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自然概况资料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介绍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介绍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介绍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在八年级地理课程中,黄河是必学知识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八年级地理中关于黄河的重要知识点。

一、黄河的流域范围黄河流域大致包括黄河上游的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中游的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以及黄河下游的山东省。

黄河总长度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76.5万平方公里。

二、黄河的特点黄河是我国流域最大的黄土高原的支流,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黄河的水量较少,而且常年处于干旱状态。

同时,黄河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泥沙,因此人们俗称黄河为“中国母亲河”。

三、黄河的主要支流除了黄河自身,黄河流域还有丰富的支流。

其中最重要的支流有:1.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临汾市的永和县,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2. 澜沧江——发源于云南省的香格里拉县,全长4357公里,是黄河支流中最长的一条。

3. 塔里木河——发源于新疆的柯坪县,全长2671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河流之一。

四、黄河的历史意义黄河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黄河的水利资源来发展农业、渔业等产业。

同时,黄河地区也是许多古文明的发源地,如中国的黄河文明、夏文明、商文明等。

五、黄河的环境保护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黄河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污染的治理、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的措施。

六、黄河的利用价值黄河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油气、煤等矿产资源以及黄河流域的农牧业资源等。

同时,由于黄河流域人口众多,黄河也有着很高的旅游价值。

总之,在八年级地理中黄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了解黄河的特点、历史意义、环境保护和利用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黄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意识。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精品文档-------------------------------------------------------- 流域自然概况1 .自然概况及特点青海、四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 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

与其他江河不同,22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1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200mm,其中年平均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万km。

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的面积约15.622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在。

,仅占全国580亿m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3流域内人,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河川径流总量的2%,仅为全国耕地亩均324 m25%;耕地亩均水量均水量593m,为全国人均水量的33。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17%水量的39.1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一、引言黄河,我国第二长河,自西向东流经我国九个省份,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旖旎动人,地貌丰富多样,气候宜人,拥有众多著名景点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概述1.地理位置黄河流域位于我国中东部,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四大地理区域。

从源头到入海口,地理环境各异,自然风光独特。

2.地貌特征黄河流域地貌丰富多样,有高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

其中,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和华北平原的“沃野千里”地貌最为著名。

3.气候条件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上游高山地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下游平原地区气候温和。

三、黄河流域的著名景点1.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

瀑布宽度达50米,落差达50多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被誉为“黄河魂”。

2.泰山泰山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省,是五岳之首,素有“五岳独尊”之称。

泰山风光秀丽,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华山华山位于陕西省,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道教名山。

华山险峻奇峭,景色宜人,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遗迹。

4.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五岳之一的中岳。

嵩山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佛教、道教名山。

四、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1.植被资源黄河流域植被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

其中,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成果显著,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2.动物多样性黄河流域动物种类繁多,有众多的珍稀濒危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鸟类和水生动物。

五、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生态建设措施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河道整治等。

2.旅游资源开发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黄河流域地理详细讲解

黄河流域地理详细讲解

黄河流域是指黄河水系从源头到入海这条河流所影响的地理生态区域。

该流域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 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在黄河流域发现了许多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如半坡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上游地区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很大一部分,还有丰富的铁矿和有色金属矿;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些资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黄河流域也面临着一些地理环境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导致河流年径流量变化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

同时,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流域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

总之,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认识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和“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初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对黄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重要地理现象。

1. 黄河的概况黄河是亚洲第二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千米。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并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面积达到80多万平方千米,涵盖了中国的九个省份。

2.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黄河流域地势高度不齐,海拔逐渐升高,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黄河沿途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黄河流域的气候多种多样,西部高原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中部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东部平原地区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3. 黄河流域的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

此外,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这为中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4. 黄河的洪水问题黄河的洪水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黄河流经的地区多为陡峭的山脉和高原,暴雨和融雪会导致河水迅速增加,形成洪水。

为了控制洪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修建堤坝和拦水闸等。

5. 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黄河流域,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古代文明遗址,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夏文化等。

这些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黄河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

水污染、水量减少、河道淤积等问题已经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行生态恢复计划。

通过对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对黄河的地理特征、资源、洪水问题、文化以及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流域自然概况1.自然概况及特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 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t(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3(1977年)。

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沁河地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黄河知识点地理

黄河知识点地理

黄河知识点地理1. 引言黄河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河流。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黄河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其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 地理位置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向东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七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总长度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5万平方千米。

