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
楚地女性服饰的文化意蕴及性别特征

楚地女性服饰的文化意蕴及性别特征王 欢服饰是一个时期人们审美情绪、民族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文化的体现,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承载物。
服饰的基本作用是满足人们的伦理道德要求和生理功能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被打上文化烙印,体现了当时的精神文化。
服饰文化别具魅力,是当今社会学探索古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主要选取楚地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中的文化意蕴,包括原始宗教神巫性、浪漫型和文化精髓,并从性别、职业及其他特征来探讨服饰的文化意蕴和性别特征。
一、楚地女性服饰的文化意蕴(一)原始宗教的神巫性在神灵崇拜方面,楚人有着繁多的对象,其中以龙和凤为典型形象,楚人的配饰、服饰、图案、色彩等都反映了楚人宗教信仰的习俗、观念以及意识。
楚人服饰的功能和色彩等外部形态都有十分直观的展示,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
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社会逐步分化,权力较高的阶层会以统治者的身份凌驾在普通民众之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楚文化逐渐形成了“人神合一”的特征,凡人能在神物的辅助下通灵感应、上天入地,这种形象在出土的丝织品、木雕和漆器的装饰艺术中大量可见。
从这一文化特征来看,楚地服饰遗留原始宗教神巫性的痕迹。
(二)瑰奇靓丽的浪漫性春秋时期,楚国就有发达的纺织业,楚服有丰富多彩的用料,包括平纹丝织绢物、葛布和麻布等。
在色彩方面,楚服有活跃、和谐又不失古朴典雅的搭配,展现出盎然生机和浪漫主义气息。
相对于中原服饰,其色彩丰富多变,大量使用赤色,这是当时楚人尚赤的体现。
当时,楚人已经学会通过茜草等植物、朱砂等矿物来进行染色,发明先织后染的匹染、先染后织的丝染、植物染色的草染和矿物染色的石染等技术,多种染色方式的应用形成了楚服的姹紫嫣红。
楚人较注意仪容装饰,在日常生活中,装饰和梳理头发是一项重要活动,梳理要洁净无尘。
楚人会盘发髻,利用铜镜来精心打扮,为保护镜面不受损,还会制作专门的镜囊来放置。
(三)卓尔不群的文化精髓春秋初期,楚国文化相比中原诸夏比较落后,中原诸夏传承了传统文化,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不能适应变革大潮。
楚国军戎服饰

楚国军戎服饰楚国位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家。
在这个时期,服饰对于楚国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表达自己个性和品味的方式。
楚国的军戎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在楚国,军戎服饰被用来展示身份和地位。
根据历史记载,楚国的王公贵族常常穿着华丽的服饰,强调自己的高贵地位。
他们穿着紧身的上衣,饰以金线和宝石,上面镶嵌着华丽的龙纹图案。
衣袖宽松,以便活动。
下身则穿着贴身的长裙,通常是红色或紫色,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他们还戴着头盔,并佩戴着龙纹宝剑,以显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威严。
而士兵的服饰则相对简朴一些。
他们穿着宽松的上衣和裤子,鞋子通常是皮革制成的。
军队中的士兵一般都有标志性的军装,以便区分彼此。
他们的上衣和裤子通常是同一颜色的,然后用腰带系紧,以保持整洁。
士兵还会戴上头盔和盔甲,以保护自己在战斗中。
不仅如此,楚国士兵的服饰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战争的时代里,楚国士兵的服饰往往会加入一些实用性的设计。
例如,有些士兵的上衣会加上护肩,以保护自己的脖子免受敌人的攻击。
还有一些士兵会在自己的背后挂上一个箭袋,以便存放弓箭和箭矢,方便自己在战斗中取用。
此外,士兵们还会在身上佩戴各种各样的护身符,相信这些护身符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
楚国军戎服饰在设计上注重细节和装饰品的使用。
为了增加服饰的华丽感,人们常常在服装上使用金线、宝石和刺绣。
例如,他们会在领口、袖口和衣襟上缝上金线,以增加光彩。
同时,还会在衣服上刺绣一些图案和花卉,以增添服饰的美感。
许多服饰还会装饰有珠宝和各种颜色的宝石,使整体的效果更加华丽。
总的来说,楚国的军戎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和装饰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展示了楚国人民的独特个性和品味。
军戎服饰的华丽和细致的设计,使楚国成为了那个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的服饰风格也有所改变,但其独特的魅力和设计理念依然流传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摘要: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楚辞和楚艺术品作为楚文化的典型,都具有浪漫型艺术的审美特点。
凤是楚艺术典型的“意像”代表形式,楚人深受巫术影响,以异化的手法创造的楚艺术品展现了以“丽”为美的楚国造型艺术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楚国服饰文化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国服饰的文化也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其种类多样性、做工精美性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表现,而且更反映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
深衣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服饰,在我国服饰进化史同样占据了意义非凡的地位。
此次的服饰与中国文化课程中,深衣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就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书籍后对深衣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服装,是我国最早的服饰之一。
深衣的流传时间长,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以致现在的衣着服饰都有深衣的影响存在。
深衣的形式大体上都是上衣下裳,而且保守,所谓“深衣”,就是指这种衣服把自己的身体深深的包裹起来。
古代有俗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允许暴露在外面。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
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
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
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
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
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
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
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服饰与时尚的追求与日俱增。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带您领略古代中国的美丽与多元。
一、服饰材质与制作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材质主要以丝绸为主,而后才逐渐引入其他材质如麻、布等。
丝绸的出现使得服饰更加华丽,丝绸质地的柔软光滑成为时尚的代表。
制作工艺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致的刺绣和高超的手工技艺。
服装上的刺绣图案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同时,编织技巧也日益精湛,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复杂的编织方法,制作出漂亮而独特的服饰。
二、服饰款式与装饰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款式丰富多样,各种不同的穿着方式与装饰都有所体现。
1. 男性服饰男性的主要服饰包括衣、裤、鞋以及头饰等。
衣服以长袍为主,通常是下摆呈褶皱状,衣袖多为直筒状。
男性的裤子多为裤腿宽松,带有腰带以固定。
在头饰方面,男性通常佩戴巾帽。
2. 女性服饰女性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女性穿着长袍,腰部用带子打腰,下摆呈褶皱状,衣袖多变化多端,有时会加上花边或刺绣进行装饰。
女性的头饰也多种多样,从花环到发髻,每一种都显示着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3. 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喜欢佩戴各种装饰品,以增加服饰的美感。
常见的装饰品有项链、手镯、耳环等。
这些装饰品通常以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而成,形状各异,图案精美。
人们还经常用丝质的腰带、发饰等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
三、时尚风格与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尚风格多变而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审美观念。
1. 衣着色彩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色彩逐渐由单一的黑白灰过渡到丰富多彩。
人们开始采用各种亮丽的颜色如红、绿、紫等,使服饰更加鲜艳动人。
2. 服饰款式变化随着社会变革与文化交流的加强,服饰款式也随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长袍外,人们开始引入外来文化与服饰元素,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服饰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的服饰(图)

