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含答案)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faf020ff12d2af90242e656.png)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
(2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论语》阅读答案(集合15篇)
![《论语》阅读答案(集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56f20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69.png)
《论语》阅读答案(集合15篇)《论语》阅读答案(集合15篇)现如今,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阅读答案1阅读《论语》(节选),完成1-5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给下面加粗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3.下列加粗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wǎng dài2.愉快学过(旧)的知识3.B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略5.略。
《论语》阅读答案2《论语》八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 * *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2018—2020年《论语》高考真题
![2018—2020年《论语》高考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eb9844d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8.png)
2018—2020年《论语》高考真题作者:来源:《大学·课外阅读》2021年第01期一、古诗文默写【2018年全国卷Ⅰ】《论语·为政》中“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分)【2018年江苏卷】浴乎沂,,咏而归。
(《论语·先进》)(1分)【2018年浙江卷】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论语》)(2分)【2019年全国卷Ⅲ】《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分)【2019年江苏卷】道之以德,,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1分)【2019年浙江卷】其身正,;其身不正,。
(《论语》)(2分)【2020年全国卷Ⅲ】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 ,”。
(2分)【2020年新高考卷Ⅰ】《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2分)【2020年浙江卷】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论语》)(2分)二、阅读题【2018年北京卷】1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共5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 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21-22题。
(共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 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770af165ce050876321351.png)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https://img.taocdn.com/s3/m/f71342d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1.png)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论语》 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论语》 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24f66e763231126fdb1154.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论语》阅读练习题精选1、2 《学而》《为政》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第一则文字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选自《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注】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
贤贤即尊重贤者。
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为什么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你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看出什么?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b32609dd88d0d233d46af0.png)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分类汇编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佑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论语》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论语》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16e43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4.png)
《论语》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填空。
(1)这些言论选自________,作者是孔子,他名丘,字__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 _________。
(2)出自本十则的成语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_______________(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___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完整版)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f552afaaea998fcc220eb3.png)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 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 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 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 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答案】C特立独行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
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一般作谓语、定语。
中古古代的儒家经典应该是经过古圣人身体体验,努力实行的。
所以第一空选用“身体力行”,排除A、B项。
“耳提命面”,意思是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
后用以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
“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根据语境“说教”,第二空应选“耳提命面”。
排除D项,因此答案选C。
“顿悟”,指猛然醒悟。
“领悟”,就是体会,解悟。
根据语境“躬亲实践”,“心得”也应选“领悟”。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
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论语》专项阅读训练含答案
![《论语》专项阅读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dc50d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1.png)
子贡说:“君子有过错的时候,就好象日食和月蚀一样。
有了过错,人们都能看到;改正了过错,人们还会都仰望着他。
”【说解】日食月蚀,不是日月故意遮蔽光辉,只是被外物一时遮蔽,因此,日月仍是日月。
本来日月明亮,当发生日食月蚀的时候,便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许因此而受到的批评与责难更多。
当日食月蚀过去之后,日月依旧光明,甚至显得比以往更加光明。
君子效法天地之道,心性要像日月一样光明。
皇侃《论语义疏》中说:“日月之蚀,非日月故为;君子之过,非君子故为。
日月之蚀,人并见之,如君子有过不隐,人亦见之也。
日月蚀罢,改暗更明,则天下皆并瞻仰,君子之德,亦不以先过为累也。
”因此,有意地犯错误,便不是君子。
君子无意间犯错误,不可掩饰。
文过饰非,便不是君子。
知过即改,方是君子所为。
张岱《四书遇》中说:“玉不掩瑕,人不以瑕而贱玉于石;镜不掩翳,人不以翳而贵铁于镜。
君子不掩过,人不以过而贵小人于君子。
”【原文】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①之:至。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
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读解】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将会下地狱。
”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丁《神曲》中那些下地狱的人,当然,或许还有西门庆、潘金莲......然而,一旦他们知道羞耻,也就可以升迁炼狱,“浪子回头金不换”,说不定还有一二上天堂的机会哩!无耻至耻,免于羞耻。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妙语录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训练:《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训练:《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014df03186bceb19e8bbee.png)
专题八《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训练(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1.(2018杭州二中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一)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1)以上材料中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
(1分)解析:此题既需要理解每一则材料,又需要对前三则材料的观点进行概括,抓住这几句“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回也不改其乐”“乐亦在其中矣”,就关键字“乐”给出答案。
答案:安贫乐道(2)请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
(4分)解析:根据第(1)题提供的答案,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而李斯认为“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追求功名利禄的观点可见一斑。
答案:孔子追求仁道,不以吃穿不好为耻辱,以精神的快乐填充物质的匮乏。
李斯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极力追求利禄,持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参考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468681a21614791611280e.png)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1 . (1 )shù(2 )shèng (3 )xiàng (4 )xiá (5 )dú(6 )hé (7 )yǎn (8)fèn2. (1 )通“拱” ,环抱,环绕(2)名词作动词,好比风(3)形容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4)使动用法,使……生活安定3. (1 )介词,用(2)介词,按照(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连词,相当于“而” ,并且4. (1 )本义为登高,攀登。
《说文》:“德,升也。
”(2)通“得” ,取得,获得。
《老子·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恩惠,恩德。
《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又有德、福的意思。
《礼记·哀公问》:“百姓之德也。
”5. 节用爱民;既来之,则安之;开柙出虎;分崩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6. 孔子陈述了三点理由: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是季氏所当伐的。
