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历史大事表

合集下载

1957年3月三门峡建市至今已走过60个春秋

1957年3月三门峡建市至今已走过60个春秋

1957年3月,三门峡建市,至今已走过60个春秋!1957年3月26日,这是一个值得三门峡人民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这一天,国务院第43次会议决定,设立地级三门峡市,这标志着中国的版图上从此有了三门峡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7年第13号目录▲《国务院关于设置三门峡市、平顶山市和鹤壁市的决定》三门峡60年大事记国务院决定设立三门峡市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第43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设置三门峡市(地级)的决定。

三门峡市由河南省直接领导,其行政区域为原三门峡工区所辖区域。

三门峡市政委员会成立1957年4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成立三门峡市政委员会,直属河南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代市长李浩,代副市长孙世禄、段炳林,三门峡工区人民政府随之撤销。

中共三门峡市委成立1957年5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成立中共三门峡市委员会,隶属河南省委领导,代理市委书记刘子厚,书记处书记张海峰、李浩,市委常委齐文川、孙世禄、段炳林,中共三门峡工区委员会同时撤销。

三门峡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1958年4月21日至29日,中共三门峡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正式代表213人,实到202人,列席代表400余人,代表党员3643人。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三门峡市第一届委员会。

共青团三门峡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59年3月9日至12日,共青团三门峡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听取《三门峡市1959年经济建设计划》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三门峡市第一届委员会。

陕县并入三门峡市1959年11月7日,中共河南省委决定,陕县并入三门峡市,自11月15日起正式办公。

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陕县建制。

三门峡恢复高考1977年9月,全国高考制度恢复。

1977年,三门峡市、义马矿区、渑池县、陕县、灵宝县、卢氏县共有537人被录取到大、中专院校,是本地“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录取的第一批大、中专生。

义马市设立1981年4月4日,国务院〔1981〕34号文件批准,在义马矿区设立义马市(县级),由洛阳地区行署代管。

《渑池之会》知识

《渑池之会》知识

《渑池之会》知识
《渑池之会》是中国战国时期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一次历史事件。

《渑池之会》的历史背景是:蔺相如和廉颇是赵国的文成武将,也经常得到赵国国君的表扬和提拔,他们也尽心尽力地保护着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王得知赵国有文成武将,就发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求和。

秦王接到了和氏璧非常高兴,可是并没有打算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

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用意,就假说自己把和氏璧弄坏了,要秦王斋戒五天,秦王答应了。

到了约定的时间,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偷偷地回到了赵国。

秦王得知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非常气愤,立刻派人攻打赵国。

赵国的大将廉颇带着军队把秦国的军队打败了。

秦王只好让步,约定每年给赵国进贡一些金银财宝,赵国才得以休养生息。

几年以后秦王再次派兵攻打赵国,廉颇又一次带领军队把秦国的军队打败了。

从此以后秦国再也不敢打赵国的主意了。

《渑池之会》的影响是:它强调了政治外交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多方势力竞争的情况下。

蔺相如通过这次会议,展示了自己的外交手腕,争取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增强了赵国的实力。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简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

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渑(miǎn)池之会》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

小学生历史故事精选五则

小学生历史故事精选五则

小学生历史故事精选五则1.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个宝物“和氏璧”,秦王听到了之后也很想得到它,说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赵王感到很为难,在赵国的朝堂上面引起了激烈的争辩,因为秦国历来不讲信义,赵国怕挨了骗还要被人耻笑,有损赵国的形象。

如果不给秦国这块玉,又怕秦国抓住把柄,就此发兵来犯,真是进退两难。

赵王左右为难的时候,叫来了蔺相如。

赵王问道:“秦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给还是不给?”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回绝。

”赵王又问:“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提出这个要求,要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又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

比较起来,我看还是后一种办法好。

如果大王愿意可以派遣我去,如果秦王把城划给我们,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他们不愿交出城池,我就完璧归赵”。

赵王觉得蔺相如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就派他带璧去了秦国。

秦王在宫里接见了蔺相如。

他坐在殿上显得随便又得意,蔺相如只好双手把璧捧上去。

秦王看了又看,喜欢之至,然后传给宫女、妃子观看,大家都赞不绝口,高声向秦王欢呼道贺。

蔺相如站在堂下,许久却无人理睬,秦王也不提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故意欺诈,想了一想说:“璧上有点瑕疵,不经指示很难看出来,请让我指点给大家看。

”秦王没有多想,就把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立刻跑到大殿中的柱子跟前,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差人去向赵王索要,赵国的大臣们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不讲信义,只是倚仗着自己是大国,编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玉璧,所以大家都反对把和氏璧送来。

但我认为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讲究信义,何况大王是一国之君呢?且仅为一块无多大用处的玉,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是很不理智的。

赵王听信了我的话,才沐浴斋戒了五天,亲自在朝堂上将国书和玉璧交给我,让我奉送到秦国,这是多么恭敬的礼节啊!但我来到秦国,把玉璧奉献给大王。

大王却态度随便,傲慢无礼,还把美玉交给宫女传看,这是对赵国的污辱。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4陈胜和项羽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4陈胜和项羽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4陈胜和项羽编辑张书林陈胜大泽乡起义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人。

少时为人佣耕。

一日,耕于垅上,陈胜对伙伴们说:“苟富贵,无相忘。

”伙伴们笑着答应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胜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官府发九百人戍守渔阳。

