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楚地女性服饰的文化意蕴及性别特征

楚地女性服饰的文化意蕴及性别特征

楚地女性服饰的文化意蕴及性别特征王 欢服饰是一个时期人们审美情绪、民族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文化的体现,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承载物。

服饰的基本作用是满足人们的伦理道德要求和生理功能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被打上文化烙印,体现了当时的精神文化。

服饰文化别具魅力,是当今社会学探索古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主要选取楚地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中的文化意蕴,包括原始宗教神巫性、浪漫型和文化精髓,并从性别、职业及其他特征来探讨服饰的文化意蕴和性别特征。

一、楚地女性服饰的文化意蕴(一)原始宗教的神巫性在神灵崇拜方面,楚人有着繁多的对象,其中以龙和凤为典型形象,楚人的配饰、服饰、图案、色彩等都反映了楚人宗教信仰的习俗、观念以及意识。

楚人服饰的功能和色彩等外部形态都有十分直观的展示,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

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社会逐步分化,权力较高的阶层会以统治者的身份凌驾在普通民众之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楚文化逐渐形成了“人神合一”的特征,凡人能在神物的辅助下通灵感应、上天入地,这种形象在出土的丝织品、木雕和漆器的装饰艺术中大量可见。

从这一文化特征来看,楚地服饰遗留原始宗教神巫性的痕迹。

(二)瑰奇靓丽的浪漫性春秋时期,楚国就有发达的纺织业,楚服有丰富多彩的用料,包括平纹丝织绢物、葛布和麻布等。

在色彩方面,楚服有活跃、和谐又不失古朴典雅的搭配,展现出盎然生机和浪漫主义气息。

相对于中原服饰,其色彩丰富多变,大量使用赤色,这是当时楚人尚赤的体现。

当时,楚人已经学会通过茜草等植物、朱砂等矿物来进行染色,发明先织后染的匹染、先染后织的丝染、植物染色的草染和矿物染色的石染等技术,多种染色方式的应用形成了楚服的姹紫嫣红。

楚人较注意仪容装饰,在日常生活中,装饰和梳理头发是一项重要活动,梳理要洁净无尘。

楚人会盘发髻,利用铜镜来精心打扮,为保护镜面不受损,还会制作专门的镜囊来放置。

(三)卓尔不群的文化精髓春秋初期,楚国文化相比中原诸夏比较落后,中原诸夏传承了传统文化,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不能适应变革大潮。

楚国军戎服饰

楚国军戎服饰

楚国军戎服饰楚国位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家。

在这个时期,服饰对于楚国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表达自己个性和品味的方式。

楚国的军戎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在楚国,军戎服饰被用来展示身份和地位。

根据历史记载,楚国的王公贵族常常穿着华丽的服饰,强调自己的高贵地位。

他们穿着紧身的上衣,饰以金线和宝石,上面镶嵌着华丽的龙纹图案。

衣袖宽松,以便活动。

下身则穿着贴身的长裙,通常是红色或紫色,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他们还戴着头盔,并佩戴着龙纹宝剑,以显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威严。

而士兵的服饰则相对简朴一些。

他们穿着宽松的上衣和裤子,鞋子通常是皮革制成的。

军队中的士兵一般都有标志性的军装,以便区分彼此。

他们的上衣和裤子通常是同一颜色的,然后用腰带系紧,以保持整洁。

士兵还会戴上头盔和盔甲,以保护自己在战斗中。

不仅如此,楚国士兵的服饰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战争的时代里,楚国士兵的服饰往往会加入一些实用性的设计。

例如,有些士兵的上衣会加上护肩,以保护自己的脖子免受敌人的攻击。

还有一些士兵会在自己的背后挂上一个箭袋,以便存放弓箭和箭矢,方便自己在战斗中取用。

此外,士兵们还会在身上佩戴各种各样的护身符,相信这些护身符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