7. 译文:老虎、怪兽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中被毁坏。
有两层比喻义。
第一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第二层: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以此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8. 孔子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说明错误严重,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
9. 不同在于:“均无贫” 是从统治者治国的角度提出的,用于调和矛盾、稳定社会,仍有等级差异的政治理想;“等贵贱,均贫富” 是从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要求重新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结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是起义的纲领。
1 0. 简而言之,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2018高考语文全国3卷文言文答案及解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3卷文言文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72845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70.png)
2018高考语文全国3卷文言文答案及解析2018高考语文全国3卷文言文答案及解析(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pì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
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
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j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shēn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
”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fff698ddccda38366bafd0.png)
论语复习资料三:《(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审核版】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含答案).doc
![【审核版】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9f495033169a4517723a3d1.png)
第五部分自选模块专题十八《论语》评析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1.(2014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解析: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
第(1)问考察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回答。
至于“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
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
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仁”的外在表现。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解析:“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句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一问的答案,“好”与“恶”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这句话,而是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明白了孔子如何评价一个人,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乡原”之人如此厌恶了。
答案:(1)不笼统地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原因:①“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原”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a180aced5f0e7cd18525368e.png)
阶段质量检测(二)一、基础巩固(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曲.肱而枕之曲:弯曲.闻义不能徙.徙:迁移,移向.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由:经由,经历解析:选项,“曲”为使动用法,使……弯曲。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取于吴,为同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解析:选项,“孙”通“逊”;项,“取”通“娶”;项,“道”通“导”。
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分)()①久而.敬之②忠告而.善道之③以.友辅仁④何以.报德.①②相同,③④不同.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选①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②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同时”;③介词,用;④介词,用。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特点与“老者安之”中的“安”相同的是(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友直.,友谅,友多闻解析:选例句中“安”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安逸”。
项,名词作动词,吃;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项,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分)().事君数,斯辱矣.何以报德.人焉廋哉.无乃尔是过与解析:选项,属于被动句(辱,遭到辱,被辱),其他三项均属于宾语前置句。
其中:项,以何;.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个小题)(分)项,廋焉(躲到哪里);项,过尔。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来者犹可追。
(《论语》)()惑而不从师,。
(韩愈《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不以规矩,。
(《孟子》)答案:()哀吾生之须臾往者不可谏()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任重而道远()恐年岁之不吾与于我如浮云()君子生非异也无以成方圆二、文言文阅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论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fe396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61.png)
论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论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是店铺整理论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的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文言文原文《论语》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轻暖的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表白。
论语文言文训练题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D.无施劳(功劳)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1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译文: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分)论语文言文答案10. 【答案】A【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11. 【答案】B【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2.【答案】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3.【答案】孔子:仁义子路:重情义颜渊:谦虚忠厚。
2018高考语文附答案
![2018高考语文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6910c650e2524de5187e91.png)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名字、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对,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诘、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部分自选模块
专题十八《论语》评析
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
1.(2014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解析: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
第(1)问考察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回答。
至于
“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
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
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仁”的外在表现。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
解析:“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句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一问的答案,“好”与“恶”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这句话,而是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明白了孔子如何评价一个人,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乡原”之人如此厌恶了。
答案:(1)不笼统地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原因:①“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
②“乡原”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
(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析:材料选自课文《仁者爱人》。
关于孔子的“忠恕”思想,教材的注释中已经作了解释;前一章谈的是“忠”,后两章自然说的是“恕”。
第(2)问中“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回答时只要把孔子的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就可以了。
答案:(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2)表现了“恕”这一侧面。
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瞽者和冕衣裳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一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
二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
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此之谓也。
(《礼记·经解》)
(1)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
是: 。
(2)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
解析:第一则材料选自《中庸之道》这一章,所体现的重要思想自然是“中庸”了。
第(2)题要求分析的是“礼”的作用,而不是分析什么是“礼”,材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它的作用的,关键是能读懂。
答案:(1)中庸
(2)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
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②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由以上两则材料看,孔子是如何学习的?
(2)从孔子的学习途径中,你有何启示,请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