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雕塑艺术史》心得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艺术史读后感1平时利用寒假时间仔细看了《中国艺术史》这本书。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看着厚厚的一本我还担心没有信心看完它,但当我真正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精彩,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美术,还把我国的历史也研究了。
美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可是在中国艺术史上还包括了书法和篆刻两大类.光绘画这一个门类就经历了从石器时代---汉代的壁画---汉唐的宫殿壁画(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墓室壁画和一些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很多宗教美术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现了很多屏风画和卷轴画。
我国是从旧石器时代漫漫演化过来的,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就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很多“美”的事物,当时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纹更是当时人民艺术的结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标志着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宋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但也发展了彩绘以及产生窑变的彩釉陶。
著名的五大名窑是: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和汝窑。
其中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
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中国雕塑艺术心得体会作文
中国雕塑艺术心得体会作文中国雕塑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智慧。
作为一位对雕塑艺术充满热爱和兴趣的人,我曾多次走进博物馆和艺术展览,欣赏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雕塑作品,认真品味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表达意境。
通过观看和思考,我收获了许多关于中国雕塑艺术的心得体会。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的玉石雕刻和陶瓷艺术。
古代的玉石雕刻以其精细、细腻的表现技巧而被推崇。
在古代,雕刻技艺是一个非常高贵的手艺,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
通过欣赏古代玉石雕刻作品,我感受到雕塑师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精确把握。
他们通过玉石的纹理和材质来表达形象,刻画出丰富多变的动物、花草和人物形象,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美感。
与玉石雕刻不同,陶瓷艺术注重的是形式与装饰之间的和谐。
陶瓷作为一种常见的材质,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日常生活中。
古代的陶瓷艺术家将陶土制成各种各样的器物,并用细腻的装饰来丰富他们的表现形式。
观看陶瓷艺术作品时,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家们注重形式的创造力和对材料特性的熟悉。
他们通过釉色、图案和纹饰等手法来丰富陶瓷作品的内涵,使之更符合生活美学和审美要求。
古代的雕塑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从艺术作品中窥探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统,还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和艺术的理解。
观赏古代雕塑时,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和艺术符号,这些作品通过雕塑形象和构图布局来传递特定的主题和意义。
比如,人物雕塑通常以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等社会精英为题材,雕塑师们通过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形象。
此外,宗教雕塑也是古代雕塑中的重要部分,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和虔诚,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宏大、神秘的世界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雕塑艺术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现代雕塑注重对时代精神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以更加自由和多样的形式展现艺术家们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追求。
同时,现代雕塑也更加开放和包容,吸纳了西方雕塑艺术的先进思想和技巧,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欣赏观后感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欣赏观后感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欣赏观后感一、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沿革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的彩陶时代。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曾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出现在宫殿寺庙,还广泛应用于民间建筑、家具装饰等方面。
中国传统雕塑包括石刻、木雕、陶塑等多种形式,以其神秘、深邃、雅致的艺术风格,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艺术特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注重对形态的写实描绘,但又追求形神兼备,力图达到精神上的表现。
中国传统雕塑在造型上讲究神韵,强调取材于自然,注重对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中国传统雕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多以寓意、象征为主,注重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中国传统雕塑作品欣赏与感悟在中国传统雕塑作品中,我最为喜爱的是《麒麟》这一形象。
麒麟,又称“独角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其形象既带有祥瑞之意,又有着超凡脱俗的外表,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
