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2015-2025年技术发展预测

合集下载

2024年钢铁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钢铁市场分析现状

钢铁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钢铁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材料,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

对于全球钢铁市场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该行业的现状,并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全球钢铁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2. 全球钢铁市场规模根据国际钢铁协会的数据,全球钢铁产量在过去几年中保持稳定增长。

预计到2025年,全球钢铁产能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是全球钢铁市场的主要生产国家。

然而,近年来,由于一系列因素,如经济下行、环境压力以及国际贸易争端,全球钢铁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

3. 中国钢铁市场现状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钢铁市场在全球钢铁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能削减,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过剩产能和环境问题。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一系列市场调整和改革,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生存压力。

4. 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的市场现状除了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也是全球钢铁生产的重要国家。

印度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钢铁市场,近年来其钢铁产量持续增长。

然而,印度的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采取措施来调整市场结构。

日本的钢铁产业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经济形势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日本钢铁市场面临一定的挑战。

美国钢铁市场受到国内市场需求、国际贸易政策和价格波动的影响,近年来也经历了一些起伏。

5. 钢铁市场的发展趋势未来的钢铁市场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对于环境友好型钢材的需求将增加。

同时,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将推动钢铁市场的增长。

然而,产量过剩、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6. 结论全球钢铁市场在过去几年中保持稳定增长,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其市场调整和结构调整对于全球钢铁市场有重要影响。

未来,钢铁行业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寻找创新的发展路径。

钢铁行业十四五转型升级工作方案

钢铁行业十四五转型升级工作方案

钢铁行业十四五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资源整合,持续推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推动全市钢铁行业安全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方案出台背景〃十三五〃以来,全市钢铁产业发展规模由小到大,由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方向辐射延伸,依托钢铁产业上游形成了煤焦化工、合金耐材,下游形成了〃钢铁一建筑材料〃、‘钢铁一装备制造〃、〃钢铁一汽车及零部件〃、〃钢铁一轨道交通〃、〃钢铁一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钢铁一钢贸物流〃等产业链条, 相关联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家,工业产值约1000亿元,就业人数超过20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

但全市钢铁行业存在着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不高、污染物排放量大、产品附加值不高、整体竞争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作为工业转型重点攻坚任务之一,纵深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技术改造,8家钢铁企业〃一企一策〃提标改造深度治理全部完成,实现压减炼铁产能165万吨、炼钢产能280万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助推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 年较2015年相比,PM2.5、PM10.SO2、CO、NO2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1.9%、31.1%,75.5%、58.0%、29.4%,综合指数下降33.0%、重污染天数减少16 天、优良天数增加15天,实现〃七降一增〃。

〃十四五〃时期,国家、省对钢铁行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要求,钢铁行业面临着产业政策、环保形势、市场格局等多重倒逼,加快推进全市钢铁行业资源整合既是政策、环保形势所迫,也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

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决策部署,依据省《钢铁行业〃十四五〃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坚持绿色、减量、集聚、提质、增效转型方向,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突出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企业智能化、钢材精品化,全面推进钢铁行业布局优化、产能整合、装备升级、管理进步、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提升工艺装备、产品质量、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努力推动全市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的机遇和问题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的机遇和问题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的机遇和问题(一)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世界各地需加大减排力度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重大问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挑战。

截至2019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2015年,《巴黎协定》明确了21世纪末全球温升将被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的目标,并将1.5°C温控目标确定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努力方向。

《巴黎协定》要求各缔约方每五年提交一次“国家自主减排贡献"(NDC)并自主确立减排目标。

然而多项研究均显示即使各国都兑现自主指定的减排目标,全球温升平均水仍非常可能超过3℃,无法满足1.5°C甚至2℃的要求。

因此全球各国均需大幅提升减排力度,以免温度变化成为长期不可逆的问题并带来巨大风险。

(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碳达峰、碳中和势在必行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并入国家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建设碳市场、增加生态碳汇等一系列措施落实减排政策。

当前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已取得些许成效,如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14年前降低约48%,非化石能源占比约15%,已经提前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并超出预期。

为在全球减少碳排放行动中做出更多贡献,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会议及气候雄心峰会上公布了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未来期望。

相较2015年中国的NDC方案,二氧化碳强度由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变更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非化石能源比重由20%提升至25%,森林蓄积量从45亿立方米提升至60亿立方米。

中国的碳排放较美国、欧洲而言较高,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比美国、欧洲分别高出约50亿吨、40亿吨,但伴随,能源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意识的提高、粗放式经营的收敛、精细化高效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三产高精尖技术等,中国二氧化碳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十四五钢铁工业发展规划解析

