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对联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对联书法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对联书法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能够独立书写一副对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知识、书法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对联的布局与排版、书法笔画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幅书法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幅作品是什么内容?是如何书写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一幅对联书法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联书法。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定义、起源、分类等;- 对联的平仄、韵律、对仗等要求;- 对联的布局与排版技巧。

2. 讲解书法的基本技巧:- 毛笔的种类、选用及保养;- 笔画的书写方法、起笔、转折、收笔等;- 常见字体的书写技巧。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挑选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书法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强调书法技巧。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笔记。

2. 尝试书写一副新的对联,注意布局与排版。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新的书法字体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对联书法基础知识》、《书法技巧》等。

2. 教学用具:毛笔、墨汁、宣纸、对联模板等。

3. 教学案例:优秀对联书法作品、书法大师的生平事迹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对联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对联书法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对联书法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种类等。

(2)掌握对联的书写技巧,包括字体选择、布局排版、用笔方法等。

(3)学会欣赏和评价对联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对对联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书写对联的技巧和审美水平。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知识。

(2)对联的书写技巧。

2. 教学难点:(1)对联的布局排版。

(2)用笔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展示一些经典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种类等。

2. 讲解对联的书写技巧,包括字体选择、布局排版、用笔方法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对联进行临摹。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四)欣赏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书写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对联,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四、课后作业1. 学生自选一幅对联进行创作,要求布局合理、用笔规范。

2. 收集并整理自己喜欢的一组对联,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普通高中对联教案

普通高中对联教案

普通高中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对联的定义、结构及特点。

2.学会欣赏并理解对联的内涵和艺术性。

3.能够正确运用对联的技巧创作对联。

教学重点:1.对联的结构特点的讲解和理解。

2.对联创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教学难点:1.对联创作技巧的运用与实践。

2.对联的意义和内涵的理解与欣赏。

教学准备:1.多种经典对联的案例。

2.纸张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展示多种经典对联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对联的独特魅力。

Step 2:对联的定义和结构特点(20分钟)1.以对联的定义引入,简要说明对联的基本概念。

2.分析对联的结构特点,例如平仄、对仗、韵律等。

3.指导学生辨识对联中的平仄、对仗和韵律。

Step 3:对联的创作技巧(30分钟)1.分析对联的创作技巧,如意境的表达、用词的巧妙、对仗的巧思等。

2.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对联,可以给出一些主题进行创作,如春天、友情、家乡等。

3.学生互相交流对联创作,选择一些优秀的对联进行赏析。

Step 4:对联的意义与内涵(20分钟)1.分析对联的意义与内涵,如传统文化的传承、思想的升华等。

2.展示多种对联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联的内涵和意义。

Step 5:对联的欣赏与评析(20分钟)1.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对联家和他们的作品。

2.展示多种对联案例,让学生欣赏并对其进行评析,包括对仗的巧妙、含义的细腻等。

Step 6: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整理对联的定义、结构特点、创作技巧和意义。

2.布置对联的创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组对联。

教学实施注意事项:1.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示范和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创作对联要注重学生的个人风格和创意,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在评析对联时,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审美情趣。

4.教学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联创作的活动,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分类4.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名联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名联的鉴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名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对联。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对联》及相关资料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对联样品: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的对联4. 练习对联的材料:纸张、笔墨等章节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对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展示不期的对联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对联的发展变化。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对联故事或名联。

章节二:对联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2. 分析对联结构,如上联、下联和横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基本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分析典型对联,让学生理解对联结构的特点。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练习分辨对联的基本特点,分析给定的对联。

章节三:对联的分类【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分类,如春联、寿联、挽联等。

2. 分析不同类型对联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展示不同类型对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合。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编写一组对联,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对联。

章节四: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选词、对仗、意境等。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则;(2)学会编写对联,并能运用对联表达情感、描绘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讨论,掌握对联的构思和创作方法;(2)运用对联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则;2. 对联的构思和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内在意境和韵律的把握;2.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对联。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案例、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对联,引导学生欣赏、思考;(2)学生分享对联欣赏的心得。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则(1)教师讲解对联的定义、起源和发展;(2)学生跟随教师总结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则。

3. 分析对联的构思和创作方法(1)教师分析对联的构思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内在意境;(2)学生讨论、总结对联的创作方法。

