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合集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

第2课时《不求甚解》【情景导入】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

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

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马南邨:__邓拓__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__燕山夜话__》《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课题解读:“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__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__,属褒义。

今多谓__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__,含贬义。

3.了解驳论文知识。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驳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__立论__、__驳论__。

(2)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正确。

驳论: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__直接批驳__和__间接批驳__。

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从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4)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进行批驳。

4.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写法)咬文嚼.字(jiáo)死抠.(kōu)豁.然贯通(huò)5.词语解释: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形容人(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开卷有益:(褒义词)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整体设计一、绘制文章结构图阅读本单元文章,圈画出文中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概念,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勾出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主要材料,梳理论证思路。

选出你认为结构严谨的三篇文章,梳理文章结构,以思维导图或者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我来论证《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为了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请你仿照下面的文段,替换一个例证证明观点。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诗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

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提供方法:步骤一:明确本段观点。

步骤二:找到能够印证本段观点的古诗词例子。

步骤三:扣住观点叙述事例。

步骤四:紧扣观点,阐释分析事例。

教师提供工具分析说理的方法:分析例子,就例析理扣住材料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观点的。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

围绕论点摆出论据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只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

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3短文两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能力目标】1.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3.初步研究驳论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1.真正理解两文的读书观点。

2.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3.掌握两文的论证方法。

4.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5.学会比较阅读,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一、导语设计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每天长大了。

说几句有关读书的名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否晓得,我们为甚么要读书?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二、资料助读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XXX毕业,后又研究法律,1618年任XXX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田野实验雪的防腐感化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XXX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XXX考入XXX,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XXX。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XXX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XXX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XXX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五)品读赏析1、讲析第一幅画面: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

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2、分析第二幅画面:1、全班齐读,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2、学生主体活动:讨论分析第二幅画面1)找出描写风雷浪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2. 第二单元:古诗文;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与散文的基本文学常识及表达技巧;2.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2. 教学重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古诗文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寒假期间的有趣经历,引出本学期的学习内容;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3.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进行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6. 第二单元古诗文学习:介绍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7. 例题讲解:针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进行例题讲解;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10.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表达技巧:描写、抒情、象征等;2. 第二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理解与鉴赏:意象、意境、韵律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分析《故乡》中的描写手法;选取一首古诗文,进行鉴赏并说明理由;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散文《孤独之旅》的理解。

2. 答案:《故乡》描写手法:对比、象征等;古诗文鉴赏:以《登鹳雀楼》为例,从意象、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孤独之旅》理解:示例:散文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

新教材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15 无言之美+附小升初考试作文指导

新教材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15 无言之美+附小升初考试作文指导

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 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
通过对比,说明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 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 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 美”。
精读细研
文学上的“无言之美”
意蕴之美
15* 无言之美
1.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 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和意的关 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 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意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 表意,从而引出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合作探究
希腊雕刻《拉奥孔》
精读细研
15* 无言之美
说一说:作者在说明“无言之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个方面入手来论述“无言之美”,运用的主要 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和言及部分的图画进行对比,以 图画之美来说明“无言之美”;
②以大量诗词为例,来论证“言不尽意”给人带来的美感 和深远的情感体验;以音乐的“无声胜有声”来论证“无言之 美”;以雕刻中流露和含蓄的区别,来体现“含蓄不露”的 “无言之美”。
15* 无言之美
2.品味下面一段话,你能以前面学过的一篇课文或读过的一篇 诗文为例,说说你从中体会到的无言之美吗。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 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稍有含蓄 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 比作“虚线画实物”,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 的。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一组主题为读书问学与艺术鉴赏的文章,文体为文艺论文和议论性随笔、杂文。

单元要求阅读时要把握核心概念,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其中,《短文两篇》中的《谈读书》《不求甚解》谈论读书的目的、价值以及读书的方法与态度;《山水画的意境》探讨山水画创作中“意境”的重要价值;《无言之美》探讨文学、美术、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中“言不必尽意”“含蓄不露”的艺术创作通则;《驱遣我们的想象》主要探讨驱遣读者的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路径。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课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

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短文两篇》中《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都是谈论读书求知的。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议论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 -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

《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通过品味山水画的意境,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无言之美》通过列举事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表明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驱遣我们的想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表明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修改润色”。

这一写作主题,要求学生能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在修改作文时正确运用,使作文更出彩。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辩论”,通过对辩论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旨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原则。

