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读后感
《安静》读后感范文
![《安静》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ccbf6704a1b0717fd5ddbf.png)
《安静》读后感范文我很喜欢周国平老师的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其中真实质朴的文字,也因为安静二字,这是我所向往的境界,是我喜欢的环境与氛围。
这本书的题目就充满了魔力,它仿佛带着那么一丝诗意,让人深陷其中,我们享受安静,不仅是因为那种寂寥,大音希声的氛围,也是享受一个人。
安静让人感到富足。
而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浮躁与喧嚣哪怕是在神圣校园与课堂,最应该静下心来去学习,保存安静的地方去学习,保存安静的地方仍不能免俗,虽说年轻人应该多一些朝气,多一些活力,这是没错的。
但是,在做学问,学习上也应当沉下心。
年轻人也要适当地安静下来。
当然,现在是很难去寻到一个地方,一个安静的地方,利益驱动了很多人的行为,欲望充斥了许多人,寻找一个地方属于安静变得极为不易。
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喜欢安静,也不需要,他们更想要的是镁光灯,是热闹。
不得不承认,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对于热闹的向往都存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年轻人的青春活力,生气满满,而年长一些的人则会更加的沉稳,不会那么喜欢太过吵闹的场所,喜欢安静一些。
向往热闹只是生命历程中某个时段的表现形式,世间的繁华喧嚷,总有尘埃落定之时。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背后的无垠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也许也是适合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安静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安静,有自己享受安静的方式,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感悟。
莎士比亚对生命有有过一局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
”这恰好从反面说明了内心的安静,才是真正的充实。
表面的热闹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自我,而在探寻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对于生命的感悟,浮于表面万万不可取的。
内心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充实,所以,安静还是一种境界,守护住自己内心中的那一份宁静,保持心灵的宁静,就是在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安静》读后感(第二稿)
![《安静》读后感(第二稿)](https://img.taocdn.com/s3/m/75ef682327d3240c8447efe4.png)
《安静》读后感(第二稿)安静与嘈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过是相对而言的,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作者给我的印象也是安静的。
初识作者的文字是在《妞妞》一书,感觉文字运用亲切又温暖。
再有机会拜读,则是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安静》这本书。
并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踌躇了许久。
一是因为这是本哲学散文集,怕是自己并没有这种能力感悟出些什么。
二是因为散文或许不如小说精彩,倘若半路放弃,便觉得是对先生的不尊重。
可是当我看到封面上"人生的最好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的字样,我感受到了共鸣。
人总是需要一点时间安静下来,一个人兀自处着,并不是需要刻意感悟些什么,只是在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里,需要平静的心情。
盲目的跟随和追逐都会疲惫,一刻不停的奋斗和坚持都需要调整,在为了某个目标或终点奔跑的时候,总需要一点时间喘口气,停歇下来,静静地休息或是静静地思考。
奔跑久了,自然会不知不觉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动作,于是便需要停下来,安静下来,找回自己。
而其实先生告诉我的不止是这点,他用文字描述着安静与相对安静,嘈杂与相对嘈杂。
安静不仅只是指环境,比起环境的安静,精神上的安静更为难能可贵,它是一种精神容量的满足,它是陶渊明所述的桃花源,它是生命价值体现的形态。
同样的,影响一个人的不一定是环境的嘈杂,更大部分的是内心的不平息,内心有多种声音交杂在一起,纠缠思想。
安静从另一方面是指心中的和平,对名利的淡泊,为自己创造一片恬静的空间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而不是物质上的东西。
即使物质能让我们感受到的满足感更快一点,但是精神得到的快乐却能更加长久些。
那种快乐绝不是用任何东西可以买到或者交换到的。
我仿佛感受到先生对生活的执着,对丰富的安静的向往,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渴求。
是的,我着实能有共鸣。
因为那种安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
只是,过了太多的时光,我们有这样那样更加物质化的需求引领着我们走向不同的终点,忘记了最初的想法。
《安静》读后感
![《安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711b1e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a.png)
《安静》读后感《安静》是一本由挪威作家佩特·赫斯特所著的小说,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描写而著称。
小说讲述了一个富有内涵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内心的挣扎和对自我认知的追求。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活和内心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这种安静并不是因为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对内心的深刻认识和对生活的理解。
他学会了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学会了放下执念和不必要的纠结,学会了珍惜当下的一切。
这种安静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和智慧,它让人感到平静和安定。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内心的安静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杂乱的信息和琐事所困扰,内心很难得到真正的安宁。
然而,只有当我们学会了让内心安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读完《安静》之后,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发现自己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影响,内心很难得到真正的平静。
于是,我开始学习冥想和放松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安宁。
我发现,当内心变得安静时,我更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同时,我也开始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当下的美好,总是在追逐未来的目标和梦想。
然而,当内心安静下来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当下的美好,才能够更好地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通过读完《安静》,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人生的意义。
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挫折和困难。
然而,当我们学会了让内心变得安静,学会了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总的来说,读完《安静》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内心的安静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我也开始学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安静,学会更好地珍惜当下的一切。
