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明珠:走马古道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的文章
小城故事的文章一座小城,隐藏着无数故事。
它坐落在山脚下,被一条清澈的小河环绕。
这个小城虽然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在古老的城墙内,街道狭窄而拥挤。
这里的建筑保留着历史的印记,有砖瓦斑驳的民居,有仿古风格的商店,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时光的轻声诉说。
而城墙上的观景台,则是眺望整个小城的最佳去处。
站在那里,可以看到屋顶上飞扬的彩旗,在中午时分,还能听到城钟的悠扬钟声。
小城有一家古老的书店,位于街角的拐弯处。
店内摆满了各种书籍,有经典名著、小说故事,还有传统文化的修养书。
书店老板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总是笑呵呵地迎接每一位书迷。
他喜欢和人们聊天,分享他无穷的读书心得,更妙的是,他总是能推荐到你想要的书籍。
小城的夜晚是安静而宁静的。
明亮的星空下,沿着河边散步,可以看到灯火通明的酒吧。
那里的音乐和欢声笑语,将沿街而过的人们都带入了无忧的时光。
夜晚里,小城的钟楼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映衬着孤行的人们,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温暖。
除了美丽的建筑和舒适的环境,小城还有许多美食。
小城的餐馆、酒吧和咖啡店琳琅满目。
这里的食物既有传统的本地美食,也有国际化的西餐。
无论是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还是享受高级餐厅的美味佳肴,小城都能满足你的味蕾。
小城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宁静。
大家都习惯在黄昏时分聚集在广场上,一起散步、聊天。
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互相照顾,像一家人一样。
在小城里,人们彼此之间都有一种亲近感,这使得小城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这座小城虽然不出名,却总有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这座城,你会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宁静和温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它是一个独立于外界喧嚣的存在,给人们一片净土。
小城的经历,才是最珍贵的财富,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延续下去。
小城故事(汇集9篇)
小城故事(汇集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城故事(汇集9篇)小城故事(1)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了,小镇也随之展现出了另一幅面容。
小城故事作文共九篇
小城故事小城故事(一)镇长也想为这个不起眼的镇作出点贡献,希望这个镇能富起来,可每当他想出一个又一个的策略时,总是因为那些镇民的固执,愚昧,导致过了好些年,这个镇还是最近一百里内最贫穷的地区。
于是,镇长只能叹气离开了。
之后,又来了一位镇长,这位镇长不识一丁点儿字,十足一个文盲。
虽说他大小也是个官,但家里却也一贫如洗。
当他来这儿一两天时,就开始忙起来了,他挨家挨户地去了解情况,平时又非常注意观察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现原来这里的人们都是各看各样,一点儿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就算有一个人有了些新作为,其余人也会心存嫉妒,一味地去说他不合群,因此这个镇就没有了好的发展,当然这里的人们更多的是有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生活得地方是个穷地儿,没有人会看的起,更没有人会帮自己。
对于这些问题,镇长决定一个一个解决,首先得振作起人们的自信心。
于是,镇长一直在思考着解决的办法。
晚上了,镇长屋子里却还依然有着隐隐约约的光亮,直到天明。
第二天,镇长把全体镇民都召集了起来,希望每家每户都能捐些钱或衣物给贫困地区的人们。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开始议论纷纷了:“哪有东西啊,咱们自己都穷的要死!”“俺也这么困难,有谁来帮俺过呀?”“要捐款,镇长自己怎么不捐啊?”“就是,就是……”“安静,安静!我想我是这儿的一镇之长,我就首先带个头捐个10元吧!”要知道,镇长家也是多么的穷啊!能那出10元钱,他一定是千辛万苦才赚到的.“哦!”突然有人叫了起来,“怪不得,昨儿我看见镇长抱着自己的衣服和粮食匆匆地出了镇,原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得望着镇长。
镇长微微一笑,就将10元钱庄重地投进了一个简陋的捐款箱。
突然间,全部的镇民都跑了回去,连影也没有。
镇长见这番景象,不禁疑惑起来。
但这种困惑不久就解除了,原来每个人都跑回家,将自己值钱的东西拿来,打算捐出去。
有个镇民突然说了起来:“镇长,俺们听你的,俺们已经努力地捐东西出来了,或许根本帮不了他们,但也表示我们的一片爱心……”镇长听了,眼眶都湿润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小城故事》800字作文
《小城故事》800字作文“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老式收音机缠绵的歌声萦绕耳畔,茶案上的风炉“咕嘟咕嘟”煮着水,百无聊赖的夏午,思绪随着茶釜中的盐花飘向远方,飘向那个遥远的小城,那个等待的姑娘。
酉水北去,流经那个唤作茶峒的小山城。
山城有一小溪,溪边住着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
屋前滨水,屋后是一白塔,渡船便拴在山崖边上。
祖父渡船,翠翠唱歌、采笋、依着溪水发呆,黄狗在低低地吠着,日子就这么过下去。
翠翠一天天长大,有了女孩子的小心思,祖父却忽而有些迷茫了。
城里团总的两个儿子都欢喜翠翠,女孩终于被弟弟傩送的歌声打动,可哥哥天保情场失意,坐下水船出了事。
傩送心灰意冷,离开了茶峒。
一场暴风雨铺天盖地,白塔塌了,渡船毁了,祖父也在雷声中永远的睡着了。
翠翠还在无尽地等待,等着哪一天那个少年再出现,等着那夜的歌在梦里浮沉。
一文读罢,掩卷深思。
