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的创作综论
论张爱玲的文论风格
G e n e r e l No . 9 4
沈玉梅 , 胡明贵
( 1 . 闽南 师范大 学 数 学与统 计学 院 ; 2 . 闽南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福建 漳 州 3 6 3 0 0 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摘
要 】张爱玲的文论除《 自己的文章》 《 论写作》 《 写什 么》 《 我看苏青》 《 洋人 看京戏及 其他》 《 诗与胡说》 《 谈看
用 闪 回、 跳跃 、 意象等 手法 。她称 自己的这 种散 文为“ 流 言” 和“ 私语 ” , 意在 申明 : 本 没打 算正J L A经地 要写
点什么 , 而只是随便和大家聊聊流言蜚语 , 谈谈私房话。她在《 谈看书》 中曾表示过对这种漫游式文体偏好 的原因 。 她说 自己爱看 “ 保 留旧小说体裁” 的“ 社会小说” , 对“ 传统的形式感到亲切” , 因为这种小说“ 从《 儒
系林 立 , 纷争 不 断 , 各 派 为抢 占理论 或 学 术 高 地 , 不 断借 用高 频 性 政治 术 语 , 逐 渐增 强 了文学 批评 领 域 意 识 形 态化 的斗争 性 、 排 他性 和 霸道 性 , 如 陈 独 秀 的《 文 学革 命 论 》 、 成仿吾的《 新 文学 之 使命 》 《 从 文 学 革命 到 革命 文 学》 、 郁 达夫 的《 无 产 阶级 专政 和无 产 阶级 之文 学 》 、 郭沫 若 的《 桌 子 的跳 舞 》 和彭康 的 《 新 月 的态 度 的批评 》 等等 , 有时 文 艺批 评甚 至 演 变 为谩 骂 、 恐 吓 等人 身攻 击 , 完 全丧 失 文 艺批 评 的理性 和本 来 面 目。
【 收稿 日期】 2 o 1 4 —o 8 一l 4 【 作者简介】 1 . 沈玉梅 ( 1 9 6 7 一) , 女, 安徽省和县人 。 田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助理研究员 ;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
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
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
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
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
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
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
“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
”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
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
“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学生姓名学号类型网络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层次专升本指导教师日期目录摘要 (3)一、绪论 (4)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一)人物创造 (6)(二)语言描写 (12)(三)意象象征 (14)三、结论 (17)四、参考文献 (18)六、致谢 (19)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摘要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
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
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
”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
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
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
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一、绪论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
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
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
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
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
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
张爱玲创作研究述评
张爱玲创作研究浅析【摘要】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她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她的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不幸的童年、没落的家族、动荡的现实环境造成她复杂的内心矛盾,从而导致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形成了沉默、冷淡、自卑、孤独、不随时尚的性格。
与胡兰成、赖雅的婚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性格,胡兰成的热情健谈,赖雅的情调才华都是她自己孤独自傲性格的补充。
沦陷后的上海,文学的萧条、政治上的低气压、乱世里的纸醉金迷和兵荒马乱,使个人在环境面前显得渺小无能,生命易逝,朝不保夕,对未来的惶惑促使人对现世的追逐。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写现代都市中的神话与寓言,老练深沉又真诚无伪地将目光凝视于人的本性在外界的力量下所形成的种种反应。
