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 MarioJ.Molina

合集下载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4)年份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1917年 未颁奖1918年 弗里茨·哈伯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 未颁奖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 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的研究”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 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 未颁奖1941年 未颁奖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英国格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 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 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 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台湾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 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 )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1995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马里奥·莫利纳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 )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美国 白川英树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野依良治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约翰·贝内特·芬恩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2008年 下村脩 美国“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2011年 丹·谢赫特曼 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美国“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国[3]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4]迈克尔·莱维特亚利耶·瓦谢尔2014年埃里克·白兹格(EricBetzig)美国“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美国斯特凡·W·赫尔(Stefan W.Hell)德国。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1903年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1905年阿道夫·冯·拜尔德国“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1906年亨利·莫瓦桑法国“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爱德华·比希纳德国“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国“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1911年玛丽·居里波兰“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国“发明了格氏试剂”保罗·萨巴捷法国“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1914年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1916年未颁奖1917年未颁奖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国“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19年未颁奖1920年瓦尔特·能斯特德国“对热化学的研究”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1926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国“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德国“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阿瑟·哈登英国“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德国1930年汉斯·费歇尔德国“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卡尔·博施德国“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德国1932年欧文·兰米尔美国“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未颁奖1934年哈罗德·克莱顿·尤里美国“发现了重氢”1935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法国“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伊伦·约里奥-居里法国1936年彼得·德拜荷兰“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沃尔特·霍沃思英国“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保罗·卡勒瑞士“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里夏德·库恩德国“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国“对性激素的研究”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瑞士“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未颁奖1941年未颁奖1942年未颁奖1943年乔治·德海韦西匈牙利“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1944年奥托·哈恩德国“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芬兰“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詹姆斯·B·萨姆纳美国“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美国“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美国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英国“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瑞典“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威廉·吉奥克美国“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奥托·迪尔斯西德“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库尔特·阿尔德西德1951年埃德温·麦克米伦美国“发现了超铀元素”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美国1952年阿彻·约翰·波特·马丁英国“发明了分配色谱法”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国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西德“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莱纳斯·鲍林美国“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文森特·迪维尼奥美国“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国“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尼古拉·谢苗诺夫苏联1957年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英国“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威拉得·利比美国“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美国“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英国“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约翰·肯德鲁英国1963年卡尔·齐格勒西德“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居里奥·纳塔意大利1964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英国“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国“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罗伯特·S·马利肯美国“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英国乔治·波特英国1968年拉斯·昂萨格美国“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德里克·巴顿英国“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奥德·哈塞尔挪威1970年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格哈德·赫茨贝格加拿大“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美国“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斯坦福·摩尔美国“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美国1973年恩斯特·奥托·菲舍尔西德“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国1974年保罗·弗洛里美国“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约翰·康福思英国“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国“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利时“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国“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赫伯特·布朗美国“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西德1980年保罗·伯格美国“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国“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罗德·霍夫曼美国1982年阿龙·克卢格英国“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亨利·陶布美国“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截止2013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截止2013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Nobel prizewinners in chemistry)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究,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 德国人(1852–1919) 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埃米尔·费歇尔,德国化学家,是一九零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提出电离学说在生物化学领域,阿伦尼乌斯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伦尼乌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发现了稀有气体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氦、氖、氙、氩、氪。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零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了一百多年。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901年:雅各布斯·冯特·霍夫曼1902年:埃米尔·冯·贝林1903年:赫尔曼·埃米尔·费希特1904年:威廉·拉姆赛1905年:亨利·莫瑞1906年:爱德华·弗兰克兰德1907年:阿尔贝特·阿布拉姆森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勒拉·安德烈·冯·拜尔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格里戈里维奇·托普奇尼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伯格1914年:费迪南德·弗雷德里希·浮士德1915年:理查德·威廉·威尔斯1918年:弗里茨·哈伯1919年:约翰·赫尔曼·维伦1920年:瓦尔特·诺伯1921年:弗雷德里克·萨格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纳克1925年:理查德·阿德博1926年:西里尔·诺特1927年:海因里希·瓦尔特1928年:奥尔瑟·维布伦1929年:阿瑟·哈蒙德1930年:汉斯·冯·欧夫1931年:卡尔·威廉·玛克希1932年:伊里亚·梅切尼科夫1934年:哈罗德·乌雷1935年:弗雷德里克·吉尔伯特 1936年:彼得·德拜弗1937年:诺曼·霍克斯沃思1938年:理查德·克鲁克1939年:保罗·克鲁斯1943年:乔治·德维1944年:奥德里·莫尔1945年:奥特-赫恩里希·迪尔斯 1946年:詹姆斯·桑德斯顿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尔贝特·杜克1949年:威廉·默文1950年:奥托·保罗·赫滕斯坦1951年:埃德蒙·哈斯勒1952年:阿尔弗雷德·赫夫曼1953年:赫尔曼·斯图尔特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比西1956年:西尔斯·奥特1957年:阿瑟·坎通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斯1959年:尼古拉斯·巴伦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佛居斯1963年:卡尔·齐尔斯1964年:多尔切斯·因格利斯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伍德沃德 1966年:罗伯特·S·穆林1967年:马努埃尔·佩雷兹·戈麦斯 1968年:哈里·韦特1969年:德瑞克·巴顿1970年:路易斯·福卡1971年:格拉德斯通·贝克1972年:克里斯多夫·安森1973年:艾弗雷德·赫希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威1976年:威廉·利普斯柏1977年:伊利亚·梅切尼科夫1978年:彼得·米歇尔·阿巴拉夫1979年:乔治·默克尔1980年:保罗·贝尔茨1981年:肯尼斯·阿罗1982年:亨里克·达蒙1983年:亨利·塔夫茨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1985年:赫伯特·奥尔茨1986年:邓肯·赖特1987年:查尔斯·佩德森1988年:约翰·波拉德1989年:托马斯·刘易斯1990年:埃利奥特·斯蒂尔1991年:理查德·雷特利奇1992年:鲍姆·欧斯特1993年:kary Mullis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马里奥·莫洛纳1996年:罗伯特·富勒1997年:保罗·博耶尔1998年:瓦尔特·考恩1999年:阿哈德·扎德2000年:阿兰·赛克2001年:威廉姆·诺尔斯2002年:约翰·贝内特·弗朗西斯 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伦·赫克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斯2006年:罗杰·库内2007年:李政道2008年:马丁·查尔弗斯2009年:文森特·扬2010年:理查德·赫克和阿达·尤劳 2011年:丹尼尔·谢辛格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013年:马丁·卡普莱2014年:埃里克·贝茨2015年:托马斯·林德斯特勒2016年:让-皮埃尔·萨维纳2017年:雅克·迪布洛克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 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斯坦利·惠廷汉姆、阿卡迪亚·谢米亚2020年:艾米·瑞斯、詹妮弗·杜德纳、埃米尔·克罗伊德尔以上就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奖

