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97f2b97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d.png)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1、相关定义1.1、基本概念(一)舆论舆论一词并非古来有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形成过程。
”舆” 字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的含义是一种”车子”,后来,舆字与人连用表示造车的人,称为”舆人”。
到春秋末期,舆人这个词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取得”下等人”的含义。
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谤”、”舆人之谋”这些表达下层意见的概念,并广泛应用起来。
舆论一词的出现是在三国时代,《三国志,王郎传》中写道:”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4)虽然”舆论”一词早在三国时就己出现,但它与我们今天舆论的概念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关于舆论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者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下面仅列举我国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我国舆论学研究者刘建明教授的《基础舆论学》一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本舆论学专著,在这本书中,刘教授对舆论的概念的形成与观点作了一番考察,他在总结和批判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舆论这一概念做了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舆论思想研究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
(5) 从事舆论调查研究的喻国明教授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6) 孟小平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
(7) 舆论学研究领域著述颇丰的陈力丹教授在考察当代学者的论述后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8)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舆论概念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学者对舆论概念的逐步完善过程。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https://img.taocdn.com/s3/m/2f206fd76137ee06eff91845.png)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的争端与论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他们的矛盾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改良派否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推翻清政府的必要。
康有为狂热地歌颂清朝统治者的“功德”,称颂康熙的“薄税”不仅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
”梁启超则声称攻击革命派推翻清王朝为“复仇主义”,要杀尽满人等。
他进一步推论:“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
”革命派针对上述谬论,进行了批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秦始皇时,中国虽已废除封建,置郡县,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废除,一直延续至近代。
他们强调指出要“救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改良派的立场。
康有为则继续鼓吹其“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相演的庸俗进化论,即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而后方可进入民主共和。
革命派指出,梁氏所言实际上是“朕即国家”的翻版,而人民在这样国家之中只是统治的客体而已。
革命派坚持资产阶级民权学说,批判上述观点,并认为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指出:民主共和乃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改良派攻击革命派关于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不存在贫富悬殊现象,不必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土地国有必将阻碍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革命派则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1da0284fb52acfc789ebc9b2.png)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73e23c8b0c22590103029d2e.png)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改良与革命
石工九班:巩法成
框架
背景
1
2
改良与革命
3
总结
背景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 年时间里,代表着中国的近代历史
➢ 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https://img.taocdn.com/s3/m/2309430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d.png)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首先,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而提出的。
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改良则主张在不改变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渐完善现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
虽然革命和改良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革命和改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革命虽然采取了暴力手段,但它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革命,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而改良则在保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革命和改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革命虽然能够迅速推翻旧有的政治制度,但它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革命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和社会分裂。
同时,革命的成果往往容易被掌握实权的人所篡夺,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正。
而改良虽然能够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它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的阻力,进展缓慢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此外,改良也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虽然它们在手段、目标和结果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https://img.taocdn.com/s3/m/37c1a083bceb19e8b8f6ba18.png)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何正确的评价革命与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对于革命与改良的得失,必须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中国的近代化道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
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了历史舞台主角,中国共产党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关键词:革命改革旧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一林则徐、魏源等为主要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 、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正是一位位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各位仁人志士的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的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令人讨论的。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73e23c8b0c22590103029d2e.png)
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仍是不彻底 的胜利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 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 亥革命的果实,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 军阀手中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 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 有完成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 程碑!
▪一个王朝终结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了,一个共和制 的国家在亚洲诞生了!
