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文言文训练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小学1到6年级常见的一些文言文选段,这些选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还能帮助他们积累词汇、理解句式和学习古代文化。
1. 一年级《三字经》节选: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二年级《弟子规》节选: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3. 三年级《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 四年级《孟子》节选: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 五年级《诗经》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 六年级《左传》节选:晋公子重耳之亡也,过宋,宋襄公曰:“晋公子之贤,不可不礼。
”于是馈以马二十乘,重耳辞曰:“亡人不敢当。
”宋襄公曰:“非以赐公子也,以赠公子之从者。
”重耳乃受之。
这些文言文选段都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适用于五六年级)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适用于五六年级)
引言
文言文是中文的古代文字,通过研究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档旨在提供适用于五六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练,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练一:填空题
请根据下面的句子,填入适当的词语,使句子通顺、完整。
练二:阅读理解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短文,并回答问题。
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诗经·木瓜》
这首诗出自《诗经》,描述了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人心动却不能表白的心情。
问题:
1. 这首诗出自哪本书?
2. 这首诗是用来描述什么样的心情?
练三:词语解释
请解释下面文言文中的词语意思。
1. 心悦君:表示对某人心生喜悦之情。
2. 枝:树枝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人的心情动荡不安。
总结
通过以上的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阅读技巧,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文言文详注翻译能力提升讲与练

最新部编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古文阅读讲与练精编(增订版)编者的话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为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更好地与初中语文衔接,从一年级开始编入一些文言文,虽是很简单的文言文,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为帮助小学生和家长学好文言文,编者把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文言文全部收集在一起,每篇都给与详尽的注释,并且全部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有的课文还附有练习题,增订版中对原来的一些注释进行修订,增加了常见的成语故事文言原文,还增加一些重点中学小升初文言阅读题和七年级上学期一些文言阅读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钻研。
本材料希望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部编教材课本中的文言文一年级人之初①人之初,性②本善;性相近,习③相远。
苟④不教,性乃迁⑤;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⑥;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⑦,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释:①《人之初》节选自《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
②性:本性、秉性。
③习:习性。
④苟:假如、如果。
⑤乃迁:乃:于是、就。
迁:改变。
⑥宜:应该、合适。
⑦琢:雕琢、打磨。
翻译: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二年级弟子规①(节选)冠②必正,纽必结③,袜与履④,俱⑤紧切⑥。
置⑦冠服,有定位⑧,勿乱顿⑨,置污秽⑩。
惟⑪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⑫。
若⑬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⑭。
注释:①《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是一部蒙学经典。
②冠:帽子。
③纽:纽扣。
结:扣好。
④履:鞋子。
⑤俱:全、都。
⑥紧切:牢牢系好。
⑦置:放置。
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要点及策略探析

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要点及策略探析在小学高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要点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以下是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的一些要点和相应的策略。
一、教学要点:1. 字词解释: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可以通过解释和讲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字词。
2. 句子解析: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和语法结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3. 理解篇章:学生需要理解文言文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文言文的段落,理解篇章的脉络和主题。
4. 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学会用文言文进行基础的写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题目和范文,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升他们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文言文中的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2. 图文结合: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图表等辅助教具,配合文言文的教学。
可以使用图片来解释词义,使用图表来展示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文言文知识。
3. 分层教学:由于文言文的语言比较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层教学。
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按照不同的难度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4. 培养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文言文。
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和解析文言文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5. 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文言文的教学。
可以使用电子课件、录音等方式来展示文言文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5-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资料之五-常见文言文实词汇总(一)-已经整理打印可上课1次

语文阅读方法资料之五常见文言文实词汇总(一)1、故:所以;学过的知识;原因、缘故;特意;因此;故意故虽有名马温故而知新公问其故桓侯故使人问之彼竭我盈,故克之广故数言于亡。
2、间:隔开;夹杂;参与;一会儿;中间;暗中遂与外人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何间焉?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骈死于槽枥之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绝:极点;停止、消失;隔绝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观:观赏;景象、景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书:信;写;名册,公文一男附书至乃丹书帛曰。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6、见:看见;拜见;显露昨日见军贴曹刿请见。
才没不外见。
7、少:稍微;一会儿;年轻的宾客意少舒。
少时,一狼径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8、从:随从,跟随;顺从,听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9、分:分配,分配;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分内,名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0、世:父子相继为一世;朝代,时代;世上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今是何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业:事业,功业;职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2、达:到,达到;做官,显贵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13、当:抵充,相抵;对着,面对;应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木兰当户织。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4、伐:砍伐;攻打,讨伐;讨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齐师伐我伐无道,诛暴秦。
15、阴:水的南面,南岸;阴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朝晖夕阴。
16、极:极点,极端;尽,穷尽;到;极其,非常;朝晖夕阴。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初极狭,才通人。
17、国:国家;国都;夫大国,难测也。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8、备:完备;具备,齐备;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19、将:扶,持;率领,统率;将帅,将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上使外将兵。
项燕为楚将20、称:称赞,赞许;号称;称呼;符合;先帝称之曰能。
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古文教学——谈小学高年级小古文阅读教学策略

