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保国探路24年的北斗领航人

合集下载

林宝军,谱写北斗传奇的头号功勋

林宝军,谱写北斗传奇的头号功勋

驿站悦读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这一刻,北斗全球服务信号在无形时空传播开来。

寰宇苍穹、星罗棋布,全球真正有了“中国北斗”的导引和陪伴。

中国北斗,在21世纪、在全球融为一体、世界互联互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又一次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林宝军,作为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其功勋卓著,万众敬仰。

那么,这位“北斗”功勋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一个农村孩子的选择:挣钱还是为国效力林宝军于1961年出生在吉林长岭农村。

他是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曾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的全部论证工作。

创新研究院是一个“学霸云集”的高等科研院所,而林宝军在这里是一个“学神”级的人物。

他本科学的是内燃机专业,硕士是计算机专业,博士是软件控制专业,博士后是高能天体物理专业……16岁那年林宝军进入了吉林工业大学,他当时选择了内燃机专业,因为“表哥就是修车的”。

大学毕业后,林宝军到一家柴油机厂当了汽车发动机工程师。

过了一段时间,林宝军“感觉不好”,总不能一辈子就干这个。

他又继续考取了不同专业的硕士、博士。

1993年,硕士、博士都是“稀缺人才”,更别说是博士后了。

博士后出站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空间中心工作。

这里,就是研发神舟飞船载荷的“根据地”。

这个时候,深圳沿海地区正在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林宝军的很多同学都去南方创业了,“我只记得,他们一个月挣的钱,我挣一辈子都赶不上。

”当年神舟飞船的研制,除了对科学学术层面有较高的要求外,还对工程层面有极大的需求。

这就使得科研工作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当时的环境是,科研机构重学术、重探索、重讨论,但“造飞船”又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国家经费不多,工程部门又着急完工。

这种情况加上院所外风生水起的改革开放形势,导致神舟载荷研制人马换了一拨又一拨。

小学科学学生小论文:北斗—中国的火眼金睛

小学科学学生小论文:北斗—中国的火眼金睛

北斗——中国的火眼金睛“朋友们,还记得吗?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主持人任鲁豫在2020年央视春晚和大家介绍道,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的工作人员携嫦娥五号返回舱登上舞台向全国人民拜年。

我坐在电视机前,一脸的痴迷和崇拜。

我是一个小天文迷,我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或者航天工作者。

我平时喜欢通过家里的望远镜观察月亮、火星、木星等等,宇宙有太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前段时间在各大媒体刷屏的嫦娥五号让我国大出风头,我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感到由衷的骄傲。

但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过网络、书籍,我收集了许多知识与大家分享。

2020年6月23日上午9点43分,四川大凉山,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的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收官。

这是一颗同步轨道卫星,也就是发射上去以后,如果我们在地面上观察它,它是悬在天上不动的。

北斗卫星是中国为全球用户提供的24小时不间断,无论刮风下雨的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设施,分别由30颗北斗三号卫星、15颗北斗二号卫星以及许多颗试验卫星和备份星共同在轨组成,他们各自飞行在不同高度和不同角度的太空轨道。

我们虽然看不到卫星,但是我们的智能手机却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卫星信号。

无论我们走到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我们头顶上至少有8颗北斗卫星在运行着,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北斗卫星都能从遥远的太空帮我们计算出精确的位置。

它可以提供精准的时间服务,精准到几百万年只差秒,为全球的经融交易提供保障,我们平时坐的高铁动车同样也需要精准的时间校准;可以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服务;可以提供导航服务,汽车、飞机、火车、轮船都需要它。

卫星定位系统十分强大,即使你身处偏僻地区或者深山中,手机信号没了,但是卫星定位信号还有。

不过像美国的GPS这样的定位系统,你只能通过它的广播信号算出自己的位置,但是你还是无法跟外界沟通,而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独创的短报文功能,拥有类似于发短信的功能。

