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资料
(完整版) 土地资源学课程论文

土地资源学课程论文——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摘要:本文从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措施。
关键字:土地资源现状资源利用措施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个国家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再者,土地资源有其不可替代性及稀缺性等特点,再加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冲突,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朝着持续、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下去。
1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1.1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国土地面积144 亿亩,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占亚洲面积的30.2%。
其中,耕地约20 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 ,林地18.7 亿亩,占12.98% ,草地43 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 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 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 亿亩,占13.4%。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 位,林地居第8 位,草地居第2 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
世界人均耕地0.37 公顷,中国人均仅0.1 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3/1。
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
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1/5 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由此可见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1.2 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中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度条件比较优越。
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
土地资源利用需要合理规划论文

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合理的规划摘要:在我国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问题是如何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仍是当务之急。
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如何摆脱地方主义倾向,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土地管理与利用的有关规定,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规划质量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21世纪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而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耕地安全体系,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
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如何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键所在.一、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1.规划的科学性较差。
在过去两轮规划编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到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影响规划的科学性。
具体表现在:第一,土地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跟不上土地的客观变化,土地利用现状家底不清等。
第二,在过去两轮规划编制过程中,部分存在着信息搜集不全的问题。
一是信息收集具有局限性,往往把规划编制的信息收集局限在政府及其部门,单一靠政府部门提供用地信息远远满足不了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需要;二是信息互通不充分,即土地供给与用地需求信息对接不好,预留的建设用地无人看好,企业要用的没有预留,如果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就会由规划的主动调控变为频繁的被动调整。
2.土地规划人员混杂,规划质量参差不齐。
编制土地规划涉及用地的方方面面,需要有广泛知识的科技人才。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土地利用规划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土地利用规划摘要:土地是地球上所有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规划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出发点,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学理论,并积极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永续利用,即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土地利用规划;自然辩证法;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恩格斯早在百年前就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1]。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掠夺式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五十年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
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2]。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正确看待人地关系,以顺应自然物质变换的方式去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利用的战略基点,是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论文院系:城市建设学院08土建班指导老师:任艳胜老师*****学号:**********日期:2011年12月浅析中国出现的土地问题【摘要】2010年9月10日,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钟家因不满政府拆迁而引发的自焚事件。
在这一事件中,有三人被烧成重伤。
2011年4月30日,湖南株洲市云龙区的村民汪家正因不满镇府强拆而引发的引火自焚事件。
在这事件中,有一人死亡。
2011年5月9日,发生了茅台镇强拆事件,袁仁涛于5月9日率领该镇派出的由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强行拆除了该镇“白酒品牌展示街”上一些经营户的经营招牌,并对不愿意搬迁经营户的商品强行扣押,引起了经营户们的强烈愤慨。
………近年来城市大规模无序的扩张导致用地的日益紧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使得中国的强拆问题日益突出,住户为抗拒强拆而出现的自焚事件层出不穷,就此,我们来浅析中国出现的土地问题。
【关键词】土地、强拆、制度【正文】强拆问题是指在拆迁过程中,政府和住户双方未达成拆迁协议,而镇府单方面采取暴力拆迁所引发的问题。
如政府提出的拆迁补偿费用过低,或镇府在住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单方面办理对房屋征收手续而对住户进行的强拆,所导致的镇府和住户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最终导致弱势的住户只能通过引火自焚来捍卫自己的合法财产。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攀升,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用地不断增加,而大规模无序的摊大饼式扩张导致用地的日益紧张,暴力强拆事件也就层出不穷。
在强拆问题的背后,农民合法的土地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但在很多地方政府,财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土地财政”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一手从农民那里廉价得到土地,另一手又高价卖给开发商。
强拆问题归根到底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土地问题根本上与制度有关。
要解决强拆问题归根到底我们就是要解决土地问题,而在土地问题上最主要的就是集体所有制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形式,土地问题最终还是制度体制上的问题。
关于土地规划的论文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关于土地规划的论文土地利用规划论文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摘要:该文通过对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分析,指出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存在着传统省份分割的行政限制、与产业结构布局的协调以及利用的可持续性等制约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突破行政限制,实现经济区内统筹协调,统一规划;二是加强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控作用;三是提高规划本身的可持续推动力,希望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取得“先试先行”的新经验,统筹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
关键词: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海西经济区;制约因素;建议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使得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式粉墨登场。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和打造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旨在加强两岸合作交流、完善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布局。