陈胜和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吴广,都是屯长。

行至蕲县大泽乡,大雨,道路不能通行。

估计不能按期到达。

而秦法规定,戍卒失期者皆斩。

陈胜吴广计议说:今逃亡是死,举大计也是死,都是个死,举大计不好吗?经过密谋,陈胜吴广以丹写“陈胜王”于帛上,塞进鱼腹。

鱼被戍卒买回,破鱼见丹书,大家感到蹊跷。

晚上,吴广又到附近神祠点火,学狐叫,叫:“大楚兴,陈胜王。

”戍卒们被惊醒。

天亮了,戍卒们指点着陈胜,纷纷议论。

吴广平日爱惜戍卒,戍卒听他的话。

吴广故意顶撞将尉,招他鞭笞,借以激怒戍卒。

将尉果然大怒,拔出剑来。

吴广夺剑,杀死了将尉。

陈胜和吴广召集戍卒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戍卒们皆曰:“敬受命。

”于是他们诈称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称大楚,设坛盟誓,以校尉之头致祭。

陈胜称将军,吴广为都尉,攻下大泽乡。

建立政权起义军从大泽乡出发,很快攻占蕲县。

然后,兵分两路。

一路由葛婴率领,从蕲县东进。

一路由陈胜、吴广统领,攻占铚、酂、苦、柘、谯等地,进而北至陈。

这时,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

陈胜据陈后,召集三老、豪杰议事。

他们称陈胜“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胜乃立为王,国号张楚。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以陈为中心,分兵略地。

北线以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率兵三千略赵地,他们以收降为主,下数十城。

占领邯郸后,张耳、陈余策动武臣自立。

武臣即赵王位,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中国历史上12个有名的饭局

中国历史上12个有名的饭局

中国历史上12个有名的饭局食、色,性也。

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吃饭更重要的了。

在中国古代,饭局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

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

恶性的较量大概就是政治博弈,良性的就是大家有事无事坐在一起,谈谈人生观与宇宙观。

饭桌也可以改变历史,筷子也可以涂改史书。

下面盘点以下中国历史上12个足以扭转乾坤的饭局,以飨各位朋友:一、二桃杀三士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借刀杀人!春秋时期,齐景公养着三名勇士,他们名叫田开疆、公孙接和古冶子。

这三名勇士都力大无比,武功超群,为齐景公立下过不少功劳。

但他们也刚愎自用,目中无人,不懂得君臣大义和朝廷礼仪,引起君臣们的反感。

宰相晏婴(晏子)便劝齐景公杀掉他们,并献上一计:以齐景公的名义赏赐三名勇士两个桃子,让他们自己评功,按功劳的大小吃桃。

三名勇士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应该单独吃一个桃子。

于是公孙接讲了自己的打虎功,拿了一只桃;田开疆讲了自己的杀敌功,拿起了另一桃。

两人正准备要吃桃子,古冶子说出了自己更大的功劳。

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确实不如古冶子大,感到羞愧难当,赶忙让出桃子。

并且觉得自己功劳不如人家,却抢着要吃桃子,实在丢人,是好汉就没有脸再活下去,于是都拔剑自刎了。

古冶子见了,后悔不迭。

仰天长叹道:如果放弃桃子而隐瞒功劳,则有失勇士尊严;为了维护自己而羞辱同伴,又有损哥们义气。

如今两个伙伴都为此而死了,我独自活着,算什么勇士!说罢,也拔剑自杀了。

三人把勇敢和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结果为了二枚鲜桃都自杀了,这是晏婴机敏过人,干净利落为齐国除了隐患。

二、鱼藏剑传说,“鱼藏剑”这道菜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勇士专诸所首创。

当时,吴国的公子姬光有意杀掉吴王僚而继承王位,他得无锡一位杀猪的屠夫--专诸的相助,设计刺杀吴王僚。

专诸为此作了精心准备。

他多方搜集有关吴王的行踪、生活习惯、嗜好等各方面的情报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他获知吴王僚平素有爱吃烤鱼的习惯。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倒装句
何以:以何, 凭借什么" 1,君何以知燕王 . 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 宾语前置(介宾倒置) 宾语前置(介宾倒置) 2,何以知之. ,何以知之. 3,求人可使报秦者 "可使报秦的"人,定语后置 , 可使报秦的" 4,拜送书于庭 . , 5,会于西河外渑池. ,会于西河外渑池. 6,乃设九宾礼于廷. ,乃设九宾礼于廷. 7,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名词--介 名词--介 -- 宾短语(状语), ),应 宾短语(状语),应 在谓语动词前, 在谓语动词前,表时 地点, 间,地点,方式等 介宾短语后置
使动用法 ...完整 1,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完璧归赵- ..破碎 2,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 ,秦王恐其破璧- ..承担 3,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宁许以负秦曲- 完毕; 完毕 4,毕礼而归之- 毕,使……完毕;归, ,毕礼而归之- ...回去 使...回去 意动用法 ..为羞耻 1,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且庸人尚羞之- 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为先;后,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为先 为先; 先 ..为后 以..为后
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为缪贤叫好》,此文一反传统的 为缪贤叫好》 认识, 完璧归赵"" ""渑池 认识,把"完璧归赵""渑池 ""将相和 将相和" 会""将相和"的头功记在缪贤的头 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上,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根本原因在于缪贤善于推荐,善于用 根本原因在于缪贤善于推荐, 人. 你是如何看待的? 你是如何看待的?

夏商周大事年表

夏商周大事年表

三代大事年表黄帝时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杀蚩尤∙史官沮诵﹑仓颉造文字帝尧时期∙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洪水为患,尧命鲧治之,九年功不成∙舜流共工于幽陵,放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鲧作城郭帝舜时期∙禹治水成功约公元前22世纪------夏禹时期∙夏朝开始。

禹会诸侯于涂山。

以铜为兵。

铸九鼎。

画九州岛。

作禹刑约公元前22世纪------启时期∙启袭禹帝位,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启会各邦国首领于钧台约公元前22世纪------太康时期∙太康无道失国,死后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夺取王位约公元前22世纪------少康时期∙少康复国约公元前22世纪------桀时期∙汤伐夏桀,战于鸣条,夏朝灭亡约公元前17世纪------商汤时期∙汤盟诸侯于景亳,即天子之位。

商朝开始。

大城于亳∙氐﹑羌来朝约公元前17世纪------太甲时期∙太甲暴虐,伊尹放之于桐宫,自摄行政约公元前17世纪------盘庚时期∙盘庚迁都于殷约公元前17世纪------武丁时期∙武丁举傅说为相,国大治∙不断向西面方﹑南面虎方﹑东面夷方﹑北面鬼方及羌方﹑周族大规模征伐。

