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三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doc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ba2f2222dd3383c4bb4cd2df.png)
—、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収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人、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桥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棍棍的房架,擦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擦条方向用斗桁把柱子串联起來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橡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社而上。
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了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釆川跨度较人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人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一低:庇殿顶一歇山顶一悬山顶一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rti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樺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屮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屈住区, 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而):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屈室装饰。
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吋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晩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血和墙上采用白灰抹血,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那: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冋廊|罚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fb44223dd36a32d7375810b.png)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宫殿1简述唐大明宫的分区与布局以及含元殿、麒德殿的建筑概况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全宫自南丹凤门起,北达官内太液池、蓬莱山。
为长达数里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对称布局。
全宫分为官省两部分(前朝后寝)省(衙署)在宣政门以南。
其北属“禁中”帝王生活区。
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
宫城以北为为禁?区。
含元殿:踞龙首?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
十一间,前有75m龙尾道。
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阔十一间,进深十七间,面积5000㎡是太和殿的三倍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环绕,造形相当丰富。
含元殿麟德殿开间尺寸最大梁栿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如后世,材料也小。
用较小的木材构成宫殿,技艺很高。
2、指出明清故宫在北京城的位置及皇城、紫禁城内主要建筑、四向门名字。
皇城:天安——地安(官)紫禁城:午门——神武门还有:体仁阁、弘义阁、左太庙、右社稷坛、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六宫、西六宫、苏宁宫、宁寿宫、钦安殿、钟鼓楼3、指出北京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主要城门的名称及屋顶样式。
4、概述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的建筑形制。
5、概述北京故宫内朝三大殿的建筑形制。
6、简述北京故宫在艺术方面的建筑成就。
永定门----正阳门---大明(清)门---天安门(重檐歇山)---端门---午门(重檐庑殿顶)---太和门(重檐歇山顶)---乾清门(单檐)---坤宇门(重檐歇顶)---神武门(重檐庑殿顶)---地安门坛庙8,概述天址在北京的位置及总体布局9,简述圜丘和皇宫宇的建的形制和成就10,给出新年殿的平面简图,指出其建的形制及艺术处理手法11,简述曲阜孔庙的建的布局及大成殿的形制大成殿:天禧元年(1017年)始建,的重建,传雍正二年(1742年)再建,令状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黄色疏璃瓦,仅此于最高级,(相当保和殿)殿的外檐柱均用石料琢成为的遗物。
正面一列石柱雕盘龙,宛转生动,为国内仅见,其他檐柱八棱线刻云龙,殿内为楠木柱,天花错金壮龙,彩花五色间金,富丽堂皇。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815033d172ded630a1cb6ac.png)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
四、陵墓: 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
向墓室。 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 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中国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错金
1. 佛光寺东大殿——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现存最大质量最好的木构建筑 。
2. 隆兴寺摩尼殿——河北正定;建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25年; 四出抱厦,山面朝前。
3. 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天津蓟县;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
年(重建),木塔,结构合理。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的精品。
7. 布达拉宫——西藏拉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最大的喇 嘛教寺院。
8. 席力图召 ——内蒙呼和浩特,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建, 汉藏混合式喇嘛庙。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 (要举例、绘示意图)
1.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公元1056
年),俗名应县木塔。现存年代最早且是独一无二的楼阁 式木塔。
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的影响,用多种色彩的 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
三、坛庙: 坛 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 庙 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 大祭:皇帝亲自祭祀;中祭:皇帝派大臣代祭; 望
代国姓为赵,属角音,墓地要“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故宋陵由高向低而建。 明十三陵:选址、布局、单体建筑均具很高水平(应对其作评述)。
(完整)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295972e53a580217fcfe2d.png)
一、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居住区,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面):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晚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回廊围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国建筑史复习
![中国建筑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146a10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a.png)
中国建筑史复习参考第一、二章简答题1、中国建筑的分类城郭,宫殿衙署,皇家陵寝,皇家祭祀建筑,儒家祭祀建筑,民间祭祀建筑,**建筑,民居建筑,仓廪建筑,书院建筑,会馆建筑,苑囿和园林,勾栏瓦肆等商业建筑2、中国建筑历史一般分成几个历史阶段.这几个历史阶段如何划分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孕育期 -先秦及秦汉时期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建筑造型趋于工整,地方建筑风格趋于多样-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期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从成熟走向繁缛、细腻与多样 -两宋辽金西夏时期3、中国建筑的特征:属于东亚建筑体系,东亚建筑体系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的传统建筑。
但中国建筑更具起源性和中心性的特征,具有造型、构造和地域风格上的多样性。
