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讲义.pdf

合集下载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

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

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

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

但相对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确定的。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一)教育心理学。

1. 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2. 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3. 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以及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4. 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

(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应用;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4)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含义。

(5)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明确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7)了解学习策略、元认知的概念。

5. 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1. 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德育课程讲义

学校德育课程讲义

三、教学内容适合年级特点,突出德育对象主体性 教学内容适合年级特点, 四、德育课评估方法灵活多样 评估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评估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对德育知识的 评估,主要为笔试,加入主观表述等多种形式; 评估,主要为笔试,加入主观表述等多种形式; 二是对德育信念与态度的评估,包括行为观察、 二是对德育信念与态度的评估,包括行为观察、 面试、课堂问答观察等; 面试、课堂问答观察等;三是对德育思考能力的 评估,主要对德育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主要对德育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四是 对德育实践能力的评估, 对德育实践能力的评估,这是德育课评估中的重 也是难点,方法上更要求多样化。 点,也是难点,方法上更要求多样化。 五、严格要求德育课教师
二、现代德育管理机制 )、德育管理目标的生活化 (一)、德育管理目标的生活化 )、德育管理制度的德性化 (二)、德育管理制度的德性化 )、德育管理过程的情境化 (三)、德育管理过程的情境化 )、德育管理评价的多元化 (四)、德育管理评价的多元化第Leabharlann 节: 第二节: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第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二、教育内容的转变。 第二、教育内容的转变。 第三、教育方法的转变。 第三、教育方法的转变。 第四、 教育途径的转变。 第四、 教育途径的转变。
2、现代化的德育与德育发展 、
现代化德育的含义: 现代化德育的含义: a、现代德育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 、现代德育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育的特点如全民性、发展性、科学性、民 教育的特点如全民性、发展性、科学性、 主性、终生性、世界性等, 主性、终生性、世界性等,同时也是现代德 育所具有的特点。 育所具有的特点。 b、现代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 、 与的过程,是教育者的组织、教育、 与的过程,是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 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践行的结合,是教 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践行的结合, 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 的统一。 的统一。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 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 之间的差距。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 :
(一)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 (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家庭美德教育 (四)集体主义教育 (五)爱国主义教育 (六)民主与法制教育 (七)信仰道德教育
第一节
德育及德育过程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第一节
二、德育过程
德育及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就是教育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 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 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要实现两种转化:
一种是由一定的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转化; 另一种是由个体意识向行为习惯、个体思想品德的转 化。
第一节
从范畴上看,
德育及德育过程
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
• 道德教育指道德品质的培养; • 思想教育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 政治教育指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 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指品格、意志、性格等方面的教育;
价值观:
爱心与金钱的关系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

第5章 德育第三节.pdf

第5章 德育第三节.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德育第三节德育过程主讲:韩南南教育知识与能力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一)含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认识和实践,从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的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过程的影响。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一)结构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的主体。

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教育知识与能力(二)德育过程的矛盾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育知识与能力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有具有多种开端。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教育知识与能力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一般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解析:D.教育知识与能力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解析:D。

第十章德育-资料

第十章德育-资料

课外与校外活动
劳动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班主任工作
上述途径各有特点和功能,相互联系、相互补
充,构成了德育的途径的整体,任何一种途径
都是不可缺少的,不应有所偏废,应科学的配
2合019,/10/发30 挥整体功能
27
二、德育的方法
说服(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 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 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第一个层次: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好公 民;
第二个层次: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
第三个层次: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坚定的共 产主义者。
2019/10/30
6
五、德育内容
我国的学校德育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意德育的现实性。即现阶段的学校德 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 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 育.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这 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 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法的完整体系。应熟悉这些方法,在实践
中创造性地运用
2019/10/30
33
2019/10/30
8
第二节 德育过程
2019/10/30
9
一、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培养
知—道德认识,基础 晓之以理,以知引人
情—道德情感,激励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意—道德意志,调控 炼之以志,以志树人
行—道德行为,表现 导之以行,以行炼人
◆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明确目的性;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教育学》课件之德育(精选)

