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

合集下载

《空间与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空间与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空间与图形》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图形和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如各种形状的积木、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形状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讲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的数量、角度的大小等,帮助学生理解图形。

3.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如让学生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让学生用图形来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然后画出它们的形状。

2. 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感知和理解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一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学过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构建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关系网络。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道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立体图形和平面之间的相互转换,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重点:1、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网络,并还能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图形的变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图形特征与转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方法的选择: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教学手段的利用:利用多媒体课件,目的在于通过大容量的信息,直观、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老师:同学们,平时的课余时间生活都干些什么呢?有没有踢足球的同学?(展示ppt课件)欣赏足球场的图片、我们都能找到那些学过的图形呢?二、直入主题,教授新知刚才我们说了好多同学的图形,那么想不想,把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老师: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引入,“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点是最基本的图形;有无数个点可以组成线;由线的平移和旋转就可以组成面;再由面的平移和旋转就可以得到立体图形。

反之亦可,表示关系为:点↔线↔面↔体。

线(线段、射线、直线、同时还有曲线)面(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分:可以按由线段围成:(三边的和多边的)和曲线围成来分)老师:展示ppt:立体图形的分类、学生:自己分:老师:老师总结、刚才的分类归纳,同学们做的很好,基本掌握了所学过的图形之间的关系,不过这些分类都是很不固定的,都有自己的灵活性。

每个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自己独特的分类。

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就可制定一份自己的归纳学习表格。

三、例题解答老师:通过影片的展示,大家对空间与图形有了一定了解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老师看看大家还能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吗❶猜猜我是谁?我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棱角我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棱角我可以朝一个方向滚动,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圆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21世纪新教材》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所以,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但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下面我想就小学数学第一册《空间与图形》这个课详细的说明。

《空间与图形》一、创设情景我们一起变魔术。

在这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有一些小东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请同学到前面摸出物品,说说是什么放在桌子上。

〖环节意图〗“变魔术”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同时充满了神秘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思考问题。

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做了情感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1、观察桌子上的物品,师:“桌子上的东西很多,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么物品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把物品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

多种方法比较后学生找到了最恰当的分法。

〖环节意图〗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到感性上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受图形之间的不同。

教师鼓励学生“自圆其说”不人云亦云。

2、引出新课《空间与图形》个别学生已经能说出图形的名称,老师要给予肯定。

〖环节意图〗出示彩色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新知1、动手分自己带的物品。

要求:仔细观察物体的外形。

边摸边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自己带的物品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进一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是对先前知识的复习巩固。

通过动手触摸物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分辨不清楚。

)2、出示:“长方体”,说说是什么图形?〖环节意图〗老师先不给出准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202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一年级是孩子们正式进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起始。

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数学思维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精力去引导他们。

那么在教学之初,就必须要全面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目标、教学策略等,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学情分析刚进入到学校的孩子们,他们的原有基础也是参差不齐的。

有的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学会数10以内的数和简单的一位数加法和减法,有的什么都不会。

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又需要慢慢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会一些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编排。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三、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空间与图形_5、图形与位置搭一搭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空间与图形_5、图形与位置搭一搭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空间与图形_5、图形与位置搭一搭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如下: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五节——图形与位置。

我们将通过搭一搭的活动来学习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与位置知识,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小玩具和卡片,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教学过程2. 讲解与示范:我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例如,我将一个小玩具放在另一个小玩具的上方,让学生说出一句话来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3.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发放一些卡片,上面有不同的图形和位置关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形的位置关系。

4. 例题讲解:我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例如,我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位置关系。

5. 小组活动:我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些图形,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描述,来练习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图形,并标注出它们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些常见物体的位置关系,例如桌子在椅子的上方,书在桌子的左侧等。

答案:略2. 请学生画出一些图形,并标注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描述时,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我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综上,本节课通过搭一搭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图形与位置知识,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数的认识,能正确读写0-20各数,并理解它们的大小关系。

学会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认识基本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与识别。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加减法运算。

基本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掌握加减法运算中的进位与退位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为新课做铺垫。

2. 新课讲解数的认识: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让学生感知数的存在和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特征和关系。