我曾在敦煌石窟中欣赏到一尊唐代的石雕麒麟,它的身姿优美、神态慈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欣赏和体验,我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四、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当代价值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虽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仍具有珍贵的当代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和灵感源泉。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还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共鸣,对于当代社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五、结语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欣赏与感悟,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
它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也使我对当代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雕塑艺术读后感
雕塑艺术读后感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和深远的内涵。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雕塑艺术的著作,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对雕塑艺术的学习和思考,我对雕塑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雕塑艺术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在三维空间中塑造形态和结构,使作品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立体性和真实感,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罗丹的《思考者》等名作,通过雕塑的方式将人物的神态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震撼的体验。
其次,雕塑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雕塑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
例如,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以强调人体比例、神秘的神话主题和自由的姿态而闻名,这些作品代表了古希腊文明的高度发展。
而在中国,玉雕、陶瓷雕塑等传统的雕塑形式则寓意着中国古代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通过欣赏雕塑艺术,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并感受到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表达。
雕塑艺术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
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有着它自己的主题和意义,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和解读作品。
雕塑作品往往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这种开放性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得无穷的思考和启示。
例如,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思考者》,他以一个沉思的男人形象表达了对思考和智慧的追求,观者可以通过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发生联系,产生共鸣。
最后,雕塑艺术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无论是古代雕塑作品还是现代雕塑作品,它们都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雕塑作为永恒的艺术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它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不断演变和创新,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审美体验。
通过阅读和思考雕塑艺术,我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雕塑,这两个字在我过去的认知里,似乎总是带着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它就像摆在博物馆里的高冷展品,被灯光聚焦,被警戒线隔离,让人只能远远地观望和惊叹。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身参与了一场雕塑工作坊,那独特的经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雕塑艺术那扇神秘而迷人的大门。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怀揣着好奇与期待,走进了那个充满泥土气息和创作热情的工作室。
一进门,各种工具和未完成的作品就像一个混乱而有序的战场,瞬间点燃了我的兴奋神经。
老师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雕塑的基本工具和材料,有大大小小的刻刀、锤子、泥巴,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奇怪玩意儿。
看着这些工具,我心里直犯嘀咕:“就凭这些家伙事儿,能做出精美的雕塑?”接下来就是真正动手的时刻了。
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块泥巴,让我们先试着感受一下它的质地和可塑性。
我用手轻轻触摸着那块泥巴,凉凉的、软软的,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可当我试图把它捏成一个形状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泥巴在我手里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不听使唤,不是这边塌了,就是那边鼓起来了。
“哎呀,这可咋办呀!”我忍不住嘟囔着。
旁边的小伙伴听到我的抱怨,笑着说:“别着急,慢慢来,雕塑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
”我深吸一口气,决定重新开始。
这一次,我先在脑海里构思了一个简单的形状——一个圆滚滚的小猪。
我先用手把泥巴揉成一个大致的球形,当作小猪的身体。
然后开始一点点地塑造它的四肢和脑袋。
可问题又来了,小猪的腿怎么也立不起来,总是软塌塌地贴在身体上。
“哎呀,我这小猪难道要变成无腿怪啦?”我又着急又觉得好笑。
老师走过来,耐心地指导我:“你要用刀在泥巴下面切出一个平面,这样它才能站稳。
”按照老师的方法,我终于让小猪的腿立了起来。
