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药性)【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3、掌握升降沉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5、熟悉毒性的分级、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与学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1/2学时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理论, 是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
偏性: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寒凉药用于阳热证,温热药治疗阴寒证。
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则会贻误病情,如王叔和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桂枝性温,以热治热,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
同样道理,承气汤主药为寒性的大黄,以寒治寒,也会误病伤人。
寒凉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
如“清热药类”中的药物(黄芩、知母、银花、连翘等)。
温热药——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
如“温里药类”中的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根据药性寒热在程度上的差异,寒与热的范围内又有大寒、大热、微寒、微温之分。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药性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寒热之性不十分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称之为“平性”药。
寒证、热证均可应用。
二、五味辛、甘、酸、苦、咸,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发挥。
除五种基本滋味外,还有淡味、涩味。
阴阳配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医基础知识题库 中药学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一、A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A.清热泻火B.泄降逆气C.引药下行D.通泻大便E.燥湿坚阴2、下列哪项主要是概括药物的药性和作用的()A.归经B.四气五味C.升降浮沉D.毒性E.配伍七情3、治疗爆疡、瘦瘤等证的药物具有药味是()A.苦B-甘C.咸D.涩E.淡4、五味之中,具有泻火坚阴作用的味是()A.甘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酸味5、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应具有何种药味()A.酸B.苦C.甘D,辛E成6、涩味药物与下列何种药物作用相似()A.苦味B.咸味C.酸味D.辛味E.甘味7、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大多具有何种药味()A淬B.甘C.酸D.苦E.咸8、下列哪项是淡味药的作用()A.软坚散结B.活血祛瘀C.疏肝理气D.利水渗湿E.泻下通便9、下列哪项是甘味药的作用()A.温中止痛B.缓急止痛C.理气止痛D.化瘀止痛E.祛风止痛10、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阴的一组是()A.辛、甘、苦B.酸、苦、咸C.甘、淡、酸D.辛、甘、淡E.酸、苦、甘11、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阳的一组是()A.辛、甘、咸B.酸、苦、淡C.甘、淡、苦D.辛、甘、淡E.辛、苦、酸12、五味是指药物的()B.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C.指口尝味道D.五类作用E.不同的滋味13、寒凝血瘀,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当选用下列何种性味的药()A.辛、凉B.苦、温C.辛、温D.苦、寒E.咸、寒14、外感风热,应选择何种性味的药物()A.辛、温B.辛、凉C甘、寒D.苦、寒E.甘、温15、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A.酸B.苦C.甘D.辛E•咸16、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B.酸C.苦D,辛E.甘17、确定药物寒热、温凉的依据是()A.神农氏尝百草的体会B.寒者热之,热者寒之C.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D.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18、下列哪项不是温热性能所表示的作用()A.温里B,开窍C.补火D.温经E.回阳19、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A.寒、热B.寒、凉C.温、凉D.温、微寒E.平20、四气是如何总结出来的()A.是从人体的感觉总结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E.是从药物药用部位、质地轻重等推导出来的21、中药的副作用是指()A.配伍不当出现的反应B.药不对证出现的不良反应C.达不到常规用量不能控制病情D.超过常规用量时出现的不适反应E.在常规剂量时出现的与疗效无关的不适反应22、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沉降性质的性味是()A.苦,温B.辛,温C.苦,寒D.甘,寒E.咸,温23、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A.重镇安神药B.平肝息风药C.开窍药D.清热药E.泻下药24、属升浮药性的“性味”是()A.甘、苦,寒B.酸、苦,温C.辛、苦,寒D.辛、甘,温E.辛、甘,寒25、以下哪项不是升浮药物的作用()A.发表散寒B.透疹C.安神D.涌吐E.开窍26、以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A.清热泻火B.收敛固涩C.平肝潜阳D.开窍E.镇惊安神27、临床上见胁痛易怒、抽搐惊恐等症,一般应选用归何经的药物()A.归心经的药物B.归肺经的药物C.归肝经的药物D.归肾经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28、芳香药多具有()A.辛味B.甘味C.苦味D.酸味E.淡味29、辛味药临床一般治疗的是()A.表证及气滞血瘀证B.呕吐呃逆D.瘵肪、瘦瘤、痰核E.大便燥结30、酸味药的作用是()A.止汗平喘B.止泻止痢C.固崩止带D.固崩止遗E.收敛固涩二、A21、患者,女,50岁。
