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合集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暴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读的则是另一个故事。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学习过程:1、导入:情境导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2、简介作者及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年),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根据一些纵横家及门徒的著述,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经刘向整理编辑。

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篇。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到秦并六国,约240年。

内容主要是记载当时谋臣测试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所记人物复杂,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唐雎、鲁仲连;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生动。

《战国策》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注音唐雎.( ju )缟.素( gao )怫.然( fu )免冠.( guan )韩傀.( kui )休祲.(jin )王僚.( liao )以头抢.地( qiang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3)解释下列重点字词辱:辱没,辜负。

易:交换。

其:可,该加惠:施加恩惠。

错:通“措”放置广:扩大。

逆:违背,背逆。

轻:轻视。

直:通“只”只是。

怫然:盛怒的样子。

徒:只,只是。

抢:撞,碰。

休祲:吉凶的征兆。

挠:屈服。

谢:认错,道歉。

谕:明白,懂得。

4、对应翻译下列句子(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该答应我吧。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句和素材,识记文学常识,能够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和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掌握写作方法。

3、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朗读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导入:以“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出本课内容。

二、听读课文后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尝试复述故事情节。

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等。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重点语句,难点句子,全班共同解决。

3、对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进行解释,明确其意义和用法。

教师巡堂,解疑释惑,指导学法。

四、朗读展示表演:通过朗读展示表演,体会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重点把握以下语句:1、安陵君其许寡人!(用命令、商量的语气各读一遍,选择何种语气,为什么?)2、第二段中秦王与唐雎各自的语气。

(秦王骄横不满,唐雎不卑不亢,应如何表现?)3、第三段为秦王设计动作表情和语气(愤怒、拍桌子、大声)。

唐雎的语气(有决心、斩钉截铁、置生死于度外)4、第四段中秦王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前后对比朗读,体会其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特点。

五、合作探究1、通过以上朗读分析,以及动作角色表演,总结概括人物形象,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

读,我看到一个的唐雎。

明确: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妄、外强中干、胆怯懦弱唐雎:沉着冷静、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明确: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这也是《战国策》这部书的特点,从本文看,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揣摩的。

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形象。

六、情感提升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唐雎,字叔詹,生活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谋士。

在历史上,他以不辱使命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人所称道。

一、唐雎的背景唐雎出身于齐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机智,深得父母的喜爱。

在学识渐渐丰富的同时,唐雎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因此,他很快就在齐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当时备受重视的人物。

二、唐雎的使命作为一位贵族子弟,唐雎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荣誉和国家的使命。

他在政治上秉持着忠诚、正直和勇气的原则,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从不私欲私利。

唐雎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他时刻铭记使命,勇挑重担。

三、唐雎的不辱使命在齐国内乱的时期,唐雎被任命为齐国的宰相,成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面对重任,唐雎没有丝毫犹豫,他用智慧和魄力,成功地平息了内乱,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唐雎总是深思熟虑,从不轻言放弃,竭尽全力为国家民众谋福祉。

四、唐雎的品德除了在政治上不辱使命外,唐雎在道德品质上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他廉洁自律,不为名利所动,一心为国家谋福祉。

唐雎以身作则,劝诫身边的人们珍惜国家和家族的荣誉,遵守法纪,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五、唐雎的教诲唐雎一生不忘教育后人。

他教导年轻人要勤奋好学,要有担当和责任,要忠诚于国家,为国家民众谋幸福。

唐雎的教诲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后人,使他们时刻准备着不辱使命,勇往直前。

六、结语唐雎以其高风亮节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不辱使命,为后人树立了一面崇高的旗帜。

他的事迹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上就是对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主题的导学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迪和帮助。

愿我们在学习唐雎的精神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提示:唐雎是战国时代一位铮铮铁骨、堂堂正气的铁血男儿,面对凶残狡诈的秦王,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终于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

唐雎这种顶天立地、宁折不弯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学习本文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领会“布衣之士”的凛然正气;还要在课外搜集一些不畏强暴的英雄事例,与同学交流合作、探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份。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5.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7、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8、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战国策》:相关背景:9、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学习研讨(一)导入(二)简介《战国策》和相关背景。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

2.把握文章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中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等文学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