历届诺贝尔奖

历届诺贝尔奖诺贝尔化学奖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er,1872—1924) 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29年哈登(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瑞典人,研究辅酶1930年H.费歇尔(Uails Fischer,1881—1945) 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1937年哈沃斯(Sir Walter Haworth,1883—1950) 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卡雷(Paul Karrer,1889—1971) 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1938年R.库恩(Riehard Kuhn,1900—1967) 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布泰南特(Adolf Butenandt,1903—1955) 德国人,研究性激素.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 Virtanen,1895—1973) 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1946年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189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斯坦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197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鲁宾逊(Sir Robert Robinson,1886—1975) 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 Du Vig neaud 1901—1978) 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1957年托德(Sir 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07-) 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 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1961年开尔文(Melvin Calvin, 1911--) 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1917—)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佩鲁兹(Max Ferdinand Perutz,1914-)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ekin,1910—)(女) 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1978年P.D.米切尔(Peter D.Mitchell,1920—) 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1932—) 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 Berg,1926-) 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Frederick Sanger, 1918—) 英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8年三位德国人罗伯特·休伯(Robert Huber),约翰.戴森霍弗(Johann Deisehofer) ,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nut Michel)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1989年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 1992年马库斯,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他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表达了电子在分子间转移时分子体系的能量是如何受其影响的,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电子转移过程理论的基础,以此获得1992年诺贝尔奖.他从发现这一理论到获奖隔了20多年.他的理论是实用的,它可以解除腐蚀现象,解释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解释萤火虫发出的冷光,现在假如孩子们再提出"萤火虫为什么发光"的问题,那就更容易回答.1993年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或者说表彰他们在研究身体细胞是如何储存和传递能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离子泵——一个驱使离子通过细胞膜定向转运的酶,这是所有的活细胞中的一种基本的机制.自那以后,实验证明细胞中存在好几种类似的离子泵.他发现了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一种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酶.细胞内钠离子浓度比周围体液中低,而钾离子浓度则比周围体液中高.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离子泵在我们体内必须不断地工作.如果它们停止工作,我们的细胞就会膨胀起来,甚至胀破,我们立即就会失去知觉.驱动离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体产生的腺三磷中,约三分之一用于离子泵的活动.约翰.沃克与另两位科学家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沃克把腺三磷制成结晶,以便研究它的结构细节.他证实了波耶尔关于腺三磷怎样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机器",是正确的.1981年约翰.沃克测定了编码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质基因(DNA).保罗.波耶尔与约翰.沃克阐明了腺三磷体合成酶是怎样制造腺三磷的.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以及细菌的质膜中都可发现腺三磷合成酶.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驱动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保罗.波耶尔运用化学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机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个由α亚基和β亚基交替组成的圆柱体.在圆柱体中间还有一个不对称的γ亚基.当γ亚基转动时(每秒100转),会引起β亚基结构的变化.保罗.波耶尔把这些不同的结构称为开放结构,松散结构和紧密结构.2002年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年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2004年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自1901年颁奖以来的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1902年,Ronald Ross(英国).关于疟疾的研究.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1905年,R.柯赫(德国).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 Ehrlich(德国).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1921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国),关于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Otto Fritz Meyerhof(德国),发现肌肉中耗氧与乳酸代谢之间相关性.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发现胰岛素.1924年,Willem Einthoven(荷兰),发现心电图的机理.1925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1926年,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丹麦) ,发现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1927年, Julius Wagner-Jauregg(奥地利),发现利用接种疟疾原虫治疗麻痹性痴呆症.1928年,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国),关于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维生素;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国), 发现促进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Karl Landsteiner(奥地利),发现人类血型.1931年,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国),Edgar Douglas Adrian(英国),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1933年,托马斯·摩尔根(美国),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1934年, George Hoyt Whipple(美国),George Richards Minot(美国),William Parry Murphy(美国),发现治疗贫血的肝脏疗法 .1935年, Hans Spemann(德国), 发现胚胎发育中的organizer effect .1936年, Henry Hallett Dale(英国),Otto Loewi(奥地利),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lbert Szent-Györgyi von Nagyrapolt(匈牙利),关于生物氧化过程方面的发现,尤其是维生素C和丁烯二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比利时),发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在呼吸调节中的机理.1939年,Gerhard Domagk(德国),发现磺胺类药物Prontosil的抗菌作用.1940年-1942年,未颁奖,奖金中的三分之一划拨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划拨到生理医学奖的专门基金.1943年,Henrik Carl Peter Dam(丹麦),发现维生素K ;Edward Adelbert Doisy(美国)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oseph Erlanger(美国),Herbert Spencer Gasser(美国),发现单一的神经纤维具有高度分化的功能.1945年,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英国),E.B.