如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统筹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经济区内的各级政府、各界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海峡西岸经济区被《意见》赋予的四大战略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按照这一战略定位,要坚持“准确定位、整合优势、合理布局、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的基本格局。
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为主体,包括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的梅州、潮州、汕头、揭阳,涵盖了四省20市。
所要涉及的产业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包括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电子产业、石化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等,这些产业的布局和建设,无不需要土地作为支撑。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利用的难以逆转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慎重性。
为了保证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则是举足轻重的。
在即将全面启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面对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如何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在区域内产业布局、承接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区域市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实现四省20市之间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统筹协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问题论文

探究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是农村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人民政府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区域内农村土地在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安排。
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农村的具体落实,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问题的典型体现。
为了更好地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顺利开展,农村的土地规划工作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水,确保农村土地的科学化利用和可持续化利用。
本文通过对当今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完善第一,重总体规划,轻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上不具备强制性,是总体规划的补充,有利于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和落实,编制该类规划的驱动力来自于行政命令和用地调整的需要。
第二,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现行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应该说我国土地规划体系在层次上是完整的,但每一级的控制指标和口径基本上是一样,上下级规划之间,大都是有战略到战略的简单重复。
2管理机构设置不尽完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规划的编制实施等具体管理上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陷。
3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首先,土地规划不科学。
我国土地总体规划特别强调土地利用,对总体规划的重视程度较高,然而对于专项规划却只作为一种补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这样就会出现,在实际过程中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缺乏明确分工,导致土地规划太过于片面,缺乏战略性和协调性。
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偏轨”情况,提升了农村土地规划难度。
其次,机构设置不全面。
土地利用规划学主要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规划学》主要参考文献1、参考书目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郝晋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6月.王万茂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年1月.何芳编著,土地利用规划,上海:百家出版社,1994年12月.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梁朝仪,土地评价,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1月.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81-85.刘振礼等,新编中国旅游地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丁荣晃、王万茂主编,土地规划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陈百明著,土地资源学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肖笃宁,试论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特点,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张凤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杨吾扬、梁进社著,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傅伯杰,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3月. 于凤桐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年7月.董德显著,土地利用规划,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12月.朱永达主编,农业系统工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邬平生主编,气象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年11月.许鹏主编,草地调查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11月.马扎(L.Mazza),西方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国家土地管理局 ,1987李旭宏等编著 , 道路交通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许鹏主编, 草地调查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Land-use Systems Analysis, P.M.Driessen, N.T.Konijn, Wageninge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2Research on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ANG Huadong,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ess, 19932、文献期刊类:《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生态学报》《国外城市规划》《规划师》《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汇刊》3、网络资源: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中国土地网中国国土资源网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国土资源宣传教育中心房地产法律法规查询中心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4、参考资料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河北省土地管理局 1998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 1997年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手册国土资源部规划司编 2002年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技术规则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2000年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教材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2000年环境规划与管理河北农业大学 1998年河北省顺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顺平县人民政府 1999年河北省曲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曲阳县人民政府 1999年获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鹿县土地利用规划组 1993年河北省井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井陉县人民政府 1992年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二、三廊坊市土地管理局 1993年河北省曲阳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曲阳县人民政府 2002年。
【完整版】土地集约利用论文-土地资源管理