其中伐鬼方,三年克之∙伐荆楚约公元前17世纪------帝辛时期∙帝辛(纣)伐东夷∙帝辛囚西伯昌(周文王)于里,西伯昌演《周易》∙周人建都于镐∙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

两年后伐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时期∙周朝开始。

周武王置三监,分封诸侯∙肃慎贡矢石约公元前11世纪------成王时期∙周公摄政。

三监叛,周公东征,平之∙营建东都洛邑(成周)∙东伐淮夷,践奄∙周成王盟诸侯于岐阳约公元前11世纪------康王时期∙周康王盟诸侯于酆宫约公元前11世纪------昭王十六年∙周昭王南征楚荆约公元前11世纪------昭王十九年∙周昭王丧六师于汉约公元前11世纪------穆王时期∙周穆王西征、北征,伐徐约公元前11世纪------共王元年∙周共王灭密约公元前11世纪------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前841年------共和元年∙周厉王暴虐,国人相与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自此,中国历史始有准确年代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教学课件【品质课件PPT】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教学课件【品质课件PPT】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者:司马迁
讲故事 1、完璧归赵 2、渑池之会
3、负荆请罪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 错赔罪。
2
一、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 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 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 年的历史。分10表、 8书、12本纪,30世家, 72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 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廉颇蔺相如列传》塑造人物的方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
“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 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 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 作者主要运用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的人物。
⑷意动用法(以“宾语”为……) ①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4.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忧虑,担心 ⑶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 ⑷请指示王 指示,指给...看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1. 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 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 两重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 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赵国大事年表

赵国大事年表

赵国大事年表远古时代传说中女修吞鸟卵而生大业。

大业娶少典之女,生子大费。

大费生子,长子大廉。

大廉长子为费昌。

约公元前1562年费昌为商汤御者,在商汤灭夏桀的鸣条之役中立下战功。

约公元前1479至前1405年中衍为商帝太戊担任车正。

约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纣王,蜚廉之子恶来因忠于纣王被杀。

恶来之弟季胜隐居霍山,传赵氏一脉。

约公元前964年周穆王伐徐,平定叛乱,造父以御车疾归有功。

被穆王封以赵城。

其族由此为赵氏。

公元前823年周宣王伐玁狁等戎狄部落,奄父为御。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无道,叔带离周去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作二军灭耿、霍、魏三姬姓侯国,赵夙有功,被封为大夫,并受赐耿。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听骊姬谗言,欲杀三子。

重耳出奔于狄,赵衰相随。

公元前667年重耳入秦,秦穆公盛情相待,赵衰以其出众文采相对答。

公元前636年重耳归晋,即国君位,是为晋文公。

赵衰归晋后。

接回在狄所留妻及子赵盾。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以赵衰为卿,并封其以原。

公元前629年晋国阅兵于清原,罢三行之军,更为新上军、新下军,使赵衰将新上军。

箕郑佐之。

公元前625年秦以盂明视率师伐晋,以报殽之役,晋襄公亲征击秦军,以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于彭衙大败秦师。

公元前622年赵衰卒。

公元前621年晋之军帅多死,于是废新上军、新下军,恢复三军建制,并谋新帅。

赵衰之子赵盾为中军帅。

赵盾主国政,定章程,修法令,理诉讼,清积弊,起贤能。

晋襄公卒,太子年少,大夫多欲废之而立长君。

赵盾遣使至秦,迎公子雍;贾季遣人至胨,迎公子乐。

赵盾使人杀公子乐于途。

贾季使人杀赵盾之党阳处父。

公元前620年春赵盾遣使迎公子雍于秦。

襄公夫人日抱太子夷皋啼哭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赵盾与诸大夫皆患夫人穆赢,乃背公子雍而立夷皋,是为晋灵公。

四月赵盾背前约,亲率三军拒公子雍及秦师,败秦师于令狐。

中国通史列表

中国通史列表
万年
丁村人
1954年山西省襄汾丁村
发现
距今约10
万年
许家窑人
1970年左右,山西阳高县
许家窑村
新人
考古学:旧石器
时代晚期
人类学:晚期智

距今约
18000年
山顶洞人
1933年北京周口店龙骨

弓箭、骨针
时期代
主要事迹历史文化
一、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标志
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2.妇女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3.财产由氏族集体继承4.从母方居住5.女性是氏族的管
――遗腹子)
6.孔甲乱政(统治 日渐衰落)
7.暴桀亡国(伊尹
夏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二里头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而得名。二里头文化遗址 有城址、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 物。
(二)夏代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生产工具;酿酒业、乳钉纹角
2.手工业的发展:冶铜与铸造业;制车业;制陶、玉等。
1927年北京周口店龙骨

古人
考古学:旧石器
时代中期,
人类学:称“早
期智人”
距今约20
万年
大荔人
1978年陕西省大荔县甜
水沟发现
石球、磨擦取火
《韩非子•五蠹篇》:“上古之世,……民食果蓏 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 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号之曰’燧人氏’”。
距今约10
(三)世袭王权的形成
1颛顼绝地天通宗教垄断
2部落首领转化为世袭贵族 一一战争加强权力
3禅让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世袭王权逐步确立。(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

10.11.12月大事记

10.11.12月大事记

十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61岁华诞。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10月2日一一拉脱维亚举行议会选举。

10月3日一一巴西举行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

10月4日—温家宝总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10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布鲁塞尔会见了韩国总统李明博。

10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国梅泽贝格宫举行会晤,并发表中德总理会晤联合新闻公报。

10月6日——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10月7日——世界技能组织在牙买加召开大会,批准中国正式加入该组织。

10月10日——辛亥革命99周年。

10月10日——吉尔吉斯斯坦举行议会选举。

10月1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10月12日上午——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火炬点燃及火炬传递活动仪式,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南广场隆重举行。

10月14日——荷兰自民党领袖马克·吕特接替此前担任八年荷兰首相的扬·彼得·巴尔克嫩德,宣誓就职新一任荷兰首相。

10月14日——索马里总统谢赫谢里夫·谢赫·艾哈迈德宣布任命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希为过渡政府新总理,接替辞去总理职务的奥马尔·舍马克。