【关键词】邂逅私语突兀【Abstract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zhang ailing's a strange phenomenon, her early story affected her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outside world to he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Unhappy childhood, declining family, the reality of the unrest environment caused by her complex inner conflict, leading to her mental pessimistic temperament, formed the silent, cool, inferiority, loneliness, not at any time is character. And on the subject, the marriage, we can also see that zhang ailing's character, subject enthusiasm talkative, depend on the emotional appeal of talent is her own loneliness arrogane supplement.After the fall of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of depression, and political depression, desperate and BingHuangMaLuan of live a luxury and dissipation life, so that individuals in the environment appears small before incompetent, life is fleeting, ChaoBuBaoXi, about the future of trepidation of earthly to chase. Zhang ailing with her unique way of writing modern city myth and fables, sophisticated and sincere no false to deep eyes gaze on human nature in the power of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form of a variety of reactions under.【key words 】encounter whispers abrupt一本《传奇》,一本《流言》,张爱玲让中国四十年代的文坛因“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而“过于意外怔住了”,正像胡兰成当年形容初见张爱玲时的印象那样:“艳也不是那艳法,惊亦不是那惊法。
张爱玲散文:论写作
张爱玲散文:论写作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先生向我们说:“做文章,开头一定要好,起头起得好,方才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结尾一定也要好,收得好,方才有回昧。
”我们大家点头领会。
她继续说道:“中间一定也要好——”还未说出所以然来,我们早巳哄堂大笑。
然而今天,当我将一篇小说写完了,抄完了,看了又看,终于摇摇头撕毁了的时候,我想到那位教师的话,不由得悲从中来。
写作果然是一件苦事么?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
古时候,纸张笔墨未经发明,名贵的记录与训诲,用漆写在竹简上,手续极其累赘麻烦,人们难得有书面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作风方面力求其简短含蓄,不许有一句废话。
后来呢,有了纸,有了笔,可以一摇而就,废话就渐渐多了。
到了现在,印刷事业发达,写文章更成了稀松平常的事,不必郑重出之。
最近纸张缺乏,上海的情形又略有变化,执笔者不得不三思而后写了。
纸的问题不过是暂时的,基本问题还是: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
我并不是说有许多天才没没无闻地饿死在阁楼上。
比较天才更为要紧的是普通人。
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
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
也许是至理名言,也许仅仅是无足重轻的一句风趣的插浑,然而积少成多,究竟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项损失。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太大,是很平常的一位典型太太,她对于老年人的脱发有极其精微的观察。
她说:中国老太太从前往往秃头,现在不秃了。
老太爷则反是,从前不秃,现在常有秃的。
外国老太大不秃而老太爷秃。
为什么呢,研究之下,得到如此的结论:旧时代的中国女人梳着太紧的发髻,将头发痛苦地往后拉着,所以易秃。
男子以前没有戴帽的习惯,现在的中国男子与西方人一般的长年离不开帽子,戴帽于头发的健康有碍,所以秃头的渐渐多了。
然则外国女人也戴帽子,何以不秃呢?因为外国女人的帽子忽大忽小,忽而压在眉心,忽而钉在脑后,时时改变位置,所以不至于影响到头皮的青春活力。
张爱玲论文 文学综述
文献综述---解析“张爱玲热”成因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
正如柯灵先生所说,我板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文坛都安放不下她,上海沦陷,才给她机会。
【1】对张爱玲其人其作品的研究有很多,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热”现象出现了两次,20世纪40年代的在上海产生了一次,20 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又出现了第二次。
对“张爱玲热”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观点很多,对“张爱玲热”现象文学界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的。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许多学者认为都文学史的的重写是“张爱玲热”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张爱玲的消失是文学史抒写过程中的弊端造成的现象,而对张爱玲的再评价则是重写文学史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重写文学史思潮促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张爱玲,引起了专业阅读和研究的热潮,这是构成张爱玲热的重要部分。
【2】重写文学史的的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人们在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推动下,文学史给一些被遗忘,评价有失偏颇的作家以新的定位,而张爱玲就是这场文学思潮中受益的作家,她的地位在此受到了空前的提升。
