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7篇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e49d2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9.png)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7篇《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1《宋诗纪要》里这么写道:“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史明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而《资治通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哪怕是这个信息流飞速的时代,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师一样,教会我们信义、勇敢、执着等道理。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一本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多的一部巨著!在秦纪中,我看到了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壮举;在汉纪的泱泱文风中,我知道了两汉的兴衰;在三国纪中,我看到了乱世的演进;从唐纪中,我看到了国家的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看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它记录了各个王朝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它记录了各位优秀的帝王,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等;它记录了各位贤明的臣子,如商鞅等;它记录了各位英姿飒爽的武将,如霍去病等......可见它的知识范围多么的广泛。
各个朝代,各位名人,在这本书中为我们编织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让我忍不住为它沉醉,为它痴迷。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住坟墓附近,孟子就学着做丧事的人装神弄鬼,孟母见这情景觉得这里不适合他们居住,于是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孟子学着商人买卖的样子吆喝,于是孟母觉得这里也不适合孟子居住,就搬迁到书院旁边住,孟子学着学生们的样子读书写字、彬彬有礼。
于是孟母认为这里适合居住便定居在这里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家庭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的性格也就不同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去对我们身心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运动场等等,而不是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时间很快会过去,等到了人生的结局时才想到读书,纵使是后悔也没用了。
我们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智慧、阴谋、勇武,也能在其中看到残忍、人性的挣扎与固守。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10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358d9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9.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10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1《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
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
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
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
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
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
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
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
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家都来看看吧!《资治通鉴》读后感2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
《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
《资治通鉴》读后感12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a36f3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c.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资治通鉴》读后感12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12篇资治通鉴读后感悟,欢迎参阅。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3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44eb9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8.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3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20xx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
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二十三年(纪元前420xx 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
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中国台湾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
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
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
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
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
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20xx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3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3](https://img.taocdn.com/s3/m/66c71ea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7.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接下来为大家了5篇资治通鉴读后感,欢送大家阅读!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源,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中间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玑的名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资治通鉴》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头的这本《资治通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治通鉴》,但正是它使我明白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处那样敢于“朝闻夕改”,勇于成认并改正错误,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学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师益友”,拒交口蜜腹剑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贫贱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处事方面切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贵在坚持“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学习上不仅要怀揣“非学无以成广才”的理想,还要有“治乱民犹治乱蝇”的方法再加上“锲而不舍”的执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来”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怀有“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的信念,还要形成“孤那么易折,众那么难摧”的团结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学生,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要“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基于此,《资治通鉴》便是明智之选。
