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之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满分作文的十大技巧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满分作文的十大技巧高考作文2014-04-10 1046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满分作文的十大技巧找最佳角度1.准确审题。
首先要仔细研究作文命题,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写作的各种要求。
(1)分解试题:对作文试题作适当分解,以求对作文要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不致因遗漏而偏离题意。
一般来说,一篇作文试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个组成部分。
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
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组成的各个部分作准确、细致、全面的审理。
只有这样,考生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找关键词:在上面三个部分中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就像人的眼睛,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样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同时在寻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试题的各种要求都会变得简单明显,容易让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把握。
(3)变隐为显:将试题中的隐含信息说破,使其变为明示信息。
(4)化大为小:在高考作文时,要选一条思路、一个角度,一旦选好了,就要一心一意走到底。
也就是说,文章角度要小,就其一点,纵深开掘,把一人、一事、一物、一理写得深刻有力。
如北京一考生的《包容(三)》包容很大,需从小处落笔,包容很宽,需从巧妙处切入。
本文从金鱼的老住户和新朋友的相互默认,红黄两色调和之后的温柔鲜丽说起,提出‚生活中需要包容‛,然后扩展升华。
从而使主题深化。
恰当的角度使得行文自然流畅,如泉水自然涌出,处处妙趣横生。
广东一考生的《沟通隔膜的桥梁——语言》能准确审题,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通过记叙母女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使用语言去加强沟通,两代人之间就容易出现隔膜,产生矛盾;使用语言去沟通,这些隔膜与矛盾就容易消除。
全文是切合题意的。
2.巧妙联想。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
——哈萨克斯坦谚语②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由两则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题。
前者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损人者往往也害己;后者则直接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前者形象直观,后者高度概括;前者从反面入手,后者从正面论述。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内容上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立意提示:①从正面立意,一个人应该有选择性地做事,才能成就大事;②从反面立意,一个人做事如果心存害人之心,往往也会害了自己;③从辩证的角度立意,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为。
写作时,还可以由个人的行为,上升到人类的行为,并进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
如果只是抓住“有为”来写,则不是最佳的立意角度。
精彩语段:1、不为,只是为了更好地有为。
金庸说:花无常开,且有盈缺,世事本不能尽如人意。
汪国真说:我离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尼采说,我死是为了超生。
孙文弃医从政,鲁迅弃医从文,班超投笔从戎。
世上有许多人只知苦苦地追求,执着的追求,却不知放弃亦是一种追求。
现实中的我们,背负了太多,常想着许多都很重要,许多我都需要加入,甚至希望我能同时做好多事。
这样一来,每件事每件事都不见得可以完美的完成。
再放下的那一刻,突然明白,要放下一些,再拿起一些,才会得心应手。
2、有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女子,面对采访时有些紧张的年轻记者,她微笑着提议:来,看一场精彩的球赛怎么样?发现记者忘记了材料,她又抽身离开去煮咖啡来为记者解围。
她,就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这位周身散发着教养和友善芬芳的“铁娘子”因她的善解人意、因她的尊重他人、因她的顾全大局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也为她的国家赢得了更多的掌声。
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押题及范文:视野决定高度
【导语】作文作为高考语文中专项占分的题目,已经让很多学生无策,很多家长着急,今天整理了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押题及范文,大家可以在考前多看看优秀范文,积累经验。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苏南京市、盐城市高三语文试卷作文题) 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文题解析】: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审题立意。
根据对材料的把握和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材料的中心是在说“视野”,材料中对人们的视野角度做了辩证的诠释。
一种是视野小了容易满足和获得成就感,一种是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考生要注意从两个辩证的话题中选择一种进行立意。
从第一种理解可以立意为:视野变小容易满足、视野大小决定成就感。
从第二种理解可以立意为:视野决定高度、视野成就人生、大视野大气魄。
以上角度都可以是学生写作立意的角度。
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身生活,分析的时候要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这样作文才能内容深刻有一定的高度。
【优秀作文】:视野决定高度大鹏俯视万物翱翔云端,才有了鹏程万里的寓意;青蛙环视井底洋洋自得,才有了井底之蛙的笑语。
人也一样,你的视野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楚王丢了心爱的弓,这一国之君抬起头来,看到了广阔的疆域,“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推崇“仁”的儒家大师孔子抬头,看到了天地间叫“人”的群体,“人失之,人得之”。
道家尊重自然天理,老子放眼,得出“得之,失之”的天理。
楚王失弓的故事流传了千年,人们不难从中领悟: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却看出了不同的豁达,不同的视野决定了未来他们人生的高度。