20世纪60年代,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以专章讨论张爱玲,并把她放在与鲁迅并列的地位,使得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1984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次把张爱玲写入了大陆文学史。
大部分学者认为通俗文学思潮是张爱玲的作品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
张爱玲的作品以雅俗共赏著称,虽不能简单归于通俗文学之列,但她创作的通俗性品格在新时期通俗文学思潮的洗礼之下显示出特有的魅力。
【2】她作品中的“俗人俗事”,带着现代风韵的小资情调,在俗文学中堪称经典。
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的多元化、多功能性得到尊重,通俗文学回归文学大家庭,重新焕发出生机,并形成强大的通俗文学思潮。
【2】从她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与世俗的上海如此匹配的世俗的张爱玲,她对凡俗的日常生活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爱。
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研究评述
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研究评述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被誉为“摩登女作家”。
她的作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现代城市生活和情感困境,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风。
自1990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她的作品进行了广泛的评述和解读。
本文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概述近年来的张爱玲研究评述。
近年来,张爱玲研究的评述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其作品的文学分析和批评。
许多学者注重对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和情节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张爱玲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以细腻的笔触和流畅的叙事方式刻画了现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同时,张爱玲的作品也被认为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和创新,通过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感知和抒发,展示了作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文学才华。
其次,近年来的张爱玲研究注重对作家本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深入考察。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张爱玲的日记、书信和其他相关资料,力图从多个角度展现出张爱玲个人历程和创作心路。
他们关注张爱玲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作家在动荡年代的经历如何影响了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另外,对于张爱玲个人经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也成为当代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
他们注意到张爱玲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离婚、婚姻困境和爱情破裂等主题与她自身的感情经历紧密相关,认为这些个人经历影响了她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此外,近年来的张爱玲研究也关注了作家与其他文学家、艺术家的关系。
张爱玲曾与当时的文化名流有过交往,例如钱钟书、萧红等。
学者们通过对与张爱玲交往的文化人物的文学作品和信件的研究,试图探讨她们之间的影响和互动关系。
这些研究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张爱玲作品的背景和内涵,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最后,对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题的研究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学者们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尝试以女性视角叙述故事的作家,她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导语: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评张爱玲散文的世俗性与超越性
评张爱玲散文的世俗性与超越性刘畅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 2018级8班摘要:张爱玲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在创作观念上,她爱好通俗品格,所以我们在看她的散文使会发现很多内容多都是在描绘日常的世俗生活,但是在张爱玲笔下描写出来的琐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出她对生活、对生命的领悟。
而这些领悟对那时的人们以及现在的我们都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世俗性;超越性贾平凹曾经这样评价张爱玲:“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张爱玲的一生可以说是既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
不幸的是她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但最终却没有享受到这种关爱;但幸运的是她还有来自姑姑的疼爱和好朋友炎樱的关爱。
不幸的是她经历过家庭繁荣,但同时又亲眼见证了家庭的没落;幸运的是因为这些起起落落,使得她的文章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
不幸的是她在考入伦敦大学后,却因战事而不能去到伦敦大学;但幸运的是她因此而去到了香港大学中文系,而在香港生活的那几年,也给了她很多的创作灵感。