拜读《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封建统治有此认识,更何况我辈学子?几年前华人大学生辩论比赛颇受人关注,而这些辩论选手们慷慨激昂,辩论有章有法,言辞美丽,颇让人羡慕。
但是感觉这种活动,形势多于实际,双方围绕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攻防,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计算辩论过程中的表现。
《资治通鉴》读后感13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68a2d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9.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13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品读史学经典,汲取无穷智慧,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题记历史无时不刻不展现在我们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万年间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借古以鉴今,历史是不能被人们遗忘的。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述来事。
稳重有言有行,还有分析和评价.其本身的编写,也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是它取材广,所记述的历史故事中人口超过千万,时间长达一千多年。
其次它编写精,组织精密,语言简练,文字优美,是中国史学上少有的惊世之作,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更是有着“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千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受历代统治者与文人的青睐,被视之为必读之书。
读了《资治通鉴》,让我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对中华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以史明鉴。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自从第一次读这本书,就好像让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这本书叫《资治通鉴》。
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著作的,是一个史学巨著。
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
“资治通鉴”这个名字是宋神宗赐名的。
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光是知道这本书的简介,就让我等不及了。
仔细看完这本书,里面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
尤其是里面的商鞅。
这个人呢可不简单,正因才华横溢,就被秦孝公看中,为国家献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
使秦国富强,让百姓安康。
里面的荆轲也是一模一样。
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顾危险,为了兑现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十分有信用。
但是最后却没有抓住机会,落到了秦王的手里。
华佗也是同样,他医术高超,为百姓造福,深受爱戴。
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边,再也不能为百姓服务了,之后雪上加霜,又被关进了监狱,可依然没有忘记百姓,但被曹操残忍杀害…………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889df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0.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推荐文章《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作文热度:《格列佛游记》高中生读后感(10篇) 热度:《格列佛游记》初中生读后感1000字10篇热度:中学生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篇热度:推荐一本书《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热度: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当历史的烟云被时间带走,风尘中依稀有缕缕壮士的哀叹、孀妇的遗憾、忠臣的决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是的,司马光微微挥袖,提笔写道……兔死狗烹夜凉如水,月光如华,值此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皮依然跳动着。
往事如云烟,挥之不去地回荡在他脑海里。
幼时,他忍胯下之辱。
彼时,心中的壮志开始燃烧,立誓要有所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
他投奔刘邦,协助他打下如画江山。
他是乱世之中的英雄,只有腥风血雨的战场,才是他一展宏图之地!奈何江山稳固,帝王多疑善变,他再也坐不住安宁。
他看破君心,大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或许没有那一腔热血,就不会是今天的结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只因帝王龙威下,容不得他驰骋沙场。
若不是重情义,他也可以平分天下。
即使是最后的造反,他也只能无奈地叹息……窗外寒风凛冽,提着他最后一口气息。
谁,看到了壮士的哀叹?吕后专治不论她是否倾国倾城,只是从风华正茂之时,被项羽掳获起,就是错的开始。
她是刘邦的妻子,最好的人质。
她与刘邦并肩奔行在动摇的江山中。
刀干戈,冷冷的兵器,残酷的战争成就了他的帝王业,也悄然在她美艳的容貌下埋下罂粟之籽。
她吃尽妃嫔的醋,用尽心机,甚至想一改江山。
狠毒利用了她的利欲熏心,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儿子变作傀儡,囚死孙子,只为她的专治,她吕家的天下!谁怜漫漫长夜,梦回之时,想起一个个挚亲的人离开自己,一个个对手相继倒下,高处不胜寒,流尽多少美人泪?未央,沉浮……人至暮年,还有多少心智?从一开始便是个错,结局,更是个无法扭转的错!若是野心少一些,又怎会让天下吕姓为她陪葬?谁,看到了孀妇的遗憾?西域之行沉郁的驼铃声在漫漫黄沙中悦耳动听。
《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2277d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3.png)
最新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经典优秀范文6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
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
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沫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
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
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
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
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
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
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
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
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
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
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
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
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
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
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 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