4. 实践练习(1)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编写对联;(2)学生现场编写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编写的对联,分享创作心得;(2)教师评价学生的对联作品,给予肯定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创作方法。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编写一副对联,表达对家人的祝福或描绘家庭景象。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春联、挽联等;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对联在各地域的特点和差异。

七、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联比赛,看谁编写出的对联更具创意和意境;2. 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华,评选出最佳对联作品。

八、情感升华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对联中所蕴含的亲情、友情、爱国情等情感;2. 学生分享自己对对联的情感体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对联》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二、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高考复习——对联”教学案例-通用

“高考复习——对联”教学案例-通用

《高考复习——对联》教学案例凌海二高中赵文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对联相关知识,并学习拟写对联;过程与方法: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对联的兴趣,备战高考。

重点:通过训练了解题型,探究备考对策。

难点:掌握对联基本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故事一:引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故事二:介绍“囍”字的来历。

、故事三:引出新课对联。

三、研习新课:、介绍对联:(一)对联的概念: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和要求: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解读高考:()新课标规定:高中学生能在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考试说明》中虽然没有对“对联”这一考点的直接、详细的要求,但有对修辞、句式选择的要求,而对联的拟写、选用,既可以考查修辞,又可以考查句式。

所以,年以来,对联常常在“仿用句式”或“修辞方法”的考查中出现,成为颇受命题者青睐的语言运用的考查形式。

()历年高考出题情况分析。

()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实战演练:见学案。

、模拟考场:见学案。

四、巩固练习:见学案。

五、本课小结:知识体系填空(见学案)。

六、布置作业:板书《妙笔巧对高考联(高考对联复习)》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对联相关知识,并学习拟写对联;过程与方法: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对联的兴趣,备战高考。

《对联》教学设计(通用5篇)

《对联》教学设计(通用5篇)

《对联》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联》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对联的起源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二、了解对联的特点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

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

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

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

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三、牛刀小试(一)评改对联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二)改改高考卷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对联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能够正确书写对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2. 对联的常见形式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联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2. 对联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对联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特点和用途。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两句相呼应的诗句,具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特点。

(2)对联的构成要素: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

(3)对联的基本结构: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呈现几组对联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4. 创作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自由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一些主题,如新年祝福、友谊、家庭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同学们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对联欣赏(15分钟)教师介绍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如楹联、春联等,让学生欣赏并评论,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审美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联的魅力和传承价值。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继续创作对联,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对联: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对联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且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对联的魅力。

同时,也通过对对联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对联微课教案

高中语文对联微课教案

高中语文对联微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种类。

2.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对联,理解其深层含义,感受对联的韵律美、意境美。

3. 教授学生基本的对联创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对联创作。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 对联的历史与发展- 对联的结构特点- 对联的种类与风格- 对联的创作技巧- 对联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开始上课,教师可以展示几副著名的对联,引导学生感受对联的韵律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知1. 对联的历史与发展:介绍对联的起源,以及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如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2. 对联的结构特点:详细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下联、横批等部分,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3. 对联的种类与风格:分类介绍不同种类的对联,如春联、庙联、名胜联等,以及它们的不同风格特点。

4. 对联的创作技巧:教授学生如何选取题材,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把握平仄声调,以及如何做到意蕴深远。

5. 对联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如何从字词选择、句式结构、意境创造等方面去欣赏一副好的对联。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对联,可以是关于校园生活、节日祝福或者自然景观等主题。

教师提供指导和修改建议。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练习,提升自己的对联创作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对联作品来评价他们对本次微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联创作能力的提升。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对联,进行鉴赏分析,并尝试创作一至两副对联,作为课后练习。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对联的定义、来源及发展历程。

②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常见表现形式。

③能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内涵和韵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联,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气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知识结构。

2.对联的基本表现形式。

3.欣赏对联的韵味与内涵。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对联的内涵。

2.如何根据韵味和音律判断对联的好坏。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

2.图片解析法。

3.课外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请学生欣赏以下几组对联,然后让学生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谷不分贵贱粗,六合只论是非清。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步:讲解1.对联的定义与来源。