十四五钢铁工业发展规划解析

“十四五”钢铁工业发展规划解析原材料工业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

近日,工信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我国首次将原材料工业整合起来做一个规划,旨在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的特点,增强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行业间耦合共生发展。

据了解,《规划》为“十四五”钢铁工业的发展既下达了任务书,也绘就了路线图。

那么,“十四五”钢铁工业面临什么样的发展形势?发展的目标有哪些?需要完成哪些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1“十四五”钢铁工业起步基础如何?1.1发展基础一一“五新”1.1.1规模优势得到新提升第一:粗钢等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Q——钢材、铝材、光伏玻璃等自给率超过98吼1.1.2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一1.5亿吨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1.1.3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研发投入强度由2023年的0.76%提高到2023年的0.9%左右。

一一重点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一建成了26家国家新材料重点平台。

1.1.4绿色转型呈现新面貌-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23年分别下降4.7队46%,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1.5智能制造达到新水平——大型原材料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指数为6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o——原材料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7%o1.2发展环境1.2.1机遇(1)广阔空间: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发挥,特别是新兴领域和消费升级对高端材料有需求。

(2)基础支撑: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特别是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企业集聚。

(3)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1.2.2挑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拓展国际市场难度明显增加Q钢铁等主要大宗原材料产品需求将陆续达到或接近峰值平台期,规模数量型需求扩张动力趋于减弱。

中国2025年废钢计划目标

中国2025年废钢计划目标

中国2025年废钢计划目标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同时每年也产生大量的废钢资源。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国政府计划到2025年,废钢资源利用率达到XX%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鼓励企业提高废钢回收率。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加大对废钢资源的回收力度,提高废钢的供给能力。

2. 推广先进的废钢加工技术。

加大对废钢加工设备的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废钢加工工艺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废钢利用率和附加值。

3. 建立完善的废钢回收体系。

加强废钢回收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的废钢回收、流通、加工体系,提高废钢的回收率和利用率。

二、增加废钢利用量为了满足钢铁行业对废钢资源的需求,中国政府计划到2025年,废钢利用量达到XX亿吨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鼓励钢铁企业使用废钢。

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推动钢铁企业增加对废钢的使用,提高废钢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2. 发展废钢加工产业。

加大对废钢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大型废钢加工基地,提高废钢的供给能力和附加值。

3. 加强废钢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废钢资源调配机制和管理制度,确保废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扩大再生有色金属产量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有色金属需求,同时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中国政府计划到2025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XX 万吨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鼓励企业回收利用废旧有色金属。

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加大对废旧有色金属的回收力度,提高再生有色金属的供给能力。

2. 加大对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再生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基地,提高再生有色金属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建立完善的再生有色金属回收体系。

加强再生有色金属回收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的回收、流通、加工体系,提高再生有色金属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四、提升产业产值为了推动废钢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中国政府计划到2025年,废钢产业产值达到XX万亿元以上。

2024年型钢轧机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型钢轧机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型钢轧机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型钢轧机是一种用于将钢材进行加工和压制的机械设备,因其在钢铁产业中的重要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型钢轧机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市场概述型钢轧机市场是钢铁工业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在钢材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市场需求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型钢轧机的销售和发展情况。

市场规模根据最新的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型钢轧机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内持续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钢铁工业的持续扩张。

据估计,到2025年,全球型钢轧机市场的价值将超过X亿美元。

市场动态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型钢轧机不断迭代更新。

新一代型钢轧机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稳定的运行性能,满足了市场对节能环保、高效生产的要求。

2.区域市场分析:亚太地区是全球型钢轧机市场最大的消费地区,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推动下,该地区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另外,北美和欧洲地区也展现出稳定的市场需求。

3.行业竞争格局:型钢轧机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

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4.市场增长预测: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型钢轧机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此外,随着国家政策对钢铁行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新建钢铁生产线和升级型钢轧机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发展。

市场挑战与机遇1.挑战:高成本和周期性需求是型钢轧机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型钢轧机的制造和维护成本较高,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还需要长周期的投资回报。

2.机遇:现代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为型钢轧机市场带来巨大的机遇。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的推进,对钢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进而推动型钢轧机市场的发展。

总结型钢轧机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技术创新、区域市场需求的增长和行业竞争激烈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尽管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但其潜在的机遇仍然巨大。