10月2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任命维亚切斯拉夫·沃洛金为联邦政府副总理兼政府办公厅主任,接替离开联邦政府的谢尔盖·索比亚宁。

10月23日——巴林举行议会选举。

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至少509人死亡、21人失踪、上万居民无家可归。

10月26日——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喷发,造成至少304人死亡、467人重伤、33万名附近居民离家避难。

这是该火山1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喷发。

将相和渑池会面的故事

将相和渑池会面的故事

将相和渑池会面的故事在古代历史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将相和渑池会面的情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当时国家正面临着外敌的入侵和内忧的困扰。

相传,在国家战乱的时期,国君临危召见了一位杰出的将军,这位将军以勇猛善战而闻名。

这位将军名叫将相。

而在相同的时期,太子虽然尚未登基,但他颇有政治才能,一直在渑池一带辅佐国君处理国家事务。

太子姓名为渑池。

两位人物因其与会地点而得名,将军将相和太子渑池决定在渑池见面商议国家大事。

他们的会面被全国视为充满希望的象征,人民对于两位英雄的合作感到鼓舞和期待。

会面之初,将相和渑池以互敬互重的态度相互致意。

尽管他们在政治立场和背景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对国家的利益感到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这使得他们能够坦诚地开展对话。

在会面过程中,将相和渑池充分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经验。

他们尊重对方的观点,并努力寻找共同的目标和解决方案。

他们都意识到,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化解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在经过多次会面和讨论后,将相和渑池成功地达成了共识。

他们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战略,以保卫国家、维护民众的福祉和安定。

这次将相和渑池的会面成为国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未来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他们通过合作和理解展现了高尚的领导力和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个人的立场和身份如何,只要我们能够放下成见、摒弃个人的私利,而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就能够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并带来共同的成功。

这个故事也给予了我们勇气和希望,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我们就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