“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_3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_3](https://img.taocdn.com/s3/m/b3079cc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9.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资治通鉴》读后感1学者必读的'书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
这本书是我爷爷直接传给我的。
它书页很皱,这是我爷爷经常翻看造成的。
书里面的字,我已经看不清了,但书皮却很硬,让我经常认为它是铁皮做的。
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学历史,必读此书也。
赠睿睿下面落款是邵庆尧。
送书时间是__年8月28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10岁生日那天送的。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
里面讲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故事,如:举案齐眉、官渡之战、闻鸡起舞等。
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我很喜欢清代王鸣盛用于赞美此书的名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我想也是,既然这本书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学者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不读它,就不知道这段历史,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就不能知晓,古人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也就学不到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用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发愤学习。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好书,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时传给我的下一代。
江宁实验小学六班张少睿简评:好的书之的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资治通鉴》读后感2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
《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
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
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1c7cc6dd36a32d7275818e.png)
If you are really willing to work hard for your dreams, the worst result will be a late bloomer.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资治通鉴》读后感1周末,老爸买了《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送给我,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十二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
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道德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在这本书中主要提出了道德。
比如吴起是战国初期的有名将领之一,他为了得到鲁国国君的信任心一横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虽然得到了重用但却因为人品太差被鲁国国君给怀疑。
最后,他又去了几个国家。
虽然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大,但却变成了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被人排挤。
一辈子被人陷害,但却没有人同情,反而遭天下人唾弃。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人品太差了。
司马光说过: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要求一个人德才兼备,而德放在前面可见品德和道德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读后感2《资治通鉴》今年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现在看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术语、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特性让人难以忍受。
历史中充满了杀戮、背叛和阴谋,让人时时感到愤怒。
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没有“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这是人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故事。
有些人身处王侯之位,还是那么贪心,为一己私欲,让多少人死于非命。
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b6282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3.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5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从小我就和书交了朋友,读了很多好书。
有让我捧腹大笑的漫画书;有让我浮想联翩的魔幻小说;有使我身临其境的科幻书籍……但我最爱的,还是这本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学家司马光主编的。
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建立之前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风云变化令我感慨万千。
书中记载的人物很多,我敬佩的人物也很多。
例如忠武侯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协助刘备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当时的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聪慧敏利、胆识超人,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谋臣张良风华绝代、魁梧奇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读史使人明智,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用来充实自身,取长补短,将来,才能像这些名人一样,大有所为!虽说历代都有令人钦佩之人,但臭名昭著的人也不计其数。
秦始皇虽然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他的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
他焚书坑儒,建造富丽堂皇的阿房宫、雄伟壮观的长城、纵横交错的秦始皇陵……这样做既劳命伤财,又显示出了他的荒淫无度。
隋炀帝杨广虚伪暴虐,让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还有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被世人所唾骂。
我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不愧是中华史书中的一大瑰宝!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谨记前人之事。
我决心奋发向上,勤奋刻苦,以超人的努力去学习,去进步,去报效祖国!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二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受益无穷的书,书名叫《资治通鉴》。
这本书一共有八十篇。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赤壁之战》。
这个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士兵不习惯坐船,于是他们把战船首尾相连,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周瑜的。
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8篇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31125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a.png)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资治通鉴》的读后感8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35篇)