她的散文在写实实际生活的同时更侧重于描写其所要表达的深意,因而她会仔细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从而能描写出更加引入深思的问题,并且使她超越了在选材上的世俗性,达到精神层面。
而她的生活经历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多的是呈现一种事态苍凉的感觉。
一、张爱玲散文的世俗性我们每个人在读张爱玲的散文时,或许都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在她所写的散文中,其中所表达出来的世俗性是我们每个读者都不能忽视的。
(一)题材来源于世俗生活首先,张爱玲在所写的散文中,她没有像一些作者一样,描写那些抽象化的事物。
她所选的题材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在她的散文中,没有大量的“鸡汤”,有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揭示的都是一些“寻常中的反常”。
这也许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父母的离婚,使得敏感的她对生活有了更深的领悟;与胡兰成的那段爱情经历,使她看到了爱情的千姿百态。
在她看来,文学最重要的是要接近人们的生活,而不是出现大量的作者侃侃而谈的内容。
浅谈张爱玲散文的世俗气
浅谈张爱玲散文世界中的世俗与苍凉文院09级3班隗华1090100105 摘要:本文的重点探讨对象在于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走进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闻到的依旧是世俗的气息,一种琐屑的真实,却无法遮掩骨子里的苍凉底色。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作者对题材选择及特点、意象的运用两方面来分析张爱玲散文里世俗气息的呈现方式,以及如何透出世俗表象表达背后的苍凉之感。
关键词:题材、视角、意象、世俗与苍凉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现代女作家当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他者。
可以说张爱玲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人心里。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尤以小说著称,一度受到读者的热爱和追捧。
随着张爱玲作品的大量出版以及对其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一下子使得“张爱玲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广受学术界的探讨与研究。
实际上,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除了小说外,还有散文和剧本。
尽管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张爱玲的散文早于小说创作,甚至比小说更优秀,人们对张爱玲散文的关注力度仍远远不及小说。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本文的重点探讨对象在于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走进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闻到的依旧是世俗的气息,一种琐屑的真实,却无法遮掩骨子里的苍凉底色。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作者对题材选择及特点、意象的运用两方面来分析张爱玲散文里世俗气息的呈现方式,以及如何透出世俗表象表达背后的苍凉之感。
首先从张爱玲散文的题材选择着眼,借此来探讨选材中的世俗气息与苍凉意味。
张爱玲的散文写吃、写穿、衣食住行全都囊括在内。
生活中的人和事都让她十分留意,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她就坦诚地表示“我喜欢听市声”。
她喜欢观察世间的人和事,而且每时每刻都融入其中。
谈吃有《谈吃与画饼充饥》和《草炉饼》;谈女性服饰变迁有《更衣记》。
张爱玲散文题材的一大特点便是真实。
散文家写真实生活,倒是一点也不稀奇,可这一切到了张爱玲的笔下就显得十分细腻可感。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5篇)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5篇)第一篇: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宕昌县两河口九年制学校王斌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散文以其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参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独语式孤独感苍凉美世俗“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
”①。
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
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
我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
” 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
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
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
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
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收录了1843年8月到1944年12月间所写的24篇散文,这些散文代表了张爱玲在散文方面的突出成就,鲜明地体现出了散文所拥有的文体特色。
一、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张爱玲的散文中,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别具一格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
“出版于1944年的散文集《流言》,所呈示的便是一个沦陷区的孤独女性‘嘁嘁切切絮絮叨叨’的‘私语’”②。