▪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 放,自此之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 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也行不通的
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 洋务派三十余 年的“ 富强” 设想也被打得粉碎
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思潮便形成一股富有朝 气的政治力量出海领航
戊戌变法(1898年)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一九三三年刊出的一篇论文 中指到 :康氏及其伙伴代 表中国的统治者—满清朝廷 找出了第三条的道路—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绪皇帝身上 ▪加上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
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的第一次表演, 竟失败的这么快
这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 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 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变 政的道路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178409a51e79b8968022614.png)
(四)《天朝田亩制度》 ——社会革命思想
1853 年颁刻的《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二天国的悲剧
• 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 首先,由于太平军的宗旨和措施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 其次,太平军军纪严明。 • 第三,勇敢善战,机动灵活。
• 革命一词的意义,在古代的西方与中国是相似的,都是指政变或改 朝换代。近代意义上的革命始于法国大革命,即以暴力为手段进行 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
• “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 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因此革命 可以区别于叛乱、起义、政变和独立战争。” ——亨廷顿
• 第二,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三,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
“阎罗妖”。
拜上帝会的成功之处
1、远景目标 ——主张建立新朝
人间“天国”
2、挂“洋”头——信奉一神而趋于一统 “上帝的选民”:洪秀全本人和他的同胞 3、将宗教的教义同农民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 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7、作为史学工作者,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 应当充分考察、揭示和评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 地叙述和评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 8、首先,失败的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政府。作为一种政权 实体,它们在自己存在的历史时期,都曾为解决历史遗留下 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努力过,进行过自上而下的社 会变革,留下了一定的历史遗产。其次,没有走通的路并不 是白走了,只有走了而走不通,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而这正 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道路博弈与选择的价值。 9、对于这些历史遗产,我们理应加以清理,考察其来龙去脉, 辨别其是非曲直,评说其成败得失,以为后来致力于社会改 革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7e5d63f6c85ec3a86c2c502.png)
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一.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概括):①外来原因即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
中国成为其扩张的目标之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开始救亡图存的探索。
②内部矛盾即中国社会原有的农民与地主阶级,资产和地主阶级,无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外来资本的入侵逐渐激化。
中国志士仁人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大革命,便是中国人开展的救亡图存探索。
二.两次改良和两次革命:1.洋务运动:开展原因: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洋务派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具有封建性。
........P49。
但无论如何,其历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洋务运动使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倾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风气得到改变。
2.维新运动:开展人: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原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发布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令和新措施,但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这种改革方案,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8c9981fb9b89680203d82519.png)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
近代中国要走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
![近代中国要走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b4b83f3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9.png)
近年来关于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革命是少数人煽动的,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还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方面。
李泽厚在《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一文中认为,整个二十世纪都存在着政治激进主义,从谭嗣同到革命派都属激进主义者,“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与此观点相近,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革命者思想认识上的诸多误区造成的,是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人为努力的结果。
认为一个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也不可能在根本上有碍于它们的现代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们不明白现代化与殖民主义的分野,于是将推翻满清、民族独立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而陷入民族主义误区。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有待认真澄清的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即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客观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消极阻碍作用哪个更大更小的问题。
同时还认为,革命者无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缺乏对政治民主化阶段性的深刻理解,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没有认识到,皇权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合法权威,是保证政府决策正常化和社会秩序稳定化的一种威慑力量,不知道“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以致不顾人民心理需要而一味要求废除皇权,陷入了民主主义的误区,对民主共和制度的追求则陷入了理想主义的误区。
认为“辛亥革命的条件并不充分具备,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当时辛亥革命之所以此时爆发,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
”与这些观点相反,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绝非某种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与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产物。
许多学者都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
革命发生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突出表现为清政府自身的腐败无能,不能根据时代变化积极进行制度变革,难以动员广大人民参与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再加上种种政策失误,最终导致清政府自身权威丧失,威信扫地,以致民怨沸腾,迫使社会各阶级阶层走向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https://img.taocdn.com/s3/m/7321ce1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a.png)
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摘要:⾰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命只是近代中国⼈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都是不容抹煞的。
⾰命是“⽤暴⼒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产关系发⽣⽭盾⽽到⼀定的时机就要⽡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争⽅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命1895年4⽉,甲午战争战败,⽇本逼迫中国在⽇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活⽅⾯推⾏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上⽽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社会制度的运动,⽽且是近百年来⼀系列改造和变⾰社会的伟⼤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切爱国的中国⼈、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发的时刻做出⾃⼰的抉择,投⼊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图存的壮烈场⾯。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https://img.taocdn.com/s3/m/cba5c1a57375a417876f8f1e.png)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侵略与破坏,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
这些自称“西方文明传播者”的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
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革命与改良的直接原因。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进而引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守旧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以求探索真正救亡图存的道路。
