遗漏的, 哪一点是自己所没有想到的,哪一点是自己今后可以借 用的。

如何用故事讲好一个新闻事件

如何用故事讲好一个新闻事件

如何用故事讲好一个新闻事件故事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注意。

在媒体职业中,如何用故事讲好一个新闻事件是一项关键的技巧。

通过巧妙地运用故事元素,记者可以将新闻事件生动地呈现给读者,增加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故事讲好一个新闻事件。

一、寻找故事主线每个新闻事件都有其独特的故事主线,记者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挖掘出其中的故事核心。

这个故事核心可以是一个人物的经历,一个团体的奋斗,或者是一个社会现象的变迁。

通过找到故事主线,记者可以将新闻事件与读者产生共鸣,引起他们的关注。

二、关注人的情感和动机故事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

在讲述一个新闻事件时,记者应该关注人的情感和动机。

他们可以通过采访相关当事人或目击者,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动机。

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起伏和内心挣扎,记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

三、运用细节和场景描写细节和场景描写是讲好一个故事的关键。

记者可以通过详细描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气氛等细节,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现场。

同时,记者还可以通过采访相关人士,了解他们在事件中的所见所闻,进一步丰富故事的细节和场景描写。

四、构建故事的起承转合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起承转合结构。

记者在讲述一个新闻事件时,应该将事件的背景和起因交代清楚,然后逐步展开事件的经过和发展,最后给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记者可以使故事更加有逻辑性和吸引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新闻事件。

五、注重故事的伦理和道德在讲述一个新闻事件的故事时,记者需要注重故事的伦理和道德。

他们应该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避免过度渲染和夸大事实。

记者应该坚守职业道德,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讲好一个新闻事件的故事,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总结:用故事讲好一个新闻事件是媒体职业中的一项重要技巧。

记者需要寻找故事主线,关注人的情感和动机,运用细节和场景描写,构建故事的起承转合,并注重故事的伦理和道德。

第三讲(消息的外部结构)

第三讲(消息的外部结构)
消息写作外部结构之1
倒金字塔结构写作
有别于其他的新闻体裁,消息具有特殊的结构方 式——倒叙,即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它有一个与众 不同的导语,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精要, 首先呈现给读者,其中以反映事物最新变动为主的动 态消息尤为典型。不过从总体上说,无论何种类型的 消息,基本上都不能完全摆脱倒金字塔结构的模式。 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倒叙
(3)表达层次性强。 一段只写一个事实,每段文字简练,往往只有 三、五行; (4)比较适用于写时效性强的、突发性新闻事件, 但往往简略叙述新闻事件的过程;
(5)它有利于记者快写、编辑快编、读者快读, 贴近受众心理,能引起读者“新闻欲”;
(6)体现客观性,全部叙述事实,记者不发议论。
倒金字塔结构的缺点: (1)不适用于写故事性强的新闻、富有人情味的新 闻和某些非事件性新闻; (2)表现程序固定、单一,显得呆板,缺乏生气, 结尾有气无力; (3)忽略表现技巧。
就是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迄今为止,它一直是写作新 闻的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特别是西方记者惯用的结构 形式。 倒金字塔结构又称为“三度反复”
对同一新闻事件,从标 题至导语,再到主体,分三 步呈递进式展开叙述。
第一次用一句话报告 事实,起索引作用;
第二次叙述事实,补 充标题,吸引读者; 第三次叙述事实,展 开、补充导语,完全 打开包袱。 倒金字塔结构的运用十分普遍,其中,运用得较 为巧妙的一则典型报道是《肯尼迪遇刺丧命》,全文 如下:
闻。战争环境的新闻采写 实践,迫使记者写作新闻 在结构上进行变革。导致 了倒卷帘式结构的产生, 它有力地保证了战争信息 的传播、储存和阅读。把 最重要的新闻内容写在消 息的导语部分,然后按新 闻内容重要性先重后轻的
次序写作,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结尾)来写,颇像倒置 的埃及金字塔,顶端大而分量重,越往下分量越轻。记 者在而后的新闻采写实践中,逐渐适应了这种结构形式, 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广泛运用这种结构模式,在 相当长时间内成为独一无二的新闻结构模式,这

