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的法律体系建构
网络安全中的网络安全法律与合规
网络安全中的网络安全法律与合规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购物、娱乐、学习和工作,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网络诈骗等事件层出不穷,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网络安全法律与合规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安全法律是指规范网络活动、保障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网络数据的管理、网络服务的规范、网络犯罪的打击等。
这些法律的制定旨在明确各方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和义务,为网络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在网络安全法律中,数据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个人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
然而,个人数据的不当收集、使用和泄露可能会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因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和组织在收集、处理和存储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
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规定企业在处理个人数据时必须获得用户的明确同意,并在发生数据泄露事件时及时通知用户和相关监管机构。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也是网络安全法律关注的重点。
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者,应当承担一定的安全管理责任。
例如,他们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止网络服务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应当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查和管理,及时删除违法有害信息;应当协助执法机关调查网络犯罪案件等。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未能履行这些责任,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的追究。
网络犯罪的打击是网络安全法律的重要任务之一。
网络犯罪具有隐蔽性强、跨地域广、危害大等特点,给执法机关的调查和打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有效打击网络犯罪,各国纷纷加强了网络犯罪立法,明确了网络犯罪的类型和处罚标准,并建立了专门的网络犯罪执法机构。
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为了维护网络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并保护网络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中国于2016年6月1日实施的一部重要法律。
该法旨在加强网络安全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网络运营者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护网络安全,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
此外,网络安全法还规定了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二、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是欧洲联盟于2018年5月25日实施的一项法规。
该法规的目的是保护个人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并规定了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要求。
GDPR规定了个人数据的合法性、透明性和安全性等原则,要求企业在收集和处理个人数据时取得明确的同意,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数据的安全。
三、美国《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CFAA)美国《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CFAA)是美国于1986年通过的一项法律。
该法律旨在惩治计算机犯罪行为,包括未经授权访问计算机系统、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以及破坏计算机系统等行为。
CFAA规定了计算机犯罪的法律责任和刑罚,并为受害者提供了维权的途径。
四、日本《网络犯罪对策法》日本《网络犯罪对策法》是日本于2000年通过的一项法律。
该法律旨在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包括非法访问计算机系统、破坏计算机数据、网络钓鱼等行为。
《网络犯罪对策法》规定了网络犯罪的法律责任和刑罚,并为警方提供了相关的调查手段和权力。
五、英国《数据保护法》英国《数据保护法》是英国于2018年实施的一项法律。
该法律是为了配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而制定的。
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汇总
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汇总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互联网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汇总和介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
它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规定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责任,确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同时对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
这部法律为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它要求网络运营者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旨在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
该法明确了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建立了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强调了数据处理者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同时对政务数据安全与开放作出了规定。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其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公民权益。
这部法律的出台,为我国数据安全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推动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聚焦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以及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该法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并且赋予了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决定权、限制权、拒绝权等多项权利。
对于个人信息处理者,法律要求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并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的情况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网络安全与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如何遵守和执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网络安全与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如何遵守和执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秩序,对于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各个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以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安全。
本文将介绍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如何遵守和执行这些法律法规。
一、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指对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进行保护,预防网络攻击和破坏,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传输。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国家安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在军事、政治、科技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保障网络安全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2. 保护个人隐私:在互联网时代,个人的隐私信息容易受到侵扰,网络安全的加强可以有效地保护个人隐私不被滥用。
3. 促进经济发展:网络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网络安全得到保障,各个行业才能放心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业务活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为了保护网络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各个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下面是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网络安全政策、网络安全体系、网络安全责任和网络安全应急机制等,规定了各类网络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2. 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规则,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
3. 网络数据安全:明确了网络数据的安全要求和保护措施,规定了网络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处理规则。
4. 网络攻击和犯罪行为:规范了各类网络攻击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以维护网络的安全和秩序。
5. 国际合作:鼓励各国之间加强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网络安全威胁。
三、如何遵守和执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为了有效地遵守和执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个人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培训,提高个人和员工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意识,确保能够正确使用互联网以及避免安全风险。
论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