楚国军戎服饰在设计上注重细节和装饰品的使用。

为了增加服饰的华丽感,人们常常在服装上使用金线、宝石和刺绣。

例如,他们会在领口、袖口和衣襟上缝上金线,以增加光彩。

同时,还会在衣服上刺绣一些图案和花卉,以增添服饰的美感。

许多服饰还会装饰有珠宝和各种颜色的宝石,使整体的效果更加华丽。

总的来说,楚国的军戎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和装饰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展示了楚国人民的独特个性和品味。

军戎服饰的华丽和细致的设计,使楚国成为了那个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的服饰风格也有所改变,但其独特的魅力和设计理念依然流传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摘要: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楚辞和楚艺术品作为楚文化的典型,都具有浪漫型艺术的审美特点。

凤是楚艺术典型的“意像”代表形式,楚人深受巫术影响,以异化的手法创造的楚艺术品展现了以“丽”为美的楚国造型艺术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楚国服饰文化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国服饰的文化也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其种类多样性、做工精美性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表现,而且更反映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

深衣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服饰,在我国服饰进化史同样占据了意义非凡的地位。

此次的服饰与中国文化课程中,深衣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就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书籍后对深衣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服装,是我国最早的服饰之一。

深衣的流传时间长,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以致现在的衣着服饰都有深衣的影响存在。

深衣的形式大体上都是上衣下裳,而且保守,所谓“深衣”,就是指这种衣服把自己的身体深深的包裹起来。

古代有俗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允许暴露在外面。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

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

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

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

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

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

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

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服饰与时尚的追求与日俱增。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带您领略古代中国的美丽与多元。

一、服饰材质与制作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材质主要以丝绸为主,而后才逐渐引入其他材质如麻、布等。

丝绸的出现使得服饰更加华丽,丝绸质地的柔软光滑成为时尚的代表。

制作工艺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致的刺绣和高超的手工技艺。

服装上的刺绣图案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同时,编织技巧也日益精湛,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复杂的编织方法,制作出漂亮而独特的服饰。

二、服饰款式与装饰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款式丰富多样,各种不同的穿着方式与装饰都有所体现。

1. 男性服饰男性的主要服饰包括衣、裤、鞋以及头饰等。

衣服以长袍为主,通常是下摆呈褶皱状,衣袖多为直筒状。

男性的裤子多为裤腿宽松,带有腰带以固定。

在头饰方面,男性通常佩戴巾帽。

2. 女性服饰女性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女性穿着长袍,腰部用带子打腰,下摆呈褶皱状,衣袖多变化多端,有时会加上花边或刺绣进行装饰。

女性的头饰也多种多样,从花环到发髻,每一种都显示着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3. 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喜欢佩戴各种装饰品,以增加服饰的美感。

常见的装饰品有项链、手镯、耳环等。

这些装饰品通常以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而成,形状各异,图案精美。

人们还经常用丝质的腰带、发饰等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

三、时尚风格与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尚风格多变而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审美观念。

1. 衣着色彩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色彩逐渐由单一的黑白灰过渡到丰富多彩。

人们开始采用各种亮丽的颜色如红、绿、紫等,使服饰更加鲜艳动人。

2. 服饰款式变化随着社会变革与文化交流的加强,服饰款式也随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长袍外,人们开始引入外来文化与服饰元素,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服饰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的服饰(图)

中国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的服饰(图)

中国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的服饰(图)马山一号楚墓深衣样式复原(颜色、花纹与原物不同)马山一号楚墓龙凤虎纹复原着深衣的楚国木俑收视率一路领跑的《芈月传》已经播出过半,这部酝酿四年、倾注主创不少心血、观众期待颇高的剧集评价却远远不如姐妹篇《甄嬛传》。

观众为《芈月传》可是操碎了心,一边跟着“娘娘”提心吊胆提防着宫中各类陷害,一边还不忘吐槽剧情、吐槽道具。

乱点的鸳鸯谱、时空错乱等等硬伤令人不忍直视,剧中的各类服饰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淘宝款”“艳俗”的批评不绝于耳。