中国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的服饰(图)马山一号楚墓深衣样式复原(颜色、花纹与原物不同)马山一号楚墓龙凤虎纹复原着深衣的楚国木俑收视率一路领跑的《芈月传》已经播出过半,这部酝酿四年、倾注主创不少心血、观众期待颇高的剧集评价却远远不如姐妹篇《甄嬛传》。
观众为《芈月传》可是操碎了心,一边跟着“娘娘”提心吊胆提防着宫中各类陷害,一边还不忘吐槽剧情、吐槽道具。
乱点的鸳鸯谱、时空错乱等等硬伤令人不忍直视,剧中的各类服饰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淘宝款”“艳俗”的批评不绝于耳。
这花花绿绿的颜色真的体现了“服章之美”吗?两千多年前的服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颜色、样式、纹样等方面,看看《芈月传》与历史文物中的华服之美。
色彩红上衣配绿下装“时尚时尚最时尚”《芈月传》中的服饰色彩斑斓,让人们不禁心生疑惑,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掌握如此精巧的印染技术了吗?确实,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灰头土脸,而是有很多明艳的颜色。
这在诗歌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芈月的母国南方霸主楚国,衣着服饰的光辉璀璨就常常在楚辞中表现出来。
《九歌》中说“华采衣兮若英”,五彩缤纷的衣服像花朵一样明艳动人;“红釆兮辟衣,翠漂兮为裳”,红色的上衣配上翠绿色的下装原来是当时的时尚呢;还有反过来的,像《离骚》中曾说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好像要用亭亭玉立的荷叶做上衣,用娇艳欲滴的芙蓉做裙子,虽然也有人认为这里的芰荷、芙蓉指的是衣服上的纹饰,但整体来看,楚国服饰的颜色种类应该还是很多的。
相比而言,楚国出土文物中服饰的颜色就逊色了些,被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中可以看到像灰白、黄、棕、红棕、紫红、藕色等等颜色的服饰,其中红色、棕色、黄色是出现比例最高的颜色,虽不见了绿色、蓝色等,倒也符合“楚人尚红”的记载。
古人的衣服当然也是色彩缤纷的,但如果《芈月传》中服饰的颜色能够雄浑瑰丽些,似乎更能符合这部片子的定位。
样式秦、楚爆款是“连身衣”说过了颜色,让我们来看一下衣服的样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影响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影响杨熠(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楚文化作为中华闻名的灿烂瑰宝,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楚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而其中的传统图案纹样也随之传承下来。
楚文化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更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图腾纹样;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8)11-0067-011楚文化概述楚文化起源和发展:商朝崛起时,生活在在黄河流域的祝融部落受到打击,南迁到蛮荒的江汉地区,后发展成今天的楚族。
周成王时楚国被封为诸侯国,受姬周文明统治。
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在西周时期尚不明显,到春秋以后,楚国人民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南方蛮夷文化,才形成独特的、成熟的区域性文化。
“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江汉平原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同时楚国水土环境优渥,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谋生较容易。
因此楚国宗法制度较北方中原文化宽松。
北方中原是旱地农牧经济;南方楚地是水稻渔猎经济,这种差异也导致南北方文化心理的不同:楚人想象力丰富,重感性,强调人神共位,而中原人则重理性、重礼制。
楚国的民族政策十分开放和兼容,实行“南下抚有蛮夷,北上以属诸夏”政策,使楚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楚国丝绸纹样分析2.1楚国丝绸纹样演化过程解析商周时期丝绸纹样的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造型狰狞而严肃,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和政治色彩。
楚国的丝绸纹样与商周时期的丝绸纹样的基础上,题材扩大,创造了许多新型纹样。
楚国丝绸纹样大致可以分为几何形,自然型(动植物),人物行为纹样,以几何纹居多。
楚国丝绸纹样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居多。
按表现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大致3种:几何纹样、自然性纹样、人物行为纹。
(1)几何形纹样分析。
几何纹样一部分是原始人类直接从自然事物中得到抽象的图案,另一部分来源于事物的象型变化,仅保留事物特征。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