钢铁十三五规划

钢铁十三五规划

钢铁行业“十三五”规划发布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长期以来,钢铁工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有力支撑了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的开局阶段,也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制定并落实好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对实现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建成世界钢铁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编制,作为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行业现状“十二五”时期,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提供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钢铁材料,产品实物质量日趋稳定,有效支撑了下游用钢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环境能源约束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一)“十二五”发展成就1.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在需求的带动下,我国粗钢产量由2010年的6.3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8亿吨,年均增长5%,并在2014年达到8.2亿吨的历史峰值.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9%,基本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钢材的需求.2015年,钢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万亿元,利税2416亿元,为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2.品种丰富质量提升.“十二五”期间,关键钢材品种生产取得突破,以百万千瓦级核电用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第三代高强汽车板、高性能海洋平台用钢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用钢实现产业化.量大面广的建筑用钢实现升级换代,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400兆帕(Ⅲ级)及以上高强钢筋生产比例高达99.6%,达到“十二五”规划“80%以上”的目标.钢材质量大幅提升,达到国外先进实物质量水平的钢材产品497项,产量占全部品种的40%.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我国钢铁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拥有一批3000立方米以上高炉、5米级宽厚板轧机、2米级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等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冶金装备;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占炼铁总产能72%,100吨及以上转炉(电炉)占炼钢总产能65%.高效低成本冶炼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一贯制生产管理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广泛应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在新建成企业中得到应用.4.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十二五”期间,共淘汰炼铁产能9089万吨、炼钢产能9486万吨.以干熄焦、干法除尘、烧结脱硫、能源管控中心为代表的节能减排技术在行业广泛应用.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折合标准煤)由605千克下降到572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63千克下降到0.85千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1.19千克下降到0.81千克,吨钢耗新水量由4.10吨下降到3.25吨,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钢铁能源消耗总量呈下降态势.5.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下,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日趋完善,宝钢湛江一期、武钢防城港等重大沿海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和启动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钢铁“北重南轻”的总体布局.青钢、芜湖新兴铸管、广钢已完成搬迁和转产,石钢、贵钢、杭钢等城市钢厂搬迁改造或转型发展正在实施.6.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信息化技术在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方面应用不断深化,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企业资源计划(ERP)装备率超过70%.开展了以宝钢热连轧智能车间、鞍钢冶金数字矿山为示范的智能制造工厂试点,涌现了南钢船板分段定制准时配送JIT为代表的个性化、柔性化产品定制新模式.钢铁交易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钢铁电商交易平台.7.资源保障取得新进展.国内铁矿石价格指数、现货交易平台、期货交易的联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铁矿石成交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利用境外铁矿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已投产的权益矿产能累计1.2亿吨,较“十一五”末增长114%.国内铁矿勘探力度不断加大,新增查明铁矿石资源量133亿吨.废钢资源利用不断推进,“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废钢4.4亿吨,较“十一五”增长14%.二主要问题1.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能达到11.3亿吨左右,重点大中型企业负债率超过70%,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0年的79%下降到2015年的70%左右,钢铁产能已由区域性、结构性过剩逐步演变为绝对过剩.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前十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60%”的目标.全行业长期在低盈利状态运行,2015年亏损严重.2.自主创新水平不高.我国钢铁行业自主创新投入长期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有1%左右,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1.5%以上”的目标,远低于发达国家2.5%以上的水平,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不强,尚未跨越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老模式.创新载体分散,资金、设备、人才等创新资源重复配置,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足,部分关键高端钢材品种还需依赖进口.3.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我国钢铁行业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节能环保投入历史欠账较多,不少企业还没有做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节能环保设施有待进一步升级改造.吨钢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虽逐年下降,但抵消不了因钢铁产量增长导致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总量增加.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等钢铁产能集聚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绿色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4.企业经营亟需规范.我国钢铁企业良莠不齐,违反环保、质量、安全、土地法规的违法违规产能仍然存在,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监管处罚及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低效产能和僵尸企业难以市场化退出,行业自律性差,市场竞争无序,加剧了市场恶性竞争.二、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进入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钢铁工业既面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构调整和需求升级等方面的重大机遇,也面临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及有效供给不足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总体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展中国家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我国钢铁行业广泛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市场机遇.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消费升级、四化同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钢材需求空间.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对钢铁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不断升级.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将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为我国钢铁工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粗钢需求增长乏力与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复杂.全球铁矿石等原燃料供应及价格大幅波动对钢铁工业运行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正从靠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向以质量、效益提高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方向转化.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产能过剩已不可能通过历史上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来消化.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结构性的,不是周期性的,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是环境资源等发展条件的变化决定的,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或U型反弹,将经历一个L型发展阶段.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对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提高将提出迫切需求,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提升质量将提出更新要求,企业对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提出了更多期盼.全力推进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实现钢铁行业脱困发展已是当务之急.二需求预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大于6.5%的预期目标,并考虑了经济发展速度区间、下游产业需求变化、区域发展平衡和钢材进出口等因素,结合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规划综合采用钢材消费系数法、地区消费平衡法、行业消费调研法等方法,对粗钢需求和产量进行了预测.从国际看,预测2020年粗钢消费量和产量基本维持在16亿吨左右水平.从中长期看,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摆脱危机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动下,粗钢消费将呈稳定和小幅增长态势.从国内看,“十三五”我国钢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将呈双下降走势,生产消费将步入峰值弧顶下行期,呈波动缓降趋势.国内粗钢消费量在2013年达到7.6亿吨峰值基础上,预计2020年将下降至6.5亿-7亿吨,粗钢产量7.5亿-8亿吨.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推动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促进创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智能制造,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二基本原则1.坚持结构调整.以化解过剩产能为核心,积极稳妥实施去产能,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兼并重组为手段,深化区域布局协调发展.2.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力,以破解钢铁材料研发难题为突破点,全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3.