这花花绿绿的颜色真的体现了“服章之美”吗?两千多年前的服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颜色、样式、纹样等方面,看看《芈月传》与历史文物中的华服之美。

色彩红上衣配绿下装“时尚时尚最时尚”《芈月传》中的服饰色彩斑斓,让人们不禁心生疑惑,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掌握如此精巧的印染技术了吗?确实,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灰头土脸,而是有很多明艳的颜色。

这在诗歌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芈月的母国南方霸主楚国,衣着服饰的光辉璀璨就常常在楚辞中表现出来。

《九歌》中说“华采衣兮若英”,五彩缤纷的衣服像花朵一样明艳动人;“红釆兮辟衣,翠漂兮为裳”,红色的上衣配上翠绿色的下装原来是当时的时尚呢;还有反过来的,像《离骚》中曾说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好像要用亭亭玉立的荷叶做上衣,用娇艳欲滴的芙蓉做裙子,虽然也有人认为这里的芰荷、芙蓉指的是衣服上的纹饰,但整体来看,楚国服饰的颜色种类应该还是很多的。

相比而言,楚国出土文物中服饰的颜色就逊色了些,被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中可以看到像灰白、黄、棕、红棕、紫红、藕色等等颜色的服饰,其中红色、棕色、黄色是出现比例最高的颜色,虽不见了绿色、蓝色等,倒也符合“楚人尚红”的记载。

古人的衣服当然也是色彩缤纷的,但如果《芈月传》中服饰的颜色能够雄浑瑰丽些,似乎更能符合这部片子的定位。

样式秦、楚爆款是“连身衣”说过了颜色,让我们来看一下衣服的样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影响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影响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影响杨熠(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楚文化作为中华闻名的灿烂瑰宝,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楚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而其中的传统图案纹样也随之传承下来。

楚文化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更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图腾纹样;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8)11-0067-011楚文化概述楚文化起源和发展:商朝崛起时,生活在在黄河流域的祝融部落受到打击,南迁到蛮荒的江汉地区,后发展成今天的楚族。

周成王时楚国被封为诸侯国,受姬周文明统治。

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在西周时期尚不明显,到春秋以后,楚国人民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南方蛮夷文化,才形成独特的、成熟的区域性文化。

“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江汉平原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同时楚国水土环境优渥,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谋生较容易。

因此楚国宗法制度较北方中原文化宽松。

北方中原是旱地农牧经济;南方楚地是水稻渔猎经济,这种差异也导致南北方文化心理的不同:楚人想象力丰富,重感性,强调人神共位,而中原人则重理性、重礼制。

楚国的民族政策十分开放和兼容,实行“南下抚有蛮夷,北上以属诸夏”政策,使楚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楚国丝绸纹样分析2.1楚国丝绸纹样演化过程解析商周时期丝绸纹样的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造型狰狞而严肃,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和政治色彩。

楚国的丝绸纹样与商周时期的丝绸纹样的基础上,题材扩大,创造了许多新型纹样。

楚国丝绸纹样大致可以分为几何形,自然型(动植物),人物行为纹样,以几何纹居多。

楚国丝绸纹样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居多。

按表现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大致3种:几何纹样、自然性纹样、人物行为纹。

(1)几何形纹样分析。

几何纹样一部分是原始人类直接从自然事物中得到抽象的图案,另一部分来源于事物的象型变化,仅保留事物特征。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

