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批判质疑
2023高考风向标“学生核心素养”六大主题----内涵、金句、作文(必备素材)
2023高考风向标“学生核心素养”六大主题----内涵、金句、作文(必备素材)内涵解说: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一)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横渠四句》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王勃爱好文雅,广延诗赋,以知得失。
——陈寿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林清玄民胞物与,天下归仁。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意为:民为同胞,物为同类。
)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
——林清玄(二)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鲁迅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俄国哲学家赫尔岑如果我们做看客,终会成为别的看客的目标。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
(反面)内涵解说:认识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三)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因为读书很难,所以才要读书。
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读书不是向外的利器,而是回家的路。
——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为善最乐,读书更佳。
——慧律法师《茅蓬语录》读书,能解决80%以上的迷茫。
如果说迷茫让你的生活中出现了黑洞和荆棘,那么读书就是你人生路上的鲜花和铠甲。
2020高考模拟考作文题及范文: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2020高考模拟考作文题及范文:善于继承,勇于创新【高考模拟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做题。
(60分)“要前进,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创新永远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
”钱七虎如是说。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
”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的结尾如此写道。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 内容限制。
本道作文题由三则材料构成,涉及一个共同话题“创新”,但同中有异。
第一则材料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的话,意在表明科学要发展就要有“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这里强调的是独创精神。
第二则材料引用任正非的话,其原话是:“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我们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国家的进程。
什么都要自己做,除了农民,其他人不应该有这种想法。
自主创新若是精神层面我是支持的。
也就是说,别人已经创新,我们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得到别人的许可,付钱就行。
如果我们重做一遍,做完一遍,也要得到许可,还是要付钱,这是法律。
当然科学家都是自主创新的,我指的是我们这种公司的工程创新。
”由此可见,本则材料强调的是“创新的过程”,且强调要兼顾“继承、吸纳、借鉴、发展”。
第三则材料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的最后一段话,指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和中国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要占有,要挑选,要吸取外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我所用,这样我们的文化中才能注入新的元素,所以第三则材料强调的是“创新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即有选择地继承、包容、吸纳、借鉴。
高考作文核心素养
高考作文核心素养核心母题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激励民族奋发图强,国家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是考察重点。
紧扣时代发展和国家时政,以更高的姿态,更宽广的视野解读中国的发展,关联时代国家民族命运的走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一种大格局,大情怀,彰显作文“立德树人"的功能,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事的新课标精神,是受出卷人青睐的原因.展示自我、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是写作这类题目的重点和难点.命题切入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传承五四精神、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圆梦新时代。
个体与国家时代的关系,在时代大背景下关照个体成长。
当代青年应具有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追梦人应具有家国情怀,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重任。
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内涵。
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内涵。
真题对接:2019年全国卷二:“青春接棒,强国有我”。
中国梦,青年与国,青春与追梦,家国情怀。
北京卷“2019的色彩"。
责任与担当,青年与家国。
全国卷一“世纪宝宝中国梦”。
中国梦,追梦人,青年使命。
2018年全国卷三“改革开放三部曲"。
改革开放,和谐发展,文明自信.浙江卷“浙江精神”.家国情怀,地域文化.北京卷“绿水青山图”。
生态文明,美丽乡——协调发展。
2017年全国卷一“用关键词读懂中国"。
文化自信,科技创新,美丽乡村,和谐发展,共享里念.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家国情怀,还爱国.核心母题二,文化教育。
高考作文的考察方向离不开文化和教育,因为文化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教育的精心引导和文化的厚重滋养,青少年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纲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理念自信和文化自信,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还依据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19大的核心精神,重点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2019年高考考试大纲新增了对科学文化素养的考察,这是我们备考该母题时值得关注的信号。
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健全人格(附:实用素材及满分作文)
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健全人格(附:实用素材及满分作文)紧扣核心素养积累作文母题01概念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明确指出:“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心理学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来定义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性格(内外倾)、人格品质(善恶)、责任感、情绪稳定性、思维开放性。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应该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自觉道德追求。
02名句集萃1.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2.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葛洪3.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徵4.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5. 困难带来阅历,阅历给人智慧。
逆境这是天赋其人的可贵考验,在逆境中受过锻炼而走过来的人,可谓坚韧不拔。
——松下幸之助6. 勇士是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的。
——奥维德03实用素材1.一场战“疫”,是一本最厚的教科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最真实的生命状态,人性的真善美频频闪现,假恶丑也纷纷上演。
战“疫”的一幕幕场景汇编成为活生生的教材,给未成年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传染性疾病是对社会性和人性的巨大挑战,是对社会治理的一场考验。
疫情之中,谁来预警,谁来战斗,如何行动,怎样高效?不同社会角色共同的社会情感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价值观,成为人们对抗疫情的核心驱动力。
社会情感的践行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情感就是培养未成年人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能力,这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一场“战疫”里,有科学之思,社会之思,人文之思,伦理之思,是对成人的考验,也是对孩子的考题。