虽然这种发髻有些穿越(因为是汉朝后才逐渐流行的),但凑合一下也能看过眼。 然而这种:
这都是唐代以后才有的东西啊,剧组你既然这么喜欢唐代以后的发髻头饰,那不妨复原这个,这个唐代 头饰才叫猛:
发布于 2015-12-09 46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匿名用户 霍三省、鱼尾酱 赞同 很多人对冠制没有历史观念,那个通天冠形式和汉代的很不一样,更不要说更早了。武梁祠里反映的通 天冠可以参考夏桀坐两宫女图等,为进贤冠前直出为山,进贤冠则不出头。https://http://upload.wikime /wikipedia/commons/thumb/f/f5/Xiajie.png/220px-Xiajie.png 发布于 2015-12-10 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春 梅 狐 狸 ,服饰史古墓派,史学死理性派。 狗腿子、ziiyiii、王雨舟 等人赞同 谢邀 上面某位贴马王堆元素服装的,你们看题目了么?既不春秋更不战国,更不楚国……
========以下是正经回答的分界线========= 个人写了几篇文章欢迎指正 吐槽《芈月传》服饰:打肿“芈月”,正好凑个“胖”字! 科普向说说《芈月传》第一集里的“缂丝绣罗衫” 《芈月传》穿对了吗?楚人爱鸟但不是鸟人! 跟《芈月传》学XXX,也不怕掉沟里! | 智商低还怪电视剧啰?
最后这张有唐美女乱入。。 发布于 2015-12-10 1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林林 岁暮天寒、贱甚 赞同 因为你们都把导演宠坏了 发布于 2015-12-10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从楚人的衣着文化看楚人浪漫主义精神

图 1
图2
而更令人赞叹 的成就则是绘 画作 品和楚辞 的浪漫华美相得益 彰的,绘 画作品 中反映的不仅是高超的表现技
艺, 所描述火样的激情 ,飞腾 的想象 ,奇幻 的意境 , 瑰丽 的服饰更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次 ,画面中的 .
人物 凸现 了创作者浪漫的精神气质 ,热烈奔放 的感情色彩 ,以及对理想 的追求 ,抒情 、奇幻 的想象等 ,这与楚 人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 脉相承的。
褚 蔚
( 武汉科技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0 7 ) 3 03
摘 要 :楚人的衣着配饰和发型发艺张扬个性,有着强烈的艺术特质,是楚人浪漫个性的物化和外
延 ,也是楚文化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服饰大量采用凤形象为纹饰 ,体现了楚人特有的浪 漫主义精神和审美取向。本文从楚服饰文化研究出发,探究其精神实质及其孕育环境的相关性、必
。 人物龙凤 帛画 》和 《 《 人物御龙帛画 》 ,是迄今所见我国古代 最早 的两幅 帛画,是 “ 早期 国画的双璧”,画
中对人 物的描绘 十分生动 。 《 人物龙凤 帛画 》 ,长 3 厘米 ,宽 2 .厘米 。一妇人侧立 ,高髻 细腰 ,宽袖长裙 , 1 25 雍容富贵 ,合掌作祈祷状, 神态虞诚 ,花袍上饰云状花纹 ,脚踏 一半月状物 ,似为龙舟 ,亦可释为弯月 ,妇人上 端绘有 高颈 昂首 、尾翎卷翘 、轻盈飘逸上 飞跃 的凤鸟 ,与凤相对应处绘有伸脚卷尾 ,躯体弯屈 ,扶摇升腾的黄 龙。 见图 1 《 ( ) 人物御龙 帛画 》长 3 .厘 米 ,宽 2 厘米 。描绘 巫师乘龙升天 的情景。正 中画一男子 ,侧立 面 75 8
20 0 6年 0 月 8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W UHAN UNI VERS TY CI I OF S ENCE AND NGI E NEERI NG
楚文化服饰中的浪漫主义——以龙凤虎纹绣罗为例

