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1、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2、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3、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4、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5、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6、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7、顾炎武手抄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8、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名人的读书方法
名人的读书方法你知道古代的名人是怎样读书的吗?和现代名人的读书方式有什么不同呢?了解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对你自身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这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吧!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
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而且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
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
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
“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
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
〔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
〔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
〔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
〔5〕精通唯物辩证法。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
”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
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尝试想书”法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
他设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该怎么写,如包拯、张飞、曹操都是“净”角。
“丑”指丑角,俗称小花脸,大都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在剧中充当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
明清戏曲中还有称之为“末”的脚色行当,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近代有些剧种(如京剧),“末”已并入老生行,不再有此区分。
批注读书法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指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批注的内容大体可以归为三类:1.注释。
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典故、诗句、文化背景,找参我》中,“干涸的滹沱河”与“咆哮的滹沱河”之间是一种对比;而《藕与莼菜》一文,作者拿故乡的藕与上海的藕作对比,着力表现故乡菜蔬的清淡甘美,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近体诗的分类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
近体诗在句式、字数、平仄、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称为格律诗。
从形式上分,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
从句式上分,近体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
变幻莫测。
宋代魏庆之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故其有“诗鬼”之称。
古人的名、字、号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周道也。
”古人“名”“字”的作用不同,“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人的德性。
此外,“名”“字”的使用也不同,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的补充。
如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
据《周礼》记载:“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
”“号”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或美称,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所以又称“别号”。
早期韵母在后。
精选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经典事例及感悟
精选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经典事例及感悟6、贾逵隔篱偷学贾逵是东汉时的著名学者,从小就聪颖过人。
他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贫而上不起学。
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对面学堂传来了老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声音。
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了学堂旁边,想让弟弟在学堂外面偷听。
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
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
就这样,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感悟】贾逵的家庭贫困,但他能用借来的笔墨把偷学的内容记录下来,反复温习,不明白的地方主动请教别人。
经过努力,最终学有所成。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时间,要效仿贾逵的学习精神,克服一切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把刑期当学期,不懈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就会对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
7、王充博览群书王充是东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可是他家里非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感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例外是付出了艰辛劳动的。
王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后来完成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充的成才,说明学习只能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8、顾炎武勤于攻读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
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
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
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的进取,才会获得成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欢迎阅读!古代名人勤学小故事1一、下帷读书【解释】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故事】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人物】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悬梁刺股【解释】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形容刻苦学习。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人物】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他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孙敬,字文宝,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
“纵横家”往往出现于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的年代。
中国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名言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朱熹《甲寅行宫便殿奏礼二》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熹《朱子语类》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
王充《论衡·超奇》书亦政(正)不必遽尔多读,读书最以精熟为贵。
陆九渊《与胥必先》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炎也。
王充《论衡·超奇》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徐洪钧《书怀》。
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
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读书学习这件事,在经济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的当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认可。
中国名人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
中国名⼈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中国名⼈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 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热爱读书的名⼈,他们对读书的热情令⼈难以企及。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中国名⼈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欢迎阅读。
1、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将,他曾多次⽴下⼤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将军了,肩上担⼦很重,⼀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次,他读到孙膑⽤“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头钻进书堆⾥,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有长进。
孙权⼤为⾼兴,就让吕蒙担任了⼤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说:“⽣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之后知道的⼈,是次⼀等的⼈;经历困苦才学习的⼈,⼜次⼀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的知识,增长⾃⼰的才⼲,为今后的就业谋⽣做好充分的准备。