宏伟的教堂里,端坐的教皇俯视围绕他的教徒:“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无需认证,无需解释,一句话便成了真理。
一群有志之士细心研究,潜心钻研,发现了不同,却被至高无上的教皇迫害,年轻的哥白尼更是付出了生命。
2019高考语文备考:命题作文“岁月的礼物”写作指导及例文
2019高考语文备考:命题作文“岁月的礼物”写作指导及例文文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岁月”指“年月”;而“礼物”,意思是“为了表示尊敬或庆贺而赠送的物品,泛指赠送的物品”。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0分〕写作指导“岁月的礼物”是一个比拟性的说法,即“岁月赠人〔或物〕以礼物”。
题目中的“礼物”,一般应取其虚指义。
此题参考立意:【一】挫折是岁月给予我们的礼物;【二】成熟,是岁月赐予一个人的礼物;【三】岁月的礼物——勇气、责任、学会与人相处等;【四】岁月的礼物是告诉我要学会“放开手”;【五】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一毫一厘的收获,便是岁月给予母亲的最好的礼物。
学生作文常见失误:【一】忽视“岁月”的含义和限制。
“岁月”指历时较长的一个阶段,不少同学未能注意到这一点。
【二】“礼物”的范围过大。
比如写“岁月的礼物是有关成长的独家记忆”,写“岁月赋予我们的礼物——人生”,这就较为空泛、含混。
像“人生”,至少可具体化为“人生的真善美”。
【三】内容上扣题不够紧密。
一篇800余字的作文,有些同学用500余字写母女冲突,然后是“我”回想往事,顿时理解了妈妈的挚爱深情,最后点题:理解母爱,是岁月带给“我”的一份礼物。
此类作文,内容主体并未扣住“岁月的礼物”,自然难得理想的分数。
开篇例如英国王储查尔斯曾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
当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岁月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落在他的肩上。
一类卷中岁月的礼物白玉婷我痴痴地望着手中被盛夏烈日融化的冰淇淋,一滴一滴,随着泪水溅落。
就像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岁月,一地伤心,拾掇不起。
像每一个贪嘴的小孩子一样,香甜可口的冰淇淋对儿时的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那时最盼望夏天,不是因为有个长长的暑假,而是在那三伏天里有一丝的清凉甜香,带给我巨大的幸福感。
这幸福的来源就是我亲爱的姥爷——这世上唯一一个在酷暑烈日下骑半小时车为我买冰淇淋的人。
2019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范文(必备(3篇)
2019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范文(必备(3篇)2019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篇一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誓死力争,保我主权争回青岛方罢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任务②火树银花不夜天《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时候任务③科学的春天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任务④时代强者中国青年今朝为我少年郎任务⑤祖国不会忘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风雨兼程,春花秋实勇挑重担,以德践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观后感君不见,我中华青年“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豪情;君不见,我中华青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毅然;君不见,我中华青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然……抱“敢将日月再丈量”之信念,怀“丈量日月”之勇气,唯我中华青年。
多少年前,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李光武大呼:“中国大车,我们推!”我们中国青年,从我做起,推动中国大车。
百年前,中国青年公车上书,向清王朝响亮撞击,撞碎封建专制;百年前,梁任公亦是少年郎,为拯救中华寻存亡之道四处奔波,谭嗣振臂高呼,同用自己的生命长叹:“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百年前的中国青年从自己做起,撞碎清王朝,寻救国之道。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_先生从自己做起,共产遍及九州大地;_从自己做起,以柔克刚,提出“求同存异”,粉碎列强图谋;赵一曼、秋瑾等爱国志士,谨遵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黄继光在家书中写道:“ 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昔日,我中国青年,用自己行动证明国难当头,虽死不足惜。
昔日,我中国青年,用身躯撞开中国紧锁的大门,使雄狮腾起,长啸天际。
今日我中国青年接力他们推着中国大车。
我们,要打开大门,大车将驶向世界具有“世界范”。
我中国青年,将在各行业,皆具“世界范”之大国风采。
看《中国诗词大会》上,青年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无论是北大博士生陈更或是新晋擂主的北斗工程师,他们都带着诗词,走向世界,使世界沉醉于古国5000年的中国文化之中。
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作文训练之十四:破立结合的立论文写作训练(精校完美打印版)
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作文训练之十四:破立结合的立论文写作训练(精校完美打印版)题目:谈“冒尖”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比单纯的立论文更丰富,表现方法也更复杂。
这种文章有三种结构形式:先立后破、先破后立和边破边立。
在文章中驳斥错误观点时,要集中笔墨,击中错误观点的要害。
立论部分论点的选择要典型,论析应力求透彻。
在写这种文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驳斥的错误观点应与文中所立论点针锋相对。
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
如在本文的题目“冒尖”中,如果确立“要敢于冒尖,敢为天下先,做新时代的先锋”这样的论点,就可驳“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最先”、“中游保险,上游冒险”等错误观点。
2.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
文中立、驳两部分内容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钉子精神赞》一文中,先立后破的结构形式充分论证了“我们在研究上也应提倡钉子的挤和钻的精神”这一论点后,用表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然而”过渡,很自然地入批驳“我有时间,不用挤”、“我有那个样子,不用钻”。
立的是“挤”和“钻”,破的是“不用挤”和“不用钻”,破与立紧密联系,浑然一体。
要注意写立论文与驳论文的区别。
写立论文时,需要用破立结合的方法,破是为了立,驳论部分是用一种特殊方式证明正面的论点,使正面的论点更加稳固和令人信服。