邀)邮应羊CULTURE AND DESI GN文化与设计楚文化服饰中的浪漫主义——以龙凤虎纹绣罗为例史丹娜(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摘要:楚文化与大多数中原文化有着极大的区别,楚文化绚烂丰富,色彩瑰丽,楚人们赋予它无限的创造力及独特的灵感视角,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一种真挚感情的映射,在楚文化中,最为鲜明的就是对生命的延展诠释。
这其中“龙凤虎纹绣罗”的出现,就从服饰艺术这一独特视角,为现如今的我们完美展现以及诠释了楚文化的特有的文化。
关键词:楚文化;服饰;凤纹龙凤虎纹绣罗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602(202&)07-0108-02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不同于中原各部地区的文化,楚文化蕴含着独特的蕴意,将深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的巧妙的合二为一,对于自由、激情、想象、歌舞多种元巧妙的,特别对于鬼神文化独特推崇,原文化的厚。
楚,山水云集,河流众多,对于楚人来讲,知的物,为楚人的浪漫主义文化了客观条件。
1楚人服饰的特征楚人,,地,,于,多的罗,楚文化中自的特,的 着:的 ,于,用宽边装饰,并将,合的空由于质,,以着利物的处理过程中,常镶的手法,表纹图案,以丰富视觉效果。
即“!衣作绣,锦为”,实实将的功能审美融合,这样的设计思路巧妙的制衣方法都将楚人设计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楚人分别以绛红、朱、素绿、金萤、青蓝为主要色调,搭配龙、凤、鸟类等刺绣图案,另外辅以枝草叶、藤曼、花卉和几何纹样,整体构图生独特样的设计充份展示了楚人充满浪漫主义文化的特点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楚墓中出土的战国中期的服饰实物中,有罗、绢、纱、锦等各式各样的近十几件,是目前最早的织物遗存物。
从具体实物发现,禅衣与锦袍的样子款式基本相似,都是前身和后片以及两袖各一片,每片的衣的 等。
右衽、、衣、袖子等部、、襟、一,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种颜色的彩条纹镶楚人服饰中的以凤作者简介:史丹娜(199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单位:江西服装学院,研究方向:月@装设计与服饰文化K 鸟造型的刺绣为主,充分体现了楚人对于凤的信仰,在楚文化中以凤鸟造型出现的、刺绣和作不胜数。
楚国服饰中袍服的形制特点研究

2 深衣
商周时期 , 子的 日常服装 主要是分 成上 、 男 下两截 的衣 和裳 , 而女子 的常服是一件 自上而下 的袍服 。楚 国服饰正是
在 这 样 一 种 服 装 形 制 上 发 展 而 来 的 ,在 这 些 服 装 式 样 中 特
点最为鲜明 ,流传最 为广泛 的便 是从 南方兴起 的一种新 的 服装式样 , 这就是“ 深衣” 深衣是衣 与裳连制在 一起 的, 礼 , 《 记・ 深衣篇》 中注 :名 日深衣者 , “ 谓连衣裳而纯之采者 。”深 衣的出现改变 了周代 以来 男子 的穿 着形式 ,男子也开始 改 为穿着上下一体 的袍 服。它缝制容 易 , 着方便 , 穿 既利 于活
看, 楚式衣 袍的尺寸与周礼 中所规 定的相去 甚远 , 宽的尺 袖
寸偏 大 , 围 比例 偏 小 , 摆 的 长 度 也 要 短 得 多 。 当 然 我 们 腰 下 可 以 这 样 理 解 , 王 及 楚 人 好 细 腰 , 饰 上 自然 可 见 一 斑 , 楚 服
讲 究纤瘦秀丽之美 。《 楚辞 ・ 大招》 有云 :小腰 秀颈 , “ 若鲜卑 只。” 湖南常德德 山晚期楚墓 出土 的木俑 中“ 女侍俑 十件 , 体
中 的 细 腰 为 美 决 定 楚 地 袍 服 的 式 样 变 化 ,而 这 让 我 们 更 深
刻地体会到社会潮 流影 响人们在服 装上的审美倾 向这一观 念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 国人 那 种 罔顾 礼 制 的潇 洒 行 为推 动 着 楚
这一潮流。
“ 非其人不得 服其 服” 成为 了一种 与之适应 的完整冠 服 制度。楚在周朝初期是地处遥远的“ 蛮” 楚 之地 , 这里 远离 中 原地区 , 周围还散居着许多处于原始状态 的蛮族部落 。周代 的僵化礼制 在这 里已无能为力 , 穿衣变得更为 自由。上至王 公 大 臣 , 至平 民百 姓 , 下 均对 服装款式 上下 了大气 力 , 求 追 各式各 样的“ 奇装异服 ” 。
楚国服饰结构美学探索

