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八字词语,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出发是最好的开始的八字成语

关于出发是最好的开始的八字成语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例子:你看那登山者,想要征服高峰,不也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吗?就像我们追求梦想,也得从当下开始行动啊!
2. 万事开头,勇者当先。
例子:“哎呀,这件事好难啊!”别这么想呀,万事开头,勇者当先呀!你不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怎么知道后面不行呢?
3. 良好开端,成功一半。
例子:你瞧,他创业的时候多果断,这就是良好开端,成功一半,后面果然越来越顺利!
4. 勇敢踏出,海阔天空。
例子:别再犹豫啦,勇敢踏出这一步,就像鸟儿飞向天空,那就是海阔天空呀!
5. 即刻出发,未来可期。
例子:“我再等等吧。
”等什么等呀,即刻出发,未来可期呀,你不行动怎么迎接美好未来呢?
6. 迈出一步,别有洞天。
例子:你一直不敢尝试新事物,迈出一步看看呀,说不定会发现别有洞天呢!
7. 勇于开始,路在脚下。
例子:别害怕开始,勇于开始,路就在脚下呢,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一样!
8. 大胆前行,柳暗花明。
例子: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大胆前行,说不定就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呢!
9. 行动起来,水到渠成。
例子:你老是空想有啥用,行动起来呀,到时候自然就水到渠成啦!
10. 先跨一步,春暖花开。
例子:冬天再冷又怎样,先跨一步,就会迎来春暖花开呀,就像我们的生活,勇敢开始就会有美好!
观点结论:出发真的就是最好的开始呀,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们才能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去体验、去成长、去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然而我们则需要怎样做呢?古往今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有很多的。
他们的荣誉和成绩,往往令人敬佩与羡慕,我们也会常常渴望着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这个问题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回答的了。
每个人的理想有所不同,有的远大,有的现实,但无论哪个有志者,都应该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始于足下”,首先得有千里之行的理想作为它的原动力。
一个人如若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他就会只是为了生存而存在,就会盲目地听任生活的摆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样的生活不仅没有乐趣可言,就连他们自己也会失去自我。
还有人同样拥有美好的理想,却没有去实现今天干这,明天干千那,最后一无所获,美好的理想也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我们应该怀有远大的梦想,并脚踏实地去行动。
如果没有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如果没有曹雪芹十载披阅,增删数次的呕心沥血,又如何有鸿篇巨制《红楼梦》的问世;如果没有洪战辉十数年对不是自己亲生妹妹的照顾又何来感动神州赤子热泪盈眶;如果没有606次的研究,梅毒早已夺去数万人的性命。
个人的飞翔,同样需要脚踏实地。
他们所留下的不只是成就,还有他们所传承的精神深深的刻画在我们心中。
其次,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
做事不可能一步登天,每天的努力与积累会带给我们很多成就。
达芬奇画出的鸡蛋不是一次次乱涂鸦,在他很失败时,他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练习,忍受寂寞,坚持得住,懂得审视自己的不足,苦练基本功,最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画家;越王勾践在遭到失败后并没有心灰意冷,他明白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作风,于是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神话,吴王阖闾败就败在缺少越王勾践那股脚踏实地的作风上。
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词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发音】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英译】The longest journey begins with asingle step或Little by little one goes far.【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褒义词示例夏衍《代序》:“~,要建筑百丈高楼,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近义词跬步千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志者事竟成。
始于足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反义词好高骛远、囫囵吞枣词句出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始于足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故事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
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
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故事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
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
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适用时机:在写作文或者论文时可以采用这一词语,使文章更具文采.这句话揭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不管路有多难,多崎岖,我们只要抬起脚来走出我们的第一步,再远的路只有一步步去走,才可以到达,再大的困难,只要一点点地,细心的,认真的去做就一定可以解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什么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什么意思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情势未明朗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散失。
要在事情未开始时就有所打算,要在祸乱未发作之前就早作预防。
合抱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土坯;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
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妄逞权能而揠苗助长,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某一情态而加抗拒,就会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
因此,圣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渐进的演变,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慎终如慎始,就不会有败事。
因此,圣人要别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贵资源的供应更形紧张;学别人之所不学,以便牵正人们的偏激过失。
借此以辅导万物行于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
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拼音:
「qiān lǐzhīxíng,shǐyúzúxià」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释: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例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明·赵弼《两教辨》)
内容仅供参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摘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解释: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摘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解释: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摘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解释: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猜您喜欢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佚名《增广贤文·上集》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佚名《淮南子·俶真训》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
——黄宗羲《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辛弃疾《念奴娇·梅》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李白《太原早秋》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屈原《九歌·国殇》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马致远《蟾宫曲·叹世二首》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一叶忽惊秋。
——贺铸《浪淘沙·一叶忽惊秋》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
——陆游《夜吟二首其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佚名《陌上桑》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于谦《立春日感怀》人脑越用越灵,人手越用越巧。
殷云度雨井桐凋。
——张良臣《西江月·四壁空围恨玉》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袁枚《题画》万雉云边万马屯,筑来直欲障胡尘。
——胡仲参《读秦记》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刘向《司马错论伐蜀》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
——宋祁《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最怜轻负年时约。
八字词语有哪些

八字词语有哪些八字词语有哪些 11、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三十六计里,逃跑是最山上策的一计。
2、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找不到上天的路,也找不到进地狱的门,形容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已经无路可走了。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也始于足下。
4.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出来就上班,太阳落山就睡觉休息。
5.进步很大,更进一步:打个比喻,虽然你的造诣很深,但还需要练习和提高。
比喻虽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还不能满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6、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千个当兵的好找,但是找一个好的将军就比较难了。
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这里失去的东西会从其他地方赚回来。