中药的性能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丁香畏郁金、巴豆畏牵牛子、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四)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 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 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五 、 中药的应用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 法等内容。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 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 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只用一味药。 (2) 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 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疗效.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 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 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1、四气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称为四性。寒凉属阴,而凉次于寒,温 热属阳,而温次于热。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 寒热为基准。 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 (热、温性) 疗热以寒药(寒、凉性)
就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方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
方向性相反。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 是升浮、上行而发散;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三)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 药效所在。
中药的性能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2011.7李冰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中药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来讲,寒性和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芩、黄连、黄伯、大黄等;温性或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脉、回阳就逆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守的用药原则。
(二)五味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此外,还有较少的淡味和涩味药,但习惯上称为五味。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后者五味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干姜、川穹、香附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中药性能的名词解释

中药性能的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凭借其卓越的疗效和独特的治疗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而中药性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药学研究和应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性能的若干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1.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是指中药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的作用和表现。
中药性能可以分为药性和药效。
药性是中药物质的特殊属性和品质,包括性味归经、寒热平衡、毒性等。
药效是指中药物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2. 药性药性是中药物质的特殊属性和品质,是中药性能的基础。
常见的药性有五味归经、寒热平衡和毒性。
五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味倾向,分为辛、酸、苦、甘、咸五味,每种味道对应着特定的脏腑经络。
寒热平衡是指中药的热力特性,包括寒性、凉性、平性、温性和热性。
毒性是指中药物质对人体的有害作用和副作用。
3. 药效药效是指中药物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中药的药效可以分为药理学效应和药物药效。
药理学效应是指中药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的生理学作用,包括抗炎、抗菌、养血、活血等。
药物药效是指中药物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包括缓解病症、减轻疼痛、促进康复等。
4. 药物组分药物组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学活性的化学成分。
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倍半萜类、苷类等。
不同的药物组分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5. 药性归经药性归经是指中药的性味和功效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药性味和功效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通过经典中医理论总结而成。
药性归经的理论有助于指导中药的应用和配伍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
6. 药力学药力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科学。
药力学研究着眼于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效应,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探讨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药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能的理解,为中药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总结:中药性能是中药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通过药性和药效来描述中药的特性和作用。