我相信,只有当内心变得安静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0accd6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b.png)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安静是一种力量——《安静》读后感。
《安静》是周国平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对生活、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文字表达,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安静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安静的力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包围,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噪音,还是内心的纷扰。
而周国平先生在《安静》中告诉我们,安静并不是消极的沉默,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深沉。
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正如书中所说,“安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的力量。
”。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以他独特的散文风格,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他在书中写道,“山水之间,有一种宁静,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是一种灵魂的宁静。
”这种宁静让人感到安心和舒适,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通过周国平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也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除了对大自然的描绘,周国平还在书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他说,“人生需要一种安静,一种内心的平静。
”这种内心的平静不是消极的沉默,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宁静。
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
正如书中所说,“安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和自己的智慧。
”。
通过阅读《安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安静的力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安静,需要停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思考人生的意义。
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够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
正如书中所说,“安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的力量。
”。
总之,读完《安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安静的力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安静,需要停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思考人生的意义。
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够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
《安静》读后感
![《安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d23c49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5.png)
《安静》读后感丰富的安静——读《安静》有感“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在安静的位置上看世界的纷纷扰扰,并感知它,或许你能明白精神的意义与价值。
在我看来,安静的世界是美好的、愉悦的,安静是令我向往的。
如今,时代变迁,我们周围的事物热闹起来了,人都忙碌起来了。
受身边事物的影响和诱惑,人们的思想都开始蜕变:精神浮躁,逐步丧失对安静本身的追求。
还有多少人能像过去那样,过着恬静的生活,心无旁骛、毫无杂念,内心纯净的只留下一片净土?又有多少人有着对未来无限奋斗的精神追求?我认为能做到这些才是真正拥有丰富的安静。
文章中,周国平说他的一生曾如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江河,生命浪潮在他的河床里奔腾起伏,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激流。
现在他的生命之河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后,来到了广阔的谷地,汇入了浩淼的湖泊,变得宁静、深邃。
他的心境也变得安静起来,开始把热闹繁忙抛在脑后,认真的欣赏与观察周围的一切,把自己这条大河向着精神的天堂奔流不息。
每当我到爷爷家时,总感觉与世隔绝的安静,这种安静既出于环境又出于内心。
爷爷曾说:“我现在老了,在经历过许多跌宕起伏的事情后,也该休息了,我该真正追求精神世界的宝藏了。
”我一本正经的应着爷爷:“那我也要学习爷爷,我要,抵御住外界的诱惑,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
”爷爷摸摸我的头笑了笑:“好好,但你记住安静的精神世界是无限广袤的,不只在学习上。
”爷爷现在不追名逐利,每天朴实地度过生活,回忆着每天的经历,思考关于人生的独到见解。
看似爷爷与世隔绝,其实每次与爷爷对话时总能发现爷爷与时俱进,还时不时地说出许多道理来教育我们。
我特别喜欢与爷爷的对话,喜欢对话时的安静,喜欢安静中爷爷与众不同的世界观。
但热闹也是有一定的内涵的,其特点是表面的繁荣活跃,是外部的活动,而外部活动对于精神追求来说并无太大动力,所以热闹的精神价值不高,不管它表面多么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其本质是空虚匮乏的。
安静做真实的教育读后感3000
![安静做真实的教育读后感3000](https://img.taocdn.com/s3/m/f07d7c2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8.png)
《安静做真实的教育》读后感我的对安静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心态要平静面对教师这份职业,既然选择了教师这职业,就要静下心来教育教学,不要与外界职业盲目地比较,其次生活中要学会选择和放弃。
安静地面对不同的学生,当遇到特殊学生只有安静才能理智地处理,才能去深入研究好的教育方法。
只有安静才能专注做教育,才能提升幸福指数。
只有幸福教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学生。
“立德树人”是“真实的教育”最精练的概况。
立德指的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树人指的是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太多。
在哪里学习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学和学什么,在有限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怎样的精神成长和品格塑造。
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没有精神和品格的知识容器,再高度学历意义也不大。
我国一名大学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破解北斗二代定位导航卫星的信道编码规则,随即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的表彰,这样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
我们培养出来的精英,如果没有一点草根情怀,不会与生他养他的祖国、家乡分享他的成果。
那些自私的精英,越有本事,对人民和祖国的危害越大。
教师教学教育不能太功利,不能只盯着分数、升学率,要服务于学生的各方面健康成长。
我们要通过一些活动教育我们的学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我们的生存环境,感恩我们的祖国,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自律的品格。