钱恩(英国), Howard Walter Florey(澳大利亚)发现青霉素及其在治疗各种传染病中效果.1946年,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国),发现X射线诱导突变.1947年,Carl Ferdinand Cori(美国),吉蒂·黛丽莎·柯里(Gerty Theresa Cori,美国),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部分作用.1948年, 保罗·赫尔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瑞士),发现高效杀虫剂DDT .1949年, Walter Rudolf Hess(瑞士), 发现间脑的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 发现脑白质切除手术对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1950年, 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国),Tadeus Reichstein(瑞士),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1951年, Max Theiler(南非),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elman Abraham Waksman(美国), 发现链霉素,第一种有效的结核病菌抗生素. 1953年, Hans Adolf Krebs(英国), 发现柠檬酸循环; Fritz Albert Lipmann(英国),发现辅酶A及其作为中间体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1954年, John Franklin Enders(美国),Thomas Huckle Weller(美国),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够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上生长.1955年,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瑞典),关于氧化酶性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沃纳·福斯曼(德国),迪肯森·威廉·理查兹(美国),发明心脏导管术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学研究.1957年,Daniel Bovet(意大利),发现并合成抗组胺,尤其是其对血管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George Wells Beadle(美国),Edward Lawrie Tatum(美国),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Joshua Lederberg(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1959年,Severo Ochoa(美国),Arthur Kornberg(美国),发现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制. 1960年,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亚),Peter Brian Medawar(英国),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Georg von Békésy(美国),发现耳蜗刺激的物理机制.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J.D.沃森(美国),M.H.F.威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英国)发现核酸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John Carew Eccles(澳大利亚),Alan Lloyd Hodgkin(英国),Andrew Fielding Huxley(英国),发现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Konrad Bloch(美国),Feodor Lynen(德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调控机制. 1965年,François Jacob(法国),AndréLwoff(法国),Jacques Monod(法国),发现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调节.1966年,Peyton Rous(美国),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harles Brenton Huggins(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Ragnar Granit(瑞典),Haldan Keffer Hartline(美国),George Wald(美国),关于眼睛视觉过程中的生理和化学机制研究.1968年, Robert W. Holley(美国),Har Gobind Khorana(美国),Marshall W. Nirenberg(美国),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Max Delbrück(美国),Alfred D. Hershey(美国),Salvador E. Luria(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Bernard Katz(英国),Ulf von Euler(瑞典),Julius Axelrod(美国),发现神经末梢的体液传递物质及其贮藏,释放,失活机理.1971年,Earl W. Sutherland, Jr.(美国),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制.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Edelman)(美国),Rodney R. Porter(英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1973年,Karl von Frisch(奥地利),Konrad Lorenz(奥地利),Nikolaas Tinbergen(英国),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1974年,Albert Claude(比利时),Christian de Duve(比利时),George E. Palade(美国),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发现.1975年,David Baltimore(美国),Renato Dulbecco(美国),Howard Martin Temin(美国), 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1976年,Baruch S. Blumberg(美国), D. Carleton Gajdusek(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制.1977年,Roger Guillemin(美国),Andrew V. Schally(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罗莎琳·苏斯曼·雅洛(Rosalyn Yalow,美国),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Werner Arber(瑞士),Daniel Nathans(美国),Hamilton O. Smith(美国),发现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Allan M. Cormack(美国),Godfrey N. Hounsfield(英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X射线断层成像仪1980年,Baruj Benacerraf(美国),Jean Dausset(法国),George D. Snell(美国),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基础.1981年,Roger W. Sperry(美国),发现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 David H. Hubel(美国),Torsten N. Wiesel(瑞典),关于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研究.1982年,Sune K. Bergström(瑞典),Bengt I. Samuelsson(瑞典人),John R. V ane(英国),发现前列腺素及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1983年,Barbara McClintock(美国),发现可移动的基因.1984年,Niels K. Jerne(丹麦),Georges J.F. Köhler(德国),César Milstein(英国),关于免疫控制机制理论的研究以及开发制备单克隆抗体.1985年,Michael S. Brown(美国),Joseph L. Goldstein(美国),关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研究. 1986年,Stanley Cohen(美国),Rita Levi-Montalcini(意大利),发现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James W. Black(英国),Gertrude B. Elion(美国),George H. Hitchings(美国),关于药物1989年,毕晓普(J. Michael Bishop,美国),瓦慕斯(Harold E. Varmus,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原癌基因(oncogene)在细胞中的产生.1990年,默里(Joseph E. Murray,美国),托马斯(E. Donnall Thomas,美国),关于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1991年,内尔(Erwin Neher,德国),萨克曼(Bert Sakmann,德国),发现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1992年,费希尔(Edmond H. Fischer,美国),克雷布斯(Edwin G. Krebs,美国)关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1993年,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美国),夏普(Phillip A. Sharp,美国),发现split genes .1994年,吉尔曼(Alfred G. Gilman,美国),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1995年,Edward B. Lewis(美国),Christiane Nüsslein-V olhard(德国),Eric F. Wieschaus(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1996年,杜赫提(Peter C. Doherty,澳大利亚),辛克纳吉(Rolf M. Zinkernagel,瑞士),发现细胞中介的免疫保护特性.