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完整版)《现代教育论》笔记

(完整版)《现代教育论》笔记

(完整版)《现代教育论》笔记提请大家注意: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要认真对照教材来复习;本笔记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认真看即可,不必死记硬背,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体考试范围要等考前一到两周全校统一公布,我会及时与大家联系,大家不必焦急。

杨老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三、教育形态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二、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来自教育学内部的批判,由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在19世纪末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

主要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四、学习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我们都可以用教育这个词来表述它。

这只是“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把它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三)“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二、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从而使得教育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

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8)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有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9)3、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15)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学校教育开始出现)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3、学校教育制度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补充4、当代教育学发展(12)5、教育学研究方法(13)第二章:人、教育、社会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p34)2、矛盾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p35) [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

(p36)2、一致性表现:(p36)[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版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版

第一章1、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教育是耦合的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教育活动具有动力性;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里托尔诺(法国)和沛西-能(英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路(美国)他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为人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存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存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有三个规定性: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时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3:教育现象是以教育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2、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农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超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我们都可以用教育这个词来表述它。

这只是“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把它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三)“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二、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从而使得教育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

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现代教育学第5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学第5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二节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素
• • • • • • 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办学自主权不足的问题 (二)学校教育功能偏离的问题 (三)教师发展不足的问题 (四)学校活力匮乏的问题。 (五)《学校法》缺失的问题。
第二节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素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 1、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那些?
第二节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素
• 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尝试 • 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目前在三 个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 一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着眼于理顺学校与内外部各种环 境的关系,特别是政校关系。 • 二是就学校而言,重点是构建内部制度体系。 • 三是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 角色、功能有别。
• • • • • •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追求 1、优化教育秩序 2、推进教育公平 3、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保证师生人格尊严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 1、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是什么?理解现代学校制度首要 明解那几个问题? • 2、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是什么?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 • • • • •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理念 1、法治理念——依法治校 2、民主理念——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3、公正平等理念——权利平等 4、人本理念——人的发展 5、拒绝市场化理念——公共性或公益性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 • • • • •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界定 2、本书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界定 ⑴理解现代学校制度要明确几点: 一是现代学校制度中的“现代”是指时间还是指价值。 二是要从学校教育的性质与功能去探讨现代学校制度。 三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上位概念是学校制度还是教育制度。 四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涉及学校对外部及 内部关系的处理。

现代教育学第4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1

现代教育学第4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1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 (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以 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首先是社会现实; • 其次是理论根源。 •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观 •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 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 三大社会文化思潮: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建国以后教育的目的和精神是什么? 2、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包括哪些? 3、素质与素质教育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 •
•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 • • 三、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 (三)“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四)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渡的应试倾向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 多样化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 1、完整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 2、和谐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 3、多方面发展 • 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 展。 • 4、自由发展 • 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 三、教育目的功能 •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人的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 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 通过确定价值方式、通过标准的方式、通过目标的方式进 行调整。 •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 对教育变异情况的判断与标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现代教育学第6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学第6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一节 教师
• •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教师劳动特点有那些? 2、教师地位内涵及内容是什么?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内涵是什么?各自包括那些内容? 4、教师专业特征 5、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内涵是什么?或说包括那 些内容? • 6、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是什么? • 7、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包括那些阶段? • 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那些?
第一节 教师
• • • • • 一、教师职业的历史沿革 (一)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历程 4、西方 ⑴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德国也在 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师范教育的兴起标志着教师职业 专业化开始。 ⑵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便实行了教师资格制度,对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入职要求和进行选择、确认,标志 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是指加强教师 专业性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职业专业化 和教师专业发展。
• • • • • • • • • • • • • • • 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3、关注阶段理论 由美国学者富勒(Fuller,F)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 ⑴他和鲍恩共同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模式: 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⑵叶澜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价段: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 • • • • •

第一节 教师
• • • • • • • • 三、教师的地位、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教师的义务 概念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 教师的义力包括: ⑴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⑵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 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⑶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 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 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 ⑸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 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串讲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串讲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 • • 第五节 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 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 作用。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教学 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教 学规则。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第七章 课程
• • • • • • • • • • 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 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 、社会发展准则 2、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 一是统合,二是反复,三是系统 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 互补性原则、准备性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原则、法 规依据原则 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 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第三节 教学过程 √ •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 间流程。它的指称有几个层面:一是指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 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 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 过程;三是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 ,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 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中的教学过程。 • 二、教学过程的动力 •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 • 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 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