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的高考作文命题解读与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的高考作文命题解读与思考【摘要】本文围绕着核心素养框架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首先从核心素养框架的内容与要求入手,介绍了其包括的几个方面和具体要求。
接着分析了核心素养框架与高考作文命题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运用核心素养框架来写作文。
通过实例分析了一篇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的高考作文范文,展示了其具体运用效果。
最后总结了核心素养框架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价值和必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篇文章全面讨论了核心素养框架对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和影响,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写作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框架、高考作文、命题解读、思考、内容、要求、关系、有效运用、范文、启示、应用价值、必要性、发展展望。
1. 引言1.1 核心素养框架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框架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核心素养框架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和规范,通过核心素养框架的引导,高考考生可以在写作文时更加全面地展现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技能。
核心素养框架有助于规范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使得评卷老师能够更加客观地进行评分,避免主观评分导致的不公平。
核心素养框架还有助于引导高考考生注重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核心素养框架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提高考生的写作水平和素质,更能够促进高中教育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核心素养框架的内容与要求1. 思想品质: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文中体现为对问题深入思考、独特见解和清晰逻辑。
2. 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学科素养,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作文中表现为观点准确、论证充分,并能运用各种知识丰富文章内容。
3. 情感态度: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乐观、责任感、感恩心态和社会责任心。
在作文中要求表达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5. 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浅谈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
浅谈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考作文的立意中,核心素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谈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
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问题,进行思维的扩展与深化。
在高考作文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思考,挖掘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只有具备了思辨能力,学生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文。
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还包括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是指鉴别和评判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能够对于所遇到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
在高考作文中,学生需要能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原因,做出适当的批判和评价。
只有具备了批判意识,学生才能写出具有说服力和分析性的作文。
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转换能力。
思维转换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高考作文中,学生需要能够对于所给定的主题或素材进行思维转换,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例和具体的语言表达。
只有具备了思维转换能力,学生才能写出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性的作文。
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还包括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了解和把握的能力。
在高考作文中,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文化知识融入到作文中,使作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只有具备了文化素养,学生才能写出富有深度和底蕴的作文。
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包括思辨能力、批判意识、思维转换能力和文化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在高考作文中的立意和表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这些素养,做到立意深入、观点独到、语言丰富,从而提高高考作文的水平和质量。
2020年说题比赛:语文高考作文篇
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时代特征,时代感很强。但是并不限于此。有些
名 师 寓言故事、历史史实、自然现象等,其内涵也可能富有时代意义,
谈 也可能会在高考中出现。2021年的高考作文思辨性应该会进一步增
未来高考 作文
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应该更高。就像2020年的新高考Ⅰ卷那样。
发展趋势 另外,从2015年以来,高考作文主要考两种类型:一种新材料作文,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 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命题依据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命题稳中求变,守正出新,深入贯彻“立德 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 、“四翼”的总体要求,注重情境设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核 心价值,考查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面向未来。
稳中求变,强化思辨
——说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 杨小飞
1 真题呈现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 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 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 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比较思辨意识。
变中反思 1.“以本为本”。教材是本根,一定要扎扎实实用好教材。 2.通过训练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完整版)语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与高考、教学、备考(修订稿)
语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与高考、教学、备考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有效教学与备考一、解读“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考试中心权威发布:“一体四层四翼”从顶层设计上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一)“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2.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3.“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二)“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1)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
这些题目考查的就是基础性、通用性知识。
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考生们在一轮复习期间,首先就是要对照考纲,把每科考点涉及的这些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记熟、掌握。
( 2 )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 3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知识和能力在特定情境和环境下的交流、学习、表现、运用。
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023高考语文必备干货:“核心价值观”12个角度主题+好题!