![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3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7285f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9.png)
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35篇)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3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资治通鉴》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资治通鉴》有感篇1《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经典且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书。
由宋代的司马光编写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书)精华之大成作。
不但文笔流畅,且内容简洁非常适合人们阅读钻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设社会。
论古代的伟人,谁如大禹勤奋、能干,若无本领怎能治理全国水流,河道;谁如蔡伦机智,将更多的人拥有写字读书的机会,让人的书写成本降低;谁如岳飞关羽一类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谁如秦始皇,齐桓公懂得治国,把一块巨大的国土瓜分大半,称霸一方。
念韩信一代英杰,治国能臣,却落了个被主公杀死的悲惨结局;念杨玉环倾城国色,却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法一展宏图。
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难以活完一生,不能有个好结局。
李白、苏轼挥散笔墨成千古名作;关、岳二人马上冲锋,杀人无数;张良、孔明饱读经书只为建国大业。
华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不愧是东方的一颗明珠。
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万里长城绵延不绝,五岳壮观雄伟,长江黄河。
养育我们。
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在为祖国而奋斗。
愿祖国的明天更美丽!读《资治通鉴》有感篇2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源,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中间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玑的名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资治通鉴》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头的这本《资治通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治通鉴》,但正是它使我明白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处那样敢于“朝闻夕改”,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学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师益友”,拒交口蜜腹剑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贫贱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处事方面切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贵在坚持“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学习上不仅要怀揣“非学无以成广才”的理想,还要有“治乱民犹治乱蝇”的方法再加上“锲而不舍”的执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来”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怀有“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的信念,还要形成“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团结意识。
《资治通鉴》读后感三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2eaa4458fafab069dc025f.png)
12.《后梁纪》,六卷。
13.《后唐纪》,八卷。
14.《后晋纪》,六卷。
15.《后汉纪》,四卷。
16.《后周纪》,五卷。
经过查阅资料与询问老师朋友我了解到《资治通鉴》本身的编纂,具有很多特点或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博和编写精审,所记叙的历史是幅员超过万里,人口超过千万,时间长达一千多年,而全书不到三百卷,组织精密,条理清楚,详略得宜,言简事明,有深入浅出之妙,这是一般史书不能与之相比的。其次,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所用史料都经过仔细选择,并将选用的过程和选定的理由,一一记载下来,编成“考异”,成为《通鉴》一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后世流传中,人们才把它分开了,这项治学方法,因此称为“考异法”。这都是在组织形式方面比较突出的优点。
综上所讲资治通鉴有利有弊。以我愚见,我们可以了解上面的一些故事典籍。扩充自我,但不能一味陷于其中。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
后来查过资料我才了解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资治通鉴》读后感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题记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7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7f7f5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4b.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7篇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7篇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1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全面系统地读完了《资治通鉴》,并作了数万字的摘录和评述,特别是有关西北人文、历史、地理与文化的载记。
屈指数来,自87年初读《资治通鉴》始,至今已有十二个年头了,但先前总是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读,有些地方早已读过十余次了,有的章节还未介入,全面而系统地读,这是第一次。
要紧的是,读书过程那种独特的环境和氛围,那种心境不同于在国内,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异国他乡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感受异域风光,会使人感悟到中国历史之绵延悠久;中国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还有那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独具魅力的创造性。
同时,也使人感悟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对世界历史文化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历史贡献。
她是那样的宏大壮阔,那样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读中国历史典籍,追溯中国文化渊源的同时,就想思索一个问题——人类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类的沿袭与旧石器考古资料的陆续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看,十九世纪,欧洲是人类进化中心的观点较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发现,却是世界古人类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国内外为此而震惊,人类起源欧洲中心说受到质疑。
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发现,又出现了非洲起源说。
70年代以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预示着中国所在的亚洲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写到这里,似乎该打住了。
在一块完整的时间内集中读完《资治通鉴》,对于我来说,恐怕是终其一生也不会再有的事了。
相对于在国内的工作时间,的确是一段难得的时光。