药性归经提供了鉴别和应用中药的指导原则,药力学研究则深化了我们对中药性能的理解。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
临床中药学十一五配套习题

临床中药学十一五配套习题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昧A1 型题1 中药的作用包括: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B.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治疗作用D.药物的不良反应E.以上均不是答案 A2 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C.功效与不良反应D.药物的偏性E.气味、归经答案 B3 中药的性能是: A.中药治病的原理 B.中药的偏性 C.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D.每味药的功效特点 E.以上都不答案 C4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 A.用药部位 B.用药后的反应C.药物的加工方法 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 E.以上都不是答案 B 5药性理论的基础是:A.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B. 脏象理论C.脏腑、经络学说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E.以上都不是答案 D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 A.消除病因 B.扶正祛邪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E.以上都不是答案 E7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答案 D8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热性温性平性D.寒、凉之性E.温、热之性答案 D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温性热性平性D.温、热之性E.寒、凉之性答案 D10 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答案 E11 五味是指药物的:最基本的滋味五类基本作用C.全部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E.部分味道答案 A12 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A.辛、甘、酸B.辛、甘、淡C.甘、淡、苦D.辛、苦、酸E.酸、苦、咸答案 B12 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A.辛、甘、咸B.辛、甘、淡酸、苦、淡酸、苦、咸 E.甘、淡、酸答案 D13 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行气、活血收敛、固涩补益、缓急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答案 A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A行气、活血B.收敛、固涩C补益、缓急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答案 C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温中止痛活血止痛缓急止痛祛风止痛 E.行气止痛答案 C15 淡味药物能:A软坚散结B.利水渗湿C.活血祛瘀D.泻下通便 E疏肝理气答案 B.16 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收敛、固涩收敛、补虚收敛、清热收敛、软坚 E.收敛、温中答案 A17 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 苦味辛味咸味甘味 E.涩味答案 E18 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行气、活血软坚、泻下和中、缓急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答案 E19 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甘味苦味咸味酸味 E.辛味答案 B20 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清热泻火引血下行降逆止呕利水渗湿 E. 软坚泻下答案 E21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答案 B22 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淡味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答案 A23 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A. 甘味B. 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答案 E二、B1型题 A.发汗、解表、行气、活血 B.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E.渗湿利水、利尿通淋 1 甘味药的作用是: 2 辛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 1B2A A.苦 B.甘 C.辛 D.咸E.酸五味中能缓、能和的是: 4 五味中能燥、能泄的是: 答案 3B 4A A.通泄作用B.发散作用 C.升提作用D.收敛作用E.补益作用 5 苦味药的作用是: 6 酸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 36 A 37 D A.能散、能行 B.辟秽、化湿、开窍 C.能燥、能泄D.能缓、能和E.能软坚、润下 7 咸味药的作用为: 8 甘味药的作用为:答案 7 E 8 D A.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B.十九畏 C.中药“七情”D.十八反配伍9 中药的性能包括:10 单行属于:答案 A B C A.发散 B.固精 C.生津 D.降火E.降气 11 涩味药的作用为: 12 辛味药的作用为:答案 11 B 12 A归经一、 A1 型题(1).中药归经指的是: A.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B.药物寒热温凉四性C.药物的五种滋味D.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答案 A(2).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阴阳学说B.