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6.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该单元分别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化,本课侧重于以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西方娱乐方式,社会习俗等为代表,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
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索是中国社会被动地,踉踉跄跄地迈入近代化的过程,本课是讲述生活中的近代化,与第一课是并列关系,本课各子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中国近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被动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尽管艰难,但势不可挡。
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课程标准: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义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尘封的记忆——枣庄之变”昔日枣庄今日枣庄教师:通过以上这些图片,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教师:不仅是枣庄,整个中国都在变,变得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感受了现代生活之变,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
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
路本身及沿线地区,而使该地区成为它的“势力范围”。
而且因争夺路权往往发展到争夺矿权。
因此,凡铁路经过地区,沿线的矿山开采权往往也属修路国
的修建和火车的开通,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一段时间里,造船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大型的商船、战舰。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当时造船的材料仍是以木材为
夕法尼亚州卡斯特。
出身于一个农场工人家庭,由于家境不济,从小就到机器年改进了蒸汽机,建成一艘新的轮船“克莱孟特号”,于1807
[学生回答]在技术性能上还有待更大的改进。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这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
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
[教师板书]照相
曝光时间过长,光线的移动变化使照片上的物体模糊不清。
随后,尼普森又进劝说,来到这里的。
从“活动画片玩具”跨进电影时代,需要解决三个基本的技术难题,一是。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doc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使人们出行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商人可以用它来传播生意信息。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了报纸,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出版机构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三)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1、变化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2、变化表现:(1)装束变化:民国政府强令男了剪掉,女子停止______ ,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2)礼节变化: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握手礼;(3)称谓变化:称呼对方"” “君二3、变化结果:改革了不良的社会习俗【小组展示】1、近代交通通信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早期轮船、火车、电报)2、早期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报刊、出版)3、社会习俗的变化【小组探究】归纳本课中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儿个“第一”或“之最”例:1876年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及时巩固】1、你能说出以下务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A、戊戌变法时期:《》(后改名为《》);B、辛亥革命时期:《》;1.①③A. 2②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拍摄④商务印书馆创办①②④C、新文化运动期间:《》(原名《》)、《2、(见课件)【思维拓展】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_导学案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学习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学习过程:㈠自主学习导学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的。
㈡合作探究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
……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
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
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请回答:(1)此报道出自近代哪一报刊?(2)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这则材料哪些地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4)火车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5)除报纸外,这一场面还可以用哪些手段记载下来?㈢拓展延伸巩固(课后题)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请回答: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四.课堂小结: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2019-2020学年度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
2019-2020学年度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有线电报在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的出现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交通、通讯的出现(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架设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生活的变迁(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传入,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______年在_________创办的________。
(3)文化出版机构:_______年在_______创办的_____________,是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___________,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呼对方“先生”“君”。
(二)合作交流讨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是否完美无缺,毫无瑕疵?(三)拓展延伸以自己家庭为主题,收集自家的老照片,建立家庭影集,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变化。
1、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的变化带来的影响()A、促进商品的流通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C、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D、利于信息传达2、下列与有关的史实是()(不定项)A、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B、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的拍摄C、《申报》的创办D、商务印书馆的创办3、说出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_____________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____________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___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______________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______________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一:预习导学:1、19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有何作用?2、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名称是什么?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名称是什么?3、中国的第一部无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分别是什么?二:自主探究1、想一想维新派创办过哪些报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哪些报刊?2、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有哪些变化?3、你怎样看待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三合作交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是什么?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四】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五】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1、20世纪初,人们要从昆明到上海,可以乘坐的比较便捷的交通工具有哪些?()A.飞机、火车B.汽车、轮船C.火车、轮船D.飞机、汽车2、假如你是19世纪90年代的一位驻京的《申报》记者,如果你向上海发回最新的新闻报道,最迅速最直接的方式是什么?()A、电话B、传真C、有线电报D、上网【二】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滇越铁路不仅拉进了云贵高原与大海的距离,而且还带来了近代文明的气息和思想观念的冲击。
工矿学堂、农业学堂、法政学堂、商业学堂、铁路学堂、女子学堂、讲武学堂,甚至东陆大学等商业院校在云南纷纷兴起。
其中,朱德、叶剑英等都是讲武学堂里培养出来的军事家。
——————《文摘周报》材料二“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兵权、商权、矿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旁,莫敢谁向。
