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

合集下载

年月日的天干地支算法

年月日的天干地支算法

年月日的天干地支算法年月日的天干地支算法是根据农历天干地支的周期来计算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是按照十天干、十二地支的顺序排列。

计算年月日的天干地支的方法如下:1. 先将公历年份减去3,得到的结果除以10,取余数,得到的数是0-9之间的数字。

这个数字对应的就是天干的序号。

2. 公历年份减去3,再除以12,取余数,得到的结果是0-11之间的数字。

这个数字对应的就是地支的序号。

3. 根据农历的闰月和日数来选择对应的月份序号。

4. 将以上得到的天干的序号和地支的序号相加,并加上农历月份的序号,得到的结果对10取余数,得到的数就是对应的天干的序号。

5. 将以上得到的地支的序号和农历天数相加,并加上农历年份的年份序号,得到的结果对12取余数,得到的数就是对应的地支的序号。

最后,根据天干和地支的序号找到对应的天干和地支,就可以确定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了。

举个例子:以公历2022年12月13日为例。

1. 公历年份为2022,减去3,得到2019。

2019除以10,余数是9,所以对应的是天干的癸。

2. 公历年份为2022,减去3,得到2019。

2019除以12,余数是3,所以对应的是地支的寅。

3. 农历12月对应的是地支的亥。

4. 天干的序号是9,地支的序号是3,农历月份的序号是12,所以天干的序号+地支的序号+农历月份的序号=9+3+12=24,24对10取余数为4,所以对应的是天干的戊。

5. 地支的序号是3,农历天数是13,农历年份的年份序号是2,所以地支的序号+农历天数+年份序号=3+13+2=18,18对12取余数为6,所以对应的是地支的午。

所以,公历2022年12月13日的天干地支是戊午。

天干地支计算方法

天干地支计算方法

天干地支计算方法天干地支是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用的二十二个汉字,其中天干十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两者搭配使用,形成六十甲子,在年月日时里循环使用,周而复始。

te>对于其计算第一种:先将天干进行编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0、1 、2、3凡是公元后某年的最后一位数字(个位数)是“4”,那么该年的天干就是“甲”;“5”就是“乙”;余类推。

如2003年的天干就是“癸”。

记住这一编码很实用,虽然不能用干支纪年来直接推算公元纪年,但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凡是天干为“甲”的公元纪年数最后一位数必为“4”;“辛”为“1”;余类推。

如辛酉政变(1861)、辛丑条约(1901)、辛亥革命(1911)发生年代的最后一位数字都是“1”,而“1”刚好对应天干中的辛。

再将地支进行编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 、7、8、9、10、11、0、1、2、3把公元某年的数字除以12,余数为“4”,那么该年的地支就是“子”;余数为“5”就是“丑”;其余类推。

心算地支可将年份数减去12的倍数,如1800、1860、1920、1980等,再算就容易得多了。

最后将天干、地支合在一起,就是公元某年的干支纪年。

如1861年,最后一位数字是“1”,天干为“辛”,将1861除以12(或1861减去1860),余数为“1”,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就是辛酉年根据六十甲子可以推算出具体的年月日时。

而在计时使用里,由于一天为二十四小时,古代正好是十二时辰,因此形成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的换算关系,具体为深夜23点到子夜1点为子时,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13点为午时,13-15点为未时,15-17点为申时,17-19点为酉时,19-21点为戌时,21-23点亥时。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

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

注意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是“壬午”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

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方法二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天干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余4, 4对应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为丁;地支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余3, 3对应地支第3位是亥,即地支为亥;综上公元1987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丁亥年。

方法三快速推算干支巧法1:1900----2100年年干=年尾数—3 。

例:1969年年干=9—3=6,第6位天干就是已;2012年年干=2—3=9,第9位天干是壬。

(2不足减就补十成12)2:1900----19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1。

2000----20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5。

例:1969年年支=69+1=70,去掉60的倍数为10,地支第十位为酉。

2012年年支=12+5=17,去掉12余5,地支第五位是辰。

那么1969年干支就是已酉2012年干支就是壬辰。

天干地支详细解说讲解

天干地支详细解说讲解

干支☯干支释义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本作“天干地枝”,本义是说植物受天地雨露生干发枝的生长过程。