接下来是塑造小猪的五官,这可是个精细活儿。
我小心翼翼地用刻刀在小猪的脸上刻出眼睛、鼻子和嘴巴。
可刻着刻着,小猪的脸就变得面目全非了,眼睛一大一小,嘴巴歪到了一边。
“哈哈,我这小猪长得可真够丑的!”我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中国传统雕塑考察感想
中国传统雕塑考察感想
中国传统雕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考察,我了解到中国传统雕塑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雕塑
源于古代的神秘宗教信仰和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
成为了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
同时,中国传统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
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悲悯心态等。
通过传统雕塑作品的观赏,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态度,
深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中国传统雕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启迪。
中国传统雕塑作为一
种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方式,对当代艺术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雕塑作品注重形神兼备,追求内外兼修的美学
理念,这种审美追求与当代艺术的一些表现方式相契合。
同时,中国传统
雕塑的工艺技巧和题材表达也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例如,现代
雕塑艺术家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技法的研究和运用,创造了一些独具魅力
的作品,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的考察,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审
美风格和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传统雕塑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当代艺术的创新都起到了
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雕塑也使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加深入
地了解和感受。
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雕塑,让其独特的魅
力继续绽放光芒。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雕塑的历史那么源远流长。
从远古时期那些带着原始神秘气息的雕塑说起,那时候的人们啊,可能就是凭着对生活和自然最纯粹的感受来创作。
就像那些简单却充满力量的陶俑,虽然没有现在雕塑这么精致的工艺,但却有一种质朴的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古老部落的故事。
再往后,到了秦汉时期,这可不得了。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简直就是一个震撼世界的大宝藏。
我就在想啊,当时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做出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士兵雕塑呢?每一个兵马俑都像是一个真实的战士,有着不同的神态、发型和服饰,站在那里就像一支随时准备奔赴战场的军队。
这哪里是雕塑啊,简直就是一支被时间凝固的军团。
而且啊,汉代的雕塑又有自己的风格,那种大气又不失灵动的感觉,像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巧妙地利用石头的形状来雕刻,看起来既粗犷又有韵味,好像是把石头的灵魂都给唤醒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的影响在雕塑里那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佛像雕塑到处都是,而且这个时候的佛像可不像后来有些佛像那么模式化。
那佛像的面容啊,带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和慈悲,感觉每一尊佛像都像是在思考着宇宙的奥秘。
工匠们把对佛教的虔诚和对艺术的追求都融入到了这些佛像之中,看着那些佛像,仿佛自己的心也能跟着平静下来。
唐代的雕塑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艺术狂欢。
唐代国力强盛,这雕塑也做得特别大气华丽。
龙门石窟里的佛像,那真的是精美绝伦啊。
佛像的体态丰满圆润,线条流畅自然,就像唐代的美女一样,散发着一种富贵而祥和的气息。
而且唐代的雕塑不仅仅是在佛窟里,像昭陵六骏这样的浮雕,把马雕刻得那叫一个神骏,马的肌肉、鬃毛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感觉那马都要从石头上飞奔出来了。
不过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宋代的雕塑又有了新的变化。
宋代人可能比较细腻,雕塑也变得更加精致小巧,注重细节的表现。
寺庙里的罗汉像就很有代表性,每一尊罗汉的表情都丰富得很,好像都有着自己的小个性,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微笑,让人看了就觉得很有趣。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档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中国雕塑史》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另一段话:“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
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最古者也。
”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雕塑史,简洁、清晰地反映了先秦到清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生、发展与辉煌,与《中国建筑史》堪称中国古建筑艺术方面的双璧。
他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著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塑的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都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
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是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可惜当初毛主席希望北京到处都冒烟囱,于是一个个城门被拆除了,一垛垛城墙被拆除了,北京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大城市,直至今日仍然在大拆特拆,于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小胡同渐渐地消失了,这着实是令国人极为痛心的。
