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
长征资料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 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 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 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 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 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 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 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 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 雪山。
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 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 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 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 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 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 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 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 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 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 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 分兵力。5月6日,他们 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 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 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 江。
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
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 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 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 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 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 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 怀抱里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 ,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 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 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 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 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14 红军长征

突破敌人 四道封锁 线 渡过湘江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
遵义会议地址
二、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遵义 ①批评了……肯定了……
内容
②改组了……增选了…… 会后分工 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 挽救了党和红军 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历史上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七嘴八舌
结合影片、图片等资料,想想红军长 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危险?在克服这些困 难、化解这些危险中,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哪 些优秀品质?对你有何重要启示?
1、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2、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3、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助精神; 4、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百折不饶、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红二方面军
放弃去湘 西
改道贵州
突破敌人 四道封锁 线 渡过湘江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红一方面军的继续长征及胜利 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
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吴起镇
三大主力 会师会宁 1936年10月
二、遵义会议
2、(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代 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 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围 3、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 赤水),巧渡( 泸定桥 ),爬雪山过( 草地 ), 追堵截。随后,红军抢渡(大渡河 ),飞夺( 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 吴起镇 ),与陕甘根据地的红 军会师。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什么原因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的?下面店铺整理了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供你参考。
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喋血湘江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
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
蒋介石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的兵力,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
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
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
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
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
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
5月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
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
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
《红军长征》PPT课件_OK

11
9
1、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的是………………( )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三湾
改编
2、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是………………………………………………………( )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战场的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 D、美国
和苏联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况 a
(1)红军长征的原因:
蒋介石先后五次发动对中央根据地的“围 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损失 惨重,失去了打破敌人“围剿”的时机, 红军被迫长征。
2
2.长征的经过
(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 略转移,开始长征。 (2)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3
3、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 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 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 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
二、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战胜利 的原因和意义c
( 一)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1、日本侵华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侵占中国东北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5
2、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
6
3、中国抗日救亡运动 (1)一二·九运动 (时间、内容、结果)
(2)西安事变(时间、内容、结果 )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背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陆续离开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四川嘉陵江战役;1935年11月15日,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他们共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绵亘不绝的雪山,纵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湖北、河南、陕西、青海等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途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成功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具体路线如下: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
历史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这一伟大壮举称为——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红军长征

•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 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 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 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 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 撤退和转移。
•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 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 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 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 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 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 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 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 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 盘县、宾川; • 红十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 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 西)、西昌; •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 :娄山关、 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 桑植、汉源;
《金色的鱼钩》:1935年秋天,红军 在过草地。很多红军战士患上了肠胃 病。作者和两个伤员,被一位炊事班 长照顾着,落到了队伍的后面。而粮 食不久就吃光了。之后,老班长找到 了钓鱼的好方法,每天都把新鲜的鱼 汤给这三名伤员吃,但是他们却从未 看到老班长自己吃鱼。有一次,作者 偶然看到了他在吃鱼骨头,他却不让 作者说。直到最后,要走出草地时,图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何家冲、金家寨、泾 [jīng]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 分水、淳安、怀玉山、 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古楼、庆元、 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yú] 都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 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新田、宜 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 《一袋干粮》: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 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 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 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 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 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 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 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 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 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 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 家的温暖……
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369天,全程行程24000余千米,历尽艰险,穿越山川河谷,涉过崇山峻岭、渡过大江大河,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屈指可数的经典之一。
红军长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历史地位和影响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1.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长征前期处于党的建设和革命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十年敌我矛盾的激化,蒋介石发动了“围剿”战争,迫使党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长征的决策背景。
在长征中,党中央成功地实现了军事艰难转移到陕北,掌握了继续抗日斗争的主动权,保证了革命的持续性和胜利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建立革命指导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是党的一次自我革命,党中央在长征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包括“开辟苏区、发动民众、建立武装、武装斗争”等战略思想;把土地革命纳入“三大革命任务”之一,确立了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流,推动了极左路线的调整;提出“党的路线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党在过去革命斗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拓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新局面。
3. 长征是中国红军的传奇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缩影。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率领了不到三万名红军,经过山山水水,历尽艰险、奋斗不息,披荆斩棘,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越过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终于在陕北革命根据地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建设了新的抗日根据地。
红军长征体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念,尤其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的生存和革命斗争。
4.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红军的精神支柱。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红军的精神支柱,是党的文化和精神遗产。
红军长征_PPT课件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一、长征的开始
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
请说出四次反“围剿”的领 导人及作战方针。
随着根据地的壮大,敌人十分惊恐, 从1930年10月—1933年春,连续对根据 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
一、长征的开始
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 是因为 A、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 C、取得了对蒋介石军事上的胜利 D、停止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
说说红军长征的故事。
谢谢
飞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桥
翻 越 雪 山
走 过 草 地
什么是长征精神?我 们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
3、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①保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南方八省红军的游击战
陈毅
项英
1、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 A、1933年10月——1934年10月 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吴起镇
朱 德长 、征 周到 恩达 来陕 、北 秦后
邦的 宪毛
泽 东
、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红一方面军的继续长征及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5年10月)。
2、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三大主力在会宁大会 师(1936年10月)。
会会宁宁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三 更 大金乌 五万红 军 喜 渡沙蒙 岭水军 过 岷 桥水磅 逶千不 后 山 横拍礴 迤山怕 尽 千 铁云走 腾只远 开 里 索崖泥 细等征 颜 雪 寒暖丸 浪闲难 。 , 。,。 ,。,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长征的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返回目录☆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返回目录☆长征的时间过程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