说不出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喜忧参半,心湖微凉。
我从未去过湘西,但那儿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从《边城》中可见一斑。
渡船是公家的,无论过河的人如何感激,老船夫绝不收一分钱,这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纯美湘西最动人的品质。
翠翠的少女时光,无非就是撑船,采蘑菇,逗黄狗,胡思乱想,望着天空发呆。
可这不就是那个如水的女孩子该有的样子吗?我想,这世上最出色的画家也无法勾勒出翠翠的模样。
她就像是坠入凡间的天女,在澄翠的山色掩映下,远远地站着,却不曾回过头来。
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影子,让翠翠更吸引人了。
天保与傩送兄弟俩,真真是兄友弟恭的代表了。
情感上的敌对关系,对血浓于水的亲情毫无影响。
他们选择了最浪漫的方式,为喜欢的女孩儿唱上三年六个月的歌。
但世间事总是这样,不可能都那么美好。
整个的《边城》,似乎都是矛盾的。
祖父希望翠翠能早日长大,学会坚强,但那便意味着他要永远的离开;他想给翠翠找个好归宿,却又怕翠翠像她母亲般执念太深,老人的一颗心都揪在一起。
翠翠的出生本就矛盾,母亲未婚先孕,父亲服毒自尽,又为何要执意将她一人留在世上?到了出嫁的年纪,被兄弟俩同时倾慕,偏偏自己喜欢的傩送又被人提了亲,船夫孙女的身份,天保的意外离世,这一切都让翠翠怀疑自己的感情,挣扎,矛盾,痛苦,不知所措。
千年程洋冈
千年程洋冈作者:独立韩江秋看了肖老先生的《属于汕头市的古村落澄海程洋冈》和山头老生的《祖母的大娘冈》深有感触,2003年6月份本人曾写了一篇有关程洋岗的文章并在汕头日报上发表过,现在也找出来晒晒。
程洋冈,这是一个古老小村的名字,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的名字。
它坐落于澄海市莲下镇韩江出海口的莲阳河畔,一千多年以前,这里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岛屿,它扼韩江之咽喉,是潮州出海的重要门户。
较之樟林古港,它早已是一个繁华的码头。
我们的祖先们在这里乘坐着红头船出海远洋,在这里厉兵秣马抗击着倭寇的入侵,在这里接待过宋朝末代皇帝宋帝昺,在这里抚育着抗元英雄陈吊王兄妹。
这鸡翁山上的鸡翁树,曾系着多少远离家乡人们的思乡情,这虎丘岭下的哈蟆石,曾记录着多少岁月风雨的沧桑。
程洋冈的榕树是全澄海最古老的榕树、程洋冈的小街是全澄海最古老的小街、程洋冈的书斋是全澄海最古老的书斋、程洋冈的丹砂古寺是全澄海最古老的古寺。
由于岁月的流逝,韩江流沙的长期冲积,程洋冈慢慢的与大陆连成一片,成了潮汕平原的一部分,失却了港口的有利地形,渐渐的被樟林港取代。
程洋冈作为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宋时潮汕的重要港口也渐渐的被人们遗忘了。
汕头电视台《潮汕风》节目介绍了这个千年古镇,引起了我们的浓烈兴趣。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一行三人,驱车专程走访了程洋冈。
车在324 国道澄海莲阳路段折入安澄路不到5分钟,路边一个牌匾映入我们的眼帘,“程洋冈”三个金黄色的大字刻在牌匾中央。
我们先到了在路傍的丹砂古寺,它是一个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寺观,是全国鲜见的寺观。
前殿供着文昌帝君,中间大雄宝殿是释迦牟尼,后面则是玄天上帝。
寺里的主持释乾法师傅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僧人,他热情的接待我们,向我们介绍这个寺观的历史,带领我们观看了寺里的镇寺之宝——用陨石做的香炉,还有400年前澄海知县王岱亲手种植的凤竹。
听说这里还保存着清乾隆时的宰相刘墉题赠杏林书院的牌匾,我们便穿街走巷寻找,后来听村民说它被锁在村委会的库房里,只好作罢。
廿八都遗落在大山里的梦散文
廿八都遗落在大山里的梦散文廿八都遗落在大山里的梦散文“没有比廿八都更让人捉摸不透的古镇了,她像个谜,存在于蛮荒苍茫的大山里”作家汪浙成笔下的廿八都,带着几许神秘与悠远。
是的,她躲在仙霞山脉的深处。
至少现在,廿八都的声名还不如凤凰和丽江。
但她确是浙南大地上的一尊美神,还在沉睡,或者正在苏醒。
无尽的绿,清凉的风,一路伴我们去寻访这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廿八都,犹如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揣着仙霞古道的云雾、枫溪河水的清波,带着处子般的青涩,从山谷深处翩然走来,从骨子里散发着一种古典柔美、淡泊脱俗的气质珠坡桥淡然地站在古镇人口处。
这座古朴典雅的廊桥,静默地横陈于枫溪之上,斑驳的红漆木柱顶起灰瓦铺顶的屋廊,高高隆起的斜脊,宛如在空中画出的优美弧线。
据载,“珠坡樵唱”曾是古镇十景之一。
立于廊亭,想象着那旧时月色里从桥上走过的樵夫——想想就要到家了,忍不住扯开嗓子唱起了山歌!那份欢畅的心情,那“一人歌唱众人和”的热闹劲,岂是常人能体验到的?还没有从珠坡桥的陈年余香中回过神来,我们已经走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浔里古街了。
走进散发着江南味道的街巷,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
脚下的鹅卵石被岁月磨得油光发亮,两旁是青砖黛瓦的店铺和寻常百姓人家。
那些夹杂其中的高大气派的徽派建筑,想必是小镇的大户人家吧?那老旧厚重的门板,咿咿呀呀一开一合间,曾流转多少峥嵘的往事?那深深门庭的背后,藏着的是繁华过后归于平淡的寂寞这个远离都市的小镇,既有淡定从容的`老屋,更有怡然自得的生活。
廿八都的人似乎也少有旁骛。
纯朴厚道的居民站在自家门前,和我们这些游客和气地打着招呼,那一脸的真诚,在外面的世界是难以找到的。
面对廿八都人那恬静的表情和淳朴的笑容,真有春风人怀般的暖意。
这是灵秀山水的滋养,还是独特文化的浸染,抑或千年古镇的遗风?沿着浔里老街慢慢行走,越向深处越发现,深山中的这个小镇,是藏满了故事的。
从唐乾符五年至今,小镇已坐看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风云。
《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
在我生活的这座小城,日子总是慢悠悠地过着,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
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却有着独属于它的温暖与亲切。
就说前几天吧,我去了小城的老菜市场。
那可真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刚走到门口,就能听到各种吆喝声。
“新鲜的青菜哟,早上刚摘的!”“便宜卖啦,便宜卖啦,又大又甜的西瓜!”