班主任工作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PPT学习教案

班主任工作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PPT学习教案
第4页/共31页
二、班主任的职责 (P386-388,识记, (一)领保会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二)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四)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第5页/共31页
三、班主任的角色转 变
(P389-390,领会)
组织者
指导者
第23页/共31页
第三章知识点
1、教育的两条客观规律 2、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的含义
及贯彻要求 3、教育艺术的概念、特点以及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4、教育的言语艺术 概念:教育规律、教育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教育艺术、教育幽默
第24页/共31页
第16页/共31页
二、班级学生评价的 (一)操主行评要定(P策404-略405(,识P记)404-406, 领会)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做到:事实性的陈述应当尽可能做到真实、客
观,无论优点或缺点,都不能夸大其辞;语言的表述方式多以鼓 励、行为指导为主,尤其是对于突出的问题或今后的努力方向, 应当提出可供参照的指导性意见;为了避免千篇一律,评语应尽 量人性化、富于人情味,特别是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色,以 使学生在阅读评语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反应。
不良品行,是班主任工作的重 要职责。重在预防,及早发现, 及时采取对策。
方法:矫治基本步骤为:
1、了解情况 2、分析原因 3、采取策略
第14页/共31页
4、反馈调节
简单运用:能根据班主任做好个别教育的 要求与方法,在班级教育中做好个别教育 工作。
综合运用:能运用相关知识,组织和培养 班集体。
共同的群体意识共同的群体意识一定的群体规范一定的群体规范被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目标被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目标群体成员之间自主交往与互动的程度群体成员之间自主交往与互动的程度发展水平分类发展水平分类松散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合作群体集体有比较明确一致的共集体有比较明确一致的共同目标有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同目标有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具有感召力的核心人物构和具有感召力的核心人物有严格有效的组织规章和自觉有严格有效的组织规章和自觉纪律有良好群体舆论班风纪律有良好群体舆论班风和班级传统和班级传统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二建立和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和规范二建立和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和规范三确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三确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的方法p394p394领会领会简单运用

现代教育学第7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学第7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又叫经验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形6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空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
现代教育学 (第7章)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主讲人:杨晏清

• • •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 • • • • 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一)课程类型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划分。 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 课程。 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 课程。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2、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所教课程、所学课 程和所得课程 以课程运行层次为标准进行划分。
• • • • • •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三、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 • (二)课程实施 • 所谓课程实施,是把规定好的计划、方案和标准等付诸实 际的过程。也就是将设计出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三种 取向的课程实施。 • 1.“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追求最大程度地依据 课程计划的原本意图去实施课程。 • 2.“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允许教师根据具体教育情 境对原先的课程计划作出适当的调适。 • 3.“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是课程不是既定的计划或 产品,而是教师和学生经验的总和,官方的课程纳要、课 程文件和教材等不是需要教师忠实推行的学习材料,而是 协助教师和学生创造课程的一些工具。
第七章 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 • • 一、课程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1.中国: 唐朝孔颍达在《五经正义》为《诗经· 小雅· 巧言》中“奕 奕寝庙,君子作之”注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乃得依法制也。” • 宋朝朱熹《朱子全书· 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 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教育交流的日趋频繁,在翻译领域开 始用“课程”来翻译英文中的“curriculum”和“course”。

(二)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章节笔记归纳与试题

(二)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章节笔记归纳与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柏拉图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OK)第8章_教学理论-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主讲:郭孔生)

(OK)第8章_教学理论-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主讲:郭孔生)

《现代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主讲:郭孔生
本 章 要 点
• • • • •
1.教学 教学的基本任务 2. 教学系统的要素 3.教学过程的动力与结构(阶段) 4.教学设计的基本途径 5. 常用教学原则(依据 要求)
《现代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主讲:郭孔生
探讨的问题
• 1、教学是什么? • 2、有效教学的特征有哪些?
《现代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主讲:郭孔生
三、学生中心说(P271-272,领会)
• 学生中心说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 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 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 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重视能力培 养、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注意和重视学 生的认知需要与情感需要的整合。
《现代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主讲:郭孔生
第四节 教学设计与开发
• 教学设计与开发 实质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 造性设计与开发,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经 验的形态。(P283,识记) • 心理学基础/依据:注意 兴趣 动机 想象 • 自我经验。(P284,领会) • 教学设计与开发 的基本途径(P284,领会) • 1. 媒体设计与开发 • 2. 环境设计与开发 • 3. 活动设计与开发
《现代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 主讲:郭孔生
第一节 教学概述
3、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P262,领会)
• 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教育指一切培养人 的活动。广义的教学所指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 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 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人们往往把教学和智育两个概念混同起来,其实教学与智育 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 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 活动。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讲 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 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OK-考纲)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全书知识要点梳理-扈中平_李方_张俊洪_《现代教育学》

(OK-考纲)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全书知识要点梳理-扈中平_李方_张俊洪_《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全书知识要点梳理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课程代码00442)使用注意事项:1、结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课本,理解、记忆本复习提纲,不断重复,熟练掌握。

2、使用《现代教育学基础练习题》,主要做好上面的选择题,与本复习提纲配合。

3、使用《现代教育学学习指导》后面附录的三套样卷,以及三套历年真题认真分析,找到出题的思路和方向,着重记忆其改错题(填空题)4、调整心态,注意方法,做好计划,踏实践行:为顺利通过考试、掌握知识而努力,坚持就是胜利!祝大家马到功成,旗开得胜!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教育”这一概念理解多样化的原因:(P2,领会)由于教育活动本身比较复杂,且在历史长河中又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人类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变化着。