只要明确了破的目的,就不会把这种立论文章写成驳论文章。
驳论文中也往往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但立是为了破,立论部分是用一种特殊方式反驳错误观点,证明论敌的虚假与荒谬。
只要明确了立的目的,就不会把这种驳论文章写成立论文章。
冒尖”就是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就是要出人头地。
不论是农民、学生、科技人员、工人还是干部,只要他们勤劳致富、勤奋研究、刻苦攻关、努力工作,就可以成为“冒尖”的代表。
因此,要敢于冒尖,敢为天下先,成为新时代的先锋。
敢于冒尖,敢为天下先,可以推动历史发展,加速社会进步。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一句话人物写作素材
1.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
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他80余岁动手,90多岁才宣告完成。
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2.近80岁高龄走上T台,被网友称为“最帅大爷”的王德顺,在60岁生日时这样写道,“我并不盼望你的到来……它象征着我的成熟,也预告了我的衰老。
好在我并不服老。
”鲜活的心跳,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年轮的递增,也只是数字的跳跃;只有来自心灵的疲惫,才会带来无可挽回的衰老。
3.年轻战士卫国戍边,用满是皲裂的手,拿着冻成冰块的牛奶;高中女生武亦姝满腹诗书,用精彩绝伦的表现,满足人们对才女的所有想象;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城市和田垄之间,毅然选择后者……解析“青年”的含义,可以是爱国,可以是担当、是自强,也可以是勤于思、精于业。
4.“时代楷模”王继才在条件艰苦卓绝的开山岛上为国守岛32 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当代愚公”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
古人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葆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蓄积水滴石穿的韧劲,一个人终将在平凡中书写不凡。
5.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在辽宁沈阳,4位外卖小哥在晚饭送餐高峰期,追随并护送一位突然病发的老人,用3个多小时的陪伴,温暖了寒冷的冬日;在安徽蚌埠,“80后”特警张劼“该上的时候就应该第一个上”,浑身被火仍紧紧抓住嫌疑人,用血肉之躯阻止了可能的爆炸;在天津武清,“金孔雀”余旭用整个青春奉行了军人的使命,诠释了一个叫作蓝天的信念。
6.纵观历史,从东汉“四知太守”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的言行,到北宋包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训诫;从家喻户晓的《朱子家训》到享受千秋盛名的《颜氏家训》;从广为人知的诸葛亮《诫子书》到备受社会推崇的《曾国藩家书》;从南宋诗人陆放翁的《示儿》到清朝安徽桐城人张文瑞的《六尺巷》;从傅雷家书到当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无不教化人们秉持操守、修身齐家,为后世子孙立规立矩,使其不可乱行。
2019高考语文备考:作文“忧患意识”写作指导与范文
2019高考语文备考:作文“忧患意识”写作指导与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50分〕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有人说,忧患意识包含危机意识、预见意识、防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中华民族有忧患意识传统,不过有时浓有时淡,有人有有人没有,有人认为领导要有群众可以没有,有人认为精英要有普通群众不必人人都有。
你对忧患意识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讨论:你如何立意?〔五〕佳作展示范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
而另一粒种子说到:“我没那么勇敢。
我假设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假设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
”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
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
同样的种子,同一片沃土,不同的遭遇,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常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呆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因难与挑战虽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
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早在两千多年,孟子就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人更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法。
而李自成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过程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纳佐证。
高考作文备考之三元思辨性作文指导及“冲刀、切刀、布白”作文导写
三元思辨性作文指导环环相扣,辨清三元关系近年高考作文,出现了较多的三元概念型作文题,如2021 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新高考Ⅱ卷“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新高考I 卷“本手、妙手、俗手”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相比之前的二元概念型作文,三元概念型作文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也能有效规避猜题押题或宿构写作。
但从写作者的角度说,作文的思辨关系越来越复杂,审题立意难度越来越高,导致考场作文中普遍存在“立意不准”“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致命伤。
研究这些问题,理应成为高考作文备考的当务之急。
着眼整体,宏观把握一元或二元概念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往往会出现关键句,把握关键句,审题障碍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但三元概念型作文题涉及概念更多元,关系更复杂,材料命意往往不是一个句子所能概括的,尤其需要整体观照才能审清题意。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理解视角偏狭,立意过于片面。
以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为例,如果考生忽略作文材料和任务指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仅着眼于作文材料或任务指令中的某一点来思考问题,就会出现诸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照搬也不错”“合理的借鉴化用,何乐而不为”“独创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个性追求”等等立意。