楚国服饰结构美学探索作者:杨柳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研究楚国服装形制,其楚国内在的文化结构,丝织工艺。
楚国刺绣艺术是民族之瑰宝,是古老的服装形制具有地域特色,传承与楚文化活化石。
它承载着楚文化发展起源,繁盛,灭亡。
同时代表早期纺织品发展地域性刺绣文化形成文明进步,与楚文化先进性、对文化包容性,为后人所借鉴吸收。
对后来的服装形制发展影响,艺术传承。
其独特艺术构思与大胆创新思维是后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独创性与艺术模板,现代汉族服饰基本形制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是从出土的“历史文物”和“博物馆历史资料”对楚过服装形制进行探索与研究,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结合当今我国对外来文化冲击,应当如何面对“文化借鉴”现象。
第二章:从设计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楚国服装形式。
第三章:通过研究探索楚国服饰结构工艺和内在的文化精神进行研究。
第四章:丝织品第五章:以现代的美学看历史发展丝织品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形制;织品;美学文化发展荆楚汉绣文化源远流长,后经考古发现湖北随州县曾侯乙古墓出土的花卉残片。
湖北江陵望山、九店楚墓起初汉绣源于西周晚期楚文化诞生于荆楚两地,屈原《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风、骚代表楚辞浪漫主义色彩。
传统荆楚汉绣浪漫情怀文化,屈原的儒家社会思想加杂本土的道家文化,崇尚自然社会的融合,突破生命勇敢自然现象。
随着地理环境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形成了浪漫的楚国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因素滋养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其中《五经要义》有记载“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
”服饰形制总是,随着简陋到高级逐步发展。
新文明的发展,出现了上衣下裳制,随后“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成形于历史上的夏朝”①,历史证明我国的基本形制出现于夏朝时期。
楚国服装形制与服装结构战国时期周代年末,赵武陵王为适用军队军事发展,改变服饰形制,即废去下裳而着裤,出现了上褶下裤。
独家浅析楚文化中丝织品纹样

独家浅析楚文化中丝织品纹样浅析楚文化中丝织品纹样湖北荆州市马山一号墓发现绚丽多彩的战国锦,在楚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战国丝绸的宝库”。
距今2300 年左右,当时马山位于楚都纪南城西北约8 公里,据考古发掘,很有可能是当时某位妃子的墓葬,因而出土不少珍贵的丝织品。
其编织手法既有刺绣,也有相当复杂的提花技术。
(此技术已经失传)丝绸的品类有绢、纱、锦、罗、绸、绦等。
颜色多达10 余种,并巧妙地运用了绦式、练染等工艺技术。
从图案上看,不仅有素洁大方的几何纹,也有结构复杂的人物花卉,更多的是以凤鸟、神兽、蟠龙、猎虎等崇拜物为元素的装饰主体,表现出楚人的浪漫主义色彩。
楚人崇凤,天命玄鸟即是楚人的图腾,带有一种信仰。
楚国是当时春秋五霸之一,问鼎中原极其富强的国家。
因此在设计上出现的凤鸟常常是脚踏虎、口衔龙的场景。
道家遵从恬然无为、顺从天道、天道自然的思想也笼罩着楚国风尚,所以大多数图案富有动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而变幻多端;特别是凤鸟作为主体纹样更加抽象和简化。
楚庄王时期为鼎盛之时,楚庄王曾自喻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故而在凤的神态上不是作腾飞状就是仰天鸣叫。
不难看出,楚人对凤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表现楚人浪漫主义情怀,也表达楚人不卑不亢、奋发图强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楚丝织品刺绣纹样分类楚人纹样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种通过高度提炼的艺术是与各诸侯在中原称霸,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楚地天造地设的山川逶迤之态和风物灵秀之气,形成了活泼奔放以致怪诞奇谲的浪漫主义风格。
古人是以形(符号、图像、概念)为基点对事物(器物、工具)及其运行规律(道)的理论总结、归纳与阐释的图像思维模式理论化的产物。
这种逻辑也不乏在纹样上体现出来,楚人偏重于对珍禽异兽、奇花佳草和自然物象其中以楚人崇尚的龙凤形象最丰富。
楚丝织刺绣品的纹饰显示出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性。
大体上可以分为这几类: 1.神灵动物给予崇拜思想“辟在荆山,筚路蓝缕。
楚人服饰特点

楚人服饰特点
楚人服饰是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人的衣着样式。
楚服与中原地区的服饰有显著的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首先,楚人服饰的颜色丰富而鲜艳,善于使用红色、绿色等明亮的颜色。
在楚墓出土的丝绸衣物中,可以看到各种复杂的图案和色彩,如云雷纹、兽面纹等,显示出楚人对色彩的独特审美和高超的染色技术。
其次,楚人服饰的剪裁和款式也与中原有所不同。
例如,楚服的袖子多为喇叭袖,袖口宽大;衣身宽松,便于活动。
此外,楚人还喜欢佩戴各种饰品,如玉佩、丝带等,使整体造型更加华丽。
再者,楚人的头饰也有其特色,如高耸的发髻、繁复的头饰等。
楚墓出土的木俑和帛画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高耸、复杂的头饰,显示出楚人对发型和头饰的重视。
总的来说,楚人服饰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剪裁和华丽的配饰,展现了楚文化的鲜明特色和楚人的审美情趣。
楚系青铜器龙纹在服装中的应用研究