谢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行梦筑人为这段素材写出素材解读

谢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行梦筑人为这段素材写出素材解读

谢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行梦筑人为这段素材写出素材解读“北斗人”谢军:我们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航天追梦人仰望星空,我们能看见两个“北斗”。

一个有7颗星,已在宇宙间存在亿万年之久,自古以来为人类指位定向;一个有30颗星,从无到有诞生发展不过26年,在浩渺太空却能为人类提供精确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为“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馈赠;后者名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项由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奇迹。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每谈及此,谢军总是有诸多感慨。

1982年,谢军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工作,从这里踏上航天之路。

一张蓝图绘到底。

198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芳允提出了利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即双星定位设想,由此开启了筚路蓝缕般的伟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号卫星系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2000年,2颗北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一号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可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系统设计建设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了“快、好、省”的原则。

2004年,当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工程正式启动时,谢军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岗位。

于谢军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职责。

相较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要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谢军坦言,尽管研发之路困难重重,荆棘载途,但他和团队从未轻言放弃,始终攻坚克难,逆流而上。

在谢军记忆中,2007年是北斗二号的一个重要节点。

“为了保证国内申请的宝贵的频率资源,我们克服困难,在4月14日成功发射了北斗二号第一颗导航卫星。

”谢军说。

首战告捷,也正式拉开了北斗二号组网建设的序幕。

从那之后,北斗二号进入了组网建设快车道。

2010年,成功发射了5颗北斗二号卫星;2011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统;2012年12月,14颗卫星正式组网运行,北斗二号系统提供正式运行服务。

2023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精选: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运用示例(单项+综合)

2023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精选: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运用示例(单项+综合)

2023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精选: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运用示例(单项+综合)人物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适用主题】爱国精神;艰苦奋斗;坚守岗位,不负信任;“人”之大者,为国为民;学习,永远在路上;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以己之力,报效社会;强国,科技先行。

【示例1】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

从哈军工到苏联,钱七虎潜心研究防护工程十年,为我国防护工程事业建起了一座打不烂的地下钢铁长城。

作为共和国最早的一批铸盾人,钱七虎心系人才培养,将获奖奖金和津贴全部捐助给贫困学生。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七虎的身影始终在黄土中冲锋陷阵,无悔奋斗年华。

【示例2】“耄素之年自有狂,三尺讲台八千日,固北疆,战南洋....“有学生用这样几行字为老师作了速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传师道,育儒将”一直是钱七虎坚守的事。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钱七虎就将所获得的各种津贴奖金等用于公益慈善事业,也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生,他传递着一个科学家心中有国、心中有民、心中有仁、心中有爱的动人情怀,为后生晚辈持起一盏读书、做人的灯。

人物二:马兰花儿童合唱团创办人邓小岚【适用主题】无私奉献;让音乐走进乡村小学;音乐和爱都有治愈的力量;坚守乡村,奉献自我;知感恩,懂回报。

【示例1】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邓小岚在抗战时出生于马兰村,长大后又从北京回到河北马兰村,坚守大山18年。

她创办的马兰花儿童合唱团,在2022年登上北京冬奥会的舞台,清澈童声响彻世界,而她自己却倒在了筹备儿童音乐节的现场。

她如一头巨鲸,用温暖真挚的坚守回报了这片生养过她的土地。

【示例2】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

”邓小岚便是如此。

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打造“音乐城堡”,协调捐赠图书乐器,创造演出机遇……几十年的用心筑梦,让马兰村的孩子眼界更开阔,状态更自信。

终于,“马兰花”的天籁之音,从大山唱到了鸟巢,深山小花绽放奥林匹克舞台。

“北斗少帅”王飞雪

“北斗少帅”王飞雪

zhigong falütiandi社会广角前不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喷射出烈焰,拔地而起,北斗系统第55颗,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设完成,中国天眼可服务全球。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飞雪,深邃的目光紧盯大屏幕,百感交集。