虽然这种发髻有些穿越(因为是汉朝后才逐渐流行的),但凑合一下也能看过眼。 然而这种:
这都是唐代以后才有的东西啊,剧组你既然这么喜欢唐代以后的发髻头饰,那不妨复原这个,这个唐代 头饰才叫猛:
发布于 2015-12-09 46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匿名用户 霍三省、鱼尾酱 赞同 很多人对冠制没有历史观念,那个通天冠形式和汉代的很不一样,更不要说更早了。武梁祠里反映的通 天冠可以参考夏桀坐两宫女图等,为进贤冠前直出为山,进贤冠则不出头。https://http://upload.wikime /wikipedia/commons/thumb/f/f5/Xiajie.png/220px-Xiajie.png 发布于 2015-12-10 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春 梅 狐 狸 ,服饰史古墓派,史学死理性派。 狗腿子、ziiyiii、王雨舟 等人赞同 谢邀 上面某位贴马王堆元素服装的,你们看题目了么?既不春秋更不战国,更不楚国……
========以下是正经回答的分界线========= 个人写了几篇文章欢迎指正 吐槽《芈月传》服饰:打肿“芈月”,正好凑个“胖”字! 科普向说说《芈月传》第一集里的“缂丝绣罗衫” 《芈月传》穿对了吗?楚人爱鸟但不是鸟人! 跟《芈月传》学XXX,也不怕掉沟里! | 智商低还怪电视剧啰?
最后这张有唐美女乱入。。 发布于 2015-12-10 1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林林 岁暮天寒、贱甚 赞同 因为你们都把导演宠坏了 发布于 2015-12-10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从楚人的衣着文化看楚人浪漫主义精神

从楚人的衣着文化看楚人浪漫主义精神

图 1
图2
而更令人赞叹 的成就则是绘 画作 品和楚辞 的浪漫华美相得益 彰的,绘 画作品 中反映的不仅是高超的表现技
艺, 所描述火样的激情 ,飞腾 的想象 ,奇幻 的意境 , 瑰丽 的服饰更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次 ,画面中的 .
人物 凸现 了创作者浪漫的精神气质 ,热烈奔放 的感情色彩 ,以及对理想 的追求 ,抒情 、奇幻 的想象等 ,这与楚 人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 脉相承的。
褚 蔚
( 武汉科技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0 7 ) 3 03
摘 要 :楚人的衣着配饰和发型发艺张扬个性,有着强烈的艺术特质,是楚人浪漫个性的物化和外
延 ,也是楚文化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服饰大量采用凤形象为纹饰 ,体现了楚人特有的浪 漫主义精神和审美取向。本文从楚服饰文化研究出发,探究其精神实质及其孕育环境的相关性、必
。 人物龙凤 帛画 》和 《 《 人物御龙帛画 》 ,是迄今所见我国古代 最早 的两幅 帛画,是 “ 早期 国画的双璧”,画
中对人 物的描绘 十分生动 。 《 人物龙凤 帛画 》 ,长 3 厘米 ,宽 2 .厘米 。一妇人侧立 ,高髻 细腰 ,宽袖长裙 , 1 25 雍容富贵 ,合掌作祈祷状, 神态虞诚 ,花袍上饰云状花纹 ,脚踏 一半月状物 ,似为龙舟 ,亦可释为弯月 ,妇人上 端绘有 高颈 昂首 、尾翎卷翘 、轻盈飘逸上 飞跃 的凤鸟 ,与凤相对应处绘有伸脚卷尾 ,躯体弯屈 ,扶摇升腾的黄 龙。 见图 1 《 ( ) 人物御龙 帛画 》长 3 .厘 米 ,宽 2 厘米 。描绘 巫师乘龙升天 的情景。正 中画一男子 ,侧立 面 75 8
20 0 6年 0 月 8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W UHAN UNI VERS TY CI I OF S ENCE AND NGI E NEERI 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楚辞和楚艺术品作为楚文化的典型,都具有浪漫型艺术的审美特点。

凤是楚艺术典型的“意像”代表形式,楚人深受巫术影响,以异化的手法创造的楚艺术品展现了以“丽”为美的楚国造型艺术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楚国服饰文化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国服饰的文化也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其种类多样性、做工精美性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表现,而且更反映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

深衣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服饰,在我国服饰进化史同样占据了意义非凡的地位。

此次的服饰与中国文化课程中,深衣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就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书籍后对深衣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服装,是我国最早的服饰之一。

