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45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合集下载

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课件: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课件: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1

2.新经济政策 ①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
(1)背景②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 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___1_9_2_1__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 议。
①农业:以__粮__食__税__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内容③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____商__品__交__换____。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 经济上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文学艺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 术上 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一,分析十月革命“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在性质和斗争对象方面存
在哪些不同? 答案 第一阶段反对沙皇专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阶段反对资产阶级临 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列宁“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的观点? 答案 “国家政权问题”就是要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建立新政权,列宁坚持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含义。 答案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 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④分配:实行普遍___义__务__劳__动__制___。
(4)特点:兼有“战时”和“__共__产__主__义___”的特色。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世界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共51张PPT)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世界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共51张PPT)

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俄罗斯教材变化
教材对苏联体制的评价: 首先,充分肯定了苏联体制在经济发 展、社会公正、文化教育、劳动保障等 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教材写道:苏联 “对全世界千百万人们来说,是最好的 和最公正社会的榜样和方向”。 其次,否认苏联解体是因为“这个体制 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潜力”。
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俄罗斯教材变化 教材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在较短时间对恢 复国民经济的贡献,高度评价“新经济政策 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但同时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 解决苏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 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 务……工业化要求每年基本建设的投资的增 长远比新经济政策能给予的多得多。这就决 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
第一阶段(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工业全盘国有化,实行单一的公 有制。 第二阶段(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 以公有制为主导,部分恢复私有制和资本 主义 关系国家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 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俄罗斯教材变化
苏共二十大以后,在学界形成一种 看法:认为斯大林在经济上违背了列宁 的新经济政பைடு நூலகம்;政治上背离了列宁的民 主集中制原则,从而把斯大林时期的体 制与列宁对立起来。将斯大林体制说成 是“粗鲁的、兵营式的社会主义”、 “封建的社会主义”。
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俄罗斯教材变化 2007年,俄罗斯新出版了历史教学参考书 《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2008年8月, 俄罗斯再次出版新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 1900-1945年》,由于这两本既有俄罗斯官方的 背景,又有俄罗斯学术界权威机构的认可,反映 了近年来俄罗斯民众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教材认为苏联体制的基 本成分是在1917年-1920年之间产生的,1920年 经历了某些变化,在1930年代末最终形成。 列宁、 斯大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执政方法、策略上或许 有所不同,但新的历史教材认为,列宁——斯大 林体制的实质是完全一样的。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单元整合 十四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单元整合 十四

单元整合十四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制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干预国家的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1)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临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考题例证1】[2018·天津六校联考] 1934年,美国政府发行年息3.25厘的5亿国债,认购总数竟超额5倍。

这主要说明了()A.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B.广大民众对新政充满信心C.美国国债利息高,收益丰厚D.人民共渡难关的爱国表现二、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项目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方式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基础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指导思想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结果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不同点斗争对象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然后到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影响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建立了新中国,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考题例证2】[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他指责列宁没有说明: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三、20世纪世界上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项目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制度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作用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点了苏维埃政权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相同点(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哪一种社会制度所独有的经济体制【考题例证3】[2018·浙江台州质评]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ppt课件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 纲
背景:1918年~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 目的:取得战争的胜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5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 不允许私人买卖。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3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
Ⅰ.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 胁
Ⅱ.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 制约
Ⅲ.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34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 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
——普京
35
(3)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常见比较
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从农业国变为 工业-农业国
1933年— 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 而被打断
25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
——第聂伯河水电站
26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 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 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原先 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3、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 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4、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
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
37
……有些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开 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 济危机。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十四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__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课时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十四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__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课时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

阶段十四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课时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从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开始,经历了农业集体化、工业化,最终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历史解释(1)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经历了从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的转变,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历史遗存,印证十月革命的特点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的理论,理解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策的历史影响。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1)物质基础:19世纪60年代俄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进工业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落后:改革不彻底,到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出来。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退出战争。

(3)七月事件:1917年7月,临时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士兵推翻了临时政府。

3.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并组成新政府——人民委员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复习通史冲关模块三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课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复习通史冲关模块三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课件

主题二
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B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第十七页,共45页。
主题(zhǔtí) 一
试题(shìt解í)析(jiě
主题一
主题二
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通过 1935 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 工养老金制度。《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 A 项 错误;1935 年《社会保险法》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故 B 项 正确;《农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故 C 项错误;《全 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故 D 项错误。
错误;根据材料中工业设备的使用年限及“在农业领域中,通常 主题(zhǔtí)二 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 3 倍多”说明当时美国的发
展已经远远超过法国,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故 C 项正确;经济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第二十二页,共45页。
主题(zhǔtí) 一
第二步 |析·前沿视点
主题(zhǔtí)二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第十九页,共45页。
主题(zhǔtí) 一
试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
主题(zhǔtí)一
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
第十八页,共45页。
主题(zhǔtí) 一
试题 解析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
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四 世界现代史 专题十三 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四 世界现代史 专题十三 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线索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联) 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确立了苏联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 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 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 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变化
第一 罗斯福新政 美国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 阶段 到20世纪70 遍加强了经济干预的力度。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
年代初 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
第二 20世纪70年 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
阶段 代到21世纪 干预,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
微点1
微点2
▶易错点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宏观调控,但不是实 行计划经济 7.(2022贵州遵义高三质量测评)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实施其国 有化竞选纲领。在此期间,工党政府陆续颁布了数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包 括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并使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由此可知英国( ) A.深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C.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 D.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易错点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宏观调控,指导社 会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它们只是加强 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微点1
微点2
微点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与实践
微点1
微点2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十四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__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课件岳麓版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十四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__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课件岳麓版