这位埋头苦干25年,逐梦北斗,被“卫星之父”孙家栋誉为“亮剑”式的北斗人,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怀?“学霸”少年倾情国防王飞雪,1971年1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县城,从小品学兼优。

1988年6月,读高三的王飞雪被保送北京大学。

13岁时王飞雪看国庆阅兵式,科技方队的银河彩车和“银河-I”“国防科大”等解说词让他久久不能忘怀,这个心怀“银河梦”的少年毅然选择了国防科大。

本科学业4年很快结束,中科院向成绩优异的他伸出橄榄枝,国防科大保送他本校读研参军。

当时商品经济风起云涌,大批知识分子和国家干部纷纷出国或下海经商。

“我要参军!”少年时的梦想又一次感召他。

“军强则国强”,王飞雪选择留校,并选择了国家急需的精确制导方向。

他一年半完成硕士学业,提前攻博。

1995年,王飞雪偶然得知北斗导航系统因信号快速捕获难题而停滞了10年。

10年都解不开的难题,激起了这位年轻博士生的兴趣。

经过几个通宵的反复推理论证,王飞雪确立了新算法。

当他红着眼睛把方案交给系主任时,系主任眼睛一亮,他们一起完善了方案,并反复确定了可行性。

方案很快得到了中科院陈芳允院士的高度关注,最后认定可以让王飞雪尝试。

王飞雪又面临新的抉择:接受北斗任务,意味着之前一年多的读博努力清零。

祖国的需要就是军人的责任,他果断地接受了任务。

那一年,王飞雪24岁,从北京带回一台电脑和4万元实验经费,他把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仓库收拾成实验室,开启攻坚战。

他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奋战,浑然不问世事。

直到有一天,王飞雪碰见几个同学,一打听,才知道因为他3次推迟论文答辩,--35zhigong falütiandi社会广角其他同学也因此延迟了。

开讲啦——“杨长风、胡杨”

开讲啦——“杨长风、胡杨”

开讲啦——“杨长风、胡杨”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第11期作为创新无止境,我们的梦想也无止境,我们的北斗也是无止境。

——杨长风《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度科技人物杨长风,现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是包括杨长风在内的几代北斗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2000年4月17日,我国在国际电信联盟组织争取到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按规定必须要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卫星并成功收到信号。

北斗二号立项的时候是2004年,所以说只有3年的时间了。

北斗团队夜以继日,赶在2007年4月初进入到发射阶段。

发射前三天,卫星伴随着火箭进入发射塔架,应答机却突然出现异常,北斗人72小时没有合眼,及时排除了隐患,4月14日凌晨4时11分,火箭成功发射,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于4月17日晚上8时许传回信号。

此时,距离国际电联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

经历了这惊心动魄的“背水一战”,北斗系统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2014年,56岁的杨长风从85岁的孙家栋院士手里接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師的担子,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数以上的国家使用上北斗系统,中国的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适用话题】不懈努力;国家脊梁;北斗精神……做你自己也会吸引到和你同频的人。

——胡杨24岁的胡杨2019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在家乡——黑龙江伊春。

伊春,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曾是一座典型的林业城市。

胡杨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靠着这片森林谋生,上山伐木,再运往南方。

但随着自然保护意识的增强,封山育林政策实施后,当地林业也走向衰落。

旅游、民宿和特产,是胡杨最初想到的三个返乡创业方向。

小兴安岭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辽阔偏僻,于是她把目光放在了特产上,黑木耳、大米、山野菜、药材等等。

同时她也想把家乡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下来,所以最终选择了短视频和电商相结合的方式。

2019年12月她开始在抖音上传视频,现在,胡杨每天需要将几十或上百个订单发往全国各地,同时拍摄记录自己的家乡生活,“很多人想念东北的一草一木,他们看到景就会想起来自己的故事。

刘经南院士我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开拓者

刘经南院士我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开拓者

721驿站悦读刘经南院士:我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开拓者沈黎明2020年6月2339时43分,我国第| 5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引起世界瞩目。