时光总是匆匆。
距离 2023 年高考,只有短短的 6 个月了。
作文备考是大头,我们或许不为拉开多少分,而为心里更有底。
实事求是地说,在这段时间里,要想让作文水平实现逆转与飞升,已经不太现实。
我们能做和该做的,大概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审题意识,确保遵照写作指令,完成作文任务,不至于方向打偏,乃至脱靶,这样,我们就能先拿到一个基准分(比如省平均分 43 分左右),再争取更高的分数。
第二,储备相对丰富的作文素材,所谓的作文素材,是个广义概念,包括好句、好段、好题、好例,以及精要的立论观点、思维角度。
据我所知,这绝不只是“学渣”的选择,也是“学霸”们的喜好。
因为事实上,要在考场 40 到 50 分钟里,完全靠临时创作,是无法写出多好的文章的,只有先有储备,灵活借用,才能写出亮点。
每年临近高考,高三的师生们都要大开脑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各种猜想、预测、押题,生怕错过每一个热点话题。
尤其是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多和时政融合紧密,强调立德树人,实现“题” 以载道。
建党百年、小康生活、脱贫攻坚、戍边卫国、家国情怀、青年修养、文化自信、忧患危机、读书学习、工匠劳模、先锋英雄、绿色家园、城乡融合、家教亲子、家风家训……一个个似曾相识,一个个又颇感陌生。
如果我们梳理下近年高考作文题,会发现,无论怎么命题,不外乎是几个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核心价值观意识,聚焦中学生核心素养。
这就成了命题老师必须占领也是无法绕开的高地。
今天我们推送的内容就是有关“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别小看这 12 个词语 24 个字,其内涵丰富,包含很广。
以近年全国卷作文真题为例:2020 年全国Ⅰ作文题“齐桓公、鲍叔牙、管仲”,有关“富强”“和谐” “爱国”等。
2019 年全国Ⅰ作文题“劳动精神”,有关“敬业”“富强”,2019 年全国Ⅱ则关联更广——民主、自由、富强、爱国。
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勤于反思(附:实用素材及满分作文)
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勤于反思(附:实用素材及满分作文)紧扣核心素养积累作文母题01概念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明确指出:“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方能进步。
其实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文化、社会、国家、民族等诸多事物都可以成为作文写作中的反思对象,考量学生在行文中思维的审视意识和习惯,锻炼其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02名句集萃1.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鲁迅全集》2. 我觉得网络公司一定会犯错误,而且必须犯错误,网络公司最大的错误就是停在原地不动,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犯错误。
关键在于总结我们反思各种各样的错误,为明天跑的更好,错误还得犯,关键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马云3.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海涅4.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朱熹《四书集注·大学》5.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谚语6. 未经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苏格拉底03实用素材1.惟酒出色,品牌价值才有根基。
6月30日,2020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发布,茅台位列全球价值增速最快的品牌第一名,以537.5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从2019年的35位快速晋级第18名。
近几年,茅台品牌价值逐年提高,进入优质增长的快速通道。
但回顾往昔,历史悠久的“茅台酒”也曾因固步自封,只能“墙内开花”,没有开拓海外市场,难以形成品牌的世界影响力。
面对国际酒类市场的轻视,茅台反思自身不足,确立“讲好茅台故事,扩大品牌优势,坚定不移拓展海外市场”的发展思路,开展了一系列的境内外文化交流。
如2012年应英国王室安德鲁王子邀请,在温莎城堡举办“中国之夜”大型文化交流活动;2015在米兰、莫斯科、旧金山举办的茅台百年金奖大型庆典活动。
2021高考作文核心素养主题素材——批判质疑
2021高考作文核心素养主题素材——批判质疑01概念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明确指出:“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批判质疑强调的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思考与分析,是要透过对表面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所在,是对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审慎言说的能力的集中考察。
02名句集萃1.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狄德罗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
——朱熹4.人们在批判的筛子里寻找一切奥秘.——史文朋5.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柏拉图6. 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
——但丁03实用素材1.陈寅恪读书的“不惟书,敢怀疑”原则。
民国大师陈寅恪先生素喜读书,但却不尽信书。
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
陈寅恪10岁时,在南昌曾听祖父闲话旧事:略言“昔年自京师返义宁乡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即痊。
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非真人参,乃荠尼也。
盖荠尼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
《本草》所载甚明。
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
”陈寅恪侍侧听罢,对《本草》一书和这段故事暗记在心。
后来陈寅恪找到《本草》翻阅,“即检荠尼一药,果于先祖之言符”。
“果于……言符”,充分表现了陈寅恪的求真与求知。
正是不惟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
2.做一个有质疑精神的人。
华南农业大学的陈晓阳校长在2017年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鼓励毕业生永葆“质疑”精神。
现摘录如下:“所谓‘质疑’,就是心有所疑,提出问题,以求解答。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含解析、优秀范文、写作素材)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含解析、优秀范文、写作素材)关键词:科学精神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
理性思维是指,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我们可以理解为作文中表现出来的“理性”。
可以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作文的形式上,就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首段、中间段与尾端之间的逻辑连接要紧密而自然,特别是中间段的论证部分最好能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呈现出思维的力量。