4、中国建筑的五个特点:⑴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土、木⑵灵活多变的木构架体系;抬梁式、穿斗式。
⑶既严谨对称又自由灵活的庭院式空间组织⑷玲珑剔透的正立面外观⑸色彩趣味多样的装饰处理5、简述“营邑立城,制里割宅〞的规划思想营邑:居住区的建造立城:城墙和城门楼筑造制里:分划里坊,建立坊墙割宅:在里坊切割住宅用地,形成一家一户的住宅围1.?周礼考工记?关于规划的句子?“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梁思成关于建筑艺术七个方面的特征.1.翼展的屋顶造型;2.崇厚高大的台基;3.正立面多为玲珑剔透的木刻造型;4.建筑群有多重院落组成;5.建筑色彩的使用;6.建筑平面有对称式和自由多变式;7.在石构造力学特征的认识上缺乏。
3.简述塔的几种形式并举例。
1.楼阁式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塔:登封嵩岳寺塔3.单层塔:宝山寺双石塔4.喇嘛塔:妙应寺白塔4.中国建筑历史阶段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
⑵.先秦及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孕育期。
⑶.元明清时期,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建筑造型趋于工整,地方建筑风格趋于多样。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f0cb11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b.png)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所有试题均从其中选取)一、选择题1.我国古建筑之特有构件斗栱的普遍使用开始于哪个朝代?(C)A 战国B 秦C 汉D 唐2.《营造法式》是哪个朝代的著作?(C)A 汉B 唐C 宋D 清3.我国砖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始于哪个朝代?(D)A 秦B 唐C 宋D 明4.下面哪个城市不属于我国七大古都?(D)A 杭州B 南京C 开封D 苏州5.唐长安城位于汉长安城的:(A)A 东南B 西南C 东北D 西北6.按尊卑顺序排列,下列哪组屋顶形式是正确的?(C)A 歇山顶、庑殿顶、硬山顶、悬山顶B 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C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D 歇山顶、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7.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B)A 干阑式建筑B 木骨泥墙房屋C 穴居D 巢居9.历代帝王陵墓中“因山为陵”的是:(B)A 秦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10.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A)A 北魏B 北周C 隋D 唐11.我国用琉璃瓦的历史始于哪个朝代?(A)A 南北朝B 唐C 春秋D 西周13.佛光寺东大殿平面柱网为:(C)A 单槽B 双槽C 金厢斗底槽D 分心槽14.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是:(A)A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 西安半坡村遗址C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D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15.原始社会晚期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 A)A 干阑式建筑B 木骨泥墙房屋C 穴居D 巢居16.我国已知最早的庭院式建筑是:(C)A 西安半坡遗址B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C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D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17.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是:(B)A 湖北蕲春建筑遗址B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C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D 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18.我国瓦的普遍使用是在哪个时期?(B)A 西周B 春秋C 战国D 秦19.我国砖的使用始于:( B)A 西周B 春秋C 战国D 秦20.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的设计人是:(B)B 李春C 宇文恺D 鲁班21.《园冶》的作者是:(C)A 李诚B 李春C 计成D 苏东坡22.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是指:( A)A 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B 五台山、武当山、峨嵋山、普陀山C 武当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D 武当山、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23.著名的《考工记》成书于:(C)A 春秋B 西周C 战国D 商24.明朝天坛祈年殿三檐颜色为:( D)A 全部青色B 全部绿色C 全部淡蓝色D 分别为青、黄、绿三色26.《园冶》是哪个朝代的著作?( A)A 明B 唐C 宋D 清28.现存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凿于:(A)B 北周C 隋D 唐29.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B)A 干阑式建筑B 木骨泥墙房屋C 穴居D 巢居30、我国宋代的建筑官书是。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455a375727a5e9856a6114.png)
(1)原始社会1 、最早人类居所:天然岩洞。
1、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2 、六七千年前进入“氏族社会”房屋有两种:2、长江流域的“干阑式”3 、有巢氏时期——住屋之始,“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巢居、穴居两种方式。
4 、浙江河姆渡遗址:已知最早的“榫卯技术”的建筑实例。
/平面--长屋/围护与结构--干栏式,木构架/节点--构件垂直相交用榫卯,复杂交接仍用扎结法。
5 、仰韶文化:母系社会、木骨泥墙/建筑平面“圆形”和“长方形”、晚期有套间/采用绑扎法/墙面和地面采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中晚期出现“白灰抹面”6 、龙山文化:父系社会、家庭私有制的痕迹/住房“吕”字形前堂后室/地面和墙上普遍采用白灰抹面,防潮明亮。
/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白灰墙上刻图案”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的女神庙”室内还用彩画和线脚装饰墙面。
/ 7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
(2)奴隶社会1 、夏朝: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三合院)2 、商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长90米)/城市出现:1、郑州商城2、偃师尸沟乡商城3、殷墟3 、西周:西周时发明了瓦。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布局前堂后。
室,内外有别。
平面中轴对称。
屋顶已使用了瓦。
4 、春秋:已有用砖的历史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瓦的大量使用。
/高台建筑的出现。
/建筑界的代表人物“公输班”,木工始祖。
(3)封建社会前期(战国---南北朝)1 、战国:城市建设高潮。
铁制工具的使用。
/台榭建筑普及。
/《考工记》:是齐国的官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方面的书。
/多种榫卯形式,早期“平榫”,战国时期“燕尾榫”。
/大型建筑工程“都江堰”。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b11c55043323968001c924d.png)
中外建筑史复习材料一、填空题1.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_抬梁式__、_穿斗式___两种形式。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长城始建于战国,现存长城大多建于明代。
4.石窟寺可以分为三种:__塔院型_,_僧院型__,_佛殿型_。
5.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作为标准,清代用斗口作为标准。
6.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7.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时期。
9.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时期东京城的景色。
10.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书籍是《营造法式》,我国明末著名的造园专著《园冶》的作者是计成。
二、名词解释1.北京四合院: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主要单体多“一明两暗”,核心庭院均“一正两厢”加垂花门或过厅;可纵向增“进”、横向增“路”以扩大规模;建筑的空间等级秩序反映了封建伦理秩序并能满足安居功能;表现了严整、端庄、凝重、和谐之美。
2.里坊:中国古代居民聚居地单位,春秋战国已形成,两汉至唐是它的鼎盛时期,唐代称里坊。
3.副阶周匝: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
4.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
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
5.草栿: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自由,加工粗糙。
