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发酵
07 第七章 发酵工艺过程控制 20171024 课后
第七章发酵工艺过程控制11. 发酵工艺过程控制2.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3.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4.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5.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6. 补料(基质浓度)控制7. 发酵过程中的参数检测8. 高密度发酵21.发酵工艺过程控制3发酵过程控制的重要性•过程控制的内容:最佳工艺条件的优选(即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以及在发酵过程中通过过程调节达到最适水平的控制。
•过程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为生产菌创造一个最适的环境,使所需要的代谢活动得以最充分的表达,以最经济、最大限度地获得发酵产物。
决定发酵水平的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菌株特性(营养要求、生长速率、产物合成速率)设备性能: 传递性能工艺条件物理:T 、Ws化学:pH 、DO 、基质浓度4工业微生物发酵过程52.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温度对基质消耗的影响温度对产物合成的影响最适温度的选择与控制62.1 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发酵热就是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净热量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射产热因素:生物热机械搅拌热散热因素:蒸发热辐射热7(1)生物热Q生物生物热是生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热能。
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不断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将其分解氧化产生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提供细胞代谢产物合成需的能量,另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这散发出来的热就叫生物热。
影响生物热的因素:菌株发酵类型、培养基、发酵时期8生物热与发酵类型有关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比厌氧发酵产生的热多。
和水一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好氧:产生287.2千焦耳热量,–183千焦耳转变为高能化合物–104.2千焦以热的形式释放厌氧:产生22.6千焦耳热量,–9.6千焦耳转变为高能化合物–13千焦以热的形式释放9培养过程中生物热的产生具有强烈的时间性细胞呼吸量强弱与生物热的大小有关:1.在培养初期,菌体处于适应期,菌数少,呼吸作用缓慢,产生热量较少。
第7章 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与高密度发酵讲解
td
ln 2
m
0.693
m
微生物细胞的倍增时间较短。细菌一般为0.25~1小时,酵母菌约为1.15~2小时,霉菌约为2~6.9小时。 动植物细胞的倍增时间较长,如哺乳动物细胞的td一般为15~100小时,植物细胞约为24~74小时。
③ 减速期 随着细胞的大量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迅速消耗,目的产物开始大量积累的同时,有害代谢物亦逐渐积累, 细胞的生长速率逐渐下降,进入减速期。当培养液中不存在抑制细胞生长的物质时,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限制性基质浓度S 的关系可用Monod方程来表示:
解淀粉芽孢杆菌LL330 L发酵体系生产γ-PGA
图 红霉素发酵前期OUR、CER 及R Q 趋势曲线图
相关参数:摄氧率( OUR)、二氧化碳释放率(CER )、呼吸商( RQ)、氧传递系数( K La)
4. 分批发酵过程的最优化 分批发酵的最优目的: 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产量。 生产成本: 原料费 + 操作费(通气费+搅拌费)
腺嘌呤、组氨酸、亮氨酸对酵母菌(Y33::YFD71-3)生长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④ 稳定期或静止期 由于营养物质耗尽或有害物质的大量积累,使细胞浓度不再增加,这一阶段称为稳定期或静止期。在 稳定期细胞的浓度达到最大值。如果这是由某种营养基质的耗尽所致,而且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得 率系数Yx/s不变,那么,在稳定期达到的最大细胞浓度为: Xm = X0 + Y x/s S0 式中 Xm 为最大细胞浓度;X0为接种后的细胞浓度;S0为限制性基质的初始浓度。所以,Xm与限制性基质 的初始浓度成线性关系,当X0很低时X0与S0成正比。 ⑤ 哀亡期 由于环境恶化,细胞开始死亡,活细胞浓度不断下降,这一阶段称为衰亡期。有关衰亡期的研究不多, 因多数分批培养在衰亡期前就结束了。可以认为在衰亡期中:
第七章 发酵过程控制3-温度
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3、蒸发热Q蒸发
通气时,引起发酵液的水分蒸发,水分蒸发的热 量叫蒸发热。此外,排气也会带走部分热量叫显 热Q显热,显热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4、辐射热Q辐射
发酵罐内温度与环境温度不同,发酵液中有部分 热通过罐体向外辐射。辐射热的大小取决于罐温 与环境的温差。冬天大一些,夏天小一些,一般 不超过发酵热的5%。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射
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1、生物热Q生物