1.史料分类
(1)按表现形式分:有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 动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 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 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 (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 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 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2014·全国Ⅰ,34)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思想文化 (2014·全国Ⅱ,34)经济大危机与影视艺术
考频 5年0考
5年6考
5年1考
1.从模块 的重点。 很少考查 福新政背 苏联社会 2.从题型 择题极少 3.从命题 济体制调 点及影响 点等。
主题一 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经济思想——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 【主题综述】 (1)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经济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
划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集体化和工业现代化,但是片面
农业、工业发展比例失衡,A项错误;通过在农村推行集体化运动
程度的发展,C项错误;从农村转移了2 430万人并没有阻碍农业
D项错误。
答案 B
史料的分类与鉴别——史事推理和论证的依
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 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简单的说就是研究历史和 资料。是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鉴别运用史料,解 料实证,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更是高 信息”能力范畴。正确处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 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
阶段提升(十四)

2021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十四单元 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2021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十四单元 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考点三 文学艺术
一、20世纪的苏联文学 1.高尔基的《母亲》。 2.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影视艺术 (一)电影艺术 1.产生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技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 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概况 (1)1895年底,法国 卢米埃尔兄弟 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这标志着 电影的诞生。 (2)到1927年之前都是无声电影,称为 “ 默片时代 ”,代表人物是卓
社会福利 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 “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
社会立法 出台《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3.特点(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 生产关系 ,加 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历史作用 (1)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缓解了社会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图解历史 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7.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指出改革和革命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非凡。 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1.重商主义兴盛: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初,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 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 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 垄断;通过高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 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2.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 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中期单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中期单

[中西贯通]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
[典例3] [2013·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 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 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 题 模 板
启 示 类 设 问
(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 道路等方面的内容。一般可从符合国情和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 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文化制度(政策)、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 展、主流与支流、本土与外来等方面的内容。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
解析 从材料中“仅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就达 3556 项。与此相对应,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权力受到削弱”可 知,总统行政权力被扩大,故选 D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各州的自主权被剥夺,故 A 项排除;B 项与史实不符;扩 大总统职权不等于自由放任政策被放弃,故 C 项排除。
[通史整合2] 苏联 社会 主义 建设 的探 索折 射出 的政 治、经济与思想的关系
解析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 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 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的束缚,发挥市场的作用,故 B 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 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 明显不同,A 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 集体所有制经济,C 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 济政策,D 项错误。
(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 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 主义道路。斯大林开创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的重工业, 尤其是国防工业取得迅速发展,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 础,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对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 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对西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44讲 自由放任 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44讲 自由放任 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

第44讲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目标解读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重大史实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贫富差距过大,出现生产相对过剩;股票等投机活动,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③直接原因: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

这是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影响力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各国联系更加密切。

②持续时间特别长。

③破坏性特别大。

【知识拓展】经济危机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它一般被分为两类:通货膨胀——货币发行过多,物价上涨;通货紧缩——货币发行不足,物价下跌。

主要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能力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其实质是一种产能过剩。

(3)影响①严重破坏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经济,大大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

②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同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更加强烈的反抗。

【问题思索】经济危机往往具有双重性影响:一方面,它表明资本主义危机的演化和资本主义弊端的严重;另一方面,它迫使政府进行应对危机的政策调整,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改革的紧迫信号。

2.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必要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以胡佛为首的政府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干预主义思想的发展。

历史高考创新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十四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课时3

历史高考创新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十四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课时3

[思维导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深化理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隐患
(1)它是一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 序。 (2)这个体系的建立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 掩盖着许多矛盾、隐患,为后来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知识拓展] 国际联盟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___政__治__经__济____发展不平衡。
(2)历史原因②①德凡国尔和赛日—本 华的盛军 顿国 体主 系义 潜传 伏统 着。 各种矛盾。
(3)重要原因:1929~1933年__资__本__主__义__经__济__危__机___激化了各种矛盾,欧亚战争策源地
形成。
①西方大国的___绥__靖__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事实上充当了 法西斯的帮凶。 (4)客观原因②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未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 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__欧__洲___、__非__洲__和__中__东__地__区_____ 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在欧洲出现了 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5)影响③建立了战后___资__本__主__义____的世界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 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和恢复。 ④体系内部包含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 演变成为凡尔赛体系解体的重要原因。
[深化理解]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没能收回山东主权的原因
(1)日本方面,一战中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在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 中得以承认。 (2)英法方面,与日本缔结秘密协定,支持日本。 (3)美国方面,虽不愿日本独占中国,但是没有坚定支持中国。 (4)中国方面,由于国力较弱,代表发言未被重视,这体现了“弱国无外交”。