寒热温凉四性C.脏腑经络学说D.药物的四气五味E.药物质地轻重升降浮沉趋向答案 C(3).归经的依据是:A.脏腑经络学说B.所治的具体病证C.辛甘酸苦咸五味D.炮制所用的辅料E.寒热温凉四气答案 B(4).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功效,能治失眠、心悸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脾经E. 归肺经答案 B(5).麻黄能发汗、平喘,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脾经E.归肺经答案 E(6).柴胡能疏肝解郁,用以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脾经E.归肺经答案 A(7).白术能补气健脾,用以治疗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脾经E.归肺经答案 D(8) 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 A.羌活 B.柴胡 C.细辛 D.吴茱萸 E.白芷答案 C(8) 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 A.独活 B.柴胡 C.细辛 D.吴茱萸 E.白芷答案 E(9) 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 A.独活 B.羌活 C.藁本 D.吴茱萸 E.白芷答案D升降浮沉一、 A1 型题(1)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A. 药物有无毒副作用B. 作用部位的选择性C. 作用趋向性D. 药物有无补泻作用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答案:C.(2) 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 E酸、咸,热答案:C.(3) 作用趋向于沉降的药物气味多是: A.苦、甘,温B.酸、苦,寒C.辛、苦,热D.甘、咸,温E.辛、甘,寒答案:B4 酒炙药物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 C.有升提作用 D.有下行作用E.无影响答案 C5 醋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C.有升提作用D.有下行作用E.无影响答案 A5 盐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A.升提B.下行C.发散D.收敛E.无影响答案 B6升浮药的作用趋向是: A.向上、向外 B.向下、向里 C.向气、向血 D.向阴、向阳 E.以上都不是答案 A(7) 沉降药的作用趋向是: A.表示发散、上升 B.表示能降逆、泄利 C.表示向气、向血 D.表示向阴、向阳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B (8) 病变在上在外在表时一般宜选用药性属( )者: A.沉B.降 C.升浮 D.沉降 E.以上都不是答案 C 9 肝火上炎时宜选用药性属( )者: A.上浮 B.发散 C.降逆 D.升提 E.以上都不宜答案 C (10) 病势下陷者宜选用药性属( )者: A.凉 B.寒C.降D.升 E.以上均不宜答案 D 11 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 A,明朝时代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金元时代 E.宋朝时代答案 D二、B1型题A.病势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呃逆B.病势表现为向下,如泄利、脱肛、子宫下垂 C.病势表现为向外,如自汗、盗汗 D.病势表现为向内,如表证不解 E.以上均不是 1 具有降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 2 具有升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 答案 1A 2B A.病变在上在表的疾病,如头痛、头晕 B.病变在下在里的疾病,如腹痛、腹泻 C.病势逆上者,如肝火上炎头痛、目赤 D.病势陷下者,如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 E.以上都不是 3 升浮药可治: 4 沉降药可治:答案 3 D 4 C中药配伍一、 A1 型题1 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A.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配伍应用B.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C.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的配伍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功效降低或丧失的配伍E.以上都不是。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是重要理论的【】,主要包括【】,【】,【】,【】,【】等。
2、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和【】。
3、【】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淡附于【】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4、《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作用:辛【】,酸【】,甘【】,苦【】,咸【】。
5、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的药物,其味多属【】。
6、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可以纠正机体【】,使之恢复正常;或【】,有助于驱邪外出。
7、药物升降沉浮转化的条是【】、【】。
8、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9、归经的理论基础是【】。
10、西汉以前是以【】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神农本草经》提出了“【】”的区分。
11、有毒的药物可通过必要的【】、【】、【】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2、四气中,【】属阳,【】属阴;五味中【】为阳,【】为阴;升降沉浮中【】属阳,【】属阴。
二、判断分析题1、五味是指药有辛、甘、苦、咸、酸、淡六种滋味。
2、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两者必须合参。
同时,性味还必须与药物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较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3、确定中药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是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4、一般只要归同一经的药物,就可以不加区别地应用。