(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Stanley B. Prusiner,美国),发现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美国),路伊格纳洛(Louis J. Ignarro,美国),费瑞·慕拉德(Ferid Murad,美国),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信号传递功能.1999年,布洛伯尔(Günter Blobel,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物质控制其运送到细胞内的特定位置.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瑞典),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国),Eric R. Kandel(美国),关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2001年,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国),保罗·诺斯(Paul M. Nurse,英国),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2002年,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英国),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美国),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2003年,劳特伯(Paul Lauterbur,美国),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英国),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和琳达·巴克(美国), 关於嗅觉的研究.2005年,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澳大利亚),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澳大利亚), 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2006年,安德鲁·法尔(美国)和克雷格·梅洛(美国),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信号传递功能而获奖.一氧化氮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一氧化氮是一种神经信使分子,参与包括学习,记忆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并且具有调节脑血流的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后神经末梢,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通过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引发钙离子内流,激活cN0S产生二氧化氮,继而通过CGMP等途径传递信号.在一些外周神经系统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元(nm-adrenergic non-cholinergic neuron,NANC神经元)中,一氧化氮起神经递质的作用,从而调控肠,胃等器官的功能.在神经系统中,一氧化氮除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外,还具有神经毒性.脑缺血诱导表达i N0S,生成大量一氧化氮,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此外,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一氧化氮参与.一氧化氮在免疫中的作用一氧化氮是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病原体的有效武器.内毒素,细胞因子能够诱导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表达iN0S,继而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同时,吞噬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一氧化氮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快速反应,生成过氧化亚硝基:N0十OL→0N00一(K二三6.7×109L.mol-l.s-l) 过氧化亚硝基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死多种病原体而保护机体,但同时也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近期的研究表明,植物也可通过产生一氧化氮而抵御病毒等病原体的入侵.除了以上生理功能外,一氧化氮还在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总之,弗奇戈特,伊格纳罗及穆拉德通过深入研究硝酸甘油这种早在诺贝尔时代就已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发现一氧化氮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信使分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创建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吸引了大批药理学家,生物化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从事有关一氧化氮的研究工作.至今,人们对一氧化氮的生理病理作用己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根据一氧化氮对机体的调控机制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药物(如昔多芬).但直到目前,一氧化氮的生理及病理作用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更加深入地研究.1999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1999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授予原德国的君特-布洛伯尔,他发现了蛋白质有内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揭示了人类疾病的数种基因分子结构.一个成年人体内有一百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有很多由膜包裹的细胞器,各细胞器功能不一,如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线粒体产生细胞需要的能量,内质网和核蛋白体共同合成蛋白.一个细胞有约一百万个蛋白分子,不断分解合成.这些蛋白或要转移出细胞,或要穿过细胞器膜转移到应到的其他细胞器内.这一过程如何有序地发生,多年来人们一直不甚了解.君特-布洛伯尔解答了这些问题.1971年,布洛伯尔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信号假说",假定细胞分泌出的蛋白内含有引导细胞穿越膜的信号. 1975年他对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做了描述,阐明信号是由类似于"条码"的特殊排列的氨基酸组成,蛋白通过一个通路穿越细胞器.此后20年里,他详细研究出这个过程各个阶段中的分子机理,证明"信号假说"不仅正确,而且是适用于XIA O(酉加考)母菌,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普遍规律.他还很快发现,类似的蛋白内信号控制着细胞间细胞器的蛋白转移.在此基础上,布洛伯尔于1980年总结出了如何分类鉴别对应于不同细胞室的蛋白,提出每个蛋白都有指明其在细胞中正确位置的信息,氨基酸顺序决定了一个蛋白是否会穿过膜进入另一个细胞器,或者转移出细胞.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的评委们认为,布洛伯尔的发现对现代分子生物学影响重大,并且非常有助于理解某些医学机理,尤其是一些遗传性疾病.由于信号出错,新合成的蛋白会在细胞内错误的地点"安家",导致高草酸盐尿,在较早年龄就引发肾结石;又如导致膀胱纤维化.这无疑为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找到了新的思路.布洛伯尔的研究还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细胞作为"蛋白工厂"来生产贵重药品.2000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2000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授予了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人类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了在神经细胞间的某种信息传递,即所谓的"慢突触传递".这些发现对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信息传导中的紊乱如何引发神经疾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正是通过这些发现,人们研制出治疗帕金森氏症以及其他抗精神疾病的药物.人脑中共有数千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通过一个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相互连接.由一个神经细胞传往另一个神经细胞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化学传送器进行,这种信号传送在特殊的接触点进行,这种接触点被称作神经键.一个神经细胞可以与其他神经细胞进行上千条类似信息的传送.阿尔维德-卡尔森教授获奖的原因是他发现了多巴胺(一种治疗脑神经的药物)可以作为人脑中的信号传送器,而且这种药物对于人类控制其身体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已使人们意识到,患上帕金森症的原因正是人脑某个部位中缺少了多巴胺,而且人类可以很快研制出针对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森教授到目前为止已做出了多个后续发现,这些发现已进一步证明了多巴胺对人脑具有重要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还进一步显示了治疗精神分裂症。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pdf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pdf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1901−2010)(2011−3本室整理)1901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荷兰人(1852-1911)。