论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一、引言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的规模、复杂性、可访问性等特征不断改变,而网络安全的风险、威胁和挑战也日益增多,已经波及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
为了有效保护网络空间安全,我国成立了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强力推进网络安全的立法、监管、执法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本文旨在对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进行探讨。
二、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1.法律法规建设当前,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电信法》、《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规定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则、管理制度和法律责任,包括涉网犯罪的处罚、网络安全检测及评估等。
2.监管管理体系我国建立了网络安全监管管理体系,涉及到政府部门、网络服务提供商、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建立了全方位的网络安全监管覆盖,同时还建立了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制度和漏洞的披露机制。
3.技术保障措施国家也在技术保障措施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手段来保障网络安全,如实名认证、实时监控等技术手段。
同时,国家也倡导社会公众自我保护和资源共享,强制各类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其平台上加强技术保障、信息处理等措施。
三、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面临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但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已颁布了《网络安全法》等多个法律,但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缺少相关专业化的法律法规和针对特定领域的监管规定等。
2.技术保障仍需提高虽然我国在技术保障措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防范网络安全威胁方面,还有很多难度需要克服和技术需要提升,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数据挖掘技术等。
3.法律法规法制执行存在不足由于网络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我国的网络安全执法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概述及合规要求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概述及合规要求网络安全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网络空间中的各种行为。
本文将对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概述,并介绍企业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合规要求。
一、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概述1. 《网络安全法》我国于2016年颁布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核心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四个方面的要求,对于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个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201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于网络安全领域的犯罪行为予以了明确规定,包括网络攻击、网络诈骗、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等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施条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我国于2020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施条例》,该条例对于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漏洞处置等方面作出了细致规定。
二、企业网络安全合规要求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漏洞处置企业应定期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现有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并及时修补漏洞,以防范潜在的网络攻击。
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漏洞处置机制,及时响应和处置网络安全事件,减少损失。
2. 个人信息保护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的保护日益重要。
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设置个人信息保护专岗,做好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等工作,并与第三方数据产品提供商签署保密协议。
3. 网络数据安全保护企业应加强对网络数据的保护,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和被篡改。
同时,企业应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提前预防和及时应对。
4. 内部安全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内部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意识培训,确保员工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
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然而,在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社会、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层面上,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来保障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法律制度所涉及领域网络安全法律制度主要涉及到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技术安全、网络政治安全、网络经济安全、网络军事安全、网络文化安全等领域。
不同领域的涉及范围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护网络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是指保护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保护个人、组织和国家的隐私和机密信息不被其他人窃取、篡改或删除。
网络技术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和相关技术设备的安全,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网络政治安全是指保护国家、政府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网络政治安全包括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涉及网络政治公共信息的场所和信息。
网络经济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经济的安全,防止网络经济领域内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经济涉及到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诈骗等方面。
网络军事安全是指保障我国网络安全,防范网络攻击、病毒、僵尸网络等网络军事安全领域的各种威胁。
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保护网络文化的安全,防止网络上出现违法、有害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网络安全法律制度需要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制定。
二、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的不足目前,国内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相对比较分散和滞后,不具有整体性。
其次,在法律体系上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
实际上,国内的网络安全法律与先进国家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平衡和完善。
三、完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议完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是当今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1、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针对目前网络安全法律制度分散的现状,应该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从根本上保障网络安全。
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与法律责任
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与法律责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介绍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
一、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法律法规。
根据该法,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和传输必须经过个人同意,并且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任何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2. 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保护网络安全的基本法律法规。
根据该法,网络运营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护网络安全,并且必须配备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
同时,网络安全法还规定了网络攻击、网络病毒传播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3. 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法是规范电子商务行为的法律法规。
根据该法,电子商务经营者必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等。
同时,电子商务法还规定了网络交易纠纷的解决方式和责任分担原则。
4. 信息安全技术规范信息安全技术规范是指导互联网企业和个人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该规范,互联网企业和个人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护网络安全,包括加密通信、防火墙设置、安全认证等。
二、互联网安全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违反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将受到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的形式包括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等。