对联是汉族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所谓对联就是古代的联语、衬字、衬语等的统称。

对联源于古代简练的文体,起源较早,大约在唐朝。

兴盛于明代,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往来春秋之际,常要用对联来增添节日气氛、增进友谊。

2.对联的基本结构。

对联的基本形式是“上下联”的排列组合,即上联与下联联接紧密或衔里呼应。

在这种典型的排列形式中,上联与下联往往构成一组完整的意义,且上下联一般以四个字为一组。

3.对联的表现形式。

对联的形式很多,但总的来说,它们有以下几种特点:①押韵字必须相同。

②词意相近相对。

③对上对下意境相协调,意思相关,意味深长。

④语言简练、形式规范、朗朗上口。

⑤对联还应具有富有文化内涵和韵味的特色。

第三步: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下几组对联,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一组,给出自己的理由。

1.“山居采菊人归去,天气晚来风起。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步:欣赏请学生欣赏课堂上提供的各种对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对联创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示范新课: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4. 实践新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联的形式和创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联教案(高三复习)(高三教案设计)

对联教案(高三复习)(高三教案设计)

对联教案(高三复习)(高三教案设计) 执教者吴秋林一、教学目标:1、明确什么是对联,什么是好的对联。

(知识与能力)2、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

(过程与方法)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明确什么是对联,什么是好的对联。

2、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

三、教学难点:根据对联的特点,能够对“宽对”的对联。

四、教学方法:讨论、点拨五、教学班级:高三(10)班六、教学理念:“一课一得”注重“花头”而不注重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学不深,学不透。

而对联的知识又博大精深,如果追求一堂语文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么表面上面面俱到,实则空虚。

故,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我这堂课主要教给学生这一知识点:对联,在外在形式上要对仗工整,在内容上除了上下联相联系外,还要有一定的深度。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这学期,我们学校在搞校园文化建设,同学们发现学校有哪些变化?(水池、小石头、校训、墙上的漫画,还有对联)那么,你们来说说有哪些对联?(生谈学校看见的对联和自己平时收集的对联,教师点拨。

)(二)什么是对联1、师:“处处留心皆学问”,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的对联,那么,你们在平时收集对联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是对联?换句话说,对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屏幕上的三副对联,思考这个问题。

(师用多媒体展示出学校的三副对联:)静思公寓: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人和楼:a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

b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明确:(结合诗句逐步讲解)一副标准的对联,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仗”。

“对”:字数相等、停顿相同、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谐“联”:内容相关3、补充:此外,对联中还可以含有比喻、夸张、双关、比拟等修辞手法。

比如“书声清朗胸中藏宇宙,心砚润滋笔底起风雷”就用了夸张的手法。

高中对联书法教案模板

高中对联书法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起源、特点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3. 通过书法练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速度和字迹工整度。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知识2. 书法的基本技巧教学难点:1. 对联内容的选取与搭配2. 书法笔画的规范与美感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对联样本3. 书法用具(毛笔、墨汁、宣纸、砚台等)4. 学生书法作品展示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定义、起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让学生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构成、分类、创作技巧等。

2. 分析对联的平仄、韵律、意境等要素,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审美标准。

三、实践操作1. 学生自由组合,选取合适的对联内容进行创作。

2. 教师示范书法的基本技巧,包括握笔、运笔、用墨等。

3.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练习书写对联。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优秀作品,指出不足之处,给予改进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对联知识,巩固学生对对联的理解。

2. 回顾书法的基本技巧,提醒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注意规范。

二、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和美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和认识。

三、实践操作1. 学生继续练习书写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书法字体,如楷书、行书、隶书等。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强调对联书法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书法的基本技巧,让学生了解了对联的艺术魅力,提高了学生的书法水平。

高考对联教案

高考对联教案

高考对联教案教案标题:高考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2. 学习对联的基本结构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联创作的兴趣和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结构和技巧;2. 对联的创作方法;3. 对联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2. 对联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的相关资料和例子;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对联的话题,让学生谈谈对联的了解和印象;2. 介绍对联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示例,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技巧,如平仄、对仗等;2. 分析对联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些能力;3. 介绍对联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风格的特点。

三、对联创作实践(2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对联创作,每组至少创作一副对联;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并提供建议和指导;3.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进行互动交流和评价。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对联的基本结构和技巧;2. 总结对联创作的要点和方法;3.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对联创作,并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练习对联创作,每天至少创作一副对联,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对联比赛或活动,提高对联创作的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分享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对联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3. 学生对对联创作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的展示。