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在主流话语之外,津津乐道的谈音乐、谈绘画、谈戏剧、谈舞蹈、谈创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了当时文坛上另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1-开拓了文学领域私人生活的空间。
张爱玲写作风格
张爱玲写作风格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
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
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
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张爱玲散文的语言写作风格
张爱玲散文的写作风格灰色的文字,潮湿的背景,独立的女性视觉。
也许同为女子,张爱玲散文的细腻文笔总能触动我,喜欢张爱玲起先是因为她的小说,或许人多多少少有些爱屋及乌的心理吧,浅尝她的散文,发现比小说更有味,仿佛是在看西落时分的风景,苍凉而美丽。
张爱玲散文所涉及的话题是世俗化的,但常常又能超越庸常和浅薄。
《爱》是我最早接触的一篇张爱玲的散文,题目虽为爱,但整篇文章却未出现一个“爱”字。
故事尽管只有一个梗概,却也有它的凄凉之美。
文章的末尾“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正好赶上了”淡淡几笔却让这无声守候的爱胜过了轰轰烈烈山盟海誓的爱,给人一种超脱世俗之感。
张爱玲的散文总会出现那些令人叫绝,妙不可言的比喻。
“比喻成瘾”这也是张爱玲散文的一大特点。
例如在《天才梦》的那句流传后世的比喻,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情感敏锐,她认识到生命的美丽,所以将其比作华丽的袍子,但同样她也意识到了世界的丑恶,生活的艰辛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物,故爬满了虱子。
她的比喻总是不落窠臼,但即使是被人滥用了无数次的比喻经张爱玲稍稍雕饰,又是另一番神韵,譬如“时间即金钱,所以女人多花时间在镜子面前,就得多花时间在时装店里。
”贴切精妙而又富有人情气息,恐怕会引起许多女人的共鸣吧。
张爱玲的散文,总是处心积虑的消除文本结构,极少用一气呵成的章法。
有人说她的散文太过于散了,她自己也说:“就当它是在一个‘月落如金盆’的夜晚,有人嘁嘁切切絮絮叨叨告诉你吧。
”但实际上她的散文看似漫不经心,却能在不经意处出现如诗眼般警句,就如《公寓生活记趣》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还有《必也名正乎》中的一句“名字代表一种需要”。
张爱玲的一些散文中内容并不集中,谈到吃,谈到书,谈到画,但让人读者读起来却没有纷乱之感,因为她总能让文字间充斥着真实触感,或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或者表达出她对人生的追求。
张爱玲的散文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上,注重场景的现实感和可信度,所以让人感受到了客观存在感。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张爱玲小说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她坚持写凡人琐事,展示普通人的生活,视角也是平民化的;张爱玲的文学语言显出特立独行的女性韵味,委婉细腻;心理分析出神入化;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
《倾城之恋》、《金琐记》更透彻、更深刻地体味出她小说所蕴涵的独有的艺术特色.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优秀的作家,虽处于三四十年代中国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但她是为数不多的“为创作而创作”的现代作家之一。
张爱玲小说主题内容的表达离不开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都体现出她不懈的艺术追求,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其中《倾城之恋》、《金琐记》很具有代表性。
《倾城之恋》是个反传奇,她在两个层次上显示了冷嘲的,反讽的态度。
一个层面是面是不存在美色与倾城的联系,就小说女主人公而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继《倾城之恋》之后,张爱玲又创作了她的代表作《金锁记》,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
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金锁记》之所以震惊文坛,是因为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曹七巧在与残忍的生存困境的较量中失去自我,从而导致她的人性扭曲。
张爱玲以《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告诉我们: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自我来说,物质生存更为重要。
惟有活着,才有寻找自我归宿的可能。
下面我结合《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作品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
新世纪张爱玲散文研究综述
( 总第 1 7 4期 )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哲社版) J o u r n a l o f Mu d a  ̄i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2。 2 O1 3 To t a l NO . I 7 4
l i f e ” , 比1 9 3 9 年 的《 天才梦》 还早 。由此可见 , 张 爱 玲
的 散 文 创 作 早 于小 说 。遗 憾 的是 , 与 对 张 爱 玲 小 说 的
研究相 比, 其 散 文研 究 备 受 冷 落 。笔 者 查 阅 了 国 内关
于 张 爱 玲评 论 的 许 多 文 章 , 其 中评论散 文的较 少 , 全
究, 审美视角的开创, 其 他 研 究成 果 四方 面 入 手 , 对十 多年来 张爱玲散 文研究进行 总结、 梳理, 以期找 出新
世 纪 以来 张爱 玲 散 文研 究存 在 的不 足 , 并探 寻 其 新 的研 究 空 间 。
[ 关键词] 新世纪 ; 张爱玲; 散文 ; 研 究 综述
[ 中图 分 类 号 ] I 2 0 7 . 6 5
新世 纪 张爱 玲 散 文研 究综 述
郁 颖
( 江 苏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江苏 徐 州 2 2 1 1 1 6 )
[ 摘 要 ] 以新 世 纪 以来 研 究者 们 对 张 爱 玲散 文 的研 究 为对 象 , 从 苍 凉 与世 俗 视 角 的 延 继 , 创 作 特 色 的研