新闻评论-第三讲 立意与论点

新闻评论-第三讲    立意与论点

立意贵“新”,指的是见解新颖、论点 新颖,能给读者以思想启迪,给实际工作以 新的启示。新年伊始,阮鉴祥同志在新民晚 报《夜光杯》栏目上发表了一篇评论《富人 怕上“排行榜”》,对中国富人们怕上排行 榜的思想原因进行透视,提出新的见解,对 各地的税务部门提出新的建议。
该评论全文如下:
美国《福布斯》杂志去年的“中国首富排行 榜”已于10月底公布,但在公布前,曾遭遇前所 未有的尴尬,大多数被选中的“候选人”均对 《福布斯》说“不”!作为每年度都要公布世界 各国“首富排行榜”的《福布斯》,曾受到中国 富人们的青睐,不少富人以能跻身其上而自豪不 已,但如今却有点像躲瘟疫般避之惟恐不及。究 其原因,就因为一上“排行榜”,即成为当地税 收部门的重点监察对象,而不少富人偏偏又经受 不起监察。当年的牟其中,今日的刘晓庆,都因 为上了“排行榜”,却又在监察中被发现有严重 偷逃税行为,而受到追究甚至锒铛入狱。有此 “车鉴”,焉能不令某些外表气壮如牛、内里心 虚如鼠的富人对“排行榜”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呢!
电视台制作什么节目,选择什么嘉宾, 体现的是一个媒体的品位和对社会伦理道 德的认识和把握。《非诚勿扰》这样的伪 真人秀节目,即便是在西方纯粹追求利润 的商业电视台都难以播出。而在我国以服 务大众、传播真善美为首要任务的公共电 视台却得以播出,实在令人惊诧。
如果对社会没有足够的善意,对服务 观众没有足够的诚意,相亲节目就不可能 脱俗,倒还是不播为好。
三是立意贵“准”,指评论基本观点正确、
切合实际,符合法制与政策思想,又恰如其分, 合乎情理,这也是保证评论的舆论导向正确的必 要条件。
例如
2002年10月3日冰城哈尔滨市爆出一大新闻: 东北虎林园一只6岁雄性东北虎将园内一名工作人 员当场咬死。对这只东北虎如何处置?有三种意 见:1.处以极刑(枪决或注射大量麻醉剂安乐 死);2.终身监禁;3.送回基地(横道河子猫 科饲养繁育中心)。对东北虎伤人事件的正确评 论应是法律界人士的意见:惩罚东北虎于法无据, 我国尚无一部关于动物损害自然人生命健康或财 产应实施惩罚的法律规范;而且,东北虎属于国 家一级保护动物,依《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 规定,在一般条件下,其生命、健康及生存环境 都是不可侵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如何讲新闻故事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新闻故事化的内涵并掌握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应当具备哪些特质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讲述+视频+课堂讨论教学重点难点:怎样讲述新闻故事学时安排:4学时(前2学时观看中央台三个不同栏目对2008年南方雪灾的不同报道,哪个对你来说更有吸引力?为什么?)教学内容:大家都熟悉《一千零一夜》这部作品。

(神灯阿拉丁、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相传阿拉伯一位国王山鲁亚尔每天娶一个妻子,过一夜就把她杀掉,大臣的女儿山鲁佐德主动要求进宫为妃,一到晚上,她就给国王讲故事。

每到天亮,尚未结束的故事就戛然而止。

国王为了知道故事的结果,只好特许她再活一天。

就这样延续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化了凶残的国王。

那么?聪明的王妃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正是用故事延续了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根本无法设想如果没有故事,人类将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

故事的价值,重要的还不是使死亡得以被成功延宕,而是使生活本身有了“意义”。

它是人类构筑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人类正是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理解过去、现在与未来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故事呢?有人说故事就是关于过去的事的虚构。

但是,故事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描述什么是故事时,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

我们试着将“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置换一下:“公鸡死了,母鸡也死了。

”尝试感觉一下,其中是否有某种根本的不同?确实,背后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同,叙述变得索然无味了。