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不断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
将其分解氧化而产生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高
能化合物(如ATP)提供细胞合成和代谢产物合成需 要的能量,其余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这散发 出来的热就叫生物热。
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生物热与发酵类型有关
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比厌氧发酵产生的热多 一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水 好氧:产生287.2千焦耳热量, 183千焦耳转变为高能化合物 104.2千焦以热的形式释放
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第六节
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生长的影响
1. 不同微生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根据它们对 温度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四类:嗜冷菌适应于0~200C生 长,嗜温菌适应于15~430C生长,嗜热菌适应于37~ 650C生长,嗜高温菌适应于650C以上生长
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2. 每种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用最适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温度来表征。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 生长迅速;超过最高温度微生物即受到抑制或死 亡;在最低温度范围内微生物尚能生长,但生长 速度非常缓慢,世代时间无限延长。 3. 在最低和最高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 度升高而增加,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 长速率下降,最后停止生长,引起死亡。
发酵学 第7章 发酵工艺的控制2
• 微生物生长和发酵的最适宜pH可能不同。
丙酮丁醇菌 生长:pH 5.5-7.0; 发酵:pH 4.3-5.3; 生长:pH 6.5-7.2 青霉素菌 发酵:pH 6.2-6.8 生长: pH 6.3-6.9 链霉素菌 发酵: pH 6.7-7.3
pH对发酵影响的机理 • 1.pH影响酶的活性
– 当pH值抑制菌体中某些酶的活性时,会阻碍菌 体的新陈代谢
• 初级代谢的氨基酸发酵,需氧量的大小与 氨基酸的合成途径密切相关。 • 根据发酵需氧要求不同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有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和脯氨酸等 谷氨酸系氨基酸,它们在菌体呼吸充足的条件下, 产量才最大,如果供氧不足,氨基酸合成就会受 到强烈的抑制,大量积累乳酸和琥珀酸; • 第二类,包括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和天冬 氨酸,即天冬氨酸系氨基酸,供氧充足可得最高 产量,但供氧受限,产量受影响并不明显; • 第三类,有亮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仅在供 氧受限、细胞呼吸受抑制时,才能获得最大量的 氨基酸,如果供氧充足,产物形成反而受到抑制。
对照罐发酵66小时pH达7.93,以后维持在8.0以上至115小 时,菌丝浓度降低,NH2-N升高,发酵不再继续。 发酵15小时左右,pH值可以从消后的6.5左右下降到5.3, 调节这一段的 pH 值至 7.0 左右,以后自控 pH ,可提高发酵单位。
pH 7.0 pH 效价
t 不调pH 调pH
例:克拉维酸发酵中pH变换控制
• 2. pH值影响基质和中间代谢物的解离
– 进而影响微生物对这些成分的吸收
• 3. pH影响发酵产物的稳定性
影响产物稳定性
• β-内酰胺抗生素沙纳霉素的发酵中,pH在6.7~7.5 之间时抗生素的产量相近,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 合成受到抑制。在这个pH值范围内,沙纳霉素的稳 定性未受到严重影响;但pH>7.5时,稳定性下降, 半衰期缩短,发酵单位也下降。 • 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发酵单位低,也与青霉素的稳 定性有关。
第七章发酵生产染菌及其防治
发酵罐罐底脓疱状积垢
罐底的加强板
a
b
c
法兰的“死角”
a—垫圈内径过小;b—垫圈内径过大;c—法 兰不平造成的泄漏与“死角”
灭菌时蒸汽不易通达的“死角”及其消除方 法
压力表安装不合理形成“死角”
1,6—发酵罐;2—缓冲管;3,4—压力表; 5—旋塞
五、噬菌体污染及其防治
⑴ 菌体生长缓慢
⑵ 菌丝结团
⑶ 代谢不正常
⒉ 发酵异常
⑴ 菌体生长差 ⑵ pH值过高或过低
谷氨酸发酵时正常 和异常的溶氧曲线
⑶ 溶氧水平异常
⑷ 泡沫过多
⑸ 菌体浓度过高或过低
二、染菌的检查和判断
发酵过程是否染菌应以 无菌试验的结果为依据 进行判断。
⒈ 显微镜检查法(镜检 法)
微生物与发酵工艺
第七章 发酵生产染菌及其防治
第七章 发酵生产染菌及其防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发酵异常现象及原因 分析 杂菌污染的途径和防 治
所谓发酵染菌是指在发酵过程中,生产菌 以外的其他微生物侵入了发酵系统,从而 使发酵过程失去真正意义上的纯种培养这 一现象。
据报道,国外抗生素发酵染菌率为2%~5 %,国内的青霉素发酵染菌率2%,链霉素、 红霉素和四环素发酵染菌率5%,谷氨酸发 酵噬菌体感染率1%~2%。
防治噬菌体染菌的方法具体归纳以下几点: ① 严禁活菌体排放,切断噬菌体的“根
源”;
② 做好环境卫生,消灭噬菌体与杂菌; ③ 严防噬菌体与杂菌进入种子罐或发酵罐
内;
④ 抑制罐内噬菌体的生长。
生产中一旦污染噬菌体,可采取下列措 施加以挽救: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无菌试验要严格取样操作,力求减少误差。