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在家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和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同学、老师分享,学会和父母分享食物和快乐的事,懂得给父母带来快乐。
培养孩子的情商。
在学校教育孩子做好值日工作,及时关门、关窗、关灯,轻轻推门和关门,不乱扔垃圾,整理好自己书桌,同学间互相帮助,爱护公物,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对品德好的学生要大力表扬,树立一股正能量。
当我们提及教育,往往会联想到许多宏大的概念,诸如“改变命运”、“塑造未来”等。
然而,在这本《安静做真实的教育》中,我感受到了一个更为朴素而深刻的理念——真实。
周国平安静读后感800字
![周国平安静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278f4bb5acfa1c7aa00ccfe.png)
周国平安静读后感800字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
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美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
一起来看看周国平安静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安静读后感1俞老师常说,我们要安静。
也常对我们推荐周国平,推荐他的安静的观念。
纷繁喧闹的世界让我们日益浮躁,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跟着潮流变得浮躁。
在那么多喧嚣的事业,虚渺的名利和张扬的感情的包围下,我们表面上过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没有精神价值,也就是一个空壳在走。
脱离了灵魂,我们最好放慢脚步,等等灵魂。
浮躁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
不知不觉地,写作业心不在焉,正确率不高了;不知不觉地,课堂纪律不好了;不知不觉地,成绩下降了;不知不觉地,对无聊的事特别关心。
都是在变浮躁了。
等等灵魂,不是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每一步走稳了,踏实了,往前迈进,灵魂才跟得上。
不是说与世界完全隔绝,只做自己的事情。
那叫自闭,不是安静。
你应该了解时事,但无意义的事不要关心,更不要去做。
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做好了,做实了,就像古人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雕刻一件东西,那样做出来是很完美的,而不似现在,几天就应付给你,用心做事,时间不见得多长,收益却很大。
我们要做的,是把每一步走稳走踏实,而不是这只脚尖刚触地,后一只脚已经迈开。
脚面不曾着地,这样的轻浮,虚华,灵魂早已被甩开,一个空躯在走,或者说在飘。
放慢脚步,等等灵魂。
安静读后感2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的宝藏。
——周国平“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最缺少的是宁静的心灵。
”——白岩松“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生命就像是一条河,年少时的它是一股奔腾的急流,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
随着时光的推移,它会经历无数的冲撞与跌宕,并汇入广阔的大海,最终归于平静……事实上,热闹和安静都是生命必须的调味品,只有两者交融,才能活出丰富的人生。
《安静》读后感
![《安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f7da6227284b73f24250fb.png)
《安静》读后感“安静”,我毫不掩饰对这个词的喜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安宁的景色像香茗回味万千;丁香般的姑娘柳眉含笑,一把油纸伞彷徨于悠长而寂寥的雨巷,恬淡的姑娘似百合清幽婉丽;橹声悠扬,风铃悦耳,青石优雅,静谧的地方如桃源引人神往。
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在阅读练习中是熟见的,哲理隽永的语言总是发人深省。
《安静》作于他五十而知天命的时候。
周先生把自己放在热闹之外的世界,他说,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他想要这样的活法,在这样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
我总是爱辩驳的,所以我便停下来笑了。
热闹之外真的有世界吗?或是说,真的有热闹之外的世界吗?我认为一切的安静都会随着时光的变迁渐而消逝。
周庄,中国第一水乡。
驳岸、拱桥、水巷、狭小的青石板街径,淳朴的气息弥散,城市里的人们在这里能享受一份安静的清凉。
当然,这是原来的周庄。
十来年的发展让这座历史悠远的古镇潜移默化间变了最初的模样,旅游人数的飞速膨胀让周庄笼罩在商业化的氛围之下,不可自拔。
步入周庄,充盈于耳的不是小桥下潺潺的水声,而是群群商贩叫卖的鸹噪,粗鲁地抽打着你宁静的心绪。
人们俨然有着这样的无奈“漫步在小镇,感觉饭店比景点多,商店比住家多,特产比渡船多,很难让人静心地游览自然景观,更谈不上细细品味,拍的照片俨然一张张集体照。
”风气虽依然淳厚,却渐渐迷失了水乡的意境,得天独厚的人文主题。
人们乘着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心来,却败兴而归。
这不免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安静像沙漏,流过了就不复存在吗?周先生笔下安静的位置真的能找寻到吗?这样的位置就不会被铺天盖地的喧嚣所覆盖吗?这又值得探讨了。
我记起一个老妇人,那时她正在灶台前生火做汤。
火钳接过右旁捆好的稻草,伸入灶膛里,熟练地上下翻腾着。
火旺之时,佝偻着站起,微踮脚尖,不容易地够到了头上篮里的橘皮。
俯下身去,撕碎了洒在锅中。
炉火渐熄,吮过一口汤后,聚起皱纹的微笑显示她对这道菜十分满意。
整个过程,除了火苗窜动的声音,细小的呼吸声,就是安静。
《安静》的读后感
![《安静》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d3cd2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0.png)
《安静》的读后感《安静》是一本由美国作家苏珊·凯恩所著的畅销书,该书于2012年首次出版,迅速成为了国际畅销书,受到了读者们的广泛好评。
作为一本心理学类的畅销书,《安静》引发了人们对内向性格和社交焦虑的深入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和他人。
在《安静》中,作者苏珊·凯恩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深入探讨了内向性格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社交焦虑对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她指出,内向的人并不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只是更喜欢独处,更擅长深度思考,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而社交焦虑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会让人感到不安、紧张和害怕,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内向性格和社交焦虑的本质,让我们更加理解了自己和他人。
在阅读完《安静》之后,我对内向性格和社交焦虑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过去,我常常认为内向的人是不合群的,社交焦虑是一种疾病。
然而,通过作者的深入剖析,我渐渐明白了内向并不等于不合群,社交焦虑也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
相反,内向的人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他们更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而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和社交实践来克服。
这些新的认识让我对内向性格和社交焦虑有了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独特性。
除此之外,通过《安静》这本书,我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内向的人相处。
在过去,我常常对内向的朋友和同事感到困惑,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合作。
然而,通过作者的介绍和案例分析,我明白了内向的人并不是不合群,他们只是更喜欢独处,更擅长深度思考。