行政处罚的具体金额和方式根据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而定。
2. 刑事责任严重违反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将构成犯罪,受到刑事追究。
根据不同的犯罪行为,刑事责任包括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
同时,犯罪行为还可能导致相应的刑事赔偿责任。
3. 民事责任违反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恢复名誉等。
同时,受害人还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公开道歉等。
4. 行业自律责任互联网企业和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并承担相应的行业自律责任。
我国网络信息法体系框架整合及重建
l 前 言
早在 2 0 年 , 0 1 信息 产业部政 策法规 司副司长赵 梅庄 在接受采 访 时就提 到 :网络立法将 是信 息产业 部工 作 中的重 中之 重 。近年来 我 国陆续 推 出了很 多 相关 法规条例 ,但 是始 终没有 形成一个 完整 的网络
信息法 。我 国 目前 的 网络应用 表现为迫 切 的需 要一
2所 示 :
/ Ⅲ \
/信息流通( 传播) \ 、 /信息利用、 信息市场 、\
、
/与服务层 \
/信息传播 \
信 息 提供 ( 务 )竞 争 与 垄 服 、 信 息 国际 化 等 政 策与 法 规
, r I信息资源层 I 信息 生 产 、 息 技术 、 息 人 才 、 息 资 源 信 信 信 管理 、 信息投资、 信息安全等政策与法规
一
图 1 国 冢 信 息 政 策 法 规 体 系 框 架 【言思 剃 绪 法 翻j ) 1 分
层 相关 联 的信息基 础设施 政 策与法规 , 包括 “ 息高 信 速公 路 ” 信 息 网络发 展 方 面 的政 策 与法 规 ; 2层 、 第 是 与信 息资 源相关 联 的信息政 策与法 规 ,包括信 息 生 产 、 息技 术 、 息 人 才 、 息 资 源管 理 、 息 投 信 信 信 信 资、 信息 安全 等方 面 的政 策与法 规 ; 3层 是与信 息 第 传 播与 服务相 关联 的信 息政策 与法规 ,包括 信息 流 通( 传播 ) 信 息利用 、 息市场 、 、 信 信息提 供 ( 务 ) 竞 服 、 争 与垄断 、 信息 国际化等 方面 的政 策与法规 [。如 图 3 ]
作者 简 介 : 冯艳 光 ( 9 O ) 男, 0 8级 在 读硕 士研 究 生 , 就 职 于佳 木 斯 大学 图 书馆 , 员 ; 1 8 一 , 20 现 馆 李微 娜 ( 9 o - , ,0 8级 在 读 硕 18 _ ) 女 20 士 研 究 生 , 就职 于佳 木 斯 大 学 图书馆 , 员 。 现 馆 2 4
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和合规要求
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和合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合规要求。
本文将就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和合规要求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框架1. 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要求针对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被滥用、泄露等问题,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这些法律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传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要求,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2. 打击网络犯罪的法律要求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各国纷纷制定了打击网络犯罪的法律。
这些法律规定了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刑事责任,以及网络犯罪的调查和起诉程序。
典型的案例是美国的《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以及中国的《网络安全法》等。
3. 促进网络安全合作的法律要求为了促进国际社会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各国政府也相继签署了一系列的国际协议和条约,旨在加强跨国网络犯罪的打击和信息共享。
典型的例子是《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局条约》、《网络犯罪公约》等。
二、网络信息安全合规要求1. 网络运营商的合规要求网络运营商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责任主体,他们需要遵循国家法律和行业标准,采取措施保护网络和用户的安全。
例如,要求网络运营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实施身份认证、加密通信等措施,以保证网络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2. 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合规要求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是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主要渠道,他们需要遵循法律和伦理标准,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监测和管理。
这涉及到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领域,需要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审核和处置,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3. 企业网络安全的合规要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确保自身网络的安全,包括内部数据的安全和外部攻击的防范。
合规要求包括建立内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等,以应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各国纷纷制定了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本文将介绍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国际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国际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主要由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旨在维护国际网络安全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其中,联合国通过制定的《网络安全法治化倡议》提出了网络空间国家间合作的原则和框架,鼓励各国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三、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1. 《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律。
该法律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了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操作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和责任。
该法律的制定旨在建立全面、统一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信息保护,提升网络安全水平。
2.《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是我国网络信息服务领域的重要法规。
该法规于2000年颁布实施,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包括数据备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该法规的出台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保护用户合法权益,防止传播非法信息。
3.《电信条例》《电信条例》是我国电信行业的基本法规之一。
该条例于2000年颁布实施,明确了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管理要求和责任,保障了用户通信的安全和隐私。
该条例的制定旨在规范电信行业运营,促进电信服务的安全和可靠。
4.《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指导性文件。
该规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发布,主要针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使用提出了详细的管理要求。
该规范的出台旨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企业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
四、地方性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除了中央层面的法律法规外,我国各个省市也相继制定了具有地方性特点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以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
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1. 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互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国家安全、公民隐私和企业利益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我国互联网安全,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我国政府积极建立健全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
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我国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职责和具体措施。
2. 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概述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是指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法律法规、技术手段、管理措施等多方面手段,对互联网进行全面监管,以保障国家安全、公民权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体系。
我国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法规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 技术监管体系- 协同治理体系- 宣传教育体系3. 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是互联网安全监管的基础。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安全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互联网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监管职责、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为互联网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4. 组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是互联网安全监管的关键。
我国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核心,各级网信、公安、电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协同治理的管理体系。