整合阅读《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散我们的想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整合阅读《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散我们的想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学文艺论文,悟写作手法
九下语文第四单元整合阅读
JAPANESE
FRESH
STYLE
第一课段: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结构
一、学习任务 1. 精读《谈读书》《不求甚解》两篇文章,梳理文章结构,自 主绘制思维导图。 2. 明晰《谈读书》《不求甚解》在主题和论述方面的异同,补 充表格内容。 3. 阅读《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与《不求甚解》中的读 书方法进行对比,撰写 300 字以上的读书感悟。 二、课时安排:3 课时
(1)议论文提出观点后,需要借助一些典型材料来阐发、论证,才能使 观点立得住,让人信服。比较《不求甚解》与《山水画中的意境》中的实例 想一想,如果删掉这些实例对理解观点有何影响?
一般议论性文章与文艺论文中的 实例都具有支撑观点的作用。但文 艺论文中的实例不仅仅是材料,更 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 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 因而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者 在整体论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任务二:列出思维导图,完成议论文写作
学习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如果请你写一篇题为“学习当温故知新”的 议论文,你会如何构思?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写作提纲,再完成写 作。
要求: 1. 思维导图要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部分。 2. 议论要紧贴论点对论据进行深入分析,不可以只是围绕观点简单罗 列论据。 3. 按要求撰写议论文,不少于 500 字。
任务一: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论证思路
认真阅读《无言之美》,在文中找出标示其论述思路的关键语句,绘
制思维导图,理清全文结构。 导入话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言能否尽意,言有无必要尽意
图画:材料有所选择、内容有所加工才更美 关注“空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

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

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

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部编版语文九下 第四单元整合教学

部编版语文九下 第四单元整合教学
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 三首》,旨在具体阐释世术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 人的思想感悟,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 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好的示 范作用。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 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合个人感悟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 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行 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 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 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 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 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九下第四单元 整合教学
13.短文两篇
——谈读书
读一读
知识积累

chóu zǎo
xiá
怡情 统筹 藻饰 狡黠
jié
jué
诘难 要诀
liú
蒸馏
jiè
劝诫
zhì
cī huò
滞碍 吹毛求疵 豁然贯通
cūn
马南邨
càn
王粲
kōu
死抠
读一读
知识积累
liàn
zhī
练达 枝节
liè
涉猎
jiáo
zhū
味同嚼蜡 诸如此类
1.请同学们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 绕着“读书”,发表了哪些见解。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 句,而应推敲细思。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最全(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最全(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核心为美学观赏,为我们提供各类艺术的美学鉴赏,非人物或者叙事性文章。

所选文章除《谈读书》《不求甚解》分别是随笔、杂文,属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外,另外三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

本单元课文有的探讨读书目的、价值及应持的态度,如《谈读书》;有的阐发对阅读鉴赏方法的认识,如《不求甚解》《驱遣我们的想象》;有的侧重理论探讨,如《无言之美》旨在探讨“言不必尽意”、讲求含蓄的艺术创作通则,《山水画的意境》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有的则侧重实践,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议论文的说理艺术。

通过教学本单元的文章,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本单元的写作“修改润色”旨在训练学生从字、词、句、段四个层面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从“言”着手,将“言”的修改与“意”的修改结合在一起。

口语交际“辩论”旨在使学生了解“辩论”,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辩论技巧,提高辩论能力。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件(共7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件(共73张PPT)

教材分析
①《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是随笔、杂文,也属于一般 的议论性文章。《谈读书》探讨读书的目的、价值及应持的 态度;《不求甚解》阐发阅读鉴赏的方法。
②两文语言风格各具特色,《谈读书》多用整句,句式整 齐,用语雅致,精美凝练;《不求甚解》全用散句,语言严 谨,简洁质朴,通俗易懂。两文论证方式互为补充,前者是 立论文,后者是驳论文。两文还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另外, 两文出现的警句式的语言也值得积累。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人文主题:读书与鉴赏 语文要素: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学习 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 赏实践中。
13 短文两篇
CONTENTS

14 山水画的意境

15 无言之美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3 短文两篇
预 习:
1.反复朗读《谈读书》和《不求甚 解》,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内容。
2.完成预习提示②:阅读课文,初 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引发你思 考的语句,以旁批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 悟。
导入课文: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 类进步的阶梯。”宋代理学家朱熹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论对于人类发展还是个体成长,读书 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学 习两篇关于“读书”这一话题的文章。
论证观点的材料即论据,可以是历史事件、生 活事例或统计数据等,也可以是理论道理、民间 谚语、名言警句,即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小结: 积累的读书警句可以丰富我们对读书的认知。区分观点
和材料是读懂论述性文章的前提。
活动二:认识议论方式
环节一:比一比 画一画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文提出 论点的方式一样吗?两位作者是怎样摆 明观点、论证观点的?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第一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1.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②词语积累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能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出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学会赏析山水画和古诗词中的意境,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过程及要求(一)前置学习1.请先为第14课标好小节号,然后大声朗读课文一遍、书下注解及书后读读写写各两遍并完成下列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óuchàng ()真zhì( ) 浮光掠. ( )影 chóng 高()xuàn( )染暮ǎi( ) 身lín()其境朝.朝暮暮 ( )英雄气 gài()金bì()辉煌(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胸有成竹:②浮光掠影:③惨淡经营:请根据词义判断对错: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王记药铺居然又红火起来了。