说到我国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刘经南,他在我国科学教育界,可谓大名鼎鼎,成就卓越:作为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大地测量、GPS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三次获国家科学进步奖,是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开拓者,有“中国GPS之父”的美誉;作为教育家:他是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高端优秀人才。

立志要当科学家,历尽坎坷终于圆了科学梦刘经南祖籍湖南长沙,1943年出生在重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躲避战乱而迁往重庆的父母带着他回到故乡。

刘经南自幼聪慧,上学后,从小学到中学,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

读高中期间,他看到新中国正在加紧建设,便萌生了将来要当科学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想法。

于是考大学时,对生物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他报考了北京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然而没有想到命运之神竟和他开了个无情的玩笑,刘经南与“北大”失之交臂,最后被调剂到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

这一变故对刘经南打击不小,但也激发了他骨子里不服输的品质。

入学后刘经南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教室、图书馆两点一线成了他生活的常态,休息日同学们都出去玩了,他仍在发奋苦读。

“天道酬勤”,刘经南的努力换来了门门功课都优秀的好成绩,他依然坚持着做科学家的志向,希望日后在大地测量学方面有所建树C大学时光一晃而11,1967年,刘经南以优异成绩毕业,1968年,他被分到湖南煤田物探队当了一名作业员,从此刘经南开始了野外勘探测量工作,经常奔走于高山荒野间或原始森林中……1978年国家恢复招生才看到希望。

可当他提出要考研时,领导觉得他业务能力强,不舍得让他走。

转机出现在1979年,这年3月刘经南读大学时非常欣赏他才华的老师陈希璋给他写来一封信,希望他回母校读研。

中国北斗团队的故事

中国北斗团队的故事

中国北斗团队的故事中国北斗团队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导航卫星系统的团队,他们的努力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全球创造了许多机遇和进步。

中国北斗团队的故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唯一可用的导航卫星系统。

中国政府意识到,一个独立的导航卫星系统对国家经济、国防和科技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于是中国北斗团队开始了艰巨的任务,他们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一套自主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几十年来,团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定地向前迈进。

在研究中,中国北斗团队把自主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核心。

他们不仅致力于吸收国外的经验和技术,还注重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在卫星技术、导航算法和信号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提高系统的精度、可靠性和适应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北斗团队成功地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成为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并在2018年实现了全球组网。

北斗系统现在已经为全球用户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中国北斗团队的故事不仅仅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更是勇气和实力的体现。

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创造了中国的导航卫星系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北斗团队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科技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北斗团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和勇气,坚持追求自主创新,就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他们的故事也证明了中国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强大实力。

中国北斗团队的历史将继续书写,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孙家栋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孙家栋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孙家栋人物事迹介绍2018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其中孙家栋获得了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

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

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

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2月出生,辽宁复县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

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 1989年,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

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

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0年1月11日,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孙家栋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一面旗帜,历任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总设计师,带领北斗队伍,相继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完成北斗三号系统立项论证和启动前期工程实施,为北斗成为我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奠定坚实基础。

孙家栋

孙家栋

人物简介孙家栋,1929年生,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14.81,-0.06,-0.40%)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

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

听说过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

见过他的人,都忘不了他那温和的笑容、温暖的大手。

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深空征程,40年100余颗中国星,他的“孩子”有34个。

81岁时,他又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给自己打3分,在5分制里,这是个及格分。

他就是孙家栋。

不是起点的起点2009年3月5日,钱学森给孙家栋写去一封信,98岁老人亲手签了名。

信中说:“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孙家栋一字一句细看,为钱学森在信中7次提及“您”这个称呼感动不已,心绪难平。

1967年7月29日,一位姓汪的部队参谋驱车直接找到孙家栋,讲明来意,传达指示,随后又直接将他从北京南苑送到当时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

从造导弹到放卫星,人生的转折,似乎也只是十几公里的距离而已。

由钱学森推荐,在导弹设计领域已小有名气的孙家栋,38岁时受命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现在看简单,但那个年代第一次搞,就连一个满足质量的简单的21芯插头都找不到。