坚持绿色发展.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升级改造,不断优化原燃料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研发、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钢材,构建钢铁制造与社会和谐发展新格局.4.坚持质量为先.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以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为核心,加强质量提升管理技术应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实现质量效益型转变.5.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优进优出”,积极引进境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全面推动国际钢铁产能合作.三目标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行业创新平台和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领军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稳定达标,总量双下降;培育形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工厂和智能矿山;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一批关键钢材品种有效供给.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着成效,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高,有效供给水平显着提升,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区域分布合理、技术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发展态势,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四、重点任务一积极稳妥去产能去杠杆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停止建设扩大钢铁产能规模的所有投资项目,将投资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绿色发展、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品种开发、延伸服务和产能合作等方面.各地一律不得净增钢铁冶炼能力,结构调整及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钢铁项目也要实行减量置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地区按不低于1:1.25的比例实施减量置换.2015年含以前已淘汰产能、落后产能、列入压减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不得用于产能置换,列入产能置换方案的企业和装备必须在各地政府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依法依规去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要依法依规关停退出.2016年全面关停并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符合铸造生铁用企业认定规范条件的铸造高炉除外,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高合金钢电炉除外等落后生产设备.全面取缔生产“地条钢”的中频炉、工频炉产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举报作用,积极利用卫星监测等技术手段,全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等专项行动,重点排查未列入钢铁行业规范管理的钢铁生产企业和项目.推动僵尸企业应退尽退.将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靠银行续贷等方式生存的企业实施整体退出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僵尸企业和低效产能,停止财政补贴,停止银行贷款,妥善安置职工,促其退出市场.支持地方和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等途径,退出低效产能.发挥专项奖补资金等激励政策作用,鼓励产能规模较大的地区主动压减钢铁产能.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行业和企业应立足于质量效益为先,通过各种手段大幅降低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要把降低负债作为重要任务.已经核准和备案的拟建、在建结构调整、城市钢厂搬迁项目,要结合当前形势,在减量发展基础上重新评估建设可行性,经济效益差、资本金比例低于40%的要坚决停下来,防止产生新的高负债企业.资不抵债、债务违约的企业要通过破产重整、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多种方式加快处置,要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由市场主体自主选择,严禁僵尸企业作为债转股对象.二完善钢铁布局调整格局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结合化解过剩产能,深化区域布局减量调整.沿海地区要转变将区域内钢厂一味转移到沿海建设的思路,不再布局新的沿海基地,立足现有沿海基地实施组团发展、提质增效;内陆地区要以区域市场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为双底限,坚决退出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立足现有龙头企业实施整合脱困发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在已有沿海沿江布局基础上,着眼减轻区域环境压力,依托优势企业,通过减量重组,优化调整内陆企业,大幅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位于河北境内首都经济圈内的重点产钢地区,要立足现有沿海钢铁基地,研究城市钢厂整体退出置换,实现区域内减量发展.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依托区域内相对优势企业,实施区域整合,减少企业家数,压减过剩钢铁产能.东南沿海地区:以调整全国“北重南轻”钢铁布局为着力点,建好一流水平的湛江、防城港等沿海钢铁精品基地.城市钢厂:对于中心城市中的现有钢厂要服从和服务于城市发展的需要,综合平衡所在城市整体定位、环境容量、土地资源价值、税收占比等因素,确定关停转产、搬迁转移、与城市协调发展等多种选择.对不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要求,改造难度大、竞争力较弱的城市钢厂,实施转型转产,退出钢铁行业;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钢厂实施“绿色发展、产城共融”战略;正在实施的城市钢厂搬迁项目必须实施减量搬迁,要坚决落实减量置换产能,并在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示.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低能耗冶炼技术,节能高效轧制技术,全流程质量检测、预报和诊断技术、钢铁流程智能控制技术、高端装备用钢等升级需求,支持现有科技资源充分整合,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设计单位的桥梁和推广作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基础先导作用,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多元化合作模式,在钢铁领域建设国家级行业创新平台,提高原始创新、自主集成创新能力,开展行业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工作,每年取得标志性创新成果.推动建设国家技术创新示范钢铁企业,支持以钢铁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优势钢铁企业与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加大创新投入,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四提升钢铁有效供给水平推动服务型制造.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推进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鼓励钢铁企业与下游用钢企业主动对接,围绕用户需求,结合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持续跟踪改进EVI模式,创新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供材料推荐、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一系列延伸服务,创造和引领高端需求.支持企业重点推进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力争每年突破3-4个关键品种,持续增加有效供给.五发展智能制造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加快推进钢铁制造信息化、数字化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支持钢铁企业完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制造执行、企业管理四级信息化系统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建立大数据平台,在全制造工序推广知识积累的数字化、网络化.支持钢铁企业在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操作一致性高等岗位实施机器人替代工程.全面开展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定工作,推进钢铁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在全行业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行动,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经验.重点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4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提升企业品种高效研发、稳定产品质量、柔性化生产组织、成本综合控制等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鼓励优势企业探索搭建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钢铁生产企业、下游用户、物流配送商、贸易商、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等各类资源,共同经营,提升效率.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在汽车、船舶、家电等重点行业,以互联网订单为基础,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鼓励优势钢铁企业建设关键装备智能检测体系,开展故障预测、自动诊断系统等远程运维新服务.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和模式,提出钢铁智能制造路线图.六推进绿色制造实施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推广应用和全面普及先进适用以及成熟可靠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全面完成烧结脱硫、干熄焦、高炉余压回收等改造,淘汰高炉煤气湿法除尘、转炉一次烟气传统湿法除尘等高耗水工艺装备.全面建成企业厂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环保在线监控体系.研发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开展焦炉和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综合污水回用深度脱盐等节能环保难点技术示范专项活动.在环境影响敏感区、环境承载力薄弱的钢铁产能集中区,加快实施封闭式环保原料场、烧结烟气深度净化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钢铁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和实施物流集中铁路运输方案,系统优化物流体系,减少物流过程中无组织排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随着我国废钢资源的积累增加,按照绿色可循环理念,注重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电炉炼钢的发展机遇.鼓励产业耦合,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等产业及城市间的耦合发展,实现钢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加快钢铁行业资源能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加强冶金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推广城市中水和钢铁工业废水联合再生回用集成技术.引导绿色消费.加快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支持钢铁企业主动参与钢结构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研发生产与钢结构建筑构件需求相适应的定制化、个性化钢铁产品,推广39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结构用钢,研发防火、防腐高性能钢结构用钢,探索生产标准化程度高的钢结构构配件,建立钢结构构配件统一配送中心,力争钢结构用钢量由目前的5000万吨增加到1亿吨以上.继续深入推进高强钢筋应用,全面普及应用400兆帕Ⅲ级高强钢筋,推广500兆帕及。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钢铁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市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钢铁产业既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体系中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的支撑产业。