目录摘要........................................................... I II Abstract........................................................... I V 1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2)1.3研究意义 (2)1.3.1保护耕地的需要 (2)1.3.2引导城市土地由粗放化的利用模式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3)1.3.3为政府制定有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3)1.3.4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提供理论依据 (3)1.4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3)1.4.1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3)1.4.2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研究 (5)1.4.3研究重点 (5)1.5文献综述 (5)2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择 (7)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7)2.1.1人口发展 (7)2.1.2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 (7)2.1.3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7)2.1.4土地集约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性 (8)2.1.5土地集约利用投入水平 (8)2.1.6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8)2.1.7土地价格 (9)2.1.8城市规划指标 (9)2.1.9政府政策 (9)2.2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10)2.2.1全面性和代表性 (10)2.2.2定性定量结合 (10)2.2.3可行性与可获性 (10)2.3评价指标的确定 (11)2.3.1土地利用程度指标 (11)2.3.2土地投入强度指标 (11)3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12)3.1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 (12)3.1.1济南市土地利用状况 (12)3.1.2济南市人口状况 (13)3.2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分析 (13)3.2.1单位土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 (13)3.2.2人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15)3.2.3城市人均道路面积 (15)3.2.4地均二、三产业产值 (15)3.2.5土地价格 (16)4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特点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18)4.1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特点 (18)4.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9)4.3济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建议 (20)5结语 (22)谢辞 (23)参考文献 (24)摘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的开发利用,如何有效的集约利用土地,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土地利用论文

1 引言1.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意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大大促进了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但丝毫未降低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对土地资源高强度、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力衰减、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林牧生产质量的降低口.因此,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分析,对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综合整治、保护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及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实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之一,是加强土地管理,以土地作为国有资产投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工程中,提高国民经济的收益。
1.2 当今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地利用研究始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一方面是因为土地利用是引起其他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可以说是自然和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研究起初是从全球变化研究人手,发展到现在,开始重视典型区的研究;从简单的数量研究发展到空间变化上的研究;从简单的土地利用转换的研究发展到生态足迹、能量流与物质流的转换研究。
总的来看,土地利用的研究是越来越微观。
1.3 存在的问题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土地利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各种环境条件协调发展,而生态环境建设又对人类土地利用活动产生反馈作用,促使土地利用随时空而变化。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互联网经济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钱福明1(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这推进了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随着互联网经济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改变,土地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势必会受到其影响,从土地利用结构、区划、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土地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将受其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经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随着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然成为当下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互联网则是这种趋势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1~3]。
而互联网经济就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互联网不仅仅是“新经济”的核心,而且将对社会经济系统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本文企在讨论互联网经济是否对土地利用规划有影响,及其影响的方面及程度如何。
1互联网经济的特征互联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有广度与深度的。
这主要得益于人们生活中大量的服务与生活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
而正确认识互联网经济的特征是研究其影响的第一步[4]。
1.1互联网经济的特征[5]1.融合性。
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跨时期、跨区域、跨行业数据的深度融合和资源整合,使原有的一、二、三产的产业边界趋于模糊,推动产业格局发生巨变。
2.便捷性。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便捷享用各项服务资源,改变了现有生活模式,提高了城市生活的便利性。
3.互动性。
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进一步互动,增强了沟通等城市社会功能,逐渐削弱市场经济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激发了城市的创新活力。
4.灵活性。
互联网经济使企业组织由工业社会时期的规模化生产,转变为根据客户需求出发的弹性生产。
允许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场景等实现灵活变化。
5.带动性。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互联网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而且间接带动了其他关联产业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土地利用规划界定
梁鹤年指出,土地利用规划定义为通过土地的合理利用和 开发,在城市中保护、改进生活、生产和娱乐环境的过程。 土地利用决策就是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式、数量和位置,那 就是“什么”、“多少”和“在哪里”这些有关“选址” 和“规模”的问题,能用许多种方式提出来:“这种用途 适合这个地点吗”,“这种用途最好安排在哪里”,“这 些安排与同一地点或临近地点的用途是否协调”,“这种 用途需要多少土地”等等。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对专业的规 划师是重要的,对于公共开发机构、私人开发商和土地使 用者,甚至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确定和分 析问题,确定规划目标和具体的规划指标,以及制定和评 定供选方案的过程。
l 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禹贡》,对周朝全国土壤的分 类和肥力的鉴别进行了论述,许多观点符合现代科学的观 点。据《史记》载,大禹治水时,就曾对土地进行过粗略 的调查,包括对九个州的农地进行了分等定级,按等级和 地域物产确定了征收赋税的数量和品种,同时调查了水陆 交通的情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 通常认为周朝的井田制和宋朝的方田制是我国土地利用 规划的雏形。 从殷周的井田制到晋朝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宋朝的 经界法、推排法,明代的鱼鳞图册等,所以,我国自古就 有“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正,则庶民兴”孟子的说法。
`
综合规划时期(二战后至60年代)。也可称为系统规划时 期。这一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重点已经 由城市转向到城市地区、重要工矿区和流域,以适应战后 经济复苏、大规模工业建设和流域开发的需要。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相继诞生,使规划思想和工作 重心发生了一次重要转变,即由传统的基于技术设计的物 质规划转向崇尚系统分析、结构和战略控制的系统性的规 划。
根据史料记载,埃及曾于公元前300年进行地籍测量工作; 希腊于公元前434一412年开展土地丈量和分配工作;古 罗马于公元前600年进行土地丈量工作,英国始于1535年 的土地登记也是基于土地丈量资料等;法国于1886年巴 伐利亚王国法律中规定开展土地丈量和土地整理。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桂林旅游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情况分析专业:土地利用规划指导老师:赵清姓名:廖梦婵学号:12251046摘要:桂林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阶段,旅游用地的需求量正在不断扩大。