应同时用肉汤和双碟作对照,以便迅速作出判断。
当发现染菌时,要通过分辨菌型来探索菌源,并对杂菌
做耐热试验考察。
如果怀疑种子罐染菌,则种子不能轻率进发酵罐。
《发酵工程》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3、 无菌检查与染菌的处理
为了防止在种子培养或发酵过程中污染杂菌,在接种前 后、种子培养及发酵过程中分别进行无菌检查,以便及时 (1)无菌检查 发现染菌,并在染菌后及时进行必要处理是很重要的。 染菌通常通过3个途径发现:无菌试验、发酵液直接镜 检、发酵液的生化分析。其中无菌试验是判断染菌的主要 依据。
废弃的发酵液处理不当可以成为难以对付的污
染源。
《发酵工程》 2、 噬菌体污染与发酵异常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噬菌体污染后的情况因发酵工业的种类、 污染的噬菌体特性、污染时间、感染复度(即培
养物内的噬菌体与细菌的比率)、培养基成分、
发酵罐内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不同而异。即使同样 的噬菌体并不一定引起同样的异常发酵情况。
《发酵工程》
项目 百分率%
进罐前未做设备严密度检查
接种违反操作规程
25.8
25.8
检修质量缺乏验收制度
操作不熟练
19.35
19.35
配料违反工艺规程
调度不当
6.45
3.25
《发酵工程》
(4)染菌的处理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发现染菌后,应立即根据染菌的种类及产生菌的菌龄等 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处理。除据染菌时间及危害程度对污染 种子罐染菌后,种子不能再接入发酵罐中,这时可用备用 罐进行挽救或处理外,对有关设备也应进行处理。 种子接种。如无备用种子,则可选一适当培养龄的发酵罐培 养物作种子,即生产上所说的“倒种”。 发酵罐前期染菌后,如培养基中C、N含量尚高,则可重新 灭菌,接种后再运转;若染的杂菌危害性较大,则放掉部分 料液,补入新料液,重新灭菌、接种。 发酵中后期染菌或前期染菌轻微而发现较晚时,可加入适 当的杀菌剂或抗生素;或把高单位的后期发酵液压一部分到染 菌罐中,抑制杂菌生长速度;或者降低罐温,减缓杂菌繁殖速 度。
第七章发酵食品加工技术
碳水化合物分解都统称为发酵。
(二)食品发酵的概念
在食品行业中, 发酵”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 在食品行业中,“发酵”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 通常是用来泛指食品原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新 类型食品或饮料的过程, 类型食品或饮料的过程,并把这种类型的食品统称为 发酵食品” “发酵食品”。 发酵食品是一类色、 发酵食品是一类色、香、味、形等方面具有独特 特点的特殊食品,它是食品原料(包括其自身的酶) 特点的特殊食品,它是食品原料(包括其自身的酶)经 微生物作用所产生的一系列特定的酶所催化的生物化 学反应及其代谢产物。啤酒、酱油、面包、 学反应及其代谢产物。啤酒、酱油、面包、豆腐乳等 都是发酵食品。 都是发酵食品。
(一)食品中微生物的变化
食品中一些较常见和重要的微生物作用如下所述: 食品中一些较常见和重要的微生物作用如下所述:
糖经酵母(如啤酒酵母和葡萄酒酵母 发酵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的总反应如下 糖经酵母 如啤酒酵母和葡萄酒酵母)发酵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的总反应如下: 如啤酒酵母和葡萄酒酵母 发酵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的总反应如下: C6H1206→2C2H50H十2C02 十 这是葡萄酒和啤酒生产以及面包发酵的理论基础。 这是葡萄酒和啤酒生产以及面包发酵的理论基础。 酵母发酵苹果汁制得的乙醇在有氧条件下经醋酸杆菌进一步发酵生成醋酸的 总反应如下: 总反应如下: C2H50H十02→CH3COOH十H20 十 十 这也是生产醋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生产醋的理论基础。 乳糖经乳酸链球菌发酵产生乳酸,后者使牛乳凝结成凝块, 乳糖经乳酸链球菌发酵产生乳酸,后者使牛乳凝结成凝块,可以使用凝块再制 造各种干酪。 造各种干酪。
产品原产地发酵方式发酵蔬菜酱油豆豉腐乳发酵鱼制品鱼露等思乌阿一那奥thounao达盖dage发酵香肠保加利亚酸乳中国中国东南亚日本泰国印尼意大利德国等中亚中东欧保加利亚液态或固态自然发酵固态自然发酵固态自然发酵固态自然发酵固态自然发酵固态自然发酵固态自然发酵夜态自然发酵液态纯种发酵四发酵食品所用的微生物及发酵食品的种类一生产传统发酵食品所用的微生物产品原产地微生物大曲酒小曲酒黄酒酱油日本豆酱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酸性稀奶油图林根香肠色拉米香肠风干肠中国中国中国中国日本印度英国俄罗斯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中国大曲小曲毛霉根霉酵母米曲霉酵母菌乳酸菌米曲霉类霉菌酵母菌细菌链球菌乳杆菌发酵乳糖的酵母酵母酵母酵母乳酸菌片球菌乳杆菌霉菌等乳杆菌片球菌等发酵食品的品种极其繁多例如世界各地生产的干酪就有2000余种
7第七章-微生物发酵及工艺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根据产物生成是否与 菌体生长同步的关系,将微生物产物形 成动力学分为与生长有联系的和与生长 无联系的类型。
化学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为发 酵工艺控制打下另一方面的基础,
研究发酵动力学,找出适于描述和真 正能反映系统的生化反应过程的数学模 型,通过现代化的试验与计算手段,相 信不久定能为发酵的优化控制开创一个 新的局面。
第一节 发酵的基本概念、基本类 型和发酵方式
A.发酵基本概念
B.发酵的基本类型
C.发酵方式 一、分批培养 二、补料分批培养(半连续培养) 三、连续培养
发酵的一般流程
培养基配制
种子扩大培养
空气除菌 发酵设备
培养基灭菌
发酵生产
下游处理