于是,我开始主动与内向的朋友和同事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这样的改变不仅让我与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让我收获了更多的友谊和合作机会。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安静》,我收获了很多。
我不仅对内向性格和社交焦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更好地与内向的人相处。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31c4a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2.png)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安静读后感。
《安静》是周国平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多年来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察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周国平以他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了人生、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读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完《安静》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周国平在《安静》中对自然的描写让我深受震撼。
他以一种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引导读者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在读到他对自然的描写时,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奇妙和魅力。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自然是如此的美好和宏伟,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让这份美好永远存在。
其次,周国平在《安静》中对人生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以一种深沉的笔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但正是这些挫折和坎坷,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通过对人生的思考,他呼吁人们要珍惜当下,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在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深受启发,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功名利禄。
最后,周国平在《安静》中对社会的反思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他指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呼吁人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努力改变社会的不公。
在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深深地意识到,社会的不公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改变社会的不公而努力。
总的来说,周国平的《安静》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让我意识到了生活的真谛,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关注社会,更加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去改变社会的不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感谢周国平的《安静》,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
![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f21a49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6.png)
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
《让我安静五分钟》是一本让人沉思的书,通过作者的文字,让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安静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工作、社交、娱乐,很少有时间停下来静下心来。
而《让我安静五分钟》告诉我们,安静并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需。
在安静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找到内心的平静,也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经历,让读者感受到了安静的力量,让我深受启发。
读完这本书,我决定在自己的生活中多留出一些安静的时间。
无论是在早晨的散步,还是在晚上的阅读,我都会尽量避开喧嚣,让自己沉浸在安静中。
我发现,在安静的环境中,我的思绪更加清晰,心情也更加平和。
我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也可以更好地放松自己。
安静让我感到舒适和放松,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除了个人生活外,我也意识到在工作中应该给自己和同事们创造更多的安静空间。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而安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也可以让团队更加和谐。
我开始鼓励同事们在工作中保持安静,给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也让团队的效率和氛围得到了提升。
在家庭生活中,我也开始注重安静的氛围。
我和家人一起享受安静的时光,不再被电视和手机的噪音打扰。
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也可以更加放松地享受家庭的温馨。
我发现,安静让家庭更加和睦,也让我们更加关心彼此。
总的来说,读完《让我安静五分钟》,我对安静有了全新的认识。
安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在安静中,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也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我会继续在生活中寻找安静,也会让安静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感谢作者用心灵的触角,让我对安静有了全新的认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84fd5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c.png)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我读周国平写的__,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
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
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去享受我们的人生,这中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快乐。
生活中不免有许多困难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当然要选择乐观的面对,而不是痛苦的不敢面对。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
周国平写道,他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
是啊,我们总是想到以后会幸福,只要现在付出自己的全力去苦苦奋斗。
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为什么总要一味地把幸福向后推,而要放弃享受现在生命的美妙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拒绝幸福的做法。
