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常态化的研究与思考
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
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分析其意义和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意义和作用1.1 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1.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的运行,将有助于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1.3 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市民树立个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1.4 推动可持续发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志愿服务,达成社区自助、自律、自强,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2.1 规范指导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规范运行机制和详细的操作指南,明确志愿服务的类型、范围、方式和程序,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
2.2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通过奖励、保险、培训等方式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志愿服务更加有吸引力和可持续。
2.3 加强宣传加强对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促使更多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2.4 依法管理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管理制度,依法管理志愿服务组织,强化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指导监督,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举办,保障志愿者、受益者的合法权益。
2.5 结合实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资源配置,使志愿服务工作更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3.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政策法规支持,明确政府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为志愿服务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有关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05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01
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志愿服务不仅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提高公民社会
责任感、培养健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02
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效机制、组织管
理不规范、志愿者培训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发展。
机制建设目标与原则
目标
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稳步发展,提 升社会文明程度。
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自愿参与、公平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推动 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目标。
机制建设具体措施
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包括志愿者注册、培训、评价、 激励等环节,确保志愿服务活动 的有序开展。
方案推广价值评估
适应性强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方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和领域推广实施。它既适用于城市社区,也 适用于农村地区;既适用于教育领域,也适用于医疗、环保等领域。
可持续性好
该方案注重长期效益,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社会行为。同时,通过规范 管理,确保了方案的可持续实施。
VS
志愿服务的现状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迅速,各类志愿 服务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志愿服务领域不 断拓展,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也日益增多 。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规范、志愿者培训 不足、志愿服务项目单一等,这些问题制 约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现有志愿 服务机制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 作提供参考。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一、学生团体推动学生是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带动活动常态化的关键。
建立并发展各类志愿服务学生组织,如志愿服务社团、志愿服务团队等,是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向常态化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每个学生组织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资源,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组织还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讲座,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素质,为推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育引导和政策扶持高校教育引导是推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必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者专门的讲座,引导学生了解学习雷锋的精神内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可以借助各类宣传活动,如学习雷锋纪念日、志愿服务节等,增强学校学生对学习雷锋的认同感和热情。
学校还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或者奖学金、学分等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发展。
三、校外资源整合推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需要广泛整合各方资源。
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地方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为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保障。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志愿服务项目和实践机会,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志愿服务体验。
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举办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企业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奖励,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各界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学生团体推动、教育引导和政策扶持、校外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等相关策略,可以有效推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向常态化发展,为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具有感恩之心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志愿者服务常态化
如何让学雷锋精神常态化呢?
一是提高民众的学雷锋意识和从事公益意识:
所谓的常态化,就是人人都拥有学雷锋的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
其实,中国的学雷锋就是相当于外国倡导的人人做慈善。
只是中国还没有普及这个观念和民众也没有这个意识。
因而,普及雷锋精神最重要的提高大众的公益意识和助人意识。
如果人人都去做慈善,献爱心,帮助他人,那一年四季都是在学雷锋。
这就是常态化了。
二是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公益机构,发展社工事业。
公益机构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学雷锋服务。
但我们的“学雷锋活动”不是一次性的服务,也不是仅限于3月份,而是针对弱势群体有针对性和有目标的开展系列服务,同时旨在提高他们的能力,而不是暂时提供帮助,因而这些服务可以做到常态化。
三是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公益活动。
知行合一,才能让这种精神真正的内化和延续,才能让民众已有的意识化为实际力量,才能实现最终的常态化。