【doc】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

【doc】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

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35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于平天河南省渑池县史志办的同仁们完成了《渑池县志(1986~2000)》(以下简称《渑志》)的编纂任务,方志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发行.全志127万多字,印有纸质(包括一册的精装本和上,下两册的典藏本)及电子光盘版.笔者拜读完《渑志》,并对该志简评如下.一采用章节条目体,创出一种简洁的体例渑池县史志办从1998年12月形成第二轮《渑池县志》编纂方案,召开编纂动员大会,到2006年9月志书定稿,其间大小12次修订篇目和志稿.在2006年6月,最后一次调整志书体例,改卷目体为章节目体.《渑志》凡例说:"本志采用小篇制,章节目体.全志除志首(概述,大事记等),志末(附录,索引等)外,设38章,章下设节,节下立条目,条目为记述实体.部分条目下视需要设细目."《渑志》编纂者称其体例为"章节目体",笔者倒觉得可称为"章节条目体"(或日章节与条目结合体)更为贴切一些.这种章节条目体有两个显着的优点:一是层次少,简洁清晰,其结构为章,节,条目,绝大多数为三个层次;二是兼有篇章体与条目体两种体例的优点,易于编写,便于使用.《渑志》所用的章节条目体去掉篇(卷)这个层次,由四个层次变为三个层次,即把篇,章,节,条目变成章,节,条目在河南已出版的第二轮县(市,区)志中还有一种体式,其结构层次为章,节,目.这种体式是篇章体的变体,是在篇章体篇,章,节,目的基础上,减去篇这一层次,而成为章,节,目结构.对于这种体例,有的称为章节体,有的叫做章节目体,有的说是章,节,目体例.笔者则称其为章目体.这种章目体与《渑志》所采用的章节条目体,既有同也有异.相同之处在于层次少.一个是章,节,目三层,一个是章,节,条目三层,同样的简洁,简明,同样的清晰,清新.不同的地方有二:一是二者有不同的"源",即在不同的体例基础上发展而来.章目体是对篇章体的创新,由篇,章,节,目变为章,节,目;章节条目体是对篇章条目体的创新,由篇,章,节,条目变为章,节,条目.二是二者有两个不同的记述实体.目是章目体的记述实体,条目是章节条目体的记述实体.而目和条目与节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章目体的节与目是统属,统辖关系,节下的目与目是同辈的并列关系,节对目统得比较死.而章节条目体中的条目,虽然也归节统辖,但设置比较灵活,可以设综合性条目,主体性条目,单一性条目,可以多角度,多侧面,更完整,系统地反映事物的面貌.所以,章目体与章节条目体最大的不同在于目和条目的设置.笔者认为,这两种体例,对那些时限较短,内容相对较少的志书,如县(市)志,区志以及部门志,专业志,乡村志等,都是较为理想的体例.二浓墨仰韶文化,把亮点凸现给读者仰韶文化可以说是渑池的"文化符号"和亮点,1991年版的《渑池县志》已设专篇进行记述,《渑志》编纂者仍然浓墨重彩,凸现这一亮点.把仰韶文化完整,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志书的指导思想之一,因而在编写内容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36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9期第一,既记近几年仰韶文化发掘研究的新成果,又追溯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的肇始.《渑志》记述不只续首轮县志下限1985年之后至2000年仰韶文化发掘与研究的新成果,还追根溯源.从1921年安特生发现仰韶村遗址写起,记述1921年,1951年,1980年三次发掘,以及遗址保护,研究等情况.第二,既记渑池县仰韶村文化遗址,又记该县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渑志》把除了仰韶村遗址之外的其他5O余处遗址,按照在乡镇的分布情况专设一节,从位置,发现时间,面积,文化层厚度,挖掘出土的遗物等方面逐一进行记述.第三,既记渑池县的仰韶文化遗址,又记河南其他各地以及其他省区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的情况.《渑志》"越境而书",综合反映了全国各地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情况.在仰韶文化状况条目中写道:"从1921年渑池仰韶遗址发现到2000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自治区)."①第四,既记仰韶文化的发现发掘对国内的意义和影响,又记在世界的影响.《渑志》在仰韶文化及其研究章中设有仰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一节,下立仰韶文化状况,仰韶文化的地位,仰韶文化的影响3个条目.阅读《渑志》,笔者了解了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挖掘,在中国考古史,中国文化史上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揭开了中国考古研究第一页,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新编章,是划时代的里程碑"②.阅读《渑志》使笔者知道了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对世界的贡献:"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前,世界学术界都持'中国文化西来说',通过仰韶文化的发掘研究,改变了学术界这一错误认识,中国这一土着文化得到了举世公认,改写了世界历史."③三专设支柱工业企业,把渑池的地方特色彰显出来《渑志》在经济部类除设有工业章外,又升格专设了支柱工业企业章,将仰韶集团,黄河铝电集团等支柱企业集中起来记述.这在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中尚不多见.那么编纂者为什么要这样设置,都记述些什么内容,这样处理又有什么好处,笔者这里不妨试析一番.很显然,编纂者设置这一章的用意在于彰显渑池的优势与特色.具体来说有三条理由:第一,这些企业的发展能充分反映渑池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渑池县由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三门峡市辖区内发展最快的县市,被省委,省政府称之为"渑池现象".这是渑池走强工富农之路,全县工业企业的飞速发展起到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第二,这些企业的发展体现了渑池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发展战略思路.1991~200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围绕扩张,强化,提高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骨干扩张,名优开发,扭亏增盈和集团推进四大发展战略,先后培育出诸多支柱工业企业.第三,这些企业是渑池经济的增长点.到2000年,这些骨干企业增加值达51512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8,利税22748万元,占全县工业利税的98.在支柱工业企业章下,将各支柱企业分别设节,节下再立规模,基本建设,产品,销售,管理,效益,附属企业等条目,全面反映各企业的司.本扳版年∞社版志疗页页第第第∞∞∞~~~踟詈暑%均士心士心士心池池池渑渑渑①②③简评《渑池县志(1986~2000)》37起始,发展轨迹.这样的设置和记述有两个好处:第一,充分显示出这些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便于读者了解这些骨干企业的发展轨迹和经验.四明补暗补相结合,选择一种最佳的补遗方法《渑志》对首轮志书的拾遗补缺,内容偏少者随文暗补.如1991年版的《渑池县志》,缺少姓氏内容的记述,这次续修把姓氏的内容归人民情风俗门类,在章下设姓氏节,立规模,源流,谱牒3个条目,对全县的姓氏情况进行了补记.对于补遗内容偏多者设专章明补.例如艺文,首轮县志缺漏,《渑志》设专章从事物发端写起.设置了书目(下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个书目表),主要着作内容提要,文征3节,约4.6万字.对于补遗内容较多的,《渑志》还在附录内专门补记.该志附录中设《渑池县志》(1991年版)讹误订正;《渑池县志》(1991年版)拾遗补阙.分别对地方史志,人物,邮电,中共地方组织,军事等5篇及经济部类进行了补遗.《渑志》的编纂者对前志的拾遗补阙是重视的,补遗方法也是恰当的.五不足之处从研究方志编纂方法的角度出发,从不断提高志书质量的愿望考虑,笔者认为,《渑志》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第一个问题是,篇目构架还可以更科学,协调一些.笔者分析《渑志》的构架,除志首述,大事记,志末的附录,索引等外,专志是按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体制改革,经济,政治,文化,人物六大部类去设置的.这种构架有两点值得探讨:首先,没有设社会部类,而把民情,风俗等内容放在环境中,在笔者看来还不如设社会部类,把民情,风俗等内容放在其中反映.其次,体制改革在框架上是单独作为一大部分,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去记述改革的内容,这一章却只记了政治,经济,社会保障三方面的体制改革,其他内容却分散记述.这种办法不能说不好,但《渑志》采用的是多章并列的章节条目体.可以设想一种小集中的办法,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各设一章,分别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大部类的首章.这样,既能突出改革发展这一时代特色,又能使改革内容的设置与全志的整体构架更加协调. 第二个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可以体现得更充分一些.《渑志》在记人方面设有人口与计划生育,人物两个专章,其他章中也设有记人的节或条目.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民,教师队伍,学生,科技人才等节,但设置还不够全.更显不足的是在其他专章中缺乏以事系人.如果在设置记人专章的基础上,能在其他专章中较为普遍地设置记人的节或条目,或在节和条目后附录人物专记,人物通讯,专访,回忆录,口述史,先进人物选介等,并在其他专章中加大以事系人的分量,来一个整体,群体,个体(或叫面,线,点)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多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记人,就能更充分地体现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志书记述的主体,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全志.(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一路北18号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邮编:450008)本文责编:詹利萍。

渑池历史大事表

渑池历史大事表

渑池历史大事表(东周—公元1949年)东周至三国东周桓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姬林亡故,葬于今渑池县城北南村。

△惠王视察虢地(今渑池县、陕县及山西平陆县一带),虢公为王修行宫于沣(在今渑池县城西南)。

东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27年),晋襄公联合姜戎,伏击秦军于崤(在今陕县、渑池县之间),全歼秦军,俘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4年)秦伐晋实行报复,晋人闭城避战,秦军自茅津南渡黄河,至崤掩埋秦兵尸骨还。

东周赧王三至四年(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311年)秦出兵于崤(在今渑池县、陕县),助韩攻楚。

△秦出兵渑池,联合齐、韩、梁攻赵。

赵王降。

东周赧王九年至五十三年(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4年)秦联合韩、魏,破坏齐楚联盟,驻军于崤援韩。

东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赵会盟于渑池西河外,秦王欲杀赵惠文王,以夺和氏璧。

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挫败秦王阴谋,保赵王还国。

会盟期间,赵惠文王牧马于马岭(在今义马市)。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初置三川郡,现县辖区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过函谷关、陕地、渑池。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义军陈胜部将周章(又名周文)率军攻秦,破函谷关。

翌年冬,与秦将章邯战,败退今灵宝、陕县、渑池一带。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周章在渑池战败自杀。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刘邦入武关灭秦,还军灞上,遣军守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部将黥布破函谷关。

此前项羽在新安城南(在今义马市二十里铺西)坑秦降兵20余万。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正月刘邦东出函谷关至陕,安抚关外父老而还。