楚系青铜器龙纹在服装中的应用研究赵静,钟蔚(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武汉430073)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纹饰的艺术价值极具地域特色,其装饰充满神秘感和巫文化感。
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图像法、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楚系青铜器龙纹的艺术特征与其在服装上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和系统描述,研究认为:①楚系青铜器龙纹自身需要通过元素提取、打散重构等图案设计方法在保留神韵的基础上迎合现代审美需求;②在服装上的表现形式也需配合服装款式、整体风格,其中写实龙纹适合整体应用于简洁风格的服装,抽象龙纹和类龙纹适合重点以及边缘应用于各类服装;③龙纹以印染形式表现直接明快,而以抽绳、绗缝等工艺形式表现则含蓄内敛。
关键词:楚系青铜器;龙纹;服装设计;现代应用中图分类号:TS941.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4131-(2019)02-0051-08Study on the Apparel Application of Dragon Patterns on Chu BronzeZHAO Jing,ZHONG Wei(School of Fashio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430073China)Abstract:The artistic value of Bronze ornaments of Chu State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very regional and the Bronze decoration was full of mystery and witchcraft culture.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image method,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u series bronze dragon pattern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clothing.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first of all,the dragon pattern of Chu series bronze needs to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pattern design methods such as element extra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rearrangement to meet the modern aesthetic needs.Secondly,the expression on the clothing needs to be matched with the clothing style and overall style,and the whole realistic dragon pattern needs to be applied in the simple style clothing.The abstract dragon pattern and the dragon-like pattern need to be partially applied in all kinds of clothing;The dragon pattern is direct and bright in the form of printing and dyeing,while it is implicit and introverted in the form of drawstring and quilting.Key words:Chu bronze;dragon pattern;fashion design;modern application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6YJA760055)蔚,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楚系青铜器作为青铜器工艺技术的杰出代表,是构筑“楚文化的美轮美奂的高堂邃宇”的六根重要支柱之一[1],是当时楚国时代精神的物化表现,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变化其艺术特征。
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深入挖掘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探索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深入挖掘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探索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古代国家,其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巅峰。
通过深入挖掘楚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楚国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楚国的文化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位于中原诸国中较为偏远的地区,与中原文化有所不同,这也为楚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楚国的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化发展得以迅速推进。
首先,楚国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楚辞作为楚国文学的代表,不仅表达了楚国人民的思想感情,更融入了丰富的山水和自然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离骚》等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此外,楚国还有许多其他文学作品,如《九歌》等,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楚国的音乐艺术也备受赞誉。
楚国的音乐非常重视情感的表达,以琴瑟合鸣为代表的音乐形式,成为了楚国音乐的标志。
楚国的音乐不仅在当时享有盛名,而且对后来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楚国还以其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而闻名。
楚舞形式多样,既有独舞,也有群舞,从舞蹈动作到演出服饰皆独具特色。
楚舞的表演形式与表达方式既能展示出楚国特有的风土人情,又能表达出人民的喜怒哀乐,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楚国的艺术成就除了文化繁荣外,楚国还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楚国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绘画、雕塑、陶瓷等方面。
在绘画方面,楚国的壁画艺术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楚国的壁画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独特的题材而著称,描绘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宗教场景和日常生活场景。
楚国的壁画艺术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壁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楚国的雕塑艺术也非常发达。
楚国的石雕、木雕、玉雕等工艺品形态各异,制作精美,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反映了楚国人民的审美追求,更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技术水平。
王亚蓉|战国服饰的复原研究

王亚蓉|战国服饰的复原研究战国服饰的复原研究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我有机会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最后却走上了服饰文化考古第一线,面对着异味重且腐败的着衣尸骨。
这样的转变,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时间久了,在这众多“不美”中的我,终于悟出了:我的执着和纺织文化研究给我的次次震撼已让我离不开这些,我固执的走上了服饰文化研究的路,一条沈从文先生﹑王㐨先生都支持鼓励的道路——古代服饰的复原研究。
下面这段文字,摘自我在日本的一篇演讲,是1982年我参加了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发掘以后。
1984年到1990年我对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衣衾的复制研究简报。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发生重大变革。
以丝麻为原材料的纺织业生产也空前繁荣起来,尤以高级丝绸加工工艺技术的提高更是突飞猛进。
社会上层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奢侈消费集团,衣必文绣自不待言,即使宫室狗马亦多有身披锦绣。
邦国之间的礼尚往来使用美锦文绣耗资可观。
哪怕为解决政治问题、战争请求盟和竟也使用大量的纺织刺绣的生产者——执针,织纴的工奴和“女工妾”作为贿赂(《左传·成公》楚人伐鲁;《国语·晋语》晋人伐郑)。
社会各方面在这种种风气下,高级丝绸的消费量急剧增长,促使这一时期官、私营纺织刺绣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
产品的精美新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国的丝绸自古享誉世界,这不仅见诸古文献的记载,近三十年的考古发掘也不断为中国辉煌的古代服饰文化提供实证。
研究和继承中国的服饰文化变得更迫切更需要也更有条件了。
战国服饰实物资料,主要见于1982年被沈先生誉为“丝绸宝库”的楚国贵族墓葬。
该墓出土的众多丝织文物,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研究楚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实证。
这座墓葬在湖北省江陵县城外马山砖瓦厂内,出土的丝织文物极为丰富、共有衣物三十五件,包括服饰,衾被及其它丝绸用品,发现的丝绸品种也很为可观,包括绢、绨、纱、罗、绮、锦、丝、绦、编组,刺绣和针织品等十大类。
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