在新的形势下,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钢铁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为了促进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产业界定。

钢铁是工业的基础,钢铁材料是性价比优良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是制造业的物质基础,是建筑工程的结构材料。

钢铁产业主要包括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活动。

精品钢材主要是指用于装备制造、重大工程、机械汽车及高档消费品等领域的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和特殊要求的钢铁材料及新型钢铁材料。

精品钢材通常需要能够满足较高质量和性能要求的生产工艺技术或需要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装备进行生产。

(二)发展环境。

1.国际钢铁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1)钢铁产量高速增长已近尾声。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钢铁产量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20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8.1亿吨,同比增长 4.5%。

本轮全球粗钢产量高速增长已近尾声,据世界钢铁协会预计,未来中长期(至2040年)全球钢铁需求年均增长0.9%左右。

(2)粗钢产能依然过剩。

2020年,全球粗钢产能22.3亿吨,产能利用率81%,同比提高了5.9个百分点。

尽管中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头压减过剩产能使得全球产能过剩矛盾有所缓解,但当前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在建、拟建产能,未来全球粗钢产能形势不容乐观。

(3)钢铁贸易量占比持续下降。

全球钢铁贸易量随着钢铁产量的增长而增长,但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呈下降态势。

2000-2020年,全球钢材产量从7.8亿吨增至16.9亿吨,钢材出口量从3.1亿吨增至4.6亿吨,但钢材出口量占钢材产量比重从39.2%降至27.1%。

(4)对高档钢材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满足下游用户对钢铁材料不断提升的要求,主要产钢国家和钢铁企业十分重视对高性能、高质量、高技术钢材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开发超高强度、高耐腐蚀、耐超低温、焊接性能更优等新型钢铁材料。