虽然这些立意并非完全偏题跑题,但显得片面化、局限化。
审清这道作文题的命意,一定离不开宏观把握:从“移用”“化用”到“独创”,是一个逐步发展进步直至升华创新的过程——这样理解材料,不偏执一端,不拘于一隅,体现了明显的层次感、整体感,真正做到了审题立意高屋建瓴。
对于三元概念型作文来说,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观照,才能有效规避“立意不准”的误区。
厘清概念,辨析内涵三元概念型作文,有的题目中概念内涵比较直接显豁,如2022 年新高考1卷,作文材料对“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分别进行了精准的诠释;有的题目概念内涵则稍显间接晦涩,设置了审题障碍,如2021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结果诚可贵,过程更重要素材
结果诚可贵,过程更重要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2019届备考作文同构预测】⑴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泰戈尔)⑵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恋花的丽蝶,累累的果实,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明的大道。
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了一个荒漠。
(萨拉)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规范书写,不少于800字。
【升格作文】结果诚可贵,过程更重要①过程与结果,是因果关联的两个词。
完成过程就一定会出现结果,有过程不一定会出现预期结果。
但只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因此,我认为,结果诚可贵,过程更重要。
②我认为,仅仅追求结果,过程一定不完整。
获得结果的过程有多种:努力拼搏获得的,投机取巧获得的,或者努力加上投机获得的。
获得的结果可能一样,会为下一次追求结果埋下失败的种子。
就拿考试来说,某人考试前充分复习,查缺补漏,以一个完美的姿态参加了考试。
而另人懒懒散散,考试前没有充分复习,书笔都没动一下就参加考试。
没复习的人则动用“千里眼”抄袭他人卷子,最后两人成绩都优秀,表面看这样的结果非常完美。
经过自身努力的人获得优秀,而另个人靠“小聪明”获得相同成绩。
这是十分不公的,在未来需要知识时,投机取巧者必定受到现实惩罚。
因为上帝不让努力的人寒心,而让小人得志。
③反推结果,我认为过程更重要。
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什么收什么这是自然规律;怎样做事,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这是社会规律。
一般情况下,有怎样的努力,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人们羡慕成功人士的光环而忽略创业之初的艰辛与失败,这是片面的。
马云带领“十八罗汉”成立“阿里”时,资金困难,无明确方向,没人敢投资,马云借钱吃过不少闭门羹。
2019年作文备考-向时评学作文2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之——向时评学作文(2)挺立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沈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战风斗雨,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勇毅前行,书写了光照时代的历史篇章,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近日,署名为“宣言”的重磅文章《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在各大平台持续刷屏,文章回顾新中国走过的近70年历程,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指出,“历经风雨创造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今天,也必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传递改革发展的信心、坚定风雨无阻的决心、凝聚攻坚克难的齐心。
历史是最客观的尺度,见证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铿锵步伐,也丈量了改革发展走过的波澜壮阔之路。
将时针回拨到1949年,刚刚从战争中走出的这片土地,可谓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党带领人民不仅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更让饱受屈辱的民族挺直了腰杆、屹立在世界东方。
回头看1978年的那个冬天,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甚至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我们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以高速增长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让中国人民告别票证时代、走过温饱阶段、迎来全面小康。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今天,城乡面貌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交通彻底改变,工作学习的方式因为教育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更为便利,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生着改变,梦想实现也拥有了更为宽阔的舞台,而这些在几十年前不可想象。
有人说,在中国,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3亿都是一件大事,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带领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更多人提供医疗、养老等保障,这些累计到一起,每一个都是巨大的发展成就,各个领域的不断努力,汇聚的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美好生活究竟从哪里来?中国何以成长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回顾中国发展走过的道路,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概括和形容中国不畏艰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穿越风雨取得的不平凡成就,再合适不过。
2019高考语文备考:材料作文“留一条缝隙”写作指导及佳作赏析
2019高考语文备考:材料作文“留一条缝隙”写作指导及佳作赏析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那么疏,不然易散落。
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