发酵工艺控制引言部分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取决于生产菌种本 身的性能,和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 它的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我们通过 各种研究方法了解有关生产菌种对环境 条件的要求,了解生产菌在合成产物过 程中的代谢调控机制以及可能的代谢途 径,为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而产物的形成很少或全无;在第二时期,产物以 高速度形成,生长也可能出现第二个高峰:碳源 利用在这两个时期都很高。因此,这一类型其 产物形成及菌体生长一般是分开的,从生长源 来看,这一类型发酵产物不是碳源的直接氧化, 而是菌体代谢的主流产物,所以一般产量较高。 也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①产物的形成是经过连锁反应的过程,如丙 酮丁醇、丙酸等发酵。 ②产物的形成不经过中间产物的积累,如延 胡索酸、谷氨酸等。其菌体生长与 产物积累分在两个明显的时期,如柠檬酸。
第七章 发酵过程控制
一、初级代谢的变化 二、次级代谢的变化 三、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初级代谢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菌体的代谢活 动引起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影 响菌体的代谢。 在初级代谢中,菌体生长仍显示适应期、对 数生长期、静止期和衰亡期的特征。 由于菌体的生理状态与培养条件不同,各个 时期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且与接种微生物的 生理状态有关。
生物热的大小随培养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实验发现抗生素高产量批号的生物热高于低产 量批号的生物热。说明抗生素合成时微生物的新陈 代谢十分旺盛。
生物热的大小与菌体的呼吸强度有对应关系,呼 吸强度越大,所产生的生物热也越大。
在四环素发酵中,还发现 生物热和菌的呼吸强度的 变化有对应关系,特别是 在80小时以前。从此实验 中还可看到,当产生的生 物热达到高峰时,糖的利 用速度也最大。另外也有 人提出,可从菌体的耗氧 率来衡量生物热的大小。
• 蒸发热的计算: Q蒸发=G(I2-I1) G:空气流量,按干重计算,kg/h I1 、I2 :进出发酵罐的空气的热焓量,J/kg (干空气)
• 辐射热:由于发酵罐内外温度差,通过罐 体向外辐射的热量。
• 辐射热可通过罐内外的温差求得,一 般不超过发酵热的5%。
发酵热的测定
(1)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冷却水的流量和 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由下式求得这段时间内 的发酵热。
影响酶的活性,当pH值抑制菌体中某些酶 的活性时,会阻碍菌体的新陈代谢;
H+或OH-在细胞内改变了胞内原有的中性状 态,影响到酶蛋白的解离度和电荷情况,从而 改变酶的结构和功能。
•
影响微生物原生质膜所带电荷的状态。改变 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 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
第七章发酵工艺控制
如:许多抗生素和色素的发酵
第二节
一、物理参数
工业发酵过程的主要 控制参数
1、温度 与温度有关的因素: 氧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和传递速率 菌体生长速率和产物合成速率 测量工具:铂电阻或热敏电阻
• 2、压力(Pa)
与压力高低有关的因素: 罐压高低与氧和CO2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有关 罐压一般范围: 0.2×105~0.5×105 Pa 测量工具: 隔膜法压力表或压敏电阻压力表
1、分批发酵
概念:
分批发酵:指将微生物和营养物一次性加入发酵 罐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的培养方式, 中间除了空气进入和尾气排出,没有物料交换。 在分批发酵中,培养基是一次性加入,不再 补充,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活跃,营养物质逐 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因此其生长速 度将随时间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
2.补料分批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与分批培养相比
① 解除底物抑制和葡萄糖的分解阻遏效应。 ② 可以避免在分批发酵中因一次投料过多造成 细胞大量生长所引起的一切影响;
③ 可用作为控制细胞质量的手段,以提高发芽 孢子的比例; ④ 可作为理论研究的手段,为自动控制和最优 控制提供实验基础。
与连续培养相比优点
④ 衰亡期
细胞死亡率增加,明显超过新生率,进入 衰亡期。多数发酵在到达衰亡期前就结束。 特点:活的细胞数目以对数速率急剧下降、 细胞裂解或自溶。衰亡期比其它期相对较 长。
分批发酵优缺点:
•
① ② ③ ④
优点:
操作简单 周期短 染菌机会少 产品质量易于控制
•
缺点:
① 生产能力不是很高 ② 非生产周期较长,使得发酵成本高
三、生物参数
1、菌体形态 菌体形态是衡量种子质量、区分发酵阶段、控 制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和决定发酵周期的依据之 一。 用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 2、菌体浓度 概念:菌体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培养液中菌体的 含量。 根据菌体浓度的大小决定适合的补料量和供氧 量,同时可判断目的产物的产量是否达到最大量。
第七章发酵染菌及防治
(3)发酵后期染菌 空气,补料,设备渗漏,泡沫
五、染菌隐患的处理
染菌可造成严重后果,在正式发酵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要求的各项指标、参数、条件进行操作; ②投产前济宁整个发酵系统的无菌测试; ③严格工人的管理,实行操作记录制度;
④加强在线监测技术手段,各种生物传感器、探头要定期校正; 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
噬菌体 ;杂菌 。
理化指标异常 如:氨基酸发酵或某些抗生素发酵中感染杂菌,