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壮举。
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行动。
本文将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展开详细描述长征的艰辛征程。
先前局势不容乐观,国共两党合作逐渐破裂,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准备离开江西红色根据地,继续革命斗争。
长征具体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呢?一、起点:江西瑞金红军长征的起点,是位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里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也是红军的发源地。
1934年10月16日,中央领导同志在瑞金召开会议,决定了红军长征的计划和方向。
二、目标:陕北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的目标是寻求新的革命根据地,那里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纵观长征征程,红军经历了五大主要战役,包括四渡赤水、过草地、翻雪山、渡大渡河和红军主力渡金沙江等,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成功到达陕北。
三、艰辛征程:生死与困苦红军长征的征程非常艰辛,充满了生死与困苦。
长时间的行军与战斗使许多红军战士牺牲,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成为长征的常态。
同时,红军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威胁,如险峻的山岭、沼泽、大江等等。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红军在草地上与敌人激烈的战斗、在积雪覆盖山脉中的艰难跋涉以及渡过险象环生的江河。
四、团结奋斗:无后顾之忧红军长征的征程中,红军士兵的团结奋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红军士兵之间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共同面对着难以想象的艰难。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远征,而这一伟大征程凝聚了各个红军部队和红军战士的无数个英勇闪烁的瞬间。
五、红军长征的影响: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象征,对未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成为了后来西柏坡整风运动的教训,也成为共产党后来的领导经验。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李德(姓李的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共产国 际派到中国的德国共产党人.
二.红军长征经过 (一)开始时间:1934.10,红一方面军 (二)开始地点: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于都,福建的 长汀、宁化) (三)渡过四道封锁线
(四)过湘江,损失过半,剩下3万人 (五)不去湘西入贵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五次“围剿”红军 (一)1930年至1933年,先后四次“围剿” 红军 在毛泽东(前三次)、周恩来、朱德(第四 次)的正确领导下,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 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方针,取得反围剿 的胜利。 (二)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0月至1934年10月,在左倾冒险主义 领导人博古、李德领导下,采取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防御保守的方针,反围剿失利。
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时空特征,画知识轴。 史料实证:运用课文提供的史料、图片并搜集资料,探究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的史实。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图片,理解中国工红军长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 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敢于战胜 任何艰难困苦的伟大精神。 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长征战胜艰难险阻、遵义会议是转折点
伟大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 义的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 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部队在1934年至1936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我对红军长征的认识如下:1.战略性的转移和生存之路:红军长征是在国共内战进入危机时期,面临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持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一次战略性的转移行动。
红军绕过了敌人的封锁,穿越了千山万水,最终在新的根据地重建了强大的红军力量。
2.艰苦的条件和牺牲精神:红军长征是一次极度艰苦的行军过程,红军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缺乏补给、长时间的徒步跋涉等困难。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红军经历了极大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和奋斗精神。
3.扩大和巩固了红军的影响力:红军长征的过程中,红军与当地的农民和群众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红军通过发动农民起义、建立政权、开展土地改革等活动,扩大了红军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广泛的支持,为今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反动统治和困境中展现出坚强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
共产党通过深入基层、团结广大农民群众、扩大红军队伍等措施,形成了坚强的革命纲领和斗争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5.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红军长征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它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证明了共产党的坚定决心和恢复力量的能力。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它展现出红军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以前,战斗在长江南北各根据地的主力红军部队。
当年红军为什么长征你知道吗?红军长征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红军要长征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
红军要长征的原因第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很强大;二是我们党自己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红军面对敌人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浴血奋战、奋勇抵抗,但是蒋介石最终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在我们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根据地越打地盘越小。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对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中央苏区粉碎敌人围剿基本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报告了共产国际,但是共产国际于1934年6月25日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
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随后又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这有调动敌人的企图,也有为中央红军转移探路的考量。
红六军团后来和红二军团会师,联合行动。
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所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第三,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的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其它各地红军并没有失败,为什么也要进行长征呢?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它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张国焘确实怕自己成为国民党军围剿的下一个中心,他撤出来和红一方面军会合,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他没有想到,中央红军损失的那么惨重,这也是他后来野心膨胀的重要因素。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红军长征走了多远?相信这个些问题大家都想知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及历历时多久分析,仅供大家参阅。
红军要进行长征的原因分析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著名的长征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如果继续采取毛泽东为红军制订的战略战术原则,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是有可能的。
”徐占权解释说,一方面,蒋介石虽然调集了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拮据、抗日反蒋运动日益兴起、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在华利益不同与蒋的冲突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经过多次反“围剿”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经济迅速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为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然而,“左”倾冒险主义断送了这样的有利局面。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一味命令红军和地方武装“以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反革命的进攻”,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
徐占权认为,这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反对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编辑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红军长征