高明的装修师傅那么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以及许多方面也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请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思路导引:如何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涵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缝隙”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它表面上不完美,其实作用巨大——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如水泥路面的缝隙),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缝隙这种细微的不完美其实是为了保持整体的完美。
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
“留一道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
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如何才能“留下一道缝隙”?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一道缝隙”?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
材料中要求“美满”,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
[写作提示]做人和处事,如果事事工于算计,利害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团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会裂变,一句话水至清那么无鱼,人至察那么无徒。
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
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
参考题目:1、一米阳光2、留白的艺术3、一条缝隙一片天空4、人生忌满5、求全责备害处多6、求全反“碎”存在问题:一是对话题理解不全面,重心把握不准确。
2014年高考作文热点时事素材及备考重点2
2014年高考作文热点时事素材及备考重点2高考语文2014-05-22 2003()30、上海六所高校考试取消语文2014年1月23日、24日两天,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
在六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
对此,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人才。
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
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
而徐汇区一所重点中学校长认为,不考语文和现在高校普遍重理轻文密切相关。
31、上海世博会2014年1月21日16时,上海世博会倒计时20140天誓师动员大会在上海举行。
从“七彩云南,和谐城乡”到“人说山西好风光”,从“齐鲁青未了”到“水润天府,生命之舟”,全国各省区市正积极策划利用上海世博会的平台,积极宣传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国际参展方的数量已经创造了世博会的历史纪录。
”据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介绍,目前已经有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国内31个省区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也将全部参展。
一座座别具风格的场馆拔地而起,黄浦江畔正翘首以待。
再过20140天,中国将迎来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伟大盛会——2014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黄浦江畔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将书写一个个全新的世界博览会纪录,见证属于全人类的光荣与梦想。
32、海地地震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4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3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当地时间2014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截至2014年1月26日,海地地震进入第15天,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
2019高考语文备考:命题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写作指导与范文精选
2019高考语文备考:命题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写作指导与范文精选作文题目: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
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一个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导:㈠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命题十分大气,考生可以得心应手,自由发挥度大,起到了“一举三得”的作用:一是不偏,但能考出区分度。
考生在作答这个题目时,材料的选择很宽泛,能多角度构思,可以是记叙、议论、编故事等;考生也可以写历史、写现实。
因此,题目不容易让考生跑题,使有文学功底的考生容易得到比较好的分数。
二是联系到生活实际。
题目本身就可以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达,因为它突出“天使”,能启发考生在构思时如何追求美好事物及高尚精神,符合大时代特点。
三是启迪了将来的高中教与学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因为,从这道题看出,只有“天下事”才是文章的“源头活水”,关注天下事才能使作文有鲜活的材料。
在话题理解上要注意:①“天使”的理解。
“天使”字面的意思就是天的使者。
在字典里它的义项: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里指天神派遣传达神旨的使者。
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或小孩,现多比喻天真可爱、给人带来幸福欢乐的人(多指女子或小孩)。
由此可见“天使”这个词不是我们中国自产的而是进口的,它的特点是可爱的﹑可亲的﹑人见人爱的。
话题中的“天使”前有个修饰语“心中的”,“天使”在话题中很明显用的是比喻义,不是“天使”的义项义,而是指跟天使的特点相似的一些东西,如一个人的目标﹑理想、信念等等,是人们心里想要的真善美的东西。
2019高考语文备考:话题作文“默默无闻与惊人神话”写作提示及例文
2019高考语文备考:话题作文“默默无闻与惊人神话”写作提示及例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毛竹这种植物在它一生中的最初五年里,你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即使生存环境十分理想也是同样如此。
但是只要五年一过,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两英尺的速度急速生长,并在六个星期之内长到九十英尺的高度。