述。
一
、
苍 凉 与 世 俗 视 角 的 延 继
海燕 的 《 都 市 的 絮 语 —— 谈 张 爱 玲 散 文 的 世 俗 情 趣》 , 宋 家宏 的《 悲 剧 意 识 与 世 俗 人 生— — 论 张 爱 玲的散文》 , 张道 兵 的硕士毕业 论 文《 世 俗 的 超 越
张爱玲散文创作的形式美
张爱玲散文创作的形式美张爱玲散文创作的形式美导语:张爱玲散文创作独树一帜,就其形式特点而论,可以概括为弹性美和流动美。
张爱玲散文创作独树一帜,就其形式特点而论,可以概括为弹性美和流动美。
弹性主要从文章构成元素的角度,通过对句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解析, 细致入微地考察搜集在《张看》中的散文。
流动美着眼于文章的层级结构,即从表层形象和深层气韵和节奏两个层面,探究形成张氏散文独特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一)散文形式弹性美的经营所谓“弹性”是指散文结构力求多元、散漫;对各种语句兼容并包,融合无间;比喻象征意象现实浪漫等等手法集中在一起施展,纵横捭阖不分高低次第;抒情议论叙事描写等等归类成了一杯汇融之羹。
张爱玲散文结构自由散漫,她少用一气呵成的章法,而是解甲归田式地分写、散写、杂写和改写。
分写属于并列结构,两条以上的线索时分时合,接近于章回体小说常用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种叙事模式。
如《我看苏青》,审己度人,明写苏青暗写自己,笔触在“我”和苏青之间跳跃,变动不居。
散写最能体现散文的“形散神聚”。
如《烬余录》,以小见大,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围绕香港之战,通篇却写的是吃、穿和谈情说爱等不相干的事。
笔致灵活,散而不乱。
杂写与散写不同,杂写是不粘不滞,文章往往顺着某种情绪岔开去,直到兴尽之后再兜转回来。
如《公寓生活记趣》《谈吃与画饼充饥》,时而离题,时而切题,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章法全凭意识流动。
改写主要指读后感和观后记之类的散文,这类文章不拘囿于传统写法。
即不以思想和艺术批评为主,而是另辟蹊径。
如《谈看书》《谈看书后记》等于是张版的《叛舰喋血记》;而《谈画》借画完整地描绘塞尚的一生。
灵活多变的结构是活跃心灵的创造物。
“结构学派认为,作品的结构是一个内在的架构,是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也是人类心灵的模型的一个重要表现。
结构本身可以呈现作品的风格与思想。
”①张爱玲的散文结构是解甲归田式的自由散漫,语言则是错综变化的七宝楼台。
张爱玲论文
浅析张爱玲的语言后凤川094311107(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系)摘要:本文主要从小说和散文两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的个性化的语言。
张爱玲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为背景。
张爱玲作品的语言,不仅在古今中外的技巧借鉴上广视角和大容量,而且还深具个性魅力。
其“语言如此优越,以至于每个字都会像一个晶体具有精确的小平面并且折射来自于她的光线,词语像饱满的、充满色泽的珠子在这里滚动关键词:张爱玲的语言简约细腻理信超然冷静凉清新华美生活文化幽默风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用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要把一幅幅的生活图画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示出来,就必须通过语言的媒介。
因此咼尔基将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十分重视锤炼语言,对每一字眼、每一词句进行反复推敲,务使它们更好的表情达意。
杜甫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舍、茅盾等作家也多次谈到语言之于小说的重要性。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最耀眼的女作家。
可以说张爱玲的语言是有她个人特色的,虽然有好多人模仿她,但是还是没有她的精髓和功力。
张爱玲对语言有一种天生驾驭能力,当然也与她早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现代文化的接触有关,但是不能否认她的对于语言的才能。
张爱玲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为背景。
张爱玲作品的语言,不仅在古今中外的技巧借鉴上广视角和大容量,而且还深具个性魅力。
其“语言如此优越,以至于每个字都会像一个晶体具有精确的小平面并且折射来自于她的光线,词语像饱满的、充满色泽的珠子在这里滚①一、张爱玲小说的语言1.张爱玲小说中的语言有女性特有的简约与细腻白描写意手法本是国传统绘画技法,它只用单纯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
文学上借用这个名称把准确、朴素、传神的语言描写也称之为白描。
鲁迅认为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去做作、勿卖弄”。
张爱玲散文研究
简介
现代文学资源库
二、《流言》研究
在《我看苏青》中,作者写到: “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 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 得有无限的惨伤”。
在《道路以目》中, 作者认为她笔下的 路人 :“可怜,也 可爱”。
在《公寓生活记趣》 中,作者感叹到: “长的是磨难,短的 是人生”。
《诗与胡说》中,作者说 “所以活在中国就有这样 的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 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 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 天,一生一世” 。
姜向东
主讲
感受俗世
一、散文创作之感。
显赫的家族已烟消云散。 心爱的学业两度毁于战争。 因而,在张爱玲的散文中,没有 对‛过去‚的眷恋,没有对‛将来 ‚的期待,只有‚眼前‛——“现实‛ 三、张爱玲散文研究 即意味着生存。
简介
现代文学资源库
二、《流言》研究
现代文学资源库
二、《流言》研究
……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 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 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 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 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 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张爱玲:《传奇· 再版序》