8、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在关口,就算是一万个人也打不进去。
10、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学识非常的渊博,天文地理都懂。
1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1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亦能覆舟,沉于水中。
1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只要团结合作一条心,所发出的的力量可以把金子折断。
14.我聪明了一辈子,但也迷茫过一段时间:我聪明了一辈子,却被一件小事搞糊涂了。
15、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1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
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1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长一百条腿的虫子就算是死了也不会立马倒下。
比喻某人或集团虽然失势了,但仍存在一定的气势和能量。
18、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
溺:沉溺,陷入。
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
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却可()能因此而得到好处,坏事变成好事。
20.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尚未平复,另一波又起。
八个字的成语

八个字的成语导语:八个字的成语1、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三十六计里,逃跑是最山上策的一计。
2、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找不到上天的路,也找不到进地狱的门,形容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已经无路可走了。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的路也是从脚下开始的。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出来就去工作,太阳落下来就去睡觉休息。
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6、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千个当兵的好找,但是找一个好的将军就比较难了。
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这里失去的东西会从其他地方赚回来。
8、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在关口,就算是一万个人也打不进去。
10、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学识非常的渊博,天文地理都懂。
1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1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1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只要团结合作一条心,所发出的的力量可以把金子折断。
14、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聪明了一辈子,可是却在一件小事上犯起了糊涂。
15、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1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
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1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长一百条腿的虫子就算是死了也不会立马倒下。
比喻某人或集团虽然失势了,但仍存在一定的气势和能量。
18、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
溺:沉溺,陷入。
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
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却可能因此而得到好处,坏事变成好事。
20、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拼音: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
该成语为主谓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陈藩。
据说在十五岁的时候,他个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研读诗书。
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名叫薛勤。
薛勤看到院子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有些不高兴,于是教育陈藩,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院子打扫一下?”陈藩当即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一间小屋我就不扫了。
”薛勤非常吃惊,觉得这小子虽然年少,但是志向如此远大!他在感叹之余,也劝诫陈藩,说:“有远大的志向是好事。
但是,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自己安顿好,以后才能把整个天下治理好。
”当时的朝政比较混乱,外有外戚作乱,内有宦官弄权。
陈藩立下“扫除天下”的宏愿,并非随口一提,而是用自己的一生来朝这个目标奋斗。
在汉朝,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员靠“举孝廉”,谁的名声好,德行好,公认的学问大,朝廷就选拔他做官。
陈藩听从薛勤的劝诫,认认真真读书,从身边人、身边事上吸取学问。
二十出头,就被朝廷选用。
他曾经被安排到一个小地方做一个小小的县令,这跟他扫天下的宏图伟业相隔甚远,但是他没有掉以轻心,没有不把治理一县之地当作一回事,而是殚精竭虑整顿地方,教化民生,把这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在任县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际有用的工作经验。
八字成语经典句

八字成语经典句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八字成语及其解释: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要走千里长的路程,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指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意思是做好事会得到好的回报,做坏事会得到恶报。
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
4.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意思是如果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相关的智慧。
强调实践经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八字成语及其解释,这些成语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千里远的路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成语

千里远的路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成语
1、千里远的路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
行:路程。
3、出处: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字以上成语】解释出处近义词故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字以上成语】解释|出处|近义词|故事
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拼音: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典故
根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中华远古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褒义词
示例夏衍《<学人谈治学>代序》:“~,要建筑百丈高楼,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
近义词硅步千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志者事竟成。
反义词好高骛远、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的创始人。
他写过一部书叫《老子》。
在《老子》这部书里,作者用了许多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总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比如,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这意思是说,用双臂才能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幼枝;很多层高的亭台,是从第一筐土垒起的;千万里那样远的路程,开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喻任何远大的目标,都要从眼前细微的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
想一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成语出自哪本古代典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小故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小故事【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拼音】: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举例造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明·赵弼《两教辨》【成语故事】: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所以,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
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
孔子年轻时以前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
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
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八个字的成语

八个字的成语导读: 八个字的成语1、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三十六计里,逃跑是最山上策的一计。
2、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找不到上天的路,也找不到进地狱的门,形容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已经无路可走了。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的路也是从脚下开始的。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出来就去工作,太阳落下来就去睡觉休息。
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6、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千个当兵的好找,但是找一个好的将军就比较难了。
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这里失去的东西会从其他地方赚回来。
8、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在关口,就算是一万个人也打不进去。
10、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学识非常的渊博,天文地理都懂。