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古文教学——谈小学高年级小古文阅读教学策略摘要: 聚焦核心素养,科学合理开展小古文阅读教学,调动起学生们的小古文阅读学习积极性。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古文阅读教学研究的主要策略如下:一、.开展多样的小古文学习活动,从“增趣”入手。
二、形成有效的小古文授课模型,从“方法”导引。
三、设计匹配的小古文特色作业,从“实践”落实。
从而为提高小学小古文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服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高年级小古文阅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的培养现已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内容。
语文课程承担了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13篇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匹配的小古文。
小古文不仅蕴含了语文教学重点知识,而且小古文作为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简言意骇,其中蕴含了诸多意象表达,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特有的情感氛围。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借助学习小古文这个学习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除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外,还可有助于学生感知能力的强化,推动学生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能力。
此外,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升学、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都是结合小学生客观学习特点来进行设置的,小学高年段学生正处于三观养成的重要时间节点,小古文阅读教学当中蕴含了很多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带领学生们挖掘小古文阅读内容,并且将小古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能树立起学生正确思想价值念。
小学高段学生面临小升初考验,小升初试卷当中也会涉及小古文考试内容,高质量实施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提升古文知识积累,掌握小古文阅读方法,为小学生升学打好基础。
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开展小古文阅读教学,调动起学生们的小古文阅读学习积极性。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古文教学研究的主要策略如下:一、开展多样的小古文学习活动,从“增趣”入手。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5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D.此是君家果君子
5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5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阅读短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A.绝句B.绝技C.绝妙D.断绝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5.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6.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47.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
小学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三年级上册一、司马光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三年级下册二、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四年级上册三、精卫填海原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四、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四年级下册五、囊萤夜读原文: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六、铁杵成针原文: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高一课本上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翻译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7.:“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0.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4.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16.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7.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20.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2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5.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26.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7.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28.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9.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6-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资料之六-常见文言文实词汇总(二)-已经整理打印可上课1次

语文阅读方法资料之六常见文言文实词汇总(二)58、并:一起;一共;全、都;和,以及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杀两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59、国:国家;国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60、名:命名,起名字;名字;有名的,著名的;出名,有名声;说出,解释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61、亡:逃跑,逃亡;灭亡;通“无”,没有;丢失今亡变死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62、为:制作,制成;修筑,建造;使用;以为,认为;是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为坛而盟唐人尚未盛为之孰为汝多知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63、备:详尽;准备,防备;备办,做前人之述备矣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64、行:行走;运行;行列,指军队;行动;品行,品德;行军;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必能使行阵和睦行拂乱其所为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行收兵65、会:适逢,正赶上;会合,聚合;聚会;必然,一定;领会,理解会宾客大宴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长风破浪会有时每有会意66、易:容易;交换;改变天下事有难易乎愿以十五城易璧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7、卒:终于;士兵;死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生卒不详68、环:包围;环绕环而攻之而不胜环滁皆山也69、景:日光;景物①四时之景不同②至若春和景明70、极:尽;极点;穷尽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②感极而悲者矣!③……渔歌互答,此乐何极71、意:情意;心绪;情趣;打算与君离别意望西都,意踌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72、胜:美好的,好的;胜利;禁予观夫巴陵胜状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73、师:老师;军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74、请:请求;请允许公将战。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暑期经典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8(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小升初语文暑期精品阅读集训文言文阅读1.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并谈谈你的感受。
(2)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从此以后,人们把________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
(3)钟子期能从自己的音乐中理解自己的心情,他的心情是________;伯牙听到钟子期已死,“破琴绝弦”,此时他的心情是________。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_。
(填四字词语)(4)你的知心朋友因某种原因而与你分离,你会用下面哪两句诗来表达你与他(她)离别时的感伤?()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①,衣焦不申,头尘不浴②,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③,方北面而持其驾④,告臣曰:‘我欲之楚⑤。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⑥?’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⑦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⑧。
’此数者⑨愈⑩善,而离楚愈远耳⑪。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⑫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⑬,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注释)①反:同“返”,返回。
②衣焦不申,头尘不浴:衣裳皱了也不伸展,头上有尘土也不清洗,形容急切匆忙的样子。
③大行:大路。
④方北面而持其驾:正面向北方驾着他的车。
⑤之楚:到楚国去。
楚国在魏国南面。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适用于五六年级)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小升初专用第一部分寓言故事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最初是民间口头创作,后来演变成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特点:1.鲜明的教育性;2.强烈的讽刺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4.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5.篇幅短小,结构紧凑;6.常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1.狐假①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②,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③乎?”虎以为然④,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注释】①假:借。
②长(zhǎng)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③走:跑,逃跑。
④然:对的。
知识卡片战国时,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北方各国都惧怕楚国大将昭奚恤,楚宣王感到很奇怪。
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这段“狐假虎威”的故事,以此来告诉楚宣王:北方各国之所以畏惧昭奚恤,是因为楚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他们畏惧的其实是楚王的权势!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靠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靠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高年级学生如何有效读懂文言文