培养液pH下降很快,生物热产生多。
代谢 异常
糖、氨基氮等变化不正常,如感染噬菌体。
2.发酵异常
(1)菌体浓度异常 偏离固有规律,种子质量的影响;导致代谢
缓慢;感染噬菌体或杂菌。
(2)pH异常
培养基质量、灭菌效果、补糖等影响;是所有代 谢反应的综合反映。
常见的设备、管道“死角”
渣滓在罐底与用环式空气分布管所形成的死角
定期除垢
管道安装不当形成的死角
发酵工厂的管路要保持光滑、通畅、密封性好。以减少和 避免管道染菌的机会。
不锈钢衬里的死角
大型发酵罐,一般都采用 不锈钢衬里的方法,即在碳钢 制造的壳体内加衬一层薄的不 锈钢板(厚约1~3毫米)。 不锈钢衬里设备加工时应该 尽可能增加衬里的刚度,减少鼓 起的可能性。操作时要注意避免 罐内发生真空现象。
发酵工艺流程各环节漏洞
发 酵 染 菌 原 因
发酵染菌率
总染菌率:指一年内发酵染菌的批次与总投料批次数之
比乘以100得到的百分率。
设备染菌率:统计发酵罐或其他设备的染菌率,有利于 查找因设备缺陷而造成的染菌原因。 不同品种发酵的染菌率:统计不同品种发酵的染菌率, 有助于查找不同品种发酵染菌的原因。
第七章 发酵过程控制1
各因子之间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影响的结果准 各因子之间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 确性
发酵过程控制
数理统计学方法: 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设计实验和分
析实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实验条件.如正交设计, 析实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实验条件.如正交设计, 均匀设计,响应面设计. 均匀设计,响应面设计. 优点 同时进行多因子试验.用少量的实验, 同时进行多因子试验.用少量的实验,经过 数理分析得到单因子实验同样的结果,甚至更准确, 数理分析得到单因子实验同样的结果,甚至更准确, 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但生物学实验要求准确性高, 但生物学实验要求准确性高,因为实验的最佳 条件是经过统计学方法算出来的, 条件是经过统计学方法算出来的,如果实验中存在 较大的误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较大的误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发酵过程控制
二
发酵过程工艺控制的目的
有一个好的菌种以后要有一个配合菌种生长 的最佳条件, 的最佳条件,使菌种的潜能发挥出来 目标是得到最大的比生产速率和最大的生产 率
发酵过程控制
发挥菌种的最大生产潜力需考虑的要点 生长速率,呼吸强度, 菌种本身的代谢特点 生长速率,呼吸强度, 营养要求(酶系统), ),代谢速率 营养要求(酶系统),代谢速率 温度, , 菌体代谢与环境的相关性 温度,pH,渗透 离子强度,溶氧浓度, 压,离子强度,溶氧浓速度(r/min) 3 搅拌速度(r/min) 搅拌器在发酵过程中的转动速度. 搅拌器在发酵过程中的转动速度. 其大小影响发酵过程氧的传递速率, 其大小影响发酵过程氧的传递速率,受醪液的流变学性质影 还受发酵罐的容积限制(见下表) 响,还受发酵罐的容积限制(见下表)
发酵罐容积(L) 发酵罐容积(L) 3 10 50 200 10000 50000 搅拌转速范(r/min) 搅拌转速范(r/min) 200~2000 150~1000 100~800 50~400 25~200 25~160 备注 实验室研究 实验室, 实验室,小试 中试 中试或生产 生产 生产
精选发酵工程07第七章发酵生产的设备
一、发酵罐
发酵罐的定义:是为一个特定生物化学过程的操作提供良好而满意的环境的容器。对于某些工艺来说,发酵罐是个密闭容器,同时附带精密控制系统;而对于另一些简单的工艺来说,发酵罐只是个开口容器,有时甚至简单到只要有一个开口的坑。
发酵罐系统
一个优良的发酵罐装置和组成(1)应具有严密的结构(2)良好的液体混合特性(3)好的传质相传热速率(4)具有配套而又可靠的检测、控制仪表
发酵罐容积
发酵罐采用圆柱形器身,底和顶为锥形盖,选取结构尺寸的比例关系如下:
由发酵罐的基本结构尺寸,可确定全罐表面积.罐体圆柱部分表面积F1和罐底罐顶表面积F2,F3分别为:
2.冷却面积和冷却装置主要结构尺寸
假定罐壁不包扎保温层,壁温最高可达35t,生产厂所在地区的夏季平均温度可查阅有关资料,现假定为32℃。
第四阶段:1960-1979年,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容积增大到80-150m3。由于大规模生产单细胞蛋白的需要,又出现了压力循环和压力喷射型的发酵罐,它可以克服—些气体交换和热交换问题。计算机开始在发酵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第五阶段:1979年至今。生物工程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发酵工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于是,大规模细胞培养发酵罐应运而生,胰岛素,干扰素等基因工程的产品走上商品化。
Q3=全罐总表面积× ac ×(t2-t1)
主发酵控制发酵液温度tw为30℃,按题意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分别为t1=20℃,t2=25℃
(4)传热总系数K值的确定选取蛇管为水煤气输送钢管,其规格为53/60mm,则管的横截面积为
考虑罐径较大,设罐内同心装两列蛇管,并同时进入冷却水,则水在管内流速为:
啤酒发酵容器的变迁过程
(2)开放式发酵容器向密闭式转变。小规模生产时,一般用开放式,对发酵的管理、泡沫形态的观察和醪液浓度的测定等比较方便。随着啤酒生产规模的扩大,发酵容器大型化,并为密闭式。从开放式转向密闭发酵的最大问题是发酵时被气泡带到表面的泡盖的处理。可用吸取法分离泡盖。
第七章 发酵过程的控制
1、发酵温度
4、CO2和呼吸商的影响及控制
• 三.发酵过程中CO2的控制 • CO2浓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细胞的 呼吸强度、通气搅拌程度、设备规模、罐 压大小、温度等。通气搅拌程度越大,体 系中CO2浓度越低。 • 工业发酵中,CO2的影响远比溶解氧的影 响要小得多,因此,一般不单独进行控制。
5、基质浓度的影响及补料控 制
压力法
覆膜氧电极 法
极普法
4、CO2和呼吸商的影响及控制