工业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

”孙家栋回忆说,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要求无论如何也要在1970年把第一颗卫星送上天。

但从当时情形看,已经取得不错成绩的科学院卫星研制工作由于受“文革”冲击几乎停顿。

谢军:北斗绽放,人生花开

谢军:北斗绽放,人生花开

12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谢军收获了一个沉甸甸的奖杯。

作为北斗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他用自己精湛的专业技术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实现了中国在卫星导航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他在做事方面也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就像一朵盛开的花,令人嗅之而心旷神怡。

是非分明,主动检讨有一回,谢军到卫星厂房检查,发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里面的工作人员竟然都反戴着帽子。

看到这种情况后,他非常生气,觉得这样的表现有辱于身为国之重器制造者的风貌。

视察结束后的座谈会上,他专门谈了此种情况,十分严肃地对此进行了批评。

座谈会结束后,厂房负责人找到他,告诉他反戴帽子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帽檐碰到卫星产品,里面的工作人员又没法将帽檐去掉,只能采用这样的一种“土方法”。

得知事情背后的原因,他懊悔不已,当场决定再次召开会议,要对自己做出检讨。

厂房负责人一听,连忙劝阻,可他执意不从,很快就有了一场专门针对自己的检讨会,他在会上诚挚地表示,要为自己不明就里的行为向大家道歉!作为领导,当得知自己做的事情出现偏差时,能够主动坦承,向受批评者道歉,还为此专门召开会议,丝毫不袒护自己的过错,这难能可贵。

诗人张九龄说:“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在交际中,处理事情时要合情合理,不能偏袒哪一方。

只有秉持一颗公心,对自我严格要求,才能在大家心中树立崇高的榜样,起到带头示范的积极作用。

精益求精,丝毫必究谢军在负责北斗导航系统时,曾有一台非常重要的、产生时间和频率信号的星上设备,在测试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纳秒的跳动。

一纳秒就是10的负九次方秒,简单来说就是一台时钟每天变化一纳秒,300万年之后才会累积变化一秒,所以说这个数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也有人抱有这样的观点,觉得这样的差距不过就是在地面产生几米的定位精度的误差,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应该把精力放在其他重要的事情上。

2024年望北斗心得体会

2024年望北斗心得体会

2024年望北斗心得体会北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导航卫星系统,于____年12月完成全球组网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在2024年,北斗作为世界上四大导航系统中的一员,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过去几年中,我有幸使用过北斗导航系统,并且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首先,北斗的导航精度是非常高的。

在使用北斗进行导航时,我发现即使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北斗仍然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信息。

无论是行车导航还是步行导航,我都能够准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况。

北斗的精确度甚至超过了其他导航系统,这使得我在出行时更加安心和放心。

其次,北斗的导航功能非常全面。

除了提供常规的导航功能外,北斗还增加了一些实用的功能,例如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

这些功能使得北斗不仅仅是一个导航系统,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活助手。

我可以通过北斗来获取最新的天气情况,避开交通拥堵,规划最优的路线。

这些功能的使用不仅方便了我的出行,也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

第三,北斗维护了国家的信息安全。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导航卫星系统,北斗不仅提供给民用用户,还服务于军事、航空、航海等方面。

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北斗采取了多重的安全防护措施,保护了用户的数据和位置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这让我在使用北斗时感到更加安心,不必担心我的个人信息泄露。

此外,北斗的使用还对我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其他的影响。

首先是改变了我出行的方式。

在过去,我可能依赖手机地图或者询问他人的路线来导航。

而有了北斗,我可以更加独立地进行导航,不再需要依赖其他工具和他人的帮助。

这也使得我更加自由和自信地进行出行。

另外,北斗还改变了我对空间和地理的认识。

以前,我对很多地方都不熟悉,甚至在一些陌生的城市里会迷路。

有了北斗,我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中依靠导航系统的指引,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空间感知能力,也让我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的来说,北斗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改变。