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魔法的,毛竹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是它那长达几英里的根系。
其实,早先看上去默默无闻的它一直都在悄悄地壮大自己的根系,它用五年的时间武装了自己,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读了这那么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以“默默无闻与惊人神话”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默默无闻与惊人神话”中,“默默无闻”应理解为厚积、隐忍、蓄势、甘于寂寞,沉潜;“惊人神话”应理解为成功、绽放,厚积薄发,质变。
“默默无闻”、“惊人神话”之间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审题存在的问题:把“默默无闻”理解为默默奉献、沉默中爆发、低调处事、潜伏〔隐藏;埋伏〕、学会低头、或简单等同于“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之木,生于毫末。
任何神话的缔造,都需有默默无闻的准备和积攒。
醒目标题:最寂寞的等待,最灿烂的怒放在沉潜中爆发生命在寂寞后绽放隐忍与崛起蓄势,让神话开篇〔蕴蓄,让神话开篇〕于无声处听惊雷作文片断剖析:开头片断一:如果你羡慕火山爆发时,它的那壮丽震憾与热烈,那就请多想想它苦苦孕育的艰辛与痛苦吧。
如果你赞叹珍珠的艳丽与透明,那就请细细回想蚌的积聚之苦与默默蜕化之痛吧。
如果你惊叹蝶儿的炫彩,请你了解下一个个蝴蝶卵要在黑暗的蛹中经历数百日的煎熬,才能够破茧成蝶,为春日增添一份美丽。
如果你想创造惊人的神话,那就请先忍受默默无闻并在其中聚积力量吧。
想创造惊人的神话,就要默默地积蓄力量;想要创造惊人的神话,就要默默地忍受孤独和寂寞;批评现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9篇高分议论文提纲(标题+开头+分论点+结尾)
01同逐风波,齐飞冲天【开头段】一滴水,不管多么晶莹剔透,太阳一晒就会瞬间消逝,然而汇入大江大河,却能生机无限。
一道微光,难以察觉,可是千万道光聚在一起,足以驱走黑暗。
自然界告诉我们:同逐风波,才能齐飞冲天。
【论证段】1.美美与共,星月同辉,交流互鉴是促进文化自信的必要基础。
2.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团结互助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
3.大道同行,和衷共济,开放协作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环。
【结尾段】当成王败寇的思想深入人心,当鱼死网破成为竞技场上的常态,我们的社会,这个文明社会,不能在病态竞争中发展,而当以团结合作为马,共同开辟互利共赢的理想世界。
雪满窗棂,我们看千山竞秀;月满西楼,我们看百舸争流。
同逐风波,终得有路到龙津;齐飞冲天,方能长风破苍穹!02不屈平凡,萤火也比月光【开头段】撒贝宁曾说过:“如果命运是最差的编剧,你就要做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员。
”是的,我们或许尚未得到上天的垂青,但正如袁枚在《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哪怕我们平凡渺小如苔花,没有阳光的垂爱,没有成功的眷顾,也要努力绽放,不屈平凡。
如此,萤火之光也能堪比月光。
【论证段】1.不畏云翳,用荆棘铺垫前路。
2.不言放弃,用梦想照亮远方。
3.不甘平凡,用拼搏成就芳华。
【结尾段】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即使没有牡丹的万众瞩目;即使没有阳光的慷慨倾酒与青眼有加;即使你只是一朵生于阴暗角落的、细小的苔花,也一定要坚持梦想,相信自己、不懈努力。
纵不能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也会成就自己的别样芳华!是的,不屈于平凡,萤火也有萤火的美丽,萤火也堪比月光!03奋斗是时代不变的气质【开头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以奋斗写芳华,以奋斗赢未来,这正是这个美好时代永远不变的气质。
【论证段】1.与时俱进,做“好雨知时节”的奋斗者。
2.为民服务,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奋斗者。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热点预测14:向内走,向外走(真题模拟+预测理由+写作指导+高分范文)
热点预测14 向内走,向外走【作文真题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60分)明人徐霞客曾言:“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22岁那年,他开始“万里遐征”,历时30余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撰成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成长为一代知”地理兼旅行大家。
德国人康德沉迷于哲学研究,安于一偶,终生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家乡柯尼斯堡,生活上高度规律乃至刻板,却在波澜不惊的岁月里写出了前无古人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著作,成长为一代哲学巨匠。
以上材料引发了人们对“向内走还是向外走的探讨。
请你结合材料和自身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预测理由】二元思辨型作文题、成长类话题是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考查的话题是“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就可看作一个关系型命题,即青少年自我空间与成长的关系。
此类命题以后仍然可能出现。
【写作指导】本题以徐霞客和康德截然相反的成长之路为例,要求考生探讨“向内走还是向外走”。
根据“正反合”立意法,我们可从材料中提炼出“走遍天下”和“安于一隅”两个对立性的立意方向,并以“探求未知、突破自我”为基点,辩证融合对立双方,从而形成第三个立意方向。
方向一: 走遍天下方能成就自我成长,要不要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 徐霞客用自己历时30余年的“万里遐征”告诉我们,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能发现更为广阔而又多层面的世界,从而促成眼界、识见、胸怀、情感、思想等诸种成长要素的发育,构筑起自己崭新而又饱满的精神空间。
不仅如此,走出个人狭小的生活空间,走向遥远而又陌生的外部世界,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一次理想自我的深度发现。
方向二:安于一隅亦能成就自我成长,是不是一定要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呢? 诚然,我们可以徐霞客、李白等人的伟大出走为例,对这一问题作肯定式的回答。
材料作文“出走与凝视”素材运用指导
材料作文“出走与凝视”素材运用指导作者:李凤成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14期【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金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需要出走。
——蒋勋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
——韩少功要求: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论述类文章。