• 一.二氧化碳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CO2影响发酵液的酸碱平衡,使发酵液的 pH值下降,或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 应,或与生长必需金属离子形成碳酸盐沉 淀等原因,造成间接作用而影响菌体生长 和产物合成。
4、CO2和呼吸商的影响及控制
• 二.呼吸商与发酵的关系 • 微生物的耗氧速度常用单位质量的细胞(干 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的量,即呼吸商或 比耗氧速率(或呼吸强度)。单位体积培养液,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氧量称为摄氧率。 • Q氧气 = γ/ Cc 在菌体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摄氧率越大, 呼吸商越大,发酵就越旺盛。
主要内容
由于发酵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发酵过程的控制较为复杂, 目前生产中较常见的参数主要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 空气流量、基质浓度、泡沫、搅拌速率、罐压、效价等。
9 发酵参数和发酵终点的监测与控制 10 发酵过程的计算机控制 设备及管道清洗与消毒的控制
微生物工程发酵第七章发酵中的参数检测及自动控制
7.1.1 物理参数
⑦浊度 能及时反映单细胞生长状况;
7.1.2 化学参数
① pH • 发酵过程中各种产酸,产碱生化反应的综
合结果,与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有重要的 关系; • pH的高低与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有着重要 的关系;
7.1.2 化学参数
② 基质浓度 • 指发酵液中糖,氮,磷与重要营养物质的
• 不常测定的参数有氧化还原电位、粘度、 尾气中的O2和CO2含量等。
• 参数测定方法有: • – 在线测定 • – 取样测定(离线测定)
7.2.1参数在线检测
• 在线检测必须用专门的传感器(也叫电极 或探头)放入发酵系统,将发酵的一些信 息传递出来,为发酵控制提供依据;
发酵用传感器及探头
发酵所用传感器的要求
• 发酵是一个较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大滞 后和时变性是其主要特征;
传感器 • – 不能蒸汽灭菌; • – 会和产品发生反应; • – 过分敏感;
7.3.4基本的自动控制系统(control loop)
7.3.4.1 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 7.3.4.2 后(反)馈控制(feedback control ) 7.3.4.3 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trol)
动控制功能的自控系统。
7.3.2 自动化控制的优缺点
• 提高产品的得率; • 改进产品的质量; • 降低后续加工过程的损耗; •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能稳定的保持最优条件; • 提高对原料质量波动的适应性; •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 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 降低能耗; • 降低分析和操作成本;
7.3.3 存在的问题
化学或物理信号
电信号
放大
记录显示仪
控制器(与设定参数比较) 发出调节信号控制器动作
发酵工艺学课件第七章 发酵过程中的通气与搅拌
微生物的呼吸强度随着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直到一个临 界点,该点的临界值称为“临界溶氧浓度”。溶氧浓度高于临 界值,呼吸强度不再增加。
呼吸临界溶氧浓度与培养的理化性质和发酵罐的结构有关。
二、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
1、微生物种类和生长阶段 微生物种类不同,其生理活性也不同,
代谢中需氧量也不同。同一种菌在不同生 长阶段,其需氧量也不同。对数期菌呼吸 强度较高,生长期的摄氧率大于产物合成 期的摄氧率。
第七章 发酵过程中的通气与搅拌
氧的供应对需氧发酵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 从葡萄糖氧化的需氧量来看,1 mol的葡萄糖彻 底氧化分解,需6 mol的氧; 当糖用于合成代谢产物时,1 mol葡萄糖约需 1.9 mol的氧。 因此,好氧型微生物对氧的需要量是很大的。 但在发酵过程中菌种只能利用发酵液中的溶解氧, 然而氧很难溶于水。在101.32 kPa、25℃时,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26mmol/L。
若供氧速率大于需氧速率,发酵液中溶氧浓度CL随 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直至发酵液中的CL趋于C*;
反之,若供氧速率小于需氧速率,发酵液中的CL随 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直至发酵液中CL趋于零。
KLa的变学
培养基的流变特性,影响动量,热量和质量的有 效传递,因而影响到各种发酵条件。
二、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
一些微生物的Qo2的最大值(╳10-3) 黑曲霉 8.3 灰色链霉菌 8.3
产黄青霉菌 1.1 产气克雷伯氏菌 1.1
啤酒酵母 2.2 大肠杆菌
3.0
二、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
接种后的溶氧浓度定义为100%计算。
二、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
2.培养基的组成 培养基成份和浓度显著影响微生的摄氧率。碳源的种类 和浓度影响尤为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温度的控制
2. 温度的控制
❖工业生产上,所用的大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加 热,因发酵中释放了大量的发酵热,需要冷却的情况较多。
❖利用自动控制或手动调整的阀门,将冷却水通入发酵罐的 夹层或蛇行管中,通过热交换来降温,保持恒温发酵。