照这样的速度下去,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只能在大师的著作里才能找寻历史的影子。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
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
”梁思成先生却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于是,便有了这部一代大家研究“雕虫小技”的《中国雕塑史》。
上起上古、夏商周三代,下至元明清,跨越数千年,探寻雕塑之术;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纵横捭阖,讲述雕塑名迹之精。
《中国建筑史》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中国当代雕塑史孙振华读后感
中国当代雕塑史孙振华读后感
《中国当代雕塑史》是由孙振华撰写的一本探讨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孙振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书中介绍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雕塑艺术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古典手法,开始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并注重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
这种对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使得中国当代雕塑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
与此同时,孙振华也指出了中国当代雕塑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由于市场需求和商业化的影响,一些雕塑作品具有浮躁的风格,并缺乏真正的艺术内涵。
此外,孙振华还谈到了由于艺术市场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一些雕塑作品过于迎合大众口味,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
孙振华在《中国当代雕塑史》中的观点和思考引发了我对中国当代雕塑的深思。
作为一位艺术家和学者,他的分析和见解让我更加理解了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和面临的问题。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对于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建议,如加强艺术教育的培养、重视创作思想的独立性等。
这些建议都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的来说,我对《中国当代雕塑史》这本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孙振华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机会。
这本书不仅启发了我对雕塑艺术的思考,也让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广大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雕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雕塑史读后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我近期有幸阅读了关于中国古代雕塑史的专题,对其中所提及的作品和发展历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感悟。
通过这份读后感,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震撼。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的历史中。
在这个悠久的艺术历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卓越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这次阅读让我从历史的角度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庞大力量与丰富想象力。
通过对兵马俑的研究与观察,我深刻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创造才华和精湛技巧。
兵马俑数量众多、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地展示着中国古代军事和社会制度的精髓。
这些巨大的雕像令我震撼,也让我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除了秦始皇兵马俑外,其他时期的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朝梁代的《塑像图经》记录了众多的雕像,细致地呈现了古代时期的人物形象和服装特点。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让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风貌。
而唐代的佛教石窟雕刻更是在艺术与宗教融合方面达到了巅峰,石窟中精美的佛像让人感叹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技艺和对信仰的虔诚。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雕塑史,我深刻意识到雕塑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雕塑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的方式。
每一个雕塑作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揭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所采用的材料和技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石雕到木雕、从土陶到青铜,各种不同的材料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质感和表现形式。
同时,古代艺术家们的雕刻技术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他们能够将平面的材料通过精雕细琢变成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观赏感受。
石湾陶塑,_可补中国雕塑史之遗
中国雕塑史之憾读中国雕塑史,总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到了宋代之后著述的内容越来越弱,著述者越写越无底气,如油尽灯枯,乏善可陈,草草收笔。
追寻中国雕塑史的轨迹,我们方知,中国雕塑史是一个晚生的婴儿。
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雕塑艺术史的荒域上,日本人和欧洲人才开了此学科研究的先河。
1915年5月,在东方,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写了一部《中国雕塑史》;1925年,在西方,瑞典学者喜龙仁出版了他撰写的《5-15世纪的中国雕塑》一书。