后来,古人延伸运用,用天干和地支来纪时。

天干共十位,依次是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地支共十二位,依次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

☯干支纪时在我国历史上,古人曾经长时期用干支表示年月日时。

(一)表示年份古人用干支各按先后顺序依次相配,得到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用以纪年,经六十年周而复始,这样循环不已,永无穷尽,久而不乱。

六十甲子依次为: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二)表示月份表示月份有两种方法,可以只用地支,也可以干支并用。

用地支表示月份,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每年是相同的,固定不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人用地支表示月份与我们今天常说的月份不同,古人所言月建以十二节令为准,即立春后为正月,惊蛰后为二月,清明后为三月,立夏后为四月,芒种后为五月,小暑后为六月,立秋后为七月,白露后为八月,寒露后为九月,立冬后为十月,大雪后为十一月,小寒后为十二月。

如果同时用天干和地支表示月份,地支保持不变,支前配上天干。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意于树木的干和枝。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u一声)、亥。

基本介绍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 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甲子1 ~10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1~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21~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31~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41~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51 ~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

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

公元纪年的一年以立春为界前后分属不同的干支纪年,这一点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错,应特别注意。

历史和发展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

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

天干地支和阴阳对应表

天干地支和阴阳对应表

天干地支和阴阳对应表
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

天干共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是古代人对时间的一种计数方法,将天干和地支组合在一起,用于表示年份、月份、日子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表示事物的两个相反、相互依存的方面。

阴阳不仅可以用于表示自然界中的事物,还可以用于表示人事、社会等方面。

根据天干地支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对应表:
天干:甲、丙、戊、庚、壬→ 阳
乙、丁、己、辛、癸→ 阴
地支:寅、辰、午、申、戌→ 阳
子、丑、卯、巳、未、酉、亥→ 阴。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

一、天干地支读音(1)十天干:甲(jiǎ)、乙(yǐ) 、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2)十二地支:子(zì)、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二、天干地支顺序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干为主干,支为分支,两个相对的命名应当是一起出现的。

在商朝开始出现天干与地支配和用以纪日,使用干支纪年要更晚一些。

天干的次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次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三、天干地支的含义(1)天干,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2)地支,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四、天干地支纪时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

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精简版)

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精简版)

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精简版)十天干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陪,以此类推,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正好配一周为60年,这叫一个甲子,也叫六十花甲。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干支涵义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

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

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之学。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地支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
五行大义中说,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的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系的意思,既萌而系长。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卯是冒的意思,指万物冒地而出。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巳的意思,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昧的意思,指阴气已长。

万物稍衰,体暖昧。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戌是灭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皆坚核。

天干地支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组合

天干地支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组合

天干地支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组合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的岁数纪年系统,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共60个组合。

每个组合代表一个特定的岁数,并与人的生辰八字有密切关联。

天干地支的组合不仅在农历纪年上有应用,还与命理学、占卜、风水等方面有深入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天干地支的含义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的组合以十天干为行,十二地支为列,形成一个表格。

在这个表格中,每个格子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年份。

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都是不同的组合。

这种组合方式为古代农历纪年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命理学和占卜的重要工具。

天干地支的组合具有丰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天干代表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地支代表了十二生肖动物。

这些天地之间的组合与五行生克相克的关系相互交融。

天干和地支的不同组合代表了不同的能量和气场。

例如,甲子组合代表了阳木寅对阴水子的相生关系,象征着成长和发展。

这种组合在命理学中也对应着一些具体的命运特征和运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的组合被广泛应用于命理学、占卜和风水方面。

命理学中,根据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等信息,可以确定其八字,即出生八字所对应的天干地支。

通过分析八字的组合关系,能够推测个人的性格、命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占卜师和命理学家常常借助天干地支的组合来为人解答疑惑,或者指导人们的决策。