北斗——世界上最亮的指路明星

北斗——世界上最亮的指路明星

北斗——世界上最亮的指路明星作者: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20年第10期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第55颗北斗卫星在长征三号乙火箭推动下奔向太空,定位于地球同步轨道。

至此,中国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部完成,将全功能投入使用。

这既是该系统的“收官之星”,更是“压轴之星”,其成功發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组装完成,正式完成全球组网,也标志着北斗将为世界贡献一个覆盖全球、性能先进、一流标准的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是地球上覆盖面最广、性价比最高的定位指路方式。

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唯一由三种轨道卫星构成的导航系统。

在几经磨砺之后,1994年,中国下定决心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

2000年,首批两颗北斗卫星成功进入轨道,这就是北斗一号的开端。

它覆盖中国全境,还能像“发短信”一样主动发送文字消息,比单向接收数据的GPS等系统先进。

2010年起,中国又发射了14颗导航卫星,组网成北斗二号系统,覆盖范围扩大至亚太地区的大部分区域。

2009年正式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7年年底开始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能力与水平都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所有部件全部实现中国制造,原子钟精度达到1000万年差1秒。

特别是中国北斗特有的星间链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地面站的依赖,提高了稳定性。

从北斗一号首星到北斗三号末星进入轨道,20年间,55颗北斗为中国、为亚太、为世界搭建起独树一帜、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它将向全世界开放,成为地球上70多亿人生活的一部分。

角度一:载志不改,追梦不止从我国立志打造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到北斗卫星发射升空闪耀苍穹,再到北斗系统迎来全球组网的历史性时刻,一代代北斗人仰望星空追梦不止,脚踏实地载志不改,凭借20余年的坚守,终使北斗三号系统组网成功。

从此,北斗卫星闪耀在浩瀚星空,将为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角度二:大国重器,中国制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务空间基础设施,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为人类导航提供的新方案。

孙家栋 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孙家栋 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70年70人27孙家栋 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在新中国的航天史上,有太多“第一”都与他紧紧相连: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总师。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

“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1950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行为期7年的学习。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音乐堂亲切接见中国留学生,他就是受接见的留学生之一。

第二年,从苏联学成回国后,孙家栋被安排至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1967年7月,钱学森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搞了9年导弹的孙家栋开始“转向”。

“当时我们做事情根本不需要动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并且要做好。

”孙家栋提出,要对过去的方案进行简化,去掉卫星上的很多探测仪器,不追求高难技术,只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

用他的话来说,这种简化是把一辆汽车变成了平板车。

当时卫星直径只有1米,反光也很差。

孙家栋和团队想了一个“借光”的办法,在三级运载火箭上做一个球体,这个球体鼓起来以后,直径能到三米。

上天以后,三米球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看见它之后,就能在周围找到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北斗”璀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故事

“北斗”璀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故事

“北斗”璀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故事作者:黄传会来源:《记者观察》2021年第01期他站在那里,仰望着天空——蔚蓝色的苍穹明净如水,广阔无垠。

一轮弯月银光淡柔,几颗星星若隐若现。

60多年来,他主持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代表的45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主持我国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突破人造卫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仰望着星空,他在描绘“中国星座”的辉煌蓝图……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

天上有颗北斗“星”2004年3月,中国绕月工程正式启动,孙家栋被任命为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

同年12月,继上世纪90年代担任北斗一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后,他再次被任命为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75岁的孙家栋进入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时期。

一肩挑着“北斗”,一肩压着“探月”。

“星星”与“月亮”紧密相伴。

常常上午开“北斗”会,下午又要研究“探月”。

孙家栋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70多岁的人了,长年累月在外面跑,一进家门,孙家栋常常累得连话都不愿多说。