人只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
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快乐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整天荒废生命,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快乐也充盈在我们每天奋斗的那份充实感中。
这就牵出了第二条指导思想,那就是“可持续的快乐”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
“可持续的快乐”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真实的今天,也要适当的考虑快乐的持续性,如此,我们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打下我们明天快乐的基础。
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
什么叫做更多的快乐呢?它应是精神上的享受,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
我们倘若能够通过读书、艺术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这种快乐时不会变成虚无,它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
这两条指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2024年周国平安静读后感
![2024年周国平安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e1e9b9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d.png)
2024年周国平安静读后感《2023年周国平安静》是一部以未来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2030年代社会形态的构想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小说中,作者用平淡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未知和变数的未来世界。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23年,讲述了一个叫周国平安静的小镇的故事。
这个小镇被封闭了起来,世人不知其真相。
在这个小镇中,人们过着朴素而自足的生活,没有繁杂的城市喧嚣,没有物质的诱惑,生活简单而安宁。
然而,这个小镇的真实面貌却隐藏着一个惊人而让人心惊的秘密。
通过周国平安静这个小镇的描写,作者引发了我对未来社会的思考。
在小说中,人们过着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生活,他们追求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平和。
这让我不禁想起现实世界中的繁忙和浮躁。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追逐着物质的豪华和虚浮的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和。
小说中的周国平安静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应该向内心深处去追寻,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光鲜和虚妄。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周国平安静小镇的封闭和人们的淡泊生活,表达了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讽刺。
封闭的小镇和朴素的生活方式,给人一种反乌托邦的感觉。
在这个小镇中,人们缺乏对外界的了解,缺乏与外界互动的机会,这让我感到一种恐慌和不安。
小说中的人物也展现了一种对进步和改变的抗拒和害怕。
这让我思考:在未来的社会中,科技的快速发展是否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扰和难题?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平衡和谐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进步和发展?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尽管科技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改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在小说中,人们失去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关系变得疏离和冷漠。
这让我深思: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我们是否还能保持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温暖?我们是否还能保持着深度和真实的人际关系?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更加希望未来社会能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发展模式。
《安静》读后感
![《安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2c17f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c.png)
《安静》读后感简介《安静》是一本由美国作家苏珊·凯恩写的畅销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喧嚣和快节奏的社会中,如何发掘安静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我们内心的宁静连接。
在这个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安静》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内容概述《安静》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外向型社会的崇拜”、“内向型人才的力量”和“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描述了当代社会对外向型人格的过度崇拜,以及外向型特质在教育、职场等方面的优先地位。
作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外向型人格并非是唯一的成功之路,内向型人格同样可以取得优秀的成就,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内向型人格拥有独特的优势。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内向型人格的特点和魅力。
她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研究报告,向读者展示了内向型人格者在思考、创造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独特优势。
作者提倡理解和尊重内向型人格,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实用的技巧,帮助内向型人格者更好地发展和应用自己的特点。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着重探讨了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平衡的环境。
她呼吁社会关注内向型人格者的需求,提供更多适合他们发展的场所和机会。
同时,她也提醒内向型人格者要勇敢地表达自己,不要被社会定义所束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个人感悟阅读完《安静》后,我对内向型人格和宁静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在以外向型人格为主流的社会中,内向型人格往往被忽视和低估。
我们常常认为只有外向型人格才能取得成功,这种观念在教育和职场中尤为突出。
然而,《安静》这本书告诉我们,内向型人格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创造力。
内向型人格者在思考问题、独立思考和创造方面往往更加出色,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相比之下,外向型人格者更适合与人交流和领导团队。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内向型人格,不应将其定义为弱势或不成功的标志。
其次,与内心的宁静连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陷入喧嚣和繁忙的生活节奏中,忽略了与内心的沟通和平衡。
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