姜向东
主讲
一、散文创作简介 二、《流言》研究
1、思想内容 2、艺术表现
对于大多数的女人,“爱” 的意思就是“被爱”。 现代婚姻是一种保险,由 女人发明的。
——《谈女人》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 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 男人,永远永远”
——《有女同车》
走!走到楼上去!——开 饭的时候,一声呼唤,他们就 会下来的。
——《走!走到楼上去!》
女人“最怕的”不是“失 业”而是“失嫁”。
三、张爱玲散文研究 简介
现代文学资源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散文的创作综论张爱玲,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
旧官宦世家,祖母李菊耦为李鸿章幼女,父张志昕为前清进士、李鸿章幕僚张佩纶第三子,母亲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
出身不可谓不显赫,更不用说富贵了。
但经过过知暂的欢乐童年时光以后,她就开始了一生的孤苦日子。
父亲嗜毒成瘾,娶姨太太,对子女不负责任,甚至多次毒打女儿。
逃到离婚独处的母亲那里,她也未见多少快乐。
母女二人的作派都和对方的想象差距很大,这使她过早地成为一个郁郁寡欢的女孩子。
她曾在文章中用“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来形容让自己的不安全感。
这种环境也促使她多疑、内省的性情的发展,让她很早熟地用深刻甚至尖刻的思想分析人,研究人。
和钱钟书家学渊源式的人物不同,张爱玲显赫的出身并没有给她多少学养,如果硬说是这个家庭为她成名作家创造了什么条件的话,那首先应该说她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下养成了独特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看人、看事的方法。
但在她出生和成长时,无论整个时代和她的家庭,都是“繁华已经过去,穿着新鞋也赶不上了。
她自7岁开始阅读中国古白话小说并开始进行创作,熟读《红楼梦》、《海上花》等古文学名著,后随其母学习英语。
1930年张爱玲父母协议离婚,母亲再赴法国留学,张爱玲随遗少父亲生活。
1932年其父娶后母,冷酷凶悍的后母使本不和睦的家庭环境更加逆转,从物质到精神的欺凌深深伤害了少年张爱玲。
1937年因与后母争吵遭父亲毒打并被关押,后出逃投奔已回国的母亲,继续她的生活。
生存的困境,亲情的缺失,造成了她此后独立孤僻的性格。
这段经历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
1939年张爱玲考入伦敦大学,因二战全面爆发而改入香港大学读书,并开始发表作品。
因日军入侵香港,社会秩序崩溃,学业未完。
日军攻陷香港,她不得不中断香港大学的学业回到上海。
受惯家人白眼的她要过自食其力的日子。
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上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及至之后,中国文学始终是一股社会救亡的政治变革的洪流,作家们要么立于潮流之上摇旗呐喊,要么在完全对立的文艺争论中被击倒,退出这个舞台。
作为张爱玲这样“无家无国”、完全以写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作家,能够立足和成名,实在有太多偶然。
她说过:“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的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
”她选择了写作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聪明的她在特定的时机以特有的方式“浮出海面”。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台湾、香港等地张爱玲作品曾一度受到读者的喜爱,张爱玲被几次邀请到台湾从事作品整理和改编文学剧本;其创作得到台湾及海外一些中国文学史研究学者的推崇而给予极高的评价。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为世纪末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热销,张爱玲作品自30年后现身大陆文坛并受到瞩目,形成“张爱玲热”;随之产生了一些对作家本人及其创作的研究和探讨,张爱玲作品重新被认知和熟悉。
她首先用熟练的英文小试牛刀。
当时是世界大战正烈的年月,作为盟友,西方传媒开始注意中国这个素被欺侮的弱国,介绍中国人生活、中国文化的文字多起来。
张爱玲部苦修英文,在港三年没用中文写过东西。
1938 年,张爱玲在《大美晚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作品———英文散文“What a life , what a girl‘s life”,比1939 年的《天才梦》还早。
可见,她的散文创作早于小说。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盛于40 年代,其散文作品大多写于那个时期。
1942 年,她连续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和几篇影评,这几篇英文散文后被重写成中文,收在《流言》中。
1944 年12 月初出版的散文专集《流言》(上海科学公司) ,收有《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谈音乐》等三十余篇。
1976 年5 月,台湾出版了她的小说、散文合集《张看》(台北皇冠出版社) ,收入《谈看书》、《谈看书后记》等少数几篇散文。
1988 年,台湾又出版了她的另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续集》(台北皇冠出版社) ,内中有《表姨细姨及其他》、《谈吃与画饼充饥》等七篇散文。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风格在她创作初期就成熟起来。
对张爱玲散文的研究,最早的一篇是1944 年沈启无《南来随笔》,他认为:“她不是六朝人的空气,却有六朝人的华胆。
”“她走进一切的生命里去,一切有情无情在她的作品里也‘各正性命’,得到一个完全的安静。
所以,她的文章是温暖的,有庄严的华丽,也有悲哀,但不是凄凉、凄厉,所谓‘众生有情’,对人间是有着广大的爱悦的。
”年轻的张爱玲有着强烈的“世俗的进取心”,对于成名有着“绚烂”的渴望,她一再鼓励自己快些努力:“快、快、快,迟了就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于是她握笔不辍,四处出击,短短几个月,张爱玲迅速“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出名的文学杂志。
小说之后是散文,杂志之后是出专集,几乎一夜间红透了上海滩。