《教育学》课件之德育(精选)

《教育学》课件之德育(精选)一、教学内容1. 德育的定义与意义:阐述德育的基本概念,分析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德育的目标与任务:介绍德育的目标设定,探讨德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任务。

3. 德育的原理与方法:探讨德育的工作原理,分析各种德育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适用性建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德育的定义与意义,认识到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明确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3. 帮助学生掌握德育的原理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德育的定义与意义。

2. 德育的目标与任务。

3. 德育的原理与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德育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德育的定义与意义,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德育的原理与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德育实践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德育相关题目,让学生现场作答,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德育1. 定义与意义2. 目标与任务3. 原理与方法4. 实践与案例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德育的定义与意义。

2. 请列举两个德育的目标与任务。

4. 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德育工作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德育的定义与意义、目标与任务、原理与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但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实际操作的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提高他们的德育工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德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3.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4. 德育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重点关注德育的定义与意义、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德育的原理与方法这三个部分。

《教育学》课件第十章 德育工作

《教育学》课件第十章  德育工作
3.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 特定阶段。
11
第一节 德育概述
(四)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 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 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 觉树立法律权威。
14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 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的社会 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从宏观上看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微观上看则 指学校教育中具体的道德教育过程。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 约束的能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信念的支配下,对自身、他人、群体、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和采取的行为。
17
6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中小学要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文 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具有勤奋学习、 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优良品德和文明习惯。 同时,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学校德育必须培养受教育者 具有强烈的法纪观念,做到懂法、守法、护法,并能够自 觉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12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五)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 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 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第八章 德育工作

第八章  德育工作

(八)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 的短处。 (2)教育青少年善于调节情绪,培养和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 及时地宣泄和克服不良情绪。 (3)教育青少年磨砺坚强意志,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迎 难而上,持之以恒,勇敢地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 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并且勇于开拓进取。 (4)教育青少年塑造良好性格,增强自尊自信, 自强不息, 努力奋进,不断攀登新高峰。 (5)教育青少年寻求真挚友情,要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 损友,要学习和掌握社交的艺术。
德育和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从目的来看,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要 求的品德;而智育过程则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活动方式来看,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以集体活动为 主;智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以个体为主的,而且是以记 忆、想象、思维等这样一些个体的内部活动为主。 从途径来看,德育过程的途径较广泛,既可以是在教学过 程中进行,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活动中进行,还 可以智育过程之中;而智育过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 其他教学环节进行。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五、 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 规定

第五讲 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打印版本)

第五讲 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打印版本)

(二)功能
(三)建设
隐蔽课程
课堂中的隐蔽课程
校园中的隐蔽课程
课堂物质环境 (座位排列、装 饰、卫生等)
课堂精神氛围 (班风、教学组 织方式等)

校园物质环境 (建筑、绿化、 卫生等)
校园精神氛围 (管理方式、校 园文化等)
(四)问题
• 1.课堂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功利化,部分学生 在课堂中呈现出被教师隐性放弃的状况
第一节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一学校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概念德育内容的发展德育内容概念德育内容的发展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古代社会的德育内容现代社会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古代社会的德育内容现代社会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第一节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二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宏观的决定因素直接的决定因素宏观的决定因素直接的决定因素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德育过程观偶发因素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德育过程观偶发因素第二节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第二节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一我国政府对学校德育内容的规定一我国政府对学校德育内容的规定小学德大大纲1993育中学德育大纲1995高中小学和初中的直接德育课程标准高中小学和初中的直接德育课程标准19961997
(二)间接德育课程
如果我们将品德发展作为 一种终极的教育目标,同 时又将知识的获得和理解 力的发展——这些在学校 教育生活中占有大部分时 间的工作视为与德育无关 的话,学校德育实际上就 会是毫无希望的事情。 ——杜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北宋· 周敦颐· 爱莲 说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一)教育心理学。

1。

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7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从与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发展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8年发表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心理学在理论探索方面,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他们的思想为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使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德育知识讲座

德育知识讲座

德育知识讲座一、德育的概念什么是德育?这是任何德育理论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但在理论和实践上,人们对德育这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