然而目前对旅游用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用地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提法,旅游用地规划理论体系尚没有形成,旅游用地需求的无限性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必然造成了旅游用地规划与其他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旅游用地规划理论、方法等应用于实践中,根据旅游用地分类体系将桂林市旅游用地分为四大类,并对旅游用地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桂林市旅游用地规划的模式,提出了实现规划模式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旅游用地旅游桂林一、旅游用地的概念旅游用地是指旅游活动所需物质基础的综合,是满足人们外出旅游过程中,满足开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总称。
现在普遍认为,狭义的理解旅游用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确定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全部土地,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旅游用地对象地域组合。
从广义上来讲,旅游用地即为旅游业用地,即在旅游地内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旅游用地实质是吸引能力和接待能力的统一。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旅游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遭受着破坏的现象不容忽视,如何协调好旅游用地开发规划与自然环境保护相统一、相协调,促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旅游用地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照搬传统的旅游用地规划内容开展工作,势必会事倍功半,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规划在内容上将更具有科学性、完备性与可操作性。
二、旅游用地规划的作用实践表明,旅游用地规划在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土地利用与开发文献

土地利用与开发文献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与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面将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土地利用与开发的目标与原则、挑战与对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与开发的研究现状实际上已经相当丰富。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规划、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等方面。
国际上的研究重点也类似,但受限于国情和地域差异,各国的土地利用与开发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在土地利用与开发研究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大。
其次,土地利用与开发的目标与原则主要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高效利用,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主要包括减少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质量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
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原则、多功能利用原则和公益优先原则等。
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原则,能够使土地的利用与开发更加科学和可持续。
然而,土地利用与开发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的压力。
其次,土地利用与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此外,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规划和管理也存在不足,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规。
其次,完善土地利用与开发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土地利用和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和智能化。
最后,未来土地利用与开发的发展方向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加强多部门协同合作,实现土地利用与开发的全链条管理。
土地规划论文土地利用规划论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文:中国土地用途管制的技术支撑体系

土地规划论文土地利用规划论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文:中国土地用途管制的技术支撑体系摘要:该论文基于理论研究、法律法规和工作实践,系统探讨了土地用途管制的技术支撑体系,它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量控制方法、信息反馈机制三个主要方面,具体分析了三个方面现存的问题及其对制度效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准确定位用途管制的目标因素、建设用地配置的“非均衡”规律、建设用地动态置换、地籍管理行政改革、公众参与的法制保障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改进和提高的措施。
为编制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土地用途管制;总量控制;非均衡发展;动态置换0引言土地用途管制,是中国借鉴西方国家经验,于九十年代初提出并开始探索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1998年写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成为中国土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在中国耕地保护、城镇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深度不足,影响到其效能的充分发挥。
本文试就此做一研究探讨。
1土地用途管制的技术支撑体系土地用途管制属于现代管理学范畴,遵循管理学理论的基本规律,是一个确立目标方案、组织实施落实、控制调整优化的循环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确立目标方案是基础,组织实施落实是关键,而控制调整优化是必不可少的保障环节。
在揭示的管理框图中,很明显,涉及到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立不同功能用地区富有效率的总量控制方法,并要求建立迅速可靠的信息反馈机制。
这三个方面实际构成了土地用途管制的技术支撑体系,只有确保这一支撑体系有效运行,才能最终保证实现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现代管理学中属于决策和计划层面的内容。
土地利用与规划论文

《土地利用与规划》论文论文题目:沛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姓名:张学号:092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年级班组:09指导教师:赵沛县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摘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对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谋划.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凸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性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当前土地利用问题,对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分区域分类指导土地利用活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资源环境和对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地战略问题前言本文是以沛县的2005年至今的有关资料,对沛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根据沛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沛县土地利用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
;重点解决沛县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协调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问题,即解决既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耕地,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这个矛盾。
1.沛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1农业用地现状2005年末,农用地总共为100545.7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71%。
耕地78422.6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8.00%;园地面积为4645.0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62%;林地总面积为1187.64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18%;其他类型农用地16290.48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16.20%。
1.2建设用地现状2005年底,建设用地总面积25637.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72%,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22857.2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9.16%;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2562.8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00%;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17.1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85%。
1.3其他用地2005年底,其他土地面积为48034.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57%,其中水域面积为47928.90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99.78%,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06.07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0.22%。