除了命理学外,天干地支的组合在风水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风水是一门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学问,通过布局和调整环境中的各种元素,以达到改变人的运势的目的。

根据个人的八字和家居的方向,选择适合的天干地支组合进行摆放,可以增强运势和改善家居的风水。

例如,如果个人的八字中缺乏土元素,可通过摆放一些代表土的天干地支组合的物品,来增加土的能量。

天干地支的组合在中国文化中也与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关。

例如,在农历新年(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根据当年的天干地支组合来推测运势和献岁。

天干地支读音和算法详解

天干地支读音和算法详解

天干地支读音和算法详解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

读音依次读作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干支纪年法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读法读音解释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读法读音解释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读音和解释地支:庚[gēng]戊[wù]己[jǐ]辛[xīn壬[rén]癸[guǐ]子(鼠)时(23点~01点)、丑(牛)时(01点~03点)、寅(虎)时(03点~05点)、卯(兔)时(05点~07点)、辰(龙)时(07点~09点)、巳(蛇)时(09点~11点)、午(马)时(11点~13点)、未(羊)时(13点~15点)、申(猴)时(15点~17点)、酉(鸡)时(17点~19点)、戌(狗)时(19点~21点)、亥(猪)时(21点~23点)。

寅[yín]卯[mǎo]巳[sì]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

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

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

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

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

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

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

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

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

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

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

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

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

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

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

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

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

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

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地支详细解说

天干地支详细解说

天干地支详细解说干支☯干支释义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本作“天干地枝”,本义是说植物受天地雨露生干发枝的生长过程。

后来,古人延伸运用,用天干和地支来纪时。

天干共十位,依次是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地支共十二位,依次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

☯干支纪时在我国历史上,古人曾经长时期用干支表示年月日时。

(一)表示年份古人用干支各按先后顺序依次相配,得到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用以纪年,经六十年周而复始,这样循环不已,永无穷尽,久而不乱。

六十甲子依次为: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 1 -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 2 -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二)表示月份表示月份有两种方法,可以只用地支,也可以干支并用。

用地支表示月份,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每年是相同的,固定不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人用地支表示月份与我们今天常说的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 3 -月份不同,古人所言月建以十二节令为准,即立春后为正月,惊蛰后为二月,清明后为三月,立夏后为四月,芒种后为五月,小暑后为六月,立秋后为七月,白露后为八月,寒露后为九月,立冬后为十月,大雪后为十一月,小寒后为十二月。

5分钟教你了解天干地支!

5分钟教你了解天干地支!

5分钟教你了解天干地支!
一、十天干
十天干也分阴阳,分阳干和阴干,如下图所示。

从下图也可以看出十天干的五行属性。

木-青色,火-红色,土-黄色,金-白色,
水-黑色。

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
-金,壬癸-水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

乙为花果之木,东方。

•丙为太阳之火,南方。

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

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

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

癸为雨滴之水,北方。

五行与方位、天干、颜色、神兽的关系:
•木:东方:甲乙:绿色:青龙
•金:西方:庚辛:白色:白虎
•火:南方:丙丁:红色:朱雀
•水:北方:壬癸:黑色:玄武
•土:中央:戊己:黄色:黄麟
二、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也分阴阳,分阳支和阴支,如下图所示。

从下图也可以看出十二地支的五行属性。

十二地支,很多人从小就很熟悉呢。

因为我们的十二生肖里就用到了十二地支。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地支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三、干支历
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

在下图中,
红色的代表阳,都是阳干配阳支。

黑色的代表阴,都是阴干配阴支。

天干地支的读音及含义

天干地支的读音及含义

天干地支的读音及含义一、天干地支读音(1)十天干:甲(jiǎ)、乙(yǐ) 、丙(bǐng)、丁(dīng )、戊(wù)、己(jǐ )、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2)十二地支:子(zì)、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 )、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二、天干地支顺序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干为主干,支为分支,两个相对的命名应当是一起出现的。

在商朝开始出现天干与地支配和用以纪日,使用干支纪年要更晚一些。

天干的次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次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三、天干地支的含义(1)天干,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2)地支,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四、天干地支纪时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