1、“教育学之父”的夸美纽斯他在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卢梭发展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提出,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则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对教育世界的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按教育者的意图主动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严密的教育学体系。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他认为教育并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2、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L.Scheffler)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就把这种在教育学科领域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陈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之为“定义性陈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陈述:(P4,领会)第一种是“规定性定义”。

现代教育学第2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学第2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一节
• • • • • • • • •
教育的功能

三、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⑵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 外在因素,包括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⑶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 才能实现。 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 现。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 现。
第二节 教育的客观制约性
•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指的 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 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 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 现象的根本特征。 • 4、教育具有继承性 •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首先,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其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功能
四、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⑴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⑵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⑶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⑷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 者。 ⑸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⑴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波科学知识。 ⑵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现代教育学第3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学第3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一节 教育规律
• 二、教育规律的理解 • (二)教育规律的或然性 • 一方面,复杂性科学的发展表明,事物内部诸要素以及事 物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因果不等当性,由于对初始条件的 敏感性依赖和“蝴蝶效应”,事物往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 中,呈现出多样性,并且不可逆。 • 另一方面,人类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发散性的,尽管 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指向是集束的,但活动过程是不唯一 的,是发散的。 • (三)教育规律的价值性
第二节 教育原则
• 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 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 性原则等。 • (一)人道性原则 • 概念 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 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 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 意义。 • 贯彻要求: • 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 •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 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 4、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 • 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第三节 教育艺术
• 二、教育的言语艺术 • (三)教育幽默 • 概念:教育幽默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奇巧的、 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教育 信息的一种教育艺术。 • 幽默意境的形成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制造悬念、铺垫渲染、 出现反转、产生突变。 • 教育幽默的表达方式有四种:表情幽默、动作幽默、书面 幽默和口头语言幽默。
第二节 教育原则
• 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 (二)个性原则 • 概念 教育的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 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个性。 • 贯彻要求: • 1、端正对个性的认知。 •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 3、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 4、培养学生的特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8)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有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9)3、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15)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学校教育开始出现)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3、学校教育制度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补充4、当代教育学发展(12)5、教育学研究方法(13)第二章:人、教育、社会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p34)2、矛盾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p35) [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

(p36)2、一致性表现:(p36)[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因此,人的发展必须立足社会现实,又应该力图超越社会现实和自身现实。

第二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与教育)(p38)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教育,教育在调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方面起着中介转化的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中的地位(p38)1、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教育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互相促进转化。

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p39)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和人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只有通过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才能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身心发展)的作用(p39)补充:1、人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p34)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p34)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p35)书上:(p39—49)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遗传、成熟)、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活动(主观能动性)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引导、培养和塑造功能(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加速个体发展功能即时的价值和延时的价值6、学校教育的制约性(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p49)内部: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能否尽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次,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外部: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社会)一、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功能1、经济功能: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条件(p49—53)2、政治功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p54—56)3、文化功能: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和更新文化(p57-58)4、教育与科学技术(补):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p23)5、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p59--61)联系: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各功能之间有矛盾性(人们对教育功能的期望不同,希望发生功能的方面就不同)特点:间接性(教育的功能通过人来实现的)、隐含性(社会功能比较隐蔽,其提供的精神性力量很难发现与度量)、潜在性(教育功能在实现之前是潜在的,滞后的)、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立竿见影)、超前性(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有时会超前)第四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1)经济: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教育结构;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65—66)(2)政治:政治制约教育领导权;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制约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性质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67--70)(3)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71—72)补充:(26--27)学校文化概念、核心、特点校园文化概念、核心学生文化特征(4)科学技术: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响应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23)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73—75)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第一节、教育规律1、概念: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81)2、分类: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87)3、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

(91)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

(91)利用教育规律:创造条件使一定教育规律得以实现;注重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服务一定的教育目的;利用教育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方面发展的进程;把教育规律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

第二节、教育原则(95)1、概念: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2、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3、教育艺术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一、什么是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116)补充:2、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社会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对新一代的期望)(46)3、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47)4、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47)5、教育目的的意义: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

(47)6、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47)7、教育目的的制约因素: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还要依据人自身发展需要(48)8、教育目的的特点: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阶级性。

(48)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17)1、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2、培养目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117)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

(124)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2)(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126)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孔德“功利主义”)(127)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130—141)第四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51)(142)3、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143)补充4、素质教育(52—53)第五节、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144--146)第五章、教育改革第一节:教育改革理论1、教育改革: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148)2、教育改革理论:有关各个门类和层次的教育除旧布新、良性发展的知识体系。

(151)3、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如知识、技能及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是未来薪金和偿付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