我在一个卖鱼的摊位前停了下来。
摊主是个满脸笑容的大叔,穿着一件有些旧但很干净的围裙。
“小姑娘,想买点啥鱼?”大叔热情地问道。
“大叔,这鱼怎么卖呀?”我指了指盆里活蹦乱跳的鲫鱼。
“8 块一斤,都是今早刚捞上来的,特别新鲜!”大叔一边说,一边熟练地从盆里抓起一条鱼给我看。
“那给我来两条吧。
”
大叔称好鱼,手脚麻利地开始处理。
旁边的大妈凑过来,对大叔说:“哟,老李,今天生意不错嘛!”
“哈哈,还行还行,都是大家照顾!”大叔笑着回应。
我提着鱼,继续在市场里逛着。
卖水果的阿姨非要让我尝尝她新到的荔枝,“小姑娘,尝尝,可甜啦!不甜不要钱!”我尝了一颗,还真甜,于是买了一些。
在这小小的菜市场里,人们你来我往,讨价还价声,闲聊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这就是我生活的小城,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这些平凡而又温馨的小场景。
它或许不那么起眼,但却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让我深深眷恋着。
记忆之城——知子罗(散文)
散文世界记忆之城——知子罗散 文密英文,男,傈僳族,云南省泸水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五届、七届理事。
著有《一块玉米地》等8部散文集,曾获滇西文学奖、《边疆文学》奖。
2006年荣获云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曾在《民族文学》《诗刊》等发表作品数十篇。
密英文(傈僳族)知子罗,傈僳语,意为“一个好地方”。
它位于怒江东岸碧罗雪山山脉,是沟通澜沧江和怒江的交通要道(俗称盐马古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后发展为小城镇),曾经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州府和原碧江县县政府所在地。
自西汉时期起,知子罗就归中央政权管辖,分别隶属于大理、保山、丽江府等地。
1912年,怒俅殖边队进驻知子罗,并在知子罗设殖边公署(1916年改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为碧江设治局;1949年碧江县和平解放后县政府设在知子罗,1954年怒江州成立后知子罗又成为州府所在地,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7625部队的团部也没在知子罗……知子罗一度是怒江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军事的中心。
1974年,怒江州州府下迁泸水市六库镇,1986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碧江县建制后,知子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就在知子罗生活、工作过的人们,尤其出生成长在知子罗的人们而言,知子罗是神圣永恒的记忆之城。
一、消融冰雪的阳光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一天,祖父和伙伴赶着马队行进在碧罗雪山驿道上。
虽然已是五月之初,碧罗雪山驿道上乍暖还寒。
但冰雪正在消融,阳光从原始森林的缝隙中时隐时现,照在人们身上感觉暖洋洋的。
祖父和伙伴赶着驮着盐巴和茶叶的马队艰难行进着,马匹是土司和族长的,驮在马背上的盐巴和茶叶等也是,只有一小部分是供给“边四县”(即泸水、福贡、贡山和原碧江县)群众的。
当年,盐巴和茶叶(尤其盐)价格昂贵,食用和品饮它们的大都是土司、族长或富裕人家,占当年人口大多数的穷人只能紧巴巴的凑出些许钱来购买要来救命的盐。
怒江州“边四县”不产盐,只有兰坪县产盐(兰坪县有盐九井,即啦井,温井、上井、期井、兴井、老姆井、下井、小盐井、温庄井)而且制盐时间早(元代开始制盐),制出的盐巴颇负盛名(有名的桃花盐就是其中之一)并销往All Rights Reserved.怒江“边四县”及大理、保山、丽江等周边州市县,有的还销往西藏等地;因而,开辟有滇藏古道、六库保山古道、贡山六库古道、盐路山古道等,其中,碧江营盘古道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
走马古镇,走进时光与故事的隧道
走马古镇,走进时光与故事的隧道作者:李微希来源:《当代党员》2018年第11期在城市待久了,有时候会让人想要逃离,想要感受和煦的微风吹拂过脸颊,想要体味明媚的阳光照耀在身上,想要在静谧的时间里倾听自己随心的脚步。
在走马古镇,我找到了这一切。
石板路上,重温被遗忘的时光走马古镇,当地人俗称“走马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
因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故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达到鼎盛,绵延两千年间,往来商贾马帮络绎不绝,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我是乘286路公交车到达走马镇的。
下车后,往前走50米,一棵苍劲挺拔的黄葛树映入眼帘。
这棵百年老树仿佛一位高大威武的“门神”,屹立在古镇的入口处,容颜沧桑,古朴青翠。
清风拂过,叶儿沙沙作响,婆娑树影微微晃动,仿佛在向我述说古镇的前世今生。
斑驳泛黄的老城墙耸立在黄葛树旁,城墙中间的石拱门上方,用繁体字写就的“走马场”三个大字,虽然已有些斑驳,却依旧苍劲醒目。
石拱门两旁,刻着一副对联。
上联: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路;下联:现实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
字形遒劲、刚劲挺拔,透出丝丝禅意。
这一扇门,隔开的是两个世界。
门外,是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门内,时间凝固在老旧的街巷和光滑的石板路上,渐渐变成当地人血脉里的化石,古老却又坚实。