5、有毒的药物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利用的一面。
三、单项选择题1、首先记载药物四气、五味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2.首先提出药物“有毒、无毒”区分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3、最早归纳了五味基本作用的医籍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黄帝内经》4、下列哪项功效与甘味无关?()。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 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 ①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3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的药物, 属阳,大多具有升浮之性;
具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的药物, 属阴,大多具有沉降之性; ❖ 《本草纲目》:“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 热无沉”;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备要》:“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 3 五味的作用
❖ ⑴辛味 能散—— 发散
❖
能行—— 行气、行血
❖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 邪,具有发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疗表证。
❖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 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
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 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 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咸走血”;
“咸补肾”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治疗水湿 内停所致的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题库:中药的性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题库:中药的性能一、A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A、清热泻火B、泄降逆气C、收敛固涩D通泻大便E、燥湿坚阴2、下列哪项主要是概括药物的药性和作用A、归经B、四气五味C、升降浮沉D毒性E、配伍七情3、性味苦寒的药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A、祛风除湿B、芳香化湿C、清热燥湿D利水渗湿E、活血通络4、治疗瘰疬、瘿瘤等证的药物具有的药味是A、苦B、甘C、咸D涩E、淡5、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应具有何种药味A、酸B、苦C、甘D辛E、咸6、涩味药物与下列何种药物作用相似A、苦味B、咸味C、酸味D辛味E、甘味7、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何种药味A、辛B、甘C、酸D苦E、咸8、下列哪项是淡味药的作用A、软坚散结B、活血祛瘀C、疏肝理气D利水渗湿E、泻下通便9、下列哪项是甘味药的作用A、温中止痛B、缓急止痛C、理气止痛D化瘀止痛E、祛风止痛10、辛味药物的作用是A、发散,行气B、补益,软坚C、燥湿,通泄D收敛,固涩E、软坚,缓急11、五味指的是A、全部味道B、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C、口尝的味道D五类作用E、不同的滋味12、外感风热,应选择何种性味的药物A、辛、温B、辛、凉C、甘、寒D苦、寒E、甘、温13、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A、酸B、苦C、甘D辛E、咸14、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A、咸B、酸C、苦D辛E、甘15、确定药物寒热、温凉的依据是A、神农氏尝百草的体会B、《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C、《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D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E、口尝的滋味16、平性药的含义是指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之性均具备的药物17、下列哪项不是温热性能所表示的作用A、温里B、开窍C、补火D温经E、回阳18、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A、寒、热B、寒、凉C、温、凉D温、微寒E、平19、以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A、清热泻火B、收敛固涩C、平肝潜阳D开窍E、镇惊安神20、下列哪一组性味的药物,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酸、咸、热21、升降浮沉是指A、药物的作用趋向性B、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C、药物有无毒副作用D药物性能峻猛与否E、药物有无补泻作用22、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阴阳学说B、脏腑经络理论C、药性理论D药味理论E、五行学说23、归经含义是指A、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B、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C、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D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24、涩味药多用于治疗A、胃热消渴B、水肿、小便不利C、胸胁苦满D恶心呕吐E、虚汗、遗精滑精二、B1、A. 麻黄和薄荷治疗表证B.黄芩和板蓝根治疗发热口渴、咽痛C.猪苓和茯苓治疗水肿、小便不利D.山茱萸和五味治疗虚汗、遗精E.附子和干姜治疗腹中冷痛、脉沉无力<1> 、属于“疗寒以热药”治疗原则的是<2> 、属于“疗热以寒药”治疗原则的是A B C D E2、A.辛味B.甘味C.酸味D.苦味E.咸味<1> 、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的药味一般是A B C D E<2>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药物的药味一般是A B C D E3、A. 四气B.五味C.升降浮沉D. 归经E. 毒性<1> 、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中药性能是A B C D E<2> 、反映药物作用安全程度的中药性能是A B C D E4、A. 归心经B. 归肝经C.归脾经D.归肺经E.归肾经<1> 、朱砂能治疗心悸失眠,具有重镇安神之功,其归经是A B C D E<2> 、杏仁能治疗胸闷喘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其归经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收敛固涩为酸味药的作用。