![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bed54b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c.png)
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
《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
《让我安静五分钟》这本书是一本让人内心深处得到安慰的书籍。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平静。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人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困扰,很难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来放松自己。
而这本书正是告诉我们,在这个繁忙的世界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宁静的方法。
比如,可以在家里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深呼吸,让自己得到一些放松。
或者是在外面散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心灵得到平静。
这些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很有效。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尝试了一些方法,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些宁静和平静。
除了方法之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心态的问题。
他说,要想找到宁静,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要学会放松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平静。
这些话让我深有
感触,因为我曾经也是一个很焦虑的人。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和放松。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
它让我明白了在这个繁忙的社会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宁静。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一些方法,我也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宁静和平静。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一片宁静。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0a2249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8.png)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引言概述:《让语文安静》是一本以语文教育为主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
一、语文教育的现状1.1 传统语文教育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思辨和创造能力。
1.2 考试导向的教学: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以应试为目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对考试,忽略了学生对语文的真正理解和应用。
1.3 教学方法的单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2.2 引导多元化的阅读:学生应该接触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如诗歌、小说、报纸等,培养对不同文体的兴趣。
2.3 鼓励分享和交流:学生之间应该有机会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老师也应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三、注重思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3.1 提倡思辨性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质疑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除了阅读,学生还应该有机会进行写作和创作,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3.3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该注重思辨和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鼓励学生的尝试和创新。
四、培养语文应用能力4.1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写作: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各种类型的写作,如日记、作文、评论等,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3 拓展语文学科的边界:语文学科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五、教师的角色与素养5.1 转变角色:教师应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5.2 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e61d644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e.png)
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一个安静的位置读书成了我最大的
享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能够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还能够收
获一些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
在安静的位置读书,我能够完全专注于书中的内容,不受外界
的干扰。
这种专注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知识,让阅读变得
更加有意义。
我能够慢慢地品味书中的每一个词句,深入思考其中
的含义,这种感觉让我觉得非常愉悦。
除了专注,安静的位置还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
在
这里,我可以远离喧嚣和压力,放松身心,让自己的思绪得到放飞。
这种放松让我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在安静的位置读书,我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获得一种心
灵上的愉悦。
这种愉悦让我更加热爱阅读,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样的
宁静时刻。
因此,我相信在安静的位置读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一种犒赏。
愿我们都能找到这样的安静位置,好
好享受阅读的乐趣。
绘本总算安静了读后感
![绘本总算安静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7649d5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f.png)
绘本总算安静了读后感《〈绘本总算安静了〉读后感》读《绘本总算安静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独特的阅读体验。
读到开篇的时候,我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童真又有点小混乱的世界。
作者描绘的场景特别生动,那些到处跑来跑去、喧闹无比的绘本形象,就好像家里精力充沛怎么也停不下来的小孩子。
这种充满活力又稍显吵闹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特别触动我的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面对这些吵闹的绘本时的那种无奈和不知所措。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小时候,面对一堆玩具,也会有一种好像被它们主导的感觉。
在那一刻,主人公和我仿佛产生了共情。
可后来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在讲述主人公与吵闹绘本的故事,更是在表达一种面对杂乱无章事物时的态度。