3. 流域特点黄河流域地势高原、山地为主,河流纵横交错。

黄河上游的青海高原地区,河流水量较大,流速较快;而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河流水量减少,流速相对较慢。

黄河流域还有许多山脉和峡谷,如六盘山、太行山和燕山等。

这些地形特点使得黄河的水流在不同的地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4. 水文特征黄河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水量丰富黄河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年均径流量达到101.6亿立方米。

由于上游地区有大量的积雪和冰川,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使得黄河的水量相对较大。

4.2 水质变化由于河流流经不同地形和地貌,黄河的水质存在较大的变化。

上游河段的水质相对较好,水质清澈,适合饮用和农业灌溉。

但是,由于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水受到了大量的工农业废水的污染,使得黄河下游的水质较差。

4.3 河床漫滩黄河流域的土壤大多为黄土,容易被冲刷。

因此,黄河的河床常常发生漫滩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给沿岸居民带来了灾害,还增加了黄河的治理难度。

5. 黄河的重要意义黄河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5.1 农田灌溉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其灌溉面积达到了约7千万公顷。

黄河的水资源为这片肥沃的土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支撑着中国北方的农业发展。

5.2 经济发展黄河沿岸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沿岸的大城市如郑州、洛阳、济南等都是经济中心,黄河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便利。

5.3 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生态环境知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部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概况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的第二长河流,流域总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8个省市自治区。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基地和文明发源地,但长期以来受到污染、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问题的困扰,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土地沙化严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2.污染严重:黄河水质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非点源污染等都对水质构成威胁。

3.生态系统退化:黄河流域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功能丧失,影响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和水质的净化能力。

第三部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变不仅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还对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着重大的负面影响。

2.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灿烂文明的摇篮,保护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是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和发展的责任。

第四部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措施1.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加强工业生产和城市管理的环保工作,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善水质。

3.加强湿地保护,修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增加水体的净化能力。

第五部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成效1.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黄河流域土地沙化等问题有所缓解,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2.设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鼓励农民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六部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展望1.未来,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强法律依法治理,推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生态平衡,加强环境管控治理,减少资源浪费。

黄河基础知识讲解

黄河基础知识讲解

黄河基础知识讲解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黄河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黄河的概况黄河,起源于中国西北的青海省,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人口集聚地之一。

二、黄河的地理特点1. 上中下游划分黄河一般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

其中,上游位于青海省境内,沿途景色秀丽,以青海湖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为著名景点。

中游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这里的黄土高原和壶口瀑布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下游流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

2. 黄河的泥沙黄河因为携带大量的泥沙而得名,被称为“泥河”。

由于河水中泥沙含量高、流速快,因此黄河的水色是黄色的。

每年的汛期,黄河泛滥成灾,给沿岸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三、黄河的历史地位1. 农业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的先民就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对黄河的灌溉,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伟大的黄土文化。

2. 文化象征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黄河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都与黄河有关,如《黄河大合唱》和《黄河颂》等。

四、黄河的保护与治理1. 防洪措施由于黄河的泛滥给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修建了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如三门峡水库、银川水库等,以调节黄河的水流。

2. 节水措施作为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黄河的水资源显得尤为宝贵。

政府通过推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加强节水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黄河的水源。

3. 河道治理由于长期的泛滥,黄河的河道容易产生淤积和漫滩。

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河道治理工程,清淤、疏浚河道,提高了黄河的水运能力。

地理知识点黄河总结

地理知识点黄河总结

地理知识点黄河总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最重要的水道之一。

其水系面积为74.5万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为61.6亿立方米。

在中国的历史中,黄河一直被人们祭拜和尊重,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自然灾害,如洪水和泥石流。

以下是黄河的一些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1. 发源地:巴颜昆湖位于青海省,也是黄河的源头。

巴颜昆湖是一个高山湖泊,位于江河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海拔3,353米,是中国最高的淡水湖泊之一。

2. 流经地:黄河流经九个省区和两个自治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3. 注入海洋:黄河最终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形成黄河口,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之一。