一十月,项羽杀义帝,渑池三老(管教化职)董公于义昌镇(在今渑池县)拦路劝谏刘邦,为义帝发丧,以示仁义,被刘邦采纳。

是年三川郡为河南郡,现县辖区属之。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由洛阳迁长安,经过渑池县。

将相和

将相和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 完璧归赵。” 【示例】:请放心,不要多久,这两件东西定会回来。此事包在我身上好啦。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支离破碎。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负荆请罪出 处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 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 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近义词】:引咎自责。 【反义词】:兴师问罪。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18 将相和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
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的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 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一完璧归赵 将相和 二渑池之会 三负荆请罪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廉
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 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 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 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资料
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 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廉颇与蔺相如 的故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并在特定的历史 时期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这不能不归功于 司马迁的这篇传记。 将相和,猜一字

词语解释

秦朝大事年表

秦朝大事年表

秦朝大事年表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前475年元王元年·战国时期开始前473年三年·冬,越灭吴,勾践会齐、晋,诸侯于徐州,致贡于周。

周元王命勾践为伯前468年定王元年·八月,鲁三桓攻哀公前458年十一年·晋知、赵、韩、魏四卿共灭范氏、中行氏前453年十六年·晋赵、韩、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领地前445年二十四年·魏文侯即位。

其在位期间任用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前441年二十八年·周定王卒,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

哀王立三月,弟叔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

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前408年威烈王十八·秦初租禾年前403年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命赵、韩、魏列为诸侯前391年安王十一年·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田和遂有齐国前381年二十一年·楚悼王卒。

其在位期间任用吴起在楚国变法。

是年,吴起被害前378年二十四年·秦初为市前375年烈王元年·秦为户籍相伍·韩灭郑,徙都于郑前367年显王二年·赵与韩分周为二,称西周、东周前356年十三年·秦商鞅变法·鲁、卫、宋、韩君朝见魏惠王前296年十九年·赵灭中山前293年二十二年·韩、魏攻秦,秦白起败之于伊阙前286年二十九年·齐灭宋前284年三十一年·乐毅率燕、赵、秦、韩、魏五国之师破齐,攻入临淄前279年三十六年·秦与赵会于渑池·齐田单复国,迎齐王入临·楚庄□入滇前278年三十七年·秦白起拔楚都郢,楚顷襄王退保于陈城前275年四十年·秦相魏冉攻魏至大梁前273年四十二年·赵、魏攻韩,秦救之,败赵、魏之师于华阳前266年四十九年·范雎相秦前260年五十五年·秦白起败赵师于长平,是为长平之战前259年五十六年·秦攻赵,围邯郸前257年五十八年·魏信陵君无忌救赵,秦围邯郸乃解前256年五十九年·秦灭西周。

“渑池会”的背后

“渑池会”的背后

“渑池会”的背后许多教师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时,多乐道于“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对“渑池会”则因其简约(叙写仅401字)而略过。

笔者以为,司马迁对“渑池会”的叙写,事实上是精心处理、匠心独运。

假如以全景视角而观之,也许我们能见微知著,从中品味到“史记笔法”的精妙所在。

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品味之。

(一)“渑池会”发生在公元前279年。

这次会盟是在如何样背景下进行的?《史记》曰:“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在此,司马迁看起来想告诉世人,这次会盟是赵国战败而由秦国提出的“城下之盟”。

那个地点太史公精心构建了一个赵君臣相谋的场景:赵王去依旧不去?去,秦国一向以诈与力而制诸侯,且前车之鉴多起。

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取魏主今后会而扣留,结果魏失主将大败。

公元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公元前298年,秦国约楚怀王在武关会盟,楚王赴约,结果被秦国以重兵扣压,最后囚死于秦。

……如此看来,赵王赴会必将是凶多吉少。

不去,则正中秦国下怀,“示赵弱且怯也”,在道义上第一理亏于秦。

在这两难选择中,赵国最终依旧选择了去。

“王行,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赵国大将廉颇“盛设兵以待秦”。

置死地而后生,选择的背后是赵国做好了充分的政治、军事预备。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 让我们再次认真凝视那段历史。

渑池会盟的前几年(即公元前279年之前),可谓是战国史上风云变幻之期:公元前284年,秦国主谋合纵伐齐,齐国破败,标志着齐秦抗衡时代的终止。

秦国失去对手之后,位居七雄之首;而北方赵国,通过“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现在已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①。

公元前283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

”②,秦怕东方各国合纵攻秦因此退兵。

其后,秦国展开外交攻势,先与楚相约和好,接着又拉拢韩魏连横,孤立赵国。

赵外交斗争失利后,对附秦的魏国大张挞伐,而秦国则乘机派大将白起三次攻入赵国西境,攻拔蔺、祈和光狼等城③。

历史案例

历史案例

历史案例大目录史记通鉴列国志三国演义史记——无法超越的人物传记1、项羽<1>不虚心学习,学剑、读书,学兵法半途而废。

<2>看到秦始皇的风光和气派想取而代之。

<3>范增劝项梁拥立楚怀王,打着这个旗臶号召天下反秦势力。

<4>项梁骄傲战死在定陶<5>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章邯,各路诸侯都被他威慑住了。

<6>鸿门宴,项羽妇人之仁尽显无余。

<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8>定都彭城,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鼠目寸光。

<9>分封诸王,失策,给自己树立了敌人。

<10>乌江自刎,霸王别姬。

<11>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中了陈平的反间计。

<12>不用韩信和陈平,不会识人、用人。

<13>军事奇才,政治眼光全无。

2、刘邦<1>大丈夫当如此,看见秦始皇的风光。

<2>吕公看中刘邦(不持一钱见县官)<3>斩白蛇起义,神话色彩。

<4>高阳酒徒见刘邦,不战而下陈留。

<5>先入关中,约法三章,争取民心。

<6>鸿门宴,逃回军中。

<7>烧绝栈道,示无回心(张良)<8>为楚怀王发丧,做好道德文章。

<9>用初汉三杰得天下,用人的典范。

<10>高祖归乡<11>重病不难为医生,给大赏50金。

<12>刘邦推子女下车,不顾身家。

<13>荥阳脱险,纪信掉包机成为牺牲品。

<14>项羽想用他的父亲来威胁他,分我一杯羹<15>吾宁斗智,不斗力。

<16>分封雍以安人心齿<17>大胆用陈平,用人容人所短。

<18>功狗论,萧何乃第一亲信。

3、姜子牙<1>太公钓鱼,愿者上钩<2>太公阴符,创立韬略,兵法权谋的始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渑池历史大事表(东周—公元1949年)东周至三国东周桓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姬林亡故,葬于今渑池县城北南村。