1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1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1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只要团结合作一条心,所发出的的力量可以把金子折断。
14、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聪明了一辈子,可是却在一件小事上犯起了糊涂。
15、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1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
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1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长一百条腿的虫子就算是死了也不会立马倒下。
比喻某人或集团虽然失势了,但仍存在一定的气势和能量。
18、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
溺:沉溺,陷入。
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
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却可能因此而得到好处,坏事变成好事。
20、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八字词语,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八字词语,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答:八字成语1、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虚,没有的事.本无其事,因传说的人多,就使人信以为真.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遮蔽.比喻被眼下细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质.4、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以,因为.一方面因而高兴,一方面因而恐惧.5、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形容死去活来.6、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驷:古代一车所驾的四匹马,或四马拉的车.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表说出来的话就要算数.7、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浪头还没有平息,另一个浪头又起来了.原比喻诗文写得波澜起伏.后来也比喻一个麻烦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麻烦问题.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指下棋时关键性的一步走错,以致全局都输了.比喻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会招致整个失败.9、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形容一个人的言行,总有许多人监督着,如有错误决不能隐藏.1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培植.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是不容易的.1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神通:各种神妙莫测的能力,比喻本领.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有各的办法或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1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剁肉的刀和砧板.指宰割的工具.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那怎么能行.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圣人或贤人,旧指智慧超群,才能出众的人;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或贤人,谁能没有过错呢?15、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原指无力对抗敌人,以逃跑为上计.现多指摆脱困难处境.1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学习或做事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下去.1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1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走投无路的窘困境地.19、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形容两头没着落.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渐积累的.2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溃:溃决.被大水冲破堤防;蚁穴:蚂蚁洞.千里的长堤,由于有小小的蚁洞而崩溃.比喻小事或小处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损失.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2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天道的网,指自然界的惩罚;恢恢:宽阔的样子.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放过一个坏人.后形容坏人终于受到惩罚.24、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木.比喻没有基础、根源的事物.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危险,不经历最难最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2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历那件事,就不能增长关于那件事情的知识.一般用于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场合.2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没有堵塞的地方,就没有水的流淌;没有停止,就没有行动.28、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心甘情愿地上圈套.29、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甘居中游,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思想.30、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象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一样永恒.3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问题,仁者看见它,说它是仁;智者看见它,说它是智.比喻不同人有不同看法.3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晕:日月周围出现的光环;础:柱子底下的石墩.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础石湿润了就要下雨.比喻事故或事件发生前的征兆.3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比喻工作的紧松和生活的劳逸要适当调节,有节奏地进行.34、为虺弗摧,为蛇若何:虺:小蛇;摧:毁灭;若何:怎么办.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么办?原来比喻要趁敌人羽翼未丰的时候,就把他消灭.后泛指敌人要及时锄掉.35、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回旋的深水;丛:茂密的森林.把鱼赶到深潭中,把鸟赶到树林里,原来用来比喻反动 * 施行暴政,结果使百姓投奔别国.现指有时有些人实行闭关主义.把一些可以争取的人赶到对方去了.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与更短的相比就显得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3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论据来反驳对方.38、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用;其:他的.昏昏:暗,模糊,糊涂;昭昭:明白.用他那些模糊的理解去使人明白.现指自己糊里糊涂,却要指挥那些已懂事故的人.39、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用瞪眼回答瞪眼,用嘴咬对付嘴咬.比喻对方怎么来,就怎么反击.40、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无法用话语具体地表达、传诵.4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勤:劳作.不参加劳作,分不清五谷.形容脱离劳动,脱离群众.4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4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日出之处;桑榆:日将落时,余晖在桑榆之间,指日落处.比喻在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得到胜利、收获.4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解决或缺乏通盘计划,只是就事论事,忙于应付.4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陶器得到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牺牲,也不愿苟全性命.46、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牛后:牛肛门.宁可小而洁,不愿大而臭.旧时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摆布. 4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里.连皮都没有了,毛又长在哪里呢?比喻基础没有了,建筑在此基础上的东西就无法存在.48、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4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加:加以.根据群众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有缺点错误,就予以改正;没有缺点错误,就加以勉励自己.50、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境界.后泛指以勉励人们不要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不断进步.51、百花齐放, * :百花齐放:比喻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鸣:比喻发表意见. * ,原来指我国战国时儒、道、墨、法、纵横、农、杂、阴阳、名(兵、小说)等各家,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的各种争论.这里比喻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5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虫:即马陆,切断后仍能蠕动.僵:硬.后用以比喻人虽死去,他的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5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54、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非但不能把事情办好,反而往往把事情搞糟.也指办事不怀好意者.5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下棋人;旁观者:观棋者.后用以比喻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过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5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近的声音,互相应和;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57、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春秋鲁庄公的弟弟,曾经一再制造鲁国内乱,先后杀掉两个国君.