钢铁行业降碳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试题

钢铁行业降碳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试题

钢铁行业降碳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试题一、单项题1、中国承诺碳达峰的实现时间节点() [单选题]A、2030年(正确答案)B、2035年C、2040年2、中国承诺碳中和的实现时间节点() [单选题]A、2040年B、2050年C、2060年(正确答案)3、鞍钢承诺碳达峰的实现时间节点() [单选题]A、2025年(正确答案)B、2030年C、2035年4、鞍钢承诺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低() [单选题]A、60%B、50%C、30%(正确答案)5、2022年我国钢产量10.13亿吨,占全球(),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也支撑了国民经济。

[单选题]A、55%(正确答案)B、40%C、60%6、BOF是俗称()的英文缩写 [单选题]A、电炉B、精炼炉C、转炉(正确答案)7、氢基直接还原,俗称() [单选题]A、DRI(正确答案)B、OBFC、BOF8、熔炼炉,俗称()。

[单选题]A、DRIB、OBF(正确答案)C、BOF9、炉外重整氢基直接还原炼铁,100%采用生产的()。

[单选题]A、焦炉煤气(正确答案)B、高炉煤气C、转炉煤气10、“工业尾气-CO2回收-炼钢利用”生产流程,可以有效促进减排的项目不包括() [单选题]A、烟尘源头B、钢铁料消耗C、SO2(正确答案)二、多选题1、钢铁是()行业,2022年我国钢铁行业CO2排放量为18.23亿吨,占我国全社会CO2排放量的16%,位居制造业之首。

A、高载能(正确答案)B、高能耗(正确答案)C、高排放(正确答案)D、高成本2、碳边境调节机制将覆盖()等产品。

A、钢铁(正确答案)B、化肥(正确答案)C、水泥(正确答案)D、光伏3、碳中和主要路径()。

A、基于高炉—转炉传统长流程的极致减碳(正确答案)B、以电炉为核心的短流程冶炼(正确答案)C、以氢基直接还原+熔炼炉+转炉的低碳技术路线(正确答案)D、产业结构调整,以低碳产品的主要的生产经营4、高炉—转炉传统长流程的极致减碳,通过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方式。

2023年冶金工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冶金工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冶金工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冶金工业市场发展快速,日新月异。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冶金工业市场规模将在未来数年内保持稳步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冶金工业市场规模将超过4万亿美元。

国内冶金工业市场发展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目前,中国冶金工业市场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有:
1. 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
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国内正在积极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推进互补发展的战略。

同时,一些老矿的淘汰和新矿的新增将对冶金工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2. 废钢回收利用:
中国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钢材和废钢产生,大量废钢的回收利用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废钢回收利用将成为中国冶金工业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

3. 大力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
中国钢铁产业过剩严重,去产能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内冶金工业市场的热点话题。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力图以市场化的手段推进去产能工作,能够更加精准地实施去产能、去产能协同作战。

4. 科技创新和智能化生产:
China 2025战略的推出,对于冶金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一些企业逐步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大力发展技术和设备,致力于提高钢铁生产的智能化生产水平。

总体来说,未来几年内,中国的冶金工业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将不断推进技术和设备的升级和改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竞争。

同时,政府部门也将积极出台各类支持政策,推动冶金工业高质量发展。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政策目标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

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升级。

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

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

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

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

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

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2023年中国及部分省市钢铁冶炼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推动行业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2023年中国及部分省市钢铁冶炼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推动行业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低碳工艺转型的背景
低碳工艺转型的意义
1.低碳工艺转型推动建筑行业碳中和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各行各业中,低碳工艺转型已经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建筑行业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到2030年,建筑行业需要减少20%的碳排放才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此,许多建筑企业已经开始采用低碳工艺技术,如太阳能、地源热泵等,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据统计,采用这些低碳工艺技术可以减少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约20%,同时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约30%。
2.低碳工艺革新的数据以太阳能产业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2019年全球太阳能发电量增长了40%,达到了2,070太兆瓦。这一数据表明,太阳能发电技术正在快速进步,而其低排放、可再生的特性使其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数字化转型的数据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也正在改变其运营模式。据麦肯锡的报告,到2025年,数字化将为全球工业增加值每年带来6.1万亿美元的影响。这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于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工艺转型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低碳工艺转型的挑战
低碳工艺转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和技术挑战。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4%的碳排放来自制造业,其中约20%来自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此外,大部分制造业仍处于工业2.0阶段,约85%的制造业生产线仍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低碳工艺转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数字化转型在低碳工艺中的应用
"数字化转型在低碳工艺中的应用,为环保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化转型
低碳工艺
碳排放生产效率源自源消耗汽车制造低碳工艺转型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铁行业2015-2025年技术发展预测钢铁行业2015-2025年技术发展预测钢铁行业2015-2025年技术发展预测1钢铁行业技术发展现状1.1现状与成就1996年我国钢产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t,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