在同时期的两个东西方学者,不约而同地对中国古代雕塑产生了兴趣,并对其艺术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29-1930年间,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古代雕塑”课时,曾大量引用了大村西崖和喜龙仁的著述,并用“四百年间,殆无足述也”一句带过。
其时,东西方学者都有一种共识:元代以后中国再无雕塑可言了。
从当时占有的雕塑资料看,中西学者的研究也只能如此了。
的确,由汉代至宋代是中国石窑雕塑开凿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重庆大足石刻等,一路走来蒸蒸日上,成为中国足够吸睛的璀璨的石窟宝库。
可当元代之后石窟开凿停歇,这批学者一度感到茫然。
难道中国没有石窑就没有了雕塑吗?求助古籍文献资料的帮助,结果又是一片空白。
古代文人雅士历来都重书画轻雕塑,他们通常认为雕塑是工匠们的雕虫小技,不足记述。
事实上,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雕塑理论,论及雕塑多从画论所说,以画论的技法和鉴赏方法去谈雕塑。
这样,使中国的艺术发展自然就分了阶层,书画为上层文人、士大夫的玩意儿,而雕塑被视为下层工匠的劳作之物。
如果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都有嵇康的嗜好,闲时就抡起铁锤打打铁的话,中国的手工艺行业就会出现另一番局面了,说不定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就会在中国出现啦!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术石湾陶塑,可补中国雕塑史之遗文:邹华 (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石湾陶器研究学者)A C A D E M I C 明 粉蓝釉双兽衔环耳瓜棱瓶(局部)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幸甚的是,在中国并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雕塑艺术的心得体会
学习雕塑艺术的心得体会在我学习雕塑艺术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雕塑艺术是一门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我具备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技巧,同时也深化了我对美学和人类文化的理解。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雕塑艺术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雕塑艺术需要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表现能力。
在面对一个雕塑作品时,我要仔细观察它的细节、构图和表达手法。
通过深入地体验和观察,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且能够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创作的灵感。
同时,我学会了用鲜明的造型和质感来表现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观察和表现的能力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学习雕塑艺术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雕塑艺术不仅要求我掌握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技巧,还要求我能够将自己的创新和独特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
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能够不断提高我的技术水平,并且进一步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呈现方式。
在雕塑的实践中,我也学会了与材料进行对话,尊重材料的特性和自然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此外,学习雕塑艺术还需要深入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
雕塑作品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品,它们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信息。
通过学习雕塑艺术,我不仅仅能够欣赏和创作美丽的艺术作品,还能够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表达方式。
这些了解不仅丰富了我的艺术知识,还加深了我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学习雕塑艺术需要时刻保持创新和开放的心态。
雕塑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我要保持对新的思想和技术的接纳和应用。
同时,我要时刻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激情,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的创作极限。
总之,学习雕塑艺术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不仅仅带给我创作的乐趣和技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深化了我对艺术、文化和人类的理解。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并且不断追求雕塑艺术的卓越。
雕塑读后感
雕塑读后感首先,雕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在人类的原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雕塑作品。
从最早的原始雕塑到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雕塑风格和表现手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雕塑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每个时代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雕塑不仅是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通过雕塑作品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信仰和审美观。
其次,雕塑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艺术。
雕塑家需要具备创造力、技术和想象力来完成一件作品。
不同于绘画和建筑,雕塑是一个立体的形式,需要考虑到作品的全面性和空间感。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雕塑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和难题,例如材料的选择、技术的运用和作品的结构等。
雕塑作品的完成需要对材料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需要艺术家有细腻的触觉和创造力来塑造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意义。