小学高年级学生如何有效读懂文言文摘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阅读文言文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小学高年级学生要想有效地读懂文言文,需要掌握关键词汇、熟练理解语法结构,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这便对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文言文内容特点和高年级学生学情特征来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本文便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文言文教学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
通过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更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和智慧。
因此,开展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文化自信。
同时,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鉴赏品味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语言的美妙与深刻,进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育中,加强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探索,推广古代文化,并将之融入现代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一)语法难度大,掌握难度高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差别显著。
小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语法错误等问题。
比如,文言文中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语之前,句式复杂等,这些结构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复杂,需要长期的语感培养和反复训练才能够真正掌握。
(二)生僻字较多,字形更难辨认由于文言文的历史悠久,其中出现了很多生僻字,这些字对于小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许多字形难以辨认,甚至连普通的成语和名词小学生也不一定能够识别。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小学生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记忆生字,这是另外一项困难。
(三)缺乏趣味性,学习兴趣不高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必须要有趣味性,才能让学生的主动性增强。
“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以人教部编版《伯牙鼓琴》为例

“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以人教部编版《伯牙鼓琴》为例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四度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
“四度六步”教学法强调教学的循序渐进,注重构建知识之间的关联,以此来降低学习的难度。
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因此可以将“四度六步”教学法引入到文言文教学中。
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通过文献法和经验法对“四度六步”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四度六步”;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引言:“四度六步”教学法是一种凸显生命价值的教学方式,其中“四度”指的是温度、梯度、深度和宽度,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要求。
而“六步”指的是温故、引新、探究、变式、尝试和提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循序渐进。
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因此,相关教师应该对“四度六步”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促使其能够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促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充分掌握相关知识。
一、通过温故、引新进行文言文教学课前导入从小学语文学习内容上来看,相关知识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紧密关联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构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以此来降低学习的难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四度六步”教学法也对温故和引新上进行了强调。
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高年级文言文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入手,通过复习相关知识,来引出新授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在导入环境,通过温故实现引新,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教学时,可以通过温故复习的方式进行导入,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引出新知识。
《伯牙鼓琴》讲述的知音难寻,体现了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情。
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知音”和“友情”这一要点进行导入。
(小学高年级、初一)文言文断句专项(学生版)

1.请用“/”符号给下面的句子在标点处断句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2.《杜诗详注》(见下图,图中字影无需阅读)是研究杜诗的典籍,请用“/”为讲座中要引用的下面这段文字断句。
(限断三处)久 客 则 艰 苦 备 尝 多 病 则 潦 倒 日 甚 是 以 白 发 弥 添 酒 杯 难 举。
3.(1)A.(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罔不势象形 因: ②则皆之 闻: ③至家日四分之三 视: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乙】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
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盖虚能纳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①革:去了毛的兽皮。
②矢服:装箭的盛具。
③虚:空。
④附:附着。
⑤纳:收进。
①②③④⑤因.闻.视.文言文断句专项B.C.D.(3)(4)(5)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4.秦穆公亡马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
”诸人皆惧而起。
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
”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
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高中文言文阅读】四年级小学生文言文阅读《高山流水》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四年级小学生文言文阅读《高山流水》附答案多做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下面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小学生文言文阅读,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年级小学生文言文阅读《高山流水》附答案高山流水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①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②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③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④之,贤者奚由5尽忠哉!骥6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解】①志在:旨在描写。
②空格符:一会儿。
③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④直奔:更替。
5奚由:“由奚”的消音,从何。
6骥:千里马。
5.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1)圣子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2)贤者奚由君臣哉!a.(1)表示感叹,(2)表示反问。
b.(1)表示感叹,(2)表示设问。
c.(1)则表示复述,(2)则表示感慨。
d.(1)则表示复述,(2)则表示质问。
6.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7分)(1)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2分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存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君臣哉!(3分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骥不自至千里者,等待伯乐而后至也。
(2分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5、a6、不仅弹琴就是这样,有才德的人也就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
汇总小学高年级文言文训练