跨过石拱门,踏进古镇,岁月的味道扑面而来。
雕梁画栋的关武庙戏台和威严肃穆的武庙,一左一右地耸立在两侧。
戏台的喧闹和武庙的静谧,在几百年间,相处融洽。
砖木结构的关武庙戏台一楼一底,底层还有个关武庙茶馆。
如今,每逢赶场天,在关武庙戏台都可以听到纯正的民间故事、山歌。
可惜,我来这天不是讲故事的日子,戏台上空空如也。
倒是楼下的关武庙茶馆人声鼎沸,老人們三三两两地凑成一桌,打牌喝茶,闲话家常,好不热闹,引得我往茶馆里走去。
走马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迈进茶馆,墙上的一副对联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
走马古镇,闲散旧生活里的“故事会”
走马古镇,闲散旧生活里的“故事会”打开文本图片集一直知道走马古镇的民间故事,世界闻名。
2007年,走马古镇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的人,对走马古镇自然是充满好奇: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能长出那么多的民间故事?又是什么样的一群人能把故事讲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于是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和另一个同样喜欢听故事的朋友,一同前往这个充满了故事与传说的古镇,一探究竟。
清冷小镇,闲散的“旧生活”乘车至白市驿转车,半个小时后,到达走马镇街上,随便找个人一问,古镇在哪儿,答曰,前面上梯坎就是。
抬头一看,一段不长的青石板梯坎,一座老房子,一棵枝繁叶茂的黄桷树,映入眼帘。
拾阶而上,便来到走马场的城墙前面,高大恢宏的城墙呈弧形,中间是拱形石门,上书“走马场”三个繁体字,两旁一副对联,左为“现实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右为“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路”,字字力道遒劲、寓意深邃,充分体现出走马人的大气。
街门旁边的墙上嵌着刻有“中国曲艺之乡”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字样的石碑,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为走马镇的题词的石碑也立于石门前:“黄桷正阳,走马镇一语千言万人心,今古悲欢故事里,明朝尽是听说人”。
这些都标示着走马古镇的地位与荣耀。
望向门内,一条悠长的青石板路,两排旧时民居,街上行人稀少,似乎有点寂寥。
步入门内,一眼便被左边雄伟的关公武庙戏楼镇住了,这座建于清代的戏楼,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戏楼分两层,上面是戏台,下面是茶园,整座戏楼以石柱托底,木料为身,滚筒瓦为盖;凤檐龙柱,雕阁画屏,喷漆涂金,精妙绝伦;龙凤鳞爪,棱角分明;人物举止,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听说以前最热闹的时候,每逢佳节庙会,均有戏班登临。
献艺者既有如吴晓雷、陈书舫等川剧名家,又有本镇业余演员。
一演数日,愈演愈火,四里八乡乡民云集,长戏短戏场场爆满。
而此刻我们只能站在戏楼前的空坝子上,看着空空的戏台,想象着昔日辉煌的景象。
探秘望鱼古镇被遗忘在茶马古道上的故事
探秘望鱼古镇被遗忘在茶马古道上的故事
当你因旅途奔波想停下来歇歇,当你看惯了千篇一律的古镇已产生了审美疲劳,当你感叹古镇逐渐消失的无奈,又苦于寻找新的去处,眼下,望鱼古镇是个极佳的地方,虽然它也在旅游现代化的浪潮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它的古色古香依旧吸引着大批人前往,只因这里没有市侩,只有安静生活的人民。
清幽的望鱼古镇
第一次知道望鱼古镇是在央视《国家地理论坛》的“雨都雅安”专集,作者以细腻的摄影手法将望鱼的古老、乡趣展示得极富感染力。
从此望鱼便成为心头挥之不去的地方。
石阶
望鱼古镇是昔日茶马古道进出成都的重要驿站,还是雅安著名特产“雅鱼”的产地。
因为主要建筑坐落在一突兀于山腰的巨石上,巨石形似一只守望着周公河游鱼的猫而得名。
古镇生活
弃车拾级而上,当我登上这百多级的台阶时,不禁惊叹望鱼古镇的奇特了,原来新旧就在这方寸之间和谐共生,错落有致,丝毫没有混杂凌乱的感觉。
数分钟之前,我还走在一个毫无建筑特色的现代村镇中,然而,时光却能很快切换到了五六十年代的岁月了。
小城故事优美句子
小城故事优美句子1. 小城故事好听吗曾几何时,电唱机里邓丽君那婉转悠扬的嗓音消失在了碌碌红尘中。
《小城故事》也尘封在了人们甜蜜记忆的深处,因为那份与世隔绝的安逸宁静已是十分难得了。
小城里人不多,可却有一个好处,见到的人全都似曾相识;小城的街不宽,然而永远不会有塞车的烦恼。
这样歌里唱的那个亲切而精致的小天地,仿佛在遥远的过去,却又好像伸手可及。
这样的故事便如一个身着刺绣缎褂的清丽女子,青可鉴人的发髻边簪着块翠玉,一个叫做时光的人力车夫载着她,只听得见笃笃的脚步声,渐行渐远,消失在天地相接的一线。
小城永远泛着微雨的清新气息,正如邓丽君经典的声线。
这是无论周杰伦还是锦绣二重唱的翻唱无法达到的境地:珠圆玉润的旋律会使你迷失,迷失在这小巧、娇嫩又幽雅的世界里。
细品整首歌的歌词,其实极其浅淡,白白的,却又回味无穷。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人生世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故事仿佛真的很多呢,因为城小,角落里面发生的细枝末节都可以娓娓道来。
无论是咂着新茶的阿公,还是穿针引线的阿婆,或喜或乐的讲述着。
将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歌如画。
这样的故事听多了,相信谁都不会再受得起乏味、枯燥与粗野。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作客”。
小城原来还是好客的,她邀请的不仅是你,还有你的朋友。
不必要殷勤琐碎的欢迎仪式,也无需拦路酒、迎宾曲。