【名师解读】本道试题包含了两则材料,表面上看两则材料针锋相对:第一则强调的是人要走出去,第二则强调的是人要学会定点细观;一个是绝对的动,一个是静中有动,但实际上两则材料的内涵是“互补”的,也就是:人要在行走的过程中学会凝视。
在看清材料的实质之后,不难发现该道试题涉及到学识、实践、旅行、人类命运等诸多话题,写作角度还是很丰富的。
立意角度一:行走和认识。
在行走的过程中,一个人会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是为“开眼界”,不同的事物激发着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行走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置身在更广阔的天地之间,会更愿意去领悟事理,因而,内心的格局会更大一些。
经常出行的人,由于见多识广,接受新思想的速度会更迅速。
只是在行走中要有强烈的“目的意识”,也就是说,行走的目的性要强,如此,对事物的感受才会越深,才能丰富自己的识见。
选材小贴士:这一专题素材较多,可以从认识的角度选材,选择前人有关出行的语录,如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语录,或举出行丰富识见的事例,如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各地风俗,采集传闻对创作《史记》的积极作用,徐霞客以身犯险,对创作《徐霞客游记》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从流行的话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入手,探讨出行和人们认识世界的关系。
立意角度二:凝视与认识世界。
作家曹文轩说过,我们这个世界脾气特别古怪,你必须凝视它,它才会把大门打开,让你看到它里头的风景。
如果你不凝视它,它的大门就永远是紧闭着的,你什么也看不见。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
这双眼睛一辈子其实只做两个动作:一个叫扫视,一个叫凝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社会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而有赖于制度化约束。这也意味着,涵养法治意识,离不开一以贯之的落实。正如飞机、高铁上对吸烟的“零容忍”,让烟瘾再大的烟民也能在旅途中安分守己。制度的刚性,不仅树立了稳定的法治预期,也助推了文明的“提速”。正因如此,当“高铁霸座”连续刷屏,绝大多数人倾向于要亮剑、要刚性执法。保持权利边界的清晰可见,避免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以严格执法捍卫守法者的权益,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举手投足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对整个社会来说,实现精神上的现代化也是一次文明再造的契机,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开车逆行、违法占道停车等“目中无法”的现象依然不少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存在一个“文明的剪刀差”: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一些人越来越懂得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却常常对法律规范表现出无知或冷漠,以致每每“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事实上,珍视自己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随意上网谩骂;希望医生重视自己的诊疗机会,不等于一言不合就挥拳伤医。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诱发争端的导火索。正如法律格言说的那样:“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换句话说,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
不守规则的代价需要提高,守规则的意识则需要深入人心。不久前,一位警察在给违规车辆开罚单时,发现6岁的孩子正在“教育”违规的父亲:“我爸该罚,喊他停在停车库他不听,到处乱停车,就要处罚他。”幼小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违规的“代价”,但却从心底里认同“守规则才是对的”。为刚性的规则体系构建成风化雨的文化环境,通过教育的方式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才能让自觉遵守规则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
有时候,矛盾、误会乃至风险,常源于对规则的漠视。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是没意识到“自己声音大会影响他人”,稍加提醒还能改正;但也有人属于“明知故犯”,规则于自己有利就遵守,规则妨碍了自己就破坏;更有甚者,认为守规则是笨拙、迂腐、怯懦,绕过规则得了便宜,才显得聪明、灵活、有本事。凡此种种,不仅容易引发矛盾、扰乱秩序,还会“摊薄”社会信任,带偏社会风气。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尽人皆知的俗语,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任何一种文明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支撑。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法治和规则同样如此。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社会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不断的打量和试探,社会如何维系,文明又如何延展?就像机动车要靠右行驶一样,如果有人“赶时间”选择逆行,固然得到了一时的便捷,但也制造着安全隐患。正因如此,我们信仰法治、遵守规则,是为了让公共空间变得稳定、可预期。规则是文明的内化,被普遍遵行的规则就像安全带一样,是社会健康运行的安全保障。
不久前,有地方的教育部门对社交网络中的家校群“约法三章”,制定出提升网络平台交流效率的新规则。网友感慨,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构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
如果长时段观察中国社会的风气变迁,文化史学者可能会用“清新社会”来形容近年来公共场域的改观。在餐馆,适量点餐、文明用餐已成当代饮食守则;在景区,乱扔垃圾、折枝摇树的现象越来越少;红白喜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新礼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净化着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文明、理性正在成为时代的底色,支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
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法治,正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不仅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也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法治这趟列车上,没有一个人在车窗外,大家彼此关切且彼此成就。