二、地理特点1. 中上游与下游:黄河流域可以分为中上游和下游两部分。

中上游地区地势较高,水流湍急,地形复杂。

下游地区地势较平坦,水流较缓,地形较为开阔。

2. 黄河泛滥:黄河流域地势较陡,同时降水量较大,导致黄河经常泛滥。

历史上,黄河泛滥曾导致数百次洪水和数千次决口。

为了控制黄河的泛滥,中国政府实施了多项治理工程,如修建黄河堤防、建设水利工程等。

3. 黄河土壤:黄河流域的土壤质量较高,属于黄壤带。

这些黄土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4. 自然灾害:由于黄河泛滥频繁,导致了很多自然灾害,如洪水和泥石流。

这些自然灾害对沿岸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5. 黄河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和文明成就。

三、环境保护1. 黄河水污染:由于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黄河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黄河的水质保护和治理。

2. 黄河水资源利用: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严重挑战。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来有效保护和利用黄河水资源。

八年级上册地理黄河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黄河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黄河知识点在中国,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是我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下面来了解一下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的黄河知识点。

一、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起源于青海省祁连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4.3万平方千米。

黄河上游主要是山区和草原,中游为平原,下游则进入了海岸平原。

二、黄河的流域地理环境1. 自然环境:黄河流域多山多河,水土流失较严重,经常受到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黄河上游气候寒冷干燥,中下游则属温带季风气候。

黄河流域的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 人文环境: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三、黄河的重要性黄河不仅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带,也是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象征。

黄河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来源和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

1. 经济作用: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黄河上游还有较多的矿产资源。

而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带则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地带。

黄河也是中国的内陆水路,对于国家贸易和运输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文化和政治象征:中华文明始于黄河流域。

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象征。

同时,黄河也被视为中国人民的象征,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象征之一。

3. 能源和城市发展:黄河下游的渤海湾沿岸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而黄河流域也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水电发电基地。

同时,黄河流域还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四、保护黄河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的环境现状较为严峻。

为了保护黄河,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水土流失,提高水质,保障水资源的利用。

1. 加强保护:八年级地理课本中也提到了要加强保护黄河水源地和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和水土流失。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黄河的治理和维护,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能力。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一、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特点1.地理位置: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流经九个省份,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

2.流域面积:黄河流域总面积约为752,443平方公里。

3.地形地貌:黄河流域地形复杂,包括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二、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1.温带季风气候: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2.降水分布:降水量在流域内分布不均,东部地区降水较多,西部地区降水较少。

3.干旱问题:由于降水不足和地形地貌的影响,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存在干旱问题。

三、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1.农业地位: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泛。

2.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稻谷等,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料、蔬菜等。

3.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包括良种培育、灌溉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等。

4.农业产业结构:黄河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包括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和渔业等。

四、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与治理1.水土流失: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发和植被破坏。

2.沙漠化:黄河流域的西部地区面临沙漠化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治理措施: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沙漠化治理等。

五、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历史1.历史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2.古代文明:黄河流域孕育了众多古代文明,如夏朝、商朝和西周等。

3.历史遗迹:黄河流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长城、秦始皇陵、故宫等。

以上是关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知识点介绍,供您参考。

习题及方法:黄河流域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请描述其地形地貌特点。

1.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

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概况一、自然地理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处于东经95度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东西长1900km,南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2。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 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二、气象水文、泥沙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

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

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66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1800mm。

流域内平均气温上游1℃—8℃,中游8℃—14℃,下游12℃—14℃。

下游无霜期为200—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一100天。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面积45.4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立方米的面积约15.6lEm2。

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三、河流水系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全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s,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资料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资料

流域自然概况1.自然概况及特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t(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3(1977年)。

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沁河地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黄河的流域概况

黄河的流域概况

黄河的流域概况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

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

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主要支流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

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概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黄河属太平洋水系。

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m3,约占全河的96%;兰州断面天然年径流量323亿m3,约占全河的56%。

从产流情况看,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该两区所产径流量约占全河的75%。

年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达35公斤每立方米,是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

黄河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沿程汇入不均,而且水沙来量悬殊。

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左岸96条,右岸124条,左、右岸的流域面积分别占全河面积的40%和60%。

其沿程分布情况是:兰州以上有100条,其中大支流31条,多为来水较多的支流;兰州至河口镇有26条,其中大支流12条,均为来水较少的支流;河口镇至桃花峪有支流88条,其中大支流30条,均为多泥沙支流,三门峡至桃花峪之间的支流,水量相对较多;桃花峪以下仅有支流6条,大小各占一半,水沙来量有限,因黄河河床高仰,入黄均较困难。