主要职责包括:- 制定互联网安全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 指导、协调和监督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 应对互联网安全事件,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推动互联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自律5. 技术监管体系技术监管体系是互联网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我国政府通过技术手段对互联网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分析、风险预警等,确保网络空间安全。
主要措施包括:- 部署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 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工作- 实施网络实名制,强化用户身份认证-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风险预测6. 协同治理体系协同治理体系是互联网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
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
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我国的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四个层面一、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宪法》《人民警察法》第六条第十二款明确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职责。
《刑法》1997年《刑法》修改后,除了分则规定的大多数犯罪罪种(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都适用于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以外,还专门在第285条和第286条分别规定了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共两条四款。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互联网安全的法律。
该法分别从(1)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2)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3)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4)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等四个方面,共15款,明确规定了对构成犯罪的行为,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其他还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事诉讼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
二、行政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这是我国第一部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行政法规。
《条例》赋予“公安部主管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职能。
主管权体现在:(1)监督、检查、指导权;(2)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查处权;(3)其他监督职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原则:1、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
2、接入网络必须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国际联网。
3、用户的计算机或计算机信息网络必须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网络空间无界限的情况下,信息安全的威胁也在不断增加。
信息泄露、网络侵犯、数据盗窃等问题屡见不鲜,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制定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律,于2017年6月1日正式生效。
该法律旨在保护网络空间安全,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对网络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处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对网络黑客、病毒攻击等行为进行了惩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是信息安全的基石,也是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正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旨在规范企业和组织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行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权益。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数据安全法》网络数据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核心之一。
《网络数据安全法》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网络数据安全的立法,规范了网络数据的存储、处理、传输等方面的要求,保护网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4.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我国还有一系列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三、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特点1. 多层次、多角度的规制我国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采取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规制方式,旨在覆盖信息安全的各个领域。
从网络安全到个人信息保护,再到网络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形成了一张完整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网络。
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确保网络交易安全和防止网络犯罪等问题,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探讨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国内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正式实施,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法律。
该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包括网络安全保护、应急演练和信息泄露的及时报告等。
此外,该法还明确了网络操作人员的行为要求,包括对网络数据的保护、不得非法获取、篡改他人网络信息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为了打击网络犯罪行为,我国于2018年8月29日实施了刑法修正案。
该修正案增加了对网络攻击、非法控制计算机系统、侵犯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
此外,该法规还明确了对网络犯罪行为的辅助处罚,如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传输信息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最近,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草案征求意见稿。
该草案旨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和保护的要求。
一旦该法通过并实施,将对网络公司和个人信息处理方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和责任。
二、国际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1.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于2018年5月25日正式施行,取代了旧的数据保护指令。
该条例规定了个人数据在欧盟范围内的处理规则,要求数据处理者依法处理和保护个人数据。
该条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个人数据的保护措施,增加了对数据处理者的责任和违规处罚。
2. 《俄罗斯联邦个人数据法》俄罗斯于2015年9月1日实施了《俄罗斯联邦个人数据法》,该法规定了俄罗斯境内个人数据的处理规则。
根据该法,个人数据必须存储在俄罗斯境内的数据库中,并要求个人数据处理者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加密技术。
互联网法律法规的现状与发展
互联网法律法规的现状与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在各个领域的生活中都离不开互联网。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
本文将简要介绍互联网法律法规的现状与发展,并分析其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法律法规的现状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通常是为了维护互联网环境的秩序和安全,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6年1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成为我国互联网领域的第一部综合性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该法总共分为七章六十三条,规定了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运营者的安全责任、网络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2018年8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旨在加强对于电子商务领域的监管和规范。
该法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注册和备案、电子商务平台的责任和义务、电子商务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内容。
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我国还有一系列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等,都起到了一定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二、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互联网法律法规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互联网发展。
1.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的事件时有发生。
未来的互联网法律法规需要更加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明确相关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
2.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频频发生。
因此,互联网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加大对网络攻击和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3.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建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义和路径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