通过这本书,我对雕塑的意义和艺术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雕塑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对世界的再创造,也是艺术家对生命的思考和表达。
不同于绘画可以通过平面的形式表现情感和思想,雕塑是一个有立体感的艺术形式,通过空间和体积来表达作品的意义。
通过触摸和感受作品的表面质感,观者可以更直接地与作品进行互动和沟通。
雕塑作品可以是抽象的、象征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写实的,每个作品都有其特定的艺术性和意义。
通过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雕塑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学会了欣赏和解读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
在雕塑领域,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品。
例如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维纳斯》和《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抱子像》和《大卫》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些著名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性,透过作品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刻画。
雕塑作品不仅仅是形象的再现,也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递。
通过这些作品,我了解到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艺术的发展,也体验到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审美追求。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咱老祖宗那丰富的想象力给惊到了。
从古老的石器时代那些简单却充满生命力的小雕塑开始,就能感觉到当时的人们虽然工具简陋,可心里的想法一点都不少。
就像那些小小的陶俑,虽然可能只是用来陪葬的小物件,但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小模样,仿佛在说:“别看我小,我也是有灵魂的。
”再往后看,到了秦汉时期,那雕塑可就大气起来了。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简直就是震撼到没朋友。
一排排、一列列的兵马俑站在那里,每个都和真人差不多大小,而且神态各异,表情逼真。
感觉就像是把秦朝的军队直接给冻结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这得花多少功夫啊,我都能想象到当时的工匠们对着泥土精雕细琢的样子,那可真是把雕塑当成了一件超级严肃的大事。
唐代的雕塑呢,就像是一个雍容华贵的大美人。
佛像雕塑特别有代表性,那些佛像面容圆润,线条柔和,就像散发着一种温暖的佛光。
它们不再像以前有些佛像那样严肃刻板,而是带着一种包容和慈悲的感觉。
感觉这个时期的雕塑充满了自信,就像大唐盛世的人们一样,活得潇洒又自在。
不过呢,这本书也让我有点小感慨。
咱中国雕塑这么厉害,可有时候感觉它就像一个低调的高手,没有像西方雕塑那样被全世界人都知道得那么透彻。
我就在想啊,这些雕塑就像一颗颗隐藏的艺术明珠,要是能有更多的人发现它们的美就好了。
读这本书还让我对雕塑家们充满了敬意。
他们就像魔法师一样,把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或者一坨泥巴,变成了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而且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好看,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人们的信仰和生活状态。
这就像每一个雕塑都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小窗户,透过它就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认识这学期,我们同时选修了中国工艺美术史和雕塑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学习和思考,工艺美术史的理论和雕塑课的实践使我收获颇丰。
以下说说我对于中国古代雕塑的粗浅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端丽等。
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认真追究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的。
不是着重刻画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在意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把人们引向一个艺术世界。
“温柔敦厚”是中华民族气质,受生活条件及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雕塑艺术同样也具有含不尽之意于象外之感,没有创剑拔驽张的火气,而是像中国毛笔之用法:藏锋而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留有更多的余味。
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威武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历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具这种效果,现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
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
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兵马俑充满崇高阳刚之美。
这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
人物、战马都与真实的一样大小,毫无夸张之处。
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流畅而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格,不仅体现着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但是中国古代雕塑有一定局限性,集中反映的是中国的王宫贵族的帝王观和艺术观,与西方相比,同样是出于显威、歌功颂德的目的,中国的王宫贵族回避了直接塑造自己而采用了龙凤、狮子、麒麟等瑞兽以及仆人、军队、武士来烘托自己的伟大与神圣。
关于学习雕塑课程的读书总结
关于学习雕塑课程的读书总结第一篇:关于学习雕塑课程的读书总结关于学习雕塑课程的读书总结雕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用来表现生活的手段与别的艺术门类不同。
雕塑主要凭借材料立体表达观点,在雕塑艺术中形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都要通过材料立体来实现,离开了材料立体,也就失去了雕塑艺术。
因此可以说,雕塑是改造材料立体的艺术。
任何艺术形式均有其独特的表达语言,雕塑便是以形态占据空间作为基本的展现方式。
在空间中,形态具有不同的凹凸起伏,呈现丰富的立体变化。
雕塑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圆雕和浮雕。