加减法运算: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过程。

教授进位与退位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技巧。

基本图形认识:利用图形卡片或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认识并区分不同的图形。

通过观察和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判断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4. 小组合作与交流分组进行数学游戏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直观式教学:利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知数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计划一、全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研究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有50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生活还不适应,学生的行为研究惯都没有形成,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研究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三、全册教学要求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8、体会研究数学的兴趣,提高研究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研究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的展开也注意了由创设情境、实物引入──操作感知──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8篮子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 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 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 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 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 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 在合作交流过程 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数一数
1
1 9.02 —9.08
比一比
2
1~5 的认识
3
2 9.09 —9.15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1
3 9.16 —9.22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4
4 9.23 —9.29 0 的认识和有关 0 的加减 2
5

认识物体和图形
2
5 9.30 —10.06 6 10.07 —10.13
16 12.16 —12.22
9 加几
17 12.23 —12.29
8、7、6 加几
18 12.30 —01.05 5、4、3、2 加几
整理和复习 19 01.06 —01.01.19
总复习
21 01.20 —01.26
总复习迎考
22 01.27 —02.02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 10 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 分同学已能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 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 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 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授课目的:1、经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色,会辨别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着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看法。

3、经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研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近联系。

授课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授课过程:一、设疑激情1、说学具: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2)生:对!数学王国里的小宝贝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

(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3)报告: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一样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2、纲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一试看。

二、操作感知A:分―――提示看法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报告:哪个聪颖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相同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3)揭穿看法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依照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种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4)活动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B:摸―――感知长方体a:感知长方体(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报告: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此刻感觉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此刻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年级数学上册《空间与图形》教案设计

年级数学上册《空间与图形》教案设计

年级数学上册《空间与图形》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图形1.1 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1.2 教学内容:介绍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

通过实际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

1.3 教学活动:通过展示实际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常见的这些图形。

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正确识别和描述更多的图形。

1.4 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图形,拍照或者画出来,下周带来展示。

第二章:平面图形的面积2.1 学习目标:理解面积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学会使用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面积是图形所覆盖的平面区域的大小。

学习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的面积。

2.3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测量和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

使用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进行面积的表示和计算。

2.4 作业:给定一些图形的尺寸,让学生计算它们的面积,并填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章:立体图形的认识3.1 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基本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3.2 教学内容: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特征。

通过实际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识别和描述这些立体图形。

3.3 教学活动:通过展示实际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立体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立体图形。

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正确识别和描述更多的立体图形。

3.4 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拍照或者画出来,下周带来展示。

第四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4.1 学习目标: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会使用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米等。

4.2 教学内容:介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是立体图形表面的总面积,体积是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身的作息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身的作息时间。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家想一想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在认识钟表时,我学会了两种时间的写法,如早晨7时30分,也可以写成7:30。

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半时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说得真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好像同学们头脑中就有一块表似的,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真棒!再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还有球。

我的文具盒、课本都是长方体的。

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的。

我们用的水桶、水杯是圆柱的。

我们上体育课用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讲的实例非常恰当。

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几何图形等立即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巩固训练1.认一认,连一连。

师:我们的知识点说得很到位,那解决问题怎么样呢?看一看,想一想,做这些事情该是什么时间?连一连。

(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7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习题。

2.几何图形。

师:给下面的物体分分类,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题)(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将已学过的形体进行分类)3.位置。

2024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9篇)

2024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9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9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文档,仅供借鉴。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篇一教学内容:8和9的组成P55 P60 3、4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8和9的组成教学过程:一、引入提示:蔚蓝的天空上星星在闪,月亮奶奶想把星星摆成两份,如果是你会怎样分呢?二、新授请你拿出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你能分几种?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汇报,说一说你分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观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每一种分法吗?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师演示9的分成,学生填书上的空。

2、读一读学生互相读8、9的分组成3、做游戏1、猜数2、拍巴掌3、小猴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经历从日常中抽象出的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数量的1的物体,认识1—10各数;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2、能力: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

3、情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体会交流的乐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理解1可以表示单个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教学难点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述、练习、讨论教具准备二幅情景图(教材第4页主题图),1—10的数学卡片。

教学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一个图钉,一把扫帚,一台电视,一双筷子。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加减法、几何图形等。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数字1-102.第二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3.第三单元:认识几何图形4.第四单元:认识数字11-205.第五单元:比较大小6.第六单元:分类与排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加减法、几何图形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认识数字1-101.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能正确书写。

(2)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2.教学方法(1)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10。

(2)设计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1)数字的认识:1、2、3、4、5、6、7、8、9、10(2)数数能力的培养:从1数到10,从10数到14.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10,学习数数。