中药的性能

• 1.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
• 如:紫苏:辛温 → 发散风寒→表寒证
•
荆芥:辛气异作用也不 相同:
• 如: 生姜:辛温 发散风寒——表寒证
• 此外,有些药物作用较和缓,称为平性, 但实际上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 性的范围。
• 二、作用与用途:
四气 属性
作用功效
用途
寒凉 阴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治热性病
温热 阳
温里散寒, 温经通络, 补火助阳; 回阳救逆
治寒性病
第二节 五味
• 一、概念:
• 五味:味,即滋味,至于药味的确定,最 初是由口尝而得,后来,逐渐发展为利用 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是指药物具有 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有 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淡味实为甘味 中最淡薄者,习惯上依附于甘、甘淡并提 ,涩味是酸之变味,作用与酸相似,仍然 概括为“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了肯定的疗效,这些经验是很宝贵 的。
•••••• 一是向外如如、指于,::概药上趋疾 泄人 呕念 物 ; 向病 利体 吐: 在 降 于状 、正 、体 是 表态 脱常 咳内 下 ;肛—喘—的降沉—↓—↑—作平是—人人—用逆泄—体体乌趋,利生升升梅向趋向姜降降、,向内、出出黄升于,麻入入是下趋芪黄异有↑上;向↓常序升 浮 于。;举 是 里陷 发 。, 散趋 向 西药一 脏寒是如火凉沉②如肺毒药上2停消何就五中酸辛四是药2此如治 凉④后根芦肉近 寒四因毒. .汉物是腑凉指:,血降剧:、性物恢药积谓是、药(生指物外:疗血调人据根桂代凉生此的一一《 以、 药 同 这 解 药 毒 麻 膀 分 治 复 后 、 归 指 常 的 涩 狼 药 对 , 在解 配 把 药 : : 各狼 , 优气气厚阴阴周脏 归物属反毒药黄胱无病到一止经药见毒)遂物这有下 毒剧药物甘甘种 遂现势阳一一朴礼腑 相在药映物能经毒的正般呕?物3性闹在种些在 毒物的寒热中 闹在就味0味:下趋阴·经 应体性了必发。、基常可、“治,金体异药里 药与各药 金大比种天,,辛清湿行向肺络 的内寒药须汗有本状自收归病与花内常物以 的疗种工 花多较毒官清清气气甘热肾向理 经的凉物是、毒作态行敛”的化的的作工效性具 数突性肝》热热同同温(和壮(内寒治治论 络作,在国平、用,消、讲适学作升用具有质书 中出中载发泻泻味味生津阳生凉热热为 。用具机营喘小主达失固的应药用降较必关以或 药了燥药:散火火泻异 异——半半收性性基趋有体医、毒要到。涩是范相趋出和须的及教品。湿:“、下、、——夏夏敛酸作病病础 向清产疗利、是治药围比向入缓洗性所科 种行医行、味味热肾、、、苦用: ,热生单水大消愈物、,,产,净质表书 应气师气清同同甚阳生生固咸脏 升作效位,毒除疾作药有升生称,和现或 该—掌、热气气伤虚南南涩腑 是用应或可。病病用物毒是的为避性出中 是—医和、质异异津星星通 上的的国以因,的作中上治平免能来药 安湿之血利地作作、、过 升药部家治,恢归用药升疗性污统的学 全阻政水较用用生生与经 举物位批疗扶复属的还举作,染称治专 的之令、重也也附附配络 陷,是准外正健,部是陷用但。为疗著 ,证,潜的不不子子伍联 ,在各的感祛康“位比,是实药作的 这,治治聚阳相相、、的系 趋临有集风邪的经。较趋对际性用中 是气疗疗毒、同同生生关到 向床侧体寒,目”少向疾上,,药 中滞各表药::白白系体 于应重医、恢的是的于病有它总毒 药沉之种证以附附表 上用的疗喘复。脏。上治偏是结性 一降证滑、供、、, ;时。机咳脏腑;疗温药出分 大药等脱气醋医狼狼体 发构、腑经的、物来级 优多不滞事毒毒表 现方水的络趋偏性的多 势随禁、。、、的 有能肿正的势凉质用沿 ,之血甘甘病 的配等常概而之与药袭 尤沉瘀遂遂证 偏方病生称论别功规临 其降、、也 于。证理,的,能律床 与闹闹可 清,功指。仍的。用 西洋洋通 肺根能药未高药 药花花过 热据,物超度经 化、、经 ,中纠对出概验 学洋洋络 有医正机四括及 合金金影 的学阴体性。文 成花花响 偏对阳某的献 药))相 于肺气些范记 造应 清、血脏围载 成的 胃膀偏腑。, 众脏 热胱盛经分 多腑, 生 偏 络 级药, 有理衰的尚 源能 的、的病缺 性治 偏病病变乏 疾疗 于理理起明 病某 清的现着确 的种 心认象选的 危体 热识,择实 害表 ,,使性验 相的 有便机的数 比病 的可体治据 ,即 则确在疗。 中入 长定最作药相 于该大用安应 泻药程,全的 肝归度也低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一、四气五味中药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
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
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中药的性能

中药与方剂习题(一)(发展史、中药性能)一、选择题(20分)1.以下属于中药性能内容的是()A.颜色B.质地C.气臭D.润燥2.中药的四气主要表示()A.药物的阴阳属性B.药物的寒热药性C.四时的气候变化D.药物的香臭之气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A.《诗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论》D.《新修本草》4.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的方剂著作是()A.《五十二病方》B.《神农本草经》C.《脾胃论》D.《伤寒论》5.辛味药物一般不具有的作用是()A.发散B.行气C.活血D.生津6.升浮药大多具有()等作用。
A.升阳、发表、散寒B.降泄C.通泄D.重镇安神7.“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完素B.张从正 C 李东垣 D.朱丹溪8.某药主要用于益智,其相应的归经是()A.心B.脾C.肝D.肺9.疾病在病机和证侯上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的趋向,应选用趋向于()的药物。
A.上B.下C.外D.内10.药物的毒性主要反应取决于()A.炮制B.配伍C.剂型D.用量二、填空题:(20分)1.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
2.四气又称为____。
是指药物的___、____、____、____四种药性。
3.甘味可表示药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方面的作用。