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文档资料

•掠夺和占有、征服自然时期(人类中心主义 )
–第一,认识整个地球的主人,对于自然可以为所欲为而无所 顾忌,第二,认为自然本身是无价值的,只要人类需要,就 可以任意开发自然。第三,消费和占有世界资源的程度是衡 量个人或民族自我价值的尺度。 •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 (工业革命18世纪)
观
土 地 资 产
观
土 地 立 体 观
陆地资产价格 陆地所有权价格 陆地使用权价格 地役权价格
不动产(房、地)价格 陆地空间价格 陆地地下权价格
陆地、海洋资产价格 陆地、海洋使用权价格 陆地、海洋所有权价格 陆地、海洋立体价格 陆地、海洋空间权价格 陆地、海洋地下权价格
二、土地的功能
马克思历来把土地看作广义的劳动手段,从这个意 义上讲,任何产业都不能离开土地。 土地具有下列主要功能: 1 养育功能 万物土中生,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直接参与农 产品的形成,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资料。 土地的养育功能充分体现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 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农畜产品。 2 承载功能 土地是非农业部门如建筑业等的地基、场所和操 作基础,是一切建筑物的载体,为人类提供居住、 休息、娱乐和第二、三产业的场所。居民点用地、 交通和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具体体现。 3 仓储功能 土地是矿产资源如铜、铁、石油、煤等的仓储场 所。
每块土地都具有特定三维(长、宽、高)空间, 位置不可移动(不动产),土地只能在其所处空间因 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六)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客体;既 是物质,又是资本,既是资源又是资产。土地利用反 映着一定的土地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关系的性质。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在研究土地,土 地科学是多学科的研究范畴。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小论文论文主要方向:1、土地集约利用2、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3、土地供需平衡4、宜农土地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技术5、土地利用规划技术6、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7、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8、18亿亩耕地红线9、其他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有具体的实例,题目自定2、不谈大政策性的和空洞的东西3、每人一篇论文,格式规范(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有图、表、数据),4、不要打印稿,全部手写,要求字迹工整5、字数在3000-5000字5、5月21日交附:论文格式一般要求1 题名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最重要的特定内容,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
题名应避免使用缩写词、字符、代号、标点符号。
2 作者3 摘要(包括英文摘要)4 关键词(包括英文关键词)关键词应选取能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关键词对文献索引和检索起着重要作用。
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的下方。
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
每篇选用3~5个。
5 正文5.1 正文中使用标题序号为1 中国土地1.1 土地利用中的问题1.1.1 问题一6 参考文献只能引用公开出版的文献。
内部资料、产品简介等读者无法查找的非正式出版物不得引用。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b) 期刊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 期刊中的翻译文章[序号] 原作者名.文章题名[J]. 译校者名.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d)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e)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f)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g) 专利[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h) 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处于不相协调的状态,集中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
由于管理体制导致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呈现分割状态,因此同一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会存在真空。
在深入了解体制内导致城市规划脱节的因素后,指出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不协调;城市规划脱节城市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口聚集地,城市规划也相应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紧密联系。
我国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在合理地统筹安排部署下另各个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而土地利用中的总体规划则主要关注了耕地数量的保护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对于产业用地布局的有关规划内容则分散在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次要等级的规划中。
正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抄一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都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
自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后,我国政府不断进行着土地利用相关制度的建设,颁布并修订了诸多法律法规,尤其是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土地利用规划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各级政府按照规划规划使用、管理土地的意识大大增强。
但是,我国整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仍然不尽协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的规模扩张迅速,不断地超越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模限制,引起了许多土地利用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1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采取面向未来的干预措施以解决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问题的一个过程,FAO从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是“以水土资源的系统评价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及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选择和采用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1]。
此外,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解还有众多观点,比如梁鹤年从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方面考虑,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在城市中保护、改进生活、生产和娱乐环境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题目: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用班级:土地资源管理(2)班姓名:舒志刚学号:1021630210指导老师:汤江龙2013年4月10日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用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介绍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技术原理,分析了“3S”技术在提供土地利用规划所需准确现状数据、集成多源信息、建设规划信息系、管理规划成果和监测规划方案执行情况中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Abstract The paper expatia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nd use planning, introduced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RS),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principle, analyzed the "3S" technology in the accurate status data needed to provide the land use planning, integration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planning results and the role of monitoring plan for implementation.Key wards Land use plann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设计和安排,是依据区域近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过程,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和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地)、县(区)和乡(镇)5个叫为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在,优化组织土地利用,协调供需矛盾,从而引导可持续发展维持人类生和存保护整个人类利益上有重要意义。
【1】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先后 2 次大规模地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成果对合理利用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新型产业大量涌现,利用需求出现新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些新形势土地与保护耕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新型产业大量涌现, 土地利用需求出现新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些新形势, 全国又开始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统称,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