她的最重要的作品相继问世,如《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一版再版。
这时的她不满25岁。
张爱玲的创作创作独树一帜,就其形式特点而论,可以概括为弹性美和流动美。
弹性主要从文章构成元素的角度,通过对句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解析,细致入微地考察搜集在《张看》中的散文。
流动美着眼于文章的层级结构,即从表层形象和深层气韵和节奏两个层面,探究形成张氏散文独特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张爱玲的散文语言大半自诉身边的感受。
人生的、文化的讨论,都浸透着她的灵性。
这类有情有味的文字,是她的典型作风。
当然,不要误以为张只会写感觉丰盈,联想连翩,韵味盎然的句子,她也有思想。
不是那种严谨博大的哲学思想,或依一定阶级旨归的政治思想,而是一种现代的文明意识,在絮絮道来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举重若轻,有时,似乎不经意地点出,皆成妙语。
周芬伶认为张爱玲是语言炼金师:张爱玲的散文结构是解甲归田式的自由散漫,文字却是高度集中的精美雕塑,她的语言像缠枝莲花一样,东开一朵,西开一朵,令人目不暇给,往往在紧要关头冒出一个绝妙的譬喻。
她还喜欢套用现成的诗句、俗语、谚语,并认为是中国人语言中重要的纤维⋯⋯所构成的散文肌理深具民族风味。
旧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张的散文底色,然而她更擅长塑造新语言,有时不妨西化,有时不妨诗化。
余彬认为张爱玲的散文文体深受英国散文的影响。
“她的散文显然比她的小说更来的从容不迫,挥洒自如。
她的散文则往往可以做到起落无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其隽永的讽刺,尖新的造语,顾盼生姿的行文,使其文章显得分外娆妖俊俏。
气盛言宜,她的文章议论风生,神彩飞扬,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毫无阻滞。
正是傅雷赞叹的,是‘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
’”“另一显才气的是她的炼字炼句。
她自出机枢,陈言务去,本其聪慧,酿造出地道的张爱玲式的警句。
”“《流言》中许多文章也以议论为主,叙事、抒情倒在其次,所以张最初的散文给人的强烈印象就是作者的机智,即使好些‘记’文中也可见到大量狡黠灵慧的俏皮话,而文章的起承转合往往是靠这些轻灵的议论推动的。
”张爱玲的散文也是风俗录与人种学纪录,张爱玲对于民俗学与人种学的兴趣,可能也是出自她追求逆庸俗化与逆现实化的心理动机。
周芬伶认为“⋯⋯现代散文家像张这么擅长写穿的真不多见,但她并不是时尚的盲目追随者,从她的穿着可以看出她反叛流行解构时尚的主张。
”“读《更衣记》不能忽视她那些精美的插图,不管服装样式或人物的素描都相当生动具有艺术感,写服装史兼绘插图,当代女作家她算第一人,这篇文章对清代仕女服饰至民初服装文化颇有参考价值。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与其说她是谈京剧不如说她谈的是中国人的民族性⋯⋯”张爱玲的散文还表现了浓厚的市民情趣,她注意都市风景线里“人的成份”。
她热爱市民的俗美,于平庸的日常生活,于柴米油盐,水与太阳的遍施予人的恩惠之中寻找实际人生。
张爱玲对于人种学的阅读与研究兴趣大概从1965 年左右就开始, ⋯⋯作为业余的人类学研究者,早在二十岁左右她就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民俗学的散文,晚年承续了这方面的兴趣,这是《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的写作背景与动机。
张爱玲散文机警的特点被诸多论者所肯定。
张爱玲的机警是建立在广大的悲情之上,形成既悲凉又犀利的文风。
这一点,许多论者达成共识,如刘玉秋在《于细微处品味人生的苍凉———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一文中认为张爱玲对于世俗人生的描绘及发自于内的亲切感,是基于她对女人角色的认同,在她以世俗女子的眼光观照人生的枝微末节的同时,却又常常感到思想背景中的惘惘,她既有独特的敏锐的感性观察力,又有独特的清醒的理性。
汤正启的《美丽的苍凉———读张爱玲的散文》一文从具象———感性、抽象———理性、幻象———神性三个层面透视了张爱玲散文的机警与悲凉。
冯凌的《真实的距离———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通过张爱玲小说与散文的比较,揭示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从比较小说和散文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空间意象的不同入手,分析她的小说和散文思想内容的异同,指出散文中的“我”与真实的张爱玲之间的距离,理解她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背后所潜藏着的深深的悲凉与望。
张爱玲散文创作是“诸体皆备”,而且以写作之持续度与总质量来说,张爱玲也堪称是一个散文大家。
周芬伶认为张爱玲散文中成就及影响最大的当属“自传体散文”及“文论艺论”。
张爱玲自传性散文吸引人之处,在于强调她的“现实性”和“俗气”,文人最避讳的特质她照单全收,她对自我的洞察和自我调侃,建构了“大俗即雅”、“小恶即真”的特殊观点。
她对自我形象的描述常是低抑的、委屈的,而且带点早熟的世故。
张爱玲就是个极讲究封面设计与序跋写作的作家,她不以记录成书的背景,或作品的自我评价为满足。
反而站在一个文学的高点总览全书,有时不妨谦虚,但总要构筑一幅开阔、宏丽的图像和全景为满足,张的序跋文学性极高,光华独照,跟她的散文作品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对此,周芬伶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她认为张爱玲的序跋不仅标示她在不同时期的心境与眼光,也常常展示了她独特的文学意见。
张爱玲的序跋写得极讲究,如《〈传奇〉再版的话》,格局大,格调也高,文中有些话成为了解张爱玲作品的重要根据,这种预言式的文学自白,不仅说明了她的深思慧见,文字更是铿锵有力,显现大家气度⋯⋯最后她以本书的封面设计作结,用“生命也是这样的吧———它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
”来总结整个序文。
整篇文章浓淡交织,冷热互见,叙述、议论、抒情样样出色,确是一篇杰出的序文。
周芬伶认为张爱玲晚年的考据与译注著作,序本身就是学术味浓厚的长文,可观的是处处闪现她对文学与人性的慧见。
张爱玲散文的悲凉意味被诸多论者所论及,余彬在《张爱玲传》中写道:“享受生活的欢悦的亮色浴在了四周浓重的暗影里,机智、轻快的调子与压抑了的悲哀在《流言》中互相纠结着,交替出现,即使是最轻松的话题,也时而不期然地泛出悲凉之音⋯⋯”“这也正是张的人生态度的写照,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在现实的脏与乱与忧伤当中随处发现、体味人生‘可亲可爱’的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