分享一下寮步镇这边的做法,就是“好人好事”服务,每月都有一个不停的主题,目的是通过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带动社会人员参与公益服务。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也应该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之一,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参与意识高校应该加强对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举办宣讲会、发放宣传材料、在校园网站上发布相关信息等,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了解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二、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明确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地点、时间、内容、奖励等相关事项,从制度上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同时,高校应该建立志愿服务档案管理制度,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进行勤工助学和学生干部职务任免等方面的加分,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加强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高校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
这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社区组织、企业等多方合作实现,从而让志愿服务活动更加贴近社会、服务社会。
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定期评估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四、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高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师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这可以通过举办志愿服务专题讲座、组织志愿服务体验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课程等多种方式实现,从而让学生有机会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获取更多的志愿服务经验和技能。
综上所述,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等。
3)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3)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参与活动,旨在通过无偿提供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为社区和公众提供帮助和服务。
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指长期持续进行的志愿者工作,不仅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而是形成一种习惯和常态,在社区中不断进行。
要实现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和支持。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志愿者服务,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可以设立志愿者服务中心,提供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服务指导,促进志愿者服务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其次,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也要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和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的平台和机会。
企业和事业单位可以鼓励员工参与志愿者服务,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媒体和教育部门也要积极宣传和推广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加公众对志愿者服务的认知和理解。
为了确保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需要热情和爱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志愿者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指导,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志愿者的管理机制,确保志愿者的权益和利益得到保护,避免个别问题志愿者的行为对整体形象的影响。
其次,要鼓励创新和多样化的志愿者服务形式。
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公益项目,还可以发展多样化的志愿者服务形式,如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社区文化活动等,满足不同群体和社区的需求。
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志愿者服务的线上平台和资源,方便更多人参与和享受志愿者服务。
最后,要建立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如荣誉证书、奖励金等,可以激发更多人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如何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
如何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社区和谐、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要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并非易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是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基础。
这包括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或岗位,负责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组织和协调工作。
制定明确的志愿服务规章制度,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志愿服务的流程和标准。
同时,建立志愿者档案,记录志愿者的服务经历和表现,为志愿者的评价和激励提供依据。
加强志愿者招募工作是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可以利用社区公告栏、社区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招募信息,也可以组织现场招募活动,面对面地向居民介绍志愿服务项目和要求。
在招募过程中,要注重根据志愿者的兴趣、特长和时间安排,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志愿服务岗位,提高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和满意度。
志愿者培训是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制定系统的培训课程,包括志愿服务理念、服务技能、沟通技巧、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资深志愿者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培训,使志愿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服务岗位的要求,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是吸引志愿者持续参与的重要因素。
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社区发展的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志愿服务项目。
例如,关爱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项目,环保、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益活动,以及社区治安维护、卫生清洁等社区管理项目。
同时,要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如开展线上志愿服务、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等,满足不同志愿者的需求和兴趣。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志愿者积分制度,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服务质量等给予相应的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实物奖励或服务优惠。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未来国家中坚力量的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成长,还能够贡献社会、服务人民,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一、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为了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必须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宣传,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向全校学生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高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
同时,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志愿服务宣传展板,介绍志愿服务组织、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等信息,向师生们细致地阐述志愿服务的理念和价值,引导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二、建设志愿服务组织,优化服务项目为更好地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可以建设志愿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学校内的志愿服务事务,以服务本科、研究生生活为重点,组织、引导、协调全校范围内的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优化志愿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和服务篇目,丰富志愿服务形式,以满足更多学生的服务需求和爱心梦想。