()2.结合文章第四小节,读一读。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3. 了解山水画和作者(1)“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2)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见课本79页)《万山红遍》(可上网找一下并欣赏)《井冈山》等。

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整单元 精美课件 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整单元 精美课件 ppt
聪颖
13 短文两篇
kuò
高谈阔论
wàng
狂妄自大
预习检测 多音字
jué 咀嚼 嚼
jiáo 味同嚼蜡
juàn 书卷
卷 juǎn 翻卷
13 短文两篇
hào 好读书 好
hǎo 读好书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怡情】 【傅彩】 【观察】 【文采藻饰】 【学究】 【诘难】 【味同嚼蜡】
13 短文两篇
涂上色彩。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指迂腐的读书人。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诘问,为难。 使心情愉快。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比喻论证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 书学习,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 易懂。
精读细研
13 短文两篇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对比论证
用“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 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 ——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3 短文两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重点)
2.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
方法。
(难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
读书习惯。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 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 法。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开浪漫 主义的先河。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 具论》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谈读书》语言简练优美的特点及作用。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同伴互助,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同时,以“好书推荐”“质疑大师”等活动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培养思考和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预习反馈、初读感知1.坦诚相告: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走近培根,了解作者。

3.生字词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课文,小组交流整理本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由教师检测。

旨在让学生养成专注预习的习惯,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二、互助探究、精读品析1.齐读课文,谈谈自己最喜欢文中哪句话,或认为文中哪句最有道理,说说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中名言警句的含义。

2.齐读课文后,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两道题考查其他小组。

(温馨提示:你可从文章内容、论证方法、所用修辞、词语运用、句子赏析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出题。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谈论,把握修辞、论证方法、文章内容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赏析语句,学会抓住论证方法进行把握。

希望转变方式,从新的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兴趣的学习。

)三、师生联动、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互助探究的成果。

2.师生共评。

3.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成果的评议,引导学生质疑并解惑。

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就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适时地加以点拨。

)四、体验实践、拓展延伸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告诉他们这本书的优点,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益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向同伴推荐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推荐语。

)五、梳理总结、巩固提升1.积累读书的名言,激发自己读好书、好读书的情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2.课外拓展: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请问,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关于读书名言,并且指导从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上入手质疑。

通过质疑书中语句,从而开发思维,学会质疑,认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谈读书》中,我们大家最喜欢的那个句子吗?回顾《谈读书》中的读书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看看作者对这种读书方法持怎样的态度。

二、交流展示1.阅读文章第二段,作者利用陶渊明的话,反驳那些持“不求甚解不好”观点的人,认为这些人对陶渊明的话只__________,而没有__________。

——驳对方观点粗暴、认识片面2.阅读第三段,作者抓住“求不求甚解”要有一个前提:__________,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所谓__________。

——驳对方观点前提不明确3. 略读第四、五和后面几段,通过解释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再举例论述“不求甚解”在读书过程中的作用,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批驳错误观点的作用。

——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达到批驳效果三、教师小结四、确定文章驳论的三种方法(1)找出对方观点简单片面的缺陷进行驳斥。

(2)找出对方观点前提不明确的缺陷进行驳斥。

(3)列举事实正面论述,树立自己观点,达到反驳效果。

五、练习知名企业家马云最近一番关于读书无用的话引起了热议。

他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

“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

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

”请你找出马云这段话中的漏洞,用我们今天学到的驳论方法对他的观点进行批驳,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或从其他角度进行批驳。

六、探讨比较1.思考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有哪些?明确:(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2.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结束语:“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书籍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但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是读不完的,所以我们要读书要有选择。

希望同学们在学了这篇文章后能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借鉴别人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板书设计⎩⎪⎨⎪⎧树立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具体分析: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的含义。

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强调读书必须反复读。

教学反思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

你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惆怅..(chóu chànɡ)真挚.(zhì)渲.染(xuàn)身临.其境(lín)胸有成竹....(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2)词语释义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临,到。

境,境地。

(3)词语辨析“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示例: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四、课堂小结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件没有意境的作品仿佛行尸走肉,不足以观,更遑论赏鉴。

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或者你知道的一些山水名画,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赏鉴一下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画家)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1.山水画的主体是自然界的山水景色。

在作者眼中,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色”和自然地理有什么区别?答案示例:山水画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是什么?答案示例: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二、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句子,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探究意境和山水画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答案示例: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

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3.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示例: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4.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5.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答案示例: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千里”“万里”都不是目力所及的,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之人才能做到。

2.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示例:引述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

3.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示例:“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答案示例: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