2、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以博学闻名。
他从⼩勤奋好学,但家⾥特别穷困,有时甚⾄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常苦恼。
⼀个夏夜,车胤⽆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飞来飞去的萤⽕⾍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上⼀闪⼀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个⽤⽩纱制成的⼩⼝袋,⼀⼝⽓捉了⼏⼗只萤⽕⾍放在⼝袋⾥。
这么多⾍⼦发出的光聚在⼀起,不就是⼀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的苦读,终于成为⼀个有学问的⼈。
【感悟】晋朝⼀代名⾂车胤,⼩时候家⾥的条件并不好,甚⾄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馁,⽤装了⼏⼗只萤⽕⾍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个有学问的⼈。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法
【中国部分】孔子的读书方法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一生好学。
相传他曾将鲁国史官所编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加以整理修订,又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他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从事教育,历时约四十余年,弟子满天下。
他去世后,其弟子把他平时对他们和别人的讲话内容记录整理成《论语》一书。
书中除了有关道德、政治、伦理、立身等问题外,也有不少内容是着重论述学习方法的。
第一,认为人生在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而少年时的学习尤为重要。
他说:“少而不学,长而无能。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
第二,认为一个人光埋头苦学并不够,还要多思,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会更加有效。
孔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学习而不知思考消化,则茫然一无所得;如果只思考而不知学习,那就更危殆不安了。
第三,认为对于学过的东西,应该时常加以重新温习。
孔子有一句学习方面的名言,叫做“温故而知新”。
意思是只有时常温习过去所学得的知识,并整理而找出头绪,加以巩固,才能不断吸收和了解新的东西。
第四,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
由于孔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的文献、历史都非常精通,有人以为他是天生的。
他不同意,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意思是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文献,并以敏锐和全神灌注的精神而追求到的。
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倡一个人在学习中要多问多听,不懂不要装懂。
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应该虚心向他求教。
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一个在某一方面胜过自己,自己应该选择其好的方面而学习他,对其不好的则加以改正。
苏轼的“模式阅读”苏轼的人格魅力何在?就在于他决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力量和惊世骇俗的创新能力。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集中阅读:古代名人通常会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集中精力阅读一段时间。
他们会选
择一个舒适的座位,准备好所有需要的书籍和笔记工具,并确保没有任何干扰和打扰。
2. 主动思考:古代名人在阅读过程中会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图回答这些
问题。
他们会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理解。
3. 经典重读:古代名人通常会反复阅读经典著作,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他们会将重
要的部分标记出来,做笔记,并与其他相关的书籍进行对比,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4. 朗读和默读结合:古代名人既会朗读,也会默读。
朗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
记忆内容,而默读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思考问题。
5. 笔记和摘抄:古代名人在阅读过程中会做笔记和摘抄重要的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他
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的内容,并且方便以后复习和参考。
6. 讲述和争辩:古代名人会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其他人分享,与他人进行讲述和争辩。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他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总之,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注重深入思考和理解,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阅
读上,并通过不断的反复、讨论和写作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这些方法在很大
程度上塑造了他们成为杰出人才的基础。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1):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
但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
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样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
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之后做了宰相。
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2):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一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正因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之后,他最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正因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之后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齐,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3):陶弘景菜园求学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坚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
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螺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
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最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螺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4):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最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5):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之后进行抄写。
读书成才的名人
读书成才的名人引言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成就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名人通过阅读书籍,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一些读书成才的名人,并探讨他们的阅读习惯以及对读书的看法。
1. 孔子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非常重视读书教育,认为读书是实现个人修养和成才的重要途径。
孔子经常强调“三思而后行”,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提倡广泛阅读经典文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孔子的学生们也都身体力行,通过读书来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品德。
2. 乔治·华盛顿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指挥官。
他在职业生涯中非常注重自我教育和阅读。
华盛顿经常阅读军事战略和历史著作,汲取经验教训,并运用于自己的军事实践中。
他还通过大量阅读政治和法律文献,为美国的独立和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尼古拉·特斯拉尼古拉·特斯拉是现代电力工程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电气工程的巨人”。
他是一个多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他的许多创新成果是通过广泛阅读和深入学习而得到的。
特斯拉对科学和技术的渴望让他成为一个饥渴的读书者。
他认为读书是拓展思维和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并主张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以获得全面发展和创新的思维。
4. 爱迪生托马斯·爱迪生是现代科学与发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他成功地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如电灯、电影摄影机等。
爱迪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是他却热爱读书。
爱迪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他把每一本书籍都当作是一个有价值的资源。
爱迪生的成功证明了通过阅读和学习来实现成才的重要性。
5. 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相对论的创立者。
爱因斯坦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热爱文学的读书者。
他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的书籍,包括哲学、艺术和历史等领域。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的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的成语故事1、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因为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凿壁借光西汉时有一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
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不过没有钱买油灯。