一是体现在文章的观点上,即议论文观点的提炼。
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所写文章的观点往往能表现对事实和证据的客观认知,摒弃掉简单的情绪化表达,要更多地呈现出理性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近几年涉及到“理性思维”的部分高考作文题:2022年高考北京卷要求写一篇“学习新说”的议论文,如何体现出有着独特认知的“新”,是反弹琵琶,不循旧说,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是面对新的现实问题深入挖掘。
写作者的理性思维既需要展现在观点上,也需要体现在行文上。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关于“理想的追求”,运用理性思维,从追求理想的基础、追求理想的方法、实现理想的路径,以及基础、方法和路径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思考。
若没有理性思维,也就不能准确地把修身、矫思、立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2020年高考上海卷“面对重要转折的思考”,有一定的思辨性,需要探讨人面对客观事物能否以及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有着理性思维的深度。
2019年高考天津卷“爱国的思考和感悟”,需要借助材料中的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并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阐述理想信念对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意义。
从理性思维的内涵来说,不仅是上面的作文题,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的绝大多数都体现了这一要求。
2020高考全国III卷作文深度解析及优秀范文
写作素材
1. 可以用到的材料,有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 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可以有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可以是现实中 的镜子也可以是历史,也可以是人。
2.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三年时间转眼悄然而逝。写到这里都有点想笑, 想必这两句话大家写作文都快用滥了吧?考试刚刚结束,经历过人生中的 一次大考,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觉。是终于可以好好玩了的放松?是等待 成绩的紧张?还是对高中新生活的期待?回想十五六岁的年纪,青春无敌 ,身边有太多的诱惑。你会不会认为,在游戏中酣战,在漫画中陶醉,在 偶像剧中沉迷……这些才是青春啊!我年轻我任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什么的,见鬼去吧。
高考作文深度解析
2020高考全国III卷作文解析
原题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 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 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书信是一种自由灵活的表达载体,可以 讲述故事,可以描摹场景,可以发表议论,可以综合运用,但考场书 信体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书信,切忌漫无主题、东拉西扯,要紧扣话 题、不蔓不枝,精心打造反映现实生活的细节,并对此展开议论,议 论时既要有的放矢,也要注重思辨。
考场书信体作文语言不能过分口语化, 平直乏味,如同嚼蜡;也不可过分讲究文采,佶屈聱口,矫揉造作。 应将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在平实自然中流露出典雅之美,显现出 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明晰了两者,更重要的是读懂题目要求:“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 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你可以 谈谈如何全面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树立 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 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里有明确 的写作要求,给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也就是作为学长与其分享自己高中生活 经历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目的,即以自身感悟 引导和激励新生。
2020最新高考作文预测、优秀作文点评
2020最新高考作文预测、优秀作文点评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余秋雨在《开讲啦》节目里介绍,有几年他忙着寻访世界古文明遗址。
快走完的时候,一家传媒老总对他说:“最后一站,我来陪你吧!”那些日子里余秋雨不能看电视,又无法看报纸,完全不知道这几年世界发生了什么,于是他对传媒老总说:“给我补补课吧。
”老总只花了十分钟,就把这几年世界发生的事情讲完了。
余秋雨问:“那中国呢?”中国这几年发生的事,老总只讲了五分钟。
老总看着余秋雨失落的样子,说了一句:“秋雨,绝大部分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就连再讲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
”余秋雨听着这句话,心里暗自庆幸:“我这几年不管不顾,看来并没损失什么啊。
”2.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索尔仁尼琴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想法与感受。
【名师解题】材料一讲述了余秋雨先生的经历,他几年不问世事,却发现并没有错过什么,正如他自己说的“并没有损失什么”。
材料二是索尔仁尼琴的一句话,不知情权比知情权的价值要大很多,人不应该关注太多繁琐的事务,废话和空谈只会浪费你的生命。
我们应该做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很浮躁地穿梭在各种过度的垃圾信息中。
一个充实的人,应该是沉静、稳重的,绝不心神不宁、上跳下窜。
由此,引出文章主题:拒绝浮躁,心平如镜。
基本角度:保持沉静,拒绝浮躁。
心理的失衡导致精神的错位,焦灼的心态致使人性的扭曲。
浮躁使我们铤而走险、蝇营狗苟、盲目放纵,于是轻浮和浅薄招摇于世,媚俗和低级趣味大行其道。
它把我們从前清澈而沉静的心灵源泉枯竭成一片荒蛮,生活的浪漫退化,工作的激情磨灭,情感变得粗粝,贫穷毫无尊严,人成了一个筋疲力尽精神空虚的皮囊。
选材小贴士:拒绝浮躁,重建精神家园,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的追求,而是不忘初心,精神内守,给心灵一片和谐滋润的绿地。
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健全人格(附:实用素材及满分作文)