他的夫人魏素萍心细,发现每次出差回来,老伴的双脚都有些浮肿,肯定是走路走多了累的。

此后,每次出差前她帮装箱子时,都要带一双布鞋。

老伴的温馨,让孙家栋心头一热。

然而,此时孙家栋心中想的却是北斗、北斗。

1989年2月,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成功发射第一颗组网工作卫星。

1994年美国将24颗卫星部署在6个地球轨道上,GPS系统覆盖率达到全球98%。

俄罗斯1995年完成了格洛纳斯系统卫星星座的组网布局。

孙家栋坐不住了,他知道卫星导航系统对于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意义。

他更清楚,一个国家假如使用别人的卫星导航系统,无异于将命运的绳索交给别人。

1983年陳芳允院士提出了双星定位的设想。

1994年,国家批准北斗一号立项。

向“北斗”英雄们致敬

向“北斗”英雄们致敬

向“北斗”英雄们致敬作者:王丽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0年第10期江苏王丽华导语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把北斗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送上轨道,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5颗北斗“出道”的背后,还有一个中国当之无愧的“天团”级别的队伍!这支队伍有30万人之多,以80后、90后为主,平均年龄才31岁,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了十几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向这些“北斗”英雄们致敬!人物三个小伙子的故事时间回到30年前,1990年8月,就在美国的GPS系统第8颗卫星发射升空的当天,“海湾战争”爆发。

美国军方果断地提前将GPS投入使用,并不成熟的GPS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等于把国防拱手送给别人。

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迫在眉睫!1995年,北斗导航工程立项启动不久,一个不速之客——信号“快捕精跟”问题跳了出来,严严实实地堵住了北斗一号的工程进展。

能否实现对信号的“快捕精跟”将成为决定北斗一号整体性能甚至左右整个工程进展的关键。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博士还未毕业的20多岁小伙子——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拿出了一套“全数字化”方案!他们从北京抱回一台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拿了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程。

他们把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简单收拾一下当作实验室。

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凑找人借,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们的仿真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快捕精跟”关键技术立项后,王飞雪和同伴们每天工作20个小时左右。

他们饿了就泡包方便面,困得眼皮都撑不开时就泡上一杯浓咖啡提提神,直到实在坚持不住时才打开行军床……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

1998年5月,他们终于迎来苦尽甘来的日子,测试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数据,效果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

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2000年,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被送上太空。

2003年,第三颗卫星送入太空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陈芳允 北斗卫星的创始人

陈芳允 北斗卫星的创始人

陈芳允北斗卫星的创始人作者:暂无来源:《科学大观园》 2021年第14期编辑|白竟楠一生埋头研究的陈芳允生前为小卫星(北斗卫星)奔走呼吁了十年,如今,有一颗“陈芳允星”与北斗卫星交相辉映,仿佛在用另一种方式守望夜空。

陈芳允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是陈芳允写的一首小诗,也是他人格和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生埋头研究的陈芳允,成就极其丰富。

他先后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测控方案,解决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多设备电磁兼容问题,提出了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计划;他在花甲之年从军入党,联名其他三位科学家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这就是中国后来的“863 计划”……这位可“上天入海”的院士对待工作一直保持着一份本真和热爱。

陈芳允1983 年首次提出双星定位概念和设想,并于1989 年演示成功。

《航天六十年画册》中这样记载:“陈芳允首创‘双星定位通信系统’这个大胆的设想,比美国人乔汉森1998 年发表的同一设想,整整早了15 年!”陈芳允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自幼跟随外祖父生活,5 岁开蒙学《论语》,初中作《送秋》一文言志:人生不能虚度。

初中毕业后陈芳允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后考取清华大学,“七七事变”后随学校迁往长沙,后辗转广州、香港、越南到昆明,入西南联合大学(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物理系学习。

在西南联大任助教期间,陈芳允结识了一生的革命伴侣——同为助教的沈淑敏。

几年后二人辗转到重庆生活,大儿子陈晓东在此出生。

就在那时,陈芳允得到了公派赴英国留学的机会。

“当时英国的雷达技术世界一流,父亲在英国留学期间参与了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的研制,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