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3、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很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很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中外名家读书法
中外名家读书法
中外名家读书法是指各地区或国家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等对待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以下是一些中外名家读书法的示例:
1. 李白: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2.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蒙田主张“随意博览书籍”,他认为阅读应该是自由而随意的,不拘泥于形式和规定。
3.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强调“学习永无止境”,倡导持续学习和探索。
4.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提出了“精读”和“多读”的观点,他认为在阅读中既要注重深入理解,也要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
5. 奥巴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标榜自己是一个热衷于阅读的人,他鼓励年轻人培养阅读习惯,并将阅读视为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这些名家的读书法都强调了广泛阅读、深入思考、持续学习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鉴这些名家的读书法,并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态度。
古代名人专心致志读书的例子
古代名人专心致志读书的例子引言在古代,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以其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学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文化修养,为后来的世代树立了读书典范。
本文将介绍几位古代名人在读书方面的例子,展示他们对学问的追求和专注。
1.文天祥:载笔立言,牢记重要内容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在读书时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文天祥专心致志读书,他在读书时习惯使用红色的笔,在书中重点划红,以此记住关键内容。
这种方法让他在熟记文章要点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
这一努力让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成就卓越。
2.孔子:虚心学习,勤于思辨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为世人树立了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榜样。
孔子专注于读书,他时刻保持虚心的学习态度。
孔子常常与学生进行讨论,积极参与思辨,不断深化理解。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使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实践。
这样的态度让他在儒家思想的塑造和发展上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3.曾国藩:注重读书方法,整理笔记曾国藩,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读书方法和整理笔记的方式影响了一代。
曾国藩非常注重阅读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
他善于整理读书笔记,将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并按主题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笔记集。
这样的整理方式让他在后来的学习和备忘中能够更快地回顾和应用已读的知识。
4.欧阳修: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见解欧阳修,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读书态度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培养独立见解的重要性。
欧阳修在读书时喜欢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并自发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他相信通过独立思考和持续追问,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思想。
这种读书态度让他在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中能够脱颖而出。
结论。
名人读书事例素材摘抄100字
名人读书事例素材摘抄100字1. 孔子韦编三绝:孔子勤奋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他把自己的书都写上编绳,以便翻阅。
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韦编三绝,成为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楷模。
2. 孟子牛角读书:孟子小时候在家读书,家贫无力购买灯油,于是他借用牛角灯盏,夜以继日地苦读。
他的勤奋和聪明才智,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
3. 荀子论读书:荀子认为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苦功夫。
他提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强调反复阅读才能领会书中的深意。
4.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为了专心读书,三年没有去看园中的景色。
他的努力和专注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5. 司马迁负重致远:司马迁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一个史学家,但司马迁对历史的研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他读书破万卷,历经磨难,最终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6. 班固投笔从戎:班固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他曾投笔从戎,参加了军队,经历了许多艰辛。
最终,他写出了《汉书》,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7. 郑玄囊萤映雪:郑玄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
于是,他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的勤奋和聪明才智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经学家。
8. 王羲之临池悟道: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琢磨技巧。
一次他在池塘边练字,忘了时间,直到傍晚才回家。
回家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和鞋子都被池塘中的水浸湿了。
他的悟性和执着精神使他成为一位书法大师。
9. 谢安东山再起:谢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他曾经隐居东山多年不出。
后来,国家发生战乱,他被召回朝廷担任要职。
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使国家安定了下来。
他的才华和智慧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之一。
古代名人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读书方法古代名人九种读书法,请读者参考借鉴,各取所需。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古代读书方法故事有哪些
古代读书方法故事有哪些
古代读书方法故事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
1. 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
2.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3. 高凤流麦: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
4. 负薪读书:形容勤学的典故。
以上故事中的人物,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却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出了独特的读书方法,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集锦-古代刻苦读书的名人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集锦|古代刻苦读书的名人1、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陈景润认真读书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
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
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
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
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
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
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
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
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
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今天在线学习网()就为大家整理了古代九位名人的读书方法,像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
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
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
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
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
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5.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
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6.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
历归纳而成。
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
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7.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8.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
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
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
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9.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
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
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