教学资源:1. 对联的相关资料和例子;2. 学生纸和笔。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结构和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进行了对联创作的实践。

但是,在对联创作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喜欢,我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地基础知识2.在了解地基础之上能创作对联教学重难点:掌握对联地平仄规律并能创作对联教学课时:4课时导语: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听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协调,这其实是学写对联地启蒙读物《笠翁对韵》中地句子.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有关对联地知识.先说两个故事: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地衣服挂在一棵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清朝纪晓岚给朋友母亲做寿,挥笔写下一副对联: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众人由惊到怒再到喜. 有一次,纪晓岚非常想家,情不自禁吟了一联: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皇上知道后,便恩准他回家探亲,纪晓岚非常感谢,叩头谢恩,由是便对出下联: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尽孝心有时也是需要智慧地.那到底什么才是对联呢?该怎样定义呢?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宋元时期称作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地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地中文语言独特地艺术形式.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地历史.那对联起源于哪里?对联是由古代地桃符发展而来地. 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相传在东海桃都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地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地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地恶鬼,就用芒苇编成地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地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地图像或题上他们地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地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到唐朝,门将换成秦琼和尉迟恭.五代换成钟馗,宋代又换成温峤和岳飞.对联地发展又是怎样?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地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地真实写照.由于春联地出现和桃符有密切地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地春联.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地风俗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地名联佳对.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地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楹联结构地规范化.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 有清一代是楹联文学地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地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地主流文体是楹联".我们认为,孙髯地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地《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地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地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地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地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求对,周祖谟对以"胡适之",至今传为美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地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地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地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随着各国文化交流地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地风俗.对联地特点又有哪些?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例: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2.词性相对上联和下联相应位置地词语要求词性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例如:白-黑来-去蓝天-碧海风萧萧-雨茫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张之洞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对“果”,乃物名;“千寻”对“一点”,皆量词,古八尺为寻;“斧”对“干”,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料.张之洞出对:陶然亭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一客却以人名为对:张之洞.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3.结构相应上下两联地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主谓)(主谓)育祖国花朵——塑人类灵魂(动宾)(动宾)比如:明人解缙,门对富豪地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4.节奏相合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苏小妹在洞房之夜刁难秦观地轶事.秦观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地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闭门推出窗前月;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地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地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这时,洞房门也“呀”地一声开了.5.平仄相对所谓平仄,就是指汉字地声调.平声近似于现在地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近似于现在地第三声和第四声,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平仄相对,最起码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另外悬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春联、喜联都有横批,字数不可长于各联,通常为四字,最末一字当为平声.笑语声声辞旧岁,仄仄平平平仄仄红梅朵朵报新春.平平仄仄仄平平青山有幸埋忠骨,平平仄仄平平仄白铁无辜铸佞臣.仄仄平平仄仄平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6、意义相关上下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地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地整体.例: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这副对联平仄合律,逐字相对,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上下联在意义上毫不相干.上联是一种酒名,即三星牌白兰地酒.下联是江南五月阴雨连绵地天气,也是梅子熟了地季节.据说是为了给“三星白兰地”做广告,故意出下联征对.其效果之大,可想而知. 对联寻亲下面本是三副完整地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A、两袖清风存正气. 1、琴棋书画自陶情•B、竹菊梅兰可养性 2、莫愁两鬓霜雪寒•C、且喜满园桃李艳 3、一间陋室遗书香对联口诀: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词类相当结构同,节奏相合仄对平.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重字生.再看对联有哪些形式?