三、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积极氛围为了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具体而言,可以在学校内设立志愿服务奖励制,奖励活跃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同时,在毕业证书中注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奖励。
此举有助于模范引领,激发更多同学参与志愿服务,培养爱心、责任和奉献精神。
总之,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在加强宣传、完善服务体系、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应该引起高校领导、学生组织的高度重视,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
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常态
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常态志愿服务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行为,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志愿服务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该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常态。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帮助行为,它更是一种社会互助、团结和友爱的体现。
通过志愿服务,我们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同时,志愿服务也能够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让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
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和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比如,我们可以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参与环保宣传、清理垃圾等活动;我们也可以参加扶贫助学志愿服务,参与助学活动、资助贫困学生等;我们还可以参加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活动组织、照顾老年人等。
再次,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感到厌烦和疲惫。
相反,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成长和锻炼的机会,积极参与其中。
在志愿服务中,我们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耐心和热情,因为志愿服务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最后,我们需要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行为,它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将志愿服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弱势群体、多参与社区活动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将志愿服务的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总之,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常态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我们需要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寻找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摘要】本文围绕着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策略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首先对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常态化推动机制、实施策略,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
在结论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推动,策略研究,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机制探讨,成果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意义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也日益增强。
学习雷锋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目前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活动不够持续和深入,参与度有限,缺乏长期的组织规划等。
研究如何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持续开展志愿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进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将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开展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 正文2.1 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不同高校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志愿服务活动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有影响的社会实践。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需要制定相关策略。
一、破解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难题。
1.积极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意义及其社会价值,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建立合理的志愿服务活动评估机制。
有效衡量志愿者参与的工作成果,让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得到相应的支持与帮助,鼓励更多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优化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合理规划活动期限、组织统筹,增强志愿者们的积极性,让志愿服务活动实现更高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1.建立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系统。
明确志愿服务组织的责任,对志愿服务组织成员进行培训与指导,完善志愿服务人员的管理。
2.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的内部机制,提高志愿者的组织共识和凝聚力,提高组织影响力和志愿服务的效用。
3.注重对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认可和影响。
加强与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展多样性的志愿服务行动,在社区和社会中建立良好形象,推动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安排和管理。
1.制定志愿服务活动安排表。
让志愿者能够了解每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任务和服务对象,便于志愿者们高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2.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管。
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活动监控系统,及时跟进志愿服务活动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提高志愿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制定志愿服务活动计划。
根据需求,制定针对性、可行性的志愿服务活动计划,让志愿服务活动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发挥高校专业知识和人才优势。
1.利用高校专业知识资源,发挥学生专业技能。
发挥课堂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实践,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
2.制定针对性培训和评估机制。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
倡导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针对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策略进行研究。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
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幕和电子邮件等渠道,向学生宣传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举办讲座、座谈会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和认同。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