6.六铺作:宋代斗栱出三跳称为六铺作。
7.金厢斗底槽:平面由内外两圈柱网组成,内柱形成内槽,外柱形成外槽,形成比较稳固的结构。
8.歇山:中国古代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顶形式,由一根正脊、四根戗脊、四根垂脊组成,又称九脊殿。
三、问答题1. 简述唐代强盛时期中国木构建筑表现出的特点:(1)建造规模宏大。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d656a16529647d2628520d.png)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1、远古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最早采用榫卯联接技术的木构干栏式古建筑和构件等2、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会画明清故宫的平面图,文字叙述其特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3、记住三朝五门是那些?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规模或时间的朝廷会议,五门多指与三朝在同一轴线上的五重门。
4、天坛的平面布局的特点是什么?.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
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373ba9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0.png)
中建史复习资料1.中国的院落空间何时形成?绘制实例平面图并简述其特点。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开始走向定型。
殿堂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隔间面阔统一,由此可以看出木构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
殿堂为规整的廊院式,每根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
董奉军是大帅哥,谢谢!2.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木建筑覆盖面广各地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不同,有使之产生许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木建筑如此长期广泛的被作为一种长期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
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他继续发展的前景。
因此,进入20世纪后,当新的建筑需求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理论出现时,传统的木架建筑被逐步取代。
3.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那些进展?在夏时期,发现我国迄今为止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手工业专业分工已很明显,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建筑技术水平亦随之有了明显的提高。
西周时期以出现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处于各方面的需要,建造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建殿堂屋宇。
董奉军是大帅哥,谢谢!4.举例说明中国砖石技术的成就。
1中国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用砖的历史,各诸侯国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
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
2战国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装修用的专业出现了。
如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约1m,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做墓壁与墓底。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d97171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3.png)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2a6b3f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d.png)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国部分⼀、选择1.“殿堂”式⼤⽊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草栿2.⽃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铺作3.中国古代地⽅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宋4.天安门⼯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蒯祥6.中国拱券结构⼤致出现于B西汉7.以下哪⼀条与长城⽆关A宗法制度8.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物是 B W·钱伯斯9.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A全⾯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5.我国已知的最早采⽤榫卯技术构筑⽊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0.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陕西歧⼭凤雏村西周遗址11.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平江府图12.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北宋汴梁)城的风貌。
13.天安门的屋顶形式是(B歇⼭式)14.天坛的屋顶形式是、攒尖式15、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长7.5⾥,起于永定门,⽌于正阳门。
16.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坑窑)、砖砌锢窑。
17.故宫中的前三殿和后三宫分别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18.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基本类型是:祭祀⾃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19.五岳、五镇是⼭神,其中五岳是指:东岳泰⼭、西岳华⼭、南岳衡⼭、北岳恒⼭、中岳嵩⼭。
27.我国古代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20. ⼤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地区都已进⼊⽒族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主要两种:⼀种是长江流域的⼲阑式建筑;另⼀种是黄河流域的⽊⾻泥墙房屋。
21.古代屋顶⾊彩等级最⾼的是(黄)⾊,最低的是(⿊)⾊,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和玺)彩画和(旋⼦)彩画。
22.⼴州中⼭纪念堂的设计者是(吕彦直),属于(中国固有)风格。
23. 我国⾃然式⼭⽔风景园林在秦汉的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的发展。
24. 赵州桥1991年,美国⼟⽊⼯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程的⾥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程古迹”铜牌纪念碑。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dd2054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4.png)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核复习资料考试科目:中国建筑史(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称之为。
2、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
3、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建筑称为式建筑。
4、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迁,人们开始选择落地建筑的形式,一些干阑式建筑底层的木柱不再打入地下,而是直接竖立在地面上,房屋的结构形式开始变成了一柱承一檩的构造,进而发展成为式建筑。
5、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除的破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许多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架建筑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塔(两者均为辽代建筑,建成已千年左右)都能完好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6、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历史上也有宫殿、庙宇拆迁异地重建的例子,如山西济县,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卸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7、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8、社稷坛祭土地之神。
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业立国,象征国土和政权。