文中有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开始尝试与绘本们沟通,就像和调皮的小孩子讲道理一样。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态度,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看似麻烦、难以解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一种平和沟通的方式去对待,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就像我平时在处理一些工作上的小纠纷时,以前总是很焦躁,但这个故事让我思考,我是不是也可以像对待那些吵闹绘本一样,去耐心沟通呢?在故事的结尾,绘本们总算安静了下来。
这个结局让我觉得很温馨,也给我一种释然的感觉。
读完这本书,我在想,我们生活中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吵闹绘本”,无论是外界的纷纷扰扰,还是内心的种种情绪。
而最终的解决方案或许就是像书中那样,真诚地去面对,用耐心和理解,让这些“吵闹”变得和谐有序。
对了还想说,这本书的插画也很有特色,那些色彩鲜明且略带夸张的绘本形象,虽然吵闹,但却带给人一种很快乐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故事的内涵。
在今后的生活中,当我遇到一些混乱的情况时,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心底的一股温柔提醒力量。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16e585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f.png)
《让语文安静》读后感我最近读了《让语文安静》这本书,作者对当下语文教育的独到剖析,使我深受启发。
一、引言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语文教育似乎也陷入了浮躁的漩涡。
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是在寻找一个答案,一个关于如何让语文教育回归本源的答案。
这本书,就像一个灯塔,为迷茫中的我指明了方向。
二、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试教育压力:当前语文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而非真正热爱语文。
教学内容泛化:过度追求多元化教学,使得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被淹没。
技术手段的滥用: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学生思考能力下降。
三、作者对语文教育的思考重视人文素养:语文不仅是语言技能,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
强化经典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培养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四、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明确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而非仅仅追求高分。
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去除冗余,保留经典与精华。
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传统与现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五、作者的观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语文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育: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不盲目跟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跨文化交流的促进: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六、我的观点我深感这本书的观点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
不应被分数和各种评价标准所束缚,而应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而非仅仅教会他们应试技巧。
七、结语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受益匪浅。
对于语文教育,我们应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让语文安静》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困境,更为我们指出了方向。
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启示,共同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安静》有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
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
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
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
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
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
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
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
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
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
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
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
曾经以为周国平对爱的解读是最精巧最灵秀的。
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
但书至此时,说到“私隐”,说到“隔膜”,溪水渐入人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干涸。
不过后来在安静中想想,爱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这样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实了。
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
”周国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对爱默生的向往。
同样,我也乐意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周国平先生的仰慕。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
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的突破。
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连学界也已成为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独的价值》、《智慧和信仰》、《诗人的花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都是我赞赏的篇目。
虽不是通篇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周国平在这本书中一贯的人文追求。
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
正
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其实,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安静,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倘若这一方领地也终失守,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与无奈。
我会再读周国平的《安静》。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