天干地支算法

天干地支算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干支纪年法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

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

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

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

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

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

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

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

一、干支为何物?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

其在运用中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迷!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三命通会》论支干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

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

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蔡邕独断曰:“干,干也。

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

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是也。

”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

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一个研究易学的人,无不对干支五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包括大师级的。

干支五行似乎成为千古之迷。

这些误区包括:1、河洛的来源;2、五行“土”之定位;3、阴阳顺逆;4、干支阴阳;5、纳音五行;6、神煞;7、先后天八卦及纳甲我是一个易学爱好者,目前也并未完全弄清楚,但有一些心得,愿与同道探讨。

以前我一直以为干支五行是阳历或者阴历的象数表述,但现在认为:干支为阴阳的表述(较之阳历阴历更加深刻),这种阴阳,并非我们目前所认识的简单的阴阳。

我们都清楚,阴阳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阴阳存在,即孤阴不存,孤阳不长。

因黄道诸星众多,古人面南而考诸星运转,白天记日之行,夜晚记星月之行,以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在此基础上,将阴阳细分,即南(上)为阳,北(下)为阴,左为阳(日出之地),右为阴(月出之地)。

进而再分,左为少阳、太阳,右为少阴、太阴。

此为“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这时,对阴阳方位的理解开始出现误区,即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玄武为地平线以下的部分(北方)。

对人们生活起作用的,是地平以上的部分,而不包括以下部分。

白天存在“阴”,夜晚也一样存在“阳”。

这样,古人将青龙,朱雀(少阳、太阳),白虎、玄武(少阴、太阴)再次以阳中阴,阴中阳分之,即原始“八卦”,亦即干支阴阳。

青龙(白天甲、夜晚乙),朱雀(白天丙、夜晚丁),白虎(白天辛、夜晚庚),玄武(白天癸,夜晚壬)。

亦即东方甲乙,南方丙丁,西方庚辛,北方壬癸(地平线上)。

这就是原始“河图”,当然,中五与中十,随后言之。

古人在阴阳,阴阳消长及阴中阳、阳中阴的基础上,已经将天地一分为四,进而以同位不同时(昼夜更替)将其再一分为八,其中:青龙(木--少阳):细分之,甲阳(白天),乙阴(夜晚)朱雀(火--太阳):细分之,丙阳(白天),丁阴(夜晚)白虎(金--少阴):细分之,辛阴(白天),庚阳(夜晚)玄武(水--太阴):细分之,癸阴(白天),壬阳(夜晚)将甲、丙、庚、壬赋与黄道一周,为阳为动,白天为甲丙,夜晚为庚壬;将乙、丁、辛、癸赋与地平一周,为阴为静,白天为辛癸,夜晚为乙丁。

现在不少学者反对五行,不认可阴阳,实为不了解古人对阴阳的认识。

下面,将对争议最大的五行,进行讨论。

在讨论五行之前,尚有一个准备工作,就是对黄道运行的了解。

黄道运行,在面南时,为从左(木)至上(火)至右(金)再至上(水,此处非下,而是北方诸星运转到南天),这点是我们认识五行的一个大误区。

左方(东)为太阳升起之处,为阳生,右方(西)为太阳落下之处,为阳死。

同理,右方为月亮升起之处,为阴生(暂时这么理解,其实是黄道运行的结果),左方为月亮落下之处,为阴死。

此即“阳生之处为阴死之处,阴死之处为阳生之处”,其实就是昼夜(二至)变化之处。

了解了以上的规律,就会明白为什么“乙庚”,“丙辛”,“丁壬”合的原因。

在夜晚时,黄道“北方”的庚金,处于面南时左方“木”的位置,夜晚左方“木”为阴木,即乙木,故乙庚合。

其他亦然。

古人在发现了“四象”的规律后,又发现面南时,黄道的度数为216度(地平线为弧型),而不是圆周的一半(180度),这样,出现了白天夜晚四象的“空缺”,这个“空缺”,古人名之曰“土”,意为其处于阴阳交汇的地平之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者,即216度(432度),不与360度同步。