之后,在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下,我国钢产量出现阶梯增长,2013年达到了7.79亿t,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中国钢铁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力支撑了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品种结构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得到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的持续增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量高端钢铁产品的成功自主生产,为国民经济各主要用钢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提供了保障。

我国钢铁产品的开发能力不断增强,一批自主开发的关键钢材(2489, -7.00, -0.28%)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和生产出了一大批钢铁精品,如高速铁路用百米重轨,高钢级油气输送管线,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级不锈钢,超深井、耐腐蚀、抗挤毁油套管、大规格镍基合金油管及核电蒸汽发生器用管等。

2)基本实现工艺流程装备的大型化、自动化、国产化大中型企业主体设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工艺创新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已基本实现钢铁制造主要工艺技术和主体装备的国产化,其中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吨钢投资明显下降。

具备自主建设世界一流年产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厂的能力,新一代钢铁流程工艺和装备技术实现产业化,大中型钢铁企业主流程工艺和装备基本实现了基础及过程二级计算机自动控制,工厂级、公司级的三、四级计算机管理和控制也在许多工厂中实现。

炼铁领域,高炉炼铁整体工艺、装备及生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高炉大型化取得显著进展,目前,超过75%的铁水是由1000m3以上高炉生产,大中型高炉利用系数、风温已优于国外水平。

国产的无料钟炉顶设备、铜冷却壁设备已在大型高炉上得到成功应用,高炉炉顶煤气分析、高炉冷却水高精度温差和热流强度监测、风口燃烧监测等技术在大型高炉上成功应用。

自主研发的大型烧结、焦化设备和技术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炼钢领域,我国转炉生产流程工艺与装备技术进步明显,初步建立起“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钢水精炼、恒拉速连铸”四位一体的洁净钢生产流程体系,并实现了有效运行,成为钢水质量提高,产品结构优化的可靠基础。

转炉全自动吹炼技术和“负能”炼钢技术迅速发展并取得重大进步。

一些企业正在积极尝试顶底复吹转炉双渣、留渣工艺的探索,也在加紧试验应用稳定造渣、滑动水口出钢等技术。

电弧炉方面,我国已具备集束氧枪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

我国钢水精炼系统工艺和装备已可立足国内,RH工艺装备实现了出口,装备制造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恒拉速连铸、薄板坯连铸等技术的突破与提升促进了我国连铸水平的提高。

轧钢领域,我国大部分轧钢企业装备了先进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大型冷连轧机、热连轧机、高速线材(0, -2611.00, -100.00%)轧机、三辊轧管机、超快速冷却装置等一大批先进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或自主集成,出现了宝钢“先进高强度薄带钢制造技术”、涟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半无头轧制技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成果。

3)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以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和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设备主体设施工序能耗、吨钢综合能耗不断下降。

钢铁工业重点推广应用了以“三干三利用”为代表的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污染综合治理与能源梯级利用系统优化,能源管控中心等技术推广应用,大大地提高了钢铁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水平,行业综合能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4)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及利用技术的研究,为国内资源保障提供了支撑在矿产资源方面,采矿技术与采场结构大型化相适应,采矿装备大型化、系列化、自动化趋势明显,尤其是在自动控制、优化控制及远程控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遥控采矿、无人工作面等在国内已有应用。

贫赤铁矿选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开发了高效圆锥破碎机、高压辊磨机、大型搅拌磨等新型高效节能装备,不断推进破碎机、球磨机、浮选机等装备的大型化。

贫铁矿石开发与利用方面,大型铁矿山露天井下协同开采及风险防控技术首创了露天井下协同开采理论与技术,创新了高陡边坡稳定性三维评价预警防控技术,防止了大型露天矿开采过程中重大地质灾害;系统集成并开发了电磁场等强干扰环境下采空区精准探测及预警风险防控技术,将众多隐患禁区转变为可用资源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前沿性和前瞻性技术逐渐成为钢铁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部分技术国际领先的成绩,如国际上先进的熔融还原技术已在国内率先实现产业化,一些关键技术得到不断改进;薄带铸轧技术的开发、薄板坯半无头连铸连轧技术、非石化能源在钢厂规模应用等也处在国际先进行列。

1.2技术发展趋势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冶金原料优质资源开发殆尽、现有资源质量下降、原燃料价格高涨、二氧化碳减排及环境负荷问题、来自其他材料的替代等压力,都对钢铁工业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在这个大背景下,钢铁产业技术的发展也顺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发展,相应地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强调在满足下游行业用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以资源、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高效流程工艺与产品生产制造技术的研发。