不把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清除,国家就不得安宁.58、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象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本人一样.比喻对人物刻画描写得栩栩如生.59、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动脑子,用心思考.也指战争的胜败与指挥员能否根据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有很大关系.60、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克:攻下.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打仗没有不赢的.百战百胜.61、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的就不善良,善良的就不来.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提高警惕.62、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方法对付.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6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环境对人有很大 * .6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文采.行,流传.说话要是没有文采,就流传不远.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提意见的人只要出于善意,即使说得不正确,也是无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所批评的错误,也足以引以为鉴戒.66、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话的人不厌其烦地教诲,而听的人却不以为意.67、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表示干脆的一句话说定,不再反悔.6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69、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70、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就把它高高地挂在一边不管.7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的心一定同我们不一样(即不一条心).原指对异族的疑忌.后也用以指责那种排斥异己的宗派活动.72、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一召唤就来,一挥手就去.指旧社会里役使别人,任意呼唤支配.7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是知道的,就没有不说;要说就没有一点保留.G、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像金玉,内里却尽是破棉絮.比喻虚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或事.7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为佛教劝人改恶从善的话,后用以比喻作恶的人决心悔改,不再为非作歹,就能成为好人.7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尽管竖着耳朵听,但什么也没听到.表示不重视或不注意.7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装作和平无事,实则想趁机害人.7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火,人们到护城河打水救火.水干了,鱼也死了.比喻无缘无故受到连累,或伤及无辜的人.79、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相貌丑陋或神情卑劣,使人厌恶;语言干巴巴的,没有味道.80、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故:根据.立论有根据,讲得有理据.8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后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82、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办理事情.8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84、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人类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大,有的死比鸿毛还轻微.85、重足而立、侧目而视:双脚并拢,不敢移动;斜着眼睛看,不敢正视.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86、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从他的人能够昌盛地存在,违背他的人就得灭亡.8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仔细舂过的好米;脍,切细的鱼和肉.厌,通“餍”,满足.形容对饮食很讲究.88、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想要占有它,必先丢弃它.89、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封建帝王和他的文臣武将,统治阶级的少爷小姐.90、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头时错了一点点,结果就造成很大的错误.91、前人栽(种)树、后人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9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93、扁担没扎、两头打塌:打塌:滑落下来.比喻本幻想一举两得,结果两头落空.9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原来形容人经过思考,突然想出办法.现在用以说明人在脑子里运用概念以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9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不对人打招呼,树下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只要真诚、忠实,自然能打动人心.9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比喻世事变迁,现多比喻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向其相反方面发展.97、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比喻经常勤学苦练,以求工夫纯熟.9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单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9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侵蚀,可经久不坏.100、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声名极大的人,他的实际很难跟他的名声完全符合.现常用以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经常想到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语故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春秋事情,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佛高一尺,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老虎借猪,相公借书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逢山开道,遇水造桥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八成语希望对你有用!跟留下一片林写的不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虚,没有的事.本无其事,因传说的人多,就使人信以为真.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遮蔽.比喻被眼下细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质.4、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以,因为.一方面因而写几个给您看看:1、一人传虚、,、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遮蔽.比喻被眼下细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质.4、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以,因为.一方面因而高兴,一方面因而恐惧.5、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形容死去活来.6、一言既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一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人向隅,满座不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言既出,如白染皂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夫出死,万乘不轻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分像人,七是成语!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典故根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中华远古108项伟大发明,第35项於则作鞋),因功大被封于於【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夏衍《代序》:“~,要建筑百丈高楼,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近义词】积少成多、集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典故根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典故根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中华远古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八字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人向隅,满座不乐一言既出,如白染皂一人拼命,万夫莫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夫出死, 学习是很苦的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从小就要开始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方能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不然人过半百就只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份了.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面对循循善诱的老师,我们会这样感激:__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_,面对即将各奔东西的同学,我们会这样赠言:_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面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会这样警戒:_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5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说明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5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篇》)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