△惠王视察虢地(今渑池县、陕县及山西平陆县一带),虢公为王修行宫于沣(在今渑池县城西南)。

东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27年),晋襄公联合姜戎,伏击秦军于崤(在今陕县、渑池县之间),全歼秦军,俘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4年)秦伐晋实行报复,晋人闭城避战,秦军自茅津南渡黄河,至崤掩埋秦兵尸骨还。

东周赧王三至四年(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311年)秦出兵于崤(在今渑池县、陕县),助韩攻楚。

△秦出兵渑池,联合齐、韩、梁攻赵。

赵王降。

东周赧王九年至五十三年(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4年)秦联合韩、魏,破坏齐楚联盟,驻军于崤援韩。

东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赵会盟于渑池西河外,秦王欲杀赵惠文王,以夺和氏璧。

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挫败秦王阴谋,保赵王还国。

会盟期间,赵惠文王牧马于马岭(在今义马市)。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初置三川郡,现县辖区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过函谷关、陕地、渑池。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义军陈胜部将周章(又名周文)率军攻秦,破函谷关。

翌年冬,与秦将章邯战,败退今灵宝、陕县、渑池一带。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周章在渑池战败自杀。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刘邦入武关灭秦,还军灞上,遣军守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部将黥布破函谷关。

此前项羽在新安城南(在今义马市二十里铺西)坑秦降兵20余万。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正月刘邦东出函谷关至陕,安抚关外父老而还。

一十月,项羽杀义帝,渑池三老(管教化职)董公于义昌镇(在今渑池县)拦路劝谏刘邦,为义帝发丧,以示仁义,被刘邦采纳。

是年三川郡为河南郡,现县辖区属之。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由洛阳迁长安,经过渑池县。

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刘邦免渑池乡民徭役。

西汉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始建渑池县城,迁万户入居城内。

(今洛宁境)西汉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在渑池崤山险要地设伏兵谋反,被汉将周亚夫查出。

西汉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汉景帝刘启狩猎于渑池谷水之滨。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都尉、新安人杨仆,因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武帝,捐家资,迁函谷关于新安。

在故函谷关置弘农县。

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弘农郡,领11县,渑池属之。

△弘农郡大灾,人相食。

西汉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新函谷关以东大水灾,饥民进入函谷关,经渑、陕、湖、弘农,往陕西逃荒。

新莽地皇二年(21年)新函谷关以东蝗灾,饥民10万流入渑、陕、湖、弘农,饥死十之七八。

东汉建武二年(26年)二月光武帝刘秀派骠骑大将军景丹、征虏将军祭遵,袭击赤眉义军。

义军先败后振,于湖县败东汉大司徒邓禹。

次年光武帝加派征西大将军冯异,与邓禹共攻赤眉军于陕县,又败,死伤3 000余人,冯异徒步逃至回豁阪(在今陕县雁翎关东之幽谷),重整军队,与赤眉军战于崤底(在今渑池县北),义军失利,被俘8万众,光武帝进入函谷关。

东汉建武七年(31年)右队复更名为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卢氏、新安、宜阳、陆浑、华阴、湖9县。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助灭宦官。

董卓带兵至渑池驻停,以待时机。

九月,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献帝。

次年董卓驻洛阳,孙坚、黄盖攻之,董卓退至渑池,使军驻守,与吕布西奔长安,杀何太后及弘农王。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弘农郡守张琰及河东人卫固、范先谋反,活动于渑崤之间。

河东太守杜畿以计谋将其遣散,捕张琰等斩之。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黑山张白骑于弘农起事,曹操部将立义将军庞德随马腾往征,于陕渑二崤间接战,张白骑被镇压。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正月曹操征巴蜀,经崤山雁翎关,以北道(今陕县宫前经硖石至陕城)转运粮草。

曹魏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遣盐运谏议大夫寇慈率工5 000人,修治黄河三门峡险滩,以通漕运。

两晋、南北朝大事●两晋、南北朝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后汉河内王刘粲、始安王刘曜、征东大将军王弥驱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石勒率骑兵2万来助,会师于陕县太阳,东进至渑池,败晋将裴邈。

东晋太兴三年(320年)前赵广平王刘岳为征东大将军,攻后赵,屯留渑池。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前赵派刘岳攻洛阳,屯金谷,军夜惊,溃退渑池留驻。

东晋咸和七年(332年)后赵丞相石虎与司州刺史史石生战于潼关,败退渑池。

东晋永和元年(345年)后赵置洛州,辖弘农郡。

东晋兴宁三年(365年)三月前燕太宰慕容恪同吴王慕容垂共攻前秦,克洛阳,略地至崤山、渑池,前秦王苻坚亲屯陕县城,防前燕入侵关中。

东晋咸安元年(371年)正月前秦王苻坚迁丁零族翟斌于新安、渑池。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参军毛德祖破弘农太守尹雅部于渑池蠡吾城。

刘裕部将王镇恶部破渑池、陕城和湖城,进兵潼关,被秦兵所拒,两军相峙。

弘农百姓竟送义租,使晋兵大振。

刘宋永初元至二年(421至422年)宋武帝刘裕置司州,领宏农、河南、荥阳等郡。

弘农郡辖陕、弘农、渑池、卢氏、宜阳、曲阳等县。

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十一月宋文帝命柳元景为弘农太守。

柳元景攻陕县,城固不克。

魏兵两万自洛阳经崤渑驰援陕县。

宋将鲁元保引兵自函谷关援,魏兵退。

宋军两路合击取陕州城。

北魏太和年间(477至499年)弘农郡属荆州,辖4县:圉、弘农、南乡、邯郸。

弘农郡治所移于陕县,为避魏孝文帝元宏讳,改“弘农”为“恒农”。

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治所设陕县城,辖5郡:恒农郡、西恒农郡、渑池郡、石城郡、河北郡。