在国内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养家户口,又要忙于生活琐事,读书写字都是挤时间,哪里能觅得这么一段悠闲无虑、一门心思读书的时间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记下了这个不能忘怀的读书环境和这段充满着如春的时光和日子,而今细思起来不由热泪盈眶……。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2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df45a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1.png)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6篇)《资治通鉴》读后感1《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用十九年的时间编写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前后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时间,这本书就是把这一历史阶段的历史故事用白话文写出来,使它更加通俗易懂。
书中选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或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等。
我很喜欢《暮夜却金》这一篇,它讲述了一个叫杨震的人拒绝别人私下的贿赂,坚持自己的品格和修养的故事。
我很喜欢杨震在故事中说的那几句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应该学会不违背道德理念,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我真心的向大家推荐这本《资治通鉴故事》,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知识和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2《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编年体通史,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历时9年。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所以将这本书名为《资治通鉴》。
这里面有许多故事都很吸引人,如:《毛逐自荐》、《荆轲刺秦》、《指鹿为马》......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是《毛逐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逐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可是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逐的门客勇敢地推荐自己。
结果,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
最终解了围。
毛逐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读完这本书,不但使我知道了许许多多古代的英雄人物,也让我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读后感3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资治通鉴》读后感300字。
由于我热爱历史,妈妈就在我过生日时送了我这本书。
它的封面有四个深红色的大字——《资治通鉴》。
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几个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
《资治通鉴》个人读后感反思7篇
![《资治通鉴》个人读后感反思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9141d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b.png)
《资治通鉴》个人读后感反思7篇《资治通鉴》个人读后感反思篇1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个人读后感反思篇2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
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
孟母觉得很不好。
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
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
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
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42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4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2c49e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4.png)
资治通鉴〔精选42篇〕资治通鉴〔精选42篇〕资治通鉴篇1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册厚书,书名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作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撰写的一本政治、历史、文化、军事于一体的编年体形式的巨著。
“资治通鉴”标题的含义就是“鉴于古时发生的事情的教训,以加强如今的统治与管理。
”虽然成书时间间隔如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里面的道理仍然可以沿用至今。
这本书第一卷开篇就写出了能成就大事的关键。
其中有一句话讲出了道理:“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
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救之。
治其微,那么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那么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书》曰:‘一日二日万幾’,谓此类也。
”意思就是“没有哪件事情不是由一些细微的事引发的,能成大业的人目光长远,能利用一些细微的变化来预测事情,从而预防它;而普通人的目光短浅,等到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去补救它。
假如在刚有征兆时就扑灭它,就可以事半功倍;而等到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来补救,往往竭尽全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最近除了抗疫之外还有件大事,那就是抗洪救灾。
但是战士们不会总是在大坝前加固堤坝,而是在大坝的前方寻找出水孔。
因为有句古话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可能普通人认为一个小小的小孔,不会有事的。
但当洪水到来时,这个小小的小孔可能会越冲越大,最后导致整个大坝被冲毁。
就需要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修好大坝。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在写作文时,把“必”字少写了一“丿”,爷爷却很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我说:“不过就是少写了一‘丿’吗?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呢?”爷爷说:“假如你的‘必’字写错了,那么有这个偏旁的字你都会写错。
你看,这个‘密’字也写错了。
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错误,不能等到错误变大了再来改正。
”《资治通鉴》里还有很多道理,希望同学们细细品读!资治通鉴篇2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机智聪明的孔伋;巧言击破六国合纵的张仪;贤德明智的齐威王;热爱祖国能言善辩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足智多谋的韩信;猛悍坚强的项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
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
《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
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
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
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
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
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
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
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
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
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
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
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
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
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