这一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内容,对网络综合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为网络综合治理指明了发展道路。
建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互联网在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随之出现诸如低俗信息泛滥、谣言传播频现、个人信息泄露及意识形态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管好用好互联网,维护网络安全,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成为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在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及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对互联网发展的科学认识,是对社会信息化的正确把握,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支撑保障,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是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建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治理对象互联网给予多身份主体在同一空间对话、互动的环境,话语权下放促使信息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浩如烟海的信息促进互联网繁荣发展,但同时也加大了网络综合治理的难度。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国家的网络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构建健全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至关重要。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借鉴国际上相关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
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明确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责任分工,为网络空间的安全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还需注重技术和法律的配套,使法律法规与技术手段相互补充,共同构建网络安全的防护网。
其次,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网络安全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和维护。
因此,应当加强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专业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同时,还应注重对普通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广大公民的网络安全素养,提高网络安全的整体水平。
第三,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国际合作。
网络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
我国应加强网络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网络安全组织的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能够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安全共识,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此外,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执法体系,能够有效地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保障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监督和执法力度的加强还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执法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参与,才能确保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有效。
在构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中,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修订和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网络安全形势的快速变化。
总之,构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范本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范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各国纷纷出台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对网络活动进行监管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一、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犯罪和网络攻击的频率也日益增加,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网络活动、维护网络秩序和保护网络用户的权益。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出台,不仅是对网络领域的全面监管,也是对个人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网络安全立法相对较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机关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
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活动、网络数据以及网络设备等进行了规范和监管,为网络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网络运营者对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安全保护,包括对网络设备的管理、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
2. 个人信息保护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我国的法律法规对收集、存储、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网络运营者严格履行信息安全保护义务,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
3. 网络攻击和犯罪行为的打击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明确了网络攻击和犯罪行为的种类和刑事责任,并对此类行为进行打击和追究。
同时,对于网络攻击行为的预防和防御也做出了规定。
4. 网络安全监督和管理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包括设立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和处置等。
四、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国际合作网络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对于网络安全的维护至关重要。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网络安全合作,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国也与一些国家签署了网络安全合作协议,加强了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
我国现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今年,是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2周年。
22年来,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三层级规范体系正保护着互联网空间。
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网络空间法治化发展迎来新契机,依法治网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网络空间法治化要义是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主导作用,重点是按照科学立法的要求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关键是严格执法,基础是按照全民守法的要求引导网民遵法守法,做中国好网民。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全文)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全文)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05年5月30日)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2005年3月20日)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2005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文)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全文)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2004年6月10日)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7月1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2003年2月10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全文)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8月1日)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的通知(2002年6月29日)[地方法规]北京市网络广告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4月10日)[地方法规]北京市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审批及管理工作程序(2000年11月10日)[地方法规]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北京2000年9月1日)[地方法规]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北京2000年9月1日)[地方法规]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北京2000年9月1日)[地方法规]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北京2000年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22日)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2000年6月26日)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2001年2月1日)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1年1月8日)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1月7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2001年4月3日)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2000年6月29日)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7月9日)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2000年4月29日)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2000年3月30日)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1999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1996年4月3日)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1998年3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1996年4月9日)[法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5日)[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1998年3月6日)[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5月20日)[法律]《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安全的法律体系建构