有的同志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或称道德品质教育,有的同志则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或称政治思想教育,显然对德育概念的理解都不够全面。

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对什么是德育弄不清楚,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况。

对德育概念比较准确的概括就是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操作演示以熏陶涵养被教育者,被教育者通过模仿仿效教育者和练习模仿仿效的内容而对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原则有所理解和遵循的活动。

这个定义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什么启发呢?首先,德育可理解为以德育人。

它要求我们本身要有德,即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遵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熏陶学生。

其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主要是身教和言教,其中身教重于言教。

可见,德育——真正的德育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和风细雨,而不应是强制、制裁等。

第三,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进行。

外界的熏陶(这正是德育工作者所努力的地方)是通过被学生的自化而实现的,如果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工作,内化将无法实现。

第四,德育也可理解为育德,德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遵循,我们教师所有德育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第五,真正的德育是一种愉快的活动。

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有所得的愉悦感,我们教师本人也会因其给予学生的帮助和在这种活动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愉快满足,其体验与演员演出成功时的感受相同,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许多智者仁者对教师这个行业乐此不疲。

(春秋时期的孔子、孟子、汉朝的董仲舒、宋朝的朱熹、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叶圣陶,当代的魏书生、李镇西、刘彭芝、李希贵等等)孔子、孟子古代的大教育家连外国人都知道、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叶圣陶,当代的魏书生、李镇西、刘彭芝、李希贵这些人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2024年度完整版德育课件

2024年度完整版德育课件
21
将成功的德育评价经验 和方法在更大范围内进
行推广和应用。
05 师资队伍建设与 培训
2024设
2024/2/2
明确专职德育教师的职责和要求
专职德育教师应具备专业的德育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承担德育课程的教学、德育活动的 组织和德育科研等任务。
加强专职德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分享,培养互助互爱的 良好风尚。
遵守集体规范
要求学生遵守集体规范, 维护集体秩序,为集体的 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9
社会公德教育
文明礼貌
教育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尊重他人,注重礼仪。
2024/2/2
遵守公共秩序
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 社会安定和团结。
保护环境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 环保活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通过公开选拔、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专职德育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在职教 师的培训和提高。
建立专职德育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对专职德育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 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班主任队伍选拔及培训
1 2
明确班主任的德育职责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 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
综合评价
将观察记录、问卷调查、成果 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形成综合评价结果。
2024/2/2
19
评价结果反馈
2024/2/2
个性化反馈
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结果,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帮助 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集体反馈

第二部分 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德育概述、目标、内容

第二部分 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德育概述、目标、内容

●第二部分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德育的概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内涵一、德育的含义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望多”:要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二、德育的性质1、德育的性质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德育具有社会性(2)德育具有历史性(3)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4)德育具有继承性三、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咋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发生的影响。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概念与功能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

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价,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德育目标要求5、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总体目标2、学段目标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第三节德育内容一、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构成(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4)爱国主义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民主法治和纪律教育(8)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9)青春期教育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2、德育内容的新课题(1)生命教育(2)公民教育(3)信仰教育(4)生态伦理教育(5)媒介素养教育(6)诚信教育二、我国学校各阶段的德育内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

德育原理,讲义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德育原理,讲义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内涵1、德育转化说2、德育内话说3、德育内外化说4、德育建构说二、德育本质1、大德育观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

这种德育界定后来包括更大的范畴,除了政治、思想、法制、道德方面的教育外,心理、纪律、环境、人口、劳动、国防、审美、理想、青春期教育等也归属德育的范畴,致使德育外延不断膨胀。

学校德育承担其所难以承担的辅助任务,导致效率低下。

2、守一而望多“守一”:指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是大德育的根本,教育要守住最基础做人的问题。

“望多”:一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与道德教育即狭义的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从其他教育中吸取合理而有益的经验,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

第二节德育的主要功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德育功能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德育功能可以划分为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力能: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品德发展客观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德育的本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智能发展功能和享用性功能。