天倾,实为地球自转轴(南北)与冬夏二至点不完全吻合,这是地支三合的部分成因。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亦为发现二者的不同步而形成的神话传说。

乾之策216,坤之策144,亦为此。

可以说,干支五行的绝大部分秘密,就是这个216度。

先天八卦其实就是四象,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用震(少阳)、乾(老阳)、巽(少阴)、坤(老阴)表示,震乾为白天,巽坤为夜晚。

进而,用兑表示夜晚之老阳位,艮表示白天之老阴位,离表示白天之少阳位,坎表示夜晚之少阴位。

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就是先天八卦的成因。

个人认为:1、先天八卦与干支五行的产生,并非同一部落。

二者各有优缺点。

早期的干支五行并非按甲阳乙阴这样划分,而是以周天一半划分阴阳(此时不应该叫阴阳,叫昼夜应该更准确)。

八卦中的每一卦亦非仅是一个象限,而是其在南天从“生”到“死”的阴阳模拟(三阴三阳);2、八卦注重对于阴阳的描述,如阴中阳,阳中阴,这点是原始干支五行所不具备的。

干支五行注重周天度数的象数模拟,比八卦更加精细,但缺少一体两面的表述;3、干支五行是“六壬”的基础,先天八卦是原始筮法的基础。

在二者结合后(干支五行开始分阴阳,分顺逆。

先天八卦变形为后天八卦,加入“土”这个因素,并将干支纳甲),首先出现了“六爻”占法,然后是精致的“奇门遁甲”象数模型。

奇门中仅有360日,个人观点,并非是发明人不会用“年干支”这种方法,而是不必要(代入奇门模型中将使其更加复杂,后来的年、月家奇门也只能单用就是这个原因),或者其方法失传,原因很简单,日干支与年干支同理;后世的紫微等占法,原理皆为干支五行,只不过用一些“星官”名称代替干支五行,使后人不知其理,反认为真是“某某星”起作用;4、“七政”之法不同于以上占法。

五行不是“五星”,“五星”仅是五行的一个“类”,妄以五星解五行起源及河洛,是行不通的;5、八卦与干支五行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并非是原始存在。

各类占法起源于黄帝的说法,仅是一种传说,真正的发端在商周。

西周开始融合,至西汉草创完毕,北宋完善。

大家对天干地支的成因,目前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个人认为应该是这样的:1、一年日月十二会,故将周天分为十二,这就是地支的起源;2、地支不仅是将赤道(上文所提黄道,是为了理解方便,真正的天盘地支,是赤道)分成十二份,而且将地平分成十二份;3、北斗所指,仅是一个参照物,事实上并非“北斗授时”;4、地平为弧型,故天盘为216度,与地盘180度相差36度,故以360除之,为十,这就是十天干的来源;5、天干地支为天地二盘度数的不同表述。

地支为周天周地的描述;天干为昼夜阴阳(白天216度,夜晚216度)的描述,二者一体二面。

6、天盘由左至右旋转(面南),地盘则相对的沿天盘而动,这就是阴阳顺逆;7、周天度数为366度,并不是大家目前认为的360度。

一周360度的方法,是后来传进来的,古法为366度。

干支中所提的360度,不是一周,而是366度中的360度。

古人正是以这种方法,协调干支。

每年(日)所余6度,60年(日)一周,这才是60花甲的成因。

因以36度配30度,所以每日(年)多出72度,这是时(年)干的成因。

因每日(年)多出72度,故每日的天干起、终点不同,五行自然不同,这才是“纳音五行”的真正成因。

8、地支藏天干,并非什么“二十八星宿”,是巧合罢了。

只要将216度一分为二,再将其平均分入地盘地支中,就清楚为什么“甲”木生于亥中九度了。

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名字叫做“伏”。

只有明白了什么是“伏”,才可以真正了解天干地支的含义。

也只有明白了“伏”,才可以明白为什么“玉照定真经”中土寄宫于申的原因。

颇具见解,特别是干支的起源,这个模型,应该是个立体的可以模拟的,干支也是时空的概念,倘若能用实体的模型模拟出来,就更好说明了。

只是有一点,地支和天干是相对而动的,为何干支的配合不按照顺逆相配呢回楼上:个人观点,天盘不仅是天干,也寄地支;地支不仅是地盘,也寄天干。

因为岁差原因,干支冬至日子时所指和目前所指皆不在“子”,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甲”“子”究竟代表回归年的节气,还是单指北斗所指,亦或日月会与回归年交替记年。