因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他还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

1902埃米尔·费雷 (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对糖类的研究;二、对嘌呤类化合物的研究:三、对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多肽的研究;四、在化工生产和化学教育上的贡献。

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的探索。

可以说他是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1903斯范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他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又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阿累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

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

著作:《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免疫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英国著名化学家。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19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dolf von Baeyer) 德国有机化学家 (1835-1917)。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都会颁发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对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至今已经有109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1901年:雅各布斯·范特霍夫范特霍夫因为他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贡献而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2年:埃米尔·亨利·菲舍尔菲舍尔因为他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二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3年:斯文·奥古斯特·阿雷尼乌斯阿雷尼乌斯因为他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贡献而获得了第三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4年:威廉·拉姆齐拉姆齐因为他对于原子核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四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5年:亨里克·圣克莱尔·德维特德维特因为他对于化学平衡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奥托·瓦勒拉瓦勒拉因为他对于细胞内能量转换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六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7年:爱德华·比勒比勒因为他对于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七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8年:恩斯特·菲舍尔菲舍尔因为他对于糖类结构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八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9年:威廉·奥古斯特·诺夫利希诺夫利希因为他对于气体化学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九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0年:奥托·狄德里希·魏尔魏尔因为他对于生物化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了第十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1年:玛丽·居里居里因为她研究了镭和钋的性质而获得了第十一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2年:维克托·麦耶麦耶因为他研究了酶的性质而获得了第十二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冯·豪斯曼豪斯曼因为他对于生物色素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十三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4年:沃尔特·诺瓦克诺瓦克因为他发明了热解反应而获得了第十四届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范霍夫 (Jacob‎u s Henri‎c 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 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 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 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 (Adolf‎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 (Henri‎Moiss‎a 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 (Edwar‎d Buchn‎e 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 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 ich Wilhe‎i n Ostwa‎l 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 (Otto Walla‎c 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玛丽·居里(Marie‎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 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

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 (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1986年得化学奖的李远哲;时间姓名中文译名国别获奖原因1901年J.H.van't Hoff范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W.Ramsay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1905年A.von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H.Moissa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1908年E.Ruther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1909年F.W.Ostwal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1911年M.CurieM.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1912年V.Grigna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P.Sabatier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1913年A.Werner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1914年T.W.Richar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8年F.Haber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1921年F.Soddy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1922年F.W.Aston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1923年F.Pregl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5年R.Zsigmo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1926年T.Svedlb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1931年C.Bosch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年ngmu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4年H.C.Urey尤里美国发现重氢1935年F.Joliot-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1939年L.Ruzicka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1943年G.Hevesy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1944年O.Hahn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9年W.F.Giauque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1950年O.Diels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K.Alder阿尔德1951年E.M.McMillan麦克米伦美国人工合成超铀元素1952年A.Martin马丁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H.Staudinger施陶丁格德国提出高分子概念1954年L.Pauling鲍林美国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1956年N.Semyonov谢苗诺夫前苏联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1960年W.F.Libby利比美国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1963年K.Ziegler齐格勒德国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G.Natta纳塔意大利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1966年R.S.Mulliken马利肯美国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1967年R.G.W.Norrish诺里什英国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1969年D.H.R.Barton巴顿英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1971年G.Herzberg赫茨伯格加拿大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1973年E.O.FischerE.O.费歇尔德国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V.Prelog普雷洛格瑞士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Lipscomb利普斯科姆美国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1979年H.C.Brown布朗美国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G.Wittig维蒂希德国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1983年H.T aube陶布美国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1985年H.A.Hauptman豪普特曼美国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Herschbach赫希巴赫美国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1990年E.J.Corey科里美国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1994年G.A.Olah欧拉美国研究碳正离子化学1996年H.W.Kroto克罗特英国发现富勒烯1998年W.Kohn科恩奥地利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1999年A.Zewail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1995诺贝尔化学奖