路边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城中居民一句最朴实的问候、孩子迎着阳光灿烂的笑脸、甚至是迷路时路人耐心的指引,都会让你爱上这个小城。
“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仔细想想有多久不曾呼朋引伴的畅快游玩,你就会知道与小城的距离有多远了。
很可惜,再不见陈逸飞画笔下那个恬然的水乡,也惊异于如今咸亨酒店的高朋满座,更不解茶马古道天空上均匀涂抹的蓝色也开始泛着金光了。
不过这至少说明了,有太多的人想寻觅那份与世隔绝的安逸宁静,而想要找到她其实真的很难。
然而真的美能存在于任何地方,即使身处喧嚣的都市,即使面对偏狂的争闹,即使为灾难起落所挫,即使百无聊赖、坐困愁城…… 或许小城并不遥远,只是行止不定罢了。
央茶湖古纤道 散文
央茶湖古纤道散文
央茶湖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
被誉为“香格里拉的明珠”。
而央茶湖古纤道就是连接央茶湖和康区的一
个古老的山间小路。
古纤道,本意是指蜀地民间传说中女仙的云车,能够在天上高速穿梭。
而在云南,这个词汇则用来形容那些盘山而上的小径,因为它们仿佛也是
飘浮于云中的。
央茶湖古纤道也不例外,它是从德钦县白马镇的东岔路开始,经过康区的羊兜山和寻西山,最终抵达央茶湖畔的一条山间小路。
虽然古纤道是一条小路,但其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它在唐朝时期
就已经存在了。
而在明朝时期,纤道更是得到了繁荣发展,因为这条小路
是当时的茶马古道上的一段重要路段。
从纤道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
茶马驿站、祠堂和老屋子,这些都是当时茶马古道经过的痕迹。
在纤道上行进,我们可以看到青山环绕,翠涧纵横,岩石嶙峋,还有
一些古老的石刻和碑文,这些都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而走在古纤道上的
每一个人,也仿佛可以感受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以及它所见证过的
那些历史沧桑。
走到纤道的末尾,我们便到达了央茶湖的湖畔。
这个清澈见底、倒映
着群山的高山湖泊,让人感到神秘而又美丽。
在这里,我们可以闲庭信步,看着太阳慢慢升起、落下,欣赏着湖面上的水波荡漾,沿着湖畔散步,感
受大自然的美妙。
央茶湖古纤道,是一段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小路,它记录了茶马古道的
辉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它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历程,
让人追忆历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小城故事歌词邓丽君
小城故事歌词邓丽君
小城故事,由邓丽君演唱,作曲人是翁清溪,作词人是庄奴的一首歌曲。
邓丽君,在亚洲影响力巨大乃至全球华人社会都享誉盛名的歌手,并赢得了“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的美誉,《明月几时有》成为邓丽君灵魂降落凡间时的吟叹;《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变成男女主角邂逅和互诉衷肠的音乐;《小城故事》寄予了天国邓丽君对人间的最后一次回望。
小城是指鹿港鹿港原名鹿仔港,隶属台湾彰化县。
歌词: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城来
收获特别多
看似一幅画
听像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谈的谈说的说
小城故事真不错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
小城来做客
谈的谈说的说
小城故事真不错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
小城来做客。
《小城故事》读后感
《小城故事》读后感《小城故事》读后感钟永新贡井古城又称自贡西城,乃自贡早期设立直辖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时期自流井盐场与贡井盐场皆负盛名,一起构成为自贡城市发展命脉所在,两地相距十余里,风俗基本一致,又略有区别,其中贡井长期属于荣县管辖,自流井则长期属于富顺县管辖,两座千年古县的共同滋养催生了自贡的崛起发展。
行走贡井城区,平桥、古堰、老街、天车、庙宇散布其间,仍保留着较重的古城时光印记。
此地还多出人杰文士,昔有贡井盐商胡慎怡堂诗书人家,又有辛亥义士谢奉琦将军,及中国早期电影人孙瑜祖居地。
当代以来,文人众多,如曾新、陆坚、李开杰、邱昌新、巴骄、陈述琪等,且青年才俊辈出,如郭敬明、李静睿等,不愧文学小城。
他们从各种角度书写贡井故事,组成多幅精彩画卷,而我少年时期也多次往赴贡井小住,印象深刻,故而见阅李静睿以贡井为背景的小说《小城故事》时,有所感触,随记如下:一、城镇故事的精彩勾勒作者李静睿得之于贡井一方水土,再倾之于家乡往事,其系贡井区艾叶镇人士,出自自贡名校旭川中学,又有家学功底,其父李开杰即是自贡知名少年文学体裁作家。
《小城故事》主要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到21世纪初,李静睿在贡井耳闻目睹的几乎原生态的成长故事记忆,书虽不厚,约十余篇,却真实再现了时代给予这座古城人物的发展印记,即作为普通人家如何生活,书中活跃的众多人物构成一幅斑斓多彩的贡井图景,带有社会微观史的关注思考。
里面的人物、如闰土般的二哥、风流的小昭给人印象尤深,但给我最多感触的则是《盐城》那篇,该文诉说了昔日重要盐区盐厂的巨大变革,随之而来的是人的相应境遇变化,故事平静,余音了了,引起诸多惆怅。
后来李静睿还推出中篇小说《小镇姑娘》,生活脉络记录更为全面丰富。
二、乡土视野的真实书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描写,带有不同时期的事迹,从其在贡井的生活成长,到赴南京求学、去广东、北京工作及海外游学,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不同地域文化的感染,故行文既有新闻写实的白描风格,又有传统文学的扎实功底,乃至域外世界的审视思辨。