建立学生志愿者协会或社团,并配备专职负责人员,负责组织和协调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志愿服务课程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接受有关志愿服务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
高校应该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志愿服务奖学金或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加强对志愿者的表彰和宣传,树立榜样和激励其他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提供激励,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合作。
与社会组织和机构合作举办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加强合作,可以让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进程更加顺利和有效。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策略。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组织机构、提供激励机制和加强合作,才能够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
高校也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际行动的引导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真正的实践中学会奉献和成长。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摘要】本文围绕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相关背景和问题意义,明确研究目的。
在现状分析中,分析了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常态化推动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常态化策略探讨部分提出了具体策略和措施;实施路径建议部分为高校推动常态化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方法;效果评估部分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在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为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策略研究,引言,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常态化策略探讨,实施路径建议,效果评估,结论,总结回顾,展望未来,政策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雷锋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党员,他以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精神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为了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许多高校开展了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有助于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缺乏长期规划和指导、参与程度不够、活动效果不明显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策略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现状和影响因素,制定科学的常态化策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才能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策略,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2 问题意义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校学生群体是年轻一代中的主力军,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实现常态化,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服务常态化是为了效果常态化——“希望小屋”志愿服务思考
60在“希望小屋”项目中,团潍坊市委严把质量标准,目前已建成小屋315个,在建50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专门制定“1265”标准,为结对儿童提供全方位、精细化关爱帮扶。
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思考。
回归服务对象的本质服务对象是谁、需要什么,是开展服务的首要问题。
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有很多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搞不清楚,忽视了服务对象的本质特点,人为添加标签,并以标签为切入开展服务。
部分志愿者说,不少“希望小屋”帮扶对象(8-14岁儿童)做完作业不收拾书桌,穿着鞋在床上爬来爬去,刚刷好的墙面,转眼就涂上颜色,说了几次,改观不大。
当然,问题很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但在交流探讨中,有些志愿者往往将根本原因,归结为孩子的家庭因素,特别是贫困因素,并把这个作为标签,恰恰忽视了孩子的本质和天性。
孩子是很容易认定成年人给予的标签的,如果长期把家庭、贫困等因素带入服务中,服务对象也会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同样的标签,把自己放在家庭的对立面,一些原本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能够妥善解决的表面问题,也有可能变成难以根除的根本性问题。
应该看到,这个年龄的孩子,大部分有些调皮、闹腾,甚至有点叛逆,这都是正常的、应有的,和孩子的家庭并没有特别关联。
他们本质上就是缺少陪伴和关爱的孩子。
如果以此为出发点,以“孩子”而不是“弱者”的角度服务常态化是为了效果常态化——『希望小屋』志愿服务思考我们坚信,只要与这些孩子紧紧站在一起,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即便有挫折、有反复,这项工作总会展现出预想的模样。
思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服务更加精准、务实、有效、规范。
AUTHOR文| 团潍坊市委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6124TH ISSUE OF 2020 TOTAL 466TH ISSUET H O U G H TCAPTION左图 | 志愿者正在和新入住『希望小屋』的孩子交流右图 |志愿者给新建的『希望小屋』挂牌去理解他们,关注爱心,耐心教育,给予一些善意批评,大部分问题就会在时间流逝中,逐步淡化、消除,就能得到预想的成效。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常态化模式研究
70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常态化模式研究李常钰 夏 村 周俊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摘 要:志愿服务工作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是提升在校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建议从注重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加强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和志愿者培训工作、规范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以及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改进,规范科学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益于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常态化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重要意义志愿者服务工作是促进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常态化模式建立是提升在校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场所是校园,导致学生社会经验缺失,社会认知不足,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差。
高职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找出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应用的差距,在志愿服务中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同时通过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规范科学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二、国外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及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国外的志愿服务一般规模较大,服务人群范围较广,服务人数较多,参加服务时间较长。
以美国为例,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体系作支撑[1]。
平均每年有26%的美国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33%的志愿者全年服务时数超过100小时。