1995诺贝尔化学奖

[注] 希腊神话,阿基里斯出生后,被其母倒提着在冥河水中漫过,除未 浸到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 这里比喻唯一致命的弱点。
主要理论
• 大气中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先分解成氧原子,接着再和氧分子反 紫外线 应形成臭氧: O2 2O · O· +O2+M O3+M 式中M是一个随 机的空气分子(O2、N2)或其它分子,仅起传递能量的作用。 早在 1930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西德尼· 查普曼(Sideny Chapman)首先提出了 大气中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光化理论。该理论描述了阳光作用下,氧 的各种形态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并阐明臭氧的最高含量存在于海拔 15~50km的大气层中,该层即称为臭氧层。然而,以后的测量与查普 曼理论有明显的偏差,臭氧含量的计算值明显高于观测值。因此,一 定存在其它的化学反应使臭氧含量减少。直至多年后,比利时的马塞 尔· 尼科莱特(Marcel Nicolet)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他认为由于羟 基OH和HO2基团的存在,加剧了臭氧的分解。向更深入理解臭氧层化 学迈出关键步骤的科学家是保罗· 克鲁岑。他于1970年指出,氮的氧化 物NO和NO2 可以对臭氧的分解起催化作用,从而造成臭氧含量的迅 速减少。 NO+O3 NO2+O2 NO2+O· NO+O2 紫外线 O3 O2+O · 净结果:2O3 O2 大气中氮的氧比物除了来自工 业生产、汽车尾气等以外,还通过N2O分解而来,而N2O来源于地面上 微生物的转化,克鲁岑证实的土壤中微生物与臭氧层厚度间的联系, 是推动近年来全球性生化循环研究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
大气层化学的新纪元
荷兰保罗· 克鲁岑(Paul Crutzen),美国马里 奥· 莫利纳(Mario Molina)和舍伍德· 罗兰 (F. sherwood Rowland)由于在大气层化学,尤 其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的贡 献,而被授于199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保罗· 克 鲁岑1933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1973年获斯德 哥尔摩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现任德国马克斯普 朗克化学研究所教授。马里奥· 莫利纳1943年生于 墨西哥的墨西哥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 理化学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麻省理工 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教授。舍伍德· 罗兰 1927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特拉华市,1952年获芝加 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美国文理科学院和国家科学 院院土,现任加利福厄亚大学化学系教授。。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确定。

从1901年第一位化学奖得主,荷兰化学家范霍夫至2000年。

在20世纪的100年中,已有135位世界杰出化学家获此殊荣。

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十分广泛,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

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21世纪新的科学探索。

下面按获奖顺序,分别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伦尼乌斯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拉姆塞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拜耳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瓦桑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毕希纳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瓦尔德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居里夫人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利雅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巴蒂埃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纳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理查兹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施泰特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能斯特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索迪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斯顿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列格尔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席格蒙迪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雏德伯格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兰德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温道斯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登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伊勒—凯尔平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博施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吉尤斯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成为高压化学的创始人之一。

伯吉尤斯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逝世,享年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朗缪尔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尤里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伦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拜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沃斯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勒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恩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特南特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齐卡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维西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恩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塔宁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姆纳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思罗普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利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宾森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蒂塞利乌斯194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乔克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狄尔斯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尔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麦克米伦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辛格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丁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施陶丁格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格诺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欣谢尔伍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谢苗诺夫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托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洛夫斯基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比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尔文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者肯德鲁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佩鲁茨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纳塔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奇金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缪利肯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根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里什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波特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昂萨格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顿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塞尔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勒洛伊尔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茨伯格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安芬森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尔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金森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菲舍尔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洛里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雷洛格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康福思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普斯科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果金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米切尔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蒂希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朗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吉尔伯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格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诺贝尔奖金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艾尔弗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

诺贝尔遗嘱的内容为:请把我的全部财产作为基金,以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并把奖金分为5等分,作为下列5种奖的奖金,并在每年奖给为全人类作出了最有卓著贡献的人。

(1)物理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2)化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有最重要发现或最重要改良的人。

(3)生理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4)文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表明了理想主义的倾向,有最优秀作品的人。

(5)和平奖: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撤除或裁减军备,召开和平会议以及实施和平会议的原则作出了最大努力的人。

各奖的获奖人由下述各委员会确定:物理学奖、化学奖: 由瑞典科学院确定;生理学和医学奖: 由斯德哥尔摩洛林研究所确定;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确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五人委员会确定。