个体的品德发展功能是德育的根本功能和第一位的,智能发展功能是其副产品,享用功能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并非每个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这种体验,它属于个体性功能的较高层次。

(一)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的品德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品德的形式、内容能力三大维度,每一维度之中又包括若干因素。

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德育功能体系的基础,也是德育最基本的功能。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PPT讲解资料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PPT讲解资料

开展九种评比,检查德育工作效果
拾 珍惜十大荣誉,追求更高德育目标
童年,一个承载了你一生大童半年美,好一回个忆承的载时了期你,一一生大个半当美年好渴回望忆脱的离时而期如,今一却个再当也年回渴不望去脱的离时而期如,今一却个再一也切回都不还去是的新时鲜期事,物一的个时一期切,都但还是是正新如鲜山事里物的的河时流期,,流但过是了正繁如花山似里锦的的河山流林,,流也过会了流繁往花一似马锦平的川山的林平,原也。会流往 一马平 川的平 原。 童年,一个承载了你一生大童半年美,好一回个忆承的载时了期你,一一生大个半当美年好渴回望忆脱的离时而期如,今一却个再当也年回渴不望去脱的离时而期如,今一却个再一也切回都不还去是的新时鲜期事,物一的个时一期切,都但还是是正新如鲜山事里物的的河时流期,,流但过是了正繁如花山似里锦的的河山流林,,流也过会了流繁往花一似马锦平的川山的林平,原也。会流往 一马平 川的平 原。
童年,一个承载了你一生大童半年美,好一回个忆承的载时了期你,一一生大个半当美年好渴回望忆脱的离时而期如,今一却个再当也年回渴不望去脱的离时而期如,今一却个再一也切回都不还去是的新时鲜期事,物一的个时一期切,都但还是是正新如鲜山事里物的的河时流期,,流但过是了正繁如花山似里锦的的河山流林,,流也过会了流繁往花一似马锦平的川山的林平,原也。会流往 一马平 川的平 原。 童年,一个承载了你一生大童半年美,好一回个忆承的载时了期你,一一生大个半当美年好渴回望忆脱的离时而期如,今一却个再当也年回渴不望去脱的离时而期如,今一却个再一也切回都不还去是的新时鲜期事,物一的个时一期切,都但还是是正新如鲜山事里物的的河时流期,,流但过是了正繁如花山似里锦的的河山流林,,流也过会了流繁往花一似马锦平的川山的林平,原也。会流往 一马平 川的平 原。

第五章 德育讲义要点

第五章 德育讲义要点

第五章德育部分讲义要点第一部分道德与品德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二、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核心)、道德情感(内部动力、催化剂)、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标志)(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对偶故事法——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0-2自我中心阶段:无律·2-8权威期阶段:他律,服从外部规则,听话的好孩子·8-10可逆性阶段:标志着他律进入自律,规则可以约定,互惠互利是可逆·10-12公正阶段:主持公道(2)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三)小学生品德的发展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和谐道德认知能力、道德言行逐渐趋向分化、明显地自觉纪律形成。

2.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个体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成为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四)品德形成的因素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内部: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第二部分德育一、德育的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狭义:德育即学校德育。

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与经过人类选择的文化(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已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培训讲义

学校德育工作培训讲义

学校德育工作培训讲义学校德育工作培训讲义乐治中学德育工作专题培训(共2学时)彭启蒙第1学时:一、指导思想从教育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德育工作规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设计,力求达到各年级纵向衔接、分层递进,整体构建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1、面向实际,低重心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现有的水平为出发点,立足于学会做人首先必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只有低起点、小步进、并且各年段间系统连续、科学衔接,才能逐步累积、完善提高。

2、精心组织,操作性原则在落实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教育教学秩序以有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每一系列操作步骤的精心设计和科学安排,做到组织有序、检查到位、环环相扣。

3、注重过程,体验性原则只在增强主体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充分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

从而真正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4、循序渐进,发展性原则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依次展开、逐步提高的原则。