临沧红色渡口——马台渡口的传奇故事令人思绪万千
临沧红⾊渡⼝——马台渡⼝的传奇故事令⼈思绪万千滚滚奔流的澜沧江在临沧境内232公⾥流域中,缔造了许多绝美的古渡⼝,也缔造了许多传唱千古的传奇故事,临翔区马台红⾊渡⼝就是最值得追忆的⼀个,它经历和见证了茶马古渡的辉煌岁⽉和马台阻击战的光荣历史。
怀着对马台红⾊渡⼝的好奇和敬意,⼀路追踪着它的⾜迹,寻觅着它旖旎的风光,探索着它曾经辉煌和光荣的⼀切.....悠悠的澜沧江⽔⽇⽉倾诉着马台渡⼝作为茶马古渡那段辉煌岁⽉和古⽼的商旅⽂化。
⼆百多年前,为⽅便澜沧江对岸的普洱、平村等茶马古道上茶叶和盐巴的商旅通⾏,设⽴了马台渡⼝。
⾄清朝与民国时期,马台渡⼝成为著名的盐茶古渡,茶叶和盐巴的交易空前繁盛,这些茶叶和盐巴经景⾕、马台销往临沧乃⾄缅甸,当时的马台渡⼝热闹⾮凡,渡⼝沿岸设满常盛号、泰兴号、福兴号、益昌号、德盛源、永顺康、福兴隆等⼤⼤⼩⼩的商号,⼈喧马嘶的⿍盛交易中,缔造出⼀度繁荣⿍盛的商旅⽂化。
直到2011年临景线公路通车后,马台渡⼝的客商才有所减少,但马台古渡⼝曾经的繁华和它曾经缔造的古⽼商旅⽂化却不会被历史淹没。
马台渡⼝作为⼀个红⾊渡⼝还经历和见证了马台阻击战的光荣历史,这抹历史的亮⾊为马台渡⼝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笔。
1949年8⽉下旬发⽣的马台阻击战,其旧址就位于临翔区马台乡马台村委会⼩忙顶组。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云南⼈民讨蒋⾃卫军⼆纵⼗⼀⽀队奉命从缅宁撤出向思普地区转移,边纵⼗⼀⽀队撤出缅宁县后到达马台,800多⼈准备渡过澜沧江时,耿马县反动⼟司令武装舒云光部、缅宁县地霸杨学政部、云县惯匪张国柱部等共500余⼈从西、南、北三路包抄我军。
边纵⼗⼀⽀队在⼩忙顶对围攻敌⼈进⾏英勇阻击,并找到了唯⼀⼀条渡船,为保卫⼤部队安全渡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马台红⾊渡⼝,历史将永远铭记⼀位马台的⼱帼英雄,为边纵⼗⼀⽀队找到唯⼀⼀条渡船的杨和⽟。
⽣于1910年3⽉8⽇的杨和⽟,因⽣前团结邻⾥,勤俭持家,热情好客和夫家姓薛,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薛⼤妈”。
正在消失的川南茶马古道
正在消失的川南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2013年,茶马古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月前,笔者于四川泸州、自贡寻访了三处茶马古道文保点,却发现古道依旧,但古道所承载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正悄然远去。
泸州沙湾驿道沙湾驿道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沙湾老街。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商道,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线性遗产,泸州是川黔线的必经之路。
沙湾驿道上接宝莲街驿道下接纳溪,现存有古码头、驿道及明清民居,驿道为青石板铺砌,长约一公里。
清晨,长江水面静悄悄,蒸腾的雾气笼罩着酒城的宁静。
站在国窖大桥上举目南望,刹那的错觉仿佛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
右边高楼林立的都市不久之后就会苏醒,车水马龙唤起新的一天的繁华;而左边江岸茂密的树林中,仍旧是另一个世外桃源。
寻访沙湾驿道颇费了些周折,网上尽管有寻访的帖子,也知道在长江东岸,但如何从立交桥下到江畔却语焉不详。
几经辗转,终于从东岩公园进入,再拾级而下。
原以为,被列入了国保,至少老街还在,也至少还有些许炊烟人家。
但现实却有些残忍。
除了两户坚守在梯田边耕种的土著,所谓的老街和茶马古道早已是空空荡荡。
而这家散养的土狗虽然个头不大,但疯一般地露出犬牙,撕心裂肺地驱赶着闯入最后领地的不速之客。
绕过大半个梯田,从驿道南边进入,穿过一条废弃的古道,在江边看见了新立的国保碑。
至少这表明,没有找错地方。
青苔,古树,石板路。
叮叮当当的铃铛响,吧嗒吧嗒的马蹄声。
当年,这里是泸州最繁华的地界之一,奔波的商贾,往来的马帮,带走了沟通南北的货物,留下了凹凸深浅的马蹄印。
曾经,这里茶馆商社酒肆药铺粮油信用社一应俱全,而今,望着空荡荡的危房,古道上叫卖声犹在耳畔。
走进三台秋林镇:古驿道上捡拾遗落上百年的“文化之贝”
走进三台秋林镇:古驿道上捡拾遗落上百年的“文化之贝”新发现石刻“兰馨”中国绵阳新闻网讯“淡淡炊烟谷口回,驿门古道长苔莓。
莫惊衣带清香满,适向梅花树里来。
”时光回溯到清代,诗人陈书经过“秋林驿”时,被驿站周边迷人的风景所倾倒,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秋林驿,今天已经演变成三台县秋林镇。
从汉唐及两宋、乃至明清,成都经中江、三台、盐亭,到南部直至巴中就有一条与“金牛道”齐名的交通要道——“唐巴道”,同样是北上出川陆路交通干线,秋林驿位于三台和盐亭之间,是成都至长安之间34个驿站之一。
近代以来,随着交通路线的变迁,秋林驿失去了交通要津的地位,渐渐被外界的人们所遗忘。
然而,有着近千年文化积淀的秋林驿(秋林镇),虽然地处偏远,近年来却通过生态和文化的探索,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焕发出新的光彩。
近日,记者随着几位与秋林有关的文化专家一道,到秋林镇走村串户,找寻千百年来积淀在古驿道上的文化遗存。
考察古驿道古驿道通衢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秋林镇四方村五组的一处山坡上,记者见到了一段100多米长长满青苔的青石条梯步古驿道,沿坡而上,人们有一种在历史中穿梭的感觉,仿佛又看到古人从这里通衢要道北上出川摩肩接踵之盛况。
残存的古驿道不远处,立有一块建于清嘉庆八年的修路碑,记录了当年集资修建四方桥的往事,字体隽秀。