农民阶级以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为代表,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给以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农民阶级采取暴力革命的办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最终无法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其引进外资、兴办近代企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式海陆军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
地主阶级洋务派采用了较为温和的改良的办法,然而洋务派以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迫切的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思想,百日维新虽然只仅仅经历了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就失败了,但是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人民思想得到解放,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关于中国改良与革命问题分析
![关于中国改良与革命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ca581d964bcf84b9d57b88.png)
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问题分析
陈晓依 彭世飘 施秀芳 平 怡 徐玉婷 王煜莺 宋 扬 周 扬 刘元峰
一、改良
1、背景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一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一 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 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 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 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 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 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 危机的良策。
三、改良与革命之关系
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革命者的革 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 命。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 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 纵观中国近百年历史,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改良 与革命。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 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强国。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 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 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人民意识到 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 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 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 外提倡学习西技、制度,以抵抗侵略,从 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 社会思潮。先后出现了以改良为主的洋务 运动、维新变法这些旧民主主义革命。
2、影响 : 、
一方面,它们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 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 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迈出了向西方国 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 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清王朝 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 限。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https://img.taocdn.com/s3/m/2790a81110a6f524ccbf8581.png)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漳州师范学院学年、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班级:学号:姓名:瑾成绩: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瑾[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
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3eb8fb1d55270722192ef7cd.png)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认为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不仅是中国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百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制度下的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各种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而在这些试探的前行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的问题。
关于中国改良与革命,我认为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当时社会客观实在的要求,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因为当时的国家面临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否则后果就是像印度一样的沦为殖民地被残忍的压迫和剥削。
而除了忍受之外的措施就只有改良和革命两条路,不管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改革者和革命者在争取民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的上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这当然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事者的对国情的认识程度受教育程度有关系,也正因为这样这两种不同的尝试才会呈现不同的结果。
第二,我要强调的是我是一个正宗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坚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对立一样,资产阶级代替封建制度也是历史之必然。
它是不能用如果来假设的,历史不同于理工学科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假设性,历史不是由无数个如果组成的。
我们不能假设改良或者革命过程中,某一阶段是这样或者那样,因为假设本身就是对史实的一种不忠。
面对当时的国情,改变确实是当时的历史要求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并不是历史的必然,先辈们所做的只是尽自己做大的努力去尝试和探索,我相信这两种方式都是有可能成功的,而这两种方式唯一的判定就是结果如何,无疑革命者是被历史大潮选中的一方。
第三,改良和革命只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同时而发起的从上而下的改变,而后者则是被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而发起的自下而上的改变;前者的优点在于方式和缓尽量不流血,而后者则更注重改变的彻底性。
观察中国近代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改良和革命在百年历史中是交替出现的,这并不是一种无意义的循环而是阶梯式的进步。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3e6c516d1711cc7931b7168b.png)
Thank you
谢谢!
革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 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 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 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 和斗争方式。
结果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革命之与改良相对而言,是十九世纪中叶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兴 起以后的事。在中国,革命与改良(或改良主义)两个词相对使用就更晚 了。把用暴力反抗封建统治称作革命,是孙中山进行武装反清时才流行的。 近代中国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充满了革命与改良之 争。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的辩证关系,改良的积 极意义何在?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 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 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 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 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走不通,就只好革命,而革命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辛亥革命, 使中国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内战,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 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虽然基本统一了中国,并长期保持繁荣肯定,但革命的风 潮摧毁了中国的传统,甚至连文字的承继都被割裂,更严重的是,左倾的革命思 想,将中国自绝于国际社会,再次错失了重新撅起的机会。时过境迁,今天的领 导人终于在惨痛教训中醒悟,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 斗。
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局限: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尖锐的揭露了俄国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同盟来 抵抗俄国) 惧怕人民群众、脱离群众(例如:康有为每次上书都提醒光绪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0d7f914cc7931b765ce15b1.png)
近代社会客观地本能地同时存在两种需要、两种发展趋向,即“激进”与“改良”,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是可以统一的。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的东西与近代的东西杂混蜕变,本来就不好清理。
思想文化范畴的理念与政治范畴的理念并用于救国斗争,越发显得头绪多多。
用“激进”与“改良”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思想派别或人物,情况就大为复杂了。
梁启超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反复,已经隐约感悟到上述的两种需要;但他更偏重于改良,对两种历史需要的理解有失偏颇。
民初他主张在共和制下实行开明专制,无意间,已经找到了中国近代史两种需要的统一方式:先革命,在先进国体的外壳下,进行改良,实行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制度。
在改良与革命的两难之间,梁启超已隐约参悟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雷颐指出,“辛亥革命”这些年来几乎成为“激进”的代名词,其实,被尊为“辛亥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最后通过王韬上书李鸿章,想走“改良”路线的。
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
有人对清政府的“新政”“立宪”被辛亥革命“打断”而深感遗撼。
不经革命的大动荡大破坏而收革命之实效,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无可指责。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于民众之影响者几希,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屈居一隅的少数人信念,不足为意。