同时国外志愿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深化,分工和内容也朝着专业化发展,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会根据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的专业不同,分配不同的服务内容,并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区也是志愿者服务常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比较之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目前大学生的观念超前,价值观更加现实利益化,同时大量电子设备充斥着高职校园,这些现状导致了高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积极;2.志愿服务形式单一,高职院校专业特色鲜明,实用性强,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依据学生专业划分志愿服务内容导致学生未能有的放矢,发挥专业优势;3.指导教师作用不突出,通常指导老师只有辅导员,受专业限制,缺少专业性指导意见,降低志愿服务质量;4.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考评监督机制,激励效果不显著;5.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不稳定不规范,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没有归属感。
对北京志愿服务管理常态化发展的思考
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思考郭新保王育(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北京 100086;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主要就北京志愿服务工作实践,归纳了志愿服务工作非“常态化”时期的特点,提出了要在常态化发展中着意引导的问题,阐发对北京志愿服务管理常态化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志愿服务;常态化;社区;资源中国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
但是人们都明白,“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头脑”。
因此,当世人都在盛赞近三年来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井喷”似的涌现和排山倒海般飞速发展的时候,志愿服务组织必须保持清醒理智,因势利导,将当前志愿服务事业的宝贵资源顺利引向良性发展,这包括理念的公益化、道德化提升和管理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建设。
本文主要就北京志愿服务工作实践,阐发对北京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常态化发展的思考。
一、非“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归纳2008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很快,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家庭志愿者、老年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科普志愿者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比较活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迎接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志愿服务都发挥了突出作用。
”并且,强调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化、常态化。
”2009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中,对志愿服务常态化也提出了努力实现志愿服务经常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等要求。
并且,明确提出“要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常化、有效性,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成效明显的社区常态化志愿服务体系”,强调“切实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化、常态化”的要求。
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常态
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常态志愿服务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行为,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志愿服务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该让志愿服务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也能够锻炼我们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志愿服务中,我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沟通技巧,也能够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
同时,志愿服务也需要我们进行组织和协调,这可以锻炼我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通过这些锻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
志愿服务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或目标而进行的行动,而应该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行为。
在志愿服务中,我们应该把帮助他人放在第一位,把自身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志愿服务中的困难和挑战,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以真诚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志愿服务的目的,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第三,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文化交流、扶贫助困等。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其中。
在志愿服务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注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我们应该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投入,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明确志愿服务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志愿服务的流程和标准。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志愿服务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建设,及时了解志愿服务的成效和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
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志愿服务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尤其是在高校学生中更是备受关注。
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和落实,相关的常态化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这一活动的不够常态化。
1. 社会认知不足:一些高校学生对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水平较低,对于其重要性和实践价值认识不够深刻。
2. 缺乏长期计划:一些高校在组织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时缺乏长期规划和计划,主要停留在临时性、单一性的安排上。
3. 组织不够完善:一些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工作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和组织管理。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常态化,影响了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策略研究和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促进其深入开展和发挥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对策建议在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些对策建议,以保证该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发挥作用。
1. 制定相关政策: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应该制定专门的政策和规定,鼓励和扶持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2. 吸引相关资源:学校可以积极争取相关资源支持,包括专项经费、物质奖励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以确保该活动的顺利进行。
3. 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应该加强对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可以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借鉴。
1. 北京大学:该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定期推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积极参与,有效推动了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愿服务常态化的研究与思考
志愿者,一个代表奉献、彰显责任的响亮名字;志愿服务,一个凝聚爱心、传递温暖的高尚事业。
近几年,泉州志愿者组织紧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加快建设和谐幸福城市这一大局,全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全市共有40万余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累计服务50万小时,受益群众达7万人,成为泉州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