文言文专项训练一一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遽:立刻,匆忙; 契:用刀刻;此:这里契者:刻的记号惑:迷惑,糊涂1.字义解释;其自止之2.句子翻译;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二画蛇添足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7其酒;祠者:祠者:主持祭祀的人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卮:古代盛酒的器具; 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引:拿起;且:准备; 亡:失掉,指未喝上;1.字义解释;成之固终2.句子翻译;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注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笑:耻笑1.字义解释;释冀以治2.句子翻译;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四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鲁:鲁国;但:只不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__________________2俄.有老父至:__________________3遂.依而截之: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3.有人认为,鲁人傻就傻在“遂依而截之”这个“依”字上,你认为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4.请分别从鲁人和老者的角度,写出此文的寓意;1从鲁人的角度分析可得出:2从老者的角度分析可得出:文言文专项训练二一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7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将:将要曝:晒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即:就,那就; 舍:放弃; 禽:同“擒”,捕捉,抓住;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恐:担心1.字义解释;伐过并愿2.句子翻译;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渔者得而并禽之;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二文侯守信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A.吾欲之.南海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至之市而忘操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公将焉之 ;2岂可不一会期哉 ;3身自罢之; ;3.这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读后明白了什么三千金市骨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者;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反.以报君 2况生.马乎3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不能期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况生.马乎B. ①反.以报君②始一反.焉C. ①安.事死马②安.敢毒也D. 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者②先帝不以.臣卑鄙4.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四管宁割席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1.下列句子和“华捉而掷去之”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是A.思而.不学则殆B.面山而.居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启窗而.观2.细读短文,简要分析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管、华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3.本文意在告诉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文言文专项训练三一宴客铺张摆阔为耻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请赵循斋,杀鹅三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今寻常..宴会 ; 2且水陆毕.陈 ;3将来..如此暴殄 ; 4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 2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3.读了这段文字,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三范元琰为人善良范元琰yǎn,字伯珪guī,吴郡钱塘人也;及长zhǎng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cháng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元琰遽.退走 ;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3向.所以退,畏其愧耻 ;4自是.盗者大惭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3.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四吕蒙正不为物累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 "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太宗尤所眷遇..从容言之 ;.. ; 2其弟伺间2.翻译下面的句子;1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2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3.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吕蒙正是一位怎样的人;文言文专项训练四一破瓮救友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二曾子烹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 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答;三孟母择邻而处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的启发是:四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五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文言文专项训练五一崂山道士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1.解释加点的字;王国从容入.,及.墙而阻;入:_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俯首骤入,勿逡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孔子游春节选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1、“息”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_画,它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A.呼吸时进出的气; B.消息; C.停止; D.休息; E.滋生; F.利钱、利息; “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息息相关”的“息”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2、孔子讲到水的德行,我会自然想到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讲水有志向,我会自然地联想到一句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讲水“流必向下”,我又会自然想到一句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本段文字后,我在做人上受到的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孔子借水喻人,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人深思,他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于此可见一斑;孔子的确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四字词语的老师啊5、下面是孔子的名言,请你将它们补充完整;1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知之为知之, ;三匡衡凿壁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四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①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 ②缁zī:黑色; ③素:白色; ④扑:打,敲;⑤无:不要;⑥犹:像;⑦向者:刚才;⑧向:往日;⑨反:回来; ⑩使:假使;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衣素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2.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原文: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译文: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言文专项训练六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①收:逮捕,拘禁; ②冀:希望; ③不fǒu:通“否”;④寻:不久;⑤身:自己一人; ⑥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⑦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1.解释句子1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2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3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2.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三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三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②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选自方舆胜览注释①媪:年老的妇女;②卒:完成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未成,弃.去:_________________2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3欲.作针__________________4太白感.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1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3.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试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论一下;四多言何益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注释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擗:同“敝”,困,疲劳;③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1.解释以下字的意思;1言: 2恒:3鸣: 4益:2.翻译句子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训练(1)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1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2契(qì)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5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6乎?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遽--立刻,匆忙。
3契--用刀刻。
4这里
5契者:刻的记号6惑:迷惑,糊涂
1.字义解释:
其()自()止()之()
2.句子翻译:
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者1,赐其舍人2卮(zhī)3酒。
舍人相谓4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5酒且6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7其酒。
1祠者:祠者:主持祭祀的人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卮: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拿起。
6且:准备。
7亡:失掉,指未喝上。
1.字义解释:
成()之()固()终()
2.句子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1。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2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3。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2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3笑:耻笑1.字义解释:
释()冀()以()治()
2.句子翻译: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1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2。
俄3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4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5依而截.之。
1初:开始时2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
指想不出办法3俄:不久
4但:只5遂:于是
1.字义解释:
执()之()至()截()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鹬蚌相争
赵且1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2,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3其喙4。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5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6。
渔者得而并禽7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8大众,臣恐9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1将要2曝:晒3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4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5即:就,那就。
6舍:放弃。
7禽:同“擒”,捕捉,抓住。
8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9恐:担心
1.字义解释:
伐()过()并()愿()
2.句子翻译: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渔者得而并禽之。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