如德育的内容应从行为规范养成的低起点出发,逐步向社会责任感等高层次渐进发展;德育的活动应由“单一性”向“综合性”渐进发展。

5、常抓不懈,坚持性原则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抓出实效,结出硕果。

坚持性原则,体现在某一项德育活动上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体现在德育内容上,必须要保持各年龄段之间的有机衔接、系统连贯;体现在德育工作者身上,则是一种工作品质,尤其在面对品德培养过程中的艰巨性与反复性,应具有意志力和使命感。

6、整体协调,全员性原则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涉及范围广泛、影响因素众多,是一项开放性、动态性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学员专用讲义《德育工作基础知识》中公教育学员内部资料第一章德育概述【真题再现】1. 狭义的德育是指()。

A.社会德育B.社区德育C.学校德育D.家庭德育2•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

A. 导向作用B. 制约作用C. 积极作用D •影响作用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

A.数量标准B.质量标准C.形式标准D.内容标准4.【多选题】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艺术教育D.道德教育5.【多选题】制定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A.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B.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C.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D.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6.【判断题】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内容梳理】一、德育的含义(一)道德的概念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

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

(二)品德的含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三)德育的内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主要是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德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具体来说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

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含义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规定我国中小学实施德育的直接依据:1993 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1995 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

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2. 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1)强调基础性这表现在更加重视基本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以及心理品质教育。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提出了培养和发展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一要求。

《中学德育大纲》在初中德育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在高中德育目标中提出了“发展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的要求。

(3)注意德育的层次性德育纲要注意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它既有总的德育目标也有分阶段的子目标,而且每一个具体的德育内容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4)具有全面性现行的德育目标注意到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小学德育纲要》中有相当部分强调个体道德观念,个性心理品质,个人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个人责任感,个体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现行的德育目标既继承了以往德育目标中比较稳定的内容,也根据时代的变化趋势,对德育目标作出了必要的变革。

如对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强调,对质量、效益、服务观念的培养,对环境道德教育的强调,对尊重人权的强调等等,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趋势。

四、品德结构及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的结构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由此可见,道德情感就是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3.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是人们利用自己意识的控制和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如动机间的冲突及行动过程中坚持与动摇的斗争等)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途径来实现的。

只有学生具有良好道德行为才使学校的品德教育具有社会价值。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以上四种心理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学校教育实践1.在中,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开端,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2.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间环节,不仅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而且对道德行为可以起到一种激励和定向的作用; 3.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下,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推动下,通过训练形成起来的,同时它又对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起到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是协调性。

首先,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其次,小学时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再次,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最后,小学阶段的道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的具体表现,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期,即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具体地说,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表现为以下特点:1.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表现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1)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能力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但整体理解水平不高。

(2)道德判断逐渐由他律向自律,由只注意行为后果逐渐过渡到全面地考虑动机和后果的统一关系。

(3)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

2.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媒介,是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强大推动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学者的研究甚至认为,小学阶段是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2)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之间,三年级至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关键期;(3)8 岁儿童对犯错行为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在道德判断中做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归因定向;(4)5 岁组与7 岁组、9 岁组之间在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方面差异显著。

3. 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小学生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方面。

从坚持性的动力来源来看,小学生完成任务主要依靠外部的影响。

小学生的自制力也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初入学的儿童自制力很差,经常发生违反纪律、捣乱等行为。

从三年级起,儿童的自制力有了显著发展。

但由于小学生道德意志薄弱、坚持性差,因而常“明知故犯”、“言行不一”。

有时无法抵制诱惑,有时因战胜不了困难,时常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

4. 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道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

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言行往往直接反映教师和家长的要求。

因此,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言行是一致的,但实际上这种一致性的水平是较低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行为比较复杂。

相应的,在品德定向系统中,有一定的原则性;在品德操作系统中,产生了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设想。

因此高年级小学生逐渐开始学会掩蔽自己的行为。

在品德反馈系统中,开始对他人的评价进行一定的分析,他们的行为与教师和家长的指令会出现一定的差异。

当然,小学生表现言行不一的现象是初步的,即使高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协调性占优势。

他们品德言行不一致主要不是来自内在的道德动机,而是受制于道德的组织形式及道德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