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以缓危机,民众忍无可忍最后抱定与汝偕亡之心,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此时此刻,惟最激进者最有吸引力,暴力肯定不断升级,愈演愈烈,最终火焱昆岗,玉石俱焚。
我们搞历史的总是养成一个习惯,从事实中看它是怎么样造成的,或者说我们对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也可能很不喜欢它,也可能是从价值上否定它,但是这么巨大的社会运动来了,那么多人走进去,那么多人支持它,恐怕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它,造成这个社会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得仅从主观上说这个过激,那过激,我们对巨大的社会运动和历史思潮,我们就是要分析它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d300f23db90d6c85ec3ac61b.png)
2、影响:
一方面,它们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 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 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迈出了 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 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清 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 时代的局限。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 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 对外提倡学习西技、制度,以抵抗侵略, 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 用的社会思潮。先后出现了以改良为主 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这些旧民主主义 革命。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 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 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 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 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 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 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 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 础。
论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记录中国历史变迁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概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一、改良
1、背景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一 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 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 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 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 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 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 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 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 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 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 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 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ff6398ef172ded630b1cb6ad.png)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的状况。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尤其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而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分别成为这两方面的代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虽然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最终导致变法失败,但他却朦胧地意识到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两项历史任务,这是其积极的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能彻底地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且缺乏坚决的反帝精神,其胜利果实最终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攫取了,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如此看来,究竟谁才能拯救中国,改良还是革命?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虽然近代历史上改良派指出了革命的一系列弊端,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赞成革命。
一,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与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
而我认为,革命,本就是通过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革命本身就要引起下层社会暴乱,动员一切受压迫的下层社会群众去推翻剥削反动的阶级统治,就现代的观点来看,这叫做建立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
至于革命会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我看不然。
革命的强硬手段和列强的镇压更能激起中国强大的民族反抗性和伟大的爱国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与改良问题分析短短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大陆上就发生了数次影响国民命运的历史事件,从1840年到1949年,究竟是革命还是改良,我们只能从各个方面分析讨论。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即为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
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
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
这就是改革与闭塞的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
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
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
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不但对中国的经商贸易有所动摇,而且西方的思想文化也蜂拥而至。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
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交替时期思想界出现的一大进步。
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却不能触及封建制度,“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
”这种将道势对立起来的观念,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篱,也使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处在一个肤浅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形下,国内的农民阶级似乎有所改变,于是,就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
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但它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已经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它的事迹及它提
出的一些主张,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先进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更没有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再加上客观上反动势力的强大,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
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为求民族独立而做出的尝试,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所以当时并没有使国民思想开化,改革新政体,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谈论改良和革命是没有意义的。
谈到学习西方科技技术,不得不说说洋务运动。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军阀集团。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在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危机中,诞生了一次思想革命运动,这就是维新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
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维新运动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改革不同于革命,它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众人信服的理论作指导,一个坚实的阶级基础等,这样变法才能成功,而戊戌变法却一条也不具备,纠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环境,以及与相联系的强大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他们只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来不及等社会条件成熟,就被推上历史的舞台。
由于他们的理论和阶级力量都很薄弱,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前显得很弱小,变法者几乎没有做任何抵抗,变法就失败了,在变法开始以前,维新派在思想上、准备上都很不充分,但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使他们仓促上阵,因此难免遭到失败的命运。
”
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
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
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
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
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
(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
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
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
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
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
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
此道路便是革命。
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在对待任何历史问题时,都要客观理性的分析,而对于任何一个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来说,都应该知道,先改良后革命才是王道,从解放思想开始,最后万不得已才能革命,打开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