4、反复诵读,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情感。

【重难点】1.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2.把握文章对话体的特征,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物的语气与神情。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就是想吞并安陵。

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故事就此展开......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请同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语言、神态,把握人物性格,小组合作撰写课本剧脚本并进行课本剧表演,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哦。

1.知识简介《战国策》是由西汉(朝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依国别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政治大事及当时策士的言论行动。

描写人事,运用夸饰、比喻、排比等手法,语言形象鲜明,辩辞宏肆瑰丽,刻画历史人物亦活跃生动,为我国重要的史料。

2.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辱,辱没、辜负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学习案第一课时活动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步骤:1.听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关注文中对话,小组分角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语气。

4.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词汇。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逆.nì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庸.yōnɡ夫休祲.jìn 缟.ɡǎo素傀.ɡuī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

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二)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三)完成下列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如:使、易、其、许、以、虽、对、徒、抢、休、谕、谢等;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3.学习理解含蓄的外交辞令;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斗争的精神;5.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如:使、易、其、许、以、虽、对、徒、抢、休、谕、谢等;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斗争的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战国策》【背景链接】《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

唐雎,是安陵国的臣子。

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

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梳理式练习】1.字音唐雎(j)怫然(fú)跣(xin)抢地(qing)韩傀(gu)休祲(jìn)缟素(o)色挠(náo)2.重点实词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曾经)秦王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道歉)逆寡人者(违背) 天下缟素(白色衣服、丧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告诉) 秦王不悦(高兴)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愿终守之(希望)以头抢地耳(撞) 亦免冠徒跣(帽子)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岂直五百里哉(仅仅、只)3.通假字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4.一词多义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怒:此庸夫之怒也(发怒)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学习重点】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学习难点】逐层深入的开展人物对话,及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又名《国策》、《国事》,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嚣张。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课前预习】1. 给下列字注音。

雎()怫()跣()抢()祲()缟()傀()挠()2.重点实词⑴加惠:⑵怫然:⑶休祲:⑷色挠:⑸免冠徒跣:⑹谢:⑺谕:3.一词多义(1)使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①亦免冠徒.跣②徒.以有先生也(3)夫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①虽然.受地于先王②秦王怫然.怒(5)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③以.头抢地尔④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之①聂政之.刺韩傀也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③长跪而谢之.④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①受地于.先王②唐雎使于.秦③休祲将于.天④仓鹰击于殿上.4.通假字(1)秦王不说.()(2)故不错.意也()(3)轻寡人与.()(4)仓.鹰击于殿上()(5)寡人谕.矣()5.古今异义词(1)寡人欲已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今义:容易(2)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今义:表转折的关联词(3)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常指白白地,如:徒劳(4)长跪而谢.之日古义:今义:感谢6.词类活用⑴且秦灭韩亡魏()⑵请广于君()⑶轻寡人与?()⑷虽千里不敢易也()⑸伏尸二人,流血五步()⑹天下缟素()⑺亦免冠徒跣()⑻与臣而将四矣()7.特殊句式⑴非若是也(判断句)⑵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⑶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⑷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⑸请广于君(状语后置)⑹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8.重点语句翻译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⑶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介宾后置/状语后置)⑷秦王不悦。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学习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作者作品背景介绍:(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___《战国策·魏策四》__。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__国别体史书__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__安陵国__,于是安陵君就派_唐雎__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唐雎.(jǔ)怫.然(fǔ)休祲.(jìn )缟.素(gǎo )徒跣.(xiǎn )色挠.(náo )抢.地( qiāng )韩傀.( gu ī)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齐读。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四、积累文言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3份)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3份)

《唐雎不辱使命》(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使:欲:易:许: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参考答案一、填空。

1、国别刘向 12 33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二、jū fú xiǎn gǎo jìn qiāng三、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

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

(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

(注意揣摩其语气)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

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五、作业: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通过讲述唐朝名将唐雎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勇敢、仁爱”的价值观念。

一、文章梗概文中先讲述了唐朝时期,薛仁贵领导的唐军在攻打反唐叛军时,被反唐势力找了一个机会,用假消息勾引唐军,将唐军陷入绝境,唐军要求唐玄宗紧急调集兵力前往救援。