4.中药的归经是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立的。
5.在升降浮沉理论中,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____,沉是____。
6.有一种观点认为药物的毒性即是偏性,即具有____,因而将____统称为“毒药”。
三、简答题(40)1.认识中药四气的临床意义是什么?2.苦味药物的作用特点有哪些?3.掌握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是什么?4.怎样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5.简述中药四性之间的关系。
6.简述药物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7.简述金元时代方剂学发展中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中药学试题及答案(1)

新疆大学《中药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中药的性能内容包括:A性味、归经、升降浮沉B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C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D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用量用法2、热性药是指:A治疗虚证的药物 B治疗热证的药物C治疗寒证的药物D治疗实证的药物3、辛味药的作用是:A能散能行 B能补能和 C能收能涩 D能软能下4、两药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产关系是:A相杀 B相畏C相反 D相恶5、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应:A先煎 B包煎 C后下 D冲服6、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脉浮紧感冒重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的药物是: A羌活 B细辛 C防风D麻黄7、以下哪项不是薄荷的适应症:A风热感冒 B头痛目赤 C咽喉肿痛 D痈肿疮毒8、清热泻火药主要用治:A气分实热证 B里实热证 C表热证 D虚热证9、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佳的药物是:A蒿本 B白芷 C防风D羌活10、鱼腥草善治:A肺痈 B乳痈 C肠痈 D咽喉肿痛11、厚朴最适于治疗:A两胁胀痛B腹满胀痛 C小腹刺痛 D脘腹冷痛12、大黄主要用于治疗:A冷积便秘B热结便秘C产后血虚便秘 D年老津枯便秘13、以下哪项是威灵仙的功效:A祛风湿,止痛,解表B祛风湿,通经络,消骨鲠C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 D祛风通络,定惊止痛14、云苓的功效是:A芳香化湿 B祛湿敛疮C利水渗湿 D祛风胜湿15、附子的性味特点是:A辛甘大热,无毒B辛甘大热,有毒 C辛甘大寒,无毒 D辛甘大寒,有毒16、既能杀虫,又能清热的药物是:A榧子 B槟榔 C贯众 D使君子17、化瘀止血药可治疗:A血热出血B瘀血出血 C虚寒出血 D气虚出血18、以下哪项不是郁金的功效:A活血行气 B解郁清心 C利胆退黄D祛风止痛19、属于化痰药,又为止呕要药,用于胃气上逆呕吐的药物是:A半夏 B藿香 C砂仁 D生姜20、下列哪味药不属于重镇安神药:A朱砂B远志 C龙骨 D磁石21、元胡的功效是:A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B活血行气止痛C活血行气,消肿生肌 D活血行气,利胆退黄22、党参的功效是:A补气益脾B缓急止痛 C补肾生津 D补气养血23、以下哪个不是当归的功效:A补精益髓 B补血活血 C调经止痛 D润肠通便24、杞子除可滋补肝肾,尚可:A益精明目 B补脾益气 C清心安神 D润肺止咳25、以下哪个不是续断的功效:A补肝肾 B强筋骨 C安胎D收敛固涩26、以下哪个不是莲子的功效:A补脾止泻 B益精固肾C止血生肌 D养心安神27、丝瓜络祛风通络的作用,可用于:A回乳 B乳汁不下 C通便 D制酸28、以下哪个药物治石淋效果最佳:A海金砂 B云苓 C猪苓 D滑石29、以下哪种虫证为驱虫药所不宜:A蛔虫 B蛲虫 C钩虫D疥虫30、五味子属于:A补益药B收涩药 C平肝药 D止咳药3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是:A《新修本草》 B《本草拾遗》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32、寒性药是指:A治疗热证的药物 B治疗寒证的药物C治疗虚证的药物 D治疗实证的药物33、甘味药的作用是:A收敛固涩 B软坚泻下 C燥湿降泻 D补益和中34、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关系是: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35、薄荷入煎剂宜:A先煎 B包煎C后下 D冲服36、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经止痛的药物是:A麻黄B桂枝 C紫苏 D防风37、善于疏散半表半里之邪,而为治少阳之要药是:A葛根B柴胡 C升麻 D薄荷38、清热药的主要作用是:A发散表热 B清热泻下 C清解里热 D清热利湿39、石膏的性味为:A辛咸大寒 B苦甘寒C辛甘大寒 D甘寒40、菊花、银花、连翘、公英、地丁的共同功效是:A清热燥湿 B凉血消斑 C清热利湿D清热解毒41、火麻仁、郁李仁同属于:A攻下药B润下药 C峻下药 D解表药42、生地的功效是:A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B清热凉血,解毒利咽C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D清热凉血,活血散瘀43、治湿阻中焦证,为增强芳香化湿之功,佩兰每与哪药相须为用:A藿香 B厚朴 C苍术 D砂仁44、既利水,又健脾宁心的药物是:A猪苓 B泽泻C茯苓 D车前子45、主治亡阳证的药物应首选:A附子 B干姜 C肉桂 D丁香46、驱虫药宜在:A睡前服 B饭前服 C饭后服 D 空腹时服47、凉血止血药可治疗:A血热出血 B瘀血出血 C气虚出血 D阴虚出血48、既能活血行气,又能祛风止痛的药物是:A川芎 B元胡 C郁金 D红花49、心下痞,梅核气,应选用:A瓜蒌 B薤白C半夏 D浙贝50、既能养心安神,又能收敛止汗的药物是:A酸枣仁 B龙骨 C柏子仁 D远志51、辛香走窜之性甚烈,为醒神回苏要药的是:A苏合香 B冰片 C石菖蒲D麝香52、人参的功效是:A补脾益肺B补气养血 C补气升阳 D补气安胎53、以下哪个不是麦冬的功效:A润肺养阴 B益胃生津 C清心除烦D软坚散结54、阿胶宜:A冲服B烊服 C包煎 D先煎55、以下哪个为平补肝肾之佳品:A山茱萸B杜仲 C续断 D蛤蚧56、以下哪个不是莲子的功效:A止血生肌 B补脾止泻 C益肾固精 D养心安神57、以下哪个药物祛风燥湿杀虫效果佳:A蛇床子 B硼砂 C丝瓜络 D瓦楞子58、龟板的用量用法是:A 15-30g先煎B 15-30g后下 C12-15g D12-15g后下59、以下哪个是止咳平喘药:A天南星 B瓜蒌 C川贝D杏仁60、开窍药临床宜用于:A脱证B闭证 C阴证 D阳证二、填空题:1、解表兼有透疹作用的药物有升麻、葛根等。