来针对美国空军F-86喷气式战斗机8架,侵袭
中国东北部安东领空,杀死杀伤和平居民49人 之事发表声明,严重抗议美国飞机侵略中国领 空挑衅行为。1974年6月1日,病情日益加重的 周恩来作了第一次大手术,从此住在305医院 ,直至1976年逝世。
03 刘少奇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 月12日),湖南省宁乡县人,中共称其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 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主要领导 人之一,政治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人民政 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 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 职位。在文化大革命后将刘少奇解除一 切职务,开除出党,其后逝世。1980 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和 国务院为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致死的国 家主席刘少奇举行隆重的国葬仪式。
革命军上将军衔及抗战胜利勋章,是中
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 队的军事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 后,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 国元帅军衔。
di
san
zhang
jie
第 三 章 节
红军长征 - 感人故事
感人故事 - 金色鱼钩
这篇感人的故事,满怀深 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 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 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 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 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以鱼钩为 线索,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 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 感人的故事用 “ 金色的鱼钩 ” 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 ” 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 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 永垂不朽。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02 周恩来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结果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逃跑),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倾的错误思想,中央
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
“围剿”,为保存实力,中国红
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 万五千里长征。
吴起镇
005 1936年
过草地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中 央红军到达陕 北
10月红 军三大 主力会 师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渡过乌江,夺取 遵义 瑞金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巧渡金沙江
思考:
红军是靠什么力量在 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 持斗争的?
一、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忠 贞精神。 二、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 韧不拔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 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夹金山
夹金山位于川西高原的东端,海拔4124米, 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草地
草地
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比雪山更可怕的死亡 地带,很多地方都是死水潭,脚踏上人就陷 下去.但是红军没被困难吓倒继续前进
吴起镇会议遗址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会师楼新貌
会宁会师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 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 结束.
七 律 长 征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 »
•
红色故都----瑞金
中国工农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 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 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湘 江
红军长征突破湘 江烈士纪念碑园
湘江战役: 长征途中,红军拼死英勇冲杀,突 破了敌人四道防锁线,渡过了湘江, 但是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乌 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长征途中,敌人在红军前去 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 出了不去湘西,改道贵州,夺取遵义的正确决定
强渡大渡河
冲破四道封锁线,会遇到什么危 险?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
•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 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西康、甘肃、宁夏、陕西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 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 4、内部争斗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古镇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的领导 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四度赤水后,红军急行军 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泸定桥
泸定桥纪念馆
飞夺泸定桥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 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 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 头,为主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