圆雕是雕塑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用其多朝向、多层次、多角度地刻画、表现和强化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
浮雕是雕塑艺术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其在空间状态上,可完全独立也可依附于某种载体,虽然也有三维的立体形态,从本体上更有二维的面状特征,适合于特定角度观赏。
雕塑的结果虽然最终体现在一种或多种材料之上,但实质上却是雕塑家对于生存世界的一种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的思维表现,也即精神的物质化体现。
一切雕塑均是人类情感在物质材料中的凝结。
雕塑在历史与环境的时空中亘古永存,除具艺术的精神性外,还得益于各种持久性、坚固性并适于成型的天然和人造材料的运用。
材料的物理属性制约着它的某些审美属性。
例如,木雕不同于石雕的毋庸置疑的艺术特性。
不同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情趣。
雕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几千甚至上万年的历史,由于各时各地各人的思想观念不同,而采取与之相适的艺术手法,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艺术景象。
尽管艺术手法繁多,艺术形式追求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但围绕着艺术是对生存世界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的表述这一主线,就雕塑作品对现实物象反映的状况程度来考察和分析,大体可以浓缩归纳为三个方面:具象艺术手法、抽象艺术手法、意象艺术手法。
人的发展需要与雕塑的价值作用两者的相适,是雕塑得以世代延续之根本。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取得更大的发展,人们需要创造、需要交流、需要舒适优美的生存环境。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观后感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观后感首先得说,以前我对雕塑的了解那真的是少得可怜,就知道公园里有几个石像,寺庙里有些佛像。
但是看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一下子被中国雕塑的丰富多样惊到了。
从先秦那时候古朴又神秘的雕塑开始,就感觉像是在跟古老的祖先对话。
那些雕塑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精致的工艺,但是却有一种原始的力量感,每一个线条都像是带着古人对世界最初的理解和想象。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的雕塑,哇塞,那简直就是一个雕塑的盛世啊。
就像书里描述的那样,唐代的佛像圆润丰满,看起来特别的大气又慈祥。
感觉那时候的工匠们都像是被注入了什么神奇的魔力一样,能把石头、铜这些冰冷的材料变成一个个有生命、有温度的艺术作品。
而且唐代雕塑的风格特别多元,有那种庄严肃穆的大佛,也有特别灵动的小佛像或者菩萨像,每一尊都像是在讲述着那个繁华的大唐故事。
比如说龙门石窟的那些佛像,我光看图片就觉得震撼,难以想象要是真的站在它们面前会是怎样一种被震撼到灵魂出窍的感觉。
梁思成先生写这本书啊,真的是写得特别细致。
他不仅仅是在讲雕塑的样子,还把这些雕塑背后的文化、历史、宗教都给串起来讲了。
就好像每一尊雕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比如说某个时期的佛像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发型、服饰,原来都是和当时的社会流行风尚以及宗教的发展有关系。
这让我明白了,原来雕塑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书啊。
不过呢,看这本书也有点小“痛苦”。
因为里面的知识实在是太丰富了,就像一场知识的暴风雨,我这个小脑袋有时候都有点接收不过来。
而且有些专业的术语和古代的名称,真的是要反复看才能搞明白。
但是呢,这也正说明了这本书的含金量高啊。
读《中国雕塑艺术史》心得
读《中国雕塑艺术史》心得第一篇:读《中国雕塑艺术史》心得读《中国雕塑艺术史》心得时代的脚步已然跨入21世纪,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美化和发展自身最有效的途径。
老实说,以前的我从未认真去关心过中国的雕塑史,更没有过多的去了解过中国雕塑的博大精深。
但现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自己看的那本《中国雕塑艺术史》,让我对中国雕塑的历史和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让我知道中国的雕塑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其发展路程是多么的坎坷艰辛。
它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不仅具有写意性、绘画性,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这些以前看似不经意的东西现在正体现出它绚丽多彩的文化底蕴和强健的生命力。
从整体上看,中国雕塑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和发展期、成熟鼎盛期和衰败期。
首先,先秦和秦汉时期是我国雕塑的形成和发展期。
在这个时期的雕塑多为实用工艺品的附属,写实能力很强,但已经慢慢体现出了装饰性的特点。
例如,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兽形壶》,就是艺术家们制作的一个既模拟动物形态又具有很高实用功能的陶器。
它不仅雕塑精美,神态逼真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再说秦汉时的雕塑题材则更贴近生活了,他们有的平朴写实,也有的浪漫夸张,这在极大程度上对后代雕塑作品的创造有很大影响。
例如,规模宏大,高度写实的《秦始皇兵马俑》;手法简练,造型夸张的《击鼓说唱俑》;还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马踏飞燕》等等,都深受后人的喜爱。
魏晋南北隋唐是我国雕塑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在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的大潮下,思想文化异常活跃,同时雕塑的创作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以佛教雕塑题材的数量就占了90%以上。
老庄思想“轻形重神”的审美观渗透进了美术创作和实践,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神态都是主要注重的,描绘的非常逼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中国四大石窟之二就是其最好的代表。
雕塑读后感5篇600字
雕塑读后感5篇600字本⽂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涯的⼤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下⾯是⼩编为⼤家带来的雕塑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雕塑读后感1故事讲的是⼀个叫克劳迪娅的⼥孩,他是家⾥的⽼⼤,要承担家⾥的很多家务以赚取零⽤钱。
他总感觉⾃⼰在家中不被家⼈重视,以⾄想策划⼀场“离家出⾛”来引起家⼈的注意。
他选择了他富有的并且⾮常有经济头痛的弟弟杰⽶⼀起同⾏。
克劳迪娅是个喜欢精致⽣活的⼥孩,为了这次“离家出⾛”他做了详细的计划书。
他们选择的去处是纽约的⼤都会博物馆。
他们逃过了保安的检查,居然在博物馆⾥度过了⼀个星期。
⽩天他们混在学⽣的队伍⾥跟随参观。