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其中没有了人。

再看一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设想的几种故事模式:主人公知道他是谁而杀死了他;主人公不知道他是谁而杀死了他,事后发现是自己的亲人;主人公企图杀死他,但没有杀。

相比之下,最后一个故事模式明显索然无味。

因为人物之间没有关系,因此也就没有冲突、悬念,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了命运感。

因此,事实上,事件背后一定要有人,并且也因此才能够成为故事。

而一切故事也都是人对于自身命运的关怀。

西方新闻采访中,常常把“story”用作“news”的代名词,把采写新闻叫做“to cover story”,西方许多名牌大报的总编辑要求记者“像写故事一样写新闻”。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

当前,一种始兴于西方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风靡我国传媒界。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先生说过,做记者好比作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我们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

那么,现在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让观众喜欢呢?故事化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

一、新闻故事化的含义那么,什么是新闻故事化呢?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

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

简言之,新闻故事化的要求,其一,内容必须是新闻,即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对大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联的一些事件的真相;其二,表现手法可借用文学的一些技巧,如对话引用、细节描写、场景衬托等。

比如对话引用。

有全篇引用对话写的。

如《海上对话》——下面是一份真实的海上无线电通讯的副本,记录了1995年10月10日在加拿大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一艘美国军舰舰长和加拿大人的对话。

美方:为了避免相撞,请将你们的航向向北调整15度。

完毕。

加方:为了避免相撞,我们要求你们将航向向南调整15度。

完毕。

美方:这是一艘美国战舰的舰长在和你们通话。

我再说一遍,请你们调整航向!加方:重复,请你们调整航向。

完毕。

.美方:这里是航空母舰“林肯”号,美国大西洋舰队的第二大舰只。

另有三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和若干支援舰护航。

请你们将航向向北调整15度,否则我们将采取必要的手段,以保证“林肯”号的安全!加方:这里是一座灯塔。

完毕。

还要说什么多余的话吗?如此一问一答的记录,很真实地揭露了美军的骄横跋扈,也嘲讽了美军的蛮横无理。

但,这是一篇试用了新形式的消息。

新闻对话法,也叫新闻直接引语的写法。

在新闻中,像上篇这样全部直接引用当事人的对话,应该说比较罕见。

而部分引用对话则较为普遍。

直接引语的引用,显示了新闻事件中人物的人情味和人格化。

再如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要注意特色,活灵活现,彰显新闻的生动性。

麦尔文·曼切尔的观点是,“记者必须把这些事件带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在他的报道中加进一些人情味的东西”,“把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

他认为,新闻故事化的要求是,“找出一个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他是受影响的,或者是被卷入的。

把这个人作为某一情况,抑或是这一情况的原因或后果的例子来写。

”对此,有人引了获普利策奖长篇通讯《一小步,一大步——人类登陆月球记》中的一段——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清晨时,地面控制人员将3名宇航员叩醒,谈完工作后聊起了当天的地球新闻。

报告完新闻后,地面人员又趁兴讲了个故事。

原话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有一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已经在月亮上住了4000年。

她大概是因为偷吃了她丈夫的长生不老灵丹,才被赶到月亮上去的。

你们不妨找她玩玩。

此外,月亮上还有一只中国大兔子,应该不难看见,因为它前脚抬起,站在一株月桂树下。

”“好的,”阿姆斯特朗回答,“我们一定要找到那位姑娘和兔子。

”9个小时后,16时17分43秒,阿波罗11号成功地着陆于月球的“宁静海基地”。

想想吧,连星际航空这样的新闻都能写出如此饶有风趣的故事来,我们鲜活无比生机勃勃的地球生活的报道,不更要多花些苦工夫?也许有人会说,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这不是把新闻娱乐化了吗?对此,传播学者李幸教授说“他们不懂电视,也不是电视的受众”。

因为电视是没有闲钱消费其他文化产品的人的娱乐方式。

当受众是最朴实的老百姓时,它如何去承载太厚重的东西?即使是再严肃的主题,它也是做给广大普通百姓看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报道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只不过这种新闻故事不同于文学、影视的虚构,它是一种真实的故事。