主要表现在:1)钢铁制造流程高效、绿色、可循环虽然世界钢铁产业尚未出现具有突破性的新的制造流程,但立足于高效、绿色流程体系的建立,世界钢铁业已在开展相应的核心技术研究,并将研发的重点放在了节能减排、降低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

而且,减少碳排放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议题。

近年来,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工业,通过研发新的低碳技术以应对未来的“碳挑战”。

为此,欧盟投入巨资开展了低碳技术研究,内容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低碳发电、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并结合钢铁工业实际实施了超低二氧化碳炼钢项目(ULCOS)。

日本实施了“环境和谐型炼铁工艺技术项目(COURSE50)",主要开展减少高炉二氧化碳排放量技术和从高炉煤气中分离、回收二氧化碳技术开发。

美国主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利用熔融氧化物电解(MOE)方式分离铁,利用氢或其他燃料炼铁。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也愈加重视低碳技术和短流程工艺的研发,在薄带铸轧技术、熔融还原技术、无头轧制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

2)钢铁材料高性能、低成本、高质量、近终型、易加工为保持钢铁材料作为基础原材料的主导地位,提高世界钢铁工业的竞争力,国内外钢铁企业都在积极利用工艺技术的进步开发研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成本产品。

如高强度钢(HSS)和超高强度钢(AHSS)品种,少镍少钼的高耐蚀新型不锈钢,长寿命、抗疲劳的轴承钢以及工模具钢,具有耐腐蚀、耐火、耐热、耐低温、耐磨、抗震等功能的建筑用钢、装备制造用钢以及交通用钢,具有抗压、防爆功能的容器钢、装甲钢,具有止裂功能的特厚板以及适应不同应用要求的复合材料等。

而成型方式和工艺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推动钢铁材料的发展,材料的高性能、多功能不仅对成型工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对应用技术和应用环境的匹配陛和融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未来钢铁材料的研究,在充分考虑材料本身的同时更加强调应用技术和应用环境与应用条件的协同发展。

3)两化融合驱动钢铁制造智能化、定制化钢铁工业的信息化水平,不仅是改变传统钢铁产业的锐利武器,也是衡量钢铁生产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钢铁工业要满足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必须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进程,这是钢铁行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目前,世界先进国家强调人性化、安全化的管理模式,实现生产高度自动化,在向着“无人化”车间迈进。

生产车间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车间作业计划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其最终发展方向是少人甚至是无人化运作模式。

“无人化”车间是制造业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转型的重要体现,其示范和推广应用对于提升钢铁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外,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将是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利用无线传感器达到精准、快速化检测与控制,将生产线装备各类信息进行整合。

很多国外钢铁企业已经搭建了融合核心业务的信息网,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设施,为生产线的高度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已经把物联网与云技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冶金装备研发领域,物联网技术、云技术也拥有较大的应用空间。

借助于先进的物联网平台,企业可以自动、实时、准确、详细地获取钢铁生产中各方面的信息,并有效进行筛选与集成,为企业提供系统化的数据源,还为企业管理与系统维护提供更好的服务。

物联网和云技术已经成为钢铁强国的“必争之地”。

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控制系统的应用。

现在世界先进国家正在展开对工业智能化制高点的争夺,特别是日本,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远远领先国际平均水平。

目前在钢铁产业中智能机器人应用较少,各大公司正在竞相开发这一领域,智能机器人和全工序无人控制系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应关注的另一个重点领域。

1.3现存主要问题1)资源、环境的制约201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7.44亿t,对外依存度高达68%,过高的对外依赖不仅制约了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威胁着国家经济安全。

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自有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率,是我国钢铁工业良性安全发展的基本保证。

另外,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8左右,污染物排放占全国的1/6左右,巨大的排放总量加重了环境的负荷,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随着国家环保法的公布和新的排放标准的实施,钢铁企业将普遍面临着环保不达标的压力,而化解这些压力的根本出路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的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企业的排放量。

2)制造流程效率和能效水平低我国钢铁生产单体工序能效和整体流程效率偏低,虽然在某几项单体工序上指标也能达到国际水平,但单体新技术和新装备基本都依靠引进,或者是引进后再逐渐国产化,缺乏原创性和前沿性的技术和设备产出,很难进一步提升,更谈不上整个制造流程上的革新。

加强先进制造流程技术研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进一步完善现有流程界面技术,是实现钢铁流程高效率、高能效的重要支撑。

3)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创新为主导的差异化不明显近几年来,产品定位的同质化加剧了市场的同质化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开始考虑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差异化的形成依赖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包括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和持续提升能力,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有捕捉市场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能力,并将需求快速转化为能够满足应用的产品的能力,更要求企业能有创造需求,建立新的产品消费市场的能力,围绕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相关产业不断提升的需求是钢铁企业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