” 陈芳允的儿子陈晓东说,“父亲埋头苦干一年多,致力于显示器的改进。

研制成功后,周围的英国人都对这个中国人刮目相看。

”“我印象中父亲从来不穿带拉链的衣服,因为他有一次被拉链卡住了,弄了好久才修好,浪费了好多时间,自此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穿过带拉链的衣服了。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的传奇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的传奇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的传奇2019-10-11孙家栋的名字,在中国航天史乃⾄国际航天史上,都是个传奇。

他是中国第⼀枚导弹、第⼀颗⼈造地球卫星、第⼀颗遥感探测卫星、第⼀颗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技术负责⼈和总设计师。

他是中国通信卫星、“风云”⽓象卫星、“北⽃”导航卫星等第⼆代应⽤卫星的⼯程总设计师。

他是中国探⽉⼯程的总设计师。

从2003年起,他和总指挥栾恩杰、⾸席科学家欧阳⾃远,被⼈们称为中国“嫦娥计划”的“三驾马车”。

2009年4⽉15⽇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参加指挥的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器,其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总设计师或⼯程总设计师的就有34个――他担纲了三分之⼀的中国航天飞⾏器。

2010年1⽉11⽇,年逾⼋旬的孙家栋凭借这些“第⼀”登上了中国国家最⾼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国家主席亲⾃为他颁奖。

偶然闯⼊航天之门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今的全过程,孙家栋说⾃⼰“这辈⼦都不会离开航天了”。

然⽽,60多年前,还是⼤学⽣的孙家栋,并没有以航天为志愿,⽽是经历了“⼀波三折”,才“阴差阳错”地迈⼊了航天科技的殿堂。

18岁的孙家栋,从辽宁复县考⼊哈尔滨⼯业⼤学预科学习俄语时,怀揣着成为⼀名⼟⽊建筑系学⽣的愿望,憧憬的是将来可以去修⼤桥。

不想,那⼀年,哈⼯⼤增设汽车专业。

⼩伙⼦觉着,汽车的神秘⾊彩似乎超过了⼤桥,便转投汽车系。

更没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碰汽车,就赶上了中华⼈民共和国开始组建空军的时机。

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才被选送⼊伍。

1951年9⽉,孙家栋等被派往前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程学院学习。

留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茹柯夫斯基空军⼯程学院有个惯例: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全优的学⽣照⽚放⼊⾦字塔形的“状元榜”。

毕业时依然能名列“状元榜”的学⽣,会获得⼀枚斯⼤林头像⾦质奖章。

⼊校第⼀年,孙家栋的照⽚就上了“状元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蔚保国探路24年的北斗领航人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9期
24年前,蔚保国投身“双星定位”研究,从此进入北斗领域,先后带队完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工程等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和地面骨干系统建设。

2018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宣布北斗三号即日起提供全球服务时,梦想成真的蔚保国真是感慨万千。

1995年蔚保国进入原电子工业部第五十四研究所“双星定位论证组”,开始从事由两颗地球同步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技术研发工作,这也是北斗一号的技术基石。

从此蔚保国成了“北斗人”。

其后8年,作为地面骨干系统副总师,他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带领下,與团队成员一起进行了无数次专题试验,硬是闯出一条全新的路,研制出集测量与通信于一体的北斗一号数字化信号收发系统工程样机和后续正样装备,助力我国北斗一号系统顺利建成和投入运行。

“如今北斗三号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这是重要的里程碑,后面还有很多事要做。

”蔚保国说。

在这条路上,蔚保国总是想在前面、行在前面。

201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蔚保国承担
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室内混合智能定位与室内GIS技术”项目,旨在将北斗引入室内,全面拓展北斗覆盖范围并提升室内导航定位精度和服务可用度。

经过辛勤的付出,这支
团队在国内首次突破了北斗伪卫星基站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技术,打通了北斗伪卫星与北斗商品化芯片的收发测量链路,为实现北斗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