正如网友写的,“文明靠法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应该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不文明行为之所以更为刺目刺耳,除了社交媒体这个放大器,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信奉法治者越来越多,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这能从一系列公共话题的探讨中得到印证。面对侮辱烈士名誉事件,鼓励“骂回去”的少了,呼吁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权立法者多了;看到因延误而大闹机场,一道起哄者少了,认可“黑名单”制度者多了;对于警察执法,更多人能站在公允立场,支持“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宽松软”。对热点话题,公众的探讨越来越不局限在事实浅表,而逐渐向法治层面深入,这是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的体现,也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
公共场域的文明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成熟。思想者说,对文明的真正检验,不在于人口多寡,不在于城市规模,不在于庄稼产量,而在于看这个国家造就出了什么样的人。许多人都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谆谆提醒中国公民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正如在一滴水中折射出太阳,一个果壳里藏着整个宇宙,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文明的因子。文明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更体现在你我日常的举手投足、洒扫应对。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当中国出境游突破1.3亿人次,每一个乱丢的瓶子、乱闯的红灯,都有可能影响别人的文明观感。这就需要我们以“文明使者”的自觉,体现出和大国身份相适应的文明教养,与“礼仪之邦”相匹配的中华风范。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之——向时评学作文(14)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主题系列
培育深入人心的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识(人民观点)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飞机上,有乘客把脚放在小桌板上,被乘务员劝阻后却指责机舱管理不够人性化;女子骑电动车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出租车发生剐蹭,未受伤的情况下竟索要高额赔偿;小区门口,未拴牵引绳的宠物狗吓到孩子,妈妈赶狗保护孩子,反遭狗主人拳打脚踢……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人深思:为什么规则会被无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规则体系日趋成熟,如何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意识、精神文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
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发生后,许多人也在悲痛之中追问:面对流动社会,公共安全该如何保障?在道德教化之外,怎么做才能惩前毖后?对此,近日辽宁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用法槌作出回应:法治。在3起与之类似的拉拽公交司机案件中,被告人均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一结果,让密切关注公共安全的人们感到宽慰。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近期发生在公共场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事件才显得格外刺目,引发舆论普遍谴责。因坐过站,重庆万州一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车辆坠江;同样的原因,北京一乘客抄起整箱牛奶砸向司机,造成事故;高铁和公交上公然“霸座”,无理取闹;面对警察的正常执法,撒泼打滚、胡搅蛮缠……此类不文明行为的个案,引发网友留言:你的公民素质已“欠费”,文明“余额”已不足。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某种程度上,公众的“义愤”构成了健康社会的免疫力,形成了社会向善的道德土壤。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构建匹配我们时代的精神文明,就是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而我们社会也将因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闪耀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文明之光,照亮前路、引领未来。
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在传统熟人社会,人的流动性不强,熟人之间的评价,构成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住了3年没跟邻居说过一句话”也不鲜见。这样的“陌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彼此关系,定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楼道里“不准倒垃圾”的告示,到国家的成文法律,只有规则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也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
【附】时评作文写作模板
总体框架:引、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间主体:议(分析问题),讲清楚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好处/危害);兼谈对立面
思维方式(即是“论证角度和方法”):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结果分析、背景分析、辩证思维、比较分析、让步思维(注意思考感受在例文中如何体现和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涵养法治意识,呵护的正是社会文明。醉驾入刑后,喝酒开车者大为减少。人们从一开始的“忌惮严查”到后来“自觉遵守”,再后来,同桌都来劝着“开车别喝酒”。一个法条改变的不仅是路上的文明,更有饭桌上的风气,是行为更是思维。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法治会不会显得人情淡漠?应该说,法治社会之治,确实迥异于熟人社会,但它并不意味着冷漠无情,也从不排斥人间真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电子商务法的保障下,键对键的网络交易,可以比面对面的传统交易更安全;有法律保障的“常回家看看”,不仅在强调个人的尽孝义务,也在保障今后被孝顺的权利。那些因为遵纪守法而付出的“代价”,兜兜转转,最终能得到整个社会的文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