唐雎接到紧急军令后,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敌营,探明敌军的情况,并成功将消息带回唐军将领手中,最终唐军成功斩首敌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忠诚、勇敢、仁爱”。

唐雎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始终信任唐玄宗的指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军营地,探明敌情。

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

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仁爱的价值观,唐雎在搜救战友时,没有杀害手无寸铁的朝阳,反而还照顾了他的伤口。

三、文章阐释1.忠诚在本文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

唐朝时期,唐雎信赖皇帝的指挥,从未怀疑皇帝的意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仍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

这种忠诚感不仅仅是对皇帝的尊敬,还包含对家国的忠诚。

唐雎的侄儿曾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忠心耿耿地对皇上?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您也不怎么公平呀!”唐雎淡然而言:“我是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忠诚于保卫我们的国家”。

2.勇敢勇敢是战争中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唐雎的勇敢,他在担任前线指挥官时,尤其是在敌人陷害唐军的危急时刻,带着部队猛攻敌军,并有了一次更加危险却更加值得表扬的行动,就是他单枪匹马去侦查红巾军,在成功打通唐军的补给线之前经过了数次危险的场面。

唐雎这种勇敢不是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惧,而是出于对工作、对国家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3.仁爱仁爱是一种人类本质中的美好品质,唐朝时期,唐雎个人在战争中表示出的“死心塌地”的担当和“发扬人间大爱”的情怀,在古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具有很高指导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篇一:《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 (课堂用)】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7.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8.背景链接-----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9.“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

“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

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色挠:免冠徒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通,) (2)故不错意也(通 , ) (3)轻寡人与(通,) (4)仓鹰击于殿上(通,) (5)寡人谕矣(通,)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今:)(2)“非若是也”(是:古:;今:)(3)“休祲降于天”(休:古:;今:)(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今:)(5)“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今:)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 6.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四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四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四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才能。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擅长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____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会谈。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以下词语的意思:〔1〕加惠〔给予恩惠。

〕〔2〕怫然〔盛怒的样子。

〕〔3〕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4〕抢地〔撞地。

抢,碰、撞。

〕〔5〕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桔祥。

祲,不祥。

〕〔6〕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从。

〕〔7〕谢〔抱歉。

〕〔8〕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生考虑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15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15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15.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生姓名:_____班级:_____【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依据文本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在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和气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依据文本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不乏凛然正气的伟丈夫,他们有的富贵不能淫,有的贫贱不能移,有的威武不能屈。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英雄人物(板书:唐雎),他针锋相对,挫败了骄横的秦王嬴政,堪称我国古代外交史上的大手笔,为后人景仰。

他不辱使命(补写板书),被后世铭记。

二、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文学常识《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谋略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汉室皇族。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三、自学指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怫.然()韩傀.()免冠徒跣.()色挠.()缟素..()()庸.夫()以头抢.地()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

(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请广于君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唐雎“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恼羞成怒,进行恫吓)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通用11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通用11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解决以下字音: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寝缟素色挠四、整体感知: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五、研读赏析: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3.讨论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2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三班组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1)《战国策》是__ __末年__ 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辱”的意思是:。

相关背景: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三、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四、再读课文,用1-2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订正答案。

二、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
1、分小组多种形式演练课文朗读,后小组竞赛。

2、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巩固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词:
秦王使人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
其.( )许.( )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 )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 )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 )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轻.( )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
..( )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
王尝闻布衣
....( ),..(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 )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
..( )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


2、翻译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8)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0)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后学习】
思考:唐雎的人物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段分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第二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第三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段分析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订正答案。

二、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2、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3、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牒为械B.以中有足乐
C.以光先帝遗德D.皆以美于徐公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秦王谓.唐雎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且秦灭韩亡.魏/吴广故数言欲亡.
C.臣未尝.闻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下列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B.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唐雎以委婉的语言来拒绝,而安陵君却以严正的立场、决然的态度来拒绝。

C.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可见任务的艰巨程度,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作铺垫。

D.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具有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秦王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

4、下列是对选文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时,兼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B.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C.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D.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完整、曲折,人物个性鲜明,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如临其境,深感紧张的气氛。

【课后学习】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