2015-12-22 15:49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作者:李欲晓
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诸多威胁也随之而来。
如果要构建面向网络环境下的这种制度和法律,在有效的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架构和制度的设计过程当中必须有技术保障。
经济学构建是基于解决无限的需求面对有限的资源如何合理配制问题,那么在网络环境下,要考虑资源不断增长的条件下怎么使资源满足无限增长的需求。
这样在机制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现在的网络环境到底面对哪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隐患。
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成为国际范围内的跨境服务贸易当中非常重要的门槛,这个门槛将会影响中国今后信息服务企业,包括信息产品企业走出去。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会形成全世界的体系,各国在这方面已经形成共识,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维护公民和社会组织各类信息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责任。
国家安全法第29条提出网络空间安全的理念,现在网络安全法还没有出台,电子商务法正在起草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而且,立法层级很低,缺少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立法,各个条例全部引用,但是实际价值不大。
互联网信息安全和传统的信息安全比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其实质区别是对社会结构性的改变,包括规则体系架构性的设计。
网络带来信息的碎片化,解放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当中的速度,这种解放需要建立新的规则,需要建立新的架构。
我们在碎片状态下,需要将所有信息重新连接起来,而这个连接的规则是什么,连接的手段是什么,连接之后的架构应该是什么,都是当前立法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对这种碎片化能力的应用,和碎片化状态面临的成果和结构化,一定要有理论、有规则,同时要有实践,就是有技术的支撑。
目前在进行全球网络治理架构的设计,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并争取主导权。
去年,美国宣布放弃互联网的管理权,但是对于新的全球网络架构治理,其核心的问题在于网络空间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要避免无关信息的过度搜集或滥用,使信息使用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
eID应该是改变目前互联网的架构设计,使得基础的网络建设和基础的信息服务落地。
同时,还应多方发掘有助于构建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体系的技术工具。
(本文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互联网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
我要评论
2015年11月18日07:06:50 来源:人民法院报
∙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评论0
∙
∙打印
∙字大
∙字小
2015年10月31日,第二届“法治中国·湘江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论坛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共同主办,中南大学法学院承办。
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互联网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江必新在书面致辞中指出,全力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是把互联网的发明成果与法治建设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实际行动,是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创新要素的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是主动适应和引领国家治理新常态、形成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
全力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处理好“立法民主化与立法科学化”“制定互联网时代特有法律规范与修改完善传统法律规范”“建设法治政府与积极利用互联网建设透明政府”“利用信息和数据技术建设廉洁政府与高效政府”“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与加强司法公开、司法便民”“互联网领域监管监控与合作治理”“信息社会与公民社会”“信息公开与信息保护”“主动推进法治建设与被动应对法治诉求”“法治建设与民主建设”等十大关系。
论坛分五个主题研讨单元。
第一单元围绕“互联网时代的法治国家建设”主题展开。
与会专家认为,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商业行为和娱乐方式,还改变了并在继续改变着我们实践法律的方式和我们所实践的法律。
法律服务于产业的需要,立法、行政与司法均要与互联网产业发展阶段相适用。
法学界要为互联网的应用和规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立法建议,要研究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保障国家安全和个人信息与财产的安全。
法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研究方法相结合。
国家对互联网的监管和治理需要协调好国内互联网治理规则与国际规则之间的关系、互联网技术标准与法律标准之间的关系。
中国应当积极参与互联网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并不断完善国内互联网监管法律体系,在兼顾互联网的开放与国家安全和主权中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方法。
第二单元围绕“互联网时代的法治政府建设”主题展开。
专家们主要探讨了网络治理、网络舆情引导两方面问题。
网络治理方面,政府应当以诚信、参与、效率为基础,转变政府治理理念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政府要不断提升其对网络舆情的处置能力,减少网络舆情对行政的过度干预与不当影响,要构建法定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公开
和公众参与等配套制度,保障和规范公民通过网络充分行使监督权。
一方面,互联网为公民参与并监督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简便、快捷的表达方式与交流平台,为公民更好地行使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确保了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改进了政府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政府以非正当动机确立目标、设计制度、指导行动,公民也可通过互联网实现目的揭露、群体召集和多元共识行动,从而促进政府改善治理,达成善治。
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围绕“互联网时代的法治社会建设”以及“网络社会的法律治理”主题展开。
专家们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法治社会建设”与“网络社会的法律治理”实为法律应当如何因应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冲击问题,即法律应当如何应对因互联网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与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社会关系只不过是现实社会关系的缩影,网络社会的治理最终仍然要回归到现实社会。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虚拟性、快捷性、匿名性特点而极易被人利用。
因互联网渠道而泄漏的个人信息需要得到保护,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商业行为需要得到规制,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挟持、网络攻击需要得到管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金融借贷行为需要得到监管。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网络治理过程中无论是政府监管或行业自律或社会自治,都应当在法治化的基本轨道上运行,以法治化保障多元价值目标的平衡实现、多元主体的有序参与以及多种路径的协调作用,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防止基于权力、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及多数人意志而产生肆意和武断。
第五单元围绕“互联网时代司法制度的发展”主题展开。
与会专家指出,互联网改变了公共行政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对司法制度产生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成了新型网上纠纷解决机制的产生。
网上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实现案件分流,减轻法院的压力,节约司法资源。
我国引入网上纠纷解决机制,有必要加强引导、规范、监管、投入,实现其与我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有效衔接,重点实现观念、制度、机制、保障的衔接。
要按照“互联网+”要求,推动我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完善,着重建立健全电子调解、电子仲裁、电子复议、电子司法、电子信访等体制、机制。
中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教授在作论坛总结时提出,互联网法治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内容,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因互联网而产生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法律规制,因互联网而变化的社会关系需要得到法律调整,因互联网而变迁的社会秩序需要得到法律维护,因互联网而转变的治理理念需要得到法律认可。
基于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互联网治理需要法律保驾护航,互联网法治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