(3)巩固:通过游戏、练习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

2.教学方法(1)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

(2)设计练习题、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加减法。

3.教学内容(1)加法的认识:加号、加数的概念,加法算式的书写。

(2)减法的认识:减号、减数的概念,减法算式的书写。

4.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引导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学习加减法运算。

(3)巩固:通过练习题、游戏等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单元:认识几何图形(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图形的识别能力。

2.教学方法(1)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认识几何图形。

(2)设计练习题、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几何图形。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形,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进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进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视察现实事物,渗透运用意识;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进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爱好的产生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

(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爱好,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爱好的坚持1、初步感知(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换后集体交换(2)描写:光辉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轻巧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很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座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换(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换(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形状和空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形状和空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形状和空间一、教学目标1. 认识常见的二维和三维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等。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形状的特征和性质,如边、角、面等。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形状,并进行分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绘图纸、彩色笔等。

2. 教学材料:图片、实物模型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常见的形状图片,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形状吗?请描述一下这些形状的特征和性质。

引导学生联想和回忆。

2. 认识二维形状(3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手绘图形,向学生介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常见的二维形状。

教师可以描述每个形状的特征和性质,如正方形有四条边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有两对边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等。

学生可以在纸上模仿教师的图形,进行实践操作。

3. 认识三维形状(3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等常见的三维形状。

教师可以描述每个形状的特征和性质,如球体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边和角;圆柱体有两个平行且相等的圆底,侧面是矩形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感受不同形状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4. 形状分类与比较(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在学生的书包、教室里,还有其他一些地方,我们还能找到哪些常见的形状?将这些形状进行分类,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和共同特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形状分成二维形状和三维形状两类,并让学生找到每类形状的代表性物体。

5. 活动与巩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形状识别的游戏,教室里贴满了各种形状的卡片,学生需要找到相应形状的卡片并将其贴在黑板上的相应分类区域。

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检查分类结果,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节的数学教案,学生能够有效地认识一些常见的二维和三维形状,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形状和空间关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形状和空间关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形状和空间关系尊敬的教师,以下是符合题目需求且适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形状和空间关系的文章:认识形状和空间关系本节课程的目标是帮助一年级学生认识常见的形状,并理解形状之间的空间关系。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识别不同的形状,并能够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形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1. 引入(Introduction)- 10分钟在引入部分,我们将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起他们对形状和空间关系的兴趣。

老师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物体或卡片来展示不同的形状,并鼓励学生与他们分享对形状的认识和观察。

2. 形状认知(Shape Recognition)- 20分钟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帮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老师可以使用图片、物体等教具来展示这些形状,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不同形状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

3. 形状比较(Shape Comparison)- 20分钟接下来,我们将让学生比较不同形状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通过将不同形状的图片放在黑板上或使用幻灯片展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形状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4. 空间关系(Spatial Relationships)- 20分钟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让学生了解形状之间的空间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一些物体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形状的位置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个球在一个盒子中的位置,或者两个形状之间的相对距离等。

5. 实际应用(Real-life Application)- 15分钟最后,我们将展示形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图片或物体,让学生发现形状在我们周围的存在,并讨论形状如何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通常会使用什么形状的表盘来显示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

小学数学教课方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课方案数学教课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质相联系。

《 21 世纪新教材》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所以,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觉数学,不单是数学自己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课的需要,更是培育将来人材的需要。

下边我想就小学数学第一册《空间与图形》这一课详尽的说明。

《空间与图形》一、创建情形我们一同变魔术。

在这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有一些小东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请同学到前方摸出物件,谈谈是什么放在桌子上。

〖环节企图〗“变魔术”关于学生来说很风趣,同时充满了神奇感,有益于惹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有激烈的学习梦想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才有可能踊跃思虑问题。

活跃的讲堂氛围为整节课做了感情上的准备。

二、揭露课题1、察看桌子上的物件,师:“桌子上的东西好多,如何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么物件呢?”学生经过思虑回答把物件(分类,并谈谈是如何想的。

)教师鼓舞学生踊跃思虑采纳不同的方法分类。

多种方法比较后学生找到了最适合的分法。

〖环节企图〗在察看以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详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经过察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把新旧知识有机的联合在一同。

察看的角度不一样会有不一样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在察看比较中获取感性上的认识,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去感觉图形之间的不一样。