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
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
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
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
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
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
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
《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本身的编纂,具有很多特点或优点。
首先是它取材广博和编写精审,所记叙的历史是幅员超过万里,人口超过千万,时间长达一千多年,而全书不到三百卷,组织精密,条理清楚,详略得宜,言简事明,有深入浅出之妙,这是一般史书不能与之相比的。
其次,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所用史料都经过仔细选择,并将选用的过程和选定的理由,一一记载下来,编成“考异”,成为《通鉴》一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后世流传中,人们才把它分开了,这项治学方法,因此称为“考异法”。
这都是在组织形式方面比较突出的优点。
曾巩是宋代一位著名的文史学家,与司马光同时而年稍长,曾校定南北朝各史书,在校定《南齐书》后写的进书表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这四项条件是当时人对于史书作者的共同要求。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通鉴》的内容不仅着重在历代的政治军事活动,对于礼乐制度和政策理论等,不论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兼收并蓄,作了适当的编置安排,对照曾巩所提的四项条件,司马光编写的这部大书是大致符合的。
所以从内容方面说,这部书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发挥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即求所以“适天下之用”,是司马光的主要目的所在,可是实际上以这方面的评价为最低,不仅从现代观点看多是些糟粕,就是古人也指出了其中的偏失。
原来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个保守分子,当时主政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主张变法自强,司马光反对无效,于是退出政府,住在西京洛阳,以在野的身分编著史书,所以常常有不满的情绪流露在书中。
如宋神宗时对西夏用兵,原有巩固边防的作用,不是宋统治者无故生事。
司马光在写到唐朝和吐蕃争夺维州的事件时,便批评了当时的主战派李德裕等,以暗斥宋朝的主战派。
又如写到智伯灭亡之事,乘机发表了一篇有名的“才德论”,认为有才无德者必致败事,暗示宋代主张变法者都是有才无德的人。
这些主张已失于偏激,胡三省在《通鉴音注序》中便说:“其忠愤感慨不能自已于言者,则智伯才德之论,樊英名实之说,唐太宗君臣之议乐,李德裕、牛僧孺争夺维州之类是也。
”这在《通鉴》中所占的篇幅虽不多,而为司马光着意重视之处,故不能不特予指出。
同时也应注意到,在糟粕的成分之外,有时也有可取的部分。
如关于封建时代学者反复争论的正统问题,他说:“正闰之际,非所敢知。
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其善恶得失。
”(《魏纪》一黄初二年)这个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
在史实叙述方面,司马光自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说话,起义军照例被称为“贼”,但说到农民发动起义时,常常详细列举其被迫发动的原因,这就接触到实际的社会政治问题。
如叙述唐末王仙芝、黄巢发动起义时,先历述僖宗即位前后的天灾人祸,而后用概括的写法:“上(僖宗)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
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
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州县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每与盗遇,官军多败。
”下面才说:“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
”(《唐纪》六八乾符元年)唐末农民起义似为一时突然暴发,伏因则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通鉴》既历举其事,在叙述到起义发动时,又作概括的说明,使读者可以得到完整的概念。
又如蜀中韩秀昇参加了起义,后为高仁厚所擒,仁厚亲自审讯,问:“何故反?”秀昇曰:“自大中皇帝(唐宣宗)晏驾,天下无复公道,纽解纲绝,今日反者,岂惟秀昇?成是败非,机上之肉,惟所烹醢耳!”仁厚愀然(《唐纪》七一中和三年)。
虽然用了一些美化统治者的话,而当时阶级斗争的高涨,已经跃然纸上。
迷信思想,在统治者可谓根深蒂固,司马光常常依据事实揭破其底细。
如记武则天之事:“太后好祥瑞。
有献白石赤文者,执政诘其异,对曰:‘以其赤心’。
(李)昭德怒曰:‘此石赤心,它石尽反耶!’左右皆笑。
”又:“太后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出示百官。
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
太后甚惭。
”(并见《唐纪》二一长寿元年)事虽细微,意义则甚为重大。
又如镇压黄巢起义的高骈,据有扬州,为霸一方,而听信玩弄神仙之术的吕用之,终至于城破身死。
《通鉴》详记其事,不掩饰,亦不夸大,读者自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唐纪》七○至七三)。
此类记载不仅表明司马光的见解正确,同时也表明其文学手法高妙。
关于几次大战役的描写,如昆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淮西之战等,都极简练而生动,称为古代叙述战争的典型之作。
《通鉴》在取材和记述方面,虽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要求,而由于时代的局限,谬误亦所难免。
如《史记》错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年代,因而将齐宣王伐燕记为湣王之事,与《孟子》、《国策》诸书的记载均不合,现在根据《竹书纪年》已经纠正了这个错误。
《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因与儒家经典记载多不一致,在宋代不受人重视,以致后来逐渐失传,现在看到的是辑录本。
司马光虽然看到过原本的《竹书纪年》,而不知利用,于是硬将齐宣王的年代比《史记》拉后十年,避免了与《孟子》等书的矛盾,其实毫无根据,不能作为史实看待。
又如著作《后汉书》的范哗,在朝臣争权中被杀,而诬加以叛逆的罪名,编造了很详细的情节,《宋书》全收于《范哗传》中,司马光未作分辨,也照样采用了(《宋纪》六),到清朝,王鸣盛才辨明了当时的史实(参看《十七史商榷》卷六一)。
又如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当权,陶侃为一代名臣而出身于寒门,世家出身的当权者对他多加诬蔑,《晋书》不辨真伪都收录下来。
《通鉴》已多予删汰,但亦有删汰不尽者,如云侃“以不豫顾命为恨”(《晋纪》一六)。
陶侃为地方长官,与晋明帝也无特殊关系,自然无必要参豫顾命,清王懋竑为陶侃作了正确的辨白(参看《白田草堂存稿》卷四)。
这都是北宋时人认识不到的。
千虑而有一失,虽智者不能免,我们自然不能因小瑕而掩其大瑜。
《资治通鉴》是一部分量比较大的书,同时也是值得通读的一部书。
如何通读这样一部大书?是我们需要适当解决的一个问题。
让我们先看一看古人关于读这一部书有什么问题或意见。
司马光自己说过:“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伸欠思睡。
”(胡三省《通鉴音注序》)司马光的话含有牢骚的成分,但对于一部大书望而生畏,是古人已经首开此例。
胡三省为这部书作了详细的音注,他在注中顺便说了一句:“读《通鉴》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唐纪》二八开元十二年)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要读者对于《通鉴》的内容全盘接受,这个态度当然也是错误的。
所以读此书时,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既不因为部头大望而生畏,也不因其评价较高而盲目接受,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按照实际可行的计划,一步一步地读下去,直到将全书读完。
这是读这部书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下面分别说一下几点应注意之处。
针对《通鉴》部头大的特点,便不能抱着一口气读完的想法,要将全书分为若干部分,(如按照原书的《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来划分)在每部分之内再划分范围较小的部分(如按照帝王的年号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划分),最后再划定一个时期之内能读完的部分,这应结合原书的内容和自己的时间而定,不必强求一律,大致可以卷次或年代为划分的标准。
每读完一个小单元部分,便如攻下敌人一个阵地,不仅是取得一次战役的胜利,并为打好下一个战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读完一部分之后,可以随时写出笔记,或摘录书中的要点,或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记出有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