9、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10、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1、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d333d63c1ec5da51e2705c.png)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适用专业: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等辅导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7版复习要点:绪论1、中国木架建筑的特征;2、木构架建筑类型;3、中国古建筑类型。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括1、河姆渡文化时期建筑特征;2、仰韶文化时期建筑特征;3、西周时期瓦发明的意义;4、唐代建筑特征;5、宋代建筑特征;6、明代建筑特征;7、清代建筑特征。
第二章城市建设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3、汉长安城布局特征;4,北魏洛阳城市特征;5、隋朝大兴城布局特征;6、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结构;7、元大都城市特征;8、明清北京城布局特征。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住宅的演进;2、住宅构筑类型;3、土楼建筑特征;4、北京四合院的特征。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唐大明宫建筑特征;3、明清北京故宫特征;4、坛庙的历史发展与类型;5、北京天坛特征;6、明十三陵布局特征。
第五章宗教建筑1、我国佛教寺院的两种基本类型;2、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建筑特征;3、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东大殿)建筑特征;4、河北正定隆兴寺建筑特征;5、天津蓟县独乐寺建筑特征;6、佛塔的种类;7、北京妙应寺白塔建筑特征。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颐和园布局特点;2、避暑山庄布局特点;3、私家园林设计基本原则与手法;4、苏州留园布局手法。
第八、九章木构建筑特征、大木作小木作1、斗拱;2、梭柱;3、金厢斗地槽;4、雀替;5、直梁和月梁;6、椽、檩、瓜柱、叉手和托脚;7、屋顶形式;8、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的用途;9、举折、天花、藻井、须弥座、如意踏步、斜道;10、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中国建筑史》复习范围1、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2、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3、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4、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5、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6、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7、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8、试举出建筑近代建筑师3位及其代表作品9、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10、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11、试举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塔一座,简要描述其特征12、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13、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14、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15、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16、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17、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18、元大都的规划特点19、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20、北宋东京城的特点21、《营造法式》及其成就22、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3、论述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24、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25、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26、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27、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28、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29、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30、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31、屋面举架是什么意思?32、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之一有何优缺点?33、分析北京故宫中轴线前三殿以南的空间处理手法?34、南北朝时石窟寺有几种类型?35、分析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水面处理手法。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手打修改版)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手打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b6a6c7f8c75fbfc77db2d1.png)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手打修改版)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一、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
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
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
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
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
元代盛行。
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
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8456054a8956bec0975e3d6.png)
:1.: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2.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3.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在这《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二个方向都有倾斜。
5.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色彩图案的纸。
:高级的天花,一般用于殿堂明间的正中。
6.由老角梁和子角梁上下叠合而成,起翘平缓持重,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嫩戗不起翘或起翘很小。
7.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在屋角处有很大起翘,由沿角梁方向向下延伸的老戗和坐于其斜上方的嫩戗插接而成。
8.用于室内,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图案,在室内起隔断作用和装饰作用。
9.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10.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1.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者。
12.等级最高,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在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枋心用行龙。
13.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中,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
14.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三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内聚力,以防散架获倾斜。
槽:殿身内有一系列柱子和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的轴线。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P535(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单槽: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P535双槽: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清故宫太和殿P535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