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健全人格(附:实用素材及满分作文)紧扣核心素养积累作文母题01概念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明确指出:“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心理学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来定义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性格(内外倾)、人格品质(善恶)、责任感、情绪稳定性、思维开放性。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应该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自觉道德追求。
02名句集萃1.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2.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葛洪3.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徵4.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5. 困难带来阅历,阅历给人智慧。
逆境这是天赋其人的可贵考验,在逆境中受过锻炼而走过来的人,可谓坚韧不拔。
——松下幸之助6. 勇士是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的。
——奥维德03实用素材1.一场战“疫”,是一本最厚的教科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最真实的生命状态,人性的真善美频频闪现,假恶丑也纷纷上演。
战“疫”的一幕幕场景汇编成为活生生的教材,给未成年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传染性疾病是对社会性和人性的巨大挑战,是对社会治理的一场考验。
疫情之中,谁来预警,谁来战斗,如何行动,怎样高效?不同社会角色共同的社会情感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价值观,成为人们对抗疫情的核心驱动力。
社会情感的践行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情感就是培养未成年人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能力,这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一场“战疫”里,有科学之思,社会之思,人文之思,伦理之思,是对成人的考验,也是对孩子的考题。
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信息意识
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信息意识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信息意识紧扣核心素养01概念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明确指出,信息意识是指具备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能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意识成为人们产生信息需求、寻求信息、利用信息的动力和源泉。
通俗意义上,信息意识包括信息经济与价值意识、信息获取与传播意识、信息保密与安全意识、信息污染与守法意识、信息动态变化意识等。
02名句集萃1.___曾说过:“信息产业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几百年才有的一次机遇。
”2.___说过:“如果错过互联网,与你擦肩而过的不仅仅是机会,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3.___认为:“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4.___指出:“信息无所不在。
”5.___认为:“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6.___曾说过:“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03实用素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如新闻、娱乐、教育、医疗等。
但是,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也面临着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信息的保密与安全,避免信息泄露和被利用。
信息意识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和网络伦理道德素养,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届高考作文预测”核心素养之学会学习”写作精析与范文
2023届高考作文预测”核心素养之学会学习”写作精析与范文一、概念分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六大板块。
“学会学习”是六大板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会学习”是“自主发展”的第一个要点,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和信息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个方面。
乐学善学:指的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指的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指的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其中,“乐学善思”对于当代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乐学与善思。
先说“乐学”,“知之者步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与兴趣是求学最好的导师。
当心中求知的火苗被点燃,我们就会有主动求学的意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收获更佳的学习效果。
反之,如果我们只把知识当成求取高校与学位的手段,当做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就很难从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从'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焦虑,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逍遥,是人生的一步大跨越,是境界的大提升。
教育者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乐学意识,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善于从学习中发掘兴趣,寻找点燃学习热情和激情和意义与途径。
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乐,既是是我们乐学的作为,也是我们学乐的境界。
再说“善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往往决定了学习的品质与走向。
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将自己的求学历程向更深处漫溯,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提炼升华,达到更高的境界。
关于质疑的作文素材
关于质疑的作文素材
质疑,是一种对已有事物的怀疑和挑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质疑,无论是对自己的能力、对他人的行为,甚至对社会现象和规则的合理性,质疑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表达方式。
然而,质疑究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还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呢?