不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获奖。

我衷心希望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获奖。

艾尔弗雷.诺贝尔1895年11月27日1901年,在诺贝尔逝世5年后的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在1969年,瑞典的银行又捐了一笔款,仍用诺贝尔的名义,设了经济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化学家中的明星1901年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1903年S . A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1904年W .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1906年H .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1909年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1910年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1911年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1912年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镁试剂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1913年A. 维尔纳(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1914年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1916---1917年未颁奖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1919年未颁奖1920年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1921年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1922年F.W. 阿斯顿(英国人)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1926年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1928年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1930年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1932年I. 兰米尔(美国人)创立了表面化学1933年未颁奖1934年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年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 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1937年W. N. 霍沃斯(英国人)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P. 卡雷(瑞士人)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A、B2的研究1938年R. 库恩(德国人)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L. 鲁齐卡(瑞士人)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1944年O. 哈恩(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反应1945年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1946年J. B. 萨姆纳(美国人)首次分离提纯了酶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1949年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1950年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1951年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发现超铀元素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1953年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1954年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1955年V. 维格诺德(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1959年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1960年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年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年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年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7年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1968年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年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1970年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1971年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1973年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1980年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 奥尔特曼,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1998年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1999年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1901年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1903年阿累尼乌斯(Sir WilUsm Ramsay,1852—1916)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拉姆·塞(Sir 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人,发现了惰性气体1905年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0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人,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F.W.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人,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1910年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M.居里(居里夫人)(Marie Curie,16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1912年梅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1913年维尔纳(A1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1914年T.W.理查兹Therdore William Richards,1968—1928) 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er,1872—1924) 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6年未授奖1917年未授奖1918年哈伯(Fritz Haber,1868—1930) 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1919年未授奖1920年能斯特(Walter Nernst,1864—1941) 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1921年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1956)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1922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1877—1945) 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3年普雷格尔(Fritz Pregl,1869—1930) 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授奖1925年齐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1865—1929) 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1884—1971) 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1927年维兰德(Heinrich Wieland,1877—1957) 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1928年文道斯(Adolf Windaus,1876—1959) 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哈登(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瑞典人,研究辅酶1930年H.费歇尔(Uails Fischer,1881—1945) 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1931年波施(Carl Bosch,1874— 1940)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 Bergius,1994—1949)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年兰米尔(Irving Langnuir,1881—1957) 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3年未授奖1934年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1981) 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年F.约里奥—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1900— 1958)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 reno Joliot—Curie:1897-1956)(女)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德拜(Peter Debye,1884—1971) 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1937年哈沃斯(Sir Walter Haworth,1883—1950) 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卡雷(Paul Karrer,1889—1971) 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1938年R.库恩(Riehard Kuhn,1900—1967) 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布特南德(Adolf Butenandt,1903—) 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Leopold Ruzicka 1887—1976) 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1940年未授奖1941年未授奖1942年未授奖1943年海维西(Gyorgy Hevesy,1885—1966) 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1944年哈恩(Otto Hahn,1879--1968)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 Virtanen,1895—1973)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1946年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189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斯坦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197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鲁宾逊(Sir Robert Robinson,1886—1975)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1948年梯塞留斯(Arm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 和血清蛋白1949年乔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1950年第尔斯(Otto Diels,1876—1954)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Kurt Alder,1902—1958)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1951年麦克米伦(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1952年A.马丁(Arcger Martin,1910—)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Richard Synge,1914—)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1954年鲍林(Linus Pauling,1901—) 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 Du Vig neaud 1901—1978) 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1956年谢苗诺夫(Nikolay Senyonov,1896-) 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 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1957年托德(Sir 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07-) 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1959年海洛夫斯基( Jaroslav Heyrovsky,1890-1967) 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1908—1980) 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 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1961年开尔文(Melvin Calvin, 1911--) 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1917—)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佩鲁兹(Max Ferdinand Perutz,1914-)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1963年纳塔(Giulio Natta,1903—1979) 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 Ziegler,1898—1973)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ekin,1910—)(女) 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1966年米利肯(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1896—) 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967年艾根(Manfred Eigen,1927—) 德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诺里什(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1897—1978) 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波特(Ceorge Porter,1920-)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1968年翁萨格(Lars Onsager,1903—1976) 美国人,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巴顿(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 ) 英国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哈塞尔(Odd Hassel,1897--) 挪威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1970年莱洛伊尔(Luis Federico Leloir,1906—) 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1971年赫茨伯格(Gerhard herzberg,1904—) 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1972年安芬林(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1916-)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摩雷(Stanford Moore,1913-1982)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斯坦(William H.Stein,1911—1980 )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1973年E.O.费歇尔(Wrnst Otto Fischer,1918-) 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威尔金森(Cerffrey Wilkinson,1921—) 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弗洛里(Faul John Flory,1910—1985)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1975年康福思(John Warcup Cornforth,1917—) 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普雷洛格(Vladumir Prelog,1906—) 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1976年利普斯科姆(WiHiam Nunn Lipscomb,1919— ) 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普里戈金(1lya Prigogine,1917—) 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Peter D.Mitchell,1920—) 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布朗(Herbert Charles Brown,1912—) 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维蒂希(Georg Wittig,1897-) 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1932—) 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 Berg,1926-) 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 英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1981年福井谦一(1918—) 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R.霍夫曼(Roald Hoffmann,1937—) 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2年克卢格(Aaron Klug,1926—) 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1983年陶布(Henry Taube,191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1917—)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 Karle,1918-)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1986年赫希巴赫(Dudley R.Hercshbach,1932-)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1936—)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波拉尼(John C.Polanyi,1929—) 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1987年佩德森(Charles Pedersen,1904—)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莱思(Jean-Marie Lehn,1939-) 法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克拉姆(Donald Cram,1919-)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1988年罗伯特·休伯(Robert Huber)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约翰.戴森霍弗(Johann Deisehofer)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nut Michel)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1989年切赫(T.R.cech) 美国人,关于发现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奥尔特曼(S.Altnan) 美国人,关于发现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1990年科里(E.J.Corey) 美国人,在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贡献极大丰富了有机化学的理论宝库1991年理查德·R·恩斯特(Richard R.Ernst) 瑞士人,在发展付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方面的重要贡献1992年鲁道夫·阿瑟·马库斯(Rudolph.Quthur.Marcus) 美国人,创立和发展了电子转移反应理论1993年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 美国人,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加拿大人,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1994年乔治·欧拉(george Aolah) 美国人,发现了利用超强酸使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1995年克鲁岑(paul crutzen) 荷兰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莫利纳(1ario iolina) 美国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罗兰(F.sherwood rowland) 美国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1996年罗伯特·F·柯尔美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理查德·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哈罗德·W·克罗托英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1997年保罗·博耶美国人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约翰·沃克英国人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延斯·斯科丹麦人发现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平衡的酶1998年沃特尔·科恩美国人提出的密度作用理论为简化原子键的计算打下了基础约翰·波普尔英国人1970年设计了一种日后被广泛应用的计算程序,他发展的计算方法使人们能够对分子、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相互作用进行理论研究1999年艾哈迈德·泽维尔美国人,用激光闪烁照相机拍摄到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白川英树日本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2001年野依良治日本人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威廉·诺尔斯美国人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了许多杰出科学家和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历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贡献的列表:1. 1901年:雅各布斯·冯特(Jacobus H. van 't Hoff):他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对于理解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2.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她成为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一次是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获得的物理学奖,另一次是因为她的放射性研究,这为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3. 1954年:林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他因为对化学键和化学结构的研究而获奖,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4. 1980年:保罗·伯格(Paul Berg):他通过重组DNA技术的开发,为基因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技术对于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 1995年:马里奥·莫洛纳(Mario Molina)、弗朗西斯·谢尔(F. Sherwood Rowland)和保罗·约翰·克鲁岑(Paul J. Crutzen):他们的研究揭示了氟氯烃类化合物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对于全球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6. 2005年:罗伯特·格鲁布斯(Robert Grubbs)、理查德·舍岛(Richard R. Schrock)和约翰·曼(Yves Chauvin):他们的研究在有机合成领域做出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开发了沃尔夫-克什烯反应和金属卡宾反应,为有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以上只是一部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和他们的贡献。