这几天才弄明白干支的细节,以前仅是模糊、片面的认识。

想了解干支,前提是弄清楚“五行局”,弄清楚“五行局”,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土”。

前面已经说过,“土”是日暮时分阴阳交汇处,即216减180所余之36度。

若以立春处起甲,则“土”在地支“申”位,故古时土金同位;若以冬至起,则在目前的夏至后,火土同位。

天干地支在五行局中皆随时流转,不同于周天天干地支固定。

日干支与年干支皆为五行局流转,月干支与时干支为周天五行流转,二者用同一赤道、地平体系为标准,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

当你清楚知道阴历是354日/年,阳历是366日/年(古法),就会发现,二者相差12日,抵12度,每年五行局天干多行72度,减这12度,则为60度,这就是八字中年干支的秘密。

也是纳音五行中二年同一“年命”的成因。

纳音五行,不是那些“大师”们所言的什么高能量,什么音的力量大于光,源于音律等怪论。

纳音五行就是五行局,就是地平线上五行的转化,就是无法处理每年所余6度(每周360度是明朝正式采用的,其法传入会更早些,古法就是366度)而以六个干支后减一个五行的折中处理法。

此贴子有些乱,不过各位就当是散文看吧。

天干地支是不同周期的表现,二者如影随形,不可分开。

我们将地球自转、公转一周以十二分之,为十二地支,近而将任何周期类的事物皆以地支表示,如月亦可分十二,六十甲子亦可分十二。

当然也可以分成八(如八卦)、九(如太玄)、十(河图)。

这十二阶段,类应事物的生、长、壮、死、绝等状态,亦可模拟预测中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是预测的基础。

地支所描述的是366度周期变化规律,而天干所描述的是事物在地平线上可见范围的规律(两个216度),这两个216度,分开而言就是各自的规律,合在一起则是另一规律。

天干与地支二者每周期相差二个地支位(如单论,则为一个地支位),因古时取366中的360度,故再加6度,为一个天干位。

五日,则天干回归(72度,阴阳合论);十日,亦天干回归(36度,阴阳单论)。

当大家明白天干地支的来源后,会发现人为所余的6度,在五个单位后(五天、五年),将多出30度、60度,这就是奇门遁甲中九星、八门、八神的来源,而不是什么“大师”所谓的八神为鬼神,不在五行中,无旺衰这些谬谈。

大六壬中的四课三传,其实就是为了找出起课时天干地支最后如何归“零”---事情结束状态,用的是六十日中的30日周期(阴历月圆周);而时家奇门则一步到位,通过干支不同的周期,将其置于六十甲子(六十日)周期中(套用的是45日圆周),直接“归零”。

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地支似乎不动,其实它们在表达日、年的规律时,也是运动的,它们还是30度,但处于运动状态。

如果想清楚了解奇门遁甲中九星、八门、八卦、八神,六壬中十二天将,六爻中六兽,就一定要知道,它们是一种集合体,而非个体。

它们的数量(如六、八、十二等),取决于套用的周期,不同的周期,其所余不同。

天干地支周期不同,二者每周期差60度,地支长于天干,故所缺部分称为“空亡”,年月日时皆有“空亡”,而不是大师们所言只有年日有“空亡”。

对于奇门中中宫寄宫,个人观点,是应该阳遁在坤宫,阴遁在艮宫,而不是全部寄于坤二宫,这才符合规律。

对于旬空,九星八门八神也有旬空,但要分清楚周期,不是全部旬空都空,也不是“九星”是天体,不存在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