东魏兴和年间(539至542年)东魏置渑池郡,辖3县:北渑池、俱利、西新安。

恒农郡辖3县:恒农、北郏、崤。

宜阳郡辖3县:南渑池、宜阳、金门。

北周建德六年至大定元年(577至580年)置河南郡于渑池。

改南渑池为昌乐县。

置三崤镇将,屯兵渑池。

隋、唐大事隋大业三年(607年)置河南郡,辖18县,渑池在其属。

隋大业七年(611年) 改新安郡,置谷州。

唐武德三年(620年)幽州总管罗艺袭击洛阳王世充,拔硖石堡(在今义马市,又名头峪沟)。

唐武德四年(621年)陕州原辖熊、函、谷3州割归洛州总管府。

旋罢洛州,三州仍归陕州。

△唐军部将窦建德与王世充战于洛阳牛口峪,阵亡后运葬于渑池仁村发科岭。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十月唐太宗狩猎于天池县(在今渑池县)。

唐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在渑池西黄花村建紫桂宫。

永淳元年(682年)改名为芳桂宫。

高宗三幸此宫避暑。

唐开元八年(720年)是年契丹入侵渑池。

唐天宝元年(742年)冬卫伯玉攻史朝义,拔渑池等县。

唐宝应元年(762年)九月陕州至华州200余里黄河清澈见底。

十月唐借回纥兵由陕州大阳津登岸,与雍王李适及各道节度使会师于陕州,从渑池进攻叛军,大败史朝义。

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尹、东都留守李罕之,与黄巢所部孙儒,对垒洛阳数月,因兵少食尽,弃城西退渑池。

转年十二月,河阳将刘经乘李罕之内部有间,掩击之。

李罕之退甘壕,刘经急攻,反为李罕之所败。

李罕之乘胜追抵洛阳。

五代、两宋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十一月晋高祖石敬塘派契丹兵马扼守渑池,防后唐潞王西逃。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三月前宰相、刑部尚书寇准,出任陕州知州。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月初一宋真宗西狩宿渑池。

初三,至阌乡,召见阌乡道土柴又玄(又名柴通玄),询问无为之要。

初四,宴虢州父老于湖城行宫。

三月,至陕州,召处士魏野,魏野辞疾不至,真宗诏州县长吏,对魏野常加存抚。

又遣内使绘其所居观之。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围汴京,陕西宣抚使范致虚提五路兵勤王,至陕州。

宣抚司参议官兼节制军马赵宗印舟师至三门津。

范致虚进兵至渑池千秋镇,败于金将娄宿,死者过半。

范收余兵入潼关。

其将孙昭远、王似、王绮等屯陕府。

陕州副将李彦仙坚守三觜,以伏兵杀敌1 000人。

金将撒安败宋兵于陕州城下,遂取陕城,又下灵宝、阌乡2县。

金将鹘沙虎攻虢州,俘守兵300名。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是年河南镇抚使翟兴率义军自河阳追金兵至渑池。

渑池人张圯以家资募兵数千,拒金兵于黄河白浪渡口。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六月金将蒲察世杰取陕州,又败宋兵于渑池。

宋兵自潼关驰援,又败于土崤山,丧师3万,虢州失守。

十二月宋将阎玘收复渑池。

金贞祐四年(1216年)十一月蒙古军入渑池县。

元、明大事元至元八年(1271年)撤韶州,复为渑池县。

韶州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由渑池县改之。

△陕州属河南府,辖陕、阌乡、渑池、卢氏4县。

明洪武元年(l368年)是年渑池县属河南府。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河南、怀庆2府地震。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2月2日)地震。

明崇祯六年(1633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自成、张献忠义军沿冰南渡黄河,由渑池王家寨登岸,二十六日克县城。

明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初三义军复与左良玉战于渑池县,义军再次失利。

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一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义军取陕州城和渑池县城,旋即转移。

明崇祯十年(1637年)九月李自成等部义军再破渑池县城,杀知县李迈林。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渑、陕、灵、阌、卢各县大旱,且有蝗灾,人相食,饿死者十之四五。

次年又大旱。

亲人相食。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二十六日渑池、陕、灵宝、阌乡4县地震,震中平陆、安邑间,震级6,渑池县城下陷。

转年又震。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十日孙传庭领兵东出潼关,经阌乡,二十一日抵陕州,檄河南诸军进攻李自成,前锋败义军于渑池。

十一月义军于灵宝、阌乡2县大张告示,传檄河南各郡县,建立农民政权,豫西各县皆设农民衙门。

清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一月康熙皇帝西巡雍州,回经阌乡县城,驻城东三里处。

次抵灵宝县西三十里铺,狩猎射兔,越东古驿岭,过沙河桥,出函谷关,经灵宝县城,驻曲沃镇摩云寺。

再抵陕州城,欲察三门水路,陕州知州回奏无畅路,遂命三贝勒胤祉住察。

后至渑池县城,留宿一夜。

时河南巡抚徐潮迎驾于渑池西土壕镇,因“土壕”不雅,改为“英壕”。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渑池李一与宜阳亢挺聚众据宜阳神垕镇,劫永宁知县高式青入寨,反抗宜阳知县张育徽加征火耗(所征赋税银两溶铸损耗加征于民),围攻渑池县城。

阌乡人王更一聚众围阌乡县城,反抗知县白澄豫横征钱粮,河南巡抚张圣佐、总兵冯君沅不能平息,又隐而不报。

刑部张廷枢得报上奏。

帝命张廷枢与内阁学士勒什布查处,迫亢挺自缢,擒杀王更一,绞杀张育徽,撤张圣佐、冯君沅职。

原任巡抚李锡,因令属吏加征火耗激变被斩。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渑池县始行丁银摊入地银办法,无地者免交丁银,只担徭役;有地者交纳地丁银,免徭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