黄河流域面积的沿程增长率,平均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中游河段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其中禹门口至潼关河段高达每公里1 465平方公里,是平均值的10.6倍,因此,由该河段形成的洪水和泥沙特别集中。

桃花峪以下面积增长率每公里不到30平方公里,所以接纳本河段的水沙来量均较少,是一条承受和排泄上中游来水和来沙的总干渠。

黄河现存的问题目前黄河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水污染日趋严重根据《2005水资源状况公报》显示: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

4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4%、41%和25%。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黄河干流属轻度污染,水质与上年持平。

黄河概况和治理

黄河概况和治理

黄河的概况和治理一.黄河的概况1.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干流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2.黄河流经的省份: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城市: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三门峡,洛阳,郑州,济南等。

3.黄河出现的一些问题:(1)工业污染物污染水体,被污染水体又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农作物因污水灌溉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

(2)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

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4.黄河问题所带来的危害:(1)2001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浇地,致使200亩玉米及杨树死亡。

(2)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

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

”(3) 2003,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

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

(4)由于黄河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黄河基本概况

黄河基本概况

黄河基本概况一、黄河流域概况(一)黄河的河道特征1、黄河源2、上游河道3、中游河道4、下游河道(二)黄河洪水1、上游地区暴雨洪水特征2、中游地区暴雨洪水特征3、下游洪水来源及特性(三)黄河泥沙1、泥沙来源及其特性2、河道泥沙输移二、河南黄河概况1、黄河河道2、堤防与险工3、黄河滩区三、河南黄河目前防洪存在的问题及近期对策1、堤防与河道2、二级悬河的成因3、滩区治理与安全建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是我国的第二条万里巨川,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黄河流域在10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活动,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上游草原辽阔,中下游有广大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大平原,是我国农牧业发展的基地。

沿河又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铝、铁等矿藏。

长期以来,黄河中下游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仍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黄河是世界上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善淤善徙,它既是我国华北大平原的塑造者,同时也给该地区的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中,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溢达一千余次,并有多次大改道(26次)。

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之说。

以孟津为顶点,北到津沽,南至江淮的25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均有黄河洪水泛滥的痕迹,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自古以来,黄河的治理与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盛衰紧密相关。

为了驯服黄河,除害兴利,远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大禹治洪水、疏九河、平息水患的传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堤防、引水灌溉。

历代治河名人、治河专家和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治河典籍,为推动黄河的治理和治河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黄河失治,决溢频繁,虽然西方科学技术逐步引进我国,许多著名水利专家也曾提出不少有创建性的治河建议和主张,但由于受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一直未能改变黄河为害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域自然概况1.自然概况及特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t(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3(1977年)。

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沁河地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有43条。

青海省玛多以上属河源段,河段内的扎陵湖、鄂陵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m 以上,蓄水量47亿m3和108亿m3,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玛多至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积石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有几段峡谷。

玛曲至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龙羊峡至宁夏境内的下河沿,川峡相间,水量丰沛,落差集中,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黄河上游水面落差主要集中在玛多至下河沿河段,该河段干流长占全河的40.5%,而水面落差占全河66.6%。

龙羊峡以上属高寒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开发条件较差。

下河沿至河口镇,黄河流经宁蒙平原,河道展宽,比降平缓,两岸分布着大面积的引黄灌区和待开发的干旱高地。

本河段流经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大,加上灌溉引水和河道渗漏损失,致使黄河水量沿程减少。

兰州至河口镇区间的河谷盆地及河套平原,是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

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特别是内蒙古三盛公以下河段,地处黄河自南向北流的顶端,凌汛期间冰塞、冰坝壅水,往往造成堤防决溢,危害较大。

兰州以上地区暴雨强度较小,洪水洪峰流量不大,历时较长。

兰州至河口镇河段洪峰流量沿程减小。

黄河上游的大洪水与中游大洪水不遭遇,对黄河下游威胁不大。

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汇入的较大支流有30条。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水力资源也很丰富,并且距电力负荷中心近,将成为黄河上第二个水电基地。

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m~50m,枯水水面落差约18m,气势宏伟壮观。

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地堑,河谷展宽,其中禹门口至潼关(简称小北干流),河长132.5km,河道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

河段内有汾河、渭河两大支流相继汇入。

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天然卡口,宽仅1000余米,起着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

该河段两岸的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塬面高出河床数十至数百米,共有耕地2000多万亩,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但干旱缺水制约着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在小流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渐展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黄河中游地区暴雨频繁、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具有洪峰高、历时短、陡涨陡落的特点。