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都代表了化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这些奖项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福祉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研究项目一览【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研究项目一览【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研究项目一览【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2016年,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伯纳德?L?费林加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得这一奖项。

二十多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90年1999年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欧拉(美)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

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1996年: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发现富勒烯。

1997年保罗?博耶(美)约翰?沃克尔(英)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离子传输酶的发现,钠钾离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约翰?波普(英)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美)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齐兹·桑贾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2000年2015年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研究成果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研究成果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研究成果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 A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MarioJ.Molina
Facts
name: MarioJ.Molina
Mexico City, Mexico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Cambridge,
MA, USA
Prize motivation: "for their work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ozone."
Prize share: 1/3
Life
Mario Molina was born in Mexico City and wanted to be
a chemist from childhood. He attended a boarding school in Switzerland from age 11, since it was considered important for a chemist to understand German. He later studied to become a chemical engineer in Mexico before continuing his work in Europe and in Berkeley,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 time at Berkeley was stimulating, and it was there he discovered how freons damage the ozone layer. Mario Molina currently works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Mexico. He is married to Guadalupe Alvarez and has a son, Felipe, with former wife Luisa Molina.]]></
Mario Molina was born in Mexico City and wanted to be
a chemist from childhood. He attended a boarding school in Switzerland from age 11, since it was considered important for a chemist to understand German. He later studied to become a chemical engineer in Mexico before continuing his work in Europe and in Berkeley,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 time at Berkeley was stimulating, and it was there he discovered how freons damage the ozone layer. Mario Molina currently works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Mexico. He is married to Guadalupe Alvarez and has a son, Felipe, with former wife Luisa Molina.]]></
Work
The atmosphere around our earth contains small amounts of ozone; molecules made from three oxygen atoms. Ozone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absorbing ultraviolet radiation from the sun, which would otherwise negatively impact life on earth. In 1974, Mario Molina and Sherwood Rowland demonstrated that CFC gases, freons, have a damaging effect on ozone in the atmosphere. Freons had many uses, including propellants in spray cans and refrigerants in refrigerators. By limiting the use of freons, the depletion of the ozone layer has been slowed.
The atmosphere around our earth contains small amounts of ozone; molecules made from three oxygen atoms. Ozone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absorbing ultraviolet radiation from the sun, which would otherwise negatively impact life on earth. In 1974, Mario Molina and Sherwood Rowland demonstrated that CFC gases, freons, have a damaging effect on ozone in the atmosphere. Freons had many uses, including propellants in spray cans and refrigerants in refrigerators. By limiting the use of freons, the depletion of the ozone layer has been slow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