首先,质疑可以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当我们对某个观点或现象产生质疑时,就会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来支持或驳斥这个观点,从而促使我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新的解决方案,甚至提出新的理论,这些都是质疑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其次,质疑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而质疑的出现,往往会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让人们重新审视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正是因为有人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才有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然而,质疑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的质疑会让人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导致不信任和怀疑一切。
在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中,过度的质疑会破坏人际关系,阻碍合作和进步。
因此,我们在质疑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不要被情绪左右,要善于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质疑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促使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在质疑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不要被情绪左右,要善于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质疑才能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正能量。
质疑与批判性精神作文素材
质疑与批判性精神作文素材英文回答:Question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a well-rounded and informed individual.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the ability to question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to us and to critically analyze it in order to form our own opinions and make informed decisions.One aspect of questioning is the willingness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and not simply accept information at face value. This can be seen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science, where new theories and ideas are constantly being tested and questioned in order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Without this critical and questioning mindset,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would be stunted.Critical thinking, on the other hand,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information in a logical and rational manner. This includes being able to identifybiases, assumptions, and fallacies in arguments, as well as being able to construct well-reasoned and evidence-based arguments of our own.In today's world, where misinformation and fake newsare rampant, the ability to question and think critically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Without these skills, individuals are susceptible to falling prey to false 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a.中文回答:质疑和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全面和知情的个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儒”文化【内涵阐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论语》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分量颇重的一支——“儒”。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文化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也乐在其中。
同时,孔子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这些东西,就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安贫乐道”的对立面是“不义而富”。
古往今来,“不义而富”的情况很多。
比如偷盗、抢劫他人财物而致富,谋财害命而致富,凭借权势霸占他人财物而致富,投机取巧而致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致富,贪污受贿而致富,巧取豪夺而致富,坑蒙拐骗而致富,不当得利而致富,敲诈勒索而致富,等等,都属于“不义而富”的范围。
仁人志士对这样的富都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不义而富”是一种耻辱,不值得羡慕与向往,宁愿一无所有,也不会在乎,这种富就“如浮云”一般。
君子不是不爱财,他们也爱财,只是“取之有道”而已。
所谓“安贫乐道”,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或理想,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之中。
“安贫乐道”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困境之中要学会坦然面对客观现实、不忧不惧、随遇而安、韬光养晦,以待转机。
【素材集结】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
面对颜回逆境中的“穷不失己”,孔子大发感慨:“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见《论语·雍也》)孔子说:“颜回多么有才德啊!只有一碗饭,一瓢水了,还住在破旧的房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愁苦,可颜回仍然不改变追求道的志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核心素养主题作文素材包备考——批判质疑
紧扣核心素养
积累作文母题
01