但是通过对泉州市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在当前的志愿服务中,存在着对志愿服务的精神理解不深刻、志愿服务的实践缺少规范化和持久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志愿服务常态的运行。
因此,要通过加大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志愿者档案库等方面探讨建立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促进志愿服务的完善和发展。
一、制约我市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因素
从目前中国志愿服务现状看,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确实存在制约因素。
一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深刻理解。
对志愿精神缺乏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志愿者志愿服务缺乏自愿性与自主性,影响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
二是志愿服务培训制度缺乏系统化。
在现实社会实践过程中,志愿者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系统化。
三是志愿服务实施缺乏规范化与持
久性。
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也不健全,与志愿者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少,这些成为制约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障碍。
二、促进我市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重点着手以下几方面工作,尽快完善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以便于全面、有效、广泛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市民的公民意识,提高我市公民的志愿服务参与率,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一)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认为,“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志愿精神是激励市民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加强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全面、细致的宣传,促进志愿者对志愿精神内涵的深刻、全面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对志愿服务基本观念的普及教育。
如,在中小学中开设志愿服务相关理论的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志愿服务的精神、基本理念以及慈善事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史、著名的志愿者组织等。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的活动、典型人物的宣传广度、密度及力度。
可以在公交车站、火车站、飞机场悬挂条幅、播放大屏幕广告,或者在人口密集较大的公共场所发放有关志愿服务的调查问卷,在全社会形成对公益事业的响应热潮。
第三,由政府牵头,企业及学校等各个部门推出对有志
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的倾斜性政策,技术上引导公众重视公益服务活动。
只要全社会形成了“志愿服务时时刻刻”的文化氛围,就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二)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针对目前泉州市志愿组织提供培训和志愿者接受培训的现状来看,有50.7%的志愿者表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77.1%的志愿者认为培训时间不够,只有11.0%的人认为培训时间足够。
此外,在49.3%接受过培训的志愿者当中,有30.0%的人接受了1—5小时的培训,23.8%的人接受了6—10小时的培训,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的培训远远不够,显然无法满足提高志愿者素质、改善志愿服务的需要。
因此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培训体系的完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要制定好培训的制度,二是要完善培训的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志愿者肩负着改善社会环境的“重任”,志愿者自身的素质对于志愿活动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志愿者组织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培训的重要性,尽可能为志愿者提供相关的培训。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志愿者的特点努力完善培训的形式和方式,健全志愿服务实施的规范化、持久性管理。
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自身优势,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发展需求,确保更多的人长期、持久地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之中。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为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提供一个动力机制,弥补仅靠志愿精神支持略显“单薄”的状况。
目前,泉州市虽然有一些激励机制,如即将进行的百名志愿服务明星评选活动、社区中的社工表彰活动。
但是,这些措施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少、周期也比较短。
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激励机制,如中国台湾地区的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志愿服务满3年,服务时数达300小时以上者,可以向地方主管机关申请核发志愿服务荣誉卡,该卡可以在一些收费的公立风景区、娱乐场所、文教场所等享受免费待遇。
而对志愿服务时数达3000、5000、8000小时以上者举行公开仪式,分别颁发志愿服务绩优铜质、银质、金质奖牌及证书。
此外,各业务主管机关或运行单位也都有相应的奖励办法,在客观上都发挥着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因此,在我市,要促进志愿者的长期发展,必须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做保证,还要保证这些激励措施能够较好地实施。
这样,既可以激励志愿者长期持久地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而且还可以减小一些功利性动机对志愿服务的影响。
(四)建立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
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团体、企业支持的社会网络,鼓励并监督企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
要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必须使企业成为支持志愿活动的重要力量。
其一,企业的捐款是志愿者组织持续开展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其二,企业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能够开拓志愿
服务的领域;其三,企业在招工时对志愿服务经历的倾斜能够鼓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鼓励企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首先需要国家的有关部门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
比如,可以借鉴美国的“慈善免税”法律,将对企业慈善捐款抵税的规定尽可能细化、操作化。
同时,建立“企业慈善信息数据库”,将企业的上述信息记录其中,企业可以凭该库的数据信息,依据相关规定,向政府税务部门申请免税。
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应鼓励中国境内企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还应鼓励中国境内企业在招聘时,对累计参加一定时间志愿服务的人士,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再就业者,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政府则为达到要求的企业提供某些优惠政策。
这样能够保障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五)建立志愿者档案库。
在调研中发现,志愿者组织的“贴心”关注,会使志愿者对组织产生强大的归属感,甚至亲切地将组织成为他们的“娘家”。
志愿者档案建立之后,在安排培训、分配工作、组建项目团队的时候,组织管理者就能够更有针对性。
首先,志愿者组织招聘志愿者时可以借助科学测评方法,或向专业人士咨询,考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并分类保存他们的相关信息。
同一个活动项目中,再根据每个志愿者的专业、爱好、特长,以及素质测评的结果、活动项目需求等作进一步细分。
或者根据志愿者对活动项目所需的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分
类为“可随时工作”、“需进行补充性培训”、“需进行全面培训”三类。
进行归类之后,在规划新项目时就能够迅速做出团队成员分工安排,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另外可以实施网络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在志愿者招募、选拔过程中作用很大。
通过网络,一个人可以很快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并且可以了解最新的志愿服务信息。
建立信息网络,可以系统地发掘和动用社区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成立志愿者资源中心,组织社区志愿者关怀团体,建立地区性志愿者资源网络及有效的服务中介系统,以作为招募和统筹志愿者的途经。
课题指导:林炯泉
课题负责:蔡芳阳
课题组成员:林炯泉、蔡芳阳、连江淮
执笔:蔡芳阳、连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