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前后划分为前后两个相等的空间。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P535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它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比较妥善。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清的建筑上。
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迁,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三朝”指外朝,燕朝,治朝。
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
“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
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系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如独乐寺观音阁山门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成为月牙墙(据《刘敦桢文集》二“易县清西陵”)。
或称小院为“哑巴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墙”(据王其亨《明代陵墓建筑》)。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
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到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四阿屋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当心间:“心”即中心。
“当心间”、“心间”即建筑物的中间一间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结构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坊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耍头:斗拱衬方下所用出跳木料,称为耍木头。
清式称蚂蚱头。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围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端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不再使用辅作:狭义说是斗拱;广义的说是指斗拱所在的结构层。
唐、宋建筑斗拱所在的辅作结构层对木构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
天子用三出阙,诸侯大臣用二出阙腰檐:塔与楼阁平座下之屋檐,称为腰檐槽:宋代殿阁类术语,指殿身内用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
《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箱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挑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柱头枋:檐柱或内柱中心线上,用于连接各朵斗拱的枋料。
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
卷杀: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有弹性的外观。
刹:佛塔顶部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
抄:宋代斗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出一卷头”。
月梁:天花下面的明栿。
为取得柔美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
明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宝城宝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种形制,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
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宝顶。
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
如明十三陵。
抄手游廊:沿墙的廊,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
穿山游廊:从山墙开门接起的游廊。
嫩戗发戗: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减柱造: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
鱼沼飞梁:周围用四个桥连接,平面为“田”字。
石象生:陵前放置的石质的人或兽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1、屋顶的做法檐口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檐柱逐间生起的结果。
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屋面曲线的形成不但有利于雨水的宣泄,而且为室内争取到更多的阳光,屋面外形也因此变得更加柔和秀丽。
我国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雄浑;南方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2、大木作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衙署,庙宇,府邸的主要殿堂。
面阔可五间至十一间进深可多至十一桁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面阔三间至五间,通进深不多于七檩,大梁以五架为限。
建筑的高度: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垂带踏跺:不带垂带石的踏跺做法如意踏跺: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辩形。
柱头式样式有莲,狮,卷云,盘龙等。
开间:建筑正面相领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开间: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按不同位置而分开,正中间的为明间(当心间),其左右为次间,再外是梢间,最外为尽间。
9开间及以上增加次间数。
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亦即前后檐柱之间水平距离。
柱:常见的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原始社会中,柱与其它构件结合普遍采用了绑扎法。
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举势:指屋面坡度。
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悬崖中,有的于厅堂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汉文献称都柱。
阑额:联络檐柱或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之枋料。
清代称为额坊。
如位于室内柱头上,则称为内额,若于阑额下,再加一层枋料,则称由额。
如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的硕大枋料,则称为檐额,檐额下用卓幕坊承托梭柱:柱子上下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居建筑华拱:宋式斗拱上外跳之拱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的生头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平棋: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并绘彩画。
平瘖(yin):唐宋间使用的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作华丽的彩画。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撑天花或用于平座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九踩斗拱:清式斗拱按出跳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二跳称为五踩斗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拱。
牌坊斗拱可多至十一踩。
额枋(阑额):是柱上连接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斗拱:斗拱是我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向外挑出承托屋檐。
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多。
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挑之上。
举架(举折):屋架上檩间的水平距离。
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
推山:即庑殿(宋称四阿顶),建筑上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使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收山:即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桁:(宋称榑),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称“出际“举: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近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
椽: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椽在屋面近角梁处人排列有平行和放射两种。
多层木构P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