❖如果气温较高(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夏季气温),冷却水的 温度又高,致使冷却效果很差,达不到预定的温度,就可采 用冷冻盐水进行循环式降温,以迅速降到最适温度。因此大 工厂需要建立冷冻站,提高冷却能力,以保证在正常温度下 进行发酵。
➢ pH对某些生物合成途径有显著影响。例如,丙酮 丁醇发酵中,细菌增殖的pH范围是5.5~7.0为好, 发酵后期pH=4.3~5.3时积累丙酮丁醇,pH升高则 丙酮丁醇产量减少,而丁酸、乙酸含量增加。又 如,黑曲霉在pH=2~3时产生柠檬酸,pH近中性 时,积累草酸和葡萄糖酸。谷氨酸发酵中,pH=7 或微碱时形成谷氨酸,pH酸性时产生N—乙酰谷酰 胺。
➢pH还会影响菌体的形态。例如,产黄青霉细胞壁
的厚度随pH的增加而减小;当pH低于6时,菌丝的
长度缩短,直径为2~3μm,当pH=7或>7时,直径为
2~18μm,酵母状膨胀菌丝的数目增加。pH下降后,
菌丝形态又恢复正常。pH还影响细胞膜的电荷状态, 引起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菌体对营养物
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10. 浊度 11. 料液流量 12. 产物浓度 13. 氧化还原电位 14. 废气中的氧含量 15. 废气中的CO2含量 16. 菌丝形态 17. 菌体浓度
第二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第二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细胞生长、产物合 成、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和生物合成方向等方面。
(三)、温度影响生物合成的方向。
例如,在四环类抗生素发酵中,金色链丝菌能同时产 生四环素和金霉素,在30℃时,它合成金霉素的能 力较强。随着温度的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提高。 当温度超过35℃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止,只产 生四环素。
(四)、温度影响发酵液的物理性质
温度除了影响发酵过程中各种反应速率外,还 可以通过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间接影响微生 物的生物合成。例如,温度对氧在发酵液中的 溶解度就有很大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 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氧的传递速率也会改 变。另外温度还影响基质的分解速率,例如, 菌体对硫酸盐的吸收在25℃时最小。
(一)、温度影响微生物细胞生长 随着温度的上升,细胞的生长繁殖加快。这是由于生
长代谢以及繁殖都是酶参加的。根据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来看,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呼吸强度增加,最终 导致细胞生长繁殖加快。但随着温度的上升,酶失活的 速度也越大,使衰老提前,发酵周期缩短,这对发酵生 产是极为不利的。
(二)、温度影响产物的生成量。
四、溶解氧的影响
需氧发酵并不是溶氧越大越好,因为每一种发酵产物都有具体的C临界和 最适氧浓度,需通过实验来确定; 谷氨酸发酵,供氧不足时,谷氨酸的积累就会明显降低,产生大量的琥 珀酸和乳酸; 天冬酰胺酶的发酵中,前期是好气培养,后期需转为厌气培养(溶氧浓 度下降到45%时,就从好气培养转为厌气培养),可大大提高酶活;
pH值
培养过程中培 养液pH值的大 致变化趋势
培养时间
由此可见,在适合于菌生长及合成产物的环境条件下, 菌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pH的能力,但是当外界条件变 化过于剧烈,菌体就失去了调节能力,培养液的pH就会 波动。
三、引起发酵液pH值异常波动的因素
pH值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菌种、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条件。
第七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第一节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控制参数
一、发酵工艺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不仅取决于生产菌种本身的性能,而且要赋以合 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它的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
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如取样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菌体浓度,糖、氮消耗及产 物,以及采用传感器测定发酵罐中的培养温度、pH、溶解氧等参数情 况,并予以有效地控制,使生产菌种处于产物合成的优化环境中。
二、溶解氧浓度单位
氧分压(mm Hg)
100%空气饱和水中氧分压是159mm Hg,多在 医疗单位中使用;
绝对浓度(mg O2/L或ppm)
用化学方法来测定,主要在环保单位使用;
饱和度百分数(%)
在发酵行业使用。
三、临界氧(C临界)
临界氧:满足微生物呼吸的最低氧浓度(呼吸临界氧)。对产物而言,
1、pH下降:
① 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量, 或者中间补糖过多加上溶氧不足,致使有机酸大量积累而pH下 降;
② 消泡剂加得过多;
③ 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铵被利用,pH下降。(糖类氧化不完全
时产生的有机酸,脂肪不完全氧化产生的脂肪酸、铵盐氧化后产生的 硫酸等 )
2、pH上升:
分
菌体 浓度
批
培
养
条
件
稳定期
下
衰亡期
的
典
指数期
时间(t)
型
生
长
延滞期
曲
线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根据产物生成是否与菌体生长同步的关系,将 微生物产物形成动力学分为① 生长关联型 和② 非生长关联型。
对于非生长关A联(型葡产萄糖品异,构则酶) 宜缩短菌体的B对(数菌体生浓长度期),