历史高考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2

历史高考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十四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课时2

主题二 资本主义的“浴火重生”——罗斯福新政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 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罗斯福 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 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 少600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仅民政工程署在短短的时间就修建和改建了80万千米公路、4 万所学校、1 000个机场。……在许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们 第一次领到工资后争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赚到的钱购 物。
[概念阐释] “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 场主体的行为,亦指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1.史论概念——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经济思想。以英国凯恩斯为代表,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其代表作。它主张国家应 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从理论上论 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 “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长期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一 种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为资产阶级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 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2.史实概念——蓝鹰计划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新政”救治经济危机。为 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 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 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几周后,有250 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 以示守法。《时代周刊》在每期上也印上蓝鹰,以表现 美国人民对“新政”的拥护。
课时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罗 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及影响。 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教(通史)课件: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单元综合提升

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教(通史)课件: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单元综合提升

世界现代史 第十四单元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初~40年代中期)单元综合提升内容索引单元知识结构纵横线索归纳主观大题导练单元知识结构纵横线索归纳专题一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体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公司制、股份制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兼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深化理解】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五种主要经济思想和模式(1)重商主义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2)自由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3)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核心是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实行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国家减小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5)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政策:美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过度干预经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5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目标解读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4.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5.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走向胜利的。

△6.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重大史实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非战公约》、绥靖政策、斯大林格勒战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日本投降。

1.第一次世界大战(选修3)(1)原因①根本原因: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主要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加剧,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③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导火线)(2)各主要国家参战目的①德国:夺取世界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②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

③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

④法国: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的萨尔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⑤俄国:摧毁奥匈帝国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

(3)过程阶段时间主要战役或事件影响开始1914年7月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对德国宣战;苏俄退出一战;中国对同盟国集团宣战同盟国成员相继投降,一战结束【问题思索】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交战双方最初都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

(4)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

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

(5)同盟国失败原因①经济实力: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③内部矛盾:同盟国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

④力量对比: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日本参战,使德国失去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重要盟友;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实力。

(6)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

(注:只有塞尔维亚和比利时进行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7)影响①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③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④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经济受到重创;美日崛起;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选修3)(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①巴黎和会: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对德签订《凡尔赛和约》,又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②国际联盟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盟约正式生效,国联总部设在日内瓦。

【问题思索】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但是,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③华盛顿会议:1921年,美、英、法、中等九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

(2)火山口上的短暂稳定①欧洲安全与《洛迦诺公约》: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改善了法德关系,有助于稳定欧洲的局势。

该条约为德国重新迈入欧洲政治大国行列铺平了道路。

②军备竞赛与裁军问题:洛迦诺会议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日益加剧,军备竞赛也日益激烈;1925年,国联行政院成立裁军会议筹委会,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③《非战公约》: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它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3.第二次世界大战(选修3)(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主要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知识拓展】绥靖政策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④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各国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未能遏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过程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德军向西线发动全面进攻,1940年6月,法国亡国,英国也遭到了沉重打击。

②扩大:1941年6月苏德战争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1942年26个国家正式成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显著增强。

③转折:1942年到1943年发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和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④结束: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1945年5月,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3)影响①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民主、人权和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联合国的诞生。

③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转变为美苏两极格局。

④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1)帝国主义战争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②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非正义战争①从战争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②从战争过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③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

【史论结合】史料1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权威。

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且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永远限制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本哈第《我们的奇迹》(1911年)史料2德国要求法国把……广大地区(注:这里指刚果)让出来……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上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隔开来。

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1911年7月《泰晤士报》解读(1)史料1充分暴露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即夺取殖民地,成为世界霸主。

(2)史料2表明英国表面上是要维护法国的殖民地,但主要是为了勾结法国,抑制德国的扩张野心,以维护自身既得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问题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英国和法国参加一战的目的。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亚洲分别确立了帝国主义的新秩序。

(2)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

(3)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日后德日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4)完全排斥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体系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建立的国际秩序是不合理的。

(5)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欺压和剥削基础之上,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6)缺乏公正、民主,决定了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的。

【史论结合】史料1在洛迦诺会议上,英国首相奥斯汀·张伯伦宣称:“大不列颠对这一问题恰恰是极为重视的……如果德国不是同时加入国联,缔结公约就无从谈起。

”史料2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十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不论国际联盟能否指定德国为侵略国,法国都可以进行干涉。

……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

解读(1)史料1反映了英国努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主张德国应加入国联,以保证自身的地位。

(2)史料2反映了法国要求削弱德国,及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

问题(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对德政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的主要影响。

考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②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想。

③英法等国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敌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蔑视弱小国家。

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史论结合】史料1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张伯伦在1938年9月的广播演说史料2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

——毛泽东解读(1)史料1说明在德国的侵略面前,英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