【2】具有获取海量信息的并能够准确加以储存和处理的特点其中,遥感技术是以通过从高空或外太空收集地表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摄影传输和处理来达到对地表现象进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
遥感技术(RS)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卫星遥感技术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
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
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
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
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
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
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
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
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
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关于地理信息的管理系统,它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的信息学和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3】。
而全球定位系统(GPS)则是一种可以授时和测距的导航系统,它可以向全球用户提供连续、实时和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
该系统主要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三大部分组成。
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的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GPS的地面监测系统包括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
用户部分主要是GPS信号接收机和处理软件。
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和应该广泛等特点。
【4】目前土地开发整理的进程日益加快,为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跟踪管理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机制尤为重要。
但传统的模拟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相应的土地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管理模式及应用需求。
而“3S”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以GIS 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使用可视化技术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库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业务流程,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自动化管理,结束长期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基本上靠人工管理的存取效率低下、信息形式单一、难以保存质量易损坏等问题。
为土地规划的动态实施和成果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手段。
【5】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成果。
信息的处理与利用都与现代科技信息处理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根据土地规划利用的工作阶段,对信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数据阶段,主要包括土地数据收集和土地数据处理2个方面。
【6】土地信息涵盖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及其价值等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具有数量巨大动态性和相关性的特征。
其中动态性特征不但包括其周期性还有渐变性和波动性。
传统的通过实地踏勘的工作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需要大量的时间。
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获取土地信息的方法具有相当的优势,将获得的数据传输给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处理和分析可以及时准确的得到反映土地的性质、质量和分布的理想的数据与图件。
地理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信息基本都是静态的,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快速更新。
然而, 遥感数据缺少精确的空间参照数据, 需要采用 GPS 系统获取高精度的地面控制点数据, 校正遥感数据, 才能建立具有同一坐标系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规划的结果落实到具体的地块时也需要采用 GPS 系统测定精确的定位数据。
对于少量数据变更, 也可以采用GPS 系统直接测量。
长期以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成果基本上都是以图纸、文本的形式保存和管理, 存在共享性差、利用效率低、形式一、成果保存难度大等缺点, 无论在对公众宣传推广的范围与效果、传播形式与信息获取方式, 还是应用灵活性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对于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宣传、贯彻、实施与科学管理的要求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 为了更加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信息与数据, 提高规划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 从而更好地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效用,可以借助“3S”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系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辅助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决策支持系统, 具有空间数据采集、规划编制、规划成果管理、日常规划工作管理和规划执行情况监测等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系统主要分为土地利用规划GIS 数据处理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管理子系统、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此外,借助“3S”技术还能在空间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空间数据模型从而帮助编制土地利用方案。
随着“3S”技术的发展, 利用“3S”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已日趋完善。
它在宏观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上具有其他技术难以比拟的优势, 可以及时地反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格局。
因此,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信息丰富、量大繁杂,而且多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
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和规划,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3S 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采集、集成、规划方案编制、规划成果管理与应用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
新一轮规划中, 编制基于“3S”平台的功能齐全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工作已经先行。
新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除了原来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外, 还需具有辅助规划编制的专家系统功能。
GPS技术可以对空间数据快速定位、RS技术利用航天、技术利用航天、定位、定量到地块,直观地判读地面物体特性、资源的现势信息。
GIS 利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可以把属性数据的管理完全一体化,存储和分析处理多种性质的数据。
因此,“3S”技术能有效地管理各类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数据,并对之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和信息处理。
伴随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3S”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更具有深度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应用者不但促进了该监控系统和信息收集处理系统的不断完善,更使其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为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和实施方法,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王万茂, 韩桐魁. 土地利用规划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2】王振中.“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10【3】龚健雅.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等.GPS测量原理及其运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5】王辉,李艳.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6】赵旭. 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学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