教师鼓舞学生“自作掩饰”不亦步亦趋。

2、引出新课《空间与图形》个别学生已经能说出图形的名称,老师要赐予一定。

〖环节企图〗出示彩色的图形易惹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稳固新知1、着手分自己带的物件。

要求:认真察看物体的外形。

边摸边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企图〗自己带的物件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进一步体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也是对先前知识的复习稳固。

经过动手触摸物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在一同发挥作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类特别的长方体学生疏辨不清楚。

)2、出示:“长方体”,谈谈是什么图形?〖环节企图〗老师先不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充足说出自己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空
间与图形》教案
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21世纪新教材》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因此,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下面我想就小学数学第一册《空间与图形》这一课详细的说明。

《空间与图形》
一、创设情景
我们一起变魔术。

在这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有一些小东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请同学到前面摸出物品,说说是什么放在桌子上。

〖环节意图〗“变魔术”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同时充满了神秘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思考问题。

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做了情感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1、观察桌子上的物品,师:“桌子上的东西很多,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么物品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把物品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

多种方法比较后学生找到了最恰当的分法。

〖环节意图〗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
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到感性上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受图形之间的不同。

教师鼓励学生“自圆其说”不人云亦云。

2、引出新课《空间与图形》
个别学生已经能说出图形的名称,老师要给予肯定。

〖环节意图〗出示彩色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新知
1、动手分自己带的物品。

要求:仔细观察物体的外形。

边摸边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自己带的物品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进一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是对先前知识的复习巩固。

通过动手触摸物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分辨不清楚。


2、出示:“长方体”,说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老师先不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经过争论学生动脑思考,老师在通过实验验证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3、实验验证:左边三组闭上眼睛,右边三组观察。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把它们放在桌子上,分别放倒。

让左边三组
同学睁开眼睛,问他们长方体和正方体和刚才相比有什么不同?左边三组同学说:“长方体倒了,正方体没有变化。

”再问右边三组的同学是不是这样。

右边三组同学争着说:“不是这样!正方形也倒了。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环节意图〗从学生分类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好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从生活中来的思想。

这也是培养学生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通过对比观察等手段让学生自己找到它们的不同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很浓厚的兴趣。

四、巩固复习(游戏)
1、创设情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朋友“嘟嘟”。

它邀请大家参加“闯关大行动”这个节目。

顺利通过三关的同学会有小礼物。

〖环节意图〗可爱的小猴子能激发孩子们关心保护小动物的热情。

21世纪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以此作为向学生渗透人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良好契机。

好胜心强是儿童的天性,老师抓住儿童这个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吸引他们的注意。

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1、第一关知识小屋:先观察再分类。

〖环节意图〗老师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教学服务。

老师先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顺利过关的学生予以表扬。

2、第二关组合变变变: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先用8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长方体,看那个小组摆的最多。

再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环节意图〗一方面,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
更多的信息。

在小组内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一起,更有利发散学生的思维。

小组的成功往往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开放式的练习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方法比老师要多,老师及时鼓励保护好他们的学习热情。

4、第三关:智力大比拼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摆图形(比较难的)看一看说说图形是由几块儿小正方体组成的。

简单说明理由。

〖环节意图〗闭上眼睛增加神秘感,同时也是为了增加难度更好的教学。

五、联系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到处可见这“几个好朋友”你能说说吗?举例。

〖环节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六、点题小结
这节课是如何体现“让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的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十分重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愉快、主动的探索知识、参与到学习中来。

只有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的空间。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做到了前后呼应。

如:创设情景这一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摸出物品,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感到有趣。

把抽象的图形和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动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

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很有趣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2、多种感官协调发展,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功能,思维活动的效率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
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如:多种感官协调发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

摸自己带的物品;在组合变变变这一环节中体现的最明显。

用8个小正方体摆大长方体、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等。

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设计“开放式”练习,启发思考,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良机。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北京市21世纪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老师设计练习时必须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励,进行“开放式”练习。

要多与学生做情感上的交流,即使学生的回
答错误,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

想方设法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诱导学生多方面探讨,多方式表达,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如:用8个小正方体摆大长方体、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等。

老师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学生的思维不受定势的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探索、交流。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阔了,也轻松的学会了。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如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参与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在学习中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有所提高。

既掌握数
学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学习的能力。

这是老师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

我愿意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做一点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