概念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明确指出:“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批判质疑强调的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思考与分析,是要透过对表面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所在,是对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审慎言说的能力的集中考察。
02
名句集萃
1. 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狄德罗
2.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3.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
——朱熹
4. 人们在批判的筛子里寻找一切奥秘.——史文朋
5.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柏拉图
6. 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
——但丁
03
实用素材
1.陈寅恪读书的“不惟书,敢怀疑”原则。
民国大师陈寅恪先生素喜读书,但却不尽信书。
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
陈寅恪10岁时,在南昌曾听祖父闲话旧事:略言“昔年自京师返义宁乡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即痊。
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非真人参,乃荠尼也。
盖荠尼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
《本草》所载甚明。
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
”陈寅恪侍侧听罢,对《本草》一书和这段故事暗记在心。
后来陈寅恪找到《本草》翻阅,“即检荠尼一药,果于先祖之言符”。
“果于……言符”,充分表现了陈寅恪的求真与求知。
正是不惟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
2.做一个有质疑精神的人。
华南农业大学的陈晓阳校长在2017年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鼓励毕业生永葆“质疑”精神。
现摘录如下:“所谓‘质疑’,就是心有所疑,提出问题,以求解答。
我们提倡善于质疑,敢于质疑。
所谓善于质疑,就是不轻信,不盲从,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
所谓敢于质疑,就
是面对权威、权贵和经典,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
今天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质疑’这两个字,那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缺乏质疑的精神。
而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
3.华为的自我批判精神。
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公司素来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其中“自我批判”精神可以说是助力华为不断成长、走向成功的有利法宝。
任正非曾经说过,没有自我批判,我们就不会认真听取客户的需求,就不会密切关注并学习同行的优点,就会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必将被快速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所淘汰;没有自我批判,我们面对一次次的生存危机,就不能深刻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用生命的微光点燃团队的士气,照亮前进的方向;没有自我批判,就会固步自封,不能虚心接受外来的先进东西,就不能打破游击队、土八路的局限和习性,把自己提升到全球化大公司的管理境界;没有自我批判,我们就不能保持内敛务实的文化作风,就会因为取得的一些成绩而少年得志,忘乎所以,掉入前进道路上遍布的泥坑陷阱中……华为甚至成立了自我批判指导委员会,将自我否定作为领导干部必备素质。
自我批判精神是华为得以成功的重要内驱力之一,时至今日,它已不仅是华为一家公司的“秘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其纳入企业文化的蓝图之中。
04
满分范文
我们需要质疑
(安徽考生)
“怀疑论者是社会前进的力量。
”美国国父华盛顿曾经这样说。
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的争论,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是,对于表演家的观点,我还是表示赞同:我们这个社会,面对我们的教育形式,我认为我们需要质疑,我们应该鼓励质疑。
因为当今青年太缺乏质疑之声。
回溯五千年中华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从不缺乏敢于质疑
者。
三千年前,当奴隶制依然大行其道时,先哲孟子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就表达了质疑君权神授的思想;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大力宣讲启蒙思想,勇敢地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变革派人士,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家,他们敢于质疑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革命的序幕;建国后,我们社会也不乏勇敢质疑的人,建筑学家梁思成面对北京市政府改造城市方案的质疑,喊出了保护文物的聩耳之声——他们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的良心”,面对这些响当当的质疑者,我们不该学习吗?
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就逐渐遗失我们先辈的质疑精神了呢?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竟沦落到要被鼓励才能发出质疑的地步了呢?那是因为在中国,质疑者常常被当作另类,质疑者常常被否定。
首先,是因为太多的压制质疑的力量充满我们生活。
如果我们敢于质疑,迎来的往往是世人的批判。
马寅初曾经提出人口计划生育的建议,在他遭到批判时曾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然而,时间飞逝,转瞬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妄图以权力压服质疑者。
他们害怕质疑的声音,因此想方设法消弭这种质疑的声音。
其次,即使有人不惧强权,敢于质疑,他也会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的质疑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鲁迅曾说,战士不怕迎战千军万马,而是惧怕进入无物之阵。
当你质疑时,你得到的不是对方有理有据的反驳,而是无人问津的搁置;你提出的批判不是被严厉地压制,就是遭到几个无聊甚至庸俗的说笑者讥笑。
每当这时候,作为质疑者的你又该如何面对呢?艾略特说:“这就是这个世界结束的方式,不是巨响,而是一片呜咽。
”是啊,如果你的每一次质疑总是遭遇这样的对待,又有谁还将继续坚持质疑,然后让自己不是成为一个英雄,就是变为一个遭人讥笑小丑呢?
质疑?质疑!这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我们民族本来就不缺乏有勇气敢质疑者,我们民族缺乏的是有勇气敢于聆听者!西哲有句名言:“当政府烧书时必须起来阻止,否则下一步他们就会烧人。
”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可以接受质疑环境,必将推动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
那么,就请那些惧怕质疑的掌权者们,摆正自己的心态,张开自己的耳朵,收起手中的棍棒,用真诚面对质疑,我想:质疑之声不需呼吁,它一定会伴着民族的自信一起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