这时他们发现⼀座被疑为⽶开朗基罗雕刻的天使雕像,倍受争议。
为弄清楚这件作品是否真的出⾃⽶开朗基罗之⼿,他们经过观察和查阅⼤量的资料,终于找到了重要线索并千⽅百计的写信給了馆长。
正当他们满⼼期待的时候,馆长的回信让他们的英雄梦破灭了。
这时候他们已是囊中羞涩,但姐弟俩依然没有放弃。
最后找到了天使雕像原来的主⼈福兰克威尔夫⼈那⾥找到了答案。
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引⼈⼊胜。
两个孩⼦的机智勇敢和坚韧通过作者细致的.描写跃然纸上,深深感染了我和⼉⼦。
本是想引起家⼈重视的⼀次“离家出⾛”变得那么富有冒险⾊彩。
⽂中没有⼤幅的描写焦急的⽗母。
孩⼦们离开了⽗母的保护,客服了很多困难,⾃⼰解决吃住⾏乃⾄洗澡的问题。
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
也让我反思我⾃⼰的孩⼦。
我们对孩⼦的过分保护,孩⼦对⼤⼈的过分依赖,削弱了我们孩⼦的意志⼒。
我们的孩⼦也应该象书中的姐弟俩那样独⽴、⾃主、坚强。
雕塑读后感2叶圣陶爷爷⼀⽣写了很多童话故事,我最喜欢他的《古代英雄的⽯像》。
⼩时候读它,是觉得故事特别有意思。
长⼤了,再读,才发觉,这个故事不仅有丰富的联想、精彩的对话,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故事讲的是:⼀块⼤⽯头,被雕刻家刻成了⼀位古代英雄的形象,备受⼈们尊敬。
于是它骄傲起来,看不起它脚下的⼩⽯块,双⽅发⽣了争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雕塑艺术史》心得
时代的脚步已然跨入21世纪,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美化和发展自身最有效的途径。
老实说,以前的我从未认真去关心过中国的雕塑史,更没有过多的去了解过中国雕塑的博大精深。
但现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自己看的那本《中国雕塑艺术史》,让我对中国雕塑的历史和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让我知道中国的雕塑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其发展路程是多么的坎坷艰辛。
它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不仅具有写意性、绘画性,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这些以前看似不经意的东西现在正体现出它绚丽多彩的文化底蕴和强健的生命力。
从整体上看,中国雕塑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和发展期、成熟鼎盛期和衰败期。
首先,先秦和秦汉时期是我国雕塑的形成和发展期。
在这个时期的雕塑多为实用工艺品的附属,写实能力很强,但已经慢慢体现出了装饰性的特点。
例如,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兽形壶》,就是艺术家们制作的一个既模拟动物形态又具有很高实用功能的陶器。
它不仅雕塑精美,神态逼真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再说秦汉时的雕塑题材则更贴近生活了,他们有的平朴写实,也有的浪漫夸张,这在极大程度上对后代雕塑作品的创造有很大影响。
例如,规模宏大,高度写实的《秦始皇兵马俑》;手法简练,造型夸
张的《击鼓说唱俑》;还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马踏飞燕》等等,都深受后人的喜爱。
魏晋南北隋唐是我国雕塑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在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的大潮下,思想文化异常活跃,同时雕塑的创作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以佛教雕塑题材的数量就占了90%以上。
老庄思想“轻形重神”的审美观渗透进了美术创作和实践,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神态都是主要注重的,描绘的非常逼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中国四大石窟之二就是其最好的代表。
云冈石窟外形饱满圆润,精神清俊秀逸,雕刻手法朴实无华,整体感强,具有浓烈的宗教气息,其中的“飞天像”和“菩萨像”尤为经典。
龙门石窟它开凿的年度跨度大,作品数量也丰富,集中了大批的佛教经品,雕塑作品所表达的故事和隐含的意义时至今日也广为大中所喜。
隋唐时中国的雕塑事业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唐代国富民强,政治稳定,加上对雕塑的需求量也很大,同时唐代的社会风气也相对开放,人们思想活跃,精神相对解放,因此对雕塑艺术的创造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时期的宗教雕塑、陵寝雕塑、实用工艺雕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雕塑技术亦趋于完善,是后代无法企及的。
《昭陵六骏》是唐代的代表作,它以其真实而细腻的雕塑手法反映了唐太宗征战时所骑六匹战马的形体特征,它不仅结构准确,造型也是栩栩如生,写实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雕塑作品中的佛教故事例如龙浴太子、树下思维等等在现在也广为大家所传颂。
此外这一时期的唐三彩更是为唐朝的雕塑作品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走过辉煌的隋唐鼎盛,中国的雕塑开始了自己的下坡路。
五代时期社会战乱频繁,到宋代时才较为稳定。
此时由于市民观念的改变,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佛教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日趋衰落的趋势。
雕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明显的世俗化,表现较为明显的就在佛像方面。
位于四川的大足石窟是宋代雕塑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在风格上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生活气息也很是浓厚,尤以里面的宝鼎山石窟艺术成就最高。
诸如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
全本书还列举了很多古代的精美雕塑,各朝各代的都有。
通过对里面内容的阅读和作品的欣赏,让我有了更为具体的更为全面的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了解,同时对中国精美绝伦的雕塑作品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千年翻云覆雨的风云变迁,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知识沉淀,造就了中国五千年的艺术瑰宝。
面对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我们不得不感叹,也不得不为之所折服。
所以了解了中国雕塑的历史以后我们就不能够只有心动而缺少行动了。
先人们的智慧应该在我们的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不是吗?我们的使命是艰巨的。
同时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拿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传承和发扬我们的瑰宝而努力起来,行动起来,进而创造出更多更好并且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