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欢迎参阅。
春秋战国服饰图赏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周代服饰的色彩可以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
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可知周代以正色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
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的周代,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日益崩坏,服装色彩原有的尊卑秩序也遭到了破坏。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齐桓公“好紫”。
由于一国之君喜欢紫色,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
紫色作为周代服饰色彩的“间色”,也就是所谓的“不正之色”,代表卑贱。
齐国尚紫的风气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规制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周礼的挑战。
对此,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基于对周礼的维护,都表示过强烈的不满甚至厌恶。
当时服饰的色彩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这一时期的君臣还是比较重视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的,比如当时对衣服颜色的要求依然为纯色,如果是杂色则为不祥之兆。
可见春秋张国时期对西周原有服饰形制还是有一些沿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
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为周和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不同,然而西周以来质朴的曲裾交领式服装始终居于主流。
这种衣式,通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
中原地区自春秋以来流行一种以带钩、皮革带束腰的习俗,在出土人像上即可见到。
而腰带的束法,一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小孔内,另一种方法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所附环上。
带钩材质有金、玉、铜、铁、骨、木、陶等等,形制繁简不一,做工精细的有错金雕镂嵌玉,款式极为讲究。
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当地女性好绾偏左高髻。
楚国服饰有什么特点

楚国服饰有什么特点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一个国家之一,他们的服饰对后代有着深刻的影响。
楚国服饰有什么特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楚国服饰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楚国服饰的特点一、男子服饰较简单1、长袍大袖。
2、高冠,冠带系于颌下。
3、深衣,绕襟曲裾,有上衣下裳,也有衣裳联属。
4、续衽钩边:就是将衣襟接长,然后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二、女子服饰很丰富1、袍服(曲裾、直裾皆有)。
2、多挂佩饰(贵族平民皆如此)。
3、袖有垂胡(细细的布料垂丝)。
4、上衣下裳与衣裳相连皆有。
(见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漆绘木俑)5、袍身有纹饰(雷纹、杯纹、云纹等)。
6、领、袖有锦边装饰。
(见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7、也有续衽钩边。
楚国男子服饰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戴高冠、穿长袍的贵族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
画面绘一有须男子,侧身而立,手执缰绳,作驭龙状。
龙纹绘成舟形,上有舆盖,下有游鱼,表示龙在水中急驰。
驭龙男子处于中心位置,神态自若,气宇轩昂,似墓主人形象。
尽管画面内容带有神话色彩,但人物服饰的处理还是比较接近现实:头戴峨峨搞冠,冠带系于颌下,身穿大袖袍服,衣襟盘曲而下,形成曲裾,是典型的深衣样式。
在同时期的木俑、铜人身上,也能见到同样的服饰。
可见这个时期男子穿着深衣已成普遍现象。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左1、2图为穿曲裾、绕襟、彩绣深衣的男子(彩绘木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分别藏于何兰莱登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美术馆)。
左3、4、5、6图为穿曲裾、绕襟深衣的战国男子(湖南长沙出土文木俑)。
右图穿大袖绕襟深衣的仆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灯铜人)。
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楚国女子服饰