对于生长关联型A产(品杀,念珠可菌素) 采用有利于细胞B生(长菌体的浓培度)
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产热因素:生物热(Q生物)、搅拌热(Q搅拌) 散热因素:蒸发热(Q蒸发)、辐射热(Q辐射)、显热(Q显)
发酵热(Q发酵)是发酵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射-Q显
为了使发酵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要设法进行控制。
三、温度的控制
1. 最适温度的选择
二、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从产物形成来说,代谢变化就是反映发酵中的菌体 生长、发酵参数的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和产 物形成速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里介绍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半连续发 酵及连续发酵四种类型的操作方式下的代谢特征。
(一)、分批发酵
指在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基质的发酵 方式。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收获产品的发酵方式。
是不影响产物合成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合成临界氧);
测定:先加强通氧,使溶解氧上升到最高值,然后中止通气,继续搅拌,
在罐顶部空间充氮,此时用溶氧电极测定,溶解氧会迅速直线下降,当直 线斜率开始减小时的溶解氧即呼吸临界氧值;通过在发酵中维持不同的溶 解氧,考查不同浓度对产物合成的影响,可求得合成临界氧;
① 维持低基质浓度: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 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② 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
③ 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节省发酵罐的 非生产时间;
④ 便于自动控制。
连续培养的缺点:
➢长时间的连续培养难以保证纯种培养,并且菌种发生 变异的可能性较大,故在工业规模上很少采用。
(二)、补料分批发酵
是指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 养方法。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 很低的基质浓度。低基质浓度的优点: ① 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 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② 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三)、半连续发酵
➢生产上只有丙酮丁醇厌氧发酵、纸浆液生产饲料酵母、 以及活性污泥处理各种废水等才使用连续培养工艺,此 方法多数用于实验室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三、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1. pH值(酸碱度) 2. 温度(℃) 3. 溶解氧浓度 4. 基质含量 5. 空气流量 6. 压力 7. 搅拌转速 8. 搅拌功率 9. 粘度
① 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使pH上 升;
② 生理碱性物质存在;(有机氮源、硝酸盐、有机酸 )
③ 中间补料氨水活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
四、发酵pH值的确定和控制
(一). 发酵pH值的确定
微生物生长和生物合成都有其最适 和能够耐受的pH范围,大多数细 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6.3~7.5, 霉菌和酵母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 3~6,放线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 在7~8。
最适温度是一种相对概念,是指在该温度下最适于菌 的生长或发酵产物的生成。
选择最适温度应该考虑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和产物 合成的最适温度。
最适发酵温度与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菌体 生长阶段有关。
例如,溶解氧浓度是受温度影响的,其溶解度随温度的 下降而增加。因此当通气条件较差时,可以适当降低温 度以增加溶解氧浓度。在较低的温度下,既可使氧的溶 解度相应大一些,又能降低菌体的生长速率,减少氧的 消耗量,这样可以弥补较差的通气条件造成的代谢异常。
3. 用同样的方法,可测得产物合成的合适pH值。 4. 同一产品的合适pH值,与所用的菌种、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有关。 5. 在确定合适发酵pH值时,不定期要考虑培养温度的影响,若温度提
高或降低,合适pH值也可能发生变动。
(二). pH值的控制
1. 首先考虑和试验发酵培养基的基础配方,使它们有个 适当的配比,使发酵过程中的pH值变化在合适的范 围内。
2. 在发酵过程中直接补加酸或碱和补料的方式来控制; 补充生理酸性物质(如(NH4)2SO4)和生理碱性物质 (控制
一、溶解氧(DO)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溶解氧最易成为限制 因素; 溶解氧的高低取决于供氧、通气搅拌和需氧状 况的影响; 采用电极测定发酵液中的溶解氧; 溶解氧的变化可提示氧的供需规律及其对生长 和产物合成的影响;
第三节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pH值对发酵的影响
1. 影响酶的活性,当pH值抑制菌体中某些酶的活性时, 会阻碍菌体的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