二、如何讲好新闻故事中国的新闻类电视节目,这些年在发展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也大量运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法治在线》、《讲述》、《社会记录》、《探索发现》、《财富故事会》等,这些新闻或专题类栏目着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设置悬念、制造买点,成为观众喜爱的节目。

新闻类节目要“讲好”故事,必须从以下方面去努力:首先,选题电视可以看作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但是它并非百分之百地保真。

它主要展示的是世界的一种框架、现实的一种翻版。

这并不是存心要误导观众,原因仅在于无法找到唯一公正的、正确的方法来描述现实,这就好比是不同的人对窗外的情景各有所见一样。

(请大家往窗外看,问几个同学各看到什么)。

电视导演一旦开机,他们就势必要采取有选择性的表现形式。

电视新闻记者不是毫无思想准备地走进外面的世界的。

相反,他们是带着一组设想或框架出去的。

他们要借此来组织和筛选所获得的信息以供在节目中传播。

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记者从公共利益的某些方面出发,策划选择题目,实际上在选题之时,就基本决定了报道趋势和可能的社会影响。

故事性是《新闻调查》选题的标准之一,指选题本身要有戏剧情节,要有可供调查展现的张力,要有展现矛盾冲突的空间,要“把新闻当故事讲”,关键是选题本身得有故事化表现的元素。

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也能激发受众继续关注的兴趣。

《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认为:《60分钟》能够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继承了一种"叙述传统",他说:"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

以《村官的价格》为例,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故事性的新闻事件,竞选一个村主任竟要花费将近两百万元,在高价竞选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新闻故事?叙事过程中,对事件矛盾各方分别采访的交叉剪辑安排在节目中形成了交锋和冲突。

选题标准:新闻性、故事性、社会性。

其次,生动而细腻地描绘故事的情节福斯特关于“故事”与“情节”的区别曾这样说:“故事(story)是按其时序叙述一些事件,情节(plot)同样是叙述这些事件,但是重点落在因果关系上。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悲痛,则是个情节。

时序依然保留着但是其中因果关系更为强烈……如果是个故事,我们问:‘然后呢?’如果是个情节,我们就问‘为什么呢?’这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基本差异。

而且,只要逻辑顺序无限拓展,时间顺序就可以无限拓展。

”这对我们电视新闻叙事也是有所启发的。

按照托多罗夫的说法:“逻辑顺序在读者的眼里比时间顺序强大得多。

如果两者并存的话,读者只看到逻辑顺序”。

因此,“逻辑顺序”成为电视叙事的中心。

正是它,使得“时间顺序”不断地延长。

如《非常京广线》并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而是按照自己讲故事的逻辑顺序:1、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按道理来讲,火车受天气影响非常小,即便是受天气影响,为什么北方年年下雪火车没事,南方今年下了一次大雪铁路竟然瘫痪?由这个问题开始入手讲述南方雪灾。

原来是铁路线电网被冰雪压坏倒塌造成动力缺失,致使火车无法运行。

2、为了输导瘫痪的铁路,怎样用内燃机车输导无法运行的火车。

3、铁路疏通后,怎样输导滞留的80万旅客?这是整个节目的主要情节。

为了使新闻故事更清晰,新闻发生时间顺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打乱。

将一个复杂的故事讲的井井有条又吸引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的结构安排和剪辑。

在基本的叙事主线之外增加必要的相关背景和推动事件发展原因的情节,可以把习以为常的时间链条加入逻辑的顺序,使观众始终处于一种清晰和紧张的状态。

第三,关注人物命运,撒播“爱”故事中没有人物便不是故事。

新闻故事亦是如此。

对于受众来说,“人”总是新闻报道中最富感染力的因素之一。

事件由“人”引起,围绕“人”展开,最终对“人”产生影响。

在电视屏幕上,新闻当事人用自己的所见、所感、所经历的一切向观众演绎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场景。

从如何讲新闻故事角度讲,《走进科学》栏目制作的《非常京广线》在三个节目当中可以说是略胜一筹。

虽说短短20分钟的节目,但是涉及到的每个人物命运都是完整的。

比如说过年回家的老徐夫妇究竟有没有安全到家、火车上发高烧的儿童是否得到救助?甚至开内燃机车的火车司机和打信号旗的车站调度长等,也都有最终的交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