深衣的流传时间长,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以致现在的衣着服饰都有深衣的影响存在。

深衣的形式大体上都是上衣下裳,而且保守,所谓“深衣”,就是指这种衣服把自己的身体深深的包裹起来。

古代有俗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允许暴露在外面。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

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

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

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

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

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

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

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

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二、战国时期楚国服饰和旗帜的颜色
战国时期,阴阳家学说甚盛,各大战国的旗帜颜色与服饰主色都是极有讲究,有据而定的。

讲究的依据就是该国的天赋德命。

阴阳家认为,任何一个王朝和邦国,都有一种上天赋予的德性,这种德性用五行来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

这个国家与王朝的为政特点,必须或必然的与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颜色即国色,也必须与它的德性相符合。

惟其如此,这个国家才能在上天佑护下安稳顺畅的运行。

黄帝政权是土德,就崇尚黄色,旗帜服饰皆为土黄。

夏王朝是木德,崇尚青色。

殷商王朝为金德,其兴起时有白银溢出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

周王朝为火德,先祖得赤乌之符,自然便崇尚红色。

当时天下对这种五德循环说无不认可,立政立国之初,便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德性。

七大战国更是无一例外。

其中惟有楚国是蛮夷自立而后被册封,很长时间里楚国是旗有五色而服饰皆杂,中原诸侯嘲笑楚国是“乱穿乱戴乱德性”。

进入战国,楚国便推演出“炎帝后裔,与黄帝同德”的土德,旗帜服饰变成了一色土黄。

三、楚文化
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

从时间上讲,自殷商早期,楚政权开始和北方政权(主要代表了黄河流域文化)有了接触,直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开始发展,到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早中期渐渐繁荣,战国末期,楚国衰败。

即楚艺术发展的时间大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近500年的历史。

从历史的地缘关系上讲,楚最早建国于荆山一带,楚文化以两湖为中心,文化遗迹在湖南、湖北、河南居多。

楚庄王、楚怀王时期国家疆土兼并扩充,扩张的过程中楚文化“不断吸收、消化了来自北方中原、东南部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以及西南部的四川等相邻区域的华夏、吴越、巴蜀等文化圈中的一些艺术因素[1]”,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楚国出土的文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其中的青铜编钟、尊盘、联襟对壶、鹿角立鹤、漆木衣箱等堪称国宝;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龙凤妇女图,子弹库出土的男子御龙图;故楚郢都现江陵一带出土的彩绘木雕座屏、鸳鸯豆、越王勾践剑、木雕镇墓兽、虎座立凤、辟邪等;荆门的兵太岁同戈;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王子午升鼎、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最早的青铜器云纹铜禁;直至西汉仍广泛流行的楚式山字镜。

楚国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的种类繁多、工艺精美,可谓熠熠生辉,中原列国望尘莫及。

就南北文化的区别而言,南方重感性,北方重礼尚理。

孕育于南方的《楚辞》、《庄子》、《山海经》、《淮南子》中充满想象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记述了风神飞廉、御日神望舒、河伯、湘君、湘夫人、雷神等,辞采铺陈华丽。

而源于北方的《诗经》、《论语》,艺术作品古朴、浑厚,有现实理性主义的气息。

拂去两千多年的尘埃,当楚国艺术品以生动的直观形象屹立在世人面前时,似乎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展现着楚国在绘画、铸造、冶炼、雕刻、舞蹈、文学等艺术设计领域的巨大成就;再现了那个个性张扬的年代,楚人浪漫、深情、飞扬、激情、又带有些许悲壮的情怀。

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勃兴期。

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

从社会形态上看,农奴制布满了楚国各个县邑,奴隶制相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于夷夏之间,实行抚夷属夏的国策。

对于所灭之国,楚人的作法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而不以俘掠奴隶为好。

从官制上看,楚官多称尹,从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从行政建制上,楚国首创县制,后为各国效仿;在兵制上,称谓、建制也与中原多异。

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经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个性与气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