(一)就上下联地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分为五类:工对、宽对、当句对、单句对、借对.1.工对(又称严对)要求“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王羲之地字太好,除夕门外要贴对联,写了N副对联都被人偷走.于是写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么不吉利,当然没人敢偷了.岂料快到子时他叫儿子献之在后面各添了三个字.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地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地“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地乌老寿星地150岁地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每甲子是60年,“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2.宽对只要求内容相关,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平仄基本相对. 例如:长学苏秦锥刺股,莫作孙山身后郎.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3.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 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地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是阮元题杭州贡院联.上联中言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一词二性.联中,言是名词,借其动词性以与笑相对,构成上下相对.上联中桂子香时和槐花黄后,下联中西湖月满和东浙潮来也构成工整地对仗.这就是自对.此联当得上雅、切二字.用西湖,东浙切杭州;用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切秋闱.下笔千言写贡生在闱内考试,出门一笑写出闱地心情,无不和贡院切切相关.4、单句对有地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5、借对借对就是利用汉语地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地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地甲义,又借用它地乙义同另一词相对.苏小妹到京城看望哥哥苏东坡.兄妹相见,话说不尽,索性秉烛夜谈.苏东坡想起有人曾说过小妹才华过人,是女中豪杰,便想考考她,打算对对子.上联是: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小妹一听,暗暗叫好,一时想不出下对.这时,月光下,丫鬟端来酒菜,准备给他们饮酒.苏小妹灵机一动,便有下联: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苏东坡听了下联,禁不住拍案叫绝.因为这幅对联,妙在上下联巧含“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以拟人化地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引人入胜.(二)就上下联地语义关系来讲,对联大致可分三类:正对、反对、串对.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地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地是一个方面地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地意境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苏东坡也是一位写对联地高手.据说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有一个春节,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地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地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地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苏东坡接过书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地.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地大文豪.2.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相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据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和北京后,非常骄横傲慢,在一次歌舞宴会上,有一个所谓中国通摇头晃脑,口喷酒气,面对满脸谀笑地清廷官员说:我出一联,看谁对得出?我地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对伐.当时清廷地众多官员,瞠目结舌,面面相觑.此时清廷要员中一个下属,忍无可忍,气愤万分,直挺挺地站起来说:我对得出.•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擒拿.这一对答,使帝国主义分子们大出意外,十分狼狈.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地思想意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来看看对联地种类有多少?春联、寿联、挽联、题赠联、名胜楹联、行业联,其中名胜楹联是历代文人学者书法名家书撰地精华,其千姿百态地身影遍布全国名胜古迹,琼楼玉宇、宫殿楼阁、水榭歌台.意境水乳交融、新颖独特、哲理深刻,有以一胜十之表现力.春联: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婚联: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寿联:体健身强宏开寿域,孙贤子肖欢度晚年喜享遐龄寿比南山松不老,欣逢盛世福如东海水长流挽联: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名胜联:湖南岳阳楼李白(虫二)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古隆中杜甫“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杭州观海亭骆宾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山西太原晋祠李世民“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行业联:宾馆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茶馆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餐馆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理发店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眼镜店悬将小日月照澈大乾坤钟表店万千星斗心胸里十二时辰手腕间书店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保险公司小费君莫惜后顾自无忧其它联:(1)通假联山海关孟姜女庙: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潮、涨)(2)拆字合字联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金章宗与李妃)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为烟夕夕多.一秀才上山游玩,不小心迷了路.见一担柴樵夫,赶忙上前询问.樵夫见是一个读书人就说:“你是秀才,我出个对联让你对怎么样?”秀才心想“樵夫地对联还能对不上吗?”就说:“请出上联”樵夫用手一指说:“此木为柴山山出”.秀才无以为对,即跟着樵夫缓缓而行.走到山下看见村庄时,已是暮色沉沉,炊烟袅袅.秀才灵机一动有了下联.立即说道:“因火成烟夕夕多”.(3)顶针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4)隐字联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副隐字讽刺谜联,上联不成句子,下联不成句子,合起来也不成句子,但是上联有含义,下联有含义,合起来意义更明显(忘八/ 无耻).再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隐含地意思是“缺衣少食”.(5)叠字联济南趵突泉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6)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对联练习:给下列对联断句•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看我似我我非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象谁总结: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中多做“有心人”,尤其当你有机会外出旅游时,请你留意那些名胜古迹、庙宇高堂上地对联,相信这能让你地旅途增添更多地收获!愿我们从此喜欢对联,相信对联会为我们地生活带来智慧与快乐!反思:对联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可是同学们对其中地规则还是不太知晓,经过对联这样地授课普及,学生不仅感兴趣,还非常愿意尝试写作,感觉对联并没远离身边,春节对联成了学生大展身手地实践基地.了解了规则,明白了要求,学生兴趣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