由于其立碑的方向指着古驿道的岔路口,又被当地群众称作指路碑。
“《汉书》记载,最迟在东汉时期,秋林已设邮亭,成为了蜀郡通往巴郡的必经之地。
唐朝建秋林寨,宋朝时秋林寨官牒传递,商贾往来,已成通衢,场镇形成,遂正式建镇,为古郪县十一镇之一。
明朝设秋林为驿。
秋林为潼川至盐亭路线中点,故设置供传递官府文书之信使驻足的驿站,属潼川州辖地。
”说起秋林古驿道的历史沿革,三台县文管所副所长陈卫如数家珍。
陈卫告诉记者,相传三国蜀汉大将张飞曾驻军秋林,留下了桓侯庙、张爷桥等遗迹,明欧佩撰《重修桓侯祠碑记》:侯自成都,出守巴郡,驻节秋林,秋毫无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遗忘的明珠:走马古道小城故事
古道上走出的古镇
对走马古镇最早的印象是“走马观花”。
每年的阳春三月,走马镇的桃花次第开放,粉红粉红的,像片片火烧的云。
这时候便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去观看桃花,从而有了山城的“走马观花”一说。
从解放碑出发,经成渝高速,在走马镇下道,路程约30公里,也就半小时的车程。
走马古镇,确切地说叫“走马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
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
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在《巴县志》里面就有过这样一段记载:“(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
“走马岗”事实上就是走马场的别称,因走马古镇修筑于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之上,自古以来,又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岗”。
一下车,就能看见一棵古老而硕大的黄桷树站在古镇的入口处,郁郁葱葱,微风吹过,它会婆娑地向游客们述说着古镇的昨天与今天。
穿过黄色的古城门,便是绵延800米的石板老街,在飘渺的薄雾与微雨里,似一卷展开的竹简,载满了古镇的沧桑往事。
沿街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穿斗式木结构,街道则以宜人的尺度拥抱着我,这才是街道,和大都市的街道那种尺度有着天壤之别,充满了人情味。
每月的农历初二、五、八是九龙坡区走马镇的赶场天,人来人往、肩挑马驮的场镇熙熙攘攘。
鞋匠的叮当声、小贩的吆喝声,刘胡子饺子、三门口汤锅及各种传统建筑和工艺店铺,一个鲜活的古镇便展现在你眼前。
“在在500多年前,走马场就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冲。
”市级民间故事演讲家、走马老街关武庙戏楼茶园掌柜、70岁的刘远扬说。
过去古街巷上,进出场镇的城门、过街楼、禹王庙、广东会馆
南华宫、山西会馆万寿宫、客栈茶馆等酒楼戏台一应俱全。
小城故事多
走马古镇流传着一种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
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因此它的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重庆古镇自古以来都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民间故事也就得到了创造和交流。
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1992年,工农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村”;2021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遗产同时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马镇的民间文学是以民间故事和山歌为主,曾经出现过“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的民间文艺盛况。
据统计,走马镇能讲故事500-1000则的有3人,200-500则以上的有10人,100-200则的有15A;能唱500首以上山歌的有2人,100首以上的有6人。
目前,走马镇共采集了故事目录*****则,已采录整理了9714则,并采录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200则,歇后语、俗语、楹联等4000余则,录制磁带400余盒。
现已出版了《走马镇民间故事》、《魏显发民间故事集》、《工农村民间故事选》。
而民间故事、歌谣已陆续在全国和省市报纸、杂志发表了50余篇,并有一批故事、歌谣收AT 四川省、重庆市、原巴县的民间故事集成卷和歌谣集成卷。
中国的格林兄弟
走马古镇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故事,他就是——魏显德老人。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魏显德“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
他和他的兄弟魏显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
他们讲述的走马民间故事,当地人习惯称之为
“讲圣谕”,教人行善不要作恶,堪称是走马人百年流传的家训。
魏显德老人是“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
14岁开始随父亲流浪卖艺,22岁时已能讲述5000多个民间故事。
解放后,他回到老家务农,此后他在心里进行整理,保留了1500多个具有巴渝文化色彩的故事。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调查“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首次授予包括他在内的10位艺人为“中国民间故事家”。