中游洪水有三个来源区,一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二是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是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不同来源区的洪水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形成花园口站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

以三门峡以上的河龙区间和龙三区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上大型”洪水),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大,历来是黄河下游的主要成灾洪水;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下大型”洪水),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

在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下大型”洪水,对下游防洪威胁最为严重。

根据历史及实测资料分析,“上大型”与“下大型”洪水不相遭遇。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

在全河16亿t泥沙中,有9亿t 左右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占全河来沙量的56%;有5.5亿t来自龙门至三门峡区间,占全河来沙量34%。

黄河中游的泥沙,年内分配十分集中,80%以上的泥沙集中在汛期;年际变化悬殊,最大年输沙量为最小年输沙量的13倍。

黄河干流自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

下游河道是在长期排洪输沙的过程中淤积塑造形成的,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

沿黄平原受黄河频繁泛滥的影响,形成以黄河为分水岭脊的特殊地形。

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大堤背河地面3m~5m,比两岸平原高出更多,严重威胁着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

从桃花峪至河口,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km。

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汇入支流很少。

平原坡水支流只有天然文岩渠和金堤河两条,地势低洼,入黄不畅;山丘区支流较大的只有汶河,流经东平湖汇入黄河。

黄河下游洪水和沙量沿程减小,河道堤距及河槽形态具有上宽下窄的特点。

桃花峪至高村河段,河长206.5km,堤距宽5 km~10 km,最宽处有20 km,河槽一般宽3 km~5 km,是冲淤变化剧烈、水流宽、浅、散、乱的游荡性河段。

本河段防洪保护面积广大,河势又变化不定,历史上重大改道都发生在本河段,是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河段。

高村至艾山河段,堤距1.5 km~8.0 km,河槽宽0.5 km~1.6 km,是过渡性河段。

东平湖以下的艾山至利津河段,堤距1 km~3 km,河槽宽0.4 km~1.2 km,属河势比较规顺稳定的弯曲性河段。

该河段由于河槽窄、比降平缓,河道排洪能力较小,防洪任务也很艰巨。

同时,冬季凌汛期冰坝堵塞,易于造成堤防决溢灾害,威胁也很严重。

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

目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

近40年间,黄河年平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t,随着河口的淤积延伸,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km2~30km2。

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值见表1。

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值表12、土地矿产资源黄河流域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

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其中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分别占流域面积的40%和35%,平原区仅占17%。

由于地貌、气候和土壤的差异,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情况差异很大,见表2。

流域内共有耕地1.79亿亩,人均1.83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5倍。

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很大。

流域内有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林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上中游,林牧业发展前景广阔。

全流域还有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黑山峡至河口镇区间的沿黄台地(约2000万亩)和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约500万亩),是我国开发条件较好的后备耕地资源。

另外,黄河三角洲、中下游滩地和水库库区还有大片滩涂地可供开发。

随着流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今后除加强现有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外,在不加重水土流失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区还要有计划地开垦荒地。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表表2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

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煤、铝土矿、钼、耐火黏土等8种;具有地区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6%~32%)的有石油和芒硝2种;具有相对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10%~16%)的有天然碱、硫铁矿、水泥用灰岩、钨、铜、岩金等6种。

黄河流域主要优势矿产情况见表3。

黄河流域主要优势矿产情况表表3黄河流域成矿条件多样,矿产资源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为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流域内有兴海~玛沁~迭部区,西宁~兰州区,灵武~同心~石嘴山区,内蒙古河套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晋中、晋南地区,渭北区,豫西~焦作区及下游地区等9个资源集中区,可以形成各具特色和不同规模的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开采利用。

流域内有色金属矿产成分复杂,共生、伴生多种有益成分,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

已探明煤产地(或井田)685处,保有储量4492.4亿t,占全国煤炭储量的46.5%,预测煤炭资源总储量1.5万亿t左右。

黄河流域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具有资源雄厚、分布集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发等特点。

在全国已探明超过100亿t储量的26个煤田中,黄河流域有11个(即宁夏鸳鸯湖—盐池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山西大同煤田、宁武煤田、河东煤田、太原西山煤田、霍西煤田、沁水煤田,陕西黄陇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

流域内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为41亿t和672亿m3,分别占全国地质总储量的26.6%和9%,主要分布在胜利、中原、长庆和延长4个油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