故夫铁路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
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
”是“亡人国”而“亡之使不知其亡”、“分人土”、而“分之使不知其分的绝妙方法。
”——————日本《朝日新闻》请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材料【一】二,谈一下近代铁路的修建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历史】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以第三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双主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通过教师、学生、历史影像资料以及实物展示的相互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与老师能够互相启发、呼应。
2、学生参与授课,如讲解、补充历史知识等。
3、利用提问或其他方式能使学生落实课堂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等相关事实。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分析事件影响的能力,分析事件发生原因能力,归纳事件特点的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能力。
四、巩固拓展:归纳社会生活变化在经济、政治、思想上的总体影响。
经济:政治:思想: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材料一: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侵华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兴建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1898年6月到9月,维新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辨、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等。
从1915年起,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2、根据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史实和原因,结合本课相关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六、总结归纳学生归纳: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交通通信1.新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速度加快,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新通信工具: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娱乐方式:近代以来西方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报刊出版业:近代比较有名的中文报纸是《申报》(1872年、某某);近代中国历史最长、最负盛名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某某)。
3.社会习俗:辛亥革命后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服装,废除有损人格的礼节和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称谓等。
【问题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变化?探究:(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的客观产物。
欧美工业国家入侵不仅冲击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也引起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的变革。
(2)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如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维新变法运动等事件表明,在引进西方科技和机器设备的活动中,人们能够接触近代生活、感受新生活并逐步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3)中国人民革命和创新的结果。
如辛亥革命革除封建恶习、禁止妇女缠足、改穿某某装等。
【问题2】学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后,请你发表对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的看法:剪掉辫子有什么好处?既然剪辫子有好处,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还不愿意剪辫子呢?探究:(1)剪掉辫子便于及时清洗头发,这样既讲究个人卫生又节省时间。
(2)剪掉辫子使人不仅是外表上发生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代表着革新和进步。
(3)反对剪辫的人,有清廷的遗老遗少,他们以保留辫子的方式表示对清王朝的怀念与忠诚;也有一些普通的群众,他们有的怕毁了发肤,对父母不孝;有的怕皇帝再坐龙庭,会杀无辫之人;有的受传统习俗影响,思想守旧。
1.锁定下图中这一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传入中国的()。
A.电报 B.电影技术C.电脑 D.照相机答案:D2.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于2012年举行,目前,某某市正在积极申办中。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
hh第六单元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经过2、了解《申报》、商务印书馆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的过程诊断补偿1.( )签订以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掠夺中国廉价的按劳动力和资源。
2.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 )的口号,并创办了( )等一系列企业,发展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3.( )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 )( )( )三座大山的夹缝里求生存。
图发展总的来说是落后的,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 );从地区看,上海、武汉等( )( )大城市比较发达。
广大内地确非常薄弱。
预习导航认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 了解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2、 了解《申报》、商务印书馆3、了解社会习俗的变化新知导学大家看一下第一幅图的火柴,可是在过去,一些老人把它叫做洋火,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大家看一下第二幅图知道上面的像片是谁吗,知道他的事迹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一下。
达标测试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A .写封书信B .拍有线电报C .发无线电报D .打长途电话 2、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A . ①②B . ③④C . ②④D .①③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
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 A .《民报》 B .《中外纪闻》 C .《申报》 D .《时务报》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
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 A .洋务运动 B .鸦片战争 C .辛亥革命 D .新中国成立5、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讨论工业文明传入改造着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3、近代社会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6
课题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等在中国出现的基本状况及民国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通过引导学生认知工业文明传入改造着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线索意识。
板书设计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二、文化生活的变迁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轮船火车等传入中国1、照相与电影传入中国1、改变社会习俗措施
2、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的兴起2、变化的局限性
教学反思
研习
一、近代交通
通讯在中国
的出现及文
化生活的变迁:
交通
通讯
文化生活
1、通过对第一、二子目的研读,你能了解到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哪些知识?(包括近代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的变化及影响等)
2、谈谈你对上述历史知识,有哪些看法?对你有哪些启示?
3、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过程中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得到能力提升。
1、指导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学到的新知识就是课文中包含的几个事件,每一个事件又包含的线索、要素等)
2、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对传统手工业、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冲突作用。
3、通过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4、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对所学知识的看法,从交通通讯的出现到人们文化生活的改变,说明了什么?
1、学生提炼知识不够精炼,不够全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补充。
2、学生对知识的提炼条理不清,教师加以引导。
3、学生对知识谈看法时,思路过于狭窄、片面,教师要引导结合新旧知识,多角度分析问题。
二、社会习俗
的变化
装束
礼节
称呼
1、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习惯残余长期存在?
通过教师讲授明确社会习俗
的变化原因,表现,局限,理解辛亥革命后旧的习惯残余长期存在。
1、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2、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后旧的习惯残余却长期存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只重视知识忽略情感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升。
精习
见学案
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
3、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
难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