楚国女子服饰楚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国之一,曾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掌握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这个历史阶段,楚国的文化与服饰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气息。
其中,楚国女子的服饰尤其值得关注。
今天,我们来了解楚国女子的服饰。
楚国女子的服饰特色楚国位于现今湖南、湖北、安徽地区,受到北方和南方服饰的影响。
因此,楚国女子的服饰风格特别多样,反映出独特的文化气息与审美趣味。
这些服饰主要包括:上装、下装、饰品和头发装饰等。
上装楚国女子的上装大多是半袖或无袖的上衣,袖口和领口通常都是异色线或不同颜色的丝带装饰。
由于楚国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前才实行缝制技术,楚国女子的上装以襦裙为主,穿上它更符合时尚的审美观念,也方便活动。
下装楚国女子的下装有两种,一种是襦裙,另一种是裙裤。
襦裙是绕在身体上的长裙,大致类似于福建、台湾地区的“旗袍”,但腰部较宽松,下摆较长;裙裤则是连裤裙,耐寒保暖,也符合楚国南方的地理条件。
饰品楚国女子的饰品是装扮的重点,多样化的饰品绽放出独特的文化特色。
楚国女子饰品分为头饰、耳饰、项链、腰带、手饰等。
其中头饰满是绣花,花朵颜色非常明亮,耳饰和项链则多是铜、银、玉或贝壳等。
头发装饰楚国女子的发式主要是披散的发丝,发尾打一个简单的发髻,髻中以花朵、羽毛、红樱桃等装饰。
女子将自己的头发经过修整后,加上发饰,如挽起一耳朵,偏向一侧,勾画出一种清新的形象。
楚国女子服饰历史发展楚国女子的服饰并非一夜之间形成,也并非靠一两代人的改革发展而成。
这种服饰文化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动。
在楚国历史的不同阶段,服饰的风格和审美理念也有所不同。
战国时期的楚国女子,服饰风格变得更为多样化。
上装和下装的配搭更加突出个性,创建了饰面乱点的新思路,这种乱点即绣花漆染的技巧,反映出战国时期楚国女子的审美趣味。
到了汉朝时期,楚国女子的服饰发生了变化,穿着更加灵活便利。
同时,纱质和丝绸逐渐流行,使得服饰更加轻薄、柔软,形成优雅自然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楚辞和楚艺术品作为楚文化的典型,都具有浪漫型艺术的审美特点。
凤是楚艺术典型的“意像”代表形式,楚人深受巫术影响,以异化的手法创造的楚艺术品展现了以“丽”为美的楚国造型艺术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楚国服饰文化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国服饰的文化也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其种类多样性、做工精美性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表现,而且更反映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
深衣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服饰,在我国服饰进化史同样占据了意义非凡的地位。
此次的服饰与中国文化课程中,深衣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就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书籍后对深衣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服装,是我国最早的服饰之一。
深衣的流传时间长,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以致现在的衣着服饰都有深衣的影响存在。
深衣的形式大体上都是上衣下裳,而且保守,所谓“深衣”,就是指这种衣服把自己的身体深深的包裹起来。
古代有俗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允许暴露在外面。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
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
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
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
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
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
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
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
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二、战国时期楚国服饰和旗帜的颜色
战国时期,阴阳家学说甚盛,各大战国的旗帜颜色与服饰主色都是极有讲究,有据而定的。
讲究的依据就是该国的天赋德命。
阴阳家认为,任何一个王朝和邦国,都有一种上天赋予的德性,这种德性用五行来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
这个国家与王朝的为政特点,必须或必然的与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颜色即国色,也必须与它的德性相符合。
惟其如此,这个国家才能在上天佑护下安稳顺畅的运行。
黄帝政权是土德,就崇尚黄色,旗帜服饰皆为土黄。
夏王朝是木德,崇尚青色。
殷商王朝为金德,其兴起时有白银溢出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
周王朝为火德,先祖得赤乌之符,自然便崇尚红色。
当时天下对这种五德循环说无不认可,立政立国之初,便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德性。
七大战国更是无一例外。
其中惟有楚国是蛮夷自立而后被册封,很长时间里楚国是旗有五色而服饰皆杂,中原诸侯嘲笑楚国是“乱穿乱戴乱德性”。
进入战国,楚国便推演出“炎帝后裔,与黄帝同德”的土德,旗帜服饰变成了一色土黄。
三、楚文化
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
从时间上讲,自殷商早期,楚政权开始和北方政权(主要代表了黄河流域文化)有了接触,直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开始发展,到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早中期渐渐繁荣,战国末期,楚国衰败。
即楚艺术发展的时间大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近500年的历史。
从历史的地缘关系上讲,楚最早建国于荆山一带,楚文化以两湖为中心,文化遗迹在湖南、湖北、河南居多。
楚庄王、楚怀王时期国家疆土兼并扩充,扩张的过程中楚文化“不断吸收、消化了来自北方中原、东南部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以及西南部的四川等相邻区域的华夏、吴越、巴蜀等文化圈中的一些艺术因素[1]”,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楚国出土的文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其中的青铜编钟、尊盘、联襟对壶、鹿角立鹤、漆木衣箱等堪称国宝;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龙凤妇女图,子弹库出土的男子御龙图;故楚郢都现江陵一带出土的彩绘木雕座屏、鸳鸯豆、越王勾践剑、木雕镇墓兽、虎座立凤、辟邪等;荆门的兵太岁同戈;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王子午升鼎、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最早的青铜器云纹铜禁;直至西汉仍广泛流行的楚式山字镜。
楚国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的种类繁多、工艺精美,可谓熠熠生辉,中原列国望尘莫及。
就南北文化的区别而言,南方重感性,北方重礼尚理。
孕育于南方的《楚辞》、《庄子》、《山海经》、《淮南子》中充满想象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记述了风神飞廉、御日神望舒、河伯、湘君、湘夫人、雷神等,辞采铺陈华丽。
而源于北方的《诗经》、《论语》,艺术作品古朴、浑厚,有现实理性主义的气息。
拂去两千多年的尘埃,当楚国艺术品以生动的直观形象屹立在世人面前时,似乎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展现着楚国在绘画、铸造、冶炼、雕刻、舞蹈、文学等艺术设计领域的巨大成就;再现了那个个性张扬的年代,楚人浪漫、深情、飞扬、激情、又带有些许悲壮的情怀。
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勃兴期。
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
从社会形态上看,农奴制布满了楚国各个县邑,奴隶制相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于夷夏之间,实行抚夷属夏的国策。
对于所灭之国,楚人的作法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而不以俘掠奴隶为好。
从官制上看,楚官多称尹,从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从行政建制上,楚国首创县制,后为各国效仿;在兵制上,称谓、建制也与中原多异。
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经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个性与气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