在这些人中,魏显德排名第一。
魏显德讲述的民间故事,门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上口,易记易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他共能讲述民间故事1045则,演唱民间歌谣433首,背述民问谚语676条、歇后语271条,重庆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了—本《魏显德民间故事集》。
据当地人介绍,在他83岁高龄时,仍记忆力强,曾不假思索地朗诵了一段名为《垛子山》的民谣:“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后面是壁山,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图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
站在坡脚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乌云遮满半边天,爬到山顶看,重重叠叠是高山,莫说人难过,雀鸟插翅也难翻……”
不幸的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事大王”魏显德因心肌梗塞在2021年4月15日与世长辞,享年86岁c如今魏显德老人的坟头已是浅草初长,可他留下来的那些故事已化作春雨,洒满人间。
风雨关武庙
进入古镇,就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关武庙戏楼。
关武庙,又名关圣庙,是祭祀关圣大帝——关云长的寺庙,是巴渝地区最常见的庙宇之一。
关武庙戏楼是古镇现在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砖木结构,构件雕刻精美。
一楼一底共两层,上层是戏台,穿斗大堂式结构,单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顶,戏楼上装饰撑拱、挂落、雀替等镂空雕饰,戏台两侧有一副楹联:
古今一场戏离合悲欢毕竟为人结果;
俯仰皆身鉴飞歌恒舞漫步走马观花。
下层是茶楼,为半地穴式设计内设登台阶梯,与戏台紧密结△。
它是走马场最大的茶馆,可摆20多张茶桌。
在茶馆的左手边有一个小小的供表演的讲台,上端挂着“走马故事会”的金额字匾。
讲台两侧的木匾上刻写着一副楹联:
故事家家讲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
山歌年年唱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
厅堂右侧的木柱上也挂着一副楹联:
蛟腾凤起旋看走马赴琼林:
山清水秀已见文星临艺苑。
现在茶馆里说书讲故事几乎没有了,唯一常见的只是几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喝茶打牌,回味着过去的故事。
茶馆的老板是一个好客的中年人,他热情地接待了我,邀我一起品茶。
他告诉我,每个月的8号、18号,是武庙戏楼茶馆固定的故事会时间,有时也会根据节气临时组织一些故事会,但现在听故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闲聊之余,他为我讲起巴人的故事,唱起古镇旧时旅店招呼客人的歌:“楼上楼下客,耳听幺师来交接,各人的草帽衣衫各人晓得,乱摸人家要不得……”还有街上叫卖的歌谣:“黄糕粑来得哦一一老头开水,盐搽鸡蛋,芝麻干、豆腐干桂花炒蜜糖唉……”也讲述当时老街上行走的漂泊艺人如打尺梆梆(唱道情)、打花鼓、打金钱板艺人所唱的小曲,以及抬滑竿(竹竿上捆着竹椅的简易轿子)乖口打石头的号子,还表演了几段端公(神巫)的歌舞,都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神秘味道。
沿着千年的石板街往前,光武庙的身影慢慢地模糊起来,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心里顿时有种淡淡的忧伤。
或许,天南海北地讲故事、“冲壳子”,或扯开喉咙唱山歌,已经成为了回响,尽管你有再精彩的故事,又有谁会去轻轻翻开你的邢一页。
千年古驿道
行走在狭窄的古驿道上,细碎的雨滴从两两相对的吊脚楼屋檐上落下,像是句句述说着千年的梦呓。
斑驳、狭窄的古驿道向西逶迤延伸,穿过炊烟袅袅的村庄与铺陈七色的田野,诉说着走马古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延绵的走马岗通向缙云山脉,那里有一片金银坡,林木茂盛,山峦起伏,古驿道边矗立着三道碑,即纪念“邑侯帖舫老父母”的德政碑、旌表营正贵之妻的贞洁碑、捐资修葺古道的功德碑,已饱经风雨的磨蚀,给人一片苍凉。
“德政碑”镌刻“严正宽平”四字,寄寓了百姓对一方父母宫德政的期望,也蕴涵了峻险古驿道变坦途的向往。
沿坡而上,路边能见到两处摩崖石刻,一日“险设天成”,一日“巴县西界”,笔画道劲,浑厚庄重,颇感沧桑。
我曾听到一个巴族故事: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他噱慨刎颈换取三座城池,并留下这样的话:“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
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让人满怀唏嘘。
巴将军的墓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离走马古镇也不怎么遥远。
三道碑所在地界,是九龙坡林场的天然林缓冲区,林木茂密,植被良好。
附近有一处摩崖石刻,是清代时宫府关于护林的告谕,与遭火焚的慈云寺残迹一起,成为这里独有的珍贵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
慈云寺不远,有呈喀斯特地貌的九座山峰,排列如同八卦迷宫,形成天然的“八阵图”,引得游人寻胜访幽,行走驿道之上,古老的巴国风情,化成了一股山风,无声地远去。
所谓小城故事,其实也就是一个人、一座楼、—段路、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