中药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前人往往将药物的性状和性能相联系,并用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气味、质地、入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
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除了用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外,古人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
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பைடு நூலகம்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
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寒热与治则:
《本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周礼·天官》所载”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即是当时代表性的论述。
后来,由于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影响,这种原初的“滋味说”遂被改造成为“五味说”。
”五味”的提法在《尚书》、《周礼》、《左传》、《礼记》中皆有记载,其重点偏于四时五味饮食调养。
而在《内经分校逦堆?在内容和系统性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一时期。
涩: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中药性能的内容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毒性。
细目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
一、概念: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二、作用及适应症:
四气 属性 作 用 功 效 适应症
寒凉 阴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热性病 温热 阳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治寒性病
温经通络,回阳救道
指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选择性的治疗 作用,也就是指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药物作用的部 位。
二、归经的理论依据:
一是依据脏腑经络学说: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到体表, 体表的病证也可影响相应的脏腑,能治疗某种体表的 病即入相应的脏腑、归相应的经络。
二是根据五味对脏腑经络的配属关系:五味入五脏,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入什么 脏即归什么经络。
水降三粉陀硝硫 砒腾蟾斑壳红豆 四生狼遂闹金花 金仙芫戟马商芦
注: 水银、白降丹、红粉、轻粉、官粉、密陀僧、火 硝、、硫磺、 砒石、腾黄、蟾蜍、斑蟊、粟壳、红娘虫、生 巴豆、 生半夏、生南星、生附子、生白附、狼毒、甘遂、闹 洋花、洋金花、千金子、天仙子、芫花、大戟、生马前、商 陆、藜芦
肾
能下、能软
治疗瘰疠、便
软坚、散结、润下
秘
渗湿、利尿
治疗湿证、小 便下利
细目三 升降浮沉
一、概念:
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举陷,趋向 于上;降是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 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 人体正常——人体升降出入有序; 疾病状态——升降出入异常。 如:呕吐、咳喘↑——生姜、麻黄↓
二、作用及适应症:
五味
辛 甘(淡) 酸(涩)
苦 咸 淡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解读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二十八页,共60页。
(6)淡:能渗、能利
作 用:渗利水湿、利尿 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
泄泻、痰饮、 带下等
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二十九页,共60页。
3、五味的确定
确定依据 药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的的功效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山楂 o 消食 o 活血化瘀
第三页,共60页。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四页,共60页。
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五页,共60页。
(一)四气五味
“药物的甘苦之味可略” “有毒无毒易知” “唯冷热需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六页,共60页。
四气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七页,共60页。
1、四气的含义
有四层意思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 o 寒与凉同类,寒甚于凉;温与热同类,热甚于温
牡丹皮——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退虚热
——肝 心 肾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四十一页,共60页。
2、归经的确定
麻黄——膀胱经——脏腑 羌活——膀胱经——经络
泽泻——膀胱经——脏腑 (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之证。膀胱气化
失司所致贮尿或排尿功能失常)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四十二页,共60页。
3、归经的临床意义 能够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第十七页,共60页。
五味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十八页,共60页。
1、五味